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机合成反应原理丛书--氧化反应原理

有机合成反应原理丛书--氧化反应原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孙昌俊,孙凤云 编
图书标签:
  • 有机合成
  • 氧化反应
  • 有机化学
  • 反应原理
  • 丛书
  • 化学
  • 合成方法
  • 氧化还原
  • 有机合成反应
  • 专业参考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化学工业出版社
ISBN:9787122284570
版次:1
商品编码:1205844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有机合成反应原理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4-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2
字数:292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本书针对从事有机合成专业的技术人员编写,其他相关化工类工作者及高校师生也可参考使用。
  1、本书尽量收集一些新的氧化剂,新的有机反应,并从反应机理上加以解释,以反映现代有机合成的特点。
  2、按照有机化合物的类型编排,对每类化合物的各种氧化反应进行介绍,并对各种氧化剂的特点、适用范围进行了适当总结,尽量选用一些药物或药物中间体用作具体的反应实例。
3、所选用的合成方法,真实可靠、可操作性强。

内容简介

  按有机化合物的类型编排,对每类化合物的各种氧化反应进行介绍,并对各种氧化剂的特点、适用范围进行了适当总结,尽量选用一些药物或药物中间体用作具体的反应实例并从反应机理上加以解释。
本书针对从事有机合成专业的技术人员编写,其他相关化工类工作者及高校师生也可参考使用。

作者简介

孙昌俊,山东大学化学与化工学院,济南圣鲁金药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 化学部主任,教授, 1970年毕业于山东大学化学系,并于同年留校任教。恢复研究生招生制度后于1982年获理学硕士学位。
一直从事有机化学的教学与科研工作,积累了大量科技资料,尤其在有机合成、药物设计、药物合成、糖化学、核苷化学、生物有机、杂环化学、药物反应等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
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各种研究论文近200篇,出版了《生物有机化学专论》(山东科技出版社)、《有机化学》(山东大学出版社)、《精编有机化学教程》(山东大学出版社,国家十一、五规划重点教材)、《药物合成反应---理论与实践》(2007,化学工业出版社) 等多部著作。
目前在济南圣鲁金药物技术开发有限公司任化学部主任,领导数十人专职从事有机合成工作。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烷烃的氧化与脱氢1
第一节烷烃的氧化1
第二节烷烃的脱氢反应4
第二章烯烃的氧化7
第一节双键的氧化断裂反应7
一、烯烃的高锰酸钾氧化7
二、烯烃的重铬酸盐氧化10
三、烯烃的臭氧氧化11
四、双键的其他氧化剂氧化断裂15
第二节烯烃的二羟基化15
一、烯烃的高锰酸钾氧化16
二、烯烃的四氧化锇(OsO4)氧化18
三、烯烃的过酸氧化水解22
四、Woodward反应和Prevost反应23
第三节烯烃的环氧化反应24
一、氧气氧化25
二、过氧化氢氧化27
三、烷基过氧化物氧化28
四、有机过酸氧化30
五、二甲基二氧杂环丙烷 (DMDO) 氧化33
六、Katsuki-Sharpless不对称环氧化反应37
七、Jacobsen-Katsuki 不对称环氧化反应39
八、Shi 不对称环氧化反应41
第四节烯烃的催化氧化44
第五节烯烃的其他氧化反应46
第六节烯烃α-H的氧化反应49
第三章炔烃的氧化55
第一节炔键的氧化断裂反应55
第二节端基炔的氧化偶联反应57
第三节炔烃氧化生成酮58
第四节炔键α-H的氧化61
第四章芳烃的氧化62
第一节芳烃的侧链氧化62
一、芳环侧链氧化为芳基羧酸62
二、侧链氧化为羰基化合物67
三、氧化为醇71
第二节芳环的氧化72
一、芳烃氧化生成酚72
二、芳环的氧化偶联反应74
三、芳环被破坏的氧化75
第五章卤代烃的氧化80
第一节卤代烷被含氮试剂氧化为羰基化合物80
一、Sommelet反应80
二、Kr�塰nke氧化反应82
第二节卤代烷被二甲亚砜氧化为羰基化合物85
第三节卤代烷的其他氧化法86
一、硝酸酯的水解86
二、2-硝基丙烷法87
三、其他氧化剂氧化法88
第六章醇的氧化和脱氢90
第一节化学法氧化为羰基化合物90
一、机氧化剂90
二、有机氧化剂100
第二节醇的催化氧化和脱氢110
第三节叔醇的氧化113
第四节二元醇的氧化113
第五节醇氧化为羧酸119
第七章酚的氧化122
第一节Elbs氧化反应122
第二节氧化生成醌类化合物124
第三节酚的氧化偶联反应128
第四节酚的开环氧化129
第八章醚的氧化反应131
第一节醚类化合物氧化成酯131
第二节醚类化合物氧化为羰基化合物133
第三节醚类化合物氧化为羧酸134
第九章醛、酮的氧化反应135
第一节醛的氧化135
一、氧化成羧酸135
二、Dakin氧化反应138
三、Cannizzaro反应140
第二节酮的氧化141
一、Baeyer-Villiger反应(拜耶尔-魏立格反应)142
二、羰基化合物α-氢的氧化和脱氢145
三、酮氧化生成过氧化物147
四、卤仿反应148
五、α-羟基酮和α-二酮的氧化149
六、氧化为羧酸151
第十章羧酸的氧化153
第一节有机过氧酸153
第二节氧化脱羧反应154
一、羧酸金属盐的脱羧154
二、四醋酸铅催化下的脱羧反应157
三、卤化脱羧反应161
第三节取代羧酸的脱羧163
第十一章羧酸衍生物的氧化165
第一节酰氯的氧化165
第二节酸酐的氧化167
第三节酯的氧化168
一、酯的热裂解反应168
二、脱酯基反应170
第四节酰胺的氧化172
第十二章含氮化合物的氧化176
第一节硝基化合物的氧化176
一、硝基烷烃的氧化176
二、α-硝基羧酸的制备和脱羧179
第二节胺的氧化180
一、胺氧化为硝基化合物180
二、叔胺氧化物183
三、氧化为酰胺187
四、芳香胺氧化为醌188
五、氧化为腈189
六、氧化为羰基化合物或羧酸191
七、芳香胺氧化为偶氮化合物193
八、胺氧化为亚硝基化合物和羟胺194
九、芳香胺芳环上的氧化反应195
十、亚胺的氧化196
第三节肟的氧化197
一、肟氧化为硝基化合物198
二、肟氧化为羰基化合物199
第四节亚硝基化合物的氧化200
第五节偶氮和偶氮氧化物的氧化202
第六节腈的氧化203
第七节肼的氧化205
第八节腙的氧化206
第十三章糖类化合物的氧化209
第一节糖羰基的氧化210
第二节糖羟基的氧化212
第十四章α-氨基酸的氧化216
第一节α-氨基酸脱羧脱氨基生成羰基化合物216
第二节α-氨基酸氧化为腈类化合物220
第十五章含硫化合物的氧化221
第一节硫醇、硫酚、异硫氰酸酯的氧化221
一、硫醇、硫酚氧化为二硫化物221
二、硫醇、硫酚和异硫氰酸酯氧化为磺酸类化合物223
第二节二硫化物的氧化224
第三节硫醚氧化为亚砜和砜225
第四节其他含硫化合物的氧化228
参考文献230
化合物名称索引231

精彩书摘

第二节 氧化生成醌类化合物

  含有共轭环己二烯酮结构的一类化合物称为醌。最简单的醌为邻苯醌和对苯醌,间位苯醌是不存在的。除了苯醌外,还有萘醌、蒽醌、菲醌等。醌类化合物都是有颜色的化合物。
  醌类化合物的主要制备方法是氧化法。酚、芳香胺氧化可以生成醌。蒽醌可以通过F-C反应来合成。蒽和菲本身性质非常活泼,容易被氧化剂直接氧化为相应的醌。另外,醌类化合物环上引入其他基团可以生成新的醌类化合物。
  酚类化合物氧化制备醌,有多种氧化方法。既可以采用化学氧化法,也可以采用催化氧化法。当然,用空气进行催化氧化是环境友好的方法。可以使用的催化剂种类很多,例如Cu(NO3)2-V2O5、MnCl2、CoCl2、FeSO4、TiO2-SiO2、Cr2O3-SiO2等。用Cu(NO3)2-LiCl复合催化剂用空气氧化苯酚制备对苯二醌,以甲醇为反应溶剂,Cu2+与Li+离子的配比为1∶4,于70℃、2.5 MPa下进行反应,对苯二醌的收率达80%以上,而且溶剂和催化剂可以回收利用 。

不同结构的酚类化合物氧化为醌时,选用的催化剂也各不相同,但其中选用复合催化剂较多。
   化学氧化法可供选择的催化剂也很多,如高锰酸钾、氧化铬、重铬酸钾、双氧水、过氧化物、氧化银、三氯化铁、碘酸钠、Fremy’s盐(亚硝基二磺酸钾)、三乙酰丙酮锰(MTA)等,但不同结构的酚类化合物对各种氧化剂的选择性也不尽相同。
   
   例如维生素K类药物中间体1,4-萘醌的合成。
  1,4-萘醌(1,4-Naphthoquinone),C10H6O2,158.16。亮黄色针状结晶。mp 128.5℃。易溶于热醇、乙醚、苯、氯仿、二硫化碳,溶于碱呈红棕色,难溶于冷水,微溶于石油醚。可随水蒸气挥发。加热至100℃可升华。
  制法 盖尔曼 H(Gilman H). 有机合成. 第一集. 南京大学化学系有机化学教研室译. 北京:科学出版社,1959:308.

  于3 L的烧杯中,加入2 L水,而后加入4-氨基萘酚-1盐酸盐(2)70g(0.36 mol), 于30℃左右搅拌使之基本溶解。加入浓硫酸100 mL,加热至沸,直至沉淀出的胺的硫酸盐完全溶解,生成淡红色溶液。另于安有搅拌器的5 L反应瓶中,加入1 L水,70 g(0.4 mol)重铬酸钾,搅拌溶解。搅拌下加入上述硫酸盐的热溶液,立即生成细小的黄色针状结晶。冷至25℃,抽滤,水洗,于35℃干燥,得暗黄色固体1,4-萘醌(1)55 g,mp 124~125℃。用乙醚重结晶。得纯品45 g,收率80%。
   Fremy’s盐(弗雷米盐,亚硝基二磺酸盐)[·ON(SO3K或Na)] 是一种无机自由基-离子型氧化剂,可以将一元酚选择性地氧化为醌。采用此试剂在稀碱中用水或甲醇作溶剂将酚(或芳胺)氧化为醌的反应称为Teuber反应。该方法条件温和,一般在0℃至室温进行,更适用于芳环上带有容易被破坏的官能团的酚类化合物。但该试剂稳定性差,大量使用时常用电解法配制成溶液,安全性大大提高。反应机理如下:

前言/序言

氧化反应是一类常见的有机化学反应,在有机合成、药物合成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有机化合物分子中,凡是失去电子或电子发生偏移,从而使碳原子上电子云密度降低的反应,统称为氧化反应。狭义上讲,则是指有机物分子中增加氧,失去氢或同时增加氧,失去氢的反应,而不涉及形成C-X、C-N、C-S等化学键形成的一类反应。
通过氧化反应可以合成种类繁多的化合物,例如醇、醛、酮、酸、酚、环氧化合物、脱氢化合物等,这些类型的化合物很多是有机合成、药物合成的中间体,而且很多药物分子本身就是其中的某一类化合物。
氧化反应通常是在氧化剂或氧化催化剂存在下实现的。氧化剂种类很多,既有机氧化剂,又有有机氧化剂。一种氧化剂往往可以与多种不同的基团发生反应,而同一种基团也可以被多种氧化剂氧化,同时氧化过程伴随着很多副反应。在有机合成中,选择合适的氧化剂和反应条件是非常重要的。
氧化反应有各种不同的分类方法。本书将按照反应底物进行分类,逐一介绍各类有机化合物的氧化反应及其在合成中的应用。
关于氧化反应的反应机理,不同的反应底物、不同的氧化剂,其机理是不同的,本书在介绍各种具体的氧化反应时,将分别作简单介绍。
近年来有机化学、药物合成论在理论研究方面,还是在具体的有机合成实践方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新的试剂不断被发现,原有的一些试剂,也不断开发出新的用途。为适应当前有机合成发展的新形式,我们组织编写一套有机合成反应原理丛书,主要包括氧化反应原理、还原反应原理、卤化反应原理、重排反应原理、缩合反应原理、杂环化反应原理、消除反应原理等,以期对有机化学的发展尽一份微薄之力。
本书有如下特点。
1.有机氧化反应多种多样,氧化剂种类很多,本书尽量收集一些新的氧化剂,新的有机反应,并从反应机理上加以解释,以反映现代有机合成的特点。
2.在编排方式上,按照有机化合物的类型,对每类化合物的各种氧化反应进行介绍,并对各种氧化剂的特点、适用范围进行了适当总结,尽量选用一些药物或药物中间体用作具体的反应实例。
3.所选用的合成方法,真实可靠、可操作性强。加上我们四十年多年来的有机合成的实践和经验,对所选化合物进行了精心的筛选。
本书由孙昌俊、孙凤云主编。王秀菊、孙琪、马岚、孙中云、孙雪峰、张廷峰、张纪明、辛炳炜、连军、周峰岩、房士敏、曹晓冉、隋洁参与了部分内容的编写和资料收集工作。山东大学化学化工学院赵宝祥教授、化学工业出版社的有关同志给予了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本书实用性强,适合从事医药、化学、应化、生化、农药、染料、颜料、日用化工、助剂、试剂等行业的生产、科研、教学、实验室工作者以及大专院校的教师、研究生、本科生使用。
限于水平有限,书中疏漏和不妥之处在所难免,恳请读者批评指正。

孙昌俊
2016年8月 于济南
好的,以下是为您撰写的图书简介,主题为《有机合成反应原理丛书——氧化反应原理》之外的其他化学主题,侧重于详细和深入的阐述,旨在模仿专业书籍的风格。 --- 书籍名称:《催化剂设计与应用:从基础理论到前沿实践》 简介 在现代化学工业与前沿材料科学领域,催化技术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它不仅是提高反应效率、降低能耗的基石,更是实现绿色、可持续化学转化的核心驱动力。《催化剂设计与应用:从基础理论到前沿实践》一书,系统地梳理了催化科学的广阔图景,深入剖析了催化剂从概念设计、制备合成到实际应用的完整链条。 本书旨在为化学、材料科学、化学工程等领域的科研人员、高级学生以及工业界工程师提供一本兼具理论深度与工程实用性的参考读物。全书结构严谨,内容涵盖了多相催化、均相催化、电催化及光催化等主要分支,重点突出了结构-性能关系(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 SAR)的深入探讨。 第一部分:催化理论基础与反应动力学 本部分奠定了理解催化现象的理论基石。首先回顾了催化作用的基本概念,包括活性位点、催化循环和选择性控制的本质。随后,深入讲解了过渡态理论(Transition State Theory, TST)在催化过程中的应用,并详细阐述了表面科学如何指导催化剂性能的预测。 一个核心章节聚焦于表面吸附与反应动力学。我们详细分析了Langmuir、Temkin等经典吸附等温线模型,并将其应用于分析反应速率方程的建立。此外,书中还引入了密度泛函理论(DFT)计算在模拟催化反应势垒、确定关键中间体结构方面的最新进展,强调了理论计算如何反哺实验设计,指导活性位点的理性设计。对于多相催化,表面缺陷、晶面效应以及金属-载体相互作用(SMSI)对催化活性的影响,均进行了详尽的案例分析和机理探讨。 第二部分:多相催化剂的设计与合成 多相催化剂的性能高度依赖于其物理化学特性,如比表面积、孔结构、金属分散度以及载体材料的选择。本部分系统介绍了制备高性能多相催化剂的关键技术。 载体材料的优化被视为提升催化剂稳定性和活性的重要途径。书中详述了氧化物(如$ ext{Al}_2 ext{O}_3$, $ ext{SiO}_2$, $ ext{TiO}_2$)和碳材料(如石墨烯、碳纳米管)在调控酸碱性质和热稳定性方面的作用。特别关注了介孔材料(如$ ext{SBA}-15$, $ ext{MCM}-41$)的应用,解析了其均匀孔道结构如何实现对反应物扩散和产物选择性的精确控制。 在活性组分负载技术方面,本书对比了浸渍法、共沉淀法、溶胶-凝胶法等传统方法的优缺点,并重点介绍了原子层沉积(ALD)技术在实现单原子催化剂(SACs)制备中的革命性突破。对于贵金属催化剂的制备,深入探讨了纳米颗粒尺寸效应,以及如何通过精确控制粒径来优化催化剂的氧化还原态和电子结构,从而实现对特定反应的“精雕细琢”。 第三部分:均相催化与配位化学 均相催化剂,尤其是有机金属络合物催化剂,以其高选择性和温和反应条件著称。本部分专注于配位化学原理在催化剂设计中的应用。 章节聚焦于过渡金属催化的核心——氧化加成、还原消除、插入反应等基本步骤。详细分析了Rh, Pd, Ru, Ni等关键金属中心在交叉偶联反应(如Suzuki, Heck, Buchwald-Hartwig反应)中的催化机制。书中详尽讨论了配体工程的重要性,包括膦配体(如Binap, Josiphos家族)、氮杂环卡宾(NHC)配体如何通过空间位阻和电子效应,精细调节金属中心的反应活性和立体选择性。 此外,本书对不对称催化进行了专门论述,剖析了手性催化剂如何诱导对映选择性。通过对Sharpless环氧化、Jacobsen-Katsuki环氧化等经典反应的深入剖析,阐释了手性环境的构建原则,并介绍了新型刚性骨架配体和自组装手性体系的设计策略。 第四部分:新兴催化领域:电催化与光催化 面对能源和环境挑战,催化剂的应用正向着电化学和光化学领域拓展。本部分深入探讨了如何利用外部能量驱动非热力学平衡反应。 电催化章节重点阐述了析氧反应(OER)、析氢反应(HER)以及二氧化碳还原反应($ ext{CO}_2$RR)的催化剂开发。书中详细分析了电极材料的电子结构与双电层(Electrical Double Layer, EDL)的相互作用,解释了如何通过调控工作电极的电位来优化中间产物的稳定性。对于复杂的$ ext{CO}_2$还原反应,书中比较了金属、金属氧化物和碳基材料作为催化剂的性能差异及选择性来源。 在光催化方面,本书介绍了半导体光催化剂的能带结构理论,如何利用光照产生电子-空穴对,并强调了载流子的分离效率对光催化活性的决定性影响。内容涵盖了可见光驱动的水分解制氢、环境污染物降解以及光催化有机合成等前沿课题,并探讨了表面缺陷工程和异质结构建在提升光生载流子寿命方面的作用。 第五部分:催化剂的表征与工业放大 成功的催化剂研发离不开先进的表征手段和稳健的工程放大策略。本书的最后部分关注实践操作和技术转化。 在催征表征技术方面,本书强调了原位(in situ)和准原位(operando)技术的不可替代性。详细介绍了X射线吸收谱(XAS)、拉曼光谱、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在实时监测催化剂表面物种状态方面的应用。对于多相催化剂,高分辨透射电子显微镜(HRTEM)在解析单原子位点和晶界结构中的关键作用被重点阐述。 最后,催化过程的工程化部分讨论了从实验室到中试乃至工业规模放大的关键挑战。内容包括反应器设计(如固定床、流化床反应器)、催化剂失活机制(积碳、烧结、中毒)的分析与再生策略,以及反应工程参数(温度、压力、空速)对整体经济效益和环境影响的综合评估。 --- 目标读者与特点: 本书内容翔实,图表丰富,深度结合了基础物理化学原理、现代合成化学方法和化工过程工程,是化学、材料、能源交叉领域研究人员提升理论素养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理想读物。它避免了对单一反应类型的深入挖掘,转而构建一个全面的催化科学知识框架。

用户评价

评分

我是一名刚开始接触有机合成的研究生,之前对氧化反应一直感到很迷茫,总觉得它们千篇一律,很难掌握其中的规律。《有机合成反应原理丛书--氧化反应原理》这本书的出现,简直就是为我量身定制的!书中的内容循序渐进,从最基本的氧化还原概念讲起,然后逐步深入到各种具体的氧化反应类型。作者用了大量生动的比喻和形象的图示来解释复杂的化学过程,让我这种初学者也能轻松理解。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选择性”的讲解,比如如何选择合适的氧化剂来区分不同的官能团,这在实际合成中是至关重要的。这本书不仅仅是教我“怎么做”,更是教我“为什么这样做”,培养了我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我经常会在做实验前翻阅这本书,查找相关的反应条件和注意事项,它就像一个贴心的助手,总能给我提供最准确的指导。这本书的价值远超其价格,绝对是每一个有志于有机合成领域的学生都应该拥有的宝藏。

评分

说实话,刚开始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并没有抱太大的期望,毕竟市面上关于有机化学的书籍实在太多了,质量参差不齐。但《有机合成反应原理丛书--有机合成反应原理》却给了我一个大大的惊喜!这本书在内容的编排上非常人性化,它不像很多教科书那样枯燥乏味,而是充满了启发性和趣味性。作者巧妙地将理论知识与实际应用相结合,让我看到了有机合成在现实世界中的巨大价值。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各种氧化剂性质的详细介绍,以及它们在不同反应条件下的选择性差异,这让我对如何精准地控制反应过程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每一次阅读,都像是在进行一次精彩的化学探索之旅,跟随作者的思路,我仿佛亲身经历了那些精妙的反应设计和合成过程。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历史性的发展脉络,介绍了重要氧化反应的发现过程和里程碑式的突破,这不仅增长了我的知识,也让我对化学科学的发展有了更宏观的认识。这本书绝对是那些渴望深入理解有机合成,并希望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操作能力的化学工作者和学生的必备读物。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我化学学习生涯中的一座灯塔!自从拿到《有机合成反应原理丛书--氧化反应原理》后,我感觉那些曾经让我头疼不已的氧化反应突然变得清晰明了,仿佛乌云散去,阳光普照。书中的讲解逻辑性极强,从最基础的概念入手,层层递进,深入浅出,即使是初学者也能很快掌握核心要点。我特别喜欢它在阐述每一种氧化反应时,都配有大量精心挑选的实例,这些实例不仅涵盖了实验室常见的反应,还延伸到了工业生产中的应用,让我深刻体会到理论与实践的紧密联系。而且,书中对反应机理的解析也做得非常到位,不仅仅是告诉你“怎么做”,更重要的是告诉你“为什么这样做”,这对于培养我的化学思维能力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我常常是读完一个章节,就迫不及待地想在实验室里动手验证一下,那种成就感是难以言喻的。这本书的图文并茂也大大提升了阅读体验,精美的结构图和清晰的反应式让我能够更直观地理解复杂的化学变化。我还会时不时地翻阅这本书,每一次都能有新的收获和感悟,感觉它就像一位循循善诱的导师,总能在关键时刻点拨我。

评分

这本《有机合成反应原理丛书--氧化反应原理》真的是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书籍!作为一名在有机合成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研究者,我一直都在寻找能够真正帮助我提升合成能力的经典著作。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的需求。它在对氧化反应的原理进行阐述时,不仅注重理论的严谨性,更强调实际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和潜在的陷阱。书中对一些经典的氧化反应,比如偶联反应、不对称氧化等,都进行了深入的剖析,并提供了大量的优化策略和改进方案。我发现,书中的很多建议都非常实用,能够直接应用到我的日常科研工作中,大大提高了我的实验效率和产物收率。我还会经常参考书中的文献引用,这为我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了宝贵的线索。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简洁明了,没有过多的学术术语堆砌,使得理解起来毫不费力。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所有从事有机合成的研究人员,我相信它一定会成为你案头的常客。

评分

这本书,我只能说,它的深度和广度都让人惊叹!《有机合成反应原理丛书--氧化反应原理》将氧化反应的原理梳理得如此透彻,让我看到了这个看似简单的化学过程背后蕴含的巨大能量和精妙设计。书中的内容,不仅仅停留在对反应机理的描述,更重要的是它揭示了不同氧化体系的协同作用,以及如何通过巧妙的反应设计来控制产物的选择性和立体化学。我尤其欣赏书中对催化氧化反应的详尽阐述,这部分内容对于现代有机合成至关重要,也是我一直想要深入了解的领域。作者在讲解时,逻辑严谨,条理清晰,将复杂的概念分解成易于理解的部分,让我能够一步步地深入探索。我还会反复阅读书中关于氧化反应与绿色化学相结合的章节,这让我看到了未来有机合成的发展方向,也激发了我进行可持续化学研究的兴趣。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教科书,更是一部激励我不断追求卓越的宝典。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