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水力学(下册 第二版)》是在*一版的基础上修订完成的。*书分为上、下两册,共17章,其中上册8章,下册9章。
《水力学(下册 第二版)》在整体安排上与*一版相比做了较大的调整。其中上册主要为水力学的基本理论和管流水力学问题,内容包括绪论,水静力学,水动力学的基本原理,液流形态和水头损失,有压管道恒定流,有压管道非恒定流,液体三元流动基本理论和边界层理论基础。下册主要为明渠水力学和工程水力学问题,内容包括明渠恒定均匀流,明渠恒定非均匀流,明渠恒定急变流——水跃和水跌,明渠非恒定流简介,堰*溢流和孔流,泄水建筑物下游水流衔接与消能,渗流基础和动床水力学基础,并增加了计算水力学基础的内容,使学生在掌握水力学基本理论的同时,对水力学数值计算方法有一定的了解。
《水力学(下册 第二版)》可作为高等学校水利类、热能动力类、土建类及环境工程类等专业本科生的教材,也可供高等职业大学和成人教育学院师生及有关工程技术人员参考。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二版前言
第一版前言
第1章 明渠恒定均匀流
1.1 概述
1.2 明渠的底坡和横断面
1.3 明渠均匀流的水流特性
1.4 明渠均匀流的水力计算
1.5 水力最佳断面和允许流速
1.6 复式断面明渠均匀流的水力计算
1.7 断面周界上粗糙系数不同的水力计算
习题
第2章 明渠恒定非均匀流
2.1 概述
2.2 明渠水流的三种流态
2.3 明渠恒定非均匀流的微分方程
2.4 棱柱体明渠恒定非均匀渐变流的水面曲线分析
2.5 水面曲线分析的一般原则和步骤
2.6 控制断面发生的位置
2.7 明渠恒定非均匀渐变流水面曲线的计算
2.8 天然河道水面曲线的计算
2.9 弯道水流
习题
第3章 明渠恒定急变流——水跃和水跌
3.1 概述
3.2 水跃——急流到缓流的过渡
3.3 棱柱体水平明渠的水跃方程
3.4 棱柱体水平明渠中水跃共轭水深的计算
3.5 棱柱体水平明渠中水跃方程的验证
3.6 棱柱体水平明渠中水跃的长度
3.7 棱柱体水平明渠中水跃的能量损失
3.8 斜坡上的水跃
3.9 非棱柱体明渠中的水跃
3.10 水跌——缓流到急流的过渡
习题
第4章 明渠非恒定流简介
4.1 概述
4.2 波速和波流量
4.3 明渠非恒定渐变流的基本方程
4.4 明渠非恒定渐变流的特征线法
习题
第5章 堰顶溢流和孔流
5.1 概述
5.2 薄壁堰的水力计算
5.3 实用溢流堰
5.4 宽顶堰
5.5 流线型宽顶堰流量的计算
5.6 孔口出流
5.7 管嘴出流
5.8 闸孔出流
习题
第6章 泄水建筑物下游水流衔接与消能
6.1 概述
6.2 底流消能的水力条件
6.3 消力池的水力计算
6.4 挑流消能
6.5 面流消能
6.6 消力戽消能
习题
第7章 渗流基础
7.1 渗流的基本概念
7.2 渗流的基本定律——达西定律
7.3 渗流运动的微分方程
7.4 地下河槽中恒定均匀渗流和非均匀渐变渗流
7.5 承压含水层中渗流的稳定运动
7.6 地下水向集水建筑物——井的运动
7.7 均质土坝的渗流
7.8 利用流网法求解平面渗流
7.9 渗流的实验方法
7.10 岩体渗流
习题
第8章 动床水力学基础
第9章 计算水力学基础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2011年《水力学》(上、下册)出版了第一版。通过4年的教学实践以及对水力学教材中一些问题的深入研究,对本教材进行了以下方面的修订:
(1)对原教材中的章节顺序做了调整,新增加了计算水力学基础。修订后的内容顺序上册为:第1章绪论,第2章水静力学,第3章水动力学的基本原理,第4章液流形态和水头损失,第5章有压管道恒定流,第6章有压管道非恒定流,第7章液体三元流动基本理论,第8章边界层理论。下册为:第1章明渠恒定均匀流,第2章明渠恒定非均匀流,第3章明渠恒定急变流一一水跃和水跌,第4章明渠非恒定流简介,第5章堰顶溢流和孔流,第6章泄水建筑物下游水流衔接与消能,第7章渗流基础,第8章动床水力学基础,第9章计算水力学基础。
(2)对部分内容进行了修订。主要包括:上册第1章对第1.3.1.7小节中的汽化、空化和空蚀重新做了改写,以使概念更加清楚;第2章将第2.6.1小节中的静水压强分布图放在第2.4.4小节,使得内容更加紧凑,增加了例题2.26;第3章在第3.13.6小节中增加了紊动阻力相似准则。下册第2章第2.7.3小节中的水力指数法计算公式部分由于查表计算繁琐而全部删除;第3章的第3.4.2小节中的梯形断面水跃共轭水深的计算、第3.6节中棱柱体水平明渠中水跃的长度计算、第3.9节中非棱柱体明渠水跃共轭水深的计算均应用了简化计算公式;第6章的第6.3.1小节中的降低护坦高程所形成的消力池、第6.3.2小节中的在护坦末端修建消力坎形成的消力池、第6.3.3小节中的综合式消力池的水力计算均应用了研究成果。
(3)对原文中的部分文字、公式、图表、例题、习题进行了校核和修正,新增参考文献12篇。
《水力学》(上、下册)(第二版)由张志昌主编,李国栋、李治勤为上册副主编,魏炳乾、郝瑞霞为下册副主编。其中张志昌编写上册第1章、第3~5章和第8章、下册第2章、第5~6章和第9章,李国栋编写上册第6~7章,魏炳乾编下册第3章和第8章,李治勤编写下册第1章和第4章,郝瑞霞编写下册第7章。
本次修订内容由张志昌、魏炳乾、李国栋、李治勤、郝瑞霞等提出,由张志昌执笔。新增加的计算水力学基础由张志昌编写、李国栋和左娟莉审核。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陕西省国家重点学科建设专项基金的资助。
由于时间和水平所限,书中缺点和错误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编者
2015年7月
好的,这是一份《水力学(下册 第二版)》以外其他图书的详细简介,字数约为1500字。 --- 《现代土木工程材料科学与应用》 第一章:基础理论与材料演化 本书系统阐述了现代土木工程材料的微观结构、宏观性能及其在工程实践中的演化规律。我们首先深入探讨了水泥基材料的胶凝过程与水化动力学,重点分析了早期强度发展与长期耐久性的内在联系。通过高分辨率电子显微镜和X射线衍射技术,揭示了纳米级孔隙结构对材料力学性能的影响机制。 随后,章节内容拓展至聚合物材料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详细介绍了高性能环氧树脂、聚氨酯等在结构加固、防水密封和粘结技术中的应用原理。特别关注了这些高分子材料在不同温度和湿度环境下的老化行为和长期稳定性评估方法。此外,书中还引入了先进的纤维增强复合材料(FRP)理论,包括其在桥梁修复和抗震设计中的受力分析与施工工艺。 第二章:高性能混凝土与绿色建材 本章聚焦于新一代高性能混凝土的设计与制备。内容涵盖了超高性能混凝土(UHPC)的细观力学模型、材料设计与配合比优化。详细解析了UHPC中纤维的选型、分散技术及其对拉伸韧性的影响。我们不仅关注其高强度特性,更强调其在极端环境下的抗侵蚀能力。 在绿色建材方面,本书对再生骨料混凝土(RAC)的性能进行了深入研究,探讨了再生骨料的预处理技术及其对新拌混凝土流变性能和力学性能的影响。同时,对地聚合物混凝土(Geopolymer Concrete)的化学反应机理、早期强度发展及其在碳中和目标下的应用潜力进行了全面的评估。书中提供了大量的室内试验数据和现场监测案例,以验证这些新型材料的工程可行性。 第三章:结构工程与材料行为 本章将材料科学与结构工程紧密结合,探讨了材料在复杂应力状态下的本构关系与失效模式。针对钢筋混凝土构件,我们采用了基于纤维的非线性有限元分析方法,精确模拟了裂缝的萌生、扩展与最终破坏过程,并与ACI和Eurocode规范中的设计方法进行了对比分析。 针对既有结构的修复与加固,本章详细介绍了粘钢、粘贴FRP板以及无损检测技术(如超声波、红外热成像)在评估材料损伤程度中的应用。重点阐述了结构在长期荷载作用下的疲劳性能与蠕变效应,特别关注了海洋环境和寒冷地区对结构材料的腐蚀机理与防护策略。 第四章:新型结构与智能材料系统 本章展望了未来土木工程领域的前沿材料技术。内容包括形状记忆合金(SMA)在自复位结构中的应用,其热力学驱动机制和循环加载下的本构模型。此外,还深入探讨了自修复混凝土的微胶囊技术和细菌诱导沉淀技术,分析了其在提高结构服役寿命和降低维护成本方面的潜力。 智能材料部分重点介绍了压电材料和光纤传感技术在结构健康监测(SHM)中的集成应用。详细说明了如何通过分布式光纤传感技术实时监测桥梁和隧道内部的应力分布、温度变化和裂缝发展,从而实现对基础设施的预测性维护。书中提供了完整的系统集成方案和数据处理流程。 第五章:材料的测试、标准与质量控制 本章是工程实践的指南,详细介绍了土木工程材料的各项标准试验方法。内容覆盖了对水泥、骨料、钢筋、沥青以及新型复合材料的物理力学性能测试规程。重点阐述了如何根据国际标准(如ASTM、ISO)和国家标准进行材料的质量验收。 在质量控制方面,本书强调了现场取样、制样与室内试验结果的相关性分析。针对预制构件和现场浇筑混凝土,介绍了从原材料入场到养护过程的全面质量保证体系。此外,还包括了对材料性能衰减的加速老化试验方法和长期性能预测模型,确保工程结构的安全与耐久。 --- 目标读者: 土木工程、结构工程、材料科学相关专业的研究生、工程师、设计人员以及一线技术管理人员。本书兼具理论深度与工程实践指导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