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简要的理学思想史
中国宋明理学的提纲挈领之作
理学兴起于北宋,盛行于南宋与元明清时代,影响一直延续到近代,可以说是唐代以来儒学思想的主流,它的影响力已经遍及整个东亚。此外,理学与古代的哲学与佛学也有很大关系。
本书是吕思勉先生在上海沪江大学讲《中国哲学史》课程时手编讲义的基础上,又结合了著名理学家的重要学说兼及其对社会风俗之影响写作而成。全书简明扼要地阐述了理学发展的过程,是广大国学爱好者了解理学及其重要流派、观点等的读本。
吕思勉(1884—1957),字诚之,江苏常州人,著名历史学家、国学大师,与钱穆、陈垣、陈寅恪并称为“ 现代中国四大史学家”。自1926 年起,任上海光华大学国文系教授,后任历史系教授兼系主任。1941 年,光华大学迁至四川,乃归乡闭户著书。1949 年后,任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一级教授﹑上海历史学会理事﹑江苏省政协委员。
吕思勉一生致力于中国古代史研究,是史学界公认旧籍读得多的一位学者,他将二十四史通读数遍,为学界同仁传为美谈。注重排比史料,分类札记,长于综合研究和融会贯通,广泛阅读新出报刊和从西方引进的新文化、新思想和研究方法,著述宏富,对经学﹑文字学﹑文学亦有独到见解。
序
篇一 绪论
篇二 理学之原
篇三 理学源流派别
篇四 濂溪之学
篇五 康节之学
篇六 横渠之学
篇七 明道伊川之学
篇八 晦庵之学
篇九 象山之学
篇十 浙学
篇十一 宋儒术数之学
篇十二 阳明之学
篇十三 王门诸子
篇十四 有明诸儒
篇十五 总论
附 订戴
中国古代哲学与道德的关系
古代人性论十家五派
史学上的两条大路
魏晋玄谈
秦汉移民论
古代之印度与佛教
南京为什么成为六朝朱明的旧都
道教起原杂考
读完后最大的感受是,这部文集(假设它是一部多卷本的学术整理)的文字功底实在令人叹服。那种老派的、沉稳的文风,带着一股经得起时间考验的厚重感,完全不是当下流行读物那种轻佻的叙事方式。它要求读者投入精力去细嚼慢咽,去体会每一个用词的精准和逻辑的严密。我注意到作者在论述一些复杂的社会变迁时,会不自觉地运用一些极具画面感的比喻,将抽象的政治经济学概念具象化,比如他描述某个朝代的士人阶层心态时,那种“如履薄冰,却又心怀天下”的矛盾感,描摹得入木三分。这使得即使是对于不太熟悉该领域背景的读者,也能通过其精妙的文字把握住历史的温度。我特别喜欢它在分析古代社会结构演变时,那种克制而又充满力量的批判性视角,不偏激,不媚俗,只是冷静地呈现历史的必然与偶然,展现了一个大家风范的史学家的基本素养。
评分如果把这本书放在我的书架上,它绝对属于那种“不敢轻易翻阅,但又必须时常翻阅”的类型。它不是用来消磨时间的休闲读物,而更像是一面镜子,映照出我们对传统文化理解的深度与广度。我尤其欣赏其中关于文化传播路径的分析,作者对于不同地域、不同民族文化交融时的“化学反应”有着独到的见解。他不会把文化看作是僵硬的模板,而是视之为流动的生命体,在交流碰撞中不断生成新的形态。这种动态的历史观,极大地拓宽了我的视野,让我跳出了固有的地域中心主义的窠臼。每当我感觉自己的思维有些僵化时,翻开其中任意一篇,那种历史长河的宏大叙事和精妙的个案分析结合的方式,总能迅速地将我的思维拉回到一个更广阔、更有深度的场域中去。它像一位沉默的智者,在你需要指引时,适时地展示出更远的路途。
评分这套《吕思勉文集》的选篇眼光独到,尤其在对传统学术脉络梳理的章节,展现了极强的洞察力。我尤其欣赏其中对宋明理学源流的探讨,作者并非简单地罗列观点,而是深入挖掘了儒释道三家思想在特定历史条件下的相互渗透与冲突,这种宏观的视野在同类著作中是罕见的。阅读过程中,我能感受到作者那种旁征博引却又井然有序的叙述功力,仿佛置身于一条清晰的学术长河之中,从朱熹的集大成到陆九渊的心学转向,再到王阳明的实践哲学,脉络清晰,令人茅塞顿开。特别是对“格物致知”在不同学派中的诠释差异,作者给出了极富启发性的比较分析,使得原本抽象晦涩的理学概念变得具体可感。对于想要系统了解中国哲学史特别是宋明理学的读者来说,这无疑是一份极具价值的案头参考,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更是一种看待传统文化深层结构的方法论引导。那些枯燥的文献引用,在作者的笔下都活了起来,充满了历史的张力与思想的魅力。
评分这部文集的整体装帧设计,虽然朴素,但却透露出一种对内容本身的尊重。纸张的质感,字体的选择,以及章节之间的排版留白,都营造了一种适合深度阅读的氛围,让人可以安心地沉浸其中,而不受外界干扰。从阅读体验上来说,它提供了一种久违的、沉浸式的学习感受。我发现自己常常会因为被某个观点深深吸引,而不得不停下来,合上书本,在房间里踱步思考很长一段时间。这种能引发持续思考的阅读体验,是当代快餐式阅读越来越稀缺的宝藏。它不是在迎合读者的口味,而是在引导读者去适应一种更高阶的思维模式。对于渴望提升自己历史素养和逻辑思辨能力的读者来说,它提供的不仅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一种心智的锤炼过程,是值得反复品读、常读常新的佳作。
评分文集中的考据部分,简直是一场智力上的探险。作者在处理一些长期存在争议的历史事件或人物评价时,展现出了近乎偏执的严谨性。他不像某些学者那样急于给出结论,而是花费大量篇幅去审视和比对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原始档案和地方志,然后层层剥茧,直至还原出最接近事实的图景。这种对待史料的态度,令人肃然起敬。例如,在探讨某一地方乡绅势力崛起的过程时,他能从一份看似不起眼的赋税记录中,推导出整个区域的土地兼并趋势和权力结构的悄然转移,这种细致入微的观察力,实在是高明。对于那些追求学术深度和事实准确性的读者而言,这套文集无疑是提供了一个极高的参考标准。它教会我们,真正的洞见往往隐藏在被大多数人忽略的细节之中,而发现这些细节,需要的是耐心、知识和敬畏心。
评分非常非常非常非常好看。
评分书不错,很好!
评分吕氏纲要,人虽是近人,但需要有一定的古文功底,书是好书,理学研究值得一看。
评分双十一又买了不少书啊,京东一次又一次突破我的底线!!!
评分书很好,最喜欢来京东买书了,赶上618买了好多
评分好书!值得推荐!不错不错!
评分刚回家看没看哦哦哦
评分当年红豆
评分本书是吕思勉先生在上海沪江大学讲《中国哲学史》课程时手编讲义的基础上,又结合了著名理学家的重要学说兼及其对社会风俗之影响写作而成。全书简明扼要地阐述了理学发展的过程,是广大国学爱好者了解理学及其重要流派、观点等的读本。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