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本書體現的交叉融閤的學術研究方法具有示範意義,在資料的引用方麵也堪為錶率;對於國傢建構、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傢的鞏固與發展,有效防範、抑製民族分裂思潮,也有較為重大的作用。
內容簡介
本書迴溯瞭清末立憲和邊疆新政、清末民初五族共和、國族主義的話語和邊疆整閤、民族區域自治製度的奠基曆程等一係列憲法實踐,展示瞭我國這樣一個多民族大國民族治理與國傢建構的憲製變遷曆程。
作者立足於本土化研究立場,以憲法史的分析為主綫,綜閤采用瞭民族學、政治學、史學等多學科知識,對於諸如西藏民主改革等問題進行瞭憲法學的專業解讀,以期為我國重大政治、法律戰略提供智識服務與支持。
作者簡介
常安,1978年生人,現為西北政法大學行政法學院憲法教研室副教授,法學博士,碩士生導師。中國憲法學研究會理事,陝西省民族法研究會常務理事、副秘書長,陝西省憲法學研究會常務理事。
目錄
導言
第一章 從王朝到民族一國傢
第一節 統一多民族國傢的法政思想源流
一、地理空間、民族分布與天下體係的構成
二、華夷之辨的相對性
三、大統的政治理念
第二節 清代政治安排的獨特性與近代挑戰
一、作為中國中央王朝王朔的“清”
二、首崇滿洲與滿漢畛域
三、多民族帝國的政治秩序塑造
四、清代政治秩序的近代危機
第三節 立憲、民族關係與國傢建構
一、清末立憲多民族國傢的民族國傢建構之始
二、平滿漢畛域、滿洲認同與立憲的內在悖論
三、清末立憲在邊疆民族因素的另個側麵
四、未完成的民族國傢建設:清末立憲再審視
第二章 五族共和:淵源、彰顯與延續
第一節 五族共和說的思想淵源——憲法思想史視角下的清末民族觀論爭
一、憲製、建國與民族觀
二、救亡圖存與民族建國主義
三、單族裔建國還是五族颱一建國;清末民族觀論爭的憲法思想史意蘊
四、從“五族君憲”到“五族共和”
第二節 五族共和的彰顯:《清帝遜位詔書》
一、孫中山與五族共和
二、南京臨時政府的相關憲法實踐
三、五族共和的彰顯:《清帝遜位詔書》再解讀
第三節 五族共和之延續:北洋政府時期
一、北洋政府成立時關於五族共和的宣言與政令
二、五族共和與北洋時期的製憲活動
三、北洋時期民族治理事務機構的設立與政區改革
第三章 國族主義的話浯與實踐
第一節 國族主義的勃興與“中華民族”立憲話語
一、孫中山的國族主義觀
二、國民黨相關決議中的“國族”整閤方案
三、蔣介石《中國之命運》中的“民族”觀
四、“國內各民族均為中華民族之構成分子”的立憲話語
第二節 南京國民政府時期的國族整閤與邊疆治理
一、從“民族”到“邊政”以濛藏委員會為例
二、政區改革:國傢權力的深入睏境
三、委托與滲透:中央政府與邊疆軍閥
四、優禮上層人士的意義與限度
第四章 民族區域自治的思想淵源與早期實踐
第一節 馬剋思主義民族觀與蘇聯相關政治實踐
一、階級革命與民族解放
二、反帝、民族解放與民族自決
三、聯邦製與多民族的社會主義民族國傢塑造
四、蘇聯民族、政治實踐中的教訓
第二節 中國共産黨民族治理的早期法製構想與實踐
一、民族平等與各民族團結互助的理念與實踐
二、中共早期民族自決、聯邦建國論的理解與背景分析
三、抗日戰爭時期中國共産黨人對'中華民族觀”的闡釋與政治實踐
四、民族區域自治製度的萌芽抗戰、解放期間的自治實踐
第五章 民族區域自治製度的奠基曆程
第一節 新中國成立前夕的政治決斷
一、新中國建國大綱
二、新中國成立前夕邊疆多民族地區的嚴峻形勢
三、基於曆史發展和革命發展狀況的政治決斷
第二節 憲法安排與政治措施
一、新中國成立初期民族區域自治的憲政立法實踐
二、憲製安排與政治措施
三、少數民族地區民主改革:民族區域自治製度奠基的關鍵
第三節 西藏地區民主改革的憲法學解讀
一、香格裏拉神話背後的前現代政治本質
二、從神權政權到普選政權:西藏人民之“自由的新生”
三、西藏地區民主改革:世界人權史上的一章壯美詩篇
四、政教分離:現代政治的必然要求和宗教信仰自由的前提
第四節 多民族社會主義國傢的民族國傢建構
一、民族區域自治與多民族國傢的民族國傢建構
二、統多民族國傢的憲製建構
三、“社會主義民族大傢庭”:共同的政治認同基礎
四、民族區域自治製度確立與少數民族地區政治秩序重塑
……
第六章 民族治理、國傢建構與憲法安排
參考文獻
後記
精彩書摘
《統一多民族國傢的憲製變遷》:
當然,我們也無須諱言,任何一種憲法製度,都無法在其製度奠基後就獲得一勞永逸的閤法性地位;某種憲法製度在某一特定時空背景下起到良好的國傢建構效果,也不意味著其永遠不需要加以完善和變革,否則,我們也就不需要“與時俱進”這個詞匯瞭,而審時度勢,也成為考察一個閤格的製度設計者的必備質素。所以,一方麵,我們要置身於曆史的視野,對特定製度變遷背後的曆史之維有一個清晰的認識;另一方麵,我們也要充分關注現實,瞭解我們身處其中的正處於快速變動的這個時代實際上,這二者看似悖離,卻並不矛盾。製度或許在變,但追求多民族大國的國傢建構這一核心目標是不變的,而曆史的邏輯和曆史視野的意蘊,或許也就在這變與不變之中。而從某種意義上講,生動鮮活的現實本身就是曆史變遷的一部分。
《統一多民族國傢的憲製變遷》的結構大緻如下:
第一章第一節首先對中國統一的多民族閉傢形成的曆史軌跡及其內在法政製度、思想結構的形塑作瞭簡要分析。如華夷之辨的相對性,天下體係的開放性、大一統政治製度對於統一的多民族國傢形成所起到的製度固化作用。第二節則分析瞭“清代”在我國這個統一的多民族國傢形成曆史中的最終奠基作用。如清代前期通過“因俗而治、製度多元”的政治安排對於多民族帝國塑造的努力,以及清在近代中國民族國傢競爭中所遇到的挑戰。第二節則是將清末立憲視為中國近代民族治理轉型的開始,以及現代民族國傢建構的開始,並分析瞭清末立憲中處理上述問題的內在憲政悖論。
第二章是對於清末民初重要的憲法命題——五族共和的梳理。辛亥革命後,五族共和說的提齣以及清室優待條約的簽汀,在避免南北內戰和邊疆分離的同時也暫時解決瞭多民族共和國的理論難題,但中國這樣一個多民族國傢的現代民族一國傢的建設之路還在路上、對於五族共和的思想淵源,學界多將其歸於孫中山個人的憲法學說創造,而筆者則通過對於清未民初憲法、民族觀的相關論爭梳理後指齣。五族共和憲法學說的提齣,某種程度上毋寜說是革命派與立憲派在清末民初憲法、民族觀論爭過程中就中國的民族治理與國傢建構問題所達緻的一種憲法共識。
……
曆史的幽微迴響:近代中國精英的知識網絡與世界觀重塑 (1840-1949) 本書聚焦於晚清至民國時期,中國知識精英群體在麵對西方衝擊和內部劇變時,其思想觀念、知識獲取途徑及其世界觀的復雜演變過程。我們不探討宏大的政治製度變遷或民族國傢的建構敘事,而是深入剖析精英階層如何在特定的文化、社會和物質條件下,篩選、理解和內化來自外部世界的多元信息,並以此為基礎重塑其知識圖譜與身份認同。 --- 第一章:傳統的韌性與“中體西用”的認知框架(1840-1895) 本書開篇追溯瞭鴉片戰爭爆發後,中國士大夫階層最初接觸西學時所依賴的認知濾鏡。這不是一個簡單的“拒古”或“化古”的過程,而是在既有的儒傢理學、經世緻用傳統中尋找對應點的艱難嘗試。 1.1 文本的窄門:早期譯介的圈層與內容選擇 我們詳盡考察瞭早期由官方主導的翻譯機構(如江南製造局)所齣版的文本,分析其內容取捨的內在邏輯。為何軍事技術、自然科學的入門讀物占據主導地位?這反映瞭統治集團對“西學”效用的實用主義限定。重點剖析瞭早期譯者群體——他們往往是掌握有限外語能力、受過傳統科舉訓練的低級官員或士紳階層。他們的知識儲備決定瞭譯介過程中的“失真”與“重構”。例如,西方政治哲學中的“主權”概念如何被拆解並植入到“天朝”觀念的殘餘結構中,呈現齣一種“名異而實同”的曖昧狀態。 1.2 跨越地域的知識流通:上海、廣州的“學社”現象 跳齣官方敘事,本書將目光投嚮沿海通商口岸的非正式學習社群。在上海和廣州,早期傳教士、買辦和地方士紳之間形成瞭一種鬆散的知識交換網絡。我們通過梳理私人信劄、日記及早期報刊上的書信往來,重建瞭知識分子獲取信息的“非中心化”路徑。這些路徑往往繞過瞭官方的審查和既定的學術規範,使得自由主義的早期萌芽(如功利主義的片麵引入)得以在邊緣地帶滋生。我們特彆關注瞭少數對西方哲學(如休謨、斯賓塞的粗淺介紹)産生興趣的先驅,分析他們的理解如何受到本土懷疑論和樸素進化論的影響,而非嚴格的西方學術譜係。 1.3 漢字對概念的“塑形”:詞語的本土化睏境 本節深入探討瞭關鍵詞匯的“載體危機”。當“Democracy”(民治)、“Liberty”(自由)等概念被硬性翻譯成“民權”或“自由”時,這些漢字詞匯的內涵並未完全擺脫舊有語境的牽絆。我們通過對晚清詞典編纂的細緻比較,揭示瞭“科學”一詞從最初的“格物窮理”到後期與“自然哲學”的混淆,反映瞭知識分子在試圖用有限的符號係統承載無限湧入的外部知識時的掙紮。 --- 第二章:劇變時代的知識焦慮與“方法”的迷失(1895-1919) 甲午戰敗和隨後的瓜分危機,極大地衝擊瞭既有的知識結構,加速瞭對“器物”之外的“製度”和“精神”的探求。然而,這種探求並非綫性的進步,而是在焦慮驅動下,對不同思想體係的快速、碎片化吸收。 2.1 康梁的“新史學”與曆史意識的重構 梁啓超的維新思想不僅是政治綱領,更是一種全新的“曆史敘事構建法”。我們分析瞭康有為與梁啓超如何藉用並改造瞭西方曆史哲學(如赫胥黎的進化論的粗暴版本),以服務於“托古改製”的目的。重點不在於他們是否理解瞭黑格爾或斯賓塞的全部理論,而在於他們如何將“進步史觀”嵌入到儒傢“三世說”的框架內,創造齣一種既能安撫傳統精英,又能激發變革熱情的混閤體。這種曆史觀的成功,在於它提供瞭一種“可操作的過去”,而非嚴謹的學術研究。 2.2 留日群體的“中介化”角色與知識的“去語境化” 大量留日學生的湧現,使得日本成為中國知識輸入的核心中介。然而,日本的“西學東漸”本身就是一種經過篩選和改造的産物。本書剖析瞭留學生在東京接收到的知識往往是高度濃縮、帶有強烈國傢主義色彩的社會達爾文主義和國傢法理學。迴國後的精英們,由於缺乏直接接觸西方原典的機會,隻能在日文漢字詞匯的框架內討論現代性,這造成瞭對西方思想精髓的係統性誤讀,例如將“國傢主義”與“民族精神”混為一談。 2.3 啓濛知識分子的“反思性睏境” 在辛亥革命前後,以陳獨秀、魯迅為代錶的知識分子,開始對啓濛運動本身的局限性進行反思。他們敏銳地察覺到,僅僅引入瞭西方的“術”(如科學、民主口號)並未帶來根本的社會改造。本書聚焦於他們早期(1905-1915年間)的論說,分析他們如何從對“救亡”的絕對關注,轉嚮對國民“精神素質”和“文化基因”的深刻懷疑。這種懷疑並非建立在成熟的社會學或心理學基礎之上,更多的是一種基於現實挫敗感而産生的文學化、道德化的悲觀主義。 --- 第三章:戰後重建與知識的碎片化(1919-1937) “五四”運動標誌著對既有知識網絡的一次徹底顛覆,新一代知識分子開始尋求更係統、更具理論深度的西方思想資源。然而,政治動蕩和經濟拮據使得知識的獲取更加依賴於偶然性和個人機緣。 3.1 德語係與俄語係的“孤島”效應 不同於早期的英美主流影響,本章著重分析瞭相對“小眾”的德語係(如康德哲學、德國古典法學)和俄語係(早期馬剋思主義)知識的傳播軌跡。這些知識的傳播往往依賴於少數關鍵人物(如留學德國的法學精英或早期留蘇的政治活動傢)。由於缺乏大規模的翻譯機構和穩定的學術共同體支持,這些思想的接受呈現齣高度的“教派化”和“極端化”傾嚮,難以在更廣泛的社會層麵形成對話。我們考察瞭早期“左翼”知識分子如何將馬剋思主義的經濟決定論視為解釋中國一切睏境的“終極鑰匙”,並以此排斥其他可能性的解釋路徑。 3.2 知識的“私人化”:客廳、咖啡館與思想的非製度化 在軍閥混戰的背景下,大學機構的相對獨立性時常受到威脅。本書認為,這一時期知識的“生産”和“消費”大量迴流到私人領域——沙龍、傢庭聚會、私立研究機構。這種非製度化的知識傳播雖然保證瞭思想的活力,但也使得知識分子社群之間容易形成壁壘,思想的交流往往是“同溫層”內的共振,而非跨學科的碰撞。例如,新自由主義經濟學的早期引入,往往隻在特定的金融精英小圈子內流傳,未能轉化為普遍的政策共識。 3.3 民族主義在知識建構中的“迴流”作用 即便是在擁抱普世價值的知識分子群體中,狹義的民族主義情感也從未真正消退。本書最後分析瞭知識分子在引入社會科學理論時,如何不自覺地將理論“本土化”以服務於民族復興的目標。例如,對韋伯社會學中“理性化”概念的接受,往往被迅速導嚮對“中華民族理性精神的缺失”的批判,而非深入探討現代官僚製自身的內在矛盾。這種“為我所用”的實用主義,是那個時代知識精英世界觀塑造的最終底色。 --- 本書旨在提供一個微觀的視角,觀察近代中國知識精英如何在信息稀缺、環境動蕩的條件下,進行一場痛苦而又充滿創造力的思想重構。它不是關於政治製度的編年史,而是關於人類心智在曆史巨變麵前,如何努力理解一個正在崩塌和重生的世界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