編輯推薦
從黨的十二大到十五大,中國共産黨一直強調建設社會主義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礎上提齣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十七大報告首次提齣生態文明,十八大報告設專門部分闡述生態文明,這是中國共産黨科學發展、和諧發展理念的升華,充分體現瞭生態文明對中華民族及全人類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意義。同時,這也是中國環保戰略的曆史性轉變,宣示瞭國傢對生態文明建設的強烈政治意誌。
2013年5月24日,中共中央習總書記強調,生態環境保護是功在當代、利在韆鞦的事業。要清醒認識保護生態環境、治理環境汙染的緊迫性和艱巨性,清醒認識加強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對人民群眾、對子孫後代高度負責的態度和責任,真正下決心把環境汙染治理好、把生態環境建設好,努力走嚮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為人民創造良好生産生活環境。
黨的新一屆中央領導集體,以黨的十八大精神為指導,進一步提齣瞭“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産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産力”、“對那些不顧生態環境盲目決策、造成嚴重後果的人,必須終身追究其責任”、“再也不能簡單以國內生産總值增長率來論英雄”、“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建設一個生態文明的現代化中國”等一係列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新思想、新論斷、新要求,為我國走嚮生態文明新時代指明的方嚮。
本書分十二篇對生態文明理論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進行瞭闡述。開篇係統介紹瞭生態文明的基本理論,在後十一篇中分彆就當代生態文明相關的重大問題,先從理論上進行闡述,然後分彆用兩個在生態文明建設實踐中取得成功的案例,說明生態文明建設對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重要意義。
本書旨在係統梳理生態文明的基礎理論,總結我國各行各業在生態文明建設實踐中取得的成功經驗,具有較強的知識性、係統性和參考指導價值,可供從事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的科研人員和管理人員參考,也供高等院校相關專業師生參閱。
內容簡介
本書分十二篇對生態文明理論和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進行瞭闡述。開篇係統介紹瞭生態文明的基本理論,在後十一篇中分彆就當代生態文明相關的重大問題,先從理論上進行闡述,然後分彆用兩個在生態文明建設實踐中取得成功的案例,說明生態文明建設對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重要意義。
本書旨在係統梳理生態文明的基礎理論,總結我國各行各業在生態文明建設實踐中取得的成功經驗,具有較強的知識性、係統性和參考指導價值,可供從事生態文明建設和環境保護工作的科研人員和管理人員參考,也供高等院校相關專業師生參閱。
內頁插圖
目錄
生生不息——走嚮生態文明新時代/1
綠色呼喚——邁嚮人類文明發展的新紀元/2
觀念轉變——迎來生態文明新理念/4
戰略抉擇——興起生態文明建設浪潮/8
不宣而戰——生態安全關乎人類生存和發展/12
轉摺時刻——當前麵臨的生態安全問題/13
區域聯動——治理保護三江源/18
水土治理——保障一方可持續發展/23
穩固基石——新能源革命帶來巨大變革/29
未來希望——新能源改變生産和消費方式/30
陽光經濟——分布式光伏發電開創新模式/35
新型能源——推動行業生態文明建設/39
模式轉換——低碳經濟和循環經濟打造發展新範型/42
挑戰傳統——發展低碳經濟和建立循環經濟體係/43
迴應時代——低碳發展催生綠色企業/51
循環發展——提高資源利用效率/54
生態發展——優化國土空間開發格局/60
國土空間開發——重新優化發展格局/61
五城同創——推進新型城鎮化進程/66
藍色國土——海洋産業打造新的經濟增長極/74
生態話題——高效生態農業突破傳統局限/81
生態農業——統一農業生態和經濟係統/82
三位一體——林草牧的草食畜牧業促進高效生態農業發展/88
源頭控製——生態農業保證食品安全/92
形態創新——生態工業打造工業新生態鏈/97
和諧共生——生態工業實現物質和能量的多極持續利用/98
科學發展——新型工業化拉開生態工業大幕/102
綠色復興——生態工業變革資源型城市/107
綠色轉型——生態服務業改變産業結構/110
優化結構——生態服務業大力發展/111
宜居宜遊——形成經濟新格局/115
綠色崛起——生態旅遊托起後發地區經濟增長/120
攻堅待破——政治建設穩步推進/125
世紀命題——政治建設保證社會可持續發展/126
樂和理念——建設生態鄉村/132
共創未來——全球生態閤作的實踐/141
誰主沉浮——文化建設塑造發展靈魂/146
進化復歸——文化建設尊重和迴歸自然法則/147
生態教育——創建新型學校/154
傳統承繼——推進區域生態文明的文化建設/163
任重道遠——社會建設構建和諧新局麵/174
環境友好——社會發展的目標/175
創新治理——綠色社區的實踐/178
秀美鄉村——農村發展的希望/184
生態宜居——環境建設成就美麗中國/192
美麗地球——保護環境建設生態/193
創新發展——建設生態文明新城市/199
生態立省——譜寫美麗中國新篇章/205
參考文獻/211
前言/序言
《星際拓荒者:新伊甸園的黎明》 ——一部關於人類文明在宇宙尺度下麵臨的生存考驗與倫理抉擇的史詩巨著 --- 導言:群星的召喚與失落的傢園 公元2742年,地球已成為一個被遺忘的記憶,一片被過度開采和環境災難蹂躪的廢墟。人類文明在絕望中啓動瞭“方舟計劃”,嚮著遙遠的銀河係邊緣發射瞭數百艘搭載著休眠人類和先進生命維持係統的巨型殖民艦。 本書講述的,是“阿波羅十六號”——人類曆史上最大規模的星際殖民船——曆經近三百年的漫長航行後,抵達其預定目的地:一顆被命名為“蓋亞-7”的類地行星。這不僅僅是一次地理上的遷移,更是人類文明在“零起點”上重塑自身結構、文化與生存哲學的深刻考驗。 “阿波羅十六號”的船長,經驗豐富但內心充滿對未知恐懼的亞曆山大·科爾文,以及首席生物學傢、堅定的理想主義者艾琳·薇拉,帶領著第一批蘇醒的開拓者,踏上瞭這顆充滿異域風情的星球。他們麵臨的第一個嚴峻挑戰,是確保殖民地的物理存續,以及如何處理“遺留的遺産”——那些因技術故障或倫理分歧而在漫長航行中被放棄或犧牲的休眠艙中的同胞。 第一部分:新世界的拓撲結構 第一章:登陸與初探:失落的平衡 蓋亞-7的生態係統復雜而迷人,卻也充滿瞭緻命的陷阱。它擁有一個密度適中的大氣層、富含礦物質的土壤,以及由矽基與碳基生命交織而成的獨特生物圈。科爾文船長必須迅速在“安全第一”的軍事化管理與“探索未知”的科學需求之間找到平衡點。 本書細緻描繪瞭殖民地建立的初期階段:從充氣穹頂的搭建,到能源核心的激活,再到對當地微生物群落的初步分析。薇拉博士的團隊發現,蓋亞-7的生命體演化路徑與地球截然不同,它們通過復雜的聲波網絡進行信息交流,對人類的機械噪音錶現齣強烈的排斥反應。這裏的“自然”並非溫順的背景,而是具有主動防禦性的復雜係統。 第二章:遺留的陰影:代際倫理的重負 殖民地內部的矛盾在初步穩定後開始浮現。隨著休眠艙的陸續重啓,第二代、第三代,甚至被“冷凍”瞭五個世紀的初始船員之間産生瞭認知鴻溝。原先的社會等級、知識産權和政治理念在新的生存環境下變得模糊不清。 核心衝突圍繞著“方舟法典”的解釋展開。這是一套在地球上製定的、旨在維護社會秩序的復雜法律體係。新一代的工程師們質疑這些法典的適用性,認為它們是導緻地球毀滅的僵化思維的産物。他們主張建立一個完全基於“即時效率”和“生態互助”的扁平化管理結構。本書深入探討瞭時間尺度對政治哲學的影響:當曆史的記憶變得遙遠,傳統權威如何維係其正當性? 第二部分:科技的悖論與自然的重塑 第三章:工程奇跡與生態反噬 為瞭快速實現自給自足,殖民者們引入瞭“ terraforming-lite”技術,試圖微調蓋亞-7的氣候,使其更適宜地球生物生長。然而,這種對行星係統的粗暴乾預,引發瞭意想不到的連鎖反應。 本地的矽基真菌群落,它們是行星地質穩定的關鍵,開始大規模死亡。這不僅導緻瞭土壤結構的崩塌,還釋放齣大量未知有毒氣體。本書在這裏引入瞭宏觀生態學視角,展示瞭人類慣用的“綫性思維”在處理復雜係統時的局限性。科爾文船長從軍事指揮官轉變為一個必須學習“傾聽行星”的學徒。 第四章:記憶的錨點:虛擬遺産與真實連接 隨著殖民地人口的增加,對“地球記憶”的需求日益強烈。殖民地建立瞭一個龐大的“曆史模擬區”,旨在重現地球上最美好的時代——文藝復興時期的佛羅倫薩、21世紀初的生態保護區。然而,這些高度精確的虛擬環境卻引發瞭強烈的疏離感。 青少年一代對這些“完美但虛假”的記憶感到厭倦,他們更渴望與腳下這片陌生土地建立真實的、甚至充滿危險的聯係。書中描繪瞭一群被稱為“根植者”的年輕人,他們放棄瞭殖民地的穹頂保護,選擇學習蓋亞-7本土的生存技能,與當地的非智慧生命體建立起原始的交流方式。他們的行為被主流社會視為對“人類身份”的背叛,卻也為殖民地開闢瞭新的生存路徑。 第三部分:新伊甸園的黎明 第五章:超越二元對立:共生體的誕生 隨著生態危機加劇,殖民地不得不尋求與蓋亞-7的本土力量閤作。薇拉博士發現,那些曾經被視為威脅的聲波真菌網絡,實際上是一個覆蓋全行星的生命信息交換係統。 本書的高潮部分集中在一次大膽的跨物種“界麵構建”實驗。人類利用先進的神經接口技術,嘗試接入這個聲波網絡,目的是理解行星的“需求”與“限製”。這個過程充滿瞭危險,許多參與者陷入瞭永久性的精神失常。然而,成功接入的少數人帶迴瞭至關重要的信息:殖民地需要的不是改造行星,而是融入它。 尾聲:文明的迭代 “新伊甸園”最終的形態並非是地球的簡單復製,也不是完全屈服於異星法則。它是一種混血文明:保留瞭人類對邏輯、藝術和探索的熱情,但徹底摒棄瞭對“支配”的渴望。殖民地的建築開始模仿當地的晶體結構,能源係統依賴於與本土微生物的生物電能交換,社會結構則演化成一個高度靈活的、由專業知識而非血緣或資曆決定的聯盟。 《星際拓荒者:新伊甸園的黎明》是一部關於韌性、失落與重新定義的史詩。它探討瞭在極端環境下,人類文明如何纔能避免重蹈覆轍,以及真正的“傢園”究竟是土壤的顔色,還是我們共同的生存意誌的體現。這部作品以其對復雜係統、跨物種倫理以及代際記憶的深刻描摹,為後人類時代描繪瞭一幅充滿希望卻又異常艱辛的藍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