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本书体现的交叉融合的学术研究方法具有示范意义,在资料的引用方面也堪为表率;对于国家建构、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与发展,有效防范、抑制民族分裂思潮,也有较为重大的作用。
内容简介
本书回溯了清末立宪和边疆新政、清末民初五族共和、国族主义的话语和边疆整合、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奠基历程等一系列宪法实践,展示了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大国民族治理与国家建构的宪制变迁历程。
作者立足于本土化研究立场,以宪法史的分析为主线,综合采用了民族学、政治学、史学等多学科知识,对于诸如西藏民主改革等问题进行了宪法学的专业解读,以期为我国重大政治、法律战略提供智识服务与支持。
作者简介
常安,1978年生人,现为西北政法大学行政法学院宪法教研室副教授,法学博士,硕士生导师。中国宪法学研究会理事,陕西省民族法研究会常务理事、副秘书长,陕西省宪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目录
导言
第一章 从王朝到民族一国家
第一节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法政思想源流
一、地理空间、民族分布与天下体系的构成
二、华夷之辨的相对性
三、大统的政治理念
第二节 清代政治安排的独特性与近代挑战
一、作为中国中央王朝王朔的“清”
二、首崇满洲与满汉畛域
三、多民族帝国的政治秩序塑造
四、清代政治秩序的近代危机
第三节 立宪、民族关系与国家建构
一、清末立宪多民族国家的民族国家建构之始
二、平满汉畛域、满洲认同与立宪的内在悖论
三、清末立宪在边疆民族因素的另个侧面
四、未完成的民族国家建设:清末立宪再审视
第二章 五族共和:渊源、彰显与延续
第一节 五族共和说的思想渊源——宪法思想史视角下的清末民族观论争
一、宪制、建国与民族观
二、救亡图存与民族建国主义
三、单族裔建国还是五族台一建国;清末民族观论争的宪法思想史意蕴
四、从“五族君宪”到“五族共和”
第二节 五族共和的彰显:《清帝逊位诏书》
一、孙中山与五族共和
二、南京临时政府的相关宪法实践
三、五族共和的彰显:《清帝逊位诏书》再解读
第三节 五族共和之延续:北洋政府时期
一、北洋政府成立时关于五族共和的宣言与政令
二、五族共和与北洋时期的制宪活动
三、北洋时期民族治理事务机构的设立与政区改革
第三章 国族主义的话浯与实践
第一节 国族主义的勃兴与“中华民族”立宪话语
一、孙中山的国族主义观
二、国民党相关决议中的“国族”整合方案
三、蒋介石《中国之命运》中的“民族”观
四、“国内各民族均为中华民族之构成分子”的立宪话语
第二节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国族整合与边疆治理
一、从“民族”到“边政”以蒙藏委员会为例
二、政区改革:国家权力的深入困境
三、委托与渗透:中央政府与边疆军阀
四、优礼上层人士的意义与限度
第四章 民族区域自治的思想渊源与早期实践
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民族观与苏联相关政治实践
一、阶级革命与民族解放
二、反帝、民族解放与民族自决
三、联邦制与多民族的社会主义民族国家塑造
四、苏联民族、政治实践中的教训
第二节 中国共产党民族治理的早期法制构想与实践
一、民族平等与各民族团结互助的理念与实践
二、中共早期民族自决、联邦建国论的理解与背景分析
三、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民族观”的阐释与政治实践
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萌芽抗战、解放期间的自治实践
第五章 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奠基历程
第一节 新中国成立前夕的政治决断
一、新中国建国大纲
二、新中国成立前夕边疆多民族地区的严峻形势
三、基于历史发展和革命发展状况的政治决断
第二节 宪法安排与政治措施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民族区域自治的宪政立法实践
二、宪制安排与政治措施
三、少数民族地区民主改革: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奠基的关键
第三节 西藏地区民主改革的宪法学解读
一、香格里拉神话背后的前现代政治本质
二、从神权政权到普选政权:西藏人民之“自由的新生”
三、西藏地区民主改革:世界人权史上的一章壮美诗篇
四、政教分离:现代政治的必然要求和宗教信仰自由的前提
第四节 多民族社会主义国家的民族国家建构
一、民族区域自治与多民族国家的民族国家建构
二、统多民族国家的宪制建构
三、“社会主义民族大家庭”:共同的政治认同基础
四、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确立与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秩序重塑
……
第六章 民族治理、国家建构与宪法安排
参考文献
后记
精彩书摘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宪制变迁》:
当然,我们也无须讳言,任何一种宪法制度,都无法在其制度奠基后就获得一劳永逸的合法性地位;某种宪法制度在某一特定时空背景下起到良好的国家建构效果,也不意味着其永远不需要加以完善和变革,否则,我们也就不需要“与时俱进”这个词汇了,而审时度势,也成为考察一个合格的制度设计者的必备质素。所以,一方面,我们要置身于历史的视野,对特定制度变迁背后的历史之维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另一方面,我们也要充分关注现实,了解我们身处其中的正处于快速变动的这个时代实际上,这二者看似悖离,却并不矛盾。制度或许在变,但追求多民族大国的国家建构这一核心目标是不变的,而历史的逻辑和历史视野的意蕴,或许也就在这变与不变之中。而从某种意义上讲,生动鲜活的现实本身就是历史变迁的一部分。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宪制变迁》的结构大致如下:
第一章第一节首先对中国统一的多民族闭家形成的历史轨迹及其内在法政制度、思想结构的形塑作了简要分析。如华夷之辨的相对性,天下体系的开放性、大一统政治制度对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所起到的制度固化作用。第二节则分析了“清代”在我国这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历史中的最终奠基作用。如清代前期通过“因俗而治、制度多元”的政治安排对于多民族帝国塑造的努力,以及清在近代中国民族国家竞争中所遇到的挑战。第二节则是将清末立宪视为中国近代民族治理转型的开始,以及现代民族国家建构的开始,并分析了清末立宪中处理上述问题的内在宪政悖论。
第二章是对于清末民初重要的宪法命题——五族共和的梳理。辛亥革命后,五族共和说的提出以及清室优待条约的签汀,在避免南北内战和边疆分离的同时也暂时解决了多民族共和国的理论难题,但中国这样一个多民族国家的现代民族一国家的建设之路还在路上、对于五族共和的思想渊源,学界多将其归于孙中山个人的宪法学说创造,而笔者则通过对于清未民初宪法、民族观的相关论争梳理后指出。五族共和宪法学说的提出,某种程度上毋宁说是革命派与立宪派在清末民初宪法、民族观论争过程中就中国的民族治理与国家建构问题所达致的一种宪法共识。
……
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宪制变迁 下载 mobi epub pdf txt 电子书 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