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从党的十二大到十五大,中国共产党一直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十六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十七大报告首次提出生态文明,十八大报告设专门部分阐述生态文明,这是中国共产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升华,充分体现了生态文明对中华民族及全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意义。同时,这也是中国环保战略的历史性转变,宣示了国家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强烈政治意志。
2013年5月24日,中共中央习总书记强调,生态环境保护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要清醒认识保护生态环境、治理环境污染的紧迫性和艰巨性,清醒认识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以对人民群众、对子孙后代高度负责的态度和责任,真正下决心把环境污染治理好、把生态环境建设好,努力走向社会主义生态文明新时代,为人民创造良好生产生活环境。
党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导,进一步提出了“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对那些不顾生态环境盲目决策、造成严重后果的人,必须终身追究其责任”、“再也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建设一个生态文明的现代化中国”等一系列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新思想、新论断、新要求,为我国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指明的方向。
本书分十二篇对生态文明理论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进行了阐述。开篇系统介绍了生态文明的基本理论,在后十一篇中分别就当代生态文明相关的重大问题,先从理论上进行阐述,然后分别用两个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取得成功的案例,说明生态文明建设对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本书旨在系统梳理生态文明的基础理论,总结我国各行各业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取得的成功经验,具有较强的知识性、系统性和参考指导价值,可供从事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的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内容简介
本书分十二篇对生态文明理论和生态文明建设的实践进行了阐述。开篇系统介绍了生态文明的基本理论,在后十一篇中分别就当代生态文明相关的重大问题,先从理论上进行阐述,然后分别用两个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取得成功的案例,说明生态文明建设对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意义。
本书旨在系统梳理生态文明的基础理论,总结我国各行各业在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中取得的成功经验,具有较强的知识性、系统性和参考指导价值,可供从事生态文明建设和环境保护工作的科研人员和管理人员参考,也供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阅。
内页插图
目录
生生不息——走向生态文明新时代/1
绿色呼唤——迈向人类文明发展的新纪元/2
观念转变——迎来生态文明新理念/4
战略抉择——兴起生态文明建设浪潮/8
不宣而战——生态安全关乎人类生存和发展/12
转折时刻——当前面临的生态安全问题/13
区域联动——治理保护三江源/18
水土治理——保障一方可持续发展/23
稳固基石——新能源革命带来巨大变革/29
未来希望——新能源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30
阳光经济——分布式光伏发电开创新模式/35
新型能源——推动行业生态文明建设/39
模式转换——低碳经济和循环经济打造发展新范型/42
挑战传统——发展低碳经济和建立循环经济体系/43
回应时代——低碳发展催生绿色企业/51
循环发展——提高资源利用效率/54
生态发展——优化国土空间开发格局/60
国土空间开发——重新优化发展格局/61
五城同创——推进新型城镇化进程/66
蓝色国土——海洋产业打造新的经济增长极/74
生态话题——高效生态农业突破传统局限/81
生态农业——统一农业生态和经济系统/82
三位一体——林草牧的草食畜牧业促进高效生态农业发展/88
源头控制——生态农业保证食品安全/92
形态创新——生态工业打造工业新生态链/97
和谐共生——生态工业实现物质和能量的多极持续利用/98
科学发展——新型工业化拉开生态工业大幕/102
绿色复兴——生态工业变革资源型城市/107
绿色转型——生态服务业改变产业结构/110
优化结构——生态服务业大力发展/111
宜居宜游——形成经济新格局/115
绿色崛起——生态旅游托起后发地区经济增长/120
攻坚待破——政治建设稳步推进/125
世纪命题——政治建设保证社会可持续发展/126
乐和理念——建设生态乡村/132
共创未来——全球生态合作的实践/141
谁主沉浮——文化建设塑造发展灵魂/146
进化复归——文化建设尊重和回归自然法则/147
生态教育——创建新型学校/154
传统承继——推进区域生态文明的文化建设/163
任重道远——社会建设构建和谐新局面/174
环境友好——社会发展的目标/175
创新治理——绿色社区的实践/178
秀美乡村——农村发展的希望/184
生态宜居——环境建设成就美丽中国/192
美丽地球——保护环境建设生态/193
创新发展——建设生态文明新城市/199
生态立省——谱写美丽中国新篇章/205
参考文献/211
前言/序言
《星际拓荒者:新伊甸园的黎明》 ——一部关于人类文明在宇宙尺度下面临的生存考验与伦理抉择的史诗巨著 --- 导言:群星的召唤与失落的家园 公元2742年,地球已成为一个被遗忘的记忆,一片被过度开采和环境灾难蹂躏的废墟。人类文明在绝望中启动了“方舟计划”,向着遥远的银河系边缘发射了数百艘搭载着休眠人类和先进生命维持系统的巨型殖民舰。 本书讲述的,是“阿波罗十六号”——人类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星际殖民船——历经近三百年的漫长航行后,抵达其预定目的地:一颗被命名为“盖亚-7”的类地行星。这不仅仅是一次地理上的迁移,更是人类文明在“零起点”上重塑自身结构、文化与生存哲学的深刻考验。 “阿波罗十六号”的船长,经验丰富但内心充满对未知恐惧的亚历山大·科尔文,以及首席生物学家、坚定的理想主义者艾琳·薇拉,带领着第一批苏醒的开拓者,踏上了这颗充满异域风情的星球。他们面临的第一个严峻挑战,是确保殖民地的物理存续,以及如何处理“遗留的遗产”——那些因技术故障或伦理分歧而在漫长航行中被放弃或牺牲的休眠舱中的同胞。 第一部分:新世界的拓扑结构 第一章:登陆与初探:失落的平衡 盖亚-7的生态系统复杂而迷人,却也充满了致命的陷阱。它拥有一个密度适中的大气层、富含矿物质的土壤,以及由硅基与碳基生命交织而成的独特生物圈。科尔文船长必须迅速在“安全第一”的军事化管理与“探索未知”的科学需求之间找到平衡点。 本书细致描绘了殖民地建立的初期阶段:从充气穹顶的搭建,到能源核心的激活,再到对当地微生物群落的初步分析。薇拉博士的团队发现,盖亚-7的生命体演化路径与地球截然不同,它们通过复杂的声波网络进行信息交流,对人类的机械噪音表现出强烈的排斥反应。这里的“自然”并非温顺的背景,而是具有主动防御性的复杂系统。 第二章:遗留的阴影:代际伦理的重负 殖民地内部的矛盾在初步稳定后开始浮现。随着休眠舱的陆续重启,第二代、第三代,甚至被“冷冻”了五个世纪的初始船员之间产生了认知鸿沟。原先的社会等级、知识产权和政治理念在新的生存环境下变得模糊不清。 核心冲突围绕着“方舟法典”的解释展开。这是一套在地球上制定的、旨在维护社会秩序的复杂法律体系。新一代的工程师们质疑这些法典的适用性,认为它们是导致地球毁灭的僵化思维的产物。他们主张建立一个完全基于“即时效率”和“生态互助”的扁平化管理结构。本书深入探讨了时间尺度对政治哲学的影响:当历史的记忆变得遥远,传统权威如何维系其正当性? 第二部分:科技的悖论与自然的重塑 第三章:工程奇迹与生态反噬 为了快速实现自给自足,殖民者们引入了“ terraforming-lite”技术,试图微调盖亚-7的气候,使其更适宜地球生物生长。然而,这种对行星系统的粗暴干预,引发了意想不到的连锁反应。 本地的硅基真菌群落,它们是行星地质稳定的关键,开始大规模死亡。这不仅导致了土壤结构的崩塌,还释放出大量未知有毒气体。本书在这里引入了宏观生态学视角,展示了人类惯用的“线性思维”在处理复杂系统时的局限性。科尔文船长从军事指挥官转变为一个必须学习“倾听行星”的学徒。 第四章:记忆的锚点:虚拟遗产与真实连接 随着殖民地人口的增加,对“地球记忆”的需求日益强烈。殖民地建立了一个庞大的“历史模拟区”,旨在重现地球上最美好的时代——文艺复兴时期的佛罗伦萨、21世纪初的生态保护区。然而,这些高度精确的虚拟环境却引发了强烈的疏离感。 青少年一代对这些“完美但虚假”的记忆感到厌倦,他们更渴望与脚下这片陌生土地建立真实的、甚至充满危险的联系。书中描绘了一群被称为“根植者”的年轻人,他们放弃了殖民地的穹顶保护,选择学习盖亚-7本土的生存技能,与当地的非智慧生命体建立起原始的交流方式。他们的行为被主流社会视为对“人类身份”的背叛,却也为殖民地开辟了新的生存路径。 第三部分:新伊甸园的黎明 第五章:超越二元对立:共生体的诞生 随着生态危机加剧,殖民地不得不寻求与盖亚-7的本土力量合作。薇拉博士发现,那些曾经被视为威胁的声波真菌网络,实际上是一个覆盖全行星的生命信息交换系统。 本书的高潮部分集中在一次大胆的跨物种“界面构建”实验。人类利用先进的神经接口技术,尝试接入这个声波网络,目的是理解行星的“需求”与“限制”。这个过程充满了危险,许多参与者陷入了永久性的精神失常。然而,成功接入的少数人带回了至关重要的信息:殖民地需要的不是改造行星,而是融入它。 尾声:文明的迭代 “新伊甸园”最终的形态并非是地球的简单复制,也不是完全屈服于异星法则。它是一种混血文明:保留了人类对逻辑、艺术和探索的热情,但彻底摒弃了对“支配”的渴望。殖民地的建筑开始模仿当地的晶体结构,能源系统依赖于与本土微生物的生物电能交换,社会结构则演化成一个高度灵活的、由专业知识而非血缘或资历决定的联盟。 《星际拓荒者:新伊甸园的黎明》是一部关于韧性、失落与重新定义的史诗。它探讨了在极端环境下,人类文明如何才能避免重蹈覆辙,以及真正的“家园”究竟是土壤的颜色,还是我们共同的生存意志的体现。这部作品以其对复杂系统、跨物种伦理以及代际记忆的深刻描摹,为后人类时代描绘了一幅充满希望却又异常艰辛的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