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清奎,男,1935年生于四川省大英县(原蓬溪县);1960年大学毕业,1967年研究生毕业,赴美国华盛顿大学等进修和学术交流多次。1985年被评为博士生导师,是四川省首批学术带头人;兼任中华医学会、中国营养学会、中国优生科学协会、中国输血协会和中国抗癌协会常务理事、主任委员、副主任委员等多项职务及多种杂志的主编、副主编、编委。
长期从事铁代谢相关领域的基础与临床研究,获得了一批重要研究成果:首先,在缺铁性贫血、母婴铁代谢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方面,以铁缺乏症(ID)流行病学调查证明我国小儿食物中铁含量低和食物搭配不合理(影响铁吸收)是ID的*主要病因并提出了ID群体防治方案,为降低我国小儿ID发病作出了突出贡献。并且对人体和动物模型进行了系列生化、病理、酶学等研究后证明:ID不仅能导致贫血,还使人体智能、免疫功能、消化吸收功能、肌肉运动能力等下降,严重危害了儿童的健康。第二,提出了母婴铁转运过程的“有限无私”新理论,阐明了孕母向胎儿供铁的调节过程,当孕母铁状况处于正常和轻度缺铁性贫血之间时,可保证供给胎儿足够的铁,但当孕妇严重缺铁(中重度缺铁性贫血)时,其通过胎盘转铁蛋白受体、铁蛋白受体向胎儿供铁的能力将显著下降,从而影响胎儿铁代谢。该理论已被广泛接受并写入教科书,对围产期孕妇预防性补铁提供了理论依据,对降低孕妇、胎儿、婴儿缺铁患病率,提高人口素质有积极意义。第三,组织全国儿科血液学工作者,反复多次地制订和修改白血病、淋巴瘤等多种疾病的诊断治疗方案,使这些疾病在全国范围内临床缓解率、治愈率得到明显提高。此外,通过临床输血研究提出了“输血观念”转变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并进行了广泛的宣传,为输血医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从事儿科工作50余年来,先后主编《儿科症状鉴别诊断学》、《临床儿科学》、《小儿营养与营养性疾病》等参考书9部,参编《儿科学》、《铁代谢基础与临床》等教科书、参考书20余部,在《中华儿科杂志》、CellMolBiol等杂志发表论文300余篇,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课题20余项,获国家、部省级等科技进步奖20多项。已培养博士后、博士、硕士研究生60余名。2015年获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颁发的《中国儿科医师奖——终身成就奖》。
作为一名儿科临床医生,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快速、准确地指导我进行症状鉴别的书籍,而《儿科症状鉴别诊断学(第3版)》正好满足了我的需求。这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其系统性和实用性。它不像一些教科书那样只罗列疾病,而是以患儿最常见的症状为切入点,例如发热、咳嗽、腹泻、皮疹等,然后层层深入地分析可能导致这些症状的各种疾病。这种以“症状”为导向的思维方式,非常符合临床实际工作中的诊疗流程。 我尤其欣赏书中对于鉴别诊断思路的清晰梳理。对于每一个症状,作者都列出了可能的原因,并根据其发生率、危险程度以及临床表现的特点,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和排序。书中还穿插了许多病例分析和鉴别要点提示,例如在讨论发热时,会详细说明如何通过体温变化、伴随症状(如鼻塞、咳嗽、咽痛、腹泻、皮疹等)以及患儿的年龄来缩小诊断范围。书中还特别强调了对一些“危险信号”的识别,这对于避免漏诊、误诊至关重要。例如,在分析腹泻时,会提示家长和医生关注是否存在血便、黏液便、脱水征象(如眼窝凹陷、尿量减少、精神萎靡)等,这些都是需要高度警惕的“红色警报”。 书中对于每个疾病的描述也力求简洁明了,突出其核心特点。不会过于冗长地介绍病因学或流行病学,而是将重点放在如何通过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和辅助检查来鉴别诊断。例如,在描述川崎病时,书中会清晰地列出诊断标准,并强调关键的临床表现,如持续发热、结膜充血、唇红口干、淋巴结肿大、皮疹等,并且会提供如何与猩红热、麻疹等其他疾病进行鉴别的指导。这种“干货满满”的风格,让我在忙碌的临床工作中能够快速找到所需信息,节省了宝贵的时间。 此外,这本书还非常注重临床操作的指导。例如,在讲到体格检查时,会详细说明如何对不同年龄段的儿童进行有效且安全的检查,以及在不同部位的检查中需要注意的要点。书中还包含了一些图谱和表格,例如不同类型皮疹的图片对比,或者不同病原体引起的呼吸道感染的鉴别要点表格,这些都大大增强了书的可读性和实用性。对于一些特殊情况,如新生儿期和婴幼儿期症状的特殊性,书中也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并提供了相应的鉴别策略。 总而言之,《儿科症状鉴别诊断学(第3版)》是一本非常优秀的儿科临床参考书。它的内容全面、逻辑清晰、重点突出,并且紧密结合临床实际。无论你是经验丰富的儿科专家,还是初出茅庐的新手医生,都能从这本书中获益良多。它不仅能帮助你提高诊断的准确性和效率,还能让你在面对复杂病例时,拥有更扎实的诊断思路和更从容的应对能力。这本书的排版和印刷质量也相当不错,内容清晰易读,非常值得推荐给所有儿科同行。
评分作为一名长期从事儿科临床工作的医生,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帮助我快速、精准地处理各种儿科疑难杂症的书籍,而《儿科症状鉴别诊断学(第3版)》就是这样一本让我受益匪浅的宝典。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它并非按照疾病的名称来组织内容,而是围绕着患儿最直观表现出来的“症状”来展开。这意味着,当我面对一个高热不退的孩子,或者一个皮肤出现不明原因皮疹的小婴儿时,这本书能够立刻提供给我一个系统性的思考框架。 这本书的结构设计非常巧妙,它将儿科最常见的症状,如发热、咳嗽、腹泻、呕吐、皮疹、呼吸困难、腹痛、黄疸、抽搐等,进行了细致的分类。对于每一种症状,它都详细列出了可能涉及的疾病,并且会根据疾病的发生率、患儿的年龄、症状的演变过程以及重要的体征,来指导读者进行鉴别。它不仅仅是告诉你“是什么”,更重要的是告诉你“为什么会是这样”,以及“如何去验证”。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鉴别要点”和“易混淆疾病的辨析”。很多时候,儿科疾病的表现非常复杂,常常会与其他疾病相似,容易导致误诊。这本书则会针对这些相似之处,提供非常精辟的鉴别建议。例如,在鉴别麻疹和风疹时,它会明确指出两者在皮疹的分布、形态、以及是否伴有高热、咳嗽、流涕等症状上的差异,并且会提供一些鉴别上的“小窍门”。这种“直击要点”的风格,对于在有限的临床时间内做出准确判断至关重要。 书中还包含了大量的临床案例分析和图片,这些都极大地增强了书的可读性和实用性。例如,书中关于各种皮疹的图片,就像一本“皮疹图谱”,能够帮助我在面对形态各异的皮疹时,快速回忆起可能的诊断。同时,它还会提示我应该关注哪些体征,需要进行哪些辅助检查,以进一步确诊。这种“图文并茂”的方式,让我在学习过程中更直观、更容易理解。 总而言之,《儿科症状鉴别诊断学(第3版)》是一本真正能够帮助儿科医生提升临床诊断能力的权威著作。它不仅提供了丰富的知识,更重要的是教会了我如何去思考,如何去鉴别,如何去做出最准确的临床决策。这本书已经成为了我案头必备的工具书,是每一位儿科医生不可或缺的“良师益友”。
评分在我多年的儿科临床实践中,始终面临着如何快速、准确地对患儿的各种症状进行鉴别诊断的挑战。一本好的参考书,能够极大地提升我的工作效率和诊断水平。《儿科症状鉴别诊断学(第3版)》这本书,就是我近年来使用过的最满意的一本。它最鲜明的特点在于,它不像传统的教科书那样以疾病为单位进行编写,而是从患儿最容易察觉到的“症状”出发,层层剥茧,引导读者深入分析。 这本书的结构安排非常人性化,它将儿科临床中常见的症状,如发热、咳嗽、腹泻、呕吐、皮疹、哭闹、抽搐等等,进行了非常细致的分类。对于每一种症状,它都提供了一个清晰的鉴别思路,包括了需要询问的关键病史、需要注意的体格检查要点,以及能够辅助诊断的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它能够帮助我迅速地在众多的可能性中,找到最符合眼前患儿情况的诊断。 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鉴别诊断优先顺序”的设定。很多症状可能由多种疾病引起,但有些疾病更为常见,有些则更为凶险,需要立即处理。这本书会根据这些因素,为我提供一个科学的鉴别顺序,让我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排查,避免遗漏重要的可能性,同时也能将有限的精力集中在最重要的问题上。例如,对于一个发热的患儿,它会提示我优先考虑常见的感染,但同时也要警惕一些需要紧急处理的危重疾病。 书中穿插的很多“临床提示”和“易混淆点辨析”对我帮助很大。它们就像经验丰富的导师在耳边提醒,能够帮助我避免一些常见的误区。比如,在鉴别新生儿黄疸时,它会详细阐述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的区别,以及如何通过病史、体格检查和实验室检查来区分。这种细节的指导,对于提高诊断的精确度非常有价值。 总而言之,《儿科症状鉴别诊断学(第3版)》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实用性”参考书。它不仅内容丰富、条理清晰,更重要的是它能够切实地帮助我在日常的临床工作中,提升诊断的效率和准确性。这本书的出现,是我儿科临床工作中的一大助力,我强烈推荐给所有儿科同仁。
评分我一直对那些能够将复杂医学知识化繁为简的书籍情有独钟,而《儿科症状鉴别诊断学(第3版)》恰好做到了这一点。它不是一本按疾病分类的百科全书,而是从患儿最直观的“症状”出发,引导读者一步步深入探究疾病的根源。举个例子,当我遇到一个高热伴皮疹的患儿,这本书不会直接列出一堆高烧和皮疹的疾病,而是会先询问我:皮疹是什么样的?是斑疹、丘疹、水疱还是紫癜?热程有多长?有无咽痛、咳嗽、流涕?精神状态如何?孩子有无接种史?通过这些层层递进的问题,这本书帮助我建立起一个系统性的鉴别框架。 书中的诊断思路设计得非常巧妙。它会根据症状的“出现频率”、“紧急程度”和“典型表现”来优先考虑哪些疾病。比如,对于突发高热,它会提示我首先要警惕儿童常见感染,比如流感、幼儿急疹,但也别忘了像肺炎、败血症这样需要紧急处理的严重情况。它会提供一些“线索”——比如,如果孩子有咽痛,那么上呼吸道感染的可能性就增加;如果呼吸急促,就要高度怀疑肺炎。这种“由表及里”的分析方法,让我在面对不同症状组合时,能有条不紊地进行排查,避免遗漏重要的鉴别诊断。 我特别喜欢书中关于“关键鉴别点”的讲解。对于一些容易混淆的疾病,这本书会明确指出它们之间的不同之处,并提供一些实用的鉴别技巧。比如,在鉴别水痘和疱疹性咽峡炎时,它会强调皮疹的分布特点:水痘是向心性分布,躯干多于四肢,并且皮疹形态多样(丘疹、疱疹、结痂同时存在);而疱疹性咽峡炎的皮疹主要局限于口腔黏膜和咽部。这种细致入微的指导,对于提高临床诊断的精确度非常有帮助。 此外,书中还用了很多图表来辅助说明,例如不同类型皮疹的清晰照片,以及一些疾病的诊断流程图。这些视觉化的呈现方式,极大地增强了理解的效率。在阅读过程中,我常常能发现一些之前自己没有注意到的细节,或者对一些疾病有了更深的认识。这本书就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医生,在我身旁循循善诱,教会我如何像一个侦探一样,从蛛丝马迹中找出疾病的真相。 这本书的实用性体现在它能够真正地解决临床问题。当我遇到疑难杂症时,这本书总能提供一些新的思路,或者帮助我巩固已有的知识。它不仅是一本工具书,更像是一个临床诊断的“智囊团”,能够在我需要的时候,提供专业、可靠的指导。对于希望提升儿科临床诊断能力的医生来说,这本书绝对是不可多得的宝藏。
评分作为一名在儿科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医生,我深知精准鉴别诊断对于儿科疾病的重要性,也深知在日常繁杂的工作中,能够拥有一本快速、有效、可靠的工具书是多么宝贵。《儿科症状鉴别诊断学(第3版)》正是这样一本让我爱不释手的书。它最大的特色在于其“症状驱动”的模式,这完全颠覆了我之前学习疾病的固有模式。以往我们更多是以疾病为中心去学习,而这本书则以患儿最先表现出来的“症状”作为起点,然后引导读者去思考可能的原因。 这本书的逻辑结构非常严谨。它将儿科常见的症状,比如发热、咳嗽、腹泻、呕吐、皮疹、黄疸、抽搐、哭闹不止等等,进行了系统性的分类。然后,对于每一种症状,它都详细列出了可能引起的疾病,并且会根据疾病的发生率、严重程度、年龄特点、病程演变等因素,进行科学的排序和分析。它不仅仅是罗列疾病,更重要的是教会我如何去“思考”——如何通过询问病史、进行体格检查、以及选择恰当的辅助检查,来逐步缩小鉴别范围,最终锁定最可能的诊断。 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鉴别要点”的提炼。很多时候,几种疾病在早期表现上非常相似,很容易混淆。但这本书会精准地抓住那些能够区分这些疾病的关键点。比如,在鉴别新生儿肺炎和新生儿败血症时,它会提示我关注患儿的呼吸频率、心率、肤色、精神状态、以及有没有喂养困难、呕吐、腹泻等表现,同时还会提及实验室检查和影像学检查的辅助价值。这种“一眼识破”的技巧,正是临床经验的精华所在。 书中的语言风格非常专业,但又易于理解。它没有使用过多晦涩的术语,而是用清晰、简洁的语言描述复杂的临床问题。而且,书中穿插了大量的临床实例和提示,让我感觉就像在听一位经验丰富的老教授在讲课,能够迅速地将书本知识与临床实践联系起来。它就像一个“良师益友”,在我遇到困惑时,总是能提供最直接、最有价值的指引。 总的来说,《儿科症状鉴别诊断学(第3版)》是一本真正意义上的“实用性”教材。它不仅能够帮助我更快速、更准确地诊断患儿的疾病,更能提升我的临床思维能力。这本书绝对是我案头必备的工具书之一,它的价值已经远远超出了书本本身,成为了我临床工作中不可或缺的“战友”。
评分收到了书!内容还不错!喜欢
评分很好的参考书,对临床工作有很大帮助
评分必备书籍,儿科医生应该人手一本,有空多看看吧
评分不错的书,有质感,是正版,临床常用。没有活动,不太合适。
评分很专业
评分不错的书,有质感,是正版,临床常用。没有活动,不太合适。
评分很实用!!非常不错!!
评分内容详实,更新、增加了许多新进展,很好的一本工具书,值得购买
评分很好的参考书,对临床工作有很大帮助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