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上游地区自然资源环境与主体功能区划分

长江上游地区自然资源环境与主体功能区划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白志礼,朱莉芬,谭灵芝 等 著
图书标签:
  • 长江上游
  • 自然资源
  • 环境科学
  • 主体功能区
  • 区域规划
  • 生态环境
  • 地理学
  • 资源管理
  • 环境保护
  • 可持续发展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372888
版次:1
商品编码:1190137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3-07-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5
字数:25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长江上游地区不仅是我国西部地区的重要经济核心,更是长江流域乃至全国的重要生态屏障。作为认识该区域资源环境的基础性著作,《长江上游地区自然资源环境与主体功能区划分》对长江上游流域的范围作了大尺度、中尺度和小尺度的界定,明确了长江上游流域不同层次范围的边界;系统描述了长江上游主要省区的自然资源环境和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回顾了我国区划研究的历程和主要观点,在此基础上,进行了长江上游流域自然区域的划分;根据我国区域发展战略的重大调整,阐述了我国主体功能区划分的主要成果,着重对长江上游地区作了主体功能区划分;提出了长江上游流域不同区域经济社会生态建设的措施。
  《长江上游地区自然资源环境与主体功能区划分》适合长江上游地区研究的科研工作者、行政管理者和大专院校师生阅读,也可供其他地区从事区域经济研究的人员参考。

作者简介

  白志礼,1945年11月生,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国家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陕西省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重庆市学术技术带头人。历任陕西省农业科学院院长。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顾问。中国农业经济学会副会长、顾问,陕西省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重庆市区域经济学会副会长等职。
  长期从事区域经济和农村经济研究。先后主持或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省部级项目及横向课题40余项;在《经济学动态》《农业经济问题》《城市发展研究》《软科学》等刊物发表论文60余篇;主持或参加编写著作21部;获省部级科研奖励11项。
  
  朱莉芬,重庆社会科学院区域经济与三峡库区发展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主要研究领域为区域经济理论与政策、区域发展战略与规划、资源与环境、农业和农村发展政策等。获教育部颁发的高等学校科学研究优秀成果奖(人文社会科学)1项,重庆市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2项。重庆市发展研究奖1项。在《经济研究》《中国农村经济》等国内重要学术刊物发表论文20余篇合著专著2部。
  
  谭灵芝,1976年生。副研究员。2007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环境学院,获经济学博士学位。2007年11月进入重庆工商大学长江上游经济研究中心。主要研究领域为长江上游流域生态补偿制度、主体功能区生态补偿制度等。发表相关论文30余篇。

内页插图

目录

丛书序
前言
第一章 长江上游地区空间范围界定
第一节 长江及长江流域概述
一、长江概述
二、长江流域概述
第二节 长江上游流域范围界定
一、长江上游概述
二、长江上游流域概述
第三节 长江上游经济区范围界定
一、长江上游经济区界定的主要学术观点
二、行政区、经济区和流域经济区的内涵与特征
三、长江上游地区不同尺度范围经济区的界定
第二章 长江上游流域自然资源环境
第一节 重庆市自然资源环境
一、土地资源
二、气候资源
三、水资源
四、矿产资源
五、能源资源
六、生物资源
七、旅游资源
第二节 四川省自然资源环境
一、土地资源
二、气候资源
三、水资源
四、矿产资源
五、能源资源
六、生物资源
七、旅游资源
第三节 贵州省自然资源环境
一、土地资源
二、气候资源
三、水资源
四、矿产资源
五、能源资源
六、生物资源
七、旅游资源
第四节 云南省自然资源环境
一、土地资源
二、气候资源
三、水资源
四、矿产资源
五、能源资源
六、生物资源
七、旅游资源
第三章 长江上游地区社会经济状况及其评价
第一节 人口与城镇化水平
一、人口和城镇化的关系
二、人口状况及城镇化水平的特点
……
第四章 长江上游流域自然区划
第五章 长江上游地区主体功能区划分及发展政策
第六章 长江上游流域自然资源利用和环境利用和环境保护战略
参考文献

前言/序言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中国南方喀斯特地貌、水文循环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专著简介。 --- 书籍名称:云贵高原喀斯特山地:地貌演变、水文过程与生物地理格局 导言:喀斯特之境的复杂性 本书聚焦于中国西南部,特别是云贵高原区域的独特地理实体——喀斯特山地。这一区域以其全球罕见且规模宏大的石灰岩地貌、极端复杂的水文系统以及高度特化的生物群落而闻名于世。本书旨在超越传统的地质学或生态学视角,尝试构建一个多学科交叉的整合模型,用以理解这一脆弱而富有生命力的生态系统的形成机制、当前的功能状态以及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基础。 云贵高原的喀斯特发育程度极高,地表景观由峰丛、洼地、溶洞、地下河等元素交织而成,形成一种“山水相依,地表地下互渗”的独特地貌景观。这种地貌不仅是地球表层风化侵蚀作用的极端体现,更是区域水资源分布和利用模式的决定性因素。 第一部分:地貌的深度剖析与动力学 本部分深入探讨了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的成因机制及其演化历史。 1. 构造控制与岩溶启动: 研究首先追溯了数亿年来该区域的构造运动历史,分析了区域性抬升、断裂带分布和岩层厚度如何为岩溶作用的启动和定向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重点阐述了在构造应力作用下,石灰岩体如何形成裂隙系统,成为早期水流侵蚀的通道。 2. 溶蚀速率与地貌分期: 本章利用遥感技术、地面测量以及同位素分析,量化了不同气候阶段(如全新世、冰期/间冰期)的岩溶作用速率。我们提出了基于溶蚀深度和地貌形态演变的“云贵喀斯特地貌四期划分法”,详细描述了从高原台地、峰林、峰丛到溶蚀洼地的形态转变过程,并讨论了人类活动对地表侵蚀平衡的潜在干扰。 3. 洞穴系统与地下水文的结构: 深入剖析了庞大而隐秘的洞穴系统。本书采集了多个典型溶洞群的数据,重建了三维地下水流网络模型。研究表明,该区域的地下水流速和连通性极高,这直接影响了地表水文资源的赋存时间和空间分布。我们特别关注了“天窗”和落水洞等关键节点,它们是地表与地下水系交换的主要门户。 第二部分:水循环的“失踪”与重构 喀斯特地区的水文特征是其生态环境中最具挑战性的部分。水资源在垂直方向上的快速迁移,使得地表径流不稳定,形成了典型的“干湿不均”现象。 1. 降水-入渗-径流的非线性关系: 本章核心关注降水如何转化为地表径流和地下补给。在薄土层覆盖的峰丛区,入渗率极高,地表水流失快;而在洼地和盆地,则形成季节性或永久性湖泊。通过建立基于渗透系数的分布式水文模型,我们揭示了这种极端不平衡背后的物理机制。 2. 地下河网络的动力学模拟: 运用示踪实验和水文地球化学方法,追踪了区域内主要地下河的流向、补给源和排泄口。结果显示,地下河的流量对降雨的响应极快,但在枯水期下降幅度显著,这对依赖地下水作为饮用水源的社区构成了严峻挑战。 3. 水资源质量与污染物迁移: 喀斯特地貌的快速渗透性使得地表污染物极易渗入地下含水层。本部分详细分析了农业面源污染(如化肥、农药残留)和人类活动排放物在地下水系统中的迁移路径、衰减速率和潜在富集区。我们强调了保护地表“汇水区”对于维持地下水质量的决定性意义。 第三部分:生物多样性:适应与特化 喀斯特山地独特的生境异质性(土壤深浅、水分条件、光照差异)催生了高度分化的生物群落,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之一。 1. 生境异质性与垂直分带: 本书基于对海拔梯度和地貌单元(石灰岩基岩、石灰土、洼地冲积土)的系统采样,阐述了生物群落的垂直分带规律。研究发现,在海拔差异不大的情况下,局部的土壤厚度变化是驱动植物群落结构变化的主导因素。 2. 喀斯特特有种的起源与保护: 重点关注了在极端生境中演化出的特有物种,特别是耐旱的木本植物和洞穴特有动物(如盲鱼、盲蠓)。通过分子生物学手段,我们分析了这些物种的遗传隔离历史,论证了溶洞系统和孤立的洼地生境在物种形成中的“避难所”作用。 3. 植被覆盖与水土保持的协同机制: 分析了不同植被类型(如常绿阔叶林、石栎林)对喀斯特脆弱土壤的固持能力。研究指出,健康的森林冠层和发达的根系是减缓岩溶侵蚀、增加土壤持水能力的关键。我们提出了针对喀斯特地区的“生态恢复优先区”的植被配置方案。 结论与展望 本书最后总结了云贵喀斯特山地所面临的综合性环境挑战——即地貌的脆弱性、水文的极端波动性与生物多样性的高度敏感性之间的内在耦合关系。我们强调,对该区域的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工作,必须摒弃传统的分段治理模式,转向基于水-岩-土-生系统耦合的整体性、前瞻性管理框架。本书的研究成果为区域生态安全屏障的构建、地下水资源的科学调控以及生物多样性保护规划提供了坚实的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导。 --- 关键词: 喀斯特地貌;云贵高原;地下水文;水土耦合;生物地理学;溶蚀速率;生态脆弱性。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认为,理解一个地区的未来发展,必须先深入了解它的过去和现在,特别是它所赖以生存的自然基础。这本书恰恰满足了我这方面的需求。作者通过对长江上游地区自然资源现状的深入剖析,不仅让我看到了这片土地的富饶与潜力,也让我深刻体会到了其面临的挑战。书中对于不同区域在生态承载力、环境污染、资源枯竭等方面的分析,并非一味地强调负面,而是提出了许多积极的应对策略和发展模式。读完之后,我仿佛对这片土地有了更深的感情,也更加理解了保护和合理利用资源的重要性。它让我不再是简单地从新闻报道中得知某个地区的发展动态,而是能够从更深层面的自然环境和资源配置的角度,去审视和理解这些动态的成因和影响。这是一种由“知”到“悟”的转变,让我对这片充满活力的土地,有了更成熟、更深刻的认识。

评分

这本书最令我赞叹的一点是,它并没有孤立地看待长江上游地区的自然资源,而是将其置于一个宏观的、战略性的视角下进行审视。尤其是关于“主体功能区划分”的部分,我感觉这才是本书的核心价值所在。作者并非简单地将区域划分开来,而是基于对各区域自然资源禀赋、生态环境承载能力以及经济社会发展现状的全面分析,提出了科学合理的功能区定位。例如,哪些区域适合发展生态保护,哪些区域应该重点发展农产品生产,哪些区域又可以适度发展城镇化和工业化。这种从“资源-环境”到“功能区”的逻辑推演,不仅条理清晰,而且极具实践指导意义。它帮助我理解了不同地区在国家发展战略中的角色和定位,以及如何平衡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之间的关系。这种宏观的视野和战略性的思考,让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地理科普读物,更是一本关于区域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的思考集。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就吸引了我,是一种沉稳又富有深度的蓝色调,中间是淡淡的长江航线图,仿佛预示着一场关于这片土地的深度探索。我一直对长江流域的地貌和物产充满好奇,尤其关注它作为中国经济命脉的重要性。翻开这本书,我首先被其中精美的插图和地图深深吸引,那些清晰标注着山脉、河流、湖泊以及各种自然资源的图示,为我构建了一个直观的认识框架。从冰川覆盖的雪山到奔腾的峡谷,再到广袤的川滇丘陵,每一个地理单元都栩栩如生。更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书中对不同区域自然资源禀赋的细致分析,例如矿产资源的分布、水能的潜力、森林覆盖率以及生物多样性等等,这些信息对于理解一个地区的发展基础至关重要。它不仅仅是罗列数据,而是通过生动的描述,让我感受到了长江上游地区那丰富而多样的自然馈赠,也让我对这片土地的脆弱性与珍贵性有了更深的体会。

评分

读这本书的过程,就像是跟随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穿越长江上游那复杂而迷人的自然景观。作者并没有停留在泛泛而谈的描述,而是深入到各个子区域,逐一剖析其独特的自然环境特征。例如,在描述横断山脉地区时,书中详细介绍了其复杂的地质构造,以及由此形成的垂直气候带和生物群落的多样性,甚至提到了当地特有的珍稀动植物。而在描述四川盆地时,则着重分析了其独特的盆地气候和肥沃的土壤,以及这些条件如何孕育出丰富的农业资源。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还探讨了不同资源类型(如水资源、土地资源、生物资源等)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潜在的冲突,这对于理解生态系统的平衡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意义。书中对地形、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动物等要素的细致描绘,让我对长江上游地区的自然资源有了更为立体和深入的认知,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评分

从读者的角度来说,这本书带给我的最大感受是信息量巨大且极具条理性。我尤其喜欢书中对数据和案例的引用,这让分析更加客观和有说服力。例如,在讨论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时,书中引用了大量的实测数据和历史资料,并结合具体的案例,分析了过去一些不当的开发模式所带来的环境问题,以及当下正在推行的生态补偿机制的成效。这种详实的研究方法,让我对作者的观点深信不疑。同时,书中对复杂概念的阐释也非常到位,例如“主体功能区”这一概念,作者通过层层递进的解释,从理论到实践,让我逐渐理解其内涵和外延。即使我对相关领域的知识了解不多,也能随着作者的思路,逐步深入,获得深刻的认识。这种严谨的学术态度和清晰的表达方式,无疑提升了这本书的可读性和价值。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