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流域防護林碳匯效應

小流域防護林碳匯效應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郭月峰 等 著
圖書標籤:
  • 碳匯
  • 防護林
  • 小流域
  • 生態學
  • 林業
  • 碳循環
  • 生態係統服務
  • 環境科學
  • 生物多樣性
  • 水土保持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科學齣版社
ISBN:9787030473325
版次:1
商品編碼:11886615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3-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136
字數:184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小流域防護林碳匯效應》以小流域防護林碳匯效應及空間配置為主題,在全麵調查小流域境內不同立地條件、不同林分類型的前提下,分析瞭小流域主要林分類型的碳匯效應及固碳潛力;利用乾擾指數來定量描述林分結構,分析林木生長因子與碳匯功能的關係;研究瞭小流域典型農田防護林網與林網內作物固碳耦閤效應。以此為基礎,提齣小流域以碳匯功能大為目標,兼顧生態、經濟及社會效益協調發展的小流域防護林空間配置模式。《小流域防護林碳匯效應》是課題組成員多年來取得的相關研究經驗的積纍,為內濛古中東部的生態環境建設提供科學依據,為進一步製定造林固碳政策技術措施提供科學指導。
  《小流域防護林碳匯效應》可供從事林學、生態學、水土保持學和植物學研究的科學工作者,以及高等院校相關專業師生參考。

目錄

前言

第1章 緒論
1.1 全球氣候變化
1.2 森林在氣候變化中的作用
1.2.1 森林碳匯效應的國外研究
1.2.2 森林碳匯效應的國內研究
1.3 人工林的碳匯效應
1.4 防護林體係空間配置
1.4.1 區域尺度防護林空間配置的研究現狀
1.4.2 流域尺度防護林空間配置的研究現狀
1.4.3 防護林空間配置研究存在的問題及發展趨勢

第2章 黃花甸子小流域概況
2.1 自然環境概況
2.2 土地利用狀況
2.3 森林資源分布狀況

第3章 小流域主要林分類型碳庫特徵及係統固碳效應研究
3,1流域主要林分類型碳庫特徵及係統固碳效應研究方法
3.2 小葉楊林分碳庫特徵及係統固碳效應
3.2.1 小葉楊林分植被層固碳效應
3.2.2 小葉楊林分凋落物層固碳效應
3.2.3 小葉楊林分土壤層固碳效應
3.2.4 小葉楊林分生態係統固碳效應
3.2.5 小葉楊林分生態係統固碳潛力
3.3 油鬆林分碳庫特徵及生態係統固碳效應
3.3.1 油鬆林分植被層固碳效應
3.3.2 油鬆林分凋落物層固碳效應
3.3.3 油鬆林分土壤層固碳效應
3.3.4 油鬆林分生態係統固碳效應
3.3.5 油鬆林分生態係統固碳潛力
3.4 白榆林分碳庫特徵及生態係統固碳效應
3.4.1 白榆林分植被層固碳效應
3.4.2 白榆林分凋落物層固碳效應
3.4.3 白榆林分土壤層固碳效應
3.4.4 白榆林分生態係統固碳效應
3.4.5 白榆林分生態係統固碳潛力
3.5 山杏林分碳庫特徵及生態係統固碳效應
3.5.1 山杏林分植被層固碳效應
3.5.2 山杏林分凋落物層固碳效應
3.5.3 山杏林分土壤層固碳效應
3.5.4 山杏林分生態係統固碳效應
3.5.5 山杏林分生態係統固碳潛力
3.6 沙棘林分碳庫特徵及生態係統固碳效應
3.6.1 沙棘林分植被固碳效應
3.6.2 沙棘林分凋落物層固碳效應
3.6.3 沙棘林分土壤層固碳效應
3.6.4 沙棘林分生態係統固碳效應
3.6.5 沙棘林分生態係統固碳潛力
3.7 檸條林分碳庫特徵及生態係統固碳效應
3.7.1 檸條林分植被層固碳效應
3.7.2 檸條林分凋落物層固碳效應
3.7.3 檸條林分土壤層固碳效應
3.7.4 檸條林分生態係統固碳效應
3.7.5 檸條林分生態係統固碳潛力
3.8 不同林分類型各碳庫固碳效應及固碳潛力
3.8.1 不同林分類型各碳庫固碳效應
3.8.2 不同林分類型各碳庫固碳潛力
3.8.3 小流域主要林分類型不同碳庫對生態係統碳增匯的貢獻

第4章 小流域主要林分類型林木生長因子與林木碳匯功能關係
第5章 小流域農田防護林網與防護農田固碳耦閤效應研究
第6章 以碳匯功能為目標的小流域防護林體係空間配置研究
參考文獻

精彩書摘

  《小流域防護林碳匯效應》:
  1.4.1區域尺度防護林空間配置的研究現狀
  區域尺度防護林空間配置,主要解決森林覆蓋率達到多大纔能滿足區域發展的需求。確定某一區域的最佳森林覆蓋率,不僅要考慮森林資源的區域性配置、被規劃區域社會經濟可持續發展對森林的客觀要求、森林提供的生態環境服務和商品、林業生産現狀和發展趨勢等諸多因素,而且要從技術層麵上,考慮森林覆蓋率確定方法的科學性和實用性。一個地區的森林覆蓋率究竟為多少纔算最佳,因確定方法和確定參數不同,眾說紛紜,但多被人們所接受的是森林分布均勻、結構閤理,並能發揮著其巨大的生態、經濟、社會效益,此時的覆蓋率是閤理的森林覆蓋率。還有一些學者對最佳森林覆蓋率的確定方法和指標也進行相關研究。
  區域尺度的研究為防護林的空間配置在宏觀上進行指導,但遠不能滿足實際林業生産實踐的需要,而更需要將研究結果落實到具體單元上,因此,一些學者開展瞭基於流域尺度的防護林體係空間配置研究。
  1.4.2流域尺度防護林空間配置的研究現狀
  流域防護林體係空間配置,一般包括水平配置、立體配置及對位配置。防護林體係水平配置是指各林種在流域內的平麵布局和閤理規劃,是形成閤理水平的關鍵。防護林體係立體配置是指各林種範圍內樹種或植物種的選擇及林分層次結構的配置。防護林體係對位配置就是要實現防護林體係與水土資源、地形地貌等環境資源的協調統一。由於尺度不同,其配置所要達到的程度也不盡相同。在小尺度上,要比大、中尺度細緻得多,也具體得多,往往要從水平、立體配置上升到樹種層麵的配置,即對位配置。
  流域尺度的防護林空間配置,主要是從研究不同樹種、不同植被群落的水文、水質、泥沙效應入手,分析診斷不同流域生態係統的特點,根據不同防護林的防護機製,以流域為單元,提齣不同功能的防護林空間配置模式。
  防護林體係空間配置的整體思路是:在區域尺度上,防護林配置應考慮不同區域發展所需的最佳森林覆蓋率,使水源涵養能力最強、地錶徑流量最小;在流域尺度上,防護林配置要以生態環境建設為基礎,確定防護目標,綜閤考慮防護林體係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協調發展,重點考慮各防護林林種的比例;而在地塊單元上,防護林空間配置則要考慮局部的微地形因子,包括海拔、坡度、土地利用方式、土層厚度、侵蝕程度、坡位、坡嚮、坡型、土壤質地等。無論是哪一個尺度,其最終的目的是要使防護林體係發揮最大的防護功能。
  1.4.3防護林空間配置研究存在的問題及發展趨勢
  通過以上關於防護林體係空間配置的研究來看,目前防護林體係空間配置主要存在幾個重要問題。
  首先,防護林體係空間配置研究尺度的界定不太明確。尺度不同,研究結果不盡相同,有時甚至相悖。究竟大、中、小尺度分界點是多大,纔能使量變到質變,纔能使空間現象的客觀特徵發生變化,很多學者對於這個概念的界定還未達成共識。基於尺度概念的問題,防護林體係的研究多集中在大尺度或中尺度上,多從宏觀層麵分析防護林的空間格局。而對於小尺度的流域防護林研究相對較少,這也可能與對尺度概念的界定不明確有一定關係。
  其次,防護林體係空間配置的成果缺乏可操作性。目前大多數研究成果多停留在防護林林種結構、樹種組成及比例控製方麵,這對於實際空間配置的調整缺乏可操作性。因此,需要將研究成果落實到具體區域和具體位置是防護林空間配置發展的方嚮。
  以往的防護林空間配置多是基於泥沙、侵蝕等水文效應的研究,將植被固碳指標納為防護林空間優化配置指標的研究鮮見報道。結閤“生態林業”發展的需求,以及當前國際環境關於碳減排任務的重大壓力,建立一套結閤防護林固碳減排指標的科學閤理的指標體係,是未來研建防護林體係空間配置時的發展趨勢。
  ……

前言/序言

  全球變暖已經成為一項全球性的環境問題,主要是人類使用化石燃料排放的大量C02等溫室氣體的增溫效應造成的,嚴重地威脅著人類的生存健康,並已成為各國政府和科學傢關注的重大環境問題。因此,有效減緩全球變暖是當前重要的生態任務之一。森林作為陸地大的碳庫,森林碳匯已被認為是減緩全球變暖的一種較好選擇。如何使森林發揮其佳功能作用,尤其是最大程度發揮其固碳功能作用,這就需要對林種、樹種結構進行閤理的配置,提高森林內部質量,使之發揮佳的效益,這也是當前林業建設中急需解決的問題。
  森林按照林分起源劃分為天然林和人工林兩類。中國是世界上人工林最多的國傢,被稱為“世界最偉大的森林恢復者”,而在人工林中90%又是純林。人工林多為單一樹種組成的同齡純林,結構和功能較單一,導緻人工林是較為脆弱和不穩定的生態係統,具有抗災害能力較弱及生態防護效果不夠顯著等特點。因此,人工林的改造成為林業發展的必然趨勢和客觀要求。防護林是以發揮森林的各種防護效益為目的而營造的人工林,是改善生態環境的有力措施。防護林作為森林資源的重要組成部分,在生態環境保護和重建中發揮著巨大的作用。目前大規模營造的防護林多數因樹種選擇不閤理、造林密度過高、空間配置不閤理等特點,使防護林不能充分發揮其生態功能及碳匯功能。
  本書針對內濛古中東部赤峰市所營建的防護林因立地條件差、樹種選擇不閤理、林分密度過高、配置不閤理等特點,齣現瞭大麵積非健康的低功能人工林,難以發揮其應有的生態效益的現狀,選擇瞭人工林麵積位居全區首位、“全球環境500佳”、我國對外閤作碳匯林業試驗示範縣的敖漢旗作為研究區,並選擇典型小流域——黃花甸子小流域為單元,在全麵調查小流域境內不同立地條件、不同林分類型的前提下,提齣小流域以碳匯功能大為目標,兼顧生態、經濟及社會效益協調發展的小流域防護林空間配置模式。
  本書以小流域防護林為單位研究瞭其碳匯效應及空間配置。全書共分為6章。第1章從整體上介紹瞭全球氣候變化、森林在氣候變化中的作用、人工林的碳匯效應及防護林體係空間配置;第2章從自然環境概況、土地利用狀況及森林資源分布狀況等方麵介紹瞭黃花甸子小流域概況;第3章分彆以小葉楊林、油鬆林、白榆林、山杏林、沙棘林以及檸條林為例研究瞭小流域主要林分類型碳庫特徵及係統固碳效應;第4章從小流域防護林鄰體乾擾模型的建立和林木乾擾指數與林木生長的關係兩方麵研究瞭小流域主要林分類型林木生長因子與林木碳匯功能關係;第5章分彆從農田防護林網對林網內生物量碳儲量、作物産量的影響及農田防護林網復閤模式的固碳、增産效益分析兩個方麵做瞭小流域農田防護林網與防護農田固碳耦閤效應研究;第6章分彆從以碳匯功能為目標的土地利用格局優化、小流域防護林主要林分類型結構優化、小流域防護林空間配置前後碳匯效益分析和小流域防護林主要林分類型對位配置研究四個方麵做瞭以碳匯功能為目標的小流域防護林體係空間配置研究。本書在寫作過程中,著者進行瞭大量的資料整理和分析工作,為本書的順利完成提供瞭極大的幫助。各章節分工如下:前言,郭月峰;第1章,姚雲峰、秦富倉、郭月峰;第2章,王娟、高玉寒、張美麗、郭月峰;第3~6章,郭月峰。本書由郭月峰統稿,由內濛古農業大學姚雲峰教授擔任主審。
  小流域防護林碳匯效應研究目前還不是很成熟,相關內容及相關領域的很多問題尚在探索之中。若深入研究,則將對實際應用及發展起到推動作用。著者殷切希望本書的齣版可以引起相關人士對該領域的關注和支持,並希望對從事荒漠化防治乃至環境保護方麵研究的學者及工作人員有所裨益。
  本書撰寫過程中參考和引用瞭大量國內外有關書籍和文獻,特此感謝。本書的齣版承濛科學齣版社的大力支持,編輯人員為此付齣瞭辛勤的勞動,在此錶示誠摯的感謝。
  由於著者水平有限,書中難免有不足之處,敬請讀者批評指正。
  郭月峰
  2015年6月
好的,以下是一份圖書簡介,內容完全圍繞一個假設的、與“小流域防護林碳匯效應”無關的主題展開,旨在詳細描述一個不同的、具體的領域,避免任何提及原書名或相關主題的內容。 --- 《古希臘城邦的權力演變與公民身份的構建》 內容提要 本書深入剖析瞭公元前8世紀至公元前2世紀間,古希臘世界一係列關鍵城邦——雅典、斯巴達、科林斯以及底比斯——在政治結構、社會階層變遷與法律體係構建方麵的復雜曆程。我們不僅關注宏觀的曆史脈絡,更聚焦於公民權這一核心概念在不同城邦間形態的差異、擴張與限製,以及它如何成為塑造這些社會形態的決定性力量。 第一部分:城邦的起源與早期形態(公元前8世紀 - 公元前6世紀) 本部分首先描繪瞭愛琴海區域在“黑暗時代”結束後,農業發展和貿易復蘇如何催生瞭早期城邦(Polis)的齣現。重點探討瞭貴族寡頭製的早期結構,分析瞭土地所有權如何鞏固瞭少數精英的政治權力。 王權衰落與貴族崛起: 分析瞭早期的世襲王權如何被地方豪強取代,以及他們賴以生存的土地和軍事優勢。 平民的初步訴求: 介紹瞭早期債務奴役問題和土地分配不均所引發的社會張力,這是後來政治改革的內在驅動力。 立法者的登場: 詳細考察瞭如雅典的梭倫、斯巴達的李庫古等早期立法者所推行的關鍵性改革。這些改革旨在緩和社會矛盾,但也為公民身份的初步劃分奠定瞭基礎。我們審視瞭這些法律文本(盡管多已失傳,但可通過後世引用重建),探討其對財産限製和政治參與權的初始界定。 第二部分:民主的曙光與公民權的擴展(雅典的特殊路徑) 本部分將焦點集中於雅典的獨特發展路徑,即從早期貴族統治嚮激進民主製的演變,這是西方政治思想史上裏程碑式的事件。 剋裏斯提尼的改革與“德謨”(Demos)的誕生: 深入分析瞭剋裏斯提尼如何打破瞭血緣和地域的傳統劃分,通過建立新的“部落”(Phyle)體係,有效地稀釋瞭貴族的影響力,並將城邦公民的概念從精英階層擴展到更廣泛的自由男性人口。 伯裏剋利時代的巔峰與限製: 探討瞭“薪俸製”的引入如何使得貧窮公民也能參與到日常的政治運作中,包括參政、抽簽擔任公職以及擔任陪審員的權利。然而,本書批判性地考察瞭這種“民主”的深刻局限性:婦女、外邦人(Metics)和奴隸被係統性地排除在公民權之外。 軍事要求與政治權利的捆綁: 分析瞭重裝步兵(Hoplite)的齣現,如何使得軍事貢獻成為獲得更多政治權利的潛在籌碼,以及這如何影響瞭公民身份的構成。 第三部分:斯巴達的軍事化社會與公民的嚴苛定義 與雅典的開放性形成鮮明對比,本部分詳盡考察瞭斯巴達的“混閤政體”——一個高度軍事化、嚴格控製內部結構的社會模型。 斯巴達人的“Homoioi”身份: 詳細解釋瞭“同等者”這一公民身份的含義。它不僅僅是一種政治權利,更是一種生活方式的徹底重塑,要求終生服從國傢軍事訓練體係(Agoge)。 土地與公民權的綁定: 斯巴達的公民權與一塊名為“剋萊魯斯”(Kleros,份地)的土地直接掛鈎。公民必須能夠承擔公共膳食(Syssitia)的費用,這直接決定瞭個人的政治地位。我們探討瞭隨著時間推移,份地流失如何導緻“次等公民”(Hypomeiones)的齣現,以及這如何侵蝕瞭斯巴達的軍事基礎。 對希洛人(Helots)的依賴與恐懼: 斯巴達公民權利的構建,是建立在對大量被奴役的本國人口(希洛人)的絕對控製之上。這種結構性恐懼,決定瞭斯巴達公民政治的保守性,並限製瞭其內部的任何實質性改革。 第四部分:社會階層衝突與公民權的波動(科林斯與底比斯案例) 本部分通過對商業化城邦科林斯和地方強權底比斯的考察,展示瞭公民身份在不同經濟基礎下的動態變化。 科林斯的商業精英與寡頭的再起: 考察瞭商業財富的積纍如何挑戰傳統的貴族權力結構,以及在某些時期,富裕的非貴族階層如何通過經濟實力換取政治影響力,形成事實上的財閥寡頭統治。 底比斯的“解放者”角色與公民的臨時授予: 關注底比斯在特定曆史時刻(如萊剋特拉戰役後)為爭取盟友所采取的非常規措施,包括暫時授予或剝奪公民身份的策略,展示瞭身份政治在外交和軍事博弈中的工具性價值。 第五部分:希臘化時代的挑戰與公民身份的終結 最後,本書探討瞭馬其頓的崛起和希臘化時代的到來對城邦自主權和公民身份概念的根本性顛覆。 軍事失敗與政治主權的喪失: 分析瞭希臘城邦在麵對外部強權時,其內部的政治矛盾如何被利用,以及公民大會(Ecclesia)和元老院的權力如何被逐漸架空。 “世界公民”概念的萌芽: 考察瞭斯多葛學派哲學傢(如第歐根尼)提齣的“世界公民”(Cosmopolitan)概念,這標誌著對地域性、排他性城邦公民身份的哲學超越,為後來的羅馬帝國公民製鋪平瞭道路。 本書旨在為讀者提供一個多維度、精細化的視角,去理解古希臘城邦並非鐵闆一塊,其政治實踐和身份認同是持續的、充滿張力的社會建構過程。通過對比研究,我們可以更清晰地認識到,“公民”這一身份在不同曆史情境下所蘊含的政治能量、社會義務與排他性邊界是如何被界定和爭奪的。

用戶評價

評分

從學術研究的角度來看,這本書所探討的“碳匯效應”無疑是當前生態學和環境科學領域的熱點。防護林作為重要的陸地生態係統組成部分,其在固碳儲碳方麵的能力直接關係到全球碳循環的平衡。我預想書中可能深入剖析瞭不同類型防護林的碳匯能力差異,例如常綠林與落葉林、人工林與天然林,在固碳速率、碳儲量以及穩定性等方麵可能存在的區彆。此外,我也期待書中能探討小流域尺度下,防護林與水土保持、生物多樣性保護之間的協同效應,以及它們對減緩氣候變化和提升區域生態韌性的綜閤貢獻。或許書中還會涉及一些前沿的研究方法,如同位素示蹤技術、渦度相關技術等,用來精確測量和估算碳通量。對這類研究感興趣的同行,應該能從中獲得不少啓發。

評分

對於我這樣一位多年從事林業工作的人來說,這本書的題目簡直是打在瞭我的心坎上。我們在實踐中常說“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但如何更科學、更精準地衡量這些“綠水青山”的價值,尤其是它們在生態係統服務功能上的體現,一直是我們需要深入研究的課題。這本書的齣現,恰好填補瞭我在理論知識上的部分空白。我希望書中能夠提供一些關於如何有效管理和優化防護林的建議,比如在更新改造時,應該優先選擇哪些樹種,如何配置不同年齡的林分,以達到最佳的碳匯效益。同時,我也想知道,在實際的碳匯項目操作中,可能會遇到哪些技術和管理上的難題,以及這些難題是否在書中得到瞭解答。這本書如果能結閤實際案例,對我們基層林業工作者來說,無疑是一份非常寶貴的參考資料。

評分

我是一位對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議題抱有濃厚興趣的普通讀者。在日常生活中,我時常關注新聞報道中關於氣候變化和生態修復的內容。這本書的標題《小流域防護林碳匯效應》讓我聯想到傢鄉附近的那片山區,那裏曾經有很多防護林,但隨著時代發展,一些地方的生態環境似乎發生瞭變化。我非常想知道,這些防護林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幫助我們“吸收”瞭空氣中的二氧化碳?它們的作用是否像人們常說的那麼顯著?書中是否會介紹一些具體的案例,比如某片防護林在過去幾十年間吸收瞭多少碳,對當地的氣候有什麼影響?我希望這本書能夠用比較通俗易懂的語言,解釋清楚這些復雜的科學原理,讓我這樣的普通讀者也能明白,防護林對於我們生活的這個地球,究竟意味著什麼。讀完這本書,我希望能對身邊的自然環境有更深的理解,並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為環境保護盡一份力。

評分

這本書的裝幀設計頗具匠心,封麵采用瞭一種沉靜的墨綠色,如同雨後初霽的森林,散發著一種自然而古樸的氣息。封麵的字體設計也十分考究,主標題“小流域防護林碳匯效應”以一種較為柔和的宋體字呈現,而副標題則采用瞭一種更具現代感的無襯綫字體,兩者相得益彰,既不失學術的嚴謹,又顯得平易近人。書的紙張質感也很好,摸上去細膩而有分量,翻閱時沒有廉價的紙張特有的那種“沙沙”聲,而是帶著一種沉穩的觸感。打開書頁,一股淡淡的油墨香撲鼻而來,讓人瞬間沉浸其中。書中插圖的排版也十分閤理,圖文並茂,使得原本可能較為枯燥的學術內容變得生動起來。我尤其喜歡其中幾幅描繪小流域生態環境的插畫,色彩渲染得極為到位,仿佛能聽到潺潺的流水聲,感受到微風拂過林間的清新。整體而言,這本書的齣版呈現齣一種對知識的尊重和對讀者的誠意,從視覺到觸覺,都給人一種高質量的閱讀體驗,讓人對接下來的閱讀內容充滿期待。

評分

盡管我並非專業領域的學者,但在偶然的機會下接觸到這本書的摘要,便立刻被其研究的宏大視角和細緻入微的分析所吸引。它似乎不僅僅是在探討一個單純的生態學問題,更像是試圖構建一個連接微觀生態係統與宏觀氣候變化的橋梁。我猜測書中一定詳盡地闡述瞭防護林在固碳減排方麵的具體作用機製,可能涉及光閤作用的生理過程、土壤碳的儲存能力,以及不同樹種、不同管理方式對碳匯潛力的影響。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量化這些復雜的生態過程的,是否運用瞭先進的遙感技術、模型模擬,亦或是長期的野外觀測數據?書中對“小流域”這一地理單元的聚焦,也暗示瞭其研究的地域針對性和實踐指導意義,或許能夠為特定區域的生態環境保護和碳中和策略提供科學依據。這種將理論研究與實際應用相結閤的學術取嚮,無疑具有重要的現實價值。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