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用物理学(第2版)

医用物理学(第2版)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张延芳 编
图书标签:
  • 医用物理学
  • 医学物理
  • 放射物理
  • 医学影像
  • 放射治疗
  • 核医学
  • 生物物理
  • 物理学
  • 医疗技术
  • 医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ISBN:9787030472571
版次:2
商品编码:1187874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科学院教材建设专家委员会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2
字数:49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根据教学大纲,多年的教学改革经验,以及吸取国内外相关教材的优点编写了《医用物理学(第2版)》。
  《医用物理学(第2版)》共14章,包括生物力学基础,流体的运动,振动、波动和声,分子动理论,热力学基础,静电场,磁场,直流电,波动光学,几何光学,量子力学基础,激光及其医学应用,X射线及其医学应用和原子核物理基础。在相关的章节介绍了生物力学,超声,生物电,生物磁,心电图、激光,X射线,显微镜和核磁共振基础知识和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等。

内页插图

目录

绪论

第1章 生物力学基础
1.1 刚体的转动
1.2 物体的弹性
1.3 骨的力学特性

第2章 流体的运动
2.1 理想流体的定常流动
2.2 伯努利方程及其应用
2.3 黏性流体的流动
2.4 血液的流动

第3章 振动、波动和声
3.1 简谐振动
3.2 简谐振动的合成
3.3 简谐波
3.4 波的干涉
3.5 声波
3.6 多普勒效应
3.7超声波

第4章 分子动理论
4.1 物质的微观结构
4.2 理想气体分子动理论
4.3 气体分子速率和能量的统计分布
4.4 气体内的输运过程
4.5 液体的表面现象

第5章 热力学基础
5.1 热力学基本概念
5.2 ,热力学第一定律
5.3 热力学第一定律的应用
5.4 循环过程卡诺循环
5.5 热力学第二定律
5.6 人体的能量与代谢

第6章 静电场
6.1 电场电场强度
6.2 静电场的高斯定理
6.3 电势
6.4 电偶极子电偶层
6.5 静电场中的电介质
6.6 细胞膜电位
6.7 心电图

第7章 磁场
7.1 磁感应强度、磁通量
7.2 电流的磁场
7.3 磁场对电流的作用
7.4 磁介质、磁场的能量
7.5 生物磁场和磁场的生物效应

第8章 直流电
8.1 电流密度
8.2 电动势
8.3 电容器的充放电
8.4 电泳

第9章 波动光学
9.1 光的干涉
9.2 光的衍射
9.3 光的偏振

第10章 几何光学
10.1 球面折射
10.2 薄透镜
10.3 厚透镜
10.4 眼的光学系统
10.5 放大镜、纤镜、显微镜

第11章 量子力学基础
11.1 热辐射
11.2 光的量子性
11.3 氢原子的玻尔理论
11.4 实物粒子的波动性
11.5 薛定谔方程
11.6 薛定谔方程的应用
11.7 电子自旋

第12章 激光及其医学应用
12.1 激光基础
12.2 激光的生物效应
12.3 激光的医学应用

第13章 X射线及其医学应用
13.1 X射线的产生
13.2 X射线的基本性质
13.3 X射线谱
13.4 X射线的衰减规律
13.5 X射线在医学上的应用

第14章 原子核物理学基础
14.1 原子核的组成和性质
14.2 核衰变及其类型
14.3 核衰变的规律
14.4 放射性核素的医学应用
14.5 辐射剂量和防护
14.6 磁共振成像简介

参考文献
附录A 矢量及其运算
附录B 常用物理常量

前言/序言


现代医学影像技术与诊断学 内容概要: 本书旨在全面、深入地介绍现代医学影像技术的基本原理、临床应用及其在疾病诊断中的关键作用。全书内容紧密围绕当前医学影像领域的前沿发展和临床实践需求展开,系统地涵盖了从基础物理学概念到复杂图像处理和诊断决策的全过程。 第一部分:医学影像物理学基础 本部分为后续临床应用奠定坚实的理论基础。首先,详细阐述了电磁辐射的产生、性质及其与物质的相互作用,特别是X射线的生成机制、衰减规律以及如何通过控制曝光参数来优化图像质量和降低患者剂量。 接着,重点介绍了超声成像的物理基础,包括声波的产生、传播特性、多普勒效应的原理及其在血流动力学评估中的应用。对于磁共振成像(MRI),本书深入剖析了核磁共振的基本原理,包括拉莫尔进动、T1和T2弛豫过程,并详细解释了不同加权序列(如自旋回波、梯度回波)的成像机制及其在软组织分辨率上的优势。 此外,对核医学成像(SPECT和PET)的物理基础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包括放射性核素的衰变模式、探测器的基本工作原理,以及如何将物理信号转化为具有代谢或功能信息的图像。对图像重建的数学算法(如傅里叶变换、滤波反投影)也进行了必要的介绍,使读者理解图像是如何从原始数据中“构建”出来的。 第二部分:主要医学影像模态的临床技术与实践 这一部分是全书的核心,聚焦于三大主流影像技术的临床操作、技术优化与图像解读。 一、X射线放射学与计算机断层扫描(CT) 详细介绍了常规X线摄影的技术细节、投射几何学以及如何识别常见的运动伪影和设备相关伪影。在CT部分,本书系统梳理了多层螺旋CT(MSCT)的发展历程、重建算法的演进,并重点讲解了CT值的物理意义和组织特性分辨。针对临床应用,章节细致划分了胸部、腹部、骨骼肌肉及中枢神经系统的CT诊断要点,强调了对比剂在增强扫描中的药代动力学原理和使用规范。同时,探讨了低剂量CT技术和AI辅助阅片在提升诊断效率和安全方面的最新进展。 二、磁共振成像(MRI)的序列与应用 本书对MRI序列进行了分类和深入解析,包括:常规序列(T1、T2、PD等)、功能性序列(如DWI/ADC、ASL、fMRI)和高级技术(如波谱分析)。详细阐述了各种序列对不同病理状态(如水肿、出血、脂肪沉积)的敏感性差异。在临床应用方面,重点剖析了神经系统MRI(如脱髓鞘疾病的识别)、心血管MRI(CVI)的血流分析和心功能评估,以及肌肉骨骼系统中的软骨和韧带损伤的MRI表现。 三、超声诊断学(US) 超声部分不仅涵盖了基础的B型成像,还着重讲解了彩色多普勒和能量多普勒的原理及在血管和实质器官评估中的价值。对于腹部超声(肝胆胰脾、泌尿系统)、浅表器官超声(甲状腺、乳腺)以及妇产科超声,本书提供了标准化的检查流程和常见征象的详尽图谱。特别关注了介入超声的定位和引导技术,强调了操作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第四部分:分子影像学与融合技术 本部分聚焦于整合形态学信息和分子功能信息的先进技术。 一、核医学成像:SPECT与PET 深入讨论了放射性药物(Tracer)的药理动力学、显像剂的选择标准,以及如何结合病理生理学知识来解释功能信息。SPECT在骨扫描、心肌灌注显像中的定量分析方法是重点内容。PET成像部分,尤其关注氟代脱氧葡萄糖(FDG)在肿瘤代谢评估中的应用,包括肿瘤分期、疗效监测和复发判断的量化标准。 二、影像融合与三维可视化 详细介绍了如何将CT/MRI的精确解剖信息与PET/SPECT的功能信息进行精确配准(Registration),形成PET/CT和SPECT/CT等融合影像。探讨了三维(3D)和四维(4D)可视化技术在复杂手术规划(如神经外科、介入放射学)和放射治疗计划制定中的核心地位。 第五部分:图像质量控制、辐射防护与信息安全 本部分强调了医学影像实践中的规范性与安全性。详细介绍了不同设备(CT、MRI、US)的质量保证(QA)和质量控制(QC)的日常流程和标准,以确保诊断图像的一致性和可靠性。 辐射防护章节,根据国际放射防护委员会(ICRP)的最新推荐,系统阐述了电离辐射对人体的生物学效应,并针对不同影像技术(X线/CT、核医学)制定了严格的防护原则(时间、距离、屏蔽),强调了ALARA原则在临床实践中的具体落实。 在医学信息学方面,本书探讨了PACS(图像存储与传输系统)和RIS(放射信息系统)的架构,以及DICOM标准的意义。重点强调了患者隐私保护和医学图像数据安全管理的法规要求和技术手段。 本书特色: 注重物理原理与临床应用的结合: 力求让读者不仅知其“如何做”,更明其“为何如此”。 丰富的图示与案例分析: 包含大量的典型病理图像、技术流程图和对比分析实例,强化直观理解。 强调技术优化与个体化诊断: 引导读者思考如何根据不同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扫描参数,以获得最佳诊断效能。 前沿技术的引入: 涵盖了AI在图像识别、剂量管理和报告生成中的初步应用,体现了时代发展。 本书适合医学院校高年级学生、住院医师、影像科专业人员以及相关生物医学工程领域的专业人士作为系统学习和深入参考的教材或工具书。通过阅读本书,读者将能建立起一套系统、严谨的现代医学影像诊断思维框架。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医用物理学(第2版)》简直是为我量身定做的!作为一名刚踏入医学领域的学生,我对物理学与医学的结合之处一直感到既好奇又有些畏惧。很多时候,那些抽象的物理概念在课堂上听起来云里雾里,到了临床实践中更是无从下手。但这本书的出现,彻底改变了我的看法。它没有像许多教科书那样堆砌大量的公式和复杂的推导,而是以一种非常清晰、直观的方式,将物理学原理与日常的医学诊断、治疗技术巧妙地联系起来。比如,当我第一次了解到CT扫描背后的X射线衰减原理时,之前觉得神秘莫测的影像技术瞬间变得清晰明了。书中对核磁共振成像(MRI)的解释也让我豁然开朗,不再是简单地记住“它能看到软组织”,而是真正理解了质子、磁场以及射频脉冲如何协同作用,生成高质量的医学影像。更让我惊喜的是,它还深入探讨了超声波在诊断中的应用,从声波的传播特性到多普勒效应在血流检测上的重要作用,都讲解得十分透彻,让我对这项无创检查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即使是对那些非物理专业出身的医学生来说,这本书也足够友好,它就像一位耐心细致的老师,一步步引导我们理解那些原本看似艰深的知识。

评分

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独特,既有科学的严谨性,又不失通俗易懂的趣味性,这让我在阅读过程中感到非常轻松愉快。很多医用物理学的书籍往往写得枯燥乏味,充斥着晦涩难懂的专业术语,让人望而却步。但《医用物理学(第2版)》则完全不同。作者在讲解复杂的物理概念时,常常会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或者结合生活中的例子来帮助我们理解。比如,在解释声波的衍射和干涉时,作者用下水道井盖发出的声音和海上波浪的叠加来类比,瞬间就让那些抽象的概念变得具象化了。而且,书中还穿插了一些关于物理学发现者的小故事,或者历史上医学物理学发展的重要节点,这些内容不仅丰富了书的文化内涵,也让学习过程不那么枯燥。我尤其喜欢的是,书中在介绍某些物理原理时,会引用一些经典医学文献或者最新的研究进展,这让我感觉自己接触到的不仅仅是基础知识,还有前沿的医学物理学动态。这种将科学的严谨性与人文的关怀融为一体的写作方式,着实令人称道。

评分

作为一个对医学伦理和安全问题比较关注的读者,《医用物理学(第2版)》在这一点上的处理也让我感到非常满意。它不仅仅是传授物理学知识,更重要的是,在讲解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对医疗安全和患者健康的考量。例如,在介绍电疗法时,书中不仅详细阐述了电流通过人体组织时的电生理效应,还特别强调了电流强度、频率以及电极接触方式对安全性的影响,并列举了相关的安全操作规范。在探讨辐射防护时,书中也详细介绍了电离辐射的危害,以及在医学影像检查和放射治疗中,如何通过优化参数、使用防护设备等手段来最大程度地降低辐射暴露剂量,保护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还专门开辟了一个章节,讨论了医学物理学在医疗质量控制和风险管理中的作用,例如对医学影像设备性能的定期检测,以及对放射治疗计划的精确验证等。这种从基础原理到临床应用,再到安全伦理的全方位考量,使得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知识性的教材,更是一本具有高度实践指导意义的指南,让我对如何在临床中安全有效地运用医用物理学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评分

我必须说,《医用物理学(第2版)》这本书在内容编排和逻辑结构上做得相当出色,这对于我这样一个追求条理清晰的学习者来说,实在是太重要了。它没有按照传统的物理学章节顺序来展开,而是紧密围绕着医学的应用场景来组织内容。这种“逆向思维”的编排方式,让我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始终保持对知识的应用导向,而不是死记硬背那些脱离实际的理论。例如,在介绍激光在医学中的应用时,它并没有先详细讲解激光的产生机制,而是直接从激光在眼科手术、皮肤治疗等方面的实际应用入手,然后自然而然地引出光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光的热效应和光化学效应等物理学原理。这种方式极大地激发了我的学习兴趣,让我觉得学到的知识是鲜活的、有用的,能够直接解决我学习和未来工作中可能遇到的问题。书中对电在生理过程中的作用,比如神经冲动的传导、心电图的原理等,也进行了深入浅出的阐述,让我对这些基本生命现象的物理学基础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总而言之,这本书的编排方式非常符合医学学习的特点,能够帮助我们快速有效地掌握医用物理学的核心知识。

评分

我发现,《医用物理学(第2版)》在图文结合方面做得非常到位,这一点对于我这种视觉型学习者来说,简直是福音。很多时候,纯文字的描述容易让人产生距离感,而这本书则通过大量精美的插图、图表和流程图,将复杂的物理过程和医学技术直观地呈现出来。比如,在讲解X射线成像的原理时,书中不仅有详细的图示说明X射线的产生、穿透以及探测过程,还有不同组织对X射线的吸收率差异的图表,让我一目了然地理解了为什么CT能区分出不同的软组织。对于放射治疗中剂量分布的展示,书中更是用了彩色的三维图,清晰地描绘了放射源的摆放位置、剂量衰减的规律以及肿瘤区域的靶区覆盖情况,这比单纯的文字描述要深刻得多。此外,书中还插入了不少高质量的医学影像图片,比如核磁共振的切面图、超声波的实时图像等,并配以相应的物理学原理解释,让我在学习理论的同时,也能直观地看到这些技术在实际临床中的应用效果。这种“图解式”的学习方式,极大地降低了学习门槛,也加深了我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