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等你来

内蒙古,等你来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尚游旅图》编委会 编
图书标签:
  • 内蒙古
  • 旅行
  • 文化
  • 风光
  • 摄影
  • 民族
  • 草原
  • 历史
  • 人文
  • 游记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星球地图出版社
ISBN:9787547122457
版次:1
商品编码:1197255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尚游手册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4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内蒙古,等你来》以时尚、先锋为特色,深入介绍内蒙古的旅游资源。书中,以先锋地、度假地、生态地、寻古地等分类,介绍旅游景区的攻略,图文并茂。此外,书中还有相当篇幅写旅游专题、快速导览、线路设计、美食、搜购。全书文字简练、攻略详实、地图精美实用,图片精美丰富,装帧简洁时尚,是不可多得的旅游随身书。

目录

速读内蒙古

内蒙古主题序图

内蒙古文艺味道

内蒙古清新旅游线

内蒙古热门城市

大草原――8处塞外好风光

No.01 乌兰布统草原

No.02 乌拉盖草原

No.03 辉腾锡勒草原

No.04 金帐汗蒙古部落

No.05 呼和诺尔草原

No.06 巴彦呼硕草原

No.07 希拉穆仁草原

No.08 格根塔拉草原

先锋地――7个更时尚玩法

No.09 巴丹吉林沙漠

No.10 敖伦布拉格峡谷

No.11 七星湖

No.12 神光响沙

No.13 大青沟

No.14 北方兵器工业城

No.15 二连浩特口岸

度假地――11个放嵇身心休闲地

No.16 阿尔山温泉

No.17 吊桥公园

No.18 牙克石旅游区

No.19 呼伦湖

No.20 哈素海

No.21 蒙古汗城

No.22 多伦湖

No.23 恩格贝

No.24 岱海

No.25 赛汗塔拉生态园

No.26 九城宫

民俗地――7处特色民俗风情地

No.38 满归

No.39 敖鲁古雅使鹿部落

No.40 室韦

No.41 恩和

No.42 奇乾

No.43 鄂伦春旅游区

No.44 伊斯兰风情街

经典地――11处人气地标

No.27 满洲里旅游区

No.28 奠尔道嘎森林公园

No.29 阿尔山森林公园

No.30 阿斯哈图石林

No.31 达里诺尔湖

No.32 昭君博物院

No.33 五当召

No.34 成吉思汗陵

No.35 响沙湾

No.36 通湖旅游区

No.37 额济纳胡杨林

生态地――10处瑶池胜境

No.45 额尔古纳湿地景区

No.46 红花尔基森林公园

No.47 青山景区

No.48 世珍园

No.49 巴图湾

No.50 二龙什台森林公园

No.51 乌粱素海

No.52 月亮湖

No.53 海森楚鲁怪石城

No.54 居延海

寻古地――13处人文沉淀地

No.55 内蒙古博物院

No.56 元上都遗址

No.57 大召寺

No.58 库伦三大寺

No.59 呼伦贝尔古城

No.60 广宗寺

No.61 贝子庙

No.62 孝庄园文化景区

No.63 喀喇沁王府博物馆

No.64 巴林左旗召庙

No.65 黑城遗址

No.66 桌子山岩画

No.67 乌兰夫纪念馆

美味和搜购――品尝13美味,选购10特产

内蒙古美食

内蒙古特产
《内蒙古,等你来》 一本关于探索、发现与心灵回归的旅行笔记 踏上这片广袤的土地,呼吸着带着草原气息的空气,你会发现,内蒙古不仅仅是一张地理地图,更是一方承载着无数故事、孕育着深厚文化、散发着迷人魅力的心灵栖息地。这本书,并非详尽的旅游指南,亦非枯燥的历史学术论文,它是一次深入骨髓的行走,一次与灵魂的对话,一次对生命本真状态的追寻。 序章:风起草原,心之所向 为何选择内蒙古?或许是那些关于马背民族的传说,关于蒙古长调的悠扬,关于星辰大海般无垠的草原,在无数个夜晚,悄无声息地在我心中播下了种子。当生活的洪流将我裹挟得疲惫不堪,当城市的喧嚣模糊了内心的声音,我便毅然踏上了这片等待已久的热土。我渴望的,是远离尘嚣的宁静,是回归自然的纯粹,是与那些古老文明的碰撞,是重新找回那个曾经热烈而自由的自己。 第一章:呼伦贝尔的呼唤,绿色的诗篇 我的旅程,从呼伦贝尔开始。这片被誉为“上帝的草原”的土地,以其无与伦比的壮美,向我展示了生命最原始的律动。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将金色的光辉洒向草原,我仿佛看见了亿万颗露珠在草叶上闪烁,那是大自然最精美的馈赠。我曾漫步在无边无际的绿野中,感受着脚下松软的泥土,耳边是风吹过草浪发出的沙沙声,仿佛是大地在低语,诉说着古老的秘密。 在这里,我遇见了真正的牧民。他们淳朴、热情,脸上刻满了岁月的痕迹,眼神中却闪烁着孩童般的纯真。我曾坐在他们的毡房里,品尝着浓郁的手把肉,喝着醇香的奶酒,听他们讲述关于放牧、关于家庭、关于这片土地的传说。他们的生活,简单而充实,与自然的节奏同步,让我深刻体会到了“知足常乐”的真谛。 我还记得,在一个晴朗的夜晚,我独自一人坐在草原中央,仰望着触手可及的星空。那里的星星,比我见过的任何地方都要明亮,都要密集。银河如一条闪耀的河流,横贯天际,让我不禁感到自己的渺小,也让我更加敬畏这浩瀚的宇宙。在那一刻,城市的烦恼、生活的压力,都化作了虚无,我只感受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宁静与自由。 第二章:锡林郭勒的脉搏,历史的回响 告别呼伦贝尔的绿色海洋,我来到了锡林郭勒。这里,草原的辽阔依旧,却多了一份历史的厚重与沉淀。我走访了古代的战争遗址,感受着曾经的烽火狼烟,想象着马蹄声踏碎寂静的场景。那些残破的城墙,那些静默的石碑,都在无声地诉说着属于这片土地的辉煌与沧桑。 我曾站在古代的察哈尔王府遗址上,试图触碰那些失落的时光。那些曾经的辉煌,如今只剩下断壁残垣,但却无法掩盖其背后所蕴含的强大的生命力与民族精神。我沉浸在对历史的追溯中,也对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民,对他们祖先留下的宝贵遗产,充满了深深的敬意。 在锡林郭勒,我还体验了蒙古族摔跤和赛马的传统活动。看着那些矫健的身影在场地上挥洒汗水,听着观众们激昂的呐喊声,我仿佛置身于一场古老的仪式之中。这不仅仅是体育竞技,更是草原民族文化的一种传承与展现,是一种对力量、对速度、对拼搏精神的赞美。 第三章:额济纳的胡杨,生命的赞歌 当我踏上额济纳的土地,我看到了生命的另一种形态——胡杨。这片土地,在秋日里,被染上了最绚烂的色彩。额济纳的胡杨,以其“生而不死一千年,死而不倒一千年,倒而不朽一千年”的顽强生命力,震撼了我的心灵。 我行走在金黄色的胡杨林中,阳光透过层层叠叠的树叶,洒下斑驳的光影。每一棵胡杨,都形态各异,有的挺拔如松,有的虬枝盘曲,仿佛是大自然精心雕刻的艺术品。它们在风中摇曳,发出沙沙的低语,诉说着生命的坚韧与不屈。 我曾在一个风雨交加的夜晚,独自一人在胡杨林中露营。风雨拍打着帐篷,发出阵阵轰鸣,但我却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安全与宁静。我知道,即使在这恶劣的环境中,这些胡杨依然屹立不倒,它们用自己的方式,向世界证明着生命的顽强。 额济纳的胡杨,不仅仅是一种植物,它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它告诉我,生命的意义,不在于短暂的绚烂,而在于长久的坚持与不懈的奋斗。即使面对艰难困苦,也要像胡杨一样,扎根大地,昂首向前。 第四章:阿拉善的戈壁,寂静的哲学 旅程的最后,我来到了阿拉善。这里,与之前的草原风光截然不同,是一片广袤而神秘的戈壁。在戈壁滩上行走,脚下是粗粝的砂石,远处是连绵起伏的山峦,头顶是深邃的蓝天。这里的一切,都显得如此寂静,如此辽阔。 在戈壁的寂静中,我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反思。城市的喧嚣,让我习惯了被各种信息填满,而戈壁的寂静,让我有机会聆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我开始审视自己的生活,审视自己的选择,审视自己真正想要的东西。 我曾在一个傍晚,看着夕阳将戈壁染成一片火红。那种壮丽而悲凉的景色,让我感受到了生命的短暂与渺小,但也让我更加珍惜当下的每一刻。在戈壁的寂静中,我领悟到了一种更深层次的哲学:生命的伟大,不在于其长度,而在于其厚度。 终章:归途,与草原共鸣的心 当我踏上归途,我带走的,不仅仅是相机里珍贵的照片,更是内心中涌动着的,对这片土地深深的眷恋。内蒙古,在我心中,已不再是一个模糊的地理概念,它是一个充满生命力、充满故事、充满温暖的地方。 这里的风,吹散了我内心的迷茫;这里的水,洗涤了我疲惫的灵魂;这里的人,教会了我淳朴与善良;这里的风景,让我看到了生命最原始的美丽。 《内蒙古,等你来》这不仅仅是一次旅行的记录,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一次对自我重塑的探索。它让我明白,真正的旅行,不在于走过多少地方,而在于内心有多少触动;不在于看过多少风景,而在于有多少感悟。 如果你也感到疲惫,如果你也渴望宁静,如果你也想寻找内心的力量,那么,请来内蒙古吧。这片土地,永远敞开怀抱,等待着与你共鸣的心灵,等待着你在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找回属于自己的那份纯粹与自由。 这趟旅程,是结束,也是开始。我将带着内蒙古的草原精神,继续前行,将这份感动与力量,融入未来的每一天。 愿每一个读到这本书的人,都能在字里行间,感受到内蒙古的辽阔与深情,都能在这片土地上,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价值,在于它成功地架设起了一座现代都市人心灵与广阔北方世界对话的桥梁。在当下这个信息爆炸、节奏飞快的时代,我们很容易迷失在日常的琐碎之中,而《内蒙古,等你来》就像是一次强迫式的“数字排毒”。作者叙述的节奏是舒缓而深沉的,他似乎在用一种古老的方式告诉我们,有些美好的事物,需要慢下来才能被察觉。我特别欣赏书中关于“时间感”的处理。在草原上,一天的时间似乎被拉得很长,太阳升起和落下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宏大的叙事;而相比之下,城市里的时间似乎被切割得支离破碎。这种对比,让我深刻反思自己生活的状态。书中引用的一些当地谚语和长者的智慧,如“好马不吃回头草,好汉不踏故土愁”之类的,虽然听起来朴素,却蕴含着对自由与远方的向往。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介绍内蒙古的书,不如说是一部关于如何重新定义“生命空间”和“精神原野”的哲学随笔,它给予了我极大的心灵慰藉和对未来探索的勇气。

评分

说实话,我是在寻找一些关于美食的资料时偶然接触到这本书的,原本以为它会是那种旅游攻略式的介绍,但读进去之后,才发现它对“味觉地图”的构建异常精彩。作者对于食物的描写,已经超越了简单的食材罗列和烹饪步骤,而是将食物与生活场景、情感记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比如,那一口略带膻味的羊肉奶茶,在严寒的清晨,如何成为驱散寒意和连接亲情的纽带;又比如,烤全羊的仪式感,不仅是对客人的最高礼遇,更是对生命循环的庄严致敬。书中有一段描写关于制作“铴铴肉”的段落,我仿佛能闻到那股浓郁的肉香混合着香料的味道,那种热烈而直接的生命力,透过文字直击心灵。最奇妙的是,作者还穿插了一些关于内蒙古少数民族的传统器皿和饮食礼仪的考据,使得“吃”这件事变得充满了文化深度。读完整段落后,我立刻就动身去寻找正宗的内蒙风味餐厅,那种强烈的代入感和行动力,是很多纯粹的旅游指南都无法给予的。这本书让人“馋”了,也让人“懂”了。

评分

我必须承认,我对内蒙古的地理概念一直停留在课本上的“大草原”的刻板印象。这本书,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地图。它细腻地展现了内蒙古地域的复杂性和多样性,从东部哲里木盟的湿地生态,到西部阿拉善盟的干旱戈壁,再到北部边境的森林地带,每一个区域都被赋予了独特的“性格”。作者在描述不同地理环境时,所采用的句式和词汇都进行了巧妙的切换,比如描写草原时,句子结构开阔舒展,充满延展性;而描摹巴丹吉林沙漠的宏伟与寂寥时,则使用了更多短促、有力的短句,营造出一种压迫感和距离感。更值得称赞的是,作者在探讨当地的生态保护问题时,并没有采取指责或说教的姿态,而是通过讲述当地牧民与土地之间世代相传的依存关系,让读者自然而然地理解到平衡发展的重要性。这种寓教于乐、润物无声的叙事技巧,是这本书最让我拍案叫绝的地方。它让我意识到,内蒙古的魅力,绝非单一的蓝天白云可以概括,而是一部由地质、气候、历史和生命共同谱写的史诗。

评分

坦白说,刚开始翻阅这册厚重的作品时,我有些担心它会陷入那种过度美化或者流水账式的记录中。毕竟,对于一个文化底蕴如此深厚的地域,想要把握其精髓并进行恰如其分的表达,难度极高。然而,这本书成功地避开了这些陷阱。作者的笔触是克制的,尤其在描写人文风情的部分,没有使用太多煽情的词汇,却能精准地捕捉到内蒙古人民身上那种“大漠孤烟直”的豪迈与骨子里的温柔。例如,书中对于“那达慕”大会的场景描绘,不只是聚焦于马背上的惊险与欢呼,更多地笔墨用在了赛前准备的肃穆、长者对年轻一代的期许,以及比赛结束后,不同部落间那种带着敬意的互相祝贺,这种对细节的关注,极大地提升了作品的厚度。我特别喜欢其中关于蒙古族传统服饰色彩哲学的分析,那种红、蓝、白三色之间的深层含义,以及它们如何与天地自然相呼应,让我对民族美学的理解提升到了一个新的层次。这本书读起来,需要静下心来,它不适合碎片化阅读,更像是一坛老酒,需要时间慢慢品味,回味无穷。

评分

这本《内蒙古,等你来》的书,拿到手里就感觉分量十足,装帧设计充满了粗犷与细腻的结合,那种皮革的纹理和烫金的字体,让人忍不住想立刻翻开它,去探寻那片广袤土地的秘密。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叙事上的那种不动声色的力量感,仿佛他不是在描述,而是在带领你亲身走过那片草原、戈壁与森林。书中对季节更迭的描绘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夏日里热烈到近乎咄咄逼人的阳光,如何被忽如其来的雷阵雨洗涤得一尘不染,空气中弥漫着青草和泥土混合的独特气味;而到了冬季,那份寒冷是彻骨的,但透过文字,你能感受到火炉边哈达酒的温暖,以及牧民们在风雪中坚韧不拔的生命力。最让我震撼的是关于历史的穿插,作者并没有采用生硬的史书堆砌,而是将历史事件融入到讲述某一座古城遗址或某一个部落的传说中,使得历史不再是遥远的概念,而是如同眼前的河流般鲜活流动。读完后,我立刻计划起我的下一次出行,脑海中已经浮现出在响沙湾的月牙泉边,听着风声吟唱的画面,那份对远方的向往,真是被这本书彻底点燃了。它不仅仅是一本游记或风土志,更像是一封来自北疆的,充满深情的邀请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