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崇贤馆藏书 一函四册)

传习录(崇贤馆藏书 一函四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明] 王守仁 著,崇贤书院 整理
图书标签:
  • 传习录
  • 程朱理学
  • 明代文献
  • 古籍
  • 家谱
  • 地方文献
  • 崇贤馆
  • 藏书
  • 四书
  • 经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49592
版次:1
商品编码:11896486
包装:线装
丛书名: 崇贤馆藏书
开本:8开
出版时间:2015-04-01
用纸:宣纸
套装数量:4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崇贤馆始置唐代太宗朝。1999年,李克先生及志同道合者复兴其宗旨。以积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全新国学体验馆为宏愿。其间,在季羡林、冯其庸等国学大师及著名文史学家傅璇琮、毛佩琦先生指导下,耕注先贤原典,以宣纸线装精品形式呈奉世人。作为一家国学传播机构,崇贤馆始终致力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推广,以古籍线装宣纸书的形式,对浩繁的史海巨著进行经典复刻。不仅如此,崇贤馆还延请了傅璇琮、毛佩奇等诸位在国学界内享有盛誉的专家和学者担纲学术顾问,以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面对每一部崇贤馆的作品,使之成为学术史中无尚的精品。也正因这种孜孜以求的专业精神,使得崇贤馆产品获得了广泛的关注和美誉,先后被中央领导、国务院、国台办等重要机构选为国礼,国家领导选定崇贤馆宣纸书目作为佳礼赠送给澳大利亚的孔子学院,国台办则将其赠送给连战夫妇,获赠方高度评价崇贤馆系列为难得一见的佳品。崇贤馆正是以这样的努力和追求为中华国学的发扬光大作出自己不懈的努力。

  崇贤馆藏书以安徽泾县宣纸为材料,徽墨印刷,保证千年不褪色、不腐蚀、久折不断;全部宋式手工装帧,以锦丝为绳,庄重典雅,坚韧耐久,便于翻阅;花绫封面,耿绢包角,广胶粘页,雅致精美,平滑牢固,是值得珍藏的宣纸精品,藏书涵盖经、史、子、集四库精华及历代碑刻书画真迹,既囊括经天纬地之道,又揽集修身齐家之学,全部繁体竖排,极具古书风韵,堪称“中华传世珍本藏书”,具有增值保值特性,如今已成为各地藏家的新宠。目前已形成“家无线装,绝非藏家;书无崇贤,妄称尊者”的流行趋势。

内容简介

  《传习录》哲学著作,作者是中国明代哲学家、宋明道学中心学一派的代表人物王守仁(字伯安),世称阳明先生。此书记载了他的语录和论学书信。

作者简介

  王阳明,原名王守仁(1472-1529),字伯安,浙江余姚人,因被贬贵州时曾于阳明洞(今贵阳市修文县)学习,世称阳明先生、王阳明。是我国明代著名的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和军事家,是二程、朱、陆后的另一位大儒,“心学”流派的重要代表人物。其世界观与人生观均载于《大学问》一文中。他一生文治武功俱称于世,对儒学的发展贡献尤为卓著。他创立了以“良知”为本体,以“知行合一”为实践工夫,以“致良知”为实践目标,而与程朱理学分庭抗礼的“阳明心学”,其学说影响,不仅及于中国,而且波及日、韩等东亚国家,成为东方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目录

传习录 第一册

传习录 第二册

传习录 第三册

传习录 第四册


《传习录》是明代王阳明(王守仁)的语录体著作,由其弟子记录整理而成。本书共分三卷,内容涵盖王阳明一生最重要的哲学思想,尤其侧重于“致良知”和“知行合一”两大核心概念的阐述。 卷一:论道德修养与心学根基 卷一的开篇,便确立了《传习录》研讨的核心——人心。王阳明开宗明义地指出,人人皆有良知,这良知便是人心的本体,是认识事物、判断是非的根本依据。他将此良知比作一面镜子,原本光洁明亮,却容易被外物蒙蔽。因此,修养的功夫,不在于外求,而在于内省,在于时时刻刻拂拭镜子,使其恢复本来的光辉。 在这一卷中,王阳明花费大量篇幅阐述了“心即理”的观点。他认为,天地万物皆在吾心之中,心外无物,心外无理。这个“理”并非外在于人心的客观规律,而是人心固有的道德原则和价值判断。因此,认识事物,不是去分析事物的外部形态,而是去体察自己内心的良知。良知指引我们如何行动,如何对待事物。他用“聋者不能闻,哑者不能言,盲者不能视”来比喻,一个人如果丧失了内心的良知,那么他就像一个感官失灵的人,无法正常地认识和应对世界。 “致良知”是卷一的核心思想之一,也是王阳明心学的精髓。他强调,良知并非仅仅是一种认知,更是一种实践。致良知的过程,就是将内心的良知不断地发挥和推展,使其体现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之中。这需要我们时时刻刻保持警觉,分辨是非,遵循内心的指引。王阳明认为,许多人之所以不能“致良知”,是因为被物欲所蔽,被虚妄的念头所扰,导致良知沉埋,难以显现。因此,他提倡“破山中之贼易,破心中之贼难”,将克服内心的私欲和妄念视为修养的首要任务。 此外,卷一还深入探讨了“居敬”的功夫。“居敬”是指在任何时候、任何地点,都要保持内心的恭敬与庄重,不放纵,不懈怠。即使在独处之时,也要如面对长辈和君王一般,严于律己。这种“敬”并非外在的拘谨,而是内心的自觉,是持守良知的根本态度。王阳明认为,一个人若能真正做到“居敬”,便能逐渐体悟到“心即理”的真谛,并且能够有效地“致良知”。 在与弟子们的问答中,王阳明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将深奥的哲学道理阐释得浅显易懂。例如,他用“吃茶”来比喻体察心体,认为茶的滋味,初尝时浓烈,过后回甘,正如心之体,本自具足,不待外求。他又用“破山中贼”来比喻去除心中的杂念,强调了内省功夫的艰难与重要。 卷二:知行合一的实践与辨正 卷二集中阐述了“知行合一”的思想,这是王阳明心学实践层面的核心。他认为,知与行是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真正的“知”必然包含“行”,而“行”也必然是“知”的体现。两者不能分割,也不能偏废。 王阳明极力反对“知易行难”的说法,认为这是士人之所以不能有所作为的重要原因。他指出,之所以觉得“行难”,是因为“知”还没有真正做到。如果一个人真正明白了道理,并且将道理内化于心,那么行动自然而然就会随之而来。他用“点药”和“发药”来比喻,认为“知”如同“点药”,而“行”则如同“发药”。“点药”不真正“发出去”,药效就无从体现。因此,真正的“知”就是“行”的开始。 他对当时流行的“知行兵分”的观点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他认为,一些人将“知”看作是认识和理解,将“行”看作是实际的行动,并且认为“知”比“行”更容易,而“行”则难以实践。这种割裂知与行的做法,导致了空谈理论而缺乏实践的弊病。王阳明强调,我们所说的“知”,是已经明白了事理,并且愿意去遵循它,这本身就包含了行动的意图和力量。而“行”,则是在遵循这一道理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深化和检验“知”。 为了进一步阐明“知行合一”,王阳明举了许多生活中的例子。例如,知道孝顺父母,就必然会去孝顺,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知道的层面。知道尊敬师长,就必然会去尊敬,而不是口头上说说而已。他认为,真正的“知”,是道德上的自觉和判断,是心之本体的体现,而“行”,则是这种自觉和判断在具体行动中的落实。 卷二还辨正了“知行”在不同情况下的侧重点。他指出,在区分善恶、是非时,良知的“知”是首要的,必须先明白道理。而在具体践行道德准则时,则“行”的功夫更为重要,需要付诸实践。但是,无论是在“知”的层面还是“行”的层面,其根基始终在于心。 王阳明通过与弟子的问答,反复强调“知行合一”的原则。他要求弟子们在学习和实践中,将理论与行动紧密结合,做到知行统一,学以致用。他认为,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地实现道德的完善,成为一个有德行的人。 卷三:道德实践的深化与圆满 卷三承接前两卷的思想,进一步深化和拓展了王阳明的哲学体系,特别是对“圣人”的境界以及如何达到圣人境界进行了阐述。 王阳明认为,圣人并非遥不可及的神灵,而是人人皆可达到的境界。圣人的特质在于其“天理”的完备,在于其“良知”的充分显现和运用。他强调,“天理”与“人欲”的斗争是贯穿人一生的过程,圣人之所以成为圣人,是因为他们能够彻底地消灭人欲,让天理得以圆满。 在卷三中,王阳明对“私”与“公”的关系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他认为,“私”是人欲的根源,而“公”则是天理的体现。圣人之所以能够达到无私的境界,是因为他们将自己的心与天地万物融为一体,将个人的利益置于集体和大道之下。这种“公”并非简单地牺牲个人,而是一种超越个体的广阔胸怀,一种与天地同体的境界。 他还强调了“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的著名论断。这标志着王阳明心学思想的成熟和完善。他认为,人心在尚未有念头时,是“无善无恶”的,即是纯粹的天理本体。当念头生起时,就会分出善恶。而“良知”的作用,就是区分善恶。而“格物”,就是通过实践,去为善,去恶,从而达到心体上的圆满。 卷三还涉及了对“静”和“动”的辩证理解。他认为,“静”并非一动不动的状态,而是指内心没有妄念,保持宁静。“动”也并非只是外在的行为,而是指在遵循良知的指引下,有所作为。“静”是“动”的基础,而“动”则是“静”的体现。 王阳明在卷三中,也对一些具体的问题进行了辨析,例如关于“功名富贵”的态度,关于“读书”的目的等等。他始终以“致良知”和“知行合一”为核心,引导弟子们在日常生活中进行道德实践。 总而言之,《传习录》以其直指人心的论说、生动形象的譬喻,以及对道德实践的强调,深刻影响了中国乃至东亚的思想文化。本书所阐述的“心即理”、“致良知”、“知行合一”等核心概念,不仅是中国哲学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也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精神财富,指引人们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认识自我,修养德性,实现人生的价值。

用户评价

评分

当我第一次看到这套《传习录》,它的包装就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崇贤馆藏书这个标识,本身就带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和文化的底蕴。函装的设计,显得尤为精美,既能妥善地保护书籍,又为打开的过程增添了一份期待。 迫不及待地打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纸张的质感。那种温润、细腻的触感,仿佛是经过时光沉淀的产物。纸张的颜色是那种自然的米黄色,不刺眼,给人一种非常舒适的阅读感受。字迹的印刷清晰而古朴,每一个字都显得饱满有力,仿佛能感受到写字的力度。 这套书的装订更是让我赞叹不已。书脊的缝合非常牢固,书页翻动起来流畅自然,没有丝毫的生涩感。我曾接触过不少古籍,深知装订工艺的好坏直接影响阅读的体验,而这套《传习录》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出色,让人感到安心和愉悦。 除了内在的品质,外在的整体风格也极其考究。函套、书脊、内页的版式设计,都透着一股子典雅和大气,没有丝毫的繁杂或浮夸。这种沉静而内敛的美,恰好与《传习录》所蕴含的思想相得益彰,让人在翻阅之前,就能感受到一种平和与宁静。 我尤其看重书籍的细节处理,这套书在这方面做得非常到位。无论是纸张的边缘,还是印刷的墨色,都显得十分用心。它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件承载着文化和历史的艺术品。 总而言之,这套《传习录》从包装到内容呈现,都展现了崇贤馆作为一家有追求的出版机构的专业素养。它是一件能够带给人视觉和阅读双重享受的精品,对于喜欢古籍的朋友来说,绝对是值得拥有的。

评分

刚拿到这套《传习录》,最先吸引我的,便是它所承载的那份历史的厚重感。崇贤馆的名号,本身就带着一股子文人气息,似乎预示着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是一段穿越时空的对话。打开函套,一股混合着旧纸张和淡淡墨香的气息扑面而来,这是一种非常奇妙的感觉,仿佛能听到先贤们在字里行间低语。 纸张的质感极佳,那种温润而略带韧性的触感,在现代印刷品中是很难寻觅的。它并非那种一触即碎的脆弱,也不是生硬冰冷的合成纸,而是带着一种自然的肌理,仿佛能感受到它在岁月中沉淀下来的生命力。字迹印刷得十分精道,虽然是古籍,但并没有模糊不清的现象,每一个字都显得饱满而有力,仿佛是抄写者在字里行间注入了他们的灵魂。 更让我惊喜的是,这套书在装订上也是下足了功夫。缝线紧实,书页翻阅起来毫无松散之感,即使是经常翻阅,想必也能保持长久的坚固。书页的切边处理得非常整齐,没有一点毛边,这在古籍整理中是很关键的一点,体现了出版方对细节的严谨态度。 我尤其欣赏崇贤馆在整体风格上的统一性。函套、书脊、书页,都传递出一种古朴典雅的气质,没有丝毫的浮夸或杂乱。这种沉静而内敛的美学风格,非常契合《传习录》本身所蕴含的思想精髓,让人在阅读之前,就能感受到一种平和与宁静。 对于我这样追求阅读体验的人来说,一本好书不仅在于内容,更在于它能否提供一种愉悦的物理接触。这套《传习录》无疑做到了,它让我觉得,捧读的不仅仅是文字,更是对历史、对文化的一种虔诚致敬。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实在是太精美了!当我拿到这函《传习录》时,就被它沉甸甸的分量和典雅的外包装所吸引。崇贤馆藏书的名号果然名不虚传,每一册书都像是经过精心雕琢的艺术品。纸张泛着淡淡的米黄色,触感温润细腻,仿佛带着历史的温度。字迹印刷清晰,墨色浓淡适宜,古朴而又不失庄重。 我特别喜欢这种函装的形式,它不仅能够更好地保护书籍,也为阅读增添了一份仪式感。打开函套,一股淡淡的书香扑鼻而来,这是纸张和墨水混合在一起的独特气味,总能勾起我对古代文人雅士的无限遐想。每一册书的大小也恰到好处,握在手中既有分量感,又不至于过于沉重,非常适合在安静的午后,或是某个风和日丽的清晨,捧在手中细细品读。 更值得一提的是,这套书的排版布局也十分讲究。行距、字距都设计得恰到好处,阅读起来流畅舒适,不会感到拥挤或空旷。书页的边缘处理得也很精细,没有丝毫毛糙感。我甚至能想象到,当年工匠们是如何一丝不苟地完成这些细节的,这份匠心独运,让这套书不仅仅是一本文字著作,更是一件值得收藏的文化瑰宝。 从开本设计到纸张选择,再到印刷工艺,崇贤馆在这套《传习录》上的投入,无疑体现了他们对于古籍整理和出版的严谨态度和高标准。这种对细节的极致追求,让我在翻阅的过程中,感受到的不仅是知识的传递,更是一种跨越时空的文化传承。 总而言之,这套《传习录》的装帧和设计,就已经值回票价了。它不仅满足了我对经典古籍的期待,更在视觉和触觉上带来了一场愉悦的体验。对于喜爱古籍收藏的朋友们来说,这绝对是一套不容错过的精品。

评分

我是一位对古籍文献有着浓厚兴趣的收藏者,所以当我在书店看到这函《传习录》(崇贤馆藏书),立刻就被它吸引了。首先,崇贤馆这个名字就代表着一种信誉和品质,他们的藏书系列通常都非常考究。拿到手中,沉甸甸的函套,就已经传递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感觉。 打开函套,里面的每一册书都像是经过精心打磨的玉器,散发着温润的光泽。纸张的质感是让我最为惊喜的一点,它并非现代印刷品中常见的亮白纸,而是那种带有岁月的痕迹,泛着淡淡米黄色的纸张,触感细腻,却又透着一股韧劲。印刷的字体清晰可辨,墨色浓郁而不失古朴,配合着纸张的质感,阅读时能感受到一种穿越时空的沉浸感。 装订方面,看得出是花了不少心思。书页的裁剪整齐划一,缝线牢固,翻阅起来的触感非常顺滑,不会有卡顿或散页的烦恼。对于一本需要反复研读的经典著作来说,这种坚实的装订尤为重要。它让我在阅读过程中,完全不必担心书本会损坏,可以更加专注于书本的内容。 更让我欣赏的是,这套书的整体设计风格非常统一。从函套到每一册书的封面,都散发着一种低调而内敛的古典美,没有任何多余的装饰,却处处体现着匠心。这种设计,不仅保护了书籍,更在视觉上营造出一种肃穆而庄重的阅读氛围,非常符合《传习录》的思想内涵。 总的来说,这套《传习录》在装帧、用料、工艺以及整体风格上,都达到了非常高的水准。它不仅仅是一本供人阅读的书,更是一件值得收藏的艺术品,能够满足我对古籍收藏的诸多要求,也让我对崇贤馆的出版实力有了更深的认识。

评分

这套《传习录》的呈现方式,真的是让人眼前一亮。它以一种非常庄重且不失雅致的方式展现在我面前。崇贤馆出品,果然有其独特的品质保证。函套的设计,简洁而不失庄重,打开时会有一种仪式感,仿佛是揭开了一段重要的历史篇章。 我尤其在意书籍的纸张。这套书的纸张,那种古朴的色泽和恰到好处的厚度,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它不是那种光滑得有些虚假的现代纸张,而是带着天然的纹理,触感温润,阅读时不会有任何不适。字迹的印刷,清晰且富有层次感,古朴的字体在这样的纸张上显得格外有味道,让人沉浸其中。 书的装订工艺也值得称道。每一册都显得坚固耐用,书页的翻动流畅,没有粘连或松散的情况。这种细节的处理,往往能体现出一个出版机构的专业水准和对读者的尊重。我曾见过一些古籍,因为装订不善,导致阅读体验大打折扣,但在这套《传习录》上,我完全没有这种担忧。 此外,这套书的整体尺寸和重量也设计得相当合理。它既不会显得过于庞大,不方便携带和摆放,也不会过于轻薄,缺乏一种厚重感。拿在手中,总能感受到一种恰到好处的质感,让人愿意花更多的时间去细细品味。 崇贤馆在《传习录》的出版上,显然是用心了。从外在的装帧到内在的纸张、印刷、装订,都透露出一种对经典文化的敬意和对阅读体验的极致追求。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书籍出版,更像是一次对传统文化精髓的梳理与呈现。

评分

好 优惠力度大也挺贵 但一分钱一分货 比较尽善尽美 评注本是节选 这四本是全集 是中国人的根脉

评分

特别好,很棒

评分

两层宣纸略显厚和空荡,印刷不错

评分

买来送给朋友的,还不错。

评分

很好 值得

评分

好 优惠力度大也挺贵 但一分钱一分货 比较尽善尽美 评注本是节选 这四本是全集 是中国人的根脉

评分

书的质量没的说,好的很

评分

国学经典 2.5折拿下,很欣慰

评分

不错啊 哈哈哈哈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