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简介
《旅游经济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旅游与饭店管理专业系列规划教材》以经济学基本理论为基础,综合了管理学、应用经济学、旅游学等多门学科的理论和知识,全面系统地阐述了旅游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并以案例的形式加强巩固基础知识和理论。
《旅游经济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旅游与饭店管理专业系列规划教材》主要包括三大部分的内容:旅游经济学概述、微观旅游经济学和宏观旅游经济学。第1部分为相关概述,包括旅游经济学概述和旅游经济学的发展和理论综述;第二部分为微观旅游经济学部分,包括旅游需求与旅游供给、旅游消费与评价、旅游产品及开发等内容;第三部分为宏观旅游经济学的内容,包括旅游投资与决策、旅游市场结构、旅游收入与分配、旅游经济管理体制、旅游经济效益与评价及旅游经济的发展趋势等内容。
《旅游经济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旅游与饭店管理专业系列规划教材》可供旅游及饭店管理类专业学生使用,也可供旅游企业从业人员使用。
内页插图
目录
第一章 旅游经济学概述
第一节 旅游经济学的基本概念
第二节 旅游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学科特点
第三节 旅游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二章 旅游经济学的发展与理论综述
第一节 国外旅游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
第二节 我国旅游经济学的演进与发展
第三章 旅游需求与旅游供给
第一节 旅游需求分析
第二节 旅游供给分析
第三节 旅游供求弹性
第四节 旅游供求平衡
第四章 旅游消费与评价
第一节 旅游消费概述
第二节 旅游消费影响因素
第三节 旅游消费效果及评价
第五章 旅游产品及开发
第一节 认识旅游产品
第二节 旅游新产品及其开发
第六章 旅游投资与决策
第一节 旅游投资与决策概述
第二节 旅游投资环境的内容及评价
第三节 旅游投资与决策的程序与方法
第七章 旅游市场及结构
第一节 旅游市场概述
第二节 旅游者市场的形成及发展
第三节 旅游地市场的形成及发展
第四节 旅游客流的形成及发展
第八章 旅游收入与分配
第一节 旅游收入与分配的概念和特征
第二节 旅游收入与分配的指标体系和衡量
第三节 旅游收入与分配的具体方式
第九章 旅游经济管理体制
第一节 旅游经济管理体制概述
第二节 旅游经济管理主体
第三节 旅游经济管理的具体内容
第十章 旅游经济效益与评价
第一节 旅游经济效益的特点和影响因素
第二节 旅游经济效益的评价内容
第三节 旅游经济效益评价的分类及方法
第十一章 旅游经济的发展趋势
第一节 旅游可持续发展
第二节 智慧旅游
第三节 创意旅游
第四节 全域旅游
参考文献
精彩书摘
《旅游经济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旅游与饭店管理专业系列规划教材》:
旅游经济学在我国起步比较晚,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旅游经济学研究不断深入,目前对旅游经济学科发展的阶段划分主要有以下两种观点:
(1)张辉(2002)认为我国旅游经济学科研究大体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旅游经济学科的创立阶段(1980—1990年);第二阶段是20世纪90年代,旅游经济学科研究从点向面扩展;第三阶段是在21世纪,人们开始注意从总体的角度,运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和视角来研究旅游现象。
(2)陈肖静(2006)提出,我国的旅游经济学研究进程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旅游经济学的认知性研究阶段(1980—1990年);旅游经济学的全面探索阶段(1991—1997年);旅游经济学的深入发展阶段(1998年至今)。
虽然我国旅游经济学研究的起步较晚,但我国旅游经济学研究仍是取得了相当数量的研究成果的。从时间上划分,我国旅游经济学研究大致有三个阶段。
一、中国旅游经济学研究的兴起阶段(20世纪70年代末—20世纪80年代)
1949—1978年,我国处于计划经济时期,入境旅游以一种外交活动的形式而存在。1978年之后,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旅游市场的对外开放促使我国以入境旅游为特征的旅游活动和旅游经济在我国主要城市的迅速发展。1979年,全国经济科学规划会议将旅游经济学列入国家经济科学研究的重点项目序列。1980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我国的旅游业有了长足的发展,促进了对旅游经济的研究。沈杰飞、吴志宏(1980)首次提出建立适合我国的旅游经济学科,这一阶段的旅游经济研究处于旅游经济学发展的起步期,主要对旅游业发展道路、旅游体制改革进行了研究。1982年,王立纲、刘世杰合著的《中国旅游经济学》,第一次较为系统地研究旅游经济,并深入探索了我国的旅游发展道路、旅游业的基本性质以及旅游资源开发等问题,并且提出了一些旅游经济的基本规范,初步构建了旅游经济研究体系。
这一时期,我国出现了一批学术性或准学术性的旅游刊物,例如《旅游学刊》《旅游管理》等,它们对旅游经济的研究产生了巨大的促进作用。同时,一些高校出版了《旅游经济学》教材,如黄辉实(1985)、林南枝(1986)等。1987年,著名经济学家孙尚清主持了《中国旅游发展战略研究》的课题,把中国旅游经济的研究从理论推向实践,提出中国旅游业要适度超前发展的战略。
……
前言/序言
在当今的世界经济体系中,旅游经济活动已经成为并且正在改变人类生产和生活的方式。20世纪50年代以来,大众化的旅游方式发展态势强劲,迅速成为各个国家和地区的重要支柱性产业。
在我国,自1978年改革开放政策实施以来,特别是1986年,国家将旅游业纳入到国民经济计划体系之后,旅游产业的增长速度加快。1998年东南亚经济危机时,世界经济发展疲软,国家将旅游业列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旅游产业的发展突飞猛进。目前,旅游产业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及生态建设等各个行业都有突出表现。
2009年,国务院提出把旅游业建设成国民经济的战略性支柱产业,全国各个省、市、自治区加大旅游产业投入,目前全国大部分省、市、区均提出要把旅游业打造成支柱产业,其中17个省、市、区更是提出要将其建设成战略性支柱产业,通过推动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的充分融合来实现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结构均衡与质量提升。
旅游产业的发展实践要求旅游教育水平的提升,旅游教育水平的提高促进旅游产业的进一步深化。正是在这种社会经济历史条件下,我们编写了本教材。本教材的主要特点如下:
(1)运用西方经济学和其他相关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结合旅游经济运行的自身规律,系统阐述了旅游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与方法;其内容包括微观和宏观方面,尽可能全面阐述旅游经济学的各领域;
(2)注重案例教学对旅游经济基本理论的解释,将理论与实践进行了更好的结合,使结论更具科学性;
(3)语言表述尽可能通俗易懂,适用性较强。
本书是旅游管理专业教师与团队集体完成的,也是教师在各自研究领域中最新成果的体现。全书共十一章,具体编写情况如下:西北大学温秀编写第一、七章,西北大学文国繁编写第二、八、九章,西北大学曹妍雪、许晓燕编写第三章,陕西学前师范学院苏琨编写第四、五章,延安大学宋竹芳编写第六章,湖南女子学院王春梅编写第七章,西安科技大学王会战编写第十、十一章。本书由温秀担任主编,苏琨、王会战、宋竹芳、王春梅担任副主编,负责全书的统稿工作。
在本书的编撰过程中,得到了西北大学李树民教授、陈实教授以及旅游管理系各位教师的悉心指导,也得到了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王建洪编辑的大力支持,在此表示最衷心的感谢。
由于时间仓促,本书在编撰过程中难免有疏漏之处,敬请诸位读者指正。
好的,这是一本不包含您提到的《旅游经济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三五”旅游与饭店管理专业系列规划教材》内容的图书简介,重点描述其核心内容和结构。 --- 图书简介:全球化背景下的区域经济一体化与可持续发展战略研究 (约1500字详细内容) 导言:新范式下的区域经济重塑与挑战 本书旨在深入探讨当前全球化进程加速背景下,区域经济一体化所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其可持续发展路径。我们站在传统经济学理论的边界之外,引入跨学科视角,重点分析了技术进步、地缘政治变动以及气候变化如何重塑区域间的经济联系和竞争格局。本书摒弃了对单一宏观指标的过度依赖,转而聚焦于制度设计、空间组织与韧性建设三大核心议题,为政策制定者、区域规划师和学术研究人员提供一套系统而具有前瞻性的分析框架。 第一部分:区域一体化的理论演进与空间计量基础 本部分追溯了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从古典贸易理论向新区域经济地理学(NEG)的演变历程。我们详细梳理了克鲁格曼(Krugman)的空间均衡模型、雅各布森(Jacobsons)的溢出效应分析,并引入了区域创新系统(RIS)和知识溢出网络的概念。 核心内容聚焦于: 1. 一体化的多层次结构分析: 不仅关注国家间的自由贸易协定(FTA)和关税同盟,更深入考察了次国家层面(如城市群、经济带)的制度协调机制。重点分析了“软联通”——标准互认、监管协调在打破区域壁垒中的决定性作用。 2. 空间计量方法的应用: 详细介绍了空间计量模型(如空间杜宾模型SDM、空间误差模型SEM)在评估一体化政策空间溢出效应(Spillover Effects)中的具体操作与局限性。我们提供了一系列基于GIS数据的实证案例,用以量化交通基础设施投资对邻近区域经济密度的影响。 3. 产业集群的动态演化: 探讨了“学习型区域”的构建要素,分析了知识的局部性(Locality)与全球网络的互动关系。通过对高科技产业集群的案例研究,阐释了创新生态系统如何依赖于特定的人力资本积累与制度环境。 第二部分:全球供应链重构与区域生产网络(GPNs)的韧性 近年来,新冠疫情和地缘政治摩擦暴露了超长供应链的脆弱性。本书将核心分析资源放在如何构建更具韧性、更可持续的全球生产网络之上,强调区域在重构中的战略地位。 本部分突破性地引入了“冗余性”与“多中心化”的概念: 1. 供应链的“去风险化”(De-risking)路径: 探讨了企业如何从追求“效率最大化”转向“风险最小化”的决策过程。分析了“近岸外包”(Near-shoring)和“友岸外包”(Friend-shoring)对不同类型区域经济的冲击与机遇。 2. 区域韧性的多维评估框架: 提出了一个包含经济多样性指数(EDI)、制度适应性指标(AII)和基础设施冗余度(IRD)的综合评估模型。该模型帮助识别哪些区域在面对外部冲击时更可能保持稳定增长。 3. 数字经济对区域边界的消解: 研究了平台经济和数据跨境流动对传统地理区位优势的冲击。分析了数字基础设施的建设如何成为新的区域竞争要素,以及如何通过建立区域数据治理框架来平衡开放与安全。 第三部分: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视域下的区域协调发展 本书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作为区域一体化和经济发展的终极检验标准。我们认为,不以缩小区域不平等、保护环境为目标的经济增长是不可持续的。 重点研究内容包括: 1. 绿色转型与区域比较优势的重塑: 分析了碳定价机制和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如何改变传统高碳产业的区域布局。探讨了可再生能源技术在欠发达区域构建新型比较优势的可能性。 2. 区域不平等与社会包容性: 深入剖析了基础设施一体化带来的“马太效应”,即中心区域虹吸效应如何加剧边缘区域的人才流失。提出了通过“反向创新”和“普惠性基础设施”投资来平衡区域发展的具体政策工具。 3. 跨区域环境治理合作机制: 聚焦于气候适应性规划,特别是水资源共享、跨境污染治理的制度设计。强调了区域合作组织在促进生态补偿和环境标准趋同方面的关键角色。 结论:迈向包容、韧性与绿色的区域未来 本书的最终目标是提供一套超越传统增长导向的区域发展哲学。我们强调,未来的区域经济成功不再仅仅取决于GDP的增速,更取决于其社会公平性、环境承载力以及应对不确定性的能力。我们呼吁政策制定者构建更加灵活、响应迅速的区域治理体系,以适应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全球化新常态。 本书结构严谨,理论深度与实证分析相结合,尤其适合高等院校的区域经济学、地理经济学、国际商务以及公共管理专业的学生和研究人员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