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流域防护林碳汇效应

小流域防护林碳汇效应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郭月峰 等 著
图书标签:
  • 碳汇
  • 防护林
  • 小流域
  • 生态学
  • 林业
  • 碳循环
  • 生态系统服务
  • 环境科学
  • 生物多样性
  • 水土保持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73325
版次:1
商品编码:11886615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136
字数:18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小流域防护林碳汇效应》以小流域防护林碳汇效应及空间配置为主题,在全面调查小流域境内不同立地条件、不同林分类型的前提下,分析了小流域主要林分类型的碳汇效应及固碳潜力;利用干扰指数来定量描述林分结构,分析林木生长因子与碳汇功能的关系;研究了小流域典型农田防护林网与林网内作物固碳耦合效应。以此为基础,提出小流域以碳汇功能大为目标,兼顾生态、经济及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小流域防护林空间配置模式。《小流域防护林碳汇效应》是课题组成员多年来取得的相关研究经验的积累,为内蒙古中东部的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为进一步制定造林固碳政策技术措施提供科学指导。
  《小流域防护林碳汇效应》可供从事林学、生态学、水土保持学和植物学研究的科学工作者,以及高等院校相关专业师生参考。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全球气候变化
1.2 森林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
1.2.1 森林碳汇效应的国外研究
1.2.2 森林碳汇效应的国内研究
1.3 人工林的碳汇效应
1.4 防护林体系空间配置
1.4.1 区域尺度防护林空间配置的研究现状
1.4.2 流域尺度防护林空间配置的研究现状
1.4.3 防护林空间配置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第2章 黄花甸子小流域概况
2.1 自然环境概况
2.2 土地利用状况
2.3 森林资源分布状况

第3章 小流域主要林分类型碳库特征及系统固碳效应研究
3,1流域主要林分类型碳库特征及系统固碳效应研究方法
3.2 小叶杨林分碳库特征及系统固碳效应
3.2.1 小叶杨林分植被层固碳效应
3.2.2 小叶杨林分凋落物层固碳效应
3.2.3 小叶杨林分土壤层固碳效应
3.2.4 小叶杨林分生态系统固碳效应
3.2.5 小叶杨林分生态系统固碳潜力
3.3 油松林分碳库特征及生态系统固碳效应
3.3.1 油松林分植被层固碳效应
3.3.2 油松林分凋落物层固碳效应
3.3.3 油松林分土壤层固碳效应
3.3.4 油松林分生态系统固碳效应
3.3.5 油松林分生态系统固碳潜力
3.4 白榆林分碳库特征及生态系统固碳效应
3.4.1 白榆林分植被层固碳效应
3.4.2 白榆林分凋落物层固碳效应
3.4.3 白榆林分土壤层固碳效应
3.4.4 白榆林分生态系统固碳效应
3.4.5 白榆林分生态系统固碳潜力
3.5 山杏林分碳库特征及生态系统固碳效应
3.5.1 山杏林分植被层固碳效应
3.5.2 山杏林分凋落物层固碳效应
3.5.3 山杏林分土壤层固碳效应
3.5.4 山杏林分生态系统固碳效应
3.5.5 山杏林分生态系统固碳潜力
3.6 沙棘林分碳库特征及生态系统固碳效应
3.6.1 沙棘林分植被固碳效应
3.6.2 沙棘林分凋落物层固碳效应
3.6.3 沙棘林分土壤层固碳效应
3.6.4 沙棘林分生态系统固碳效应
3.6.5 沙棘林分生态系统固碳潜力
3.7 柠条林分碳库特征及生态系统固碳效应
3.7.1 柠条林分植被层固碳效应
3.7.2 柠条林分凋落物层固碳效应
3.7.3 柠条林分土壤层固碳效应
3.7.4 柠条林分生态系统固碳效应
3.7.5 柠条林分生态系统固碳潜力
3.8 不同林分类型各碳库固碳效应及固碳潜力
3.8.1 不同林分类型各碳库固碳效应
3.8.2 不同林分类型各碳库固碳潜力
3.8.3 小流域主要林分类型不同碳库对生态系统碳增汇的贡献

第4章 小流域主要林分类型林木生长因子与林木碳汇功能关系
第5章 小流域农田防护林网与防护农田固碳耦合效应研究
第6章 以碳汇功能为目标的小流域防护林体系空间配置研究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小流域防护林碳汇效应》:
  1.4.1区域尺度防护林空间配置的研究现状
  区域尺度防护林空间配置,主要解决森林覆盖率达到多大才能满足区域发展的需求。确定某一区域的最佳森林覆盖率,不仅要考虑森林资源的区域性配置、被规划区域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对森林的客观要求、森林提供的生态环境服务和商品、林业生产现状和发展趋势等诸多因素,而且要从技术层面上,考虑森林覆盖率确定方法的科学性和实用性。一个地区的森林覆盖率究竟为多少才算最佳,因确定方法和确定参数不同,众说纷纭,但多被人们所接受的是森林分布均匀、结构合理,并能发挥着其巨大的生态、经济、社会效益,此时的覆盖率是合理的森林覆盖率。还有一些学者对最佳森林覆盖率的确定方法和指标也进行相关研究。
  区域尺度的研究为防护林的空间配置在宏观上进行指导,但远不能满足实际林业生产实践的需要,而更需要将研究结果落实到具体单元上,因此,一些学者开展了基于流域尺度的防护林体系空间配置研究。
  1.4.2流域尺度防护林空间配置的研究现状
  流域防护林体系空间配置,一般包括水平配置、立体配置及对位配置。防护林体系水平配置是指各林种在流域内的平面布局和合理规划,是形成合理水平的关键。防护林体系立体配置是指各林种范围内树种或植物种的选择及林分层次结构的配置。防护林体系对位配置就是要实现防护林体系与水土资源、地形地貌等环境资源的协调统一。由于尺度不同,其配置所要达到的程度也不尽相同。在小尺度上,要比大、中尺度细致得多,也具体得多,往往要从水平、立体配置上升到树种层面的配置,即对位配置。
  流域尺度的防护林空间配置,主要是从研究不同树种、不同植被群落的水文、水质、泥沙效应入手,分析诊断不同流域生态系统的特点,根据不同防护林的防护机制,以流域为单元,提出不同功能的防护林空间配置模式。
  防护林体系空间配置的整体思路是:在区域尺度上,防护林配置应考虑不同区域发展所需的最佳森林覆盖率,使水源涵养能力最强、地表径流量最小;在流域尺度上,防护林配置要以生态环境建设为基础,确定防护目标,综合考虑防护林体系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重点考虑各防护林林种的比例;而在地块单元上,防护林空间配置则要考虑局部的微地形因子,包括海拔、坡度、土地利用方式、土层厚度、侵蚀程度、坡位、坡向、坡型、土壤质地等。无论是哪一个尺度,其最终的目的是要使防护林体系发挥最大的防护功能。
  1.4.3防护林空间配置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
  通过以上关于防护林体系空间配置的研究来看,目前防护林体系空间配置主要存在几个重要问题。
  首先,防护林体系空间配置研究尺度的界定不太明确。尺度不同,研究结果不尽相同,有时甚至相悖。究竟大、中、小尺度分界点是多大,才能使量变到质变,才能使空间现象的客观特征发生变化,很多学者对于这个概念的界定还未达成共识。基于尺度概念的问题,防护林体系的研究多集中在大尺度或中尺度上,多从宏观层面分析防护林的空间格局。而对于小尺度的流域防护林研究相对较少,这也可能与对尺度概念的界定不明确有一定关系。
  其次,防护林体系空间配置的成果缺乏可操作性。目前大多数研究成果多停留在防护林林种结构、树种组成及比例控制方面,这对于实际空间配置的调整缺乏可操作性。因此,需要将研究成果落实到具体区域和具体位置是防护林空间配置发展的方向。
  以往的防护林空间配置多是基于泥沙、侵蚀等水文效应的研究,将植被固碳指标纳为防护林空间优化配置指标的研究鲜见报道。结合“生态林业”发展的需求,以及当前国际环境关于碳减排任务的重大压力,建立一套结合防护林固碳减排指标的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是未来研建防护林体系空间配置时的发展趋势。
  ……

前言/序言

  全球变暖已经成为一项全球性的环境问题,主要是人类使用化石燃料排放的大量C02等温室气体的增温效应造成的,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健康,并已成为各国政府和科学家关注的重大环境问题。因此,有效减缓全球变暖是当前重要的生态任务之一。森林作为陆地大的碳库,森林碳汇已被认为是减缓全球变暖的一种较好选择。如何使森林发挥其佳功能作用,尤其是最大程度发挥其固碳功能作用,这就需要对林种、树种结构进行合理的配置,提高森林内部质量,使之发挥佳的效益,这也是当前林业建设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森林按照林分起源划分为天然林和人工林两类。中国是世界上人工林最多的国家,被称为“世界最伟大的森林恢复者”,而在人工林中90%又是纯林。人工林多为单一树种组成的同龄纯林,结构和功能较单一,导致人工林是较为脆弱和不稳定的生态系统,具有抗灾害能力较弱及生态防护效果不够显著等特点。因此,人工林的改造成为林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和客观要求。防护林是以发挥森林的各种防护效益为目的而营造的人工林,是改善生态环境的有力措施。防护林作为森林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生态环境保护和重建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目前大规模营造的防护林多数因树种选择不合理、造林密度过高、空间配置不合理等特点,使防护林不能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及碳汇功能。
  本书针对内蒙古中东部赤峰市所营建的防护林因立地条件差、树种选择不合理、林分密度过高、配置不合理等特点,出现了大面积非健康的低功能人工林,难以发挥其应有的生态效益的现状,选择了人工林面积位居全区首位、“全球环境500佳”、我国对外合作碳汇林业试验示范县的敖汉旗作为研究区,并选择典型小流域——黄花甸子小流域为单元,在全面调查小流域境内不同立地条件、不同林分类型的前提下,提出小流域以碳汇功能大为目标,兼顾生态、经济及社会效益协调发展的小流域防护林空间配置模式。
  本书以小流域防护林为单位研究了其碳汇效应及空间配置。全书共分为6章。第1章从整体上介绍了全球气候变化、森林在气候变化中的作用、人工林的碳汇效应及防护林体系空间配置;第2章从自然环境概况、土地利用状况及森林资源分布状况等方面介绍了黄花甸子小流域概况;第3章分别以小叶杨林、油松林、白榆林、山杏林、沙棘林以及柠条林为例研究了小流域主要林分类型碳库特征及系统固碳效应;第4章从小流域防护林邻体干扰模型的建立和林木干扰指数与林木生长的关系两方面研究了小流域主要林分类型林木生长因子与林木碳汇功能关系;第5章分别从农田防护林网对林网内生物量碳储量、作物产量的影响及农田防护林网复合模式的固碳、增产效益分析两个方面做了小流域农田防护林网与防护农田固碳耦合效应研究;第6章分别从以碳汇功能为目标的土地利用格局优化、小流域防护林主要林分类型结构优化、小流域防护林空间配置前后碳汇效益分析和小流域防护林主要林分类型对位配置研究四个方面做了以碳汇功能为目标的小流域防护林体系空间配置研究。本书在写作过程中,著者进行了大量的资料整理和分析工作,为本书的顺利完成提供了极大的帮助。各章节分工如下:前言,郭月峰;第1章,姚云峰、秦富仓、郭月峰;第2章,王娟、高玉寒、张美丽、郭月峰;第3~6章,郭月峰。本书由郭月峰统稿,由内蒙古农业大学姚云峰教授担任主审。
  小流域防护林碳汇效应研究目前还不是很成熟,相关内容及相关领域的很多问题尚在探索之中。若深入研究,则将对实际应用及发展起到推动作用。著者殷切希望本书的出版可以引起相关人士对该领域的关注和支持,并希望对从事荒漠化防治乃至环境保护方面研究的学者及工作人员有所裨益。
  本书撰写过程中参考和引用了大量国内外有关书籍和文献,特此感谢。本书的出版承蒙科学出版社的大力支持,编辑人员为此付出了辛勤的劳动,在此表示诚挚的感谢。
  由于著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不足之处,敬请读者批评指正。
  郭月峰
  2015年6月
好的,以下是一份图书简介,内容完全围绕一个假设的、与“小流域防护林碳汇效应”无关的主题展开,旨在详细描述一个不同的、具体的领域,避免任何提及原书名或相关主题的内容。 --- 《古希腊城邦的权力演变与公民身份的构建》 内容提要 本书深入剖析了公元前8世纪至公元前2世纪间,古希腊世界一系列关键城邦——雅典、斯巴达、科林斯以及底比斯——在政治结构、社会阶层变迁与法律体系构建方面的复杂历程。我们不仅关注宏观的历史脉络,更聚焦于公民权这一核心概念在不同城邦间形态的差异、扩张与限制,以及它如何成为塑造这些社会形态的决定性力量。 第一部分:城邦的起源与早期形态(公元前8世纪 - 公元前6世纪) 本部分首先描绘了爱琴海区域在“黑暗时代”结束后,农业发展和贸易复苏如何催生了早期城邦(Polis)的出现。重点探讨了贵族寡头制的早期结构,分析了土地所有权如何巩固了少数精英的政治权力。 王权衰落与贵族崛起: 分析了早期的世袭王权如何被地方豪强取代,以及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和军事优势。 平民的初步诉求: 介绍了早期债务奴役问题和土地分配不均所引发的社会张力,这是后来政治改革的内在驱动力。 立法者的登场: 详细考察了如雅典的梭伦、斯巴达的李库古等早期立法者所推行的关键性改革。这些改革旨在缓和社会矛盾,但也为公民身份的初步划分奠定了基础。我们审视了这些法律文本(尽管多已失传,但可通过后世引用重建),探讨其对财产限制和政治参与权的初始界定。 第二部分:民主的曙光与公民权的扩展(雅典的特殊路径) 本部分将焦点集中于雅典的独特发展路径,即从早期贵族统治向激进民主制的演变,这是西方政治思想史上里程碑式的事件。 克里斯提尼的改革与“德谟”(Demos)的诞生: 深入分析了克里斯提尼如何打破了血缘和地域的传统划分,通过建立新的“部落”(Phyle)体系,有效地稀释了贵族的影响力,并将城邦公民的概念从精英阶层扩展到更广泛的自由男性人口。 伯里克利时代的巅峰与限制: 探讨了“薪俸制”的引入如何使得贫穷公民也能参与到日常的政治运作中,包括参政、抽签担任公职以及担任陪审员的权利。然而,本书批判性地考察了这种“民主”的深刻局限性:妇女、外邦人(Metics)和奴隶被系统性地排除在公民权之外。 军事要求与政治权利的捆绑: 分析了重装步兵(Hoplite)的出现,如何使得军事贡献成为获得更多政治权利的潜在筹码,以及这如何影响了公民身份的构成。 第三部分:斯巴达的军事化社会与公民的严苛定义 与雅典的开放性形成鲜明对比,本部分详尽考察了斯巴达的“混合政体”——一个高度军事化、严格控制内部结构的社会模型。 斯巴达人的“Homoioi”身份: 详细解释了“同等者”这一公民身份的含义。它不仅仅是一种政治权利,更是一种生活方式的彻底重塑,要求终生服从国家军事训练体系(Agoge)。 土地与公民权的绑定: 斯巴达的公民权与一块名为“克莱鲁斯”(Kleros,份地)的土地直接挂钩。公民必须能够承担公共膳食(Syssitia)的费用,这直接决定了个人的政治地位。我们探讨了随着时间推移,份地流失如何导致“次等公民”(Hypomeiones)的出现,以及这如何侵蚀了斯巴达的军事基础。 对希洛人(Helots)的依赖与恐惧: 斯巴达公民权利的构建,是建立在对大量被奴役的本国人口(希洛人)的绝对控制之上。这种结构性恐惧,决定了斯巴达公民政治的保守性,并限制了其内部的任何实质性改革。 第四部分:社会阶层冲突与公民权的波动(科林斯与底比斯案例) 本部分通过对商业化城邦科林斯和地方强权底比斯的考察,展示了公民身份在不同经济基础下的动态变化。 科林斯的商业精英与寡头的再起: 考察了商业财富的积累如何挑战传统的贵族权力结构,以及在某些时期,富裕的非贵族阶层如何通过经济实力换取政治影响力,形成事实上的财阀寡头统治。 底比斯的“解放者”角色与公民的临时授予: 关注底比斯在特定历史时刻(如莱克特拉战役后)为争取盟友所采取的非常规措施,包括暂时授予或剥夺公民身份的策略,展示了身份政治在外交和军事博弈中的工具性价值。 第五部分:希腊化时代的挑战与公民身份的终结 最后,本书探讨了马其顿的崛起和希腊化时代的到来对城邦自主权和公民身份概念的根本性颠覆。 军事失败与政治主权的丧失: 分析了希腊城邦在面对外部强权时,其内部的政治矛盾如何被利用,以及公民大会(Ecclesia)和元老院的权力如何被逐渐架空。 “世界公民”概念的萌芽: 考察了斯多葛学派哲学家(如第欧根尼)提出的“世界公民”(Cosmopolitan)概念,这标志着对地域性、排他性城邦公民身份的哲学超越,为后来的罗马帝国公民制铺平了道路。 本书旨在为读者提供一个多维度、精细化的视角,去理解古希腊城邦并非铁板一块,其政治实践和身份认同是持续的、充满张力的社会建构过程。通过对比研究,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认识到,“公民”这一身份在不同历史情境下所蕴含的政治能量、社会义务与排他性边界是如何被界定和争夺的。

用户评价

评分

从学术研究的角度来看,这本书所探讨的“碳汇效应”无疑是当前生态学和环境科学领域的热点。防护林作为重要的陆地生态系统组成部分,其在固碳储碳方面的能力直接关系到全球碳循环的平衡。我预想书中可能深入剖析了不同类型防护林的碳汇能力差异,例如常绿林与落叶林、人工林与天然林,在固碳速率、碳储量以及稳定性等方面可能存在的区别。此外,我也期待书中能探讨小流域尺度下,防护林与水土保持、生物多样性保护之间的协同效应,以及它们对减缓气候变化和提升区域生态韧性的综合贡献。或许书中还会涉及一些前沿的研究方法,如同位素示踪技术、涡度相关技术等,用来精确测量和估算碳通量。对这类研究感兴趣的同行,应该能从中获得不少启发。

评分

我是一位对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议题抱有浓厚兴趣的普通读者。在日常生活中,我时常关注新闻报道中关于气候变化和生态修复的内容。这本书的标题《小流域防护林碳汇效应》让我联想到家乡附近的那片山区,那里曾经有很多防护林,但随着时代发展,一些地方的生态环境似乎发生了变化。我非常想知道,这些防护林到底在多大程度上帮助我们“吸收”了空气中的二氧化碳?它们的作用是否像人们常说的那么显著?书中是否会介绍一些具体的案例,比如某片防护林在过去几十年间吸收了多少碳,对当地的气候有什么影响?我希望这本书能够用比较通俗易懂的语言,解释清楚这些复杂的科学原理,让我这样的普通读者也能明白,防护林对于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究竟意味着什么。读完这本书,我希望能对身边的自然环境有更深的理解,并思考如何在日常生活中为环境保护尽一份力。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位多年从事林业工作的人来说,这本书的题目简直是打在了我的心坎上。我们在实践中常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但如何更科学、更精准地衡量这些“绿水青山”的价值,尤其是它们在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上的体现,一直是我们需要深入研究的课题。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我在理论知识上的部分空白。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一些关于如何有效管理和优化防护林的建议,比如在更新改造时,应该优先选择哪些树种,如何配置不同年龄的林分,以达到最佳的碳汇效益。同时,我也想知道,在实际的碳汇项目操作中,可能会遇到哪些技术和管理上的难题,以及这些难题是否在书中得到了解答。这本书如果能结合实际案例,对我们基层林业工作者来说,无疑是一份非常宝贵的参考资料。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颇具匠心,封面采用了一种沉静的墨绿色,如同雨后初霁的森林,散发着一种自然而古朴的气息。封面的字体设计也十分考究,主标题“小流域防护林碳汇效应”以一种较为柔和的宋体字呈现,而副标题则采用了一种更具现代感的无衬线字体,两者相得益彰,既不失学术的严谨,又显得平易近人。书的纸张质感也很好,摸上去细腻而有分量,翻阅时没有廉价的纸张特有的那种“沙沙”声,而是带着一种沉稳的触感。打开书页,一股淡淡的油墨香扑鼻而来,让人瞬间沉浸其中。书中插图的排版也十分合理,图文并茂,使得原本可能较为枯燥的学术内容变得生动起来。我尤其喜欢其中几幅描绘小流域生态环境的插画,色彩渲染得极为到位,仿佛能听到潺潺的流水声,感受到微风拂过林间的清新。整体而言,这本书的出版呈现出一种对知识的尊重和对读者的诚意,从视觉到触觉,都给人一种高质量的阅读体验,让人对接下来的阅读内容充满期待。

评分

尽管我并非专业领域的学者,但在偶然的机会下接触到这本书的摘要,便立刻被其研究的宏大视角和细致入微的分析所吸引。它似乎不仅仅是在探讨一个单纯的生态学问题,更像是试图构建一个连接微观生态系统与宏观气候变化的桥梁。我猜测书中一定详尽地阐述了防护林在固碳减排方面的具体作用机制,可能涉及光合作用的生理过程、土壤碳的储存能力,以及不同树种、不同管理方式对碳汇潜力的影响。我很好奇作者是如何量化这些复杂的生态过程的,是否运用了先进的遥感技术、模型模拟,亦或是长期的野外观测数据?书中对“小流域”这一地理单元的聚焦,也暗示了其研究的地域针对性和实践指导意义,或许能够为特定区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和碳中和策略提供科学依据。这种将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学术取向,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