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专利分析报告(第47册) 基因测序技术

产业专利分析报告(第47册) 基因测序技术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杨铁军 著
图书标签:
  • 基因测序
  • 生物技术
  • 专利分析
  • 产业报告
  • 生命科学
  • 技术创新
  • 知识产权
  • 行业研究
  • 第四代测序
  • NGS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知识产权出版社
ISBN:9787513043045
版次:1
商品编码:11954781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0
字数:36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本书是基因测序技术行业的专利分析报告。报告从该行业的专利(国内、国外)申请、授权、申请人的已有专利状态、其他先进国家的专利状况、同领域领先企业的专利壁垒等方面入手,充分结合相关数据,展开分析,并得出分析结果。本书是了解该行业技术发展现状并预测未来走向,帮助企业做好专利预警的必备工具书。

目录

第1章 总论
1.1研究背景
1.1.1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历程
1.1.2产业现状
1.1.3我国发展现状
1.2研究对象和方法
1.2.1技术分解
1.2.2数据检索
1.2.3查全和查准评估
1.3相关事项和约定
第2章 基因测序专利态势分析
2.1基因测序整体态势分析
2.1.1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历程
2.1.2基因测序技术领域国别分布
2.1.3基因测序领域主要申请人情况
2.2基因测序产业链发展概况
2.2.1基因测序技术全产业链国家地区分布情况
2.2.2基因测序仪器领域的国家地区分布情况
2.2.3基因测序技术应用领域发展概况
2.3中国基因测序专利概况
2.3.1申请量年份分布
2.3.2国内省市及申请人分布
第3章 肿瘤检测技术
3.1肿瘤基因测序检测的概念和发展经历
3.2肿瘤基因检测专利纵览
3.2.1申请量分析
3.2.2申请人分析
3.2.3适应症分析
3.3中国专利概况
3.3.1申请量、授权量年代分布
3.3.2申请人分布
3.3.3我国肿瘤诊断领域重要申请人
3.4重点申请人分析
3.4.1行业巨头
3.4.2拿来主义
3.4.3另辟蹊径
3.5本章结语
第4章 无创产前检测技术
4.1NIPT相关专利申请概况
4.1.1全球专利申请趋势
4.1.2中国专利申请情况
4.2NIPT专利产出与输入分布
4.2.1全球分布情况
4.2.2中国专利申请国分布
4.3NIPT的发展阶段和技术演进
4.3.1NIPT的技术生命周期
4.3.2不同技术分支的申请量分布
4.3.3技术路线图
4.3.4申请人情况
4.3.5发明人情况
4.4国外NIPT领域重点申请人
4.4.1Sequenom
4.4.2Verinata Health公司
4.4.3Ariosa Diagnostics公司
4.4.4本节结语
4.5我国NIPT领域重要申请人
4.5.1华大基因
4.5.2贝瑞和康
4.5.3达安基因
4.5.4安诺优达
4.5.5小结
4.6本章结语
第5章 产业专利纷争
5.1战火纷飞的专利世界
5.2重点公司的专利纷争
5.2.1Verinata Health公司积极应对诉讼
5.2.2illumina制霸之路
5.2.3罗氏进军基因测序
5.3颠覆整个产业的万基案
5.3.1万基案简介
5.3.2万基的专利申请
5.3.3万基案的诉讼与无效
5.4万基案的后续影响
5.4.1对美国专利制度的影响
5.4.2对全球专利制度的影响
5.4.3对我国企业的启示
5.5本章结语
第6章 结论与建议
6.1总体结论
6.1.1肿瘤检测和NIPT是发展重点
6.1.2产业专利控制力基石受到撼动
6.1.3产业发展路径呈现多样化
6.2建议
6.2.1专利分析基础上的产学研精准对接
6.2.2利用已知核心专利,多角度开发产业方向
6.2.3灵活运用诉讼策略,适时参与美澳市场
图索引
表索引

前言/序言

  “十二五”期间,“专利分析普及推广项目”每年选择若干行业开展专利分析研究,推广专利分析成果,普及专利分析方法。《产业专利分析报告》(第1~38册)自出版以来,受到各行业广大读者的广泛欢迎,有力推动了各产业的技术创新和转型升级。
  2015年度“专利分析普及推广项目”继续秉承“源于产业、依靠产业、推动产业”的工作原则,兼顾“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课题成果的普惠性,在综合考虑来自行业主管部门、行业协会、创新主体的众多需求后,最终选定了10个产业开展专利分析研究工作。这10个产业包括风力发电机组、高端通用芯片、糖尿病药物、高性能子午线轮胎、碳纤维复合材料、石墨烯电池、高性能汽车涂料、新型传感器、基因测序技术以及高速动车组和高铁安全监控技术,均属于我国科技创新和经济转型的核心产业。近一年来,约150名专利审查员参与课题研究,历时6个月,对10个产业进行深入分析,几经易稿,形成了10份内容实、质量高、特色多、紧扣行业需求的专利分析报告,共计400多万字、两千余幅图表。
  2015年度的《产业专利分析报告》在加强方法创新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申请人合作、专利运营、外观设计、产品专利、技术路线、技术差异等多个方面的研究,并在课题研究中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和验证。例如,高性能子午线轮胎课题组通过研究发现了美国和日本申请人互相要求专利优先权达成联盟的新方式;新型传感器课题组在初创企业利用专利成长的路径方面作出了尝试;碳纤维复合材料课题组对宝马i3进行了产品专利剖析,找出了国内企业可借鉴专利和风险专利;高速动车组和高铁安全监控技术课题组找出了我国与其他高铁强国的专利技术差异。
  2015年度“专利分析普及推广项目”的研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大力支持。例如,中国工程院院士杜善义先生、中国铁道科学研究院首席研究员黄强先生、中国电子企业协会会长董云庭先生等专家多次参与课题评审和指导工作,对课题成果给予较高评价。来自社会各界的近百名行业和技术专家多次指导课题工作,为课题顺利开展作出了贡献。课题研究也得到了工业和信息化部相关领导的重视,特别是工业和信息化部原材料工业司副司长潘爱华先生和科技司基础技术处副处长阮汝祥先生多次亲临指导。《产业专利分析报告》(第39~48册)凝聚社会各界智慧,旨在服务产业发展。希望各地方政府、各相关行业、相关企业以及科研院所能够充分发掘专利分析报告的应用价值,为专利信息利用提供工作指引,为行业政策研究提供有益参考,为行业技术创新提供有效支撑。
  由于报告中专利文献的数据采集范围和专利分析工具的限制,加之研究人员水平有限,报告的数据、结论和建议仅供社会各界借鉴研究。
  《产业专利分析报告》丛书编委会
  2016年5月


产业专利分析报告(第47册) 基因测序技术 本书概述: 本册《产业专利分析报告》聚焦于当前生物技术领域最具前瞻性和爆炸性增长潜力的分支——基因测序技术。基因测序技术是生命科学研究、临床诊断、精准医疗乃至农业育种等多个关键领域的基石。随着高通量测序(Next-Generation Sequencing, NGS)技术的成熟与成本的持续下降,其在科研机构和商业应用中的渗透率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攀升。本报告系统梳理了自XX年以来(请在此处根据实际情况填写一个起始年份,例如2010年)全球范围内与基因测序技术相关的专利布局态势、核心技术发展路径、主要竞争者战略意图以及未来潜在的创新热点。 第一部分:全球基因测序技术专利版图的宏观解析 本部分首先勾勒出全球基因测序领域的专利全景图。我们将测序技术划分为核心技术平台(如Illumina SBS、Thermo Fisher Ion Torrent、PacBio SMRT以及新兴的纳米孔技术)和下游应用技术(如文库制备、生物信息学分析工具、临床应用专利)。 1. 专利申请量与技术成熟度分析: 通过对全球主要专利局(USPTO, EPO, CNIPA, JPO等)的检索结果进行统计分析,我们揭示了基因测序技术专利申请量的年度变化趋势。报告将重点分析“S曲线”模型中的技术成熟度位置,判断当前是处于技术快速迭代期、平台固化期还是向应用转化期过渡的阶段。 2. 地域集中度与创新溢出效应: 分析美国、中国、欧洲和日本在测序核心技术领域的主导地位。报告将探讨特定国家或地区的政策导向(如“精准医疗计划”)如何驱动了相关专利的集中涌现。特别关注新兴市场在特定细分领域(如低成本、便携式测序)的专利追赶策略。 3. 关键技术交叉点识别: 基因测序不再是孤立的技术,它与人工智能(AI)、微流控技术(Microfluidics)和生物芯片(Biochip)的融合日益紧密。本部分将使用专利引文分析和技术主题聚类,识别出最具创新活力的技术交叉热点。 第二部分:核心测序技术平台的专利竞争态势深度剖析 本部分是报告的核心,针对目前市场上占据主导地位的几大测序技术平台,进行专利壁垒和技术路线的详细拆解。 1. 基于荧光信号的合成测序(SBS)专利壁垒: 核心酶与聚合酶修饰: 详细分析Illumina等巨头在可逆终止子、固相桥式PCR以及配套的DNA聚合酶分子修饰方面的专利布局。这些专利构成了当前高通量测序市场的“护城河”。 芯片载体与流动槽设计: 探讨固定化技术、簇生成技术(Cluster Generation)专利的保护范围和有效性,以及这些专利对新进入者构成的主要障碍。 2. 半导体测序(半导体定序,如Ion Torrent)的专利焦点: 离子感应与pH变化检测: 关注离子半导体检测器的结构设计、信号放大和背景噪音抑制相关的专利群。分析其在特定应用场景(如肿瘤突变检测)中的专利优势。 3. 单分子实时测序(SMRT与纳米孔技术): SMRT技术(Pacific Biosciences): 聚焦于零模波导(ZMW)阵列结构、DNA聚合酶的固定化技术以及循环测序策略的专利保护情况。 纳米孔测序(Oxford Nanopore Technologies等): 深入解析纳米孔材料(如定制的蛋白质孔或合成孔)、离子流控制、以及碱基识别算法的专利布局。该领域专利的快速增长预示着其在长读长测序中的潜力。 第三部分:专利布局在下游应用领域的战略价值 测序技术的价值最终体现在临床和科研应用上。本部分将专利分析的视角转向商业落地层面。 1. 临床诊断与伴随诊断(CDx)专利: 疾病特异性标志物组合: 分析针对特定癌症(如肺癌、乳腺癌)的基因 Panel 设计、SNP/InDel 组合专利的保护强度。 液体活检(Liquid Biopsy)的专利布局: 重点关注cfDNA/ctDNA的富集、文库制备(如基于低输入量的文库技术)以及循环游离DNA(cfDNA)的定量检测方法专利。 2. 生物信息学与数据处理专利: 随着测序数据量激增,算法成为关键瓶颈。本部分将分析序列比对算法(如BWA的改进)、变异识别(Variant Calling)流程优化以及数据压缩技术等软件和方法学专利的保护策略。 3. 测序流程关键耗材与试剂专利: 详细梳理文库制备试剂盒(Adapter Ligation, Tagging)、酶制剂(高保真酶、特殊修饰酶)以及配套的微流控芯片耗材的专利保护网络,识别这些环节的“隐形壁垒”。 第四部分:竞争格局与未来趋势预判 基于前述的专利数据,本部分提炼出对产业发展具有指导意义的结论。 1. 主要参与者(Originators & Challengers)的专利组合特征: 对Illumina, Thermo Fisher, Roche, BGI, Oxford Nanopore 等关键公司的专利组合进行“广度-深度”分析,揭示其核心技术壁垒的厚度以及在未来技术路线上的押注方向。 2. 专利无效与诉讼风险预警: 识别当前专利池中存在专利交叉重叠、授权范围模糊或有被挑战风险的关键专利簇,为企业研发和商业化决策提供风险规避建议。 3. 新兴技术专利预测: 基于早期(Pre-Grant)专利申请趋势,前瞻性地预判未来3-5年内可能突破并形成新一轮专利竞争热点的领域,例如:超长读长测序的稳定性提升、无需扩增的直接测序技术、以及高通量单细胞多组学整合测序技术。 结论: 本报告旨在为生命科学研究人员、技术开发者、知识产权战略制定者以及风险投资机构,提供一份全面、深入且具备高度实战价值的基因测序技术专利地图,助力决策者在激烈的技术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到《产业专利分析报告(第47册) 基因测序技术》这个书名,我立刻联想到的是它可能为创业者提供的指引。在基因测序这个充满创新机会的领域,无数创业公司正试图在这个新兴市场分一杯羹。然而,缺乏对现有专利格局的清晰认识,很容易导致重复研发、侵权风险,甚至在产品上线后就面临法律诉讼,这对初创企业来说是致命的打击。因此,我特别期待这本书能够提供一份详尽的“专利地图”,帮助创业者了解哪些技术已经被高度专利化,哪些领域可能存在专利空白,以及如何规避潜在的专利风险。它是否会分析那些成功的基因测序技术公司的专利策略,以及它们如何利用专利来保护自己的核心技术和市场份额?我希望书中能提供一些实用的建议,例如在进行技术研发时,应该关注哪些方面的专利审查,以及如何进行专利检索以避免侵权。这本书对我来说,可能不仅仅是一份报告,更是一份指导我如何在这个激动人心的领域进行合法创新和稳健发展的行动指南。

评分

我对《产业专利分析报告(第47册) 基因测序技术》这本书的期待,更多的是基于一种对商业战略的洞察。在当前这个快速变化的时代,任何一个有潜力的产业,其背后的知识产权斗争都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基因测序技术无疑是当今最有影响力的技术之一,而它的产业发展,必然伴随着大量的专利申请、防御以及潜在的冲突。我非常希望这本书能够帮助我理解,那些掌握了核心基因测序技术的公司,是如何通过专利来构建其竞争壁垒的。它是否会分析不同公司在某个技术节点上的专利布局强度,以及是否存在潜在的专利“黑洞”或“雷区”?我尤其关心,这本书是否会深入探讨一些技术标准和专利池的形成,这对于理解行业内的合作与竞争关系至关重要。对于我这样一个关注产业发展动向的人来说,能够从专利的角度去审视基因测序技术的商业版图,无疑是一种全新的视角,也可能揭示出一些平时难以察觉的商业秘密。

评分

《产业专利分析报告(第47册) 基因测序技术》这个书名,让我有一种想要深入了解行业“幕后故事”的冲动。专利,往往是新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市场的必经之路,它记录着创新者的智慧,也反映着产业竞争的激烈程度。我一直对基因测序技术的发展轨迹感到着迷,而这本书,通过“产业专利分析”这个角度,似乎提供了一个观察这一轨迹的独特窗口。我好奇书中是否会披露一些鲜为人知的专利故事,比如某个突破性技术的发明人是如何一步步克服困难,最终获得专利保护的?或者,书中是否会分析一些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专利诉讼,它们是如何塑造了基因测序技术产业的格局?我希望这本书能够不仅仅是冰冷的数据堆砌,而是能够通过对专利的解读,讲述基因测序技术领域那些充满智慧、勇气和策略的创新历程。我期待它能让我看到,在那些光鲜的技术突破背后,有多少不为人知的努力和智慧,以及这些专利是如何为技术的发展保驾护航,又在无形中塑造着整个产业的未来。

评分

拿到《产业专利分析报告(第47册) 基因测序技术》这本书,我最先想到的便是它在学术研究层面的价值。作为一名正在攻读生物信息学相关专业的学生,我深知文献梳理和理论学习的重要性,但有时候,单纯的理论学习会显得有些飘忽,缺乏与实际产业应用的连接。而这本书的书名,恰恰点明了其研究的独特角度——从专利的视角出发,深入剖析基因测序技术的产业化进程。我希望书中能够提供详尽的案例分析,比如某个关键基因测序仪的发明专利是如何被申请和保护的,又比如针对特定疾病的基因诊断技术,其专利池的构建情况又是如何。这对于我们理解技术创新如何转化为商业价值,以及如何在新兴技术领域进行知识产权布局,都将提供宝贵的实操经验。我尤其好奇,作者在撰写过程中,是否会提及一些尚未广泛公开但却具有巨大潜力的技术方向,而这些方向恰恰是通过专利申请率先显露端倪的。如果能提供一些关于专利诉讼或技术许可的案例,那就更完美了,这将帮助我更全面地理解基因测序技术产业生态的复杂性。

评分

这本书的书名实在太吸引我了,作为一个对科技前沿领域一直抱有强烈好奇心的人,《产业专利分析报告(第47册) 基因测序技术》这个标题本身就勾勒出了一个宏大而精确的图景。我一直认为,要真正理解一个产业的脉络和未来走向,深入研究其专利布局是绕不开的关键环节。基因测序技术,更是当下最炙手可热的领域之一,它不仅关乎人类健康,更深刻地影响着农业、生物制药、甚至环境保护等诸多方面。我迫不及待地想知道,这本书会如何抽丝剥茧,将复杂的专利信息转化为清晰的洞察。作者是如何梳理这些专利的,是按照时间顺序,还是按照技术分支?它是否会涵盖从早期突破性技术到最新创新成果的演变过程?我特别期待书中能够揭示那些隐藏在海量专利数据背后的创新驱动力,以及不同国家和地区在基因测序技术领域的竞争格局。同时,对于潜在的投资机会和技术壁垒,我也希望能从中得到一些启发。这本书的名字就像一把钥匙,预示着将开启一个充满知识宝藏的大门,我非常期待能在其中找到关于基因测序技术未来发展趋势的独到见解。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