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方富营养化水体生态修复技术

北方富营养化水体生态修复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宋关玲,王岩,王海霞 等 编
图书标签:
  • 富营养化
  • 水体修复
  • 生态修复
  • 北方水域
  • 水环境治理
  • 生态工程
  • 环境科学
  • 水污染防治
  • 湖泊治理
  • 河流治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ISBN:9787518404193
版次:1
商品编码:11762979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50
字数:23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北方付营养化水体生态修复技术》是作者根据多年的研究经验编写的,选择了适合北方水体修复的生物种类,总结了适合北方富营养化水体生态修复的主要技术,包括生态护坡、水生植物修复、水中建人工湿地和生态浮岛、微生物技术以及底栖动物群落的构建,并对北方水体修复应用广泛的青萍和紫萍进行了适合水体修复条件的实验研究。对于中国广大北方富营养化水体的治理有很大的指导意义,是一本水体富营养化治理研究的重要参考和工具书,也可以作为环境工程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拓宽知识的学习参考书。

目录

1 绪论
1.1 水体污染的主要来源
1.1.1 工业废水的排放
1.1.2 生活污水的排放
1.1.3 农业污水的排放
1.2 水体污染的主要类型
1.2.1 有机污染物
1.2.2 重金属
1.2.3 酸、碱污染
1.2.4 植物营养物的污染
1.3 水体富营养化的危害及状况
1.4 水体富营养化的氮磷来源
1.5 水体富营养化的治理方法
1.5.1 控制外源性氮、磷输入
1.5.2 减少内源性氮、磷富集
1.6 生态修复技术治理水体富营养化
1.6.1 生态修复技术的原则
1.6.2 几种常见的生态修复技术
1.7 中国北方气候特点及水体修复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2 生态护坡建设
2.1 传统护坡与生态护坡
2.1.1 传统护坡的类型
2.1.2 生态护坡的类型
2.1.3 传统护坡和生态护坡的联系和区别
2.2 河岸带生态系统的恢复与重建
2.2.1 植被护坡的生态功能
2.2.2 河岸带生态系统退化原因
2.2.3 植物对退化河岸带的修复
2.2.4 植被对河岸带污染土壤的修复原理
2.3 植被护坡机理及其景观效应
2.3.1 植物根系的加筋理论
2.3.2 植物根系固土的锚固理论
2.3.3 护坡植物的水文效应
2.4 护坡植物选择和筛选方法
2.4.1 护坡植物的选择
2.4.2 富集植物
2.4.3 富集植物的筛选
2.5 生态护坡的植物群落
2.5.1 护坡生物多样性
2.5.2 植物群落的选择
2.5.3 护坡植物的组合搭配
2.5.4 北方干固河流生态治理
2.6 植物-微生物联合修复技术
2.6.1 植物与根际微生物的关系
2.6.2 根际微生物多样性
2.6.3 植物与微生物的相互作用
参考文献

3 北方常见的水体修复植物
3.1 水生植物净水特点及机理
3.1.1 植物吸收作用
3.1.2 微生物降解作用
3.1.3 吸附、过滤、沉淀作用
3.1.4 抑藻作用
3.1.5 对生态系统的作用
3.2 水生植物净水研究的进展
3.3 北方常用的富营养化水体修复植物
3.3.1 北方常见挺水植物
3.3.2 北方常见浮叶植物
3.3.3 北方常见漂浮植物
3.3.4 北方常见沉水植物
3.4 水生植物修复水体原则
参考文献

4 代表植物适应修复条件的实验研究
4.1 浮萍适合修复水体的磷浓度范围
4.1.1 水体中磷浓度对浮萍宏观生长的影响
4.1.2 水体磷浓度对浮萍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4.1.3 水体中磷浓度对浮萍叶绿体色素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4.1.4 水体磷浓度对浮萍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4.2 氨氮对利用浮萍修复的影响
4.2.1 氨氮对浮萍宏观生长的影响
4.2.2 水体中氨氮浓度对浮萍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4.2.3 水体中氨氮对浮萍叶绿体色素及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4.2.4 水体中氨氮浓度对浮萍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4.3 浮萍适合修复的pH条件
4.3.1 pH对浮萍宏观生长的影响
4.3.2 pH对浮萍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4.3.3 水体pH对浮萍叶绿体色素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4.3.4 水体pH对浮萍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4.4 温度对利用浮萍修复的影响
4.4.1 温度对浮萍宏观生长的影响
4.4.2 温度对浮萍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4.4.3 温度对浮萍叶绿体色素和可溶性蛋白含量的影响
4.4.4 温度对浮萍细胞超微结构的影响
4.5 重金属对浮萍修复影响的探讨
4.5.1 三重重金属对青萍保护酶活性的影响
4.5.2 三种重金属对青萍蛋白及叶绿体色素含量的影响
参考文献

5 人工湿地与浮床技术
5.1 建立人工湿地系统
5.1.1 人工湿地及类型
5.1.2 人工湿地中的生物及作用
5.1.3 人工湿地中的基质
5.1.4 人工湿地中存在的问题及成功案例
5.1.5 人工湿地设计原则
5.1.6 北方气候人工湿地植物越冬通常的处理方法
5.1.7 原有天然湿地的生态恢复
5.2 建立人工浮床技术
5.2.1 人工浮床的类型
5.2.2 人工浮床的修复机制
5.2.3 中国北方人工浮床常用的修复植物
5.2.4 人工浮床研究及应用的成功案例
5.2.5 人工浮床技术存在的问题及在北方应用的限制
参考文献

6 微生物修复水体富营养化技术
6.1 微生物修复的概念和研究进展
6.1.1 微生物修复技术的概念
6.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6.2 微生物治理水体富营养化的原理和过程
6.2.1 水体微生物修复过程
6.2.2 微生物修复剂脱氮机理
6.2.3 微生物修复剂脱磷机理
6.3 水体富营养化治理的理化方法
6.3.1 稀释和冲刷
6.3.2 底部引流
6.3.3 人工造流
6.3.4 沉积物覆盖
6.3.5 沉积物疏浚
6.3.6 铝、铁和钙的絮凝方法
6.4 微生物修复水体富营养化技术
6.4.1 直接投加法
6.4.2 吸附投菌法
6.4.3 固定化投菌法
6.4.4 根系附着法
6.4.5 固定化菌藻技术
6.5 微生物治理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因素
6.5.1 治理地点的温度
6.5.2 河流的pH
6.5.3 河流中的优势植物
6.5.4 河流中的氮磷比值
6.5.5 选择土著微生物进行修复
6.6 菌种的培养、富集和强化
6.6.1 主要EM微生物介绍
6.6.2 EM菌群的作用机理
6.6.3 常见EM菌的筛选和富集
6.7 微生物强化技术
6.7.1 细胞强化技术
6.7.2 基因强化技术
6.8 治理效果检测方法
6.8.1 评价指标的选取
6.8.2 各指标的检测方法
6.9 微生物修复技术应用原则
6.9.1 不同水体的修复原则
6.9.2 微生物筛选的原则
6.9.3 投放修复剂注意事项
参考文献

7 底栖动物构建
7.1 底栖动物
7.1.1 定义及生态学作用
7.1.2 底栖动物的生活习性
7.1.3 底栖动物简单分类
7.2 常见指示生物与水质生物评价关系
7.3 大型底栖动物在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中的应用
7.3.1 河流水生态系统健康评价指标体系
7.3.2 水环境质量评价中常用底栖动物指数
7.4 环境因子对底栖动物群落的影响
7.4.1 物理因子
7.4.2 化学因子
7.4.3 生物因子
7.4.4 人为干扰
7.5 利用底栖动物进行水体富营养化生物修复
7.5.1 放养滤食性底栖动物
7.5.2 滤食性底栖动物-菌藻组合
7.5.3 滤食性底栖动物与化学物质综合治理
7.5.4 放养软体动物
7.6 北方河流底栖动物的采样和鉴定方法
7.6.1 采样方法
7.6.2 采样点的选择
7.6.3 样品的采集、处理与保存
7.6.4 鉴定方法及定性定量
7.7 底栖动物修复污染水体研究的展望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由于人类的活动引起的N、P等营养元素过量的输入水体,导致藻类异常繁殖,致使水质恶化的水体富营养化现象已经是一个全球性的环境问题。水体富营养化会引起水质的改变,造成水生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变化,表现为水质恶化、水体能见度降低、水生植物光合作用能力下降、景观破坏、蓝藻等水生生物异常大量繁殖、水体溶解氧浓度降低、鱼类等水生动
  物大量死亡、生物多样性锐减、水体自净能力降低等一系列问题。这种被称为水体”提前老化”的富营养化现象给供水、水利、航运、养殖、旅游以及人类的健康等造成了巨大的危害。
  富营养化水体的治理总体上概括为控制外源污染和降低内源污染两个方面。生态修复技术是利用生态学的原理来控制水体的外源污染,并降低水体的内源污染。由于该技术具有廉价、美观、不易产生二次污染等特点而成为水体污染治理的研究热点。目前,中国广大的北方水体富营养化问题日益加重,很多湖泊、水库和城市内河流都出现了水体富营养化的现象。选择适合北方环境的水体生态修复技术,来对外源水体污染进行截污和降低内源污染的浓度势在必行。本书是在这样的环境条件下,结合编者多年的研究经验,总结和整理了适合北方水体生态修复的一系列技术,希望能给这些富营养化水体的治理工作提供一定的帮助。
  本书共分为七章。第1章绪论,介绍目前水体污染的情况、污染类型以及水体富营养化治理的方法。第2章生态护坡,介绍生态护坡的类型、机制和效应、护坡植物的选择效应以及植物群落的情况。第3章水体修复植物,介绍富营养化水体水生植物修复的原则、机理以及适合利用于中国北方富营养化修复的主要水生植物种类。第4章代表植物适应修复条件的实验,以北方常见的水体修复植物青萍和紫萍为实验材料研究了两种植物对N、P浓度,温度,pH以及主要重金属污染的适应情况,确定适合应用的具体水体和气候条件。第5章人工湿地和浮岛,介绍人工湿地和人工生态浮床技术,人工湿地主要介绍了种类、作用、存在问题以及湿地设计的原则等内容;人工生态浮床主要介绍常用的浮床类型、北方常用的修复植物及存在的问题等。第6章微生物修复水体富营养化技术,主要介绍微生物修复富营养化水体的原理、影响因素以及常用技术。第7章底栖动物构建,主要介绍底栖动物的常见种类,构建方法以及研究展望等。
  本书是编者多年从事水体生态修复相关研究工作的总结,这些工作得到了国家基础研究发展规划项目(2002CB412300)和国家重大水利专项(2012ZX07201002)的资助。同时衷心地感谢中国环境科学研究院的侯文华研究员,北京科技大学的汪群慧教授在编者多年研究工作上给予的无私帮助。
  由于编者水平有限,并且时间仓促,不妥和疏漏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5年4月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北方富营养化水体生态修复技术》的图书简介,内容侧重于突出该领域的前沿方法和实践应用,旨在吸引对水环境治理感兴趣的专业人士和研究人员。 --- 图书名称:北方富营养化水体生态修复技术 图书简介: 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富营养化问题日益成为制约北方地区水生态系统健康与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瓶颈。本书聚焦于北方特定水文气候条件下,富营养化水体修复的前沿技术、系统性策略与工程实践,旨在为水环境管理者、工程师及科研人员提供一套科学、高效、可操作的解决方案。 本书深入剖析了北方地区湖泊、水库及河流等水体富营养化的成因机制。与南方湿热气候区不同,北方水体在冬季结冰期、春季解冻期以及夏季高温期表现出独特的物理、化学和生物过程。本书详细阐述了这些季节性变化如何影响营养盐的释放、藻类爆发的起始与演替,以及底泥污染物的再悬浮,为后续的修复设计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核心技术与创新方法 本书的重点在于整合性的生态修复技术体系构建,而非单一技术的罗列。我们系统地梳理和评估了当前主流的生态修复技术在北方特定环境下的适用性与局限性。 1. 控源截污与流域协同治理: 修复的起点在于控制面源和点源污染。本书详细介绍了北方城镇污水处理升级改造的技术路径,特别是针对分散式生活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的精准削减策略。我们特别关注了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和遥感技术的流域水文模型构建,用于识别关键污染负荷区,并设计出与当地农业结构相匹配的生态沟渠、人工湿地和缓冲区带建设方案。 2. 底质修复与内源控制的深度耦合: 北方湖泊多存在严重的沉积物内源污染。本书详尽阐述了沉积物修复技术在低温和高有机质负荷条件下的优化方案。 覆盖技术: 深入探讨了不同覆盖材料(如生物炭、粘土、复合材料)在低温下对磷释放的抑制效果,并结合北方特有的冰下环境,分析了覆盖层稳定性的工程考量。 固化/钝化技术: 重点介绍了金属离子固化剂(如铁盐、铝盐)在不同pH和氧化还原条件下的反应动力学,以及如何通过控制投加深度和时机,实现对内源磷的长期锁定。 3. 水体生态调控的生物工程策略: 针对藻类水华的爆发,本书提供了一系列基于生态学原理的调控手段,强调维持水体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平衡。 生物操纵(Biomanipulation): 详细描述了通过选择性捕捞目标鱼类(如鲢鳙鱼的种群调控)或引入天敌来重塑食物网结构,抑制藻类生长的工程实践案例。特别关注了北方冬季低氧或冰下环境对目标生物的影响。 生物浮床与水生植物重建: 阐述了构建适应北方寒冷气候的沉水植物群落的选种标准和种植密度。系统介绍了模块化生物浮床技术,用于快速净化水体、提供栖息地,并有效抑制蓝藻爆发。 微生态制剂的优化应用: 研究了特定微生物菌群(如解磷菌、硝化反硝化菌)在低温水体中的活性维持与功能强化技术,旨在提高其在修复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4. 新型与集成化修复工艺的工程应用 本书将理论与工程实践紧密结合,收录了多个北方典型水体(如高原湖泊、城市滨水区)的修复工程案例。 生态浮岛与垂直湿地集成系统: 介绍了在有限空间内,结合植物根系吸收与微生物降解的高效集成系统,特别适用于城市水系。 “生态+工程”联合模式: 强调了单纯的生态修复往往难以应对严重的污染负荷,因此必须采用预处理的工程措施(如强化沉淀、深度过滤)与后续的生态修复相结合的联合模式,以确保修复效果的长期稳定。 目标读者与价值 本书不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部面向北方复杂水环境治理的行动指南。它面向水利、环保部门的技术人员,环境工程、水产养殖、城市规划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和高校师生。通过本书,读者将能掌握一套针对北方水体特征、兼顾经济性和长期效益的富营养化治理技术体系,有效提升北方水生态环境的修复效率与可持续性。 ---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欣赏,它既有学术论文的严谨,又不失科普读物的生动性,使得复杂的技术概念变得易于理解。书中对于北方富营养化水体这一特定主题的聚焦,让我觉得非常实用和贴切。我一直认为,地域性的差异在水体修复领域至关重要,因为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气候条件、水文特征以及社会经济发展水平,都会对富营养化的成因、发展趋势以及修复方法的选择产生深远影响。我希望书中能够详细阐述这些差异,并基于这些差异,提出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修复技术。例如,书中是否会深入探讨北方地区冬季冰封期对水体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如何在这种特殊环境下开展有效的修复工作?我对于书中介绍的一些生物修复技术尤为感兴趣,比如是否会介绍利用特定的藻类、浮游生物或底栖生物来吸收水体中的过量营养盐,或者利用微生物降解有机污染物?同时,我也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修复工程实施的案例分析,展示不同修复技术在实际应用中的效果、挑战和经验教训。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不仅是一本技术指南,更是一部充满智慧的实践经验总结,我期待从中获得宝贵的启示。

评分

这本书的排版设计堪称精美,大量的插图和图表使得复杂的科学原理一目了然。我一直对生态修复领域的发展趋势保持着高度的关注,尤其对北方富营养化水体这一特定议题,我希望能从中找到更深入、更前沿的解决方案。我十分好奇,书中是否会探讨一些新型的修复技术,例如,利用纳米材料、智能传感器或者大数据分析来提升修复效率和精准度?我特别关注那些能够实现“生态自净”的修复理念,即通过构建更加稳定、更具韧性的生态系统,让水体自身具备抵抗和净化污染的能力。书中是否会详细介绍如何通过优化水体中的生物群落结构,比如增加有益藻类和水生植物的比例,抑制有害藻华的爆发?我希望能够看到书中对不同修复方案的成本效益进行深入分析,并提供一套相对完善的评价体系,帮助决策者在有限的资源下做出最经济有效的选择。此外,我对于书中关于修复项目长期监测和维护的论述也很感兴趣,因为水体修复并非一蹴而就,长期的跟踪和管理对于确保修复效果至关重要。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不仅是一本学术著作,更是一份面向未来的行动指南,我期待从中获得深刻的启发。

评分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被其中所描绘的北方水域的壮丽景象所深深吸引,同时,也为它们面临的严峻挑战感到忧虑。书中所呈现的科学严谨性让我印象深刻,作者似乎对水体生态系统的各个环节都有着深刻的理解,从宏观的流域管理,到微观的微生物作用,都进行了细致的剖析。我特别欣赏书中对不同修复技术的比较分析,作者并没有简单地罗列各种方法,而是深入探讨了它们的优缺点、适用范围以及经济效益,这对于实际项目决策者来说,无疑是极其宝贵的参考。我一直在思考,在实际操作层面,如何将这些理论技术有效地落地,并且确保修复效果的可持续性。例如,书中是否会涉及到一些公众参与的模式,鼓励当地居民积极投身于水体保护,形成一种良性的互动。此外,对于一些长期困扰的富营养化水体,其治理往往需要漫长的时间和持续的投入,书中是否会为我们提供一些关于成本效益分析的指导,帮助我们在有限的资源下,做出最优的选择。我希望能从中学习到一些关于风险评估和监测评价的系统方法,确保修复项目的成功率,并能够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的问题。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不仅仅是一本技术手册,更是一部关于如何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结晶,值得我们反复研读和借鉴。

评分

这本书的整体架构非常清晰,开篇就奠定了严谨的学术基调,让我对后续内容的深入探讨充满期待。我尤为关注书中关于富营养化成因的分析,北方地区由于其地理、气候和人类活动特点,富营养化的形成过程和主要污染源往往与南方地区存在显著差异。这本书是否深入剖析了这些独特性?例如,是否会重点关注农业面源污染、工业废水排放以及城市生活污水对北方水体的贡献,并详细阐述其产生机制?我特别希望看到书中能够详细介绍不同类型的富营养化水体,比如湖泊、河流、水库等,它们各自面临的特有挑战以及相应的修复策略。例如,对于一些大型浅水湖泊,其修复难度和技术要求可能与深水湖泊截然不同。书中是否会提及一些具有创新性的监测技术,能够更准确、更及时地评估水体富营养化的程度和变化趋势?我对于那些能够从源头上解决问题的技术也颇感兴趣,例如,是否会探讨如何通过优化农业生产方式、改进污水处理工艺等手段,从根本上减少入湖(河)污染物的总量。这本书给我的感觉是,它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探讨,更是对北方水体生态系统深刻的洞察和对未来可持续发展的思考,我希望能从中获得更全面的认知。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洁大气,封面采用了偏冷的色调,点缀着一些抽象的绿色线条,仿佛在描绘水体的流动和生机。初次拿到这本书,我便被它沉甸甸的分量所吸引,这预示着内容必然十分充实。我特别关注到书中似乎运用了大量的图表和案例分析,这一点对于我这种偏向实践的学习者来说,无疑是一大福音。我一直对北方地区特有的水体富营养化问题很感兴趣,它们与南方水体的成因和治理策略上往往存在显著差异,因此,我非常期待书中能深入探讨这些差异,并提供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例如,书中是否会提及不同季节气候变化对富营养化程度的影响,以及如何结合当地的植被和微生物群落进行生态修复。我尤其好奇,对于一些历史遗留的污染问题,例如长期积累的底泥,书中是否会提出一些创新的、成本较低的修复方法,而不是一味地依赖大规模的工程改造。对于书中提到的“生态修复技术”,我希望能看到详尽的原理阐述,包括其背后的生态学和生物学机制,以及实际应用中需要注意的细节和潜在风险。此外,我对于书中是否包含一些前沿的研究成果也很感兴趣,比如是否会介绍一些新型的生物修复材料或者基因工程在水体修复中的应用前景。总而言之,这本书从视觉到内容,都给我一种专业、严谨且贴合实际的印象,我迫不及待地想要深入其中,汲取知识的养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