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星经济论著全集(共9卷)

苏星经济论著全集(共9卷)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苏星 著
图书标签:
  • 苏星
  • 经济学
  • 经济思想史
  • 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 苏联经济学
  • 政治经济学
  • 著作全集
  • 经典文献
  • 学术研究
  • 红色经典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知识产权出版社
ISBN:9787513041515
版次:1
商品编码:11958038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3276
套装数量:9
字数:2804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适读人群 :经济学、经济史和经济思想史研究者、各高校经济系学生及其他经济学衍生学科、交叉学科的研究者、学习者。

囊括苏星先生涉及经济问题的文章和著作的所有作品,“全”是此套图书的卖点。是经济学者和经济学研究者必备的经典资料。

内容简介

《苏星经济论著全集》(以下简称《全集》)收录了苏星先生研究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有关问题的专著、文章等,并按专著、文章出版(发表)时间为序分卷出版,将苏星的经济理论思考、论述完整而系统地展现给读者,不仅可以使读者从中全面认识和研究苏星的经济思想理论,还可以同时了解新中国成立后五十余年社会主义建设走过的不平凡的历程和经济学界对中国经济理论研究的探索脉络。《全集》是知识产权出版社在苏星先生九十年诞辰之际为我国经济学界和经济史界奉献的一部宝贵的经济学文献,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必将嘉惠于经济学界和经济史界。

作者简介

苏星(1926~ 2008)  中国经济学家。出生于内蒙古自治区敖汉旗,原籍山东莱阳。1948年毕业于华北联合大学政治系。194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后任华北大学政治班、国文系助理员。1950~1958年在中国人民大学任经济系政治经济学教研室教师、副主任、主任、副教授。1959年后,历任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编辑部副主任。“文化革”期间遭受迫害。后任《红旗》杂志经济组组长、经济部主任、副总编辑、代理总编辑。中共中央党校副校长兼《求是》杂志社总编辑,中共中央党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共中央党校学报》编委会主任,中共中央党校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与建设工程咨询委员会委员等。  苏星是中共十二大代表,第五、第六、第七届政协委员,第八届全国政协常委、学习委员会副主任。*一、第二届中国城市住宅问题研究会副理事长。苏星长期从事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研究,写了许多有关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著作和文章,对中国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作出贡献。他在1954年发表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法则在我国过渡时期的作用问题》一文,引起了一场全国范围的关于过渡时期经济规律问题的讨论。1959年出版了与薛暮桥等合著的《中国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一书。1957年开始研究城市住宅问题,提出城市住宅具有商品属性的观点,并提出改革住房制度和房租政策的主张。1986年出版了《我国城市住宅问题》的专著。苏星还对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及价值规律、价格改革、计划经济与市场关系等问题进行研究,发表了许多颇有见树的文章和有价值的著作。著有《全民所有制经济内部交换的生产资料也是商品》、《计划、市场、价格》、《马克思的价值理论及其发展》、《社会主义再生产的理论与实践》、《在改革开放中建设和发展各具特色的小城市》、《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概述》等。2008年4月12日因病医治无效不幸在北京逝世,享年八十二岁。

目录

《苏星经济论著全集》包括9卷,各卷收录的图书如下:

第1卷

1.《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

2.《学点政治经济学》

3.《略论农轻重》

4.《社会主义经济文集》


第2卷

1.《我国农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2.《计划?市场?价格》

3.《马克思的价值理论及其发展》


第3卷

1.《社会主义再生产的理论与实践》

2. 《我国城市住宅问题》

3.《怎样学习和研究经济学》


第4卷

1.《苏星选集》


第5卷

1.《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济研究》


第6卷

1.《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2.《论外集》


第7卷

1.《苏星自选集》



第8卷

1.《我的理论生涯》


第9卷

1.《新中国经济史》(修订本)


前言/序言

苏星(原名王振寰)1926年生于原热河省下洼镇(现属内蒙古敖汉旗),1946年离乡考入华北联合大学,先后在该校政治班、政治系学习。1948年5月起,在华北联合大学(其间该校并入华北大学)做调研等工作;至1950年中国人民大学成立,先在校刊室,后上讲台教授政治经济学;1956年评为副教授,担任过教研室副主任、主任。结合教学和研究,著述主要是对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探讨;与王学文先生曾有关于过渡时期规律认识的商榷;参加薛暮桥先生主持的《中国国民经济的社会主义改造》一书的撰写与修订;开始研究住宅问题。

1959年,苏星调北京市委前线杂志社任编辑部副主任。1961年与于光远先生共同主编《政治经济学》教材并调到红旗杂志社工作,曾任经济组副组长、组长。在20世纪60年代前半期,参加了陈云同志主持召开的煤炭、钢铁两个座谈会,在北京通县宋庄公社和北京第二机床厂参加两期社会主义教育运动,期间研究的重点为社会主义扩大再生产和中国农村道路问题。

“文革”期间,苏星先历3年审查,随后4年在石家庄郊区干校种菜;劳作之余续写农村道路问题。1973年回京继续在红旗杂志社任编辑。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苏星1979年任红旗杂志社经济部主任,1982年任副总编。20世纪80年代,他参加了许涤新先生主编的《政治经济学辞典》(负责资本主义部分)和《简明政治经济学辞典》(副主编)的编辑工作;协助薛暮桥先生完成《中国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研究》一书。结合经济体制改革,研究计划与市场、商品经济与价格、城市与城市住宅、社会主义再生产等一系列问题。

1987年8月,中央调整红旗杂志社领导班子,工作暂由苏星主持。1988年1月,《红旗》杂志划归中央党校,苏星任中央党校副校长,继续主持《红旗》杂志的编辑出版工作以及新刊的筹备工作。1988年7月1日《求是》杂志创刊,苏星任总编辑。同年10月,免去《求是》杂志总编辑职务任中央党校副校长,分管教学工作。1990年开始担任政治经济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期间乔石同志、胡锦涛同志先后任中央党校校长。20世纪90年代中期,为了却写作《新中国经济史》的宿愿,他请求不再担任行政职务,于1998年2月得到批准。1999年,《新中国经济史》出版,获国家图书奖。21世纪初,他写了《中国经济50年发展历程的总体回顾》(载《中国经济年鉴》2000年卷);2004年开始参加中央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咨询委员会的工作。此后,主持完成了国家社科研究规划委托研究重大项目“邓小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理论和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变的综合研究”;对《新中国经济史》进行了修订,2007年修订本出版;回顾个人从事理论工作的路程,写了《我的理论生涯》一书。苏星于2008年4月病逝,享年82岁。

在苏星自撰的小传里,有一段总结:“几十年来,我主要工作是教书当编辑,还做过多年行政工作,但从未停止理论研究。在这方面主要做了两件事:一是传播和阐释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例如前已述及的教材、辞典的编写,《中国大百科全书》经济学卷的编写;二是结合实际研究中国社会经济问题与经济理论。我对经济问题的研究,涉及的领域比较广泛,除前面提到的社会主义基本经济规律、农业合作化、社会主义再生产以外,还研究过城市住宅、价格、所有制、产业结构、国有企业改革等方面的问题。写作出版过《我国城市住宅问题》《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等著述。”

编者说明ⅲ2009年,应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函约,经家母靳淑英选文,于2011年出版了一册《苏星文选集》。

2016年应知识产权出版社约稿出版《苏星经济论著全集》,编入的文章、专著按发表或出版的时间为序。著者、家母已逝,我们以为父母如在,应不至于反对这样编辑并出版。

中国在1949年以后的计划经济与改革开放的实践,要求并推动着关于社会主义经济的理论探索;对社会主义经济制度、计划与市场基本关系等核心问题的认识,在改革开放前后有实质性转变。苏星的经济理论研究,在不同时期的观点、词语、主张也有不同。编入《苏星经济论著全集》的文章与专著,内容、文字仅对个别有误之处做了删减或修订,总体上保持他自己定稿的原貌。由于作者在生前出版不同文集时,有些文章在这些文集里有重复采用现象,为了避免重复,这次出版《苏星经济论著全集》时编者对重复的文章酌情进行了删除,但个别文章因作者在不同文集采用时有少量的修改,现为保持作者所著内容完整以致有重复的,望读者理解见谅。

2016年是苏星诞辰90周年,《苏星经济论著全集》的出版,对我们和依旧怀念他的友人,是最好的告慰与纪念。在此,对知识产权出版社表示衷心的感谢。



好的,这是一份为您的《苏星经济论著全集(共9卷)》量身定制的、不包含该书内容的图书简介,旨在突出其他重要经济学著作的价值与深度: --- 历史的宏大叙事与思想的精微剖析:跨越时代的经济学经典选粹 (一份关于现代经济思想演进与实践的精要导览) 本选集旨在为广大学者、政策制定者及关注全球经济脉络的读者,提供一套精选的、横跨不同历史时期与流派的重量级经济学著作的导读与精要。我们深知,要理解当代经济学的复杂图景,必须回溯那些奠定基石、引发变革的关键文本。本选集不涉及苏星先生的论著,而是聚焦于那些塑造了我们对价值、增长、分配与制度理解的里程碑式作品。 第一部分:古典主义的基石与财富的起源 本部分深入探究西方经济思想的黎明,重点剖析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国富论》(The Wealth of Nations)与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的《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On the Principles of Political Economy and Taxation)。 1. 亚当·斯密:《国富论》——看不见的手与劳动价值的萌芽 斯密的这部巨著,不仅仅是一部经济学著作,更是一部关于人类社会组织和道德哲学的深刻洞察。我们精选了书中关于劳动分工如何成为提高生产力的核心机制的论述,并着重分析了“看不见的手”这一概念的真正内涵——它并非市场万能论,而是基于个人追求自身利益时,在自由竞争市场中偶然促进社会整体利益的动态过程。本选集将梳理其早期关于资本积累、地租的理论雏形,以及对重商主义的系统性批判,展现其构建自由市场体系的理论框架。 2. 大卫·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比较优势与分配的铁律 李嘉图的贡献在于将古典经济学带入了更严谨的逻辑推导阶段。本部分详细阐释了比较优势理论(Theory of Comparative Advantage),这是国际贸易理论的永恒基石。通过对谷物法争论的背景分析,我们揭示了李嘉图如何用严密的逻辑证明自由贸易不仅有利于参与国,而且是实现全球资源最优配置的必要条件。同时,对地租理论(级差地租)的深入解读,揭示了土地稀缺性如何影响财富的初次分配,为后续的社会思潮埋下了伏笔。 第二部分:马克思主义的批判与制度的张力 本部分聚焦于卡尔·马克思(Karl Marx)的《资本论》(Das Kapital),理解其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颠覆性解构。 3. 卡尔·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精要)——价值、剩余价值与资本的运动规律 马克思的分析是古典经济学逻辑的极致延伸,也是对其最深刻的挑战。本选集重点剖析劳动价值论如何被进一步深化为剩余价值理论。我们详细梳理了从简单商品交换到资本循环的全过程,解释了“活劳动”如何转化为“凝固的劳动”,并成为资本家利润的唯一源泉。此外,对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利润率下降趋势等核心矛盾的论述,帮助读者把握马克思对资本主义长期发展趋势的预判。 第三部分:边际革命与新古典学的建立 进入19世纪后期,经济学迎来了范式转移,即所谓的“边际革命”。本部分关注阿尔弗雷德·马歇尔(Alfred Marshall)的集大成之作。 4. 阿尔弗雷德·马歇尔:《经济学原理》(选要)——均衡、弹性与现代分析工具的形成 马歇尔的伟大在于他成功地将古典经济学的宏大叙事与边际效用理论结合起来,形成了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分析框架。本选集细致解读了著名的“剪刀论”——价值由供给和需求共同决定,而非单一因素。我们着重分析了需求价格弹性的精确计算方法及其在垄断竞争市场分析中的应用,以及他如何首次系统地引入了“短期”与“长期”的概念,为动态分析打下了基础。 第四部分:宏观经济学的诞生与凯恩斯革命 20世纪的大萧条催生了对传统经济学理论的深刻反思,约翰·梅纳德·凯恩斯(John Maynard Keynes)的出现彻底改变了经济政策的制定方式。 5. 约翰·梅纳德·凯恩斯:《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核心章节解析) 本卷是理解现代宏观经济政策的必读之作。我们聚焦于凯恩斯对古典经济学“有效需求决定产出”的颠覆性论断。重点解析了有效需求不足如何导致持续的失业和衰退,以及乘数原理如何解释政府支出对国民收入的放大效应。本书将清晰勾勒出凯恩斯主义的政策工具箱——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的协同作用,及其对国家干预的理论辩护。 第五部分:增长、信息与现代经济学的前沿视野 本部分将目光投向20世纪下半叶至今,探讨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与市场信息的不对称性问题。 6. 罗伯特·索洛(Robert Solow)与现代增长理论(内生增长模型概述) 索洛模型是分析长期经济增长的基准工具。我们提炼了其关于资本积累、劳动增长和技术进步对人均产出贡献的框架。随后,本选集将过渡到保罗·罗默(Paul Romer)等代表的内生增长理论,重点阐释知识和人力资本如何被视为可以自我强化的经济因子,从而解释不同国家间长期增长路径的差异。 7. 乔治·阿克洛夫(George Akerlof)等:信息经济学的突破 本部分聚焦于信息不对称在市场失灵中的核心作用。通过对“柠檬市场”(二手车市场)的经典分析,读者将理解为何在信息不完全的条件下,高质量的产品会被低质量的产品挤出市场(逆向选择)。同时,我们将探讨道德风险在雇佣关系和金融领域中的体现,这是理解现代金融监管与契约理论的基础。 --- 本选集力求在有限的篇幅内,为读者勾勒出一幅清晰的经济学思想演进图谱,从财富的物质基础到价值的抽象构成,从市场的微观均衡到宏观经济的稳定目标,展现历代经济学大师们如何通过不懈的思辨,为人类社会的理性繁荣提供了持续的理论支撑。阅读本册,即是与人类最伟大的经济头脑进行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

用户评价

评分

在翻阅《苏星经济论著全集》的第三卷时,我被作者对于微观经济主体行为的细致洞察深深打动。苏星并没有将消费者和生产者描绘成冰冷的“经济人”,而是赋予了他们更为复杂和人性化的动机。他对于消费者效用最大化背后心理因素的探讨,以及企业在面临不确定性时的决策过程,都充满了生活气息。我尤其喜欢他对于“行为经济学”的早期探索,虽然当时可能还未形成系统理论,但其对非理性决策的关注,让我觉得经济学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抽象学科,而是与我们每个人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读到这一卷,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看到了身边的人,在做出各种经济决策时的挣扎与权衡。这是一种“照镜子”式的阅读体验,既有趣又发人深省。

评分

读罢《苏星经济论著全集》的第五卷,我感觉自己的经济学视野仿佛经历了一次“凤凰涅槃”。这卷的论述,尤其是在关于市场失灵与政府干预的章节,其精妙之处让我拍案叫绝。苏星并非简单地将市场奉为圭臬,也未全然否定政府的作用,而是通过大量翔实的数据和严谨的逻辑分析,勾勒出了一个动态的、相互制约的经济图景。他对于信息不对称、外部性等问题的剖析,其深刻程度远超我以往的认知。我特别注意到他对公共物品供给机制的探讨,其中关于“搭便车”问题的解决方案,让我对一些社会现象有了全新的理解。书中引用的案例,既有宏观的国际经济博弈,也有微观的个体行为决策,无缝衔接,让理论不再是空中楼阁,而是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这是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启迪,在不经意间,你就被引导着去思考,去质疑,去构建自己的经济认知框架。

评分

初次捧读这套《苏星经济论著全集》,心中涌动的是一种莫名的期待与好奇。苏星这个名字,在我脑海中曾经只是经济学界一个遥远而响亮的名字,如今,这沉甸甸的九卷本,仿佛打开了一扇通往他思想世界的宏伟殿堂。我并非经济学科班出身,对于复杂的模型和晦涩的理论,我总有一种敬畏之心,但也正是因此,我渴望从这套著作中寻找到一种能够理解、能够触及我日常生活的经济视角。翻开第一卷,扉页上印刷的铅字,散发出一种古朴的智慧气息。我深信,这套书不仅仅是学术的堆砌,更是作者对时代变迁、社会发展深刻洞察的结晶。我期待着,在接下来的阅读中,能够跟随苏星的笔触,穿越经济学的迷雾,看到清晰的脉络,理解那些影响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经济现象背后的逻辑。这是一种对知识的渴求,更是一种对时代脉搏的追寻。

评分

《苏星经济论著全集》的第八卷,给我的感受是“前瞻性”与“警醒性”并存。这一卷中关于经济全球化挑战与应对的论述,让我看到了作者对时代潮流的深刻把握。他对于逆全球化思潮的分析,以及对贸易保护主义可能带来的长远负面影响的预警,都显得尤为重要。我被其中关于国际货币体系稳定性、以及如何防范金融危机的讨论所吸引。苏星并没有回避问题的复杂性,而是提出了诸多富有建设性的建议。这是一种“未雨绸缪”的智慧,让我们在享受全球化便利的同时,也能警惕其潜在的风险。读完这一卷,我感觉自己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国际经济形势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对未来的经济发展充满了思考。

评分

《苏星经济论著全集》的第六卷,可以说是一场关于“发展”的宏大叙事。我尤其被其中关于新兴经济体崛起与全球经济格局演变的论述所吸引。苏星没有用简单的“发达”与“落后”来划分世界,而是深入剖析了不同经济体在历史、文化、制度上的差异如何影响其发展路径。他对于科技创新在经济增长中的驱动作用的阐述,让我看到了未来经济发展的希望所在。书中关于人力资本投资的重要性,以及教育和医疗体系对长期经济繁荣的关键作用,更是让我深思。我曾一度认为,经济发展只是数字上的增长,但苏星的论述让我意识到,真正的经济发展,是关于人的解放,是关于社会整体福祉的提升。这是一种超越单纯的“财富积累”的更深层次的追求,也让我对“可持续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