漫漫环保求索路 钱易院士文集

漫漫环保求索路 钱易院士文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钱易 著
图书标签:
  • 钱易
  • 环保
  • 生态学
  • 可持续发展
  • 环境科学
  • 学术著作
  • 文集
  • 中国科学院
  • 生态文明
  • 环境保护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机械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11532477
版次:1
商品编码:11910503
品牌:机工出版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86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中国工程院院士、循环经济与水污染防治专家钱易院士在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水资源管理、水污染防治等领域的讲稿、论文、评论建言、活动记述、媒体采访、教学心得、环保随笔等文章的汇编。本书适合于循环经济、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水资源管理、水污染防治等领域的专业人员和相关专业的大专院校的师生阅读。

目录

《中国工程院院士文集》总序
写在前面的话(自序)
第1部分讲稿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科学名家讲座”之十(2010年)
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凤凰台《世纪大讲堂》讲稿(2005年)
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百家讲堂讲稿(2006年)
第2部分论文选录
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2012年)
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2002年)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面临的新挑战(2002年)
提高城市可持续性的两大要素(2004年)
生态城市的意义和建设途径——国外经验(2007年)
生态文明建设与可持续发展(2013年)
科学发展观与科技伦理问题(2004年)
水资源管理需要新思路、新策略(2004年)
第3部分评论建言
中国推进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的战略与机制研究——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
循环经济与清洁生产课题组(2003年)
推进清洁生产——“21世纪初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专题十一
对我国水污染防治策略的思考和建议(2002年)
对北京水资源保护战略的思考(1999年)
对“三河三湖”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五”计划(讨论稿)的意见(2001年)
参加对重庆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执法检查的感想和意见——兼谈三峡库区
水污染防治(2001年)
对我国水污染防治战略的思考——在纪念《水污染防治法》颁布30周年座谈会上的
发言(2014年)
城市废水资源化的重要意义及推行策略——在建设部、世界银行和联合国工业发展
组织共同主办的“城市废水资源化”研讨会上的发言(2002年)
贯彻、实施《清洁生产促进法》,走新兴工业化道路——在全国人大环资委座谈会
上的发言(2002年)
对《国家环境安全战略报告》的一些意见和建议(2003年)
对三峡水库水污染防治的意见(2003年)
对发改委《关于加快发展循环经济的指导意见》的一些建议(2004年)
对深圳河湾水污染控制方案的意见(2005年)
加强水污染防治、确保饮用水安全刻不容缓——在全国人大会议期间提出的
建议(2006年)
参加东疆综合考察的几点感想和意见(2008年)
对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的一些思考(2011年)
传统道德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1997年)
应该允许中英文“一稿两投”(2013年)
第4部分活动记述
发生战略性转折的1992(1992年)
一项不寻常的任务(2000年)(作为“中—美富尔布莱特杰出学者交换计划
访问美国)
考验加享受——为萨尔斯堡研讨会讲课(2001年)
我与ICSU和ICSU China(2002年)
参加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国合会)工作纪事(2012年)
紧张的战斗和成功的喜悦——参加国际议员研讨会纪实(2005年)
在G8+5议员会议上的讲话(2005年)
迎接挑战——接受美国CNN的采访(2006年)
为世界工程组织联合会(WFEO)主办的三次国际会议(2008年)
参加中德对话论坛第二次会议有感(2006年)
香山科学会议——循环经济与可持续发展(2006年)
参加“浙江生态建设院士行”的感想和建议(2006年)
考察日本、德国记述(2007年)(全国人大环境与资源代表团活动)
一同走向世界——我与科协(2006年)
亲历清华大学百年校庆纪实(2011年)
第5部分媒体采访
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现实(2010年)
让循环经济融入生产生活(2011年)
生态工业园区大有可为(2013年)
第6部分教学心得
把绿色大学献给新世纪(1998年)
国家精品课程“环境保护与可持续发展”教学体会(2009年)
从环境科学看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的融合(2005年)
对建设一流大学环境学科研究方向的一点建议(1999年)
新挑战、新机遇、新任务——对高等环境教育的浅见(2006年)
建设绿色大学任重道远(2010年)
第7部分工程院与我
十年感怀(2004年)
节约型社会专题座谈会(2005年)
青海行(2011年)
难忘的经历终生的教益——参加工程院咨询项目有感(2011年)
我钦佩的工程院的“长者”(写于2005年,2013年补充)
第8部分师恩难忘
终身如父的陶葆楷先生(2006年)
为人、为学的导师和榜样——顾夏声先生(2012年)
指引我人生道路的恩师——胡家骏先生(2012年)
第9部分环保随笔
为生存必须保护环境,要现在更要未来(1996年)
关闭淮河流域小造纸厂的得失(1996年)
我国有几条淮河(1996年)
菜篮子,布提包,塑料袋(1996年)
贺年卡引发的思考(1997年)
为保护资源与环境节约用纸(1997年)
两位小姐与垃圾分类回收(1997年)
究竟该喝什么水才安全(1998年)

前言/序言


时代洪流中的科技之光:钱易院士学术思想与工程实践撷英 本书精选了我国著名机械工程专家、中国工程院院士钱易先生在其漫长而辉煌的学术生涯中,关于现代制造技术、机械设计理论、高等工程教育以及科技服务国家战略等方面的代表性论文、报告与讲话。 这不仅是一部展现钱易院士深厚学术造诣的文集,更是一部浓缩了新中国工业化进程中,工程科技界如何应对挑战、探索前沿、服务国家发展的生动写照。 本书的结构力求全面而深入地反映钱易院士思想的广度与深度。全书分为五个主要部分,涵盖了从基础理论研究到重大工程实践,再到教育思想革新的诸多维度。 --- 第一部分:先进制造技术与数字化转型 本部分聚焦于钱易院士在现代机械制造领域的核心贡献。20世纪末以来,全球制造业正经历从机械化、自动化向数字化、智能化的深刻变革。钱易院士敏锐地捕捉到了这一趋势,并在国内率先系统性地引入和发展了多项前沿技术理论。 一、复杂曲面与精密成形技术的研究: 本部分收录了钱易院士早期在航空航天零部件制造领域的研究成果。详细阐述了数控加工(CNC)技术在国内的早期应用和优化。重点介绍了“切削参数的动态优化模型”,该模型通过实时反馈系统参数,显著提高了复杂、高精度零件的加工一致性和表面质量。书中详述了如何结合材料特性与刀具几何形状,建立起一套适应性强的加工策略,为我国高精尖装备的国产化奠定了技术基础。其中收录的几篇研究报告,清晰地描绘了从传统手工编程到基于几何模型的自动编程的转变过程,体现了其对信息技术与机械工程深度融合的远见。 二、数字化设计与制造(CAD/CAM)的本土化实践: 着眼于引进国际先进软件平台后,如何使其适应中国国情。本部分着重论述了“面向群体制造的参数化设计方法”。钱易院士团队并未满足于直接套用国外软件,而是深入研究了中国特色产品(如特定类型的压力容器、大型铸件)的共性设计需求,开发了一系列中间件和应用接口,实现了设计数据到制造指令的无缝转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书中收录了关于“产品数据管理(PDM)在中小企业中的轻量化实施方案”的论述,这对于当时缺乏雄厚资金进行大规模信息化建设的国内企业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 三、增材制造(3D打印)的前瞻性布局: 在增材制造尚属新兴阶段时,钱易院士便开始关注其对传统制造模式的颠覆性影响。本部分收录了其对金属激光熔融沉积技术(SLM)的早期分析。讨论的重点在于“增材制造的结构可靠性评估”和“异构材料的梯度结合技术”。他强调,在追求复杂结构自由度的同时,必须通过先进的无损检测和力学分析手段,确保打印制件的宏观与微观性能达到工程应用标准,避免了对新技术的盲目乐观。 --- 第二部分:机械设计理论与可靠性工程 这部分体现了钱易院士作为一名资深机械学者的深厚内功,关注机械系统的内在逻辑与长期运行保障。 一、机械系统的动态响应与振动控制: 收录了关于大型、高速旋转机械(如涡轮机、高速机床主轴)的非线性振动分析报告。重点阐释了“基于能量耗散的自适应减振技术”,该技术区别于传统的刚性阻尼器,能够根据系统工作状态的改变自动调整阻尼特性,确保在宽广的工况范围内均能有效抑制共振。相关章节对傅里叶分析、模态分析等经典理论的工程化应用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论述。 二、机械可靠性工程与寿命预测: 系统地介绍了钱易院士推广的“基于概率模型的剩余寿命预测方法”。他强调,现代工程设计不再是追求“零故障”,而是追求“可接受的风险”。本部分通过多个案例,展示了如何运用威布尔分布、极值理论等统计学工具,结合运行中的传感器数据,对关键机械部件的失效时间进行科学预测,从而实现从“定期维护”向“状态维护”的转变。 --- 第三部分:高等工程教育的改革与创新 钱易院士不仅是杰出的研究者,更是卓越的教育家。他深刻认识到工程教育必须与国家战略需求和产业发展步伐同步。 一、工程教育的人才观: 本书收录了钱易院士关于“宽口径、厚基础、强实践”的教育思想论述。他批判了过分细分的专业设置对培养复合型人才的桎梏,主张在本科阶段打牢数学、物理、材料学等基础科学的根基,为学生未来跨学科发展留出空间。 二、实践能力培养的体系构建: 详细记录了其在推动“课程改革”与“实验室建设”方面的实践探索。其中关于“基于真实工程问题的项目式学习(PBL)”的推广尤为关键。他倡导将工业界淘汰下来的、具有典型工程挑战的设备引入教学环节,要求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学习理论知识,而非仅仅在虚拟环境中进行模拟。 三、工程师素养的塑造: 本部分探讨了工程师的社会责任感与职业道德。钱易院士强调,工程技术人员的设计决策必须将安全、环保与经济性置于同等重要的地位,这为新一代工程师树立了标杆。 --- 第四部分:科技服务国家重大战略 这部分内容侧重于钱易院士如何将自身的研究专长转化为服务国家关键领域发展的实际行动。 一、大型装备的国产化攻关: 书中收录了几篇关于“七五”至“十五”期间,我国在大型精密设备(如重型机床、高精度测量仪器)引进、消化、吸收与再创新的内部工作报告。这些报告记录了在关键技术“卡脖子”时期,科研团队如何攻克了无数技术难关,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的关键性飞跃。 二、科技成果的转化与产业化: 探讨了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工厂车间的“最后一公里”问题。钱易院士分享了其在推动多家高新技术企业成立与发展中的经验,特别强调了技术标准制定在确立产业话语权中的核心作用。 --- 第五部分:对青年学者的寄语与哲思 作为总结篇章,本部分收录了钱易院士对不同时期青年科技工作者的鼓励与忠告。这些文字真挚而充满力量,不谈空泛的口号,而是基于数十年一线经验的提炼。 他告诫青年学者,“工程研究的价值,不在于论文的数量,而在于它能解决多大的实际问题”。他鼓励年轻一代要保持对未知世界的好奇心,要敢于跳出舒适区,深入一线工厂与生产工人交流,因为真正的工程智慧往往蕴藏在第一线的操作经验之中。同时,他也强调了学术诚信与严谨治学态度的不可动摇性。 --- 总结: 《时代洪流中的科技之光》不仅是钱易院士个人学术思想的集中体现,更是中国近几十年机械工程领域发展的一个缩影。本书内容翔实,论述严谨,既有高屋建瓴的理论洞察,又不乏脚踏实地的工程细节,对于机械工程专业人士、高等教育工作者以及关注中国科技发展的读者,均具有极高的参考价值和启发意义。它激励着后来者以严谨的科学精神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继续在科技探索的道路上砥砺前行。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实干”二字。它不是空中楼阁般的理想宣言,而是脚踏实地的行动指南。作者的经历告诉我,伟大的成就往往源于点滴积累和不懈努力。书中对具体工程案例的描述,细致入微,让人能够清晰地看到从概念到现实的转化过程中的每一个挑战和突破。这种基于实践的总结,使得书中的理论具有极强的生命力和指导意义。我特别欣赏作者在面对挫折时的态度,那种不气馁、不放弃,而是从中吸取教训、调整方向的韧劲,是任何追求卓越的人都应该学习的品质。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非常独特,它并没有采用那种说教式的口吻,而是像一位老者在娓娓道来他一生的经历和思考。文字中流淌出的那种沉稳、内敛,以及对真理的执着追求,深深地吸引了我。我喜欢它对历史脉络的梳理,清晰地展现了环保理念是如何从萌芽到发展壮大,中间经历了多少次的曲折和反复。这种历史的纵深感,使得书中的观点更具说服力。特别是对几次关键转折点的描绘,让人感受到决策的艰难与必要性。它不是一本简单的科普读物,而是一部关于信念、坚持与智慧的编年史,读来让人深思,也让人充满了前行的勇气。

评分

坦率地说,这本书的内容深度远超我的预期。它涵盖了从宏观政策制定到微观技术实践的多个层面,逻辑清晰,论证严密。作为一个非专业的读者,我本来担心会遇到太多晦涩的专业术语,但作者的文字功力使得即便是复杂的科学概念,也能被阐述得深入浅出。书中对“系统性思维”的强调尤其值得称道,它提醒我们,环保问题绝非孤立存在,而是与经济、社会、文化等方方面面相互交织。每一次阅读,都能发现新的思考切入点,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提供了答案,更重要的是,它教会了我们如何去提出正确的问题。

评分

这是一部跨越时代的杰作,它不仅记录了一位科学家的探索历程,更折射出一个国家在现代化进程中对环境责任的深刻认知演变。书中的视野非常开阔,既有对国内具体问题的关注,也有对全球环境治理趋势的洞察。文字中偶尔闪现的幽默和对人性的洞察,为严肃的主题增添了一抹人性化的色彩,使得阅读体验非常流畅舒适。它成功地将严肃的学术探讨和鼓舞人心的个人故事完美地结合起来,使得这本书拥有了超越专业领域的广泛吸引力。强烈推荐给所有关心未来、希望在各自领域有所建树的人。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打开了我对可持续发展领域认识的一扇新大门。作者在书中对环境保护的复杂性和长期性进行了深刻的剖析,那种不畏艰难、矢志不渝的求索精神,真的让人肃然起敬。我尤其欣赏他对技术创新在环保中扮演角色的探讨,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结合了大量的实际案例,展示了如何将前沿科技转化为可操作的解决方案。阅读过程中,我仿佛跟着作者走过了一条条崎岖却充满希望的道路,深刻体会到每一次小小的进步背后,凝聚了多少心血和智慧。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像是一次精神的洗礼,让我开始重新审视我们与自然界的关系,以及我们肩负的责任。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环保事业的理解更加立体和深入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