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转型:尼尔斯·玻尔、慈善事业和核物理学的兴起

科学的转型:尼尔斯·玻尔、慈善事业和核物理学的兴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挪威] 芬·奥瑟鲁德 著,成素梅,赵峰芳 译
图书标签:
  • 科学史
  • 核物理学
  • 尼尔斯·玻尔
  • 慈善事业
  • 科学哲学
  • 20世纪科学
  • 科学与社会
  • 哥本哈根学派
  • 量子力学
  • 科学政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61759
版次:1
商品编码:11837576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当代科学技术哲学论丛/成素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5-1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是有组织的私人慈善事业资助基础科学的全盛时期。《科学的转型:尼尔斯·玻尔、慈善事业和核物理学的兴起》以玻尔研究所从量子力学研究转向核物理学研究为线索,以时任所长E皮尔的科研工作与决策工作为中心,以相关人员的回忆、玻尔的科学通信、未发表的文献以及大量珍贵的馆藏资料等为基础,把理论物理学的发展置于一个更大的历史语境中,揭示了玻尔研究所从创立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德国占领丹麦后停止研究这段时期所经历的科研发展与基金来源之间的复杂关系,特别是,美国的洛克菲勒基金会的科研资助政策的变化对玻尔研究所的转型发展所起的关键作用,阐述了生物学研究计划在玻尔研究所的转型发展过程中所产生的积极影响。论证了玻尔作为研究所的决研究的一门多重交叉的新型学策者和筹资者为研究所的发展付出的鲜为人知的努力。这种研究对于理解基础科学及其经济资助渠道之间的复杂关系至关重要。

目录

总序i
中文版序vii
致谢ix
引言xiii
序言:哥本哈根精神xix
第一章科学政策和1934年之前的筹资1
一、强调实验1
二、声誉日隆3
三、国际教育董事会6
四、国际教育董事会和哥本哈根大学的其他研究所12
五、1934年之前的活动18
六、总结20
第二章哥本哈根精神的作用——20世纪20年代末至30年代中期21
一、1934年之前对原子核的兴趣22
二、1929~1936年对生物学的兴趣49
三、总结77
第三章难民问题——1933年至1935年80
一、背景80
二、第一年:首选进路82
三、洛克菲勒基金会对欧洲学者的专项研究援助基金97
四、弗兰克和赫维西的事业初期102
五、实验核物理学的起源118
六、总结132
第四章实验生物学——20世纪20年代后期至1935年134
一、洛克菲勒慈善事业的重组135
二、新政策的出台140
三、新政策遇到哥本哈根的科学148
四、新政策的巩固152
五、哥本哈根的实验生物学提议155
六、嘉士伯基金会对原子物理的资助161
七、实验生物学资助的正式申请164
八、受到资助的实验生物学167
九、总结171
第五章巩固转向——1935年至1940年173
一、获得基金173
二、实验生物学项目的兴起180
三、巩固原子物理学188
四、总结207
第六章结论209
关于原始资料的注解215
索引240

精彩书摘

  科学的转型
  第一章科学政策和1934年之前的筹资
  在尼尔斯 玻尔研究所简称玻尔研究所。——译者注工作过的物理学家所提供的许多记述中很少谈到玻尔作为决策者和筹资者的活动,也从来没有指出尼尔斯 玻尔研究所的经济状况与那里所追求的科学之间的相互关系。这反映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前人们普遍对基础科学的经济困境缺乏关注。确实,这些科学家不止是忽视这样一种关系;他们通常意指,并不存在这种关系。这也意味着,把纯科学和经济考虑结合起来,将不利于富有成效的无私研究。对他们而言,尼尔斯 玻尔研究所在20世纪20年代和30年代的独特发展,能够部分地归功于缺乏这样一种联系。如果不用为负责政策和筹资而分心,那么,研究所就是为了科学本身而追求科学的最佳场所。
  尽管这些物理学家做出这样的回忆,但是,像任何一个物理研究所的所长一样,玻尔本人不得不卷入确保资金、设备和人员的事务。简言之,他必须在现有经济条件下工作。事实上,玻尔花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为尼尔斯 玻尔研究所定位和制定政策。因此,不应该把物理学家的记述解读为玻尔没有卷入这些事务;相反——尽管无此意图——这些记述见证了玻尔擅长使他的合作者觉察不到这些担心。对玻尔来说,访问学者卷入政策问题于事无补,也不利于提高尼尔斯 玻尔研究所的工作效率。
  本章不仅证实玻尔深深地卷入了制定政策和筹资事务,而且非常有效地说明,在那里工作过的物理学家的回忆没有谈到玻尔这方面活动的原因所在。
  一、强调实验
  1917年4月,与刚被提升为教授的职位有关,玻尔向哥本哈根大学科学系提交一份创建新研究所的申请。在这份申请中,他把对实验设施的需要描述为创建研究所的重要理由。玻尔注意到,人们以前一直相信,经典物理学为物理现象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而现在,经典物理学的这种有效性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因此,理论家在他们的考虑中不得不比任何时候都更加依赖于经验数据。玻尔总结说,理论物理学家“有机会实施和指导与理论研究直接相关的科学实验”,是必要的。关于哥本哈根大学物理学科的发展,参见:MogensPihl “Rysik”inK�ibenhavnsUniversitet1479—1979(14volumes)bindXII:DetMatematisk�瞡aturvidenskabeligeFakultet,I Del(Copenhagen:G E C GadsForlag,1983),pp 365��462 关于理论物理学作为一门学科的兴起与早期发展的详细描述,参见:ChristaJungnickelandRussellMcCormmach,IntellectuaclMasteryofNature:TheoreticalPhysicsfromOhmtoEinstein,VolumeI:TheTorchofMathematics,1800—1870;Volume2:TheNowMightyTheoreticalPhysics,1870—1925(ChicagoandLondon:UniversityofChicagoPress,1986) 1917年4月18日玻尔写给哥本哈根大学科学系的信件手稿和复写本收藏于“ScienceFaculty”,BohrGeneralCorrespondence,SpecialFile,Film7,Section7(BGC�睸(7,7)),在哥本哈根尼尔斯 玻尔文献馆。这封信再版于:“InstituttetforTeoretiskFysik”inAarbogforK�ibenhavnsUniversitet,KommunitetetogDenPolytekniskeL�ureanstaltIndeholdendeMeddelelserfordeAkademiskeAar1915—1920—III Del:UniversitetetsvidenskabeligeInstitutter(CopenhagenUniversityYearbook,1915—1920,III)(Copenhagen:CopenhagenUniversity,1923),pp 316��329,onpp 316��318 这封信还被全部翻译成英文收录于:PeterRobertson,TheEarlyYears:TheNielsBohrInstitute1921—1930(Copenhagen:AkademiskForlag,1979),pp 20��22 引文在第21页。
  接近四年之后,玻尔在新研究所的就职演讲中再次强调,在物理学中,理论与实验之间的密切合作是绝对必要的。他提倡,在研究所建造能够解答理论家最迫切问题的实验设施。当时是指研究围绕原子核轨道运行的电子设备。特别是,玻尔需要用光谱仪测量,一个原子从一个能态迁跃到另一个能态时电子发射或吸收的电磁辐射。NielsBohr:“SpeechattheDedicationoftheInstituteforTheoreticalPhysics(3March1921)”inNielsBohrCollectedWorks,Vol 3,LéonRosenfeld(gen ed):TheCorrespondencePrinciple(1918��1923),J RudNielsen(ed )(Amsterdam,etc :North�睭ollandPublishingCompany,1976),pp 248��293(Danishoriginal),pp 293��301(Englishtranslation)
  为了能够获得这些实验设备,玻尔努力筹措资金。他精心撰写申请——像他的学术写作一样几易其稿——请求丹麦政府和嘉士伯基金会(CarlsbergFoundation)资助购买实验设备,其成本占到创建研究所本身总费用的一多半。嘉士伯基金会成立于1876年,是丹麦的一家私人机构,由丹麦啤酒制造商雅各布 克里斯汀 乔治 雅各布森(JacobChristianGeorgJacobsen)“为了促进科学的目标”出资成立,玻尔在受教育期间已经得到过该基金会的资助。“Instituttet”(本页注①) 关于玻尔精心撰写申请书的一个事例,具体参见,玻尔为申请光谱仪在1919年10月31日递交给嘉士伯基金会手写的申请书,收录在哥本哈根嘉士伯基金档案馆。引文选自基金会现任主席所写的基金史,KristofGlamann,Carlsbergfondet(Copenhangen:Rhodos,1976):p 21
  1921年的理论物理研究所
  玻尔除了为设备筹资之外,还牵涉为固定职员筹集薪水,他们是一位科研助理、一位秘书和一位训练有素的技工。他也成功说服嘉士伯基金会使他的年度津贴(涵盖设备和科研补助)翻了两番。18受丹麦经济状况的影响,玻尔为成立研究所而筹措资金的努力变得步履维艰。1915~1920年,丹麦的物价上涨超过50%。其中,1919~1920年仅1年时间就上涨了22%。Robertson,EarlyYears(第2页注①):pp 20ff ;“Instituttet”(第2页注①):pp 318��329 手写的玻尔研究所的“预算簿”收藏在哥本哈根尼尔斯 玻尔文献馆,其中记录了来自私人渠道的拨款及其使用情况的有用信息,因此,构成玻尔研究所财务状况的袖珍指南。关于嘉士伯基金会增加的津贴,参见:CarlsbergfondetsUnderst�ittelser1876—1936(Copenhagen:BiancoLuno,1937):p 68 B R Mitchell,EuropeanHistoricalStatistics1705—1975(SecondRevisedEdition)(NewYork:FactsonFile,1981) 分别在第774、781页提供丹麦的“物价指数”和“生活消费指数”;文中所引的上涨指数来自前一表格。
  从一开始,玻尔成立研究所的基本依据就是为实验研究提供机会。在这一过程中,他在按照自己的设想为修建研究所获得必要的基金时,积累了经验。
  二、声誉日隆
  玻尔除了孜孜不倦地接近潜在的资助资源之外,他日益提高的科学威望也非常有助于使他成为成功的决策者和筹资者。到20世纪20年代,玻尔已经赢得国际声望。他被同事看成是建构原子的量子物理学基础的开拓者。不言而喻,他收到几份来自国外的诱人的工作邀请。例如,19早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著名的英国实验物理学家欧内斯特 卢瑟福(玻尔在他的指导下工作过两年)就试图“诱惑”玻尔去曼切斯特工作。1920年,德国物理学领袖马克斯 普朗克(MaxPlanck)在柏林科学院为玻尔提供一个带薪成员的职位,类似于阿尔伯特 爱因斯坦(AlbertEinstein)在1914年所接受的岗位;这一岗位能让玻尔全力以赴地投入研究。然而,玻尔谢绝了这两次邀请。这两个事例表明他对祖国的依恋和对丹麦科学的责任感。1922年,37岁刚出头的玻尔获得最渴望和最有声誉的科学奖——诺贝尔奖。卢瑟福在1918年11月17日和1919年1月11日写给玻尔的信件,收录于:TheBohrScientificCorrespondence,film6,section3(BSC(6,3))。这些信件收藏于哥本哈根尼尔斯 玻尔文献馆,其中包含一份按时间顺序排列信件的清单。BSC微缩胶卷的复制版收藏于位于马里兰州大学校区的美国物理研究所的尼尔斯 玻尔图书馆,以及其他地方。普朗克在1920年10月23日写给玻尔的信收录于BSC(5,5)。关于爱因斯坦在柏林的岗位,参见:AbrahamPais,“SubtleIstheLord ”:TheScienceandLifeofAlbertEinstein(NewYorkandOxford:ClarendonPressandOxfordUniversityPress,1982):pp 239��240 关于玻尔对这些邀请的回应,参见他在1918年12月15日给卢瑟福的亲笔回信,以及给普朗克未标明日期的回信(但应该在1920年10月23日~30日),收录于BSC(6,3)(5,5) 玻尔获得诺贝尔奖是因为“他在原子结构及其辐射研究方面所做的工作”;NobelLectures,IncludingPresentationSpeechesandLaureatesBiographies:Physics,1922—1941(Amsterdam,London,NewYork:ElsevierPublishingCompany,1965);参见他的诺贝尔奖讲演:“TheStructureoftheAtom”inibid ,pp 7��43 这次演讲的丹麦语原稿以及英文翻译稿收录于NielsBohrCollectedWorks,Vol 3(第2页注②):pp 427��465,467��482
  诱惑玻尔离开哥本哈根的努力仍在继续。1923年夏天,伦敦皇家学会把新创设的教授岗位之一提供给玻尔。这些岗位计划提供给最有能力的才华横溢的科学家,而且不承担任何行政职务。年薪1400英镑(6400美元)极具诱惑力,几乎是玻尔在哥本哈根大学收入的3倍。此外,作为伦敦皇家学会的教授,玻尔将能自由地加入他所选择的英国的大学或研究机构。Robertson,EarlyYears(第2页注①):pp 76ff 金斯在1923年7月17日写给玻尔的信件,BSC(12,3),卢瑟福1923年7月19日写给玻尔的信件,BSC(15,3)(本页注①);这两封信的影印本收藏于哥本哈根尼尔斯 玻尔文献馆玻尔日常通信(BGC)的“RoyalSocietyProfessorship1923”下面。打印版的副本也作为1923年9月3日亨利克斯和叶尔姆斯列夫写给嘉士伯基金会信件的附件收藏在哥本哈根嘉士伯基金文献馆。汇率来自:BankingandMonetaryStatistics,1914—1941(Washington,D C :TheBoardofGovernorsoft
  ……

前言/序言


破碎的镜像:文艺复兴晚期欧洲的信仰、权力和艺术变迁 聚焦: 15 世纪末至 17 世纪初的欧洲大陆,一个剧烈动荡、信仰重塑与艺术革新的时代。 内容概述: 本书深入剖析了文艺复兴晚期,即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到三十年战争爆发前夕这一关键历史时期的欧洲社会结构、精神景观及物质文化的复杂嬗变。它摒弃了传统史学中将这一时期简单视为“盛世”或“危机”的二元对立叙事,转而着眼于“破碎的镜像”这一核心隐喻——一个曾经统一的基督教世界观如何被宗教改革的冲击、新大陆的发现以及科学萌芽的微光,切割成无数相互反射又彼此矛盾的碎片。 本书的核心论点在于,16 世纪的欧洲并非线性地迈向现代性,而是在一系列深刻的焦虑、适应与重构中前行。这种重构体现在三个主要领域:形而上学的信仰重塑、世俗权力的制度化扩张,以及艺术媒介对现实感知(Perception of Reality)的根本性挑战。 --- 第一部分:神圣秩序的崩塌与新精神疆域的开辟 本部分着重探讨了宗教改革运动如何不仅仅是一场神学辩论,而是对既有社会契约、知识权威和个人救赎观的全面颠覆。 一、文本的洪水与权威的转移: 我们详细考察了印刷术在路德和加尔文运动中所扮演的革命性角色。不同于中世纪对口头或手抄文本的垄断,廉价印刷品的爆炸性传播,使得《圣经》的解读权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从教会机构转移到新兴的资产阶级和受过教育的平民手中。本书分析了这种“文本的洪水”如何催生了前所未有的“自我解释的焦虑”,即个人如何在新旧教义的激烈冲突中,独自承担起与上帝沟通的责任。我们通过分析当时的教义问答、小册子和私人信件,描绘了普通信徒在信仰不确定性中寻求确据的心理历程。 二、巫术恐慌与世界的再魔化: 在精神疆域被重塑的同时,世俗化进程的表面下涌动着深层的恐慌。宗教改革者与反宗教改革者不约而同地强化了对“魔鬼活动”的警惕。本书深入研究了 16 世纪后半叶规模空前的“猎巫狂潮”,将其视为对旧有、统一宇宙观瓦解的一种集体应激反应。我们认为,当传统的天堂地狱结构受到挑战时,人们需要一个清晰的、可见的“恶之代理人”来维护道德秩序。这种对魔鬼的执着描绘,恰恰反映了世俗权力在面对社会失范时,试图用超自然审判来巩固自身控制的努力。 三、新世界的地理学与神学冲击: 哥伦布、麦哲伦的航行不仅拓宽了地图,更深刻地冲击了托勒密和亚里士多德构建的“已知世界”。本书审视了早期探险家和传教士带回的异域物种、文化和“野蛮人”形象,如何挑战了欧洲人对“人”的定义及其在宇宙中的中心地位。这种地理学上的震惊,迫使神学家们重新思考“普世教会”的边界,以及那些从未听闻福音的灵魂的命运,为后来的世界主义思潮埋下了伏笔。 --- 第二部分:主权的升起与宫廷的剧场化 本部分将焦点从信仰转移到政治实体。它探讨了绝对王权如何利用宗教冲突的混乱,系统性地建立起超越封建领主的、集中的国家机器。 一、从家族战争到国家间竞争: 我们细致考察了哈布斯堡王朝与瓦卢瓦王朝之间旷日持久的权力斗争,并分析了诸如《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等关键性条约如何标志着主权国家原则的诞生。这一原则的核心在于,国家内部事务不再受外部(教皇或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干预。本书强调,这种主权的确立并非一帆风顺,而是通过建立常备军、发展国家官僚体系以及通过垄断税收权来实现的。 二、宫廷文化的仪式化与“在场”的政治: 为了对抗贵族的世袭权力和地方势力的离心倾向,新兴君主们(如法国的路易十三和西班牙的腓力二世)将宫廷打造成一个精心设计的政治剧场。本书借助对宫廷礼仪、服装规范和官方肖像的分析,揭示了君主如何将自身“神圣化”,通过复杂的仪式而非单纯的武力来确保臣民的服从。在这一时期,政治的有效性越来越依赖于“可见性”——君主必须持续地、公开地“在场”。 三、早期经济思想与国家财富的捆绑: 重商主义(Mercantilism)的兴起是国家权力扩张的经济基础。本书分析了早期经济思想家如何将国家的富裕与金银储备的积累直接挂钩,以及这种思想如何驱动了殖民地政策和贸易保护主义。我们着重探讨了国家在特许公司(如东印度公司)的建立中扮演的关键角色,这些公司是国家利益的延伸,它们将暴力、贸易和金融活动结合起来,为后来的全球资本主义奠定了粗砺的框架。 --- 第三部分:感官的革命与艺术的解构 最后一部分转向艺术史与知识史的交汇点,考察了文艺复兴晚期的艺术家和思想家如何处理一个日益复杂、不再由单一信仰主导的世界。 一、卡拉瓦乔的“卑微的真实”: 本书认为,卡拉瓦乔的画风是这一时代精神危机的完美视觉表达。他拒绝了理想化的古典主义,转而将光线和阴影(明暗对比法,Chiaroscuro)作为一种形而上学的工具。他的圣徒和英雄是街头巷尾的平民,他们的痛苦和肉体是如此的可触及、可怀疑。这种对“卑微真实”的执着,反映了公众对传统神圣叙事中那种遥远、纯粹的理想形象的疏离感。 二、忧郁症的升华与图像学的转向: 通过对丢勒《忧郁I》等作品的细致解读,我们探讨了“忧郁”(Melancholia)如何从一种生理疾病,转变为知识分子和艺术家的精神徽章。它不再是愚昧的标志,而是对宇宙复杂性和人类知识局限性的深刻洞察。同时,图像学(Iconography)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顶峰,学者们试图通过系统化的符号解码来重建意义,这本身就是对失序世界进行知识建构的努力。 三、新自然观的雏形:从炼金术到观察的价值: 尽管宏大的科学革命尚未完全爆发,但本书追溯了在宫廷、工匠作坊和私人沙龙中,对经验观察价值的重视如何悄然积累。我们关注了早期制图学、透视法的发展,以及一些贵族对机械装置和自然奇观的痴迷。这些活动虽然尚未形成严密的实验范式,却极大地提升了对“事物如何运作”的非神学兴趣,为后来的伽利略和笛卡尔思想奠定了至关重要的感官基础。 结论: 《破碎的镜像》旨在揭示文艺复兴晚期欧洲如何在信仰破碎、权力转移和感知重塑的三重张力下,痛苦而创造性地孕育了现代世界的诸多基本要素。这是一个充满矛盾的时代——宗教狂热与世俗计算并存,对古老权威的回归与对未知世界的无尽探索交织。欧洲在努力拼凑回那些被宗教分裂、地理发现和新政治结构撕裂的玻璃碎片时,最终锻造出了一个更加复杂、也更加充满不确定性的新世界图景。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改变人类历史进程的伟大思想家和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充满好奇。这本书让我有机会一窥20世纪初期,那个科学迎来巨变、原子世界的奥秘逐渐被揭开的迷人时代。作者的笔触细腻,不仅仅聚焦于尼尔斯·玻尔本人,更巧妙地将他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和历史语境中。书中对当时科学界的各种思潮、学术争论的描绘,以及不同学派之间的互动,都显得格外生动。我仿佛能听到那些在咖啡馆里、在学术会议上激烈的讨论声,感受到思想火花的迸发。最让我着迷的是,作者如何揭示科学进步并非一帆风顺,而是充满了曲折、质疑和反思。玻尔本人在量子力学的发展中所扮演的关键角色,以及他如何与爱因斯坦等巨擘进行思想上的较量,都为本书增添了极强的戏剧性。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一位科学家的传记,更是一部关于思想解放、关于人类如何不断突破认知边界的史诗。我尤其欣赏作者对细节的考究,通过对史料的深入挖掘,还原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形象和那个时代特有的学术氛围,让人读来欲罢不能。

评分

我一直认为,一个伟大的科学家不仅要有卓越的智力,更要有深厚的人文情怀和社会担当。这本书恰恰展现了尼尔斯·玻尔的这一特质。作者通过大量的细节描写,让我看到了一个立体、鲜活的玻尔形象,他不仅仅是原子核理论的奠基人之一,更是一位充满智慧、富有同情心的人道主义者。书中对他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以及冷战初期所扮演的角色进行了详尽的描述,他如何奔走呼吁,如何努力促进国际科学合作,如何试图化解核武器带来的巨大威胁,这些都让我为之动容。我尤其欣赏作者对玻尔思想演变的刻画,他如何从一个纯粹的科学探索者,逐渐成长为一个关注人类命运的公共知识分子。这本书让我深刻地认识到,科学的力量是巨大的,但如何运用这种力量,如何让科学为人类谋福祉,才是更重要的课题。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科学史,更是关于如何在复杂的世界中保持良知和理性,以及如何用科学的智慧来解决人类面临的挑战。

评分

我最近读了一本关于尼尔斯·玻尔的书,虽然我不是物理学家,但这本书以一种非常引人入胜的方式讲述了科学的演进。它深入探讨了玻尔本人如何从一个理论家成长为一位塑造了20世纪物理学版图的领袖人物。书中的描述不仅仅是枯燥的公式和实验,更像是描绘了一幅生动的历史画卷,让我看到了一个充满活力和智慧的学术圈。特别是关于玻尔如何吸引并培养了一批又一批杰出的科学家,他们之间的思想碰撞如何催生了革命性的理论,这一点让我印象深刻。作者似乎非常擅长捕捉那个时代科学家的精神风貌,他们对真理的执着追求,以及在面对未知时所展现出的勇气和创造力。我尤其喜欢书中对玻尔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的经历的刻画,他如何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在动荡的年代里尽力保护科学研究和科学家们。这本书让我对科学研究的社会责任有了更深的理解,也让我看到了一个伟大的科学家如何超越学科本身的局限,成为一位具有深远影响力的思想家。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学术著作,但出乎意料的是,它的叙事流畅,即使是非专业读者也能轻松理解其中的核心思想。

评分

这本书的叙事方式给我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它并没有选择一条线性的时间轴来展开,而是通过几个关键的节点,将尼尔斯·玻尔的科学探索、他的个人经历以及他所参与的重大历史事件巧妙地编织在一起。我感觉自己像是置身于一个巨大的织锦中,每一根线都代表着一个故事,而玻尔就是那根串联起所有故事的线。书中对“慈善事业”这个词的解读也让我耳目一新,它不再仅仅是捐赠和资助,而是上升到了一个更深层次的理解,即如何通过支持科学研究、培养人才来造福人类。这种对科学与社会关系的深刻洞察,是我在阅读其他科学史书籍时很少遇到的。我特别喜欢书中对那些“幕后英雄”的描写,那些虽然不如玻尔那样声名显赫,但同样为科学进步做出巨大贡献的研究者和支持者。他们的故事让我看到了科学发展背后所凝聚的集体智慧和不懈努力。这本书让我对科学的理解不再局限于纯粹的理论,而是看到了它与人文关怀、社会责任紧密相连的另一面。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着迷的地方在于它对科学转型期的细腻描绘。20世纪初期,物理学经历了前所未有的变革,从经典物理学的宏伟殿堂走向了量子力学的神秘国度。尼尔斯·玻尔无疑是这场变革中最核心的人物之一。作者并没有仅仅停留在解释晦涩的物理概念,而是将玻尔置于那个时代的大背景下,展现了他如何与同时代的杰出科学家们进行思想的碰撞、合作与竞争。书中对玻尔的“互补原理”的探讨,以及他如何通过实验和理论的结合,不断深化对原子世界的理解,都让我受益匪浅。更让我意外的是,书中还将“慈善事业”这一概念巧妙地融入其中,让我看到了科学研究背后的深层驱动力,以及科学家们如何思考他们的研究成果将如何影响未来。这种将科学探索与社会责任相结合的视角,让我对科学的理解更加全面和深刻。这本书让我看到了科学的进步不仅仅是理论的突破,更是人类智慧、社会进程和人文关怀交织在一起的宏大叙事。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