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窗诗话

药窗诗话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吴藕汀 著
图书标签:
  • 诗歌
  • 传统文化
  • 医药
  • 文学
  • 养生
  • 中医
  • 诗词
  • 文化
  • 古籍
  • 药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ISBN:9787300078670
版次:1
商品编码:1054294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朗朗书房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07-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61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药窗诗话》一诗一话,内容涉及书画、饮食、经史子集等诸多方面。作者以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思想,对民国时期浙江嘉兴及其周边区域的风土人情和社会生活方式作了栩栩如生的描绘。在净化的方寸和升华的岁月中,作者善于挖掘日常生活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文史典故,举凡家国传统、历史风貌、人物品鉴、饮食文化等,均能举重若轻,启人深思,与人平等对话而又令人肃然敛容。读者从中既可以感受到清明的历史领悟力,又可以品味到作者高超的艺术鉴赏力、精深的诗词造诣,以及对故土、故人的真挚情感。

内容简介

《药窗诗话》是文化老人吴藕汀先生晚年的信笔之作。诗话共三千余条,写家国变迁,更写人情世故;写历史风云,更写乡邦风物;写文坛掌故,更写文人风骨。在净化的方寸和升华的岁月中,作者善于挖掘日常生活背后的“文化内涵”和文史掌故,下笔饱含深情,而又淡若云烟。其品评历史,多能剥离尘埃,推倒定论,敢言人所不敢言;其谈饮食,不仅论及文化内涵,更抒发世态人情之感怀。文章多千字一文,均是精致的小品佳构,不啻为一部小型的百科全书,堪称当代中国之《夜航船》,而在论述深度上更胜过明人张岱的名著。

作者简介

吴藕汀(1913—2005年),浙江嘉兴人,晚号“药窗”,我国传奇的文化老人。工诗词,擅丹青、喜好拍曲、兼通版本,旁及金石篆刻。纵情画艺,淡泊名利。主要编著有:《词名索引》、《近三百年嘉兴印画人名录》、《猫债》、《吴藕汀宋词画册》、《吴藕汀写意山水技法》。尚著有:《戏文内外》、《十年鸿迹》、《药窗诗话》、《药窗词》、《画孽》等(未印行)。与小汀合编著有《烟雨楼诗画》、《嘉兴词徵》、《词调名辞典》。

精彩书评

《药窗诗话》是世纪老人吴藕汀先生多年来“闲情偶寄”之结晶。我一边阅读,一边感叹其渊博之学识、独到之见地、高雅之情趣、温润之文字,岂是那些向金钱和权势献媚的“文化大师”所能比拟的?真正的大师,从来都是布衣芒鞋,富贵浮云,大隐隐于市。
——余杰

目录

岁月的温情与锋芒
一编
煮雪填词图
莺脰湖
水晶庵道士
王灵官
怡园
换糖
盐大王
花师姑
铜元券
加价
吴三桂
春风谜社
封船
石榴皮
血影和尚
吴雪
洒开水
韩瓶
马塘泾土地
快班船
三先锋
粪桶
野餐
书匣
《药窗诗话·一编》后记
二编
神羊
避寇日记
伦教糕
刺马
风雷雨雪
本坤房
蟹和尚
洪秀全
银星大戏院
钢笔
荤打散
蒲邋遢
走马灯
蹄筋肉蟹
秋雪庵
徐三庚
……
三编
四编
五编
六编
七编
八编
后记

精彩书摘

一编
煮雪填词图
一夜飞花梅一株,一间茅屋一柴炉。
闲摊素纸拈枯管,写出词人煮雪图。
甲午冬天,我应外舅王铭远先生命,画他老人家填词图,名为《煮雪填词图》。画好了题上一阕《壶中天》词:“壶中天地,恁纷纷幻出,琼花琪树。莽莽乾坤留一著,容个词人来住。结草巡檐,残书作蠹,除酒谁相与。功名蜗角,算来难到斯处。试问千顷瑶华,长空絮舞,好作空山主。觅句题笺低自拍,只共梅花同赋。且把松枝,漫催活火,拾雪融融煮。论桑谁问,悠然含笑无语。”寄到了杭州,外舅酬我一首律诗:“煮雪图成辗转看,一支妙笔写袁安。茆檐恰似蜗庐室,藜榻堆来蠹籍残。凭几窥天纵遥想,置身此地有奇观。老松三五庭前立,伴我空山结岁寒。”
这图叔丈人王瑗仲先生署了耑,写来非常古朴。我看近时书法家里,可算得首屈一指了。他的跋语云:“大哥近喜治诗余,五百里外,时以见示。吾乡金风亭长自谓,倚新声玉田差近,不翅为吾哥咏。近属女夫吴藕汀写此图,藕汀画能拨俗,此尤有一卷冰雪意。哥邮来督署,喜而书之。昔见亭长书八分长屏,摹之略得神似,此窃取其意。然病中久不作书,举止生硬,则去亭长远矣,乞教正。”
莺脰湖
停车闲步向湖边,荒渚芦花白鹭拳。
渔父枫江歌已歇,蓑衣箬笠仰前贤。
一个人在忧虑的时候,虽然到了风景好的所在,也不觉得有什么留恋不忍的样子。不过到了一个地方,还是不免要去看一看名胜和古迹,这也和看月亮、踏红叶一般,无意识地“结习未除”真是不期然而然了。“红树青山好放船”果然要钱,“清风明月不论价”可以不费分文。要比吃只香瓜,买包五香豆,或则吸一支凤凰牌的卷烟,至少是不浪费的。
丁酉小雪前一天,和我内子在玉皇山巅上,“双杯齐举成蝴蝶”吃了一顿“余杭之酒”。在这细雨濛濛的天时里,从南宋的临安,回到我称为“第二故乡”的南浔。在真正的乡里嘉兴,逗留了不过几个小时,碰见了两三个朋友,谈谈各人的近况,便乘坐汽车,到了西通太湖、南通浙江的军略要地的平望。要换车子,而且有相当的空问。想起了唐朝高士张志和标榜着“烟波钓徒”的头衔,悠悠自得地“浮家泛宅”曾经到过的“莺脰湖”。我走到那边一看,又不禁起了“荒凉满目”的感想,或则又是神经过敏的表现吧。虽然不是在“西塞山前”,居然也有“白鹭飞”的景色。一个冬天的开始,自然也是“枫叶落.荻花干”的天气。这样想着“桃花流水鳜鱼肥”和“醉宿渔舟不觉寒”的名句,哪会不希冀“松江蟹舍主人欢,菰饭莼羹亦共餐”的野人生活,但自己想想万万及不上“青箬笠,绿蓑衣”的“渔歌子”们。家庭负重,不免是“英雄气短,儿女情长”,哪里能够“斜风细雨不须归”呢?
……

前言/序言


浩渺星辰下的孤舟:一部关于古代中国与世界的史诗 书名:《星海孤舟:丝绸之路上的文明交响》 作者: 王怀远 出版社: 乾元文史 页码: 880页 定价: 158.00元 --- 内容简介: 《星海孤舟:丝绸之路上的文明交响》并非聚焦于某一位帝王的功过,亦非专注于某一种艺术的演变,它是一部恢弘的、以“连接”与“流变”为核心主题的古代世界史画卷。本书以公元前二世纪张骞凿空西域为起点,直至宋元时期东西方贸易与文化交流达到巅峰,描摹了这条横跨欧亚大陆的贸易大动脉——丝绸之路——如何塑造了古代中国的面貌,以及中国如何反哺世界文明的壮阔历程。 本书的叙事策略是独特的。作者摒弃了传统史书的线性时间叙事,转而采用“空间节点”与“物象追踪”相结合的宏大视角。它像一艘孤舟,在浩瀚的历史星海中,穿梭于各个关键的地理节点:从长安的朱雀大街到撒马尔罕的虹桥,从印度的恒河畔到地中海的港口。 第一部:大地的脉搏——陆路与早期连接 (公元前2世纪 - 公元3世纪) 第一部分深入探讨了汉唐盛世时期,陆上丝绸之路的物质基础与精神动力。作者细致考证了张骞出使西域的真实目的与影响,超越了传统的“通商”叙事,揭示了早期文化冲突与融合的复杂性。 重点章节如《玉石与铁马:早期贸易中的供需平衡》和《胡风汉韵:河西走廊上的文化混血》极为精彩。王怀远教授通过考古发现和出土文献,重建了敦煌、高昌等地作为文化中转站的日常景象。读者可以看到粟特商人如何以其独特的语言和信仰,成为连接东西方的“路由器”;同时,也审视了丝绸——这种看似柔弱的商品——如何成为汉帝国强大的经济和外交筹码。 本书的独到之处在于,它不将中原王朝视为孤立的中心,而是将其置于一个动态的、相互依赖的欧亚体系之中。例如,书中对罗马帝国对中国丝绸的渴求程度的量化分析,揭示了古代贸易的巨大“价值鸿沟”,以及这种鸿沟如何驱动了沿线政权的兴衰。 第二部:海洋的低语——海上丝绸之路的崛起与挑战 (公元4世纪 - 公元10世纪) 随着陆上通道的动荡,海洋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本书的第二部分将视角转向了南海和印度洋。作者不再将海上贸易视为陆路衰落后的“替代品”,而是将其视为一种更具韧性和更高产值的贸易网络。 《香料与信仰的航线图》一章,详尽描绘了从广州、泉州出发的中国船队,如何远航至波斯湾和非洲东海岸。书中对“罗盘技术”和“季风利用”的介绍,不仅是技术史的探讨,更是对古代航海家智慧的致敬。更引人深思的是,作者探讨了佛教、祆教、景教(基督教聂斯脱里派)如何借助这些航线,在中国境内生根发芽、与本土哲学碰撞。 本书对“广州蕃坊”的描述尤为细致,它再现了一个多民族、多宗教共存的国际都市的治理结构和生活百态,为理解古代中国的开放性提供了鲜活的案例。 第三部:多元的熔炉——技术、艺术与观念的深度渗透 (公元11世纪 - 公元14世纪) 进入宋元时期,随着宋代科技的爆发和蒙古帝国横跨欧亚大陆带来的“大融合”,文明的交流进入了最深层次的渗透阶段。 在技术层面,本书追踪了造纸术、印刷术、火药等“中国元素”的西传轨迹,并对比了它们在不同文化土壤中的适应与变形。例如,造纸术在伊斯兰世界如何促进了手抄本的普及,并最终影响了欧洲的文艺复兴思潮。 在艺术方面,《宋瓷与伊斯兰几何美学》一章,展示了中国青瓷的纹饰和烧制技术如何被波斯和中亚的陶匠借鉴和改造,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东方风格”。作者强调,这种交流是双向的——中国吸收了犍陀罗艺术的元素,并将其本土化为唐代佛教雕塑的独特面貌。 《跨越国界的医学知识》部分,更是首次将古代中医药的典籍流传与阿拉伯医学的成就进行横向比较,揭示了在缺乏现代传播工具的年代,人类在健康领域如何实现知识共享。 结语:未竟的旅程 《星海孤舟》的结尾,并未简单地将历史终止于明清海禁或地理大发现,而是将目光投向了丝绸之路留给现代世界的遗产。作者总结道,这条古老的通道塑造的不仅是商品和技术,更是古代中国人看待世界的方式——一种包容、务实、同时又充满探求精神的“世界观”。 全书学术严谨,引证丰富,但叙事流畅,充满了文学性的画面感。王怀远教授以其深厚的史学功底和广阔的全球视野,成功地将古代中国从“天朝上国”的窠臼中解放出来,展现其作为欧亚大陆不可或缺的连接点,在浩瀚星辰下,奋力航行的文明孤舟形象。阅读此书,如同亲身参与了一场跨越千年的文明交响,感受不同文化在历史的熔炉中相互激荡、共同前行的壮丽乐章。它不仅是一部历史著作,更是一部关于人类共同命运的思考录。

用户评价

评分

坦白说,我最初接触这类主题的书籍时,总会担心会陷入枯燥的考据泥淖,但这本书完全打破了我的固有印象。作者的文笔带着一种特有的幽默感和人性化的温度,使得那些看似严肃的主题变得异常亲切可人。他似乎总能抓住人性中最共通的情感点,无论是对古人际遇的感慨,还是对某一处景色的描摹,都能引起我强烈的共鸣,仿佛那些千年前的喜怒哀乐,今天依然在我们身边上演。这种“以情带理”的叙事手法,让阅读变成了一种享受而非任务。我甚至发现,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重新开始审视自己当下的生活状态和情感处理方式,它提供了一种穿越历史的参照系,让人在喧嚣的当下找到了某种精神上的锚点。这是一本真正能滋养心灵、提升境界的书,其价值远超纸面上的文字集合。

评分

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的时间沉浸其中,那种阅读的体验是近年来少有的酣畅淋漓。作者的文字功底极其深厚,行文如流水,却又蕴含着金石般的力度。他对于古典文学的解读,并非是生硬的学术剖析,而是融入了一种深沉的个人体悟和生活哲思,使得那些陈旧的篇章瞬间焕发出鲜活的生命力。尤其是在阐释一些晦涩难懂的典故时,他总能找到最贴切、最生动的现代语境去加以阐释,既保证了历史的准确性,又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即便是对传统文化略感陌生的读者也能轻松领会其中的妙处。读到某些精彩的论断时,我甚至会忍不住停下来,反复咀嚼那几句话的韵味,仿佛与作者隔着时空进行了一次深刻的灵魂对话。这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审美情趣的熏陶,让人对文学之美有了更深一层的敬畏与热爱。

评分

这本书在现代出版物中,堪称一股清流。它的选题和角度都显得尤为独特,不像市面上其他热门读物那样追逐流量,而是默默地深耕于某一个领域,展现出一种“大家风范”。我特别欣赏作者对待历史材料的审慎态度,他似乎非常警惕那种以偏概全或者过度浪漫化的倾向,始终保持着一种克制而又深沉的敬畏。这种对“真实”的执着追求,使得全书的论述都建立在坚实的根基之上,让人读来深信不疑。同时,它也巧妙地引导读者去思考,在既定的历史框架下,我们如何去构建属于自己的审美认知。这本书的阅读体验是渐进式的,每一次重读都会有新的发现,因为它提供的不是一个终极答案,而是一系列高质量的提问和引导,激发你去继续探索和思考,这才是优秀书籍的终极魅力所在。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在结构布局上的那种巧妙的平衡感。它似乎在宏大叙事和微观细节之间找到了一个完美的临界点。当你以为自己即将被浩瀚的史料淹没时,作者又会及时地抛出一个极富洞察力的个人观察,将你从理论的迷雾中轻轻唤醒。这种抑扬顿挫的叙事节奏,使得阅读过程充满了探索的乐趣,让人时刻保持着对下一页内容的期待。特别是它对于不同文化现象的交织探讨,那种跨领域的联想和借鉴,展现了作者广博的学识和开阔的视野,远非一般专业书籍所能比拟。它不拘泥于某一单一的学派或流派,而是以一种极其包容和开放的姿态去拥抱所有优秀的文化遗产,这种胸襟令人钦佩,也让这本书的价值超越了单一的门类限制,成为了一部值得反复品读的通识之作。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的盛宴,那种厚重的纸张质感,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对古籍的虔诚致敬。墨香似乎都快要从书页里溢出来了,排版疏朗有致,字里行间留白恰到好处,让人在阅读时有一种呼吸的从容感。尤其是那些配图,选取的角度和意境都极为考究,仿佛能将读者瞬间拉入到那个诗意盎然的年代。我尤其喜欢它在细节处理上的匠心,比如书脊的烫金工艺,低调而又不失华贵,即便是随手放在书架上,也像是一件艺术品。这种对“物”本身的尊重和打磨,体现了出版方对阅读体验的极致追求,让人在捧读时油然而生一种珍视之情。可以说,光是这本书的外在呈现,就已经值回票价,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文人墨客对美好事物的一种精神寄托和物质化的表达,让人在现代生活的喧嚣中,寻得一处可以安放灵魂的静谧角落。

评分

动画截图(28张)的经验。但是……不需要依靠那种东西做出选择吧

评分

书好的, 支持国产品质量,东西不错的,支持!

评分

非常好的书,搞活动时买的,超值!

评分

神速! 物流十分十分十分地给力!服务百分百分之百满意!

评分

漫画

评分

动画

评分

非常好的书,搞活动时买的,超值!

评分

32.主角三人组的回忆杀

评分

18.见识到艾伦的决心,同意艾伦加入调查兵团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