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透析多重人性,审视现代文明,再现大师高超的短篇小说技法。
内容简介
《爱德华·巴纳德的堕落》一书是威廉·萨默塞特·毛姆多部短篇小说的合集,收录了《雨》、《檀香山》、《爱德华·巴纳德的堕落》等共三十篇小说,小说背景从英国到法国、西班牙,再到南太平洋的海岸边,体现了毛姆高超的短篇小说技法。
作者简介
威廉·萨默塞特·毛姆(1874—1965),英国小说家、剧作家、散文家、文艺评论家,20世纪英国知名的作家。毛姆一生著作甚丰,无论是小说、剧本、评论、随笔、游记还是回忆录,都广受好评,代表作有《人性的枷锁》《月亮与六便士》《寻欢作乐》《刀锋》《面纱》等。他的小说机智、幽默,常在讥讽中潜藏对人性的怜悯与同情。毛姆晚年享有很高的声誉。英国牛津大学和法国图卢兹大学分别授予他荣誉文学博士学位。1963年,英国女王授予他勋爵爵位。
精彩书评
对于他(萨默塞特毛姆)直言不讳、毫无虚饰地讲故事的能力我无限钦佩。
——乔治奥威尔
(毛姆是)我喜欢的作家之一。
——加西亚马尔克斯
毛姆很会讲故事,我就看他的故事,我看他写的人,就像我在英国接触到的所有英国人,有一种特别的味道。有的时候当我自己写文章想要经营一种比较English的东西的时候,我闭上眼睛也会感觉到它。
——董桥
目录
序言
雨
爱德华·巴纳德的堕落
檀香山
午餐
蚂蚁和蚂蚱
家
池塘
麦金托什
表象和事实
昂蒂布的三个胖女人
生活的真相
舞男和舞女
幸福夫妻
海龟的声音
狮子皮
未被征服者
潜逃
审判席
无所不知先生
幸福的人
浪漫的年轻女人
名誉问题
诗人
母亲
来自格拉斯哥的男人
晚会之前
路易丝
承诺
珍珠项链
怯懦
精彩书摘
承诺
伊丽莎白·佛蒙特是个不简单的女人。她出身高贵,四十岁那年,她跟一个二十一岁的年轻人结婚了。朋友们都说这是她一生中做过的最疯狂的事。我不知道是否是时间使她的内心发生了变化,或者是皮特·佛蒙特的纯洁和单纯的爱让她受到了触动,反正实际情况是,她让自己成为了他极好的妻子。她现在很关心他的幸福,没有人怀疑她深深地爱着他。长久地成为话题中心的伊丽莎白现在没人谈论了,似乎她的故事也讲完了。她已脱胎换骨变成了另一个女人,我快活地想到,当她变成一个极老的老太太时,那么多年的人生里她都极受尊重,但她的过去,那极具戏剧性的过去不仅仅属于她,还属于一个早已死去的人——对于她,她早就记不确切了,因为女人都有着让人羡慕的遗忘的本领。
但谁能说清未来的命运呢?一眨眼的功夫,一切都变了。皮特·佛蒙特在度过了十年的完美婚姻生活后,疯狂地爱上了一个叫芭芭拉·坎顿的女孩。芭芭拉大致来说是个漂亮女孩,当然跟伊丽莎白女士没法相比。很多人已经知道了所发生的事,但无人知道伊丽莎白是否对此事已略知一二,他们不清楚她会如何面对这一局面——这种经历她从未有过,总是她抛弃她的情人,还没有人抛弃过她。在我看来,她会把小小的坎顿小姐迅速打垮,因为我太熟悉她的胆量和敏捷了。现在我跟她吃着午饭闲聊时,脑子里想着的都是这些。她的举止跟往常一样,快乐、直率,而又充满魅力。一切迹象表明没有什么事情让她心烦。她仍像平时那样说话,对谈到的不同话题,她说起来轻松自如,判断力准确,同时对那些可笑之事有着敏锐的洞察力。我觉得很有意思,得出的结论是,对于皮特的移情别恋她没有丝毫觉察,简直奇迹一般。我给自己做出了解释:她对皮特的爱如此强烈,她想象不到他对她的爱会少上一分。我们喝了咖啡,抽了几支烟,然后她问我时间。
“两点三刻。”
“我必须要付账了。”
“你不想让我请你客?”
“当然可以啦。”她笑道。
“这么匆忙?”
“我三点去见皮特。”
“哦,他好吧?”
“他很好。”
她微微笑了笑,属于她的那种缓缓的、愉快的笑,但从她的笑意里我看出了一丝讥讽。她踌躇了片刻,又慎重地看了看我。
“你喜欢一些离奇的情形,是不是?”她问,“你根本猜不到我去干什么。今天早上我给皮特打电话,让他三点钟来接我,我要请他跟我离婚。”
“你不会的。”我叫道。我感到自己脸红了,不知道说些什么好。“我想你们一直相处得这么好。”
“你认为全世界都知道的事情我能不知道吗?我没那么傻。”
有些女人你可以跟她说些你自己都不相信的话,但她不是,我也不能假装没听懂她的意思。我沉默了一两秒钟。
“你怎么会让自己离婚呢?”
“罗伯特·坎顿是一个古板的老家伙。如果我跟皮特离婚的话,我非常怀疑他会同意芭芭拉跟他结婚。对我来说,你知道,这件事根本不值一提:只是一次离婚……”
她耸了耸肩。
“你怎么知道他会跟她结婚呢?”
“他非常迷恋她。”
“是他跟你说的?”
“不是,他甚至不清楚我知道这件事。他太不幸了,可怜的宝贝。他总是这么小心翼翼不去伤害我。”
“或许只是他一时的鬼迷心窍,”我斗胆提到,“一切都会过去的。”
“为什么会过去呢?芭芭拉年轻漂亮,人也很好,二人彼此般配。再说,过去了有什么好处?他们现在相爱着,当前之爱才是最重要的。我比皮特大十九岁,如果一个男人不再爱一个足以做他母亲的女人了,他还会再次爱上她吗?你是个小说家,对于人性你一定知道的比这还要多。”
“你为什么要做出这种牺牲?”
“十年前当他向我求婚时,我承诺他,如果他想获得自由,他就可以得到。你知道我们两个人的年龄过于悬殊,我想那样做也是公平的。”
“你是在信守一个他并没有让你信守的承诺吗?”
她那双细长的手轻轻摆动了一下,手上戴着的那颗绿宝石发出幽幽的光,让我感到了一丝不祥。
“哦,我必须那样做,你知道。人必须像个绅士那样为人处世。告诉你真相吧,这也是我今天到这里吃午饭的原因。是在这张桌子上他向我求婚的,我们当时一起吃的晚饭,你知道,我就坐在我现在的位置上。讨厌的是我现在仍然像当时那样爱他。”她停顿了一下,我看到她咬紧了牙关。“哦,我想我该走了。皮特不喜欢让人等他。”
她朝我无助地微微一笑,给我的印象是,她几乎不能够从椅子里站起来。但是她又笑了,突然摆了个手势,一下子站了起来。
“要我陪你去吗?”
“陪我到酒店门口吧。”她微笑道。
我们穿过酒店和休息室,当我们来到门口时,一个守门人转过旋转门走过来。我问她要不要乘坐出租车。
“不,我愿意走一走,天这么好。”她把手伸给我。
“见到你太好了。明天我就出国,不过整个秋天我都会待在伦敦。一定给我打电话呀。”
她笑了笑,点点头,然后转身走了。我望着她沿戴维斯街走去。空气依然温暖如春,房顶之上,片片小块的白云正在蓝天上徐徐飘动。她身子挺得笔直,坚强的头高昂着。她有着苗条、优美的身段,过路人都纷纷向她投去目光。我看到她向一个认识的人优雅地欠身,而那人举起了帽子。我想他永远都不会想到她有一颗破碎的心。我再重复一次:她是一个非常诚实的女人。
……
前言/序言
《爱德华·巴纳德的堕落》是一部虚构作品,其核心探索的是在看似平静的表象之下,个体如何应对潜藏的诱惑、道德的模糊界限以及不可预知的命运转折。故事并非直接讲述爱德华·巴纳德的个人经历,而是通过一个宏大而细腻的叙事框架,审视人性中那些普遍存在却又常常被忽略的脆弱与挣扎。 作品的背景设定在一个充满历史积淀的欧洲城市,这座城市本身就宛如一个活着的有机体,它的古老建筑、蜿蜒的小巷、以及隐藏在繁华街景背后的阴影,都为故事的展开提供了丰富而深邃的土壤。在这个城市中,不同的阶层、不同的职业、不同的人生轨迹交织在一起,构成了复杂的人性图谱。我们看到的不仅仅是某个特定人物的沉浮,而是生活在这座城市中的许多“爱德华·巴纳德”们,他们在各自的领域里,或是在名利的追逐中,或是在情感的纠葛里,或是在对未知命运的探寻中,面临着各自的“堕落”——这种“堕落”并非简单的道德败坏,而是一种对原有价值体系的动摇、一种对自我认知的颠覆,甚至是灵魂深处某种理想的破灭。 叙事并非线性推进,而是采用了多视角的交织手法,如同拼凑一幅巨大的马赛克画。读者将跟随不同的角色,从他们的视角去观察、去体验、去理解那些看似孤立的事件如何汇聚成一种宏观的时代情绪或社会现象。每一个角色,无论其身份高低,都承载着作者对人性的某种思考。他们可能是身居高位的政治家,在权力的游戏中游刃有余,却也在权力的腐蚀下步步沦陷;可能是才华横溢的艺术家,在创作的巅峰期面临灵感枯竭的煎熬,在现实的压力下不得不向市场妥协,最终迷失了艺术的初心;也可能是平凡的市民,在生活的琐碎与压力下,无意间踏入一个精心设计的陷阱,或是因为一念之差,改变了人生的轨迹。 作品的核心主题之一是对“诱惑”的解析。这种诱惑并非是赤裸裸的物质或感官上的刺激,更多的是一种 subtle(微妙)且 insidious(阴险)的力量,它可能隐藏在一次善意的帮助中,一次看似无害的提议里,一段精心编织的谎言里,甚至是对美好事物极致追求的背后。作者深入挖掘了这些诱惑如何一点点侵蚀个体坚固的防线,如何利用人性的弱点,例如虚荣、贪婪、恐惧、爱慕、甚至是对“正确”和“有意义”的过度渴望。爱德华·巴纳德,作为这个概念的隐喻,代表着那个在诱惑面前,试图保持纯粹,却最终被复杂现实所裹挟,不得不做出某种妥协,甚至选择“沉沦”以求生存或发展的普遍个体。 “堕落”这个词在本作品中被赋予了多重含义。它不是对特定行为的简单道德审判,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关于理想与现实的碰撞,关于纯真与世故的较量,关于坚守与放弃的抉择。这种“堕落”可能表现为:曾经坚守的原则被放弃,曾经引以为傲的道德底线被跨越,曾经清晰的自我认知变得模糊,甚至是对生命意义的怀疑。它可能是一个缓慢而渐进的过程,也可能是一次突如其来的爆发。作品通过细腻的人物心理描写,展现了角色在经历“堕落”前后的内心挣扎、自我怀疑、以及最终可能产生的麻木或释然。 此外,作品还深刻探讨了“命运”的不可预测性。在人类社会发展的大背景下,个体如同海中的一叶扁舟,虽然努力掌舵,却也难免会被时代的巨浪所裹挟。战争、经济危机、社会变革、科技的飞速发展,这些宏观层面的力量,都在无形中塑造着个体的人生轨迹。作品展现了当个体试图反抗或掌控命运时,所遭遇的无力和挫败感,以及在面对不可抗力时,所表现出的勇气、韧性,或者最终的无奈。爱德华·巴纳德的名字,仿佛是对这种抗争与妥协的一种象征,他可能是一个努力挣扎过,但最终未能完全摆脱命运摆布的缩影。 叙事结构上,作品也充满了匠心。它可能采用多条线索平行推进,在看似不相关的事件中,找到逻辑上的联系,最终汇聚成一个有机的整体。这种结构设计,不仅增加了阅读的趣味性,也让读者能够从不同的角度去审视同一个主题,从而获得更全面的理解。作者在营造氛围上同样不遗余力,通过对环境、细节、以及人物对话的精准描绘,将读者带入那个充满张力与魅力的世界。无论是夜晚城市灯光下的迷离,还是阴雨天小巷里的潮湿,亦或是庄园里贵族们的虚伪笑容,都为故事的推进增添了浓厚的色彩。 作品对人际关系的描绘也极其深刻。友情、爱情、亲情、敌对,这些关系在“诱惑”与“堕落”的背景下,被赋予了新的解读。曾经牢不可破的友情,可能因为利益而分崩离析;炙热的爱情,可能在现实的考验下变得脆弱不堪;亲人之间的关怀,可能被误解或被利用;而隐藏的敌意,则可能在暗中策划着一连串的阴谋。这些关系的变迁,是人物“堕落”过程中重要的催化剂,也反过来印证了“堕落”对个体和社会的影响。 《爱德华·巴纳德的堕落》并非一味地描绘黑暗与绝望,它在对人性弱点进行深刻剖析的同时,也试图在困境中寻找一丝微弱的光芒。作者可能通过一些角色身上展现出的坚韧、善良、或者对真理的执着,来传递一种希望。即使是在最深的泥沼里,也可能有人选择不放弃,选择用自己的方式去对抗,去救赎,或者至少,去留下自己曾经存在过的痕迹。这种在绝境中的微光,使得作品在沉重之余,又不失人性的温暖与力量。 总而言之,《爱德华·巴纳德的堕落》是一部关于人性、命运与诱惑的深刻寓言。它以一座充满历史厚重感的城市为舞台,通过多视角、非线性的叙事手法,深入挖掘个体在面对各种挑战时的内心挣扎。作品并非直接讲述某一个具体人物的经历,而是通过对普遍人性弱点和困境的细腻描绘,引发读者对自身、对社会、对生命意义的深层思考。它像一面镜子,照见了我们内心深处可能隐藏的脆弱与渴望,也启发我们去审视那些潜藏在日常生活中,足以改变一切的细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