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曲三百首彩图馆

元曲三百首彩图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元] 关汉卿 等 著,滕森 编
图书标签:
  • 元曲
  • 戏曲
  • 古典文学
  • 中国文学
  • 诗歌
  • 宋元文学
  • 文化艺术
  • 文学史
  • 彩图
  • 三百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华侨出版社
ISBN:9787511359025
版次:1
商品编码:1193333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3-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440
字数:906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元曲是继唐诗、宋词之后,我国文学史上取得的又一突出成就。2.直截明快、意到言随的艺术特色,能够满足读者的心理需求。3.它集合了元曲的精华,能让读者花少的时间读完具有代表性的元曲经典之作。

内容简介

  本书以曲家活动时间的先后为顺序,集合了元曲的精华。除了元曲原作之外,还设置了以下几个相关辅助性栏目:“注释”,将难以理解的字句加以解释,扫除阅读障碍,方便阅读;“译文”力求忠于原作,使读者能直接了解原曲的语言风格;“赏析”,在尊重原文的原则上,将曲目的主题思想、神韵予以解析,使人会意怡情;“作者简介”介绍了作者的生平和作品风格,重要的作者则按照今人的推想画出了画像;“曲的格律知识”介绍元曲的字数、旬数、对仗、押韵等方面的格式和规律;“曲的鉴赏知识”介绍元曲的各类风格、体式及元曲中常用的写作手法等。同时,书中与文字相契合的近五百幅精美插图,还原了元代社会生活风貌,生动贴切地展示了作品的主题和曲中人的思想感情,图文珠联璧合,营造出了一个彩色的、立体的、具有艺术力的阅读空间,能够帮助读者获得更多美的享受和阅读体验。科学的体例、精美的图片、优美的文字、丰富的内容、新颖开放的版式设计有机结合,引领读者跨越时空的距离,进入辉煌的元曲殿堂,领略曲目的艺术魅力,进而启迪心智、陶冶情操、提高个人的文学素养和人生品位。

作者简介

  汉卿(1219-1301),元代杂剧奠基人,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戏剧家,“元曲四大家”之首,代表作《窦娥冤》。滕森,中央戏剧学院研究生毕业,毕业后一直从事图书出版及编辑工作,曾策划出版了《我就这样读论语》《情人刺》等畅销图书,具有丰富的出版经验。

目录

元好问
人月圆 卜居外家东园(一) 2
人月圆 卜居外家东园(二) 3
喜春来 春宴 4
骤雨打新荷 5
商 衟
喜春来 6
杨 果
小桃红 采莲女(一) 7
小桃红 采莲女(二) 8
小桃红 采莲女(三) 8
小桃红 采莲女(四) 9
刘秉忠
干荷叶(一) 10
干荷叶(二) 10
杜仁杰
耍孩儿 庄家不识勾阑[套数] 11
王和卿
一半儿 题情 13
醉中天 咏大蝴蝶 14
拨不断 大鱼 15
一半儿 题情 15
蓦山溪 16
盍西村
小桃红 江岸水灯 18
小桃红 杂咏(一) 19
小桃红 杂咏(二) 19
小桃红 客船晚烟 20
商 挺
潘妃曲(一) 21
潘妃曲(二) 22
潘妃曲(三) 22
胡祗遹
一半儿 23
阳春曲 春景(一) 24
阳春曲 春景(二) 24
沉醉东风 赠妓朱帘秀 25
刘 因
人月圆 26
徐 琰
蟾宫曲 晓起 27
王 恽
双鸳鸯 柳圈辞 28
黑漆弩 游金山寺 29
平湖乐 30
平湖乐 尧庙秋社 31
卢 挚
沉醉东风 秋景 32
寿阳曲 别珠帘秀 33
蟾宫曲 邺下怀古 33
沉醉东风 闲居 34
蟾宫曲 35
蟾宫曲 商女 36
蟾宫曲 长沙怀古 37
水仙子 西湖 38
蟾宫曲 39
赵 岩
喜春来过普天乐 40
陈草庵
山坡羊(一) 41
山坡羊(二) 42
山坡羊(三) 43
山坡羊(四) 44
关汉卿
四块玉 闲适 45
四块玉 别情 46
碧玉箫 47
梧叶儿 别情 48
大德歌 冬 49
四块玉 闲适 50
碧玉箫 51
一枝花 不伏老[套数](节选) 52
碧玉箫 笑语喧哗 54
普天乐 虚意谢诚 55
一半儿 题情 56
沉醉东风 57
白 朴
醉中天 佳人脸上黑痣 58
沉醉东风 渔父词 59
阳春曲 题情 60
驻马听 吹 61
天净沙 春 62
天净沙 秋 63
庆东原(一) 64
庆东原(二) 65
阳春曲 知几(一) 66
阳春曲 知几(二) 67
阳春曲 知几(三) 68
阳春曲 知几(四) 69
姚 燧
凭阑人 寄征衣 70
醉高歌 感怀 71
寿阳曲 72
黑漆弩 73
刘敏中
黑漆弩 村居遣兴 74
马致远
金字经 樵隐 75
寿阳曲(一) 76
寿阳曲(二) 77
寿阳曲 远浦帆归 78
天净沙 秋思 79
金字经 80
四块玉 紫芝路 81
四块玉 浔阳江 82
蟾宫曲 叹世 83
夜行船 秋思[套数] 84
赏花时 掬水月在手[套数] 87
拨不断(一) 89
拨不断(二) 90
清江引 野兴 90
拨不断 91
王伯成
赠长春宫雪庵学士 (摘调) 92
赵孟
后庭花 93
王实甫
十二月过尧民歌 别情 94
滕 宾
普天乐(一) 95
普天乐(二) 96
邓玉宾
叨叨令 道情(一) 97
叨叨令 道情(二) 98
一枝花 [套数] 99
冯子振
鹦鹉曲 赤壁怀古 101
鹦鹉曲 农夫渴雨 102
鹦鹉曲 野渡新晴 103
鹦鹉曲 忆西湖 104
鹦鹉曲 夷门怀古 105
鹦鹉曲 渔父 106
鹦鹉曲 都门感旧 107
朱帘秀
寿阳曲 答卢疏斋 108
贯云石
小梁州 秋 109
蟾宫曲 送春 110
清江引 惜别(一) 111
清江引 惜别(二) 112
清江引 立春 112
殿前欢 113
塞鸿秋 代人作 114
红绣鞋 115
寿阳曲 116
清江引 咏梅 116
殿前欢 117
清江引 118
金字经 119
红绣鞋 痛饮 120
鲜于必仁
普天乐 平沙落雁 121
折桂令 卢沟晓月 122
普天乐 潇湘夜雨 123
折桂令 苏学士 124
折桂令 玉泉垂虹 125
张养浩
折桂令 中秋 126
折桂令 127
山坡羊 潼关怀古 128
醉高歌兼喜春来 129
水仙子 咏江南 130
朱履曲 警世 131
雁儿落兼得胜令 退隐 132
一枝花 咏喜雨[套数] 133
沉醉东风 134
朱履曲(一) 135
朱履曲(二) 136
朱履曲(三) 137
普天乐 138
朝天子 139
白 贲
鹦鹉曲 渔父 140
百字折桂令 141
刘唐卿
折桂令 夜宴 142
郑光祖
塞鸿秋 143
蟾宫曲 梦中作 144
鸳鸯煞尾 145
范 康
寄生草 色 146
寄生草 酒 147
曾 瑞
喜春来 未遂 148
四块玉 酷吏 149
骂玉郎过感皇恩采茶歌 闺中闻杜鹃
150
山坡羊 题情 151
四块玉 警世 152
四块玉 述怀 153
睢景臣
哨遍 高祖还乡 154
周文质
小桃红 157
叨叨令 悲秋 158
折桂令 过多景楼 159
叨叨令 自叹(一) 160
叨叨令 自叹(二) 161
赵禹圭
蟾宫曲 题金山寺 162
乔 吉
满庭芳 渔父词 163
惜芳春 秋望 164
水仙子 怨风情 165
满庭芳 渔父词 166
绿幺遍 自述 167
水仙子 赋李仁仲懒慢斋 168
水仙子 寻梅 169
水仙子 咏雪 170
折桂令 寄远 171
卖花声 悟世 172
满庭芳 渔父词(一) 173
满庭芳 渔父词(二) 174
满庭芳 渔父词(三) 174
满庭芳 渔父词(四) 175
山坡羊 冬日写怀 176
水仙子 游越福王府 177
折桂令 荆溪即事 178
折桂令 客窗清明 179
折桂令 风雨登虎丘 180
天净沙 即事 181
凭阑人 金陵道中 182
水仙子 重观瀑布 183
山坡羊 自警 184
山坡羊 冬日写怀 184
阿里西瑛
凉亭乐 叹世 185
刘 致
四块玉 嘲乌衣巷 186
醉中天 187
折桂令 再过村肆酒家 188
山坡羊 侍牧庵先生西湖夜饮 189
朝天子 邸万户席上 190
山坡羊 与邸明谷孤山游饮 191
端正好 上高监司[套数](节选)
192
阿鲁威
蟾宫曲 195
寿阳曲 196
湘妃怨 196
蟾宫曲 197
钱 霖
般涉调 哨遍 看钱奴 198
虞 集
折桂令 席上偶谈蜀汉事因赋短柱体
202
李 泂
夜行船 送友归吴[套数] 203
张 雨
喜春来 泰定三年丙寅岁除夜玉山舟中赋
205
萨都剌
一枝花 妓女蹴鞠[套数] 206
邓 熙
滚绣球(摘调) 208
薛昂夫
塞鸿秋 209
过清江引 210
塞鸿秋 凌歊台怀古 211
朝天曲 212
庆东原 西皋亭适兴 213
朝天子 214
楚天遥过清江引 215
吴弘道
阅金经 伤春 216
金字经 咏樵 217
金字经(一) 218
金字经(二) 219
拨不断 闲乐 220
赵善庆
普天乐 江楼晚眺 221
水仙子 渡瓜洲 222
凭阑人 春日怀古 223
普天乐 秋江忆别 224
寨儿令 泊潭州 225
山坡羊 燕子 226
马谦斋
水仙子 咏竹 227
柳营曲 叹世 228
水仙子 贺文卿觱篥 229
张可久
阅金经 胡琴 230
阅金经 青霞洞赵肃斋索赋 231
人月圆 客垂虹 232
汉东山 233
塞鸿秋 道情 234
清江引 秋怀 235
喜春来 金华客舍 235
一半儿 落花 236
一半儿 酒醒 236
卖花声 怀古 237
卖花声 客况 238
满庭芳 春晚 239
骂玉郎过感皇恩采茶歌 杨驹儿墓园 240
落梅风 春情 241
水仙子 归兴 242
水仙子 乐闲 243
凭阑人 江夜 244
天净沙 江上 245
秦楼月 246
一枝花 湖上晚归[套数] 247
塞鸿秋 湖上即事 249
醉太平 湖上 250
醉太平 春情 251
醉太平 无题 252
人月圆 中秋书事 253
一半儿 秋日宫词 254
太常引 姑苏台赏雪 255
红绣鞋 天台瀑布寺 256
卖花声 怀古 257
普天乐 湖上废圃 258
落梅风 天宝补遗 259
折桂令 游金山寺 260
水仙子 次韵 261
清江引 老王将军 262
拨不断 会稽道中 262
喜春来 永康驿中 263
金字经 采莲女 263
凭阑人 湖上 264
落梅风 书所见 264
朝天子 闺中 265
人月圆 山中书事 266
四块玉 客中九日 267
落梅风 江上寄越中诸友 267
普天乐 秋怀 268
小桃红 淮安道中 269
任 昱
上小楼 隐居 270
普天乐 花园改道院 271
金字经 秋宵宴坐 271
清江引 积雨 272
清江引 钱塘怀古 273
水仙子 幽居 274
小梁州 春怀 275
徐再思
阳春曲 闺怨 276
阅金经 春 277
蟾宫曲 春情 278
沉醉东风 息斋画竹 279
沉醉东风 春情 280
蟾宫曲 送沙宰 281
水仙子 夜雨 282
水仙子 惠山泉 283
蟾宫曲 赠名妓玉莲 284
水仙子 马嵬坡 285
天净沙 题情 286
孙周卿
蟾宫曲 山中乐 287
水仙子 舟中 288
顾德润
骂玉郎过感皇恩采茶歌 述怀 289
醉高歌带摊破喜春来 旅中 291
黄蔷薇过庆元贞 御水流红叶 292
曹 德
清江引 钱塘怀古 293
庆东原 江头即事 294
折桂令 江头即事 295
高克礼
黄蔷薇过庆元贞(一) 296
黄蔷薇过庆元贞(二) 297
王仲元
普天乐 298
普天乐 春日多雪 299
粉蝶儿 集曲名题秋怨[套数](节选) 300
江儿水 笑靥儿 302
吕止庵
后庭花 怀古 303
后庭花(一) 304
后庭花(二) 305
后庭花 秋思 306
天净沙 为董针姑作 307
陈子厚
醉花阴[套数] 308
真 氏
解三酲 309
查德卿
一半儿 春妆 310
一半儿 春醉 311
寄生草 感叹 312
普天乐 别情 313
柳营曲 江上 314
柳营曲 金陵故址 315
殿前欢 观音山眠松 316
蟾宫曲 层楼有感 317
吴西逸
清江引 秋居 318
天净沙 闲题 319
雁儿落过得胜令 叹世 320
赵显宏
满庭芳 樵 321
李德载
阳春曲 赠茶肆 322
唐毅夫
殿前欢 大都西山 323
朱庭玉
天净沙 秋 324
程景初
醉太平 325
李致远
天净沙 离愁 326
红绣鞋 晚秋 327
折桂令 山居 328
迎仙客 暮春 329
贾 固
醉高歌过红绣鞋 寄金莺儿 330
王 氏
石榴花带斗鹌鹑 寄情人(摘调) 331
张鸣善
普天乐 嘲西席 332
普天乐 咏世 333
普天乐 愁怀 334
水仙子 讥时 335
脱布衫带过小梁州 336
杨朝英
梧叶儿 客中闻雨 337
水仙子(一) 338
水仙子(二) 339
陈德和
落梅风 泛剡王猷(一) 340
周德清
塞鸿秋 浔阳即景 341
朝天子 秋夜客怀 342
满庭芳 看岳王传 343
蟾宫曲 别友 344
宋方壶
清江引 托咏 345
红绣鞋 客况 346
水仙子 居庸关中秋对月 347
王举之
折桂令 348
柴野愚
河西六娘子 349
班惟志
梁州 秋夜闻筝摘调 350
钟嗣成
凌波仙 吊周仲彬 351
醉太平 352
骂玉郎过感皇恩采茶歌 353
周 浩
蟾宫曲 题《录鬼簿》 354
汪元亨
醉太平 警世 355
朝天子 归隐 356
沉醉东风 归田 357
雁儿落过得胜令 358
醉太平 警世 359
杨维桢
夜行船 360
刘伯亨
沙子儿摊 破清江(摘调) 362
一分儿
沉醉东风 363
刘燕哥
太常引 饯齐参议回山东 364
倪 瓒
水仙子 365
人月圆 366
夏庭芝
水仙子 与李奴婢 367
刘庭信
水仙子 相思 368
折桂令 忆别 369
黄钟尾(摘调) 370
水仙子 371
水仙子 相思 372
折桂令 隐居 373
朝天子 赴约 374
兰楚芳
四块玉 风情 375
邵亨贞
凭阑人 题曹云西翁赠妓小画 376
汤 式
小梁州 扬子江阻风 377
庆东原 京口夜泊 378
天香引 西湖感旧 379
山坡羊 书怀示友人 380
天净沙 闲居杂兴 381
小梁州 九日渡江(一) 382
小梁州 九日渡江(二) 383
谒金门 长亭道中 384
满庭芳 京口感怀 385
小梁州(摘调) 386
湘妃引 京口道中 387
湘妃引 赠别 388
蟾宫曲 389
天净沙 小景 390
詹时雨
黄钟尾(摘调) 391
无名氏
醉太平 讥贪小利者 392
醉太平 393
塞鸿秋 山行警 394
塞鸿秋 村中饮 395
一半儿 396
红绣鞋 397
寄生草 398
三番玉楼人 399
水仙子(一) 400
水仙子(二) 401
水仙子(三) 402
朝天子 志感 403
朝天子 庐山 404
骂玉郎过感皇恩采茶歌 鏖兵 405
鹊桥仙 大雨 406
塞鸿秋 407
叨叨令 408
游四门 海棠花下月明时 409
喜春来 七夕 410
十二月过尧民歌 411
庆宣和 412
寿阳曲 413
山丹花 414
清江引 咏所见 415
蟾宫曲 酒 416
蟾宫曲 微雪 417
雁儿落带过得胜令 418
梧叶儿(一) 419
梧叶儿(二) 420
归来乐 421

精彩书摘

  人月圆卜居外家东园①(一)
  元好问
  重冈已隔红尘断②,村落更年丰。
  移居要就③,窗中远岫,舍后长松。
  十年种木,一年种谷,都付儿童。
  老夫惟有,醒来明月,醉后清风。
  【注释】
  ①卜居:择定居所。外家:母亲的娘家。②重冈:层层的山冈。③就:靠近。搬进。
  【译文】
  重重山冈隔断了俗世红尘,村落又迎来丰年。即将移居新的住处了,窗中可见远山,舍后种有长松。十年种树,一年种谷,关于将来还是都交给年轻人吧。只要醒来时有明月相照,醉酒后有清风相伴,我就知足了。
  【赏析】
  此曲一开篇,作者便用一个“红尘断”交代了移居的原因——远离凡尘喧嚣。紧接着又用一个“村落更年丰”说明自己移居的外家东园宁静丰足,虽地处偏僻,却并不荒凉,让人不由联想起世外桃源。而在新居,作者窗前有远山相望,屋后有长松相依,清静又不失意趣。与山、松为伴,人不止远离了尘世的烦扰,还投入自然的怀抱。
  此曲的上半部分着重描写新居的环境,而到下半部分,则笔锋一转,写起了迁居后的新生活。“十年种树,一年种谷,都付儿童”,何止是懒管喧嚣杂事,连生活琐事也无心过问,全都交付年轻人打理。作者自己则一心去过“醒来明月,醉后清风”的生活,无牵无挂,悠然淡泊。
  整首曲子表现了隐者的情怀:不问世事,心向自然。作者元好问曾在金为官,金灭亡后,元好问和大批官员被俘,在山东聊城度过了两年被关押的岁月。虽然元世祖忽必烈爱惜他的才华,想留他在身边,但他早已无心政治。元好问在五十岁那年返回老家,过起了隐居的生活。此曲就是在此背景下写成的。因此整首曲子在清静闲淡的隐士情怀之外,还有着深深的无奈之感。对作者来说,前朝种种已是往事,感慨哀叹无济于事,未来种种与己无关,没有必要再思虑过问,只有寄身自然,观明月,醉清风。在隐居之后,元好问专心著书,直到1257年离开人世。
  ……

前言/序言

  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说:“一代有一代之文学。”这是中国文学发展历史的一个重要特色。元曲是继唐诗、宋词之后,我国文学史上取得的又一突出成就。元曲以其作品揭露现实的深刻以及题材的广泛、语言的通俗、形式的活泼、风格的清新、描绘的生动、手法的多变,在中国古代文学艺苑中放射着夺目的异彩。
  元曲原本来自所谓的“蕃曲”、“胡乐”,起初在民间流传,被称为“街市小令”或“村坊小调”。它是金元时期在北方歌谣俗曲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诗歌形式。它成长繁荣的环境是金元时期的城镇,作者大多是中下层文人和民间艺人,演唱者大多是勾栏里的歌伎。元曲有严密的格律定式,每一曲牌的句式、字数、平仄等都有固定的格式要求。
  元曲包括两类文体:一是小令、带过曲和套数的散曲;二是由套数组成的曲文,间杂以宾白和科范,专为舞台上演出的杂剧。“散曲”是和“剧曲”相对存在的。剧曲是用于表演的剧本,写各种角色的唱词、道白、动作等;散曲则只是用作清唱的歌词。从形式上看,散曲和词很相近,不过在语言上要比词更通俗活泼;格律的要求也更自由。散曲从体式分有“小令”和“散套”两类。小令体制短小,通常只是一支独立的曲子(少数包含两三支曲子)。散套则由多支曲子组成,要求始终用一个韵。散曲比词更接近民歌。
  继唐诗、宋词之后的元曲有着它独特的艺术魅力:一方面,元曲在表达上体现出直截明快、意到言随的艺术特色,以满足感官、心理的直接需要为旨归,告别了诗词的苦吟与刻意。另一方面,元代社会使读书人位于“七娼八医九儒十丐”的地位,政治专权,社会黑暗,因而使元曲锋芒直指社会弊端,透出反抗的情绪。元曲中描写爱情的作品也比历代诗词来得泼辣、大胆、直露、谐谑、尖巧,这些都使元曲永葆其艺术魅力。
  元曲是一个多元文化的产物,汇聚了汉、蒙古、契丹、女真等多民族及外来文化的精粹,兼容并蓄,包罗万象。其通俗活泼的风格与贴近生活的内容,让人耳目一新。从发展上大致分为前、后两期。前期的作品,比较鲜明地表现出民间文学的通俗性、口语化,以及北方民歌中的直率爽朗的精神与质朴自然的情致;随着南北文学的合流,后期的作品渐渐地脱离民间文学,在修辞和表现方面,注重含蓄洗练的手法,而步入雅正典丽的阶段。元曲这一独特的文学形式,是当时文学创作的主旋律,通过当时许多文学家的天才演绎,涌现出大量的杰作,取得了辉煌的成就。
  这本《元曲三百首彩图馆》,能让您花最少的时间读完最具代表性的元曲经典之作。书中收录了四百多首在思想上和艺术上具有较高成就的曲子:有著名曲家的代表作,有各类题材的作品精粹,也有广泛影响社会的名篇佳作等,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元曲的全貌,能有效地帮助您了解名家名曲的概貌和更深入地领悟元曲的意蕴。
  本书以曲家活动时间的先后为顺序,集合了元曲的精华。除了元曲原作之外,还设置了以下几个相关辅助性栏目:“注释”,将难以理解的字句加以解释,扫除阅读障碍,方便阅读;“译文”力求忠于原作,使读者能直接了解原曲的语言风格;“赏析”,在尊重原文的原则上,将曲目的主题思想、神韵予以解析,使人会意怡情;“作者简介”介绍了作者的生平和作品风格,重要的作者则按照今人的推想画出了画像;“曲的格律知识”介绍元曲的字数、句数、对仗、押韵等方面的格式和规律;“曲的鉴赏知识”介绍元曲的各类风格、体式及元曲中常用的写作手法等。同时,书中与文字相契合的近五百幅精美插图,还原了元代社会生活风貌,生动贴切地展示了作品的主题和曲中人的思想感情,图文珠联璧合,营造出了一个彩色的、立体的、极具艺术力的阅读空间,能够帮助读者获得更多美的享受和阅读体验。科学的体例、精美的图片、优美的文字、丰富的内容与新颖开放的版式设计有机结合,引领读者跨越时空的距离,进入辉煌的元曲殿堂,领略曲目的艺术魅力,进而启迪心智、陶冶情操、提高个人的文学素养和人生品位。


一卷风流,诗意绵长——《元曲三百首彩图馆》赏读 在中国古典文学的璀璨星河中,元曲无疑是一颗耀眼而独特的星辰。它以其奔放的热情、鲜活的语言、深刻的洞察,勾勒出那个时代跌宕起伏的社会风貌和人物百态。而《元曲三百首彩图馆》,则以一种全新的姿态,将这份珍贵的文学遗产呈现在我们面前,不仅是一次文学的重温,更是一场视觉与心灵的双重盛宴。 本书精选了三百余首元代最为精华的曲作,涵盖了元杂剧中的经典唱段和散曲中的名篇佳作。这些作品,如同三百年间中国社会一幅幅生动的画卷,以其独特的韵律和节奏,敲击着每一个读者的心扉。在这里,我们既能听到金戈铁马的壮怀激烈,也能感受到儿女情长的缠绵悱恻;既能瞥见市井小民的悲欢离合,也能洞察士人雅士的忧思寄托。从《窦娥冤》的“六月飞霜”到《西厢记》的“月下听琴”,从关汉卿的豪放,马致远的飘逸,到白朴的哀婉,张养浩的沉郁,三百首曲子,三百种情怀,汇聚成一曲浩荡的元曲交响乐。 《元曲三百首彩图馆》的独特之处,绝不仅仅在于其内容的精良。其“彩图馆”之名,昭示了本书的核心特色——以精美的彩图,为读者构建起一幅幅与曲文相辅相成的视觉场景。每一首精选的曲子,都配以精心绘制的原创插图。这些插图并非简单的图解,而是深入理解曲文意境后的艺术再创作。画师们以其高超的技艺,将抽象的文学意象转化为具象的视觉语言。 当我们阅读《沉醉东风·渔父词》时,那些描绘“斜阳外、渔舟唱晚”的句子,不再仅仅是文字的排列,而是跃然纸上的壮阔山河。一抹残阳,染红了天际,几叶扁舟,荡漾在静谧的水面,歌声袅袅,仿佛穿透了时空的界限,将我们带入那个悠然自得的渔翁世界。画师用细腻的笔触,捕捉到了风吹草动,水波微漾的细节,让读者仿佛能闻到水草的清香,听到渔歌的悠扬。 当目光落在《天净沙·秋思》那“枯藤,老树,昏鸦”的经典场景时,抽象的寥寥数语,在彩图的演绎下,呈现出一种极具冲击力的画面感。孤寂的古藤缠绕在沧桑的老树上,几只昏鸦盘旋在稀疏的枝头,一轮残月悬挂在空寂的苍穹,远方是茫茫的沙丘。图中的色彩运用,往往是低沉而富有张力的,用寥寥几笔勾勒出无限的萧瑟和主人公内心的孤寂与凄凉。马致远那“断肠人在天涯”的思绪,通过画面的留白和意象的烘托,被赋予了更加饱满的生命力。 又如《倩女离魂》中,赵孟頫笔下的“魂”所寄托的“梅花”,在彩图的描绘中,可能是一株傲然独立的寒梅,在风雪中独自绽放,孤傲而凄美,恰似离魂的主人公,在思念中承受着无尽的痛苦。画面中的色彩对比、光影变化,无不暗示着人物内心的挣扎与情感的跌宕。 《元曲三百首彩图馆》的彩图,并非千篇一律的风格,而是根据不同曲子的题材、情感和作者的创作风格,采取了多样化的表现手法。有的画面写实细腻,力求还原历史场景的真实感;有的则写意挥洒,以简练的笔墨传达出曲文的韵味;有的则充满了浪漫主义的色彩,将人物的情感以更加夸张和象征性的方式呈现。这种丰富的视觉表现力,使得每一首曲子都拥有了独特的“表情”,让读者在阅读文字的同时,也能通过画面进行多维度的感知和理解。 本书的编排也颇具匠心。在每一首曲子之前,都附有简洁而准确的背景介绍,包括作者生平、创作背景、曲子的主旨和艺术特色。这些信息如同引路人,帮助读者更好地进入曲子的情境,理解其深层含义。同时,每首曲子都附有详细的注释,对一些生僻的字词、典故以及曲谱的唱法等进行了解释,极大地降低了阅读门槛,让更多对元曲感兴趣的读者能够轻松欣赏。 《元曲三百首彩图馆》的出现,无疑是对元曲进行的一次系统性整理和创新性呈现。它不仅是供人欣赏的文学读物,更是一本具有教育和收藏价值的艺术品。对于喜爱中国古典文学的读者而言,这是一次不容错过的阅读体验。通过这三百首曲子和与之相匹配的精美彩图,我们可以更直观、更深刻地感受元曲的魅力,触摸那个时代的脉搏,体会古人的喜怒哀乐。 本书的意义,还在于它为我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读元曲的方式。在传统阅读中,我们主要依赖文字的想象来构建画面。而《元曲三百首彩图馆》则将这种想象具象化,用视觉的语言来辅助和增强文学的感染力。这种图文并茂的阅读模式,尤其适合当代快节奏生活的读者,能够帮助他们更快地抓住作品的精髓,激发阅读兴趣。 对于研究元曲的学者而言,本书的彩图也可谓是一份宝贵的参考资料。这些插图的设计,很大程度上融合了现代的审美趣味和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为研究元曲的文化意涵、艺术表现形式等方面,提供了新的视角。 总而言之,《元曲三百首彩图馆》是一本将文学经典与视觉艺术完美结合的杰作。它以三百首元曲为骨,以精美彩图为翼,带领读者穿越时空,沉浸在中国古代文学的瑰丽世界。它不仅仅是三百首歌曲的汇编,更是一场关于历史、文化、情感的深度对话。翻开它,你会发现,那些曾经鲜活的生命,那些曾经激荡的情感,在文字与色彩的交织中,依然闪耀着不朽的光芒。这本书,值得你细细品读,反复回味,让元曲的韵味,伴随彩图的绚烂,在你的心中,久久流传。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和设计,简直是艺术品级别的享受。拿到手中的那一刻,我就被它沉甸甸的质感和典雅的外包装所吸引。书页的纸张选用恰到好处,既有韧性又不失细腻,印刷的色彩还原度极高,那些精心绘制的图画,色彩饱满而不失层次感,细节之处更是纤毫毕现。我特别欣赏它在版式设计上的考量,字里行间留白适度,让眼睛在阅读时得到充分的放松,不会感到拥挤和疲惫。每一次翻阅,都能感受到设计者对细节的极致追求,从封面烫金的字体,到每一页的页眉页脚,都透露着一股不凡的品味。甚至连装订都显得格外牢固,让人觉得这是一本可以珍藏一生的读物。这种对视觉和触觉的双重呵护,使得阅读的过程本身就成为一种美的享受。我甚至会时不时地抚摸着书页,感受着纸张的纹理,沉醉在这份静谧的阅读时光里。相比于那些内容堆砌、设计粗糙的出版物,“元曲三百首彩图馆”无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它证明了书籍不仅是知识的载体,更是可以带来审美愉悦的艺术品。

评分

这本书就像是一位循循善诱的老师,用一种非常温和且有趣的方式,引领我走进元曲的世界。起初,我对于元曲的了解仅限于一些零散的片段,知道它们在文学史上的地位重要,但具体内容和精髓却知之甚少。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弥补了我的知识空白。它不是那种枯燥的说教,而是通过精选的曲目,配以通俗易懂的注解和背景介绍,将每一首曲子的时代背景、创作故事、以及其中蕴含的情感都娓娓道来。我发现,原来元曲的语言并不像我想象的那么晦涩难懂,很多时候,它的直白和泼辣,反而更能打动人心。书中对于一些生僻字词的解释,还有对曲中典故的梳理,都做得非常到位,让我在阅读时少走了很多弯路。最让我惊喜的是,作者还会时不时地引用一些同时期的历史事件或者文人轶事,将曲词与历史紧密联系起来,读起来就如同在听一段段鲜活的历史故事。这种“润物细无声”的教育方式,让我对元曲的理解和喜爱,在不知不觉中不断加深。

评分

这本书的编排逻辑,简直是为我这样的“小白”量身定做的。我一直对古典诗词情有独钟,但对元曲的了解程度一直停留在皮毛。很多时候,面对一本厚重的原著,我会感到无从下手,不知道该如何去欣赏,也不知道从何读起。而“元曲三百首彩图馆”则完全打消了我的顾虑。它没有一下子塞给我所有内容,而是循序渐进,从易到难,从大家耳熟能详的名篇到一些更具代表性的作品,都有涉及。每一首曲子都经过精心的挑选,并且在正文之前,都会有一个简短的引言,介绍这首曲子的大意和作者。更重要的是,它在曲词的下方,提供了清晰的注释,不仅解释了字词的含义,还对一些可能引起误解的句子进行了辨析。这种细致入微的处理,让我能够轻松地理解曲子的内容,进而体会其中蕴含的情感和意境。读完一首,再读下一首,感觉就像是在进行一场循序渐进的文学漫步,每一步都走得扎实而愉悦,一点也不觉得吃力。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像是一场及时雨,滋润了我对古典文学干涸的心田。说实话,平日里工作忙碌,阅读的时间本就有限,更别提去深入研究那些深奥的文言文了。可“元曲三百首彩图馆”的扉页一翻开,那股淡淡的书香便立刻将我拉回了那个诗意盎然的时代。这里的彩图,绝非简单的插画,而是与曲词相得益彰,如同为每一首元曲量身定制的视觉盛宴。它们或描摹山川景致,或刻画人物神态,又或是还原当时的生活场景,每一幅都饱含深情,仿佛穿越了时空,让我看到了马致远“秋风萧瑟,洪波涌起”时的苍凉,看到了关汉卿笔下女性的坚韧与不屈。我尤其喜欢那些对服饰、建筑、甚至是街头巷尾市井风情的描绘,它们让那些古老的文字变得鲜活起来,不再是冰冷的符号,而是有血有肉的生活片段。以前觉得元曲离自己很遥远,读起来门槛高,但有了这些精美的插图,一切都变得亲切而易懂。我常常一边品读,一边欣赏画作,两者交织,带来一种全新的阅读体验,仿佛置身于元代的风雨楼台,与古人一同吟咏、一同感怀。这份沉浸式的阅读感受,是我从未有过的,也正是这本书最打动我的地方。

评分

这本书带来的,是一种久违的文化触动,更是一种精神的滋养。在快节奏的现代生活中,我们常常被各种信息轰炸,而忽略了那些沉淀下来的经典。翻开这本书,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宁静的书房,可以暂时放下尘世的喧嚣,与古人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那些关于人生、关于离别、关于爱情、关于风花雪月的曲子,在现代社会看来,似乎有些老套,但其中传递的情感却是永恒的。我常常在读到那些令人心碎的句子时,会不自觉地停下笔来,陷入沉思。这本书不仅让我欣赏到了高超的文学艺术,更让我重新审视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它提醒我,在追求物质的同时,也不要忘记精神层面的富足。那些流传千古的诗词,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阅读它们,就是对自身文化根源的追溯和传承。这本书,对我而言,已经不仅仅是一本读物,更像是一位智慧的长者,在我迷茫的时候,给予我启迪和慰藉。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