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恭城碑刻集》是香港中文大学—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承担的香港特别行政区研究资助局项目协作研究金计划“重构西江:明清帝国的建构与土著社会的演变”,以及香港特别行政区研究资助局卓越学科领域计划(第五轮)“中国社会的历史人类学研究”之研究成果。
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地处湘桂界邻地区 是历史时期南岭西部交通要地,是西江流域重要区域,保留了大量具有历史地理研究价值的珍贵文物和文献,恭城文献的整理和研究对于探寻南岭山地的交通地理和族群迁移,特别是瑶族及其他民族的互动和文化播迁亦有重要价值。
《广西恭城碑刻集》依据碑刻分布地点,按县城、恭城镇、观音乡、栗木镇、嘉会乡、西岭乡、莲花镇、平安乡顺序进行编排,涵盖内容非常广泛,类型多样,包括官府告谕、会馆、宗祠、庙宇、会社、田产、合同、墓志、水利、山场诉讼、修路兴学、赋役分摊、合伙置业等内容。
(一)庙宇碑刻。恭城庙宇很多,除了官方在县城建立的文庙、武庙、周王庙和文昌宫之外,还有百姓在乡村建立的各种庙宇,如周王庙、广福庙、朝水庙、锁水庙、坐山庵、月岩庵、白马庙、高龙庙、福兴庵、观音庙、凌云寺、银山庙、雷王庙等。可见,宗教信仰在当地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庙宇碑刻记录了这一地区丰富多彩的宗教信仰文化,如信众捐资建庙,捐施田地租银,以及人们为了保证祭祀和演戏的费用而设立的各种会社等信息,如西岭乡周王庙《诚延堂碑》、《保安会碑》,观音乡水滨村月岩庵《观音会碑记》、坐山庵《会田碑记》等。
(二)宗族碑刻。清代以后,恭城一些大姓开始修建祠堂、祖墓,制定族规宗派,购置或捐置族田,建立宗族。宗族碑刻记录了这一地区宗族建设、祠堂建造、族规族产、宗族纠纷等情况。如恭城镇庄子埠彭姓宗祠《祠堂规约碑记》、《宗祠碑记》,栗木街卢氏宗祠《建造祠堂碑记》,栗木镇碛头村田氏祠堂《鼎建祠堂碑记》等。
(三)会馆碑刻。清代恭城的商品经济有了较大的发展,外地客商纷纷在恭城建立会馆,著名的有湖南会馆、粤东会馆和江西会馆。会馆碑刻记录了外地客商在恭城的活动及其与当地社会的情况,如县城湖南会馆的《宝胜会记》、《永新财神会碑记》,现存文庙的《重修粤东会馆碑记》、《会馆捐资碑》等。
(四)环境保护碑刻。恭城东部、北部属于南岭山区,为了防止山洪暴发和旱灾,人们十分注意保护水源林木,并向官府请示立碑保护,如观音乡的《六姓封禁神山碑记》、《严禁长山场四至碑》,栗木镇的《封禁白马垒山场碑》、《封禁栗木白马垒山场告示碑》等,这些碑刻记录了人们为保护水源环境所做的努力。
主编:刘志伟,历史学系教授,中山大学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成员,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香港中文大学—中山大学历史人类学研究中心副主任。主要从事明清社会经济史、历史人类学等领域研究,在《历史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多篇,主持教育部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香港大学教育资助委员会卓越学科领域计划项目等多项。代表作有《在国家与社会之间:明清广东地区里甲赋役制度与乡村社会》、《叶名琛档案:两广督府衙门档案残牍》(全九册,合编)等。
这本《桂林山水画集》简直就是一趟视觉的盛宴!我一直对中国山水画情有独钟,但这本书的呈现方式实在太惊艳了。开篇几页的漓江烟雨图,墨色浓淡变化之间,仿佛真能闻到雨后清新的空气,那层次感和立体感,即便是高手也很难捕捉得如此传神。尤其让我印象深刻的是几幅描绘象鼻山的作品,画家们用不同的笔触和视角来诠释同一处名景,有的雄浑大气,有的则细腻入微,让人不禁感叹同一事物在不同艺术家的眼中能有如此多样的生命力。装帧设计也十分考究,纸张的质地厚实,油墨印刷的清晰度极高,即便是细节处的皴法也能看得一清二楚。我特意对照着书里的图样去回忆我上次游览桂林时的情景,发现很多我当时匆匆一瞥的美景,都在画作中被艺术家用光影和留白的手法放大和升华了,着实有“身临其境”之感。如果你是纯粹的艺术爱好者,或者正在学习中国画的技法,这本书绝对是案头必备的参考资料,里面的用墨和构图技巧,值得反复揣摩和学习。
评分我买这本书《西南少数民族音乐调查报告(1950-1960)》主要是出于对民族音乐学的兴趣,但阅读过程中的收获完全超出了我的预期。这是一份极具历史价值的文献汇编,记录了新中国成立初期,学者们深入到滇黔藏区进行的实地考察成果。报告不仅仅是简单的乐谱和歌词摘录,它更注重对音乐社会功能和仪轨背景的阐述。比如,书中详细记录了某个特定部落在婚丧嫁娶场合所使用的五声调式,以及这些调式与他们宇宙观的关联。那种严谨的田野记录方式,包括对采集地点的经纬度、乐器材质、演奏者年龄和身份的详细描述,都体现了那个时代研究者的专业精神和奉献。虽然部分地方的文字描述略显陈旧,但其原始的第一手资料性是任何后期整理版本都无法比拟的。它让我得以一窥在现代化冲击前,西南山地民族音乐生态的真实面貌,感受到了那种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古老旋律的生命力。
评分我最近沉迷于研究中国古代地方志和民间风俗,偶然间翻到了这本《湘西民俗风情录》,真是淘到宝了。这本书的价值远超乎我对一般地方志的想象,它不仅仅是罗列了些零散的习俗和传说,而是构建了一个立体、鲜活的湘西社会图景。作者显然是花了几十年时间在当地进行田野调查,书中对于一些已经几近失传的祭祀仪式描写得极其详尽,从服装、乐器到祭词的每一个细节都有清晰的记录和照片佐证,这对于研究人类学和民俗学的学者来说,简直是无价之宝。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赶秋节”的章节,文字里充满了对当地人乐观淳朴的赞美,那种对自然保持敬畏又充满热情的生命力,隔着纸张都能感染到我。更难能可贵的是,作者在记录这些风俗时,并没有采取高高在上的批判视角,而是饱含深情地去体察和尊重,让读者能真正走进湘西人民的心灵世界。要说不足,可能印刷的插图有些偏旧,但瑕不掩瑜,这份历史的厚重感反而是它独特魅力的一部分。
评分《徽州古建木雕艺术精粹》这本书,简直是给雕刻爱好者们送上的一份厚礼。我一直觉得徽派建筑的魅力在于其内敛和精细,而这本书的重点聚焦在那些常常被忽略的木雕细节上——无论是梁枋上的龙凤呈祥,还是门窗上的花鸟虫鱼,无一不体现了古代工匠鬼斧神工的技艺。这本书收录的图片质量极高,采用了高分辨率的微距拍摄,一些细如发丝的线条和浅浮雕的层次感都被清晰地捕捉了下来。特别是关于“通景画”的木雕部分,作者对不同时期雕刻风格的演变做了详尽的对比分析,从元代的质朴到明清的繁复,技法和寓意上的变化被梳理得井井有条。我个人最喜欢它对“苏式”、“徽式”雕刻手法的区分,通过具体案例的对比,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也能辨识出其中的细微差别。全书的学术性很强,但排版上又非常注重阅读体验,没有那种死板的教科书感觉,值得反复翻阅。
评分说实话,我对园林建筑史一直有点门槛,觉得那些专业的术语和繁复的结构图纸看得我头昏脑胀。但是,当我拿到这本《江南私家园林构造解析》时,那种抵触情绪立刻消失了。这本书的作者太会讲故事了!他没有一开始就堆砌“藻井”、“抱厦”这类名词,而是从一个普通的游客或居住者的视角切入,一步步引导我们走进苏州园林的核心。比如,他用一整章的篇幅来讲解“借景”的艺术,通过对比拙政园和留园在处理“一池三山”时的不同手法,清晰地展示了空间如何在视觉上被无限拉伸和重塑。大量的平面图和剖面图都做了非常精细的图例标注,所有的线条都清晰有力,配色也柔和适中,使得原本晦涩的建筑结构变得一目了然。这本书最大的成功在于,它成功地搭建起了一座沟通专业知识与大众审美之间的桥梁。读完后,我再去赏园,眼光立刻变得不一样了,不再是走马观花,而是能看懂亭台楼阁之间的空间对话和匠人的巧思布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