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2024-11-25
简介
“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24部史书合在一起的统称,是自西汉起历代史学家逐步编纂积累而成的,时间跨度达1800多年。“二十四史”的名称也是逐步累积形成的,直到清朝乾隆时才*终定名。《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和《明史》这24部史书得到乾隆皇帝钦定,成为得到统治者认可的“正统”的史书,也就是“正史”。
《二十四史》自成书以来,一直*为一部完整的史书出版、流传、研究。《二十四史》由《史记》开篇到《明史》压轴,计三千二百五十余卷,四千七百二十万字,系统记述了从中华始祖黄帝(公元前二十六世纪)起始至清兵入关、明朝灭亡(1644年),上下四千多年的中国历史。从公元前104年司马迁撰著《太史公书》(即《史记》,到1784年《二十四史》集典完成,历时一千八百八十八年,其著期之长、跨度之大、衔接之密、行笔之精、工程之巨,放眼世界列国,如此恢弘巨典,堪称人类共同文化遗产中的瑰宝。
从《二十四史》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祖先曾经是怎样地艰苦创业和开拓进取,又是怎样地历经磨难而不屈不挠,终于使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可以了解我闪伟大的民族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过程中,曾经涌现了一批又一批可以引以为自豪的优秀人物,其中有为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繁荣和统一做出过卓越贡献的政治家,有对民族思想的形成、发展产生巨大影响的万世景仰的思想家,有声名流传古今文坛的文学家,有为民族科技做出重大贡献的科学家,有运筹帷幄而决胜千里的军事谋略有,他们都是时代的骄子。
“二十四史”,是中国古代24部史书合在一起的统称,是自西汉起历代史学家逐步编纂积累而成的,时间跨度达1800多年。“二十四史”的名称也是逐步累积形成的,直到清朝乾隆时才最终定名。《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旧唐书》、《新唐书》、《旧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和《明史》这24部史书得到乾隆皇帝钦定,成为得到统治者认可的“正统”的史书,也就是“正史”。“二十四史”中的各史,都属于中国古代史书体例中的纪传体史书,以历史人物为中心展开叙述。下面逐一介绍:
《史记》是“二十四史”的第一部,汉司马迁撰。司马迁,字子长,汉左冯翊夏阳(今陕西韩城)人。汉武帝时任太史令,掌握了大量史料,又到处游历,实地调查。汉武帝太初元年(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开始《史记》的编写工作。五年后,因为替投降匈奴的汉朝将领李陵辩护,被处宫刑,后被赦出狱,担任中书令。司马迁忍辱负重,继续著书工作,到汉武帝征和二年(公元前91年),《史记》一书基本完成。书成后,司马迁的情况史籍缺载,大多人认为他在此后不久即去世,死因不详。《史记》,原名《太史公书》,是我国第一部通史。共五十多万字,记载了上至黄帝,下至汉武帝元狩二年(公元前122年)约三千年的史事。唐代史学家刘知几在《史通》一书中把历史著作分为“编年体”和“纪传体”两大类,《史记》是纪传体的创始。此后历代正史,都沿袭了这一有“纪”有“传”的体例。
据司马迁自序,《史记》全书共一百三十篇,计本纪十二篇,表十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包括《太史公自序》)。十二本纪,年代远的以朝代为主,年代近的以帝王为主,按年代记载大事。十表是把重要的时事、人物按年代、地区用简明的表格表示出来,大致分为两种类型,一是大事年表,一是人物年表。八书是把政治、经济、天文、地理等方面的制度和情况分类记述,各自成篇。三十世家记载周代各主要封国诸侯和汉初诸侯王的事迹,地位相当于诸侯的人物,也列入世家。七十列传,除最后一篇《自序》介绍作者自己的身世、撰述目的、写作经过以及全书篇目、内容等之外,主要记载各阶层人士的活动,其中有类传九篇,少数民族传六篇。
《史记》是一部“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具有划时代历史意义的巨著。它对中国民族文化作出了重要贡献。《史记》全面叙述了我国上古至汉初三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多方面的历史发展,是我国古代历史的伟大总结。《史记》改变了分国割据的历史观念,建立起了中国历史的统一观和正统观。它称天子为本纪,诸侯为世家,称天子在位年为全国共同纪年。这样,以天子为中心,从精神上统一了全中国。
《史记》不仅是纪传体史书的最高成就,对中国知识分子的人格塑造、社会良知、为人为文影响深远,从唐代韩、柳倡导的古文运动起,历代为文无不以《史记》为法。《史记》是科学的历史著作和优美的文学著作的巧妙结合。所以,鲁迅先生高度评价《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记录史实向称可靠,也可以说是汉武帝以前历代历史唯一完整的文字记录,在史学界有着很高的地位,历来治史者无不深加研习。而这其中,南朝宋裴骃的《史记集解》、唐司马贞的《史记索隐》和张守节的《史记正义》最为著名,对于《史记》的研读助益颇大。
继《史记》之后,班固撰写了《汉书》。班固,字孟坚,扶风安陵(今陕西咸阳市东)人,生于东汉光武帝建武八年(32年)。父亲班彪是一个史学家,曾作《后传》六十五篇来续补《史记》。《汉书》就是在《后传》的基础上完成的。和帝永元元年(89年),班固随从车骑将军窦宪出击匈奴,参预谋议。后来在统治阶级内部斗争中失败入狱,永元四年(92年)死在狱中。那时《汉书》还有八表和《天文志》没有写成,汉和帝叫班固的妹妹班昭补作,马续协助班昭作了《天文志》。班昭对于《汉书》的功劳是不能泯灭的。她是我国封建社会第一个有才华的女史学家,也是“二十四史”中绝无仅有的女作者。
《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列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它的记事始于汉高帝刘邦元年(公元前206年),终于王莽地皇四年(23年)。
《汉书》的体例与《史记》相比,已经发生了变化。《史记》是一部通史,《汉书》则是一部断代史。《汉书》把《史记》的“本纪”省称“纪”,“列传”省称“传”,把“书”改为“志”,取消了“世家”,汉代勋臣世家一律编入传。这些变化,被后来的一些史书沿袭下来。
《汉书》记载的时代与《史记》有交叉,汉武帝中期以前的西汉历史,两书都有记述。这一部分,《汉书》常常移用《史记》。但由于作者思想境界的差异和材料取舍标准不尽相同,移用时也有增删改易。要了解汉武帝中期以前的历史,《汉书》是不可废弃的。至于汉武帝中期以后的西汉历史,就现存的史籍来说,以《汉书》记载最为系统和完备。
《汉书》新增加了《刑法志》、《五行志》、《地理志》、《艺文志》。《刑法志》一次系统地叙述了法律制度的沿革和一些具体的律令规定。《地理志》记录了当时的郡国行政区划、历史沿革和户口数字,有关各地物产、经济发展状况、民情风俗的记载更加引人注目。《艺文志》考证了各种学术派别的源流,记录了存世的书籍,它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图书目录。《食货志》是由《平准书》演变来的,但内容更加丰富了。它有上下两卷,上卷谈“食”,即农业经济状况;下卷论“货”,即商业和货币的情况,是当时的经济专篇。
《汉书》八表中有一篇《古今人表》,从太昊帝记到吴广,有“古”而无“今”,因此引起了后人的讥责。后人非常推崇《汉书》的《百官公卿表》,它篇幅不多,却把当时的官僚制度和官僚的变迁清清楚楚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从思想内容来看,《汉书》不如《史记》。班固曾批评司马迁“论是非颇谬于圣人”。这集中反映了两人的思想分歧。所谓“圣人”,就是孔子。司马迁不完全以孔子思想作为判断是非的标准,正是值得肯定的。而班固的见识却不及司马迁。从司马迁到班固的这一变化,反映了东汉时期儒家思想作为封建正统思想,已在史学领域立稳了脚根。
《汉书》喜用古字古词,比较难读。东汉人已经有很多地方读不通。这就提出了为《汉书》作注的要求。东汉末年已有服虔、应劭作注。到了唐代,颜师古汇集了前人二十三家的注释,纠谬补缺,完成了《汉书》的新注。清朝人王先谦著有《汉书补注》。
《后汉书》二十卷,包括本纪十卷,列传八十卷,志三十卷,主要记载了东汉光武帝刘 秀到献帝刘协近两百年的历史。纪、传的作者是南朝刘宋的范晔,志的作者是晋司马彪。
范晔,字蔚宗,顺阳(今河南淅川县)人,生于晋安帝隆安二年(398年)。他曾在宋武帝的儿子彭城王刘义康那里做官,参议军事。后来得罪了刘义康,被贬为宣城太守。他郁郁不得志,发奋编写《后汉书》。刘义康和宋文帝争权夺利,范晔受到牵连,于元嘉二十二年(445年)被杀。司马彪,字绍统,晋宗室高阳王司马睦的长子,卒于晋惠帝末年。
范晔作《后汉书》以前,已经出现了许多记述东汉历史的史书,范晔在各家后汉书的基础上,博采众书斟酌去取,他的《后汉书》简明而又周详,记载有重点而又不遗漏,后来居上,淘汰了其他各种后汉书。
< 特惠 二十四史/24史(文白对照 精华本 套装全8册 精装) 定价1695 特价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
特惠 二十四史/24史(文白对照 精华本 套装全8册 精装) 定价1695 特价 下载 mobi pdf epub txt 电子书 格式 2024
特惠 二十四史/24史(文白对照 精华本 套装全8册 精装) 定价1695 特价 下载 mobi epub pdf 电子书很不错的书,看起来很给力
评分好
评分哈哈哈哈哈哈哈哈还好还好哈
评分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图书不错,就是没有配送
评分包装不错!内容应该成正比
评分y
评分好
评分给家人订的没有说什么... 书是好书....
特惠 二十四史/24史(文白对照 精华本 套装全8册 精装) 定价1695 特价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下载 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