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句丽历史编年

高句丽历史编年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姜维东 著,姜维公 编
图书标签:
  • 高句丽
  • 古代史
  • 韩国史
  • 东北亚历史
  • 历史编年
  • 古代文明
  • 考古学
  • 历史研究
  • 三国时代
  • 边境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92937
版次:1
商品编码:11981310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东北古代民族历史编年丛书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531
字数:540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高句丽历史编年》以中史年号为主,以高句丽纪年为辅,分期编排高句丽史料,分为新东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四期。内容涉及高句丽的疆域、物产、风俗等。《高句丽历史编年》是对高句丽历史的补充和梳理,对高句丽研究具有重大史料意义。

作者简介

  姜维公,教授,历史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东北民族与疆域、中国古代史研究。现任东北民族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长春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院长兼图书馆馆长、吉林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特色)研究基地——东北民族历史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第一类特色专业(历史学)建设点负责人、吉林省重点学科(中国史)带头人、任吉林省精品课(中国古代史)负责人;吉林省历史学会副会长、吉林省图书馆学会资源建设委员会副主任、东北师范大学兼职教授、《东北史地》编辑委员会委员。主持及参与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2项、省部级科研项目20余项;出版学术著作、教材12部,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其中CSSCI级别论文数十篇,一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
  
  姜维东,1971年出生于吉林省农安县。现为长春师范大学东北亚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从事中国古代史、高句丽渤海历史及中朝关系史研究。著有《唐丽战争史》、《唐东征将士事迹考》、《东北地方民族史证》、《正史高句丽传校注》、《唐征高句丽史》,主编《东北亚研究论丛》等,在《社会科学战线》、《史学集刊》、《东北史地》等刊物发表论文70余篇。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新汉三国时期高句丽文献编年
新始建国元年(9年)
新始建国四年(12年)
新莽地皇年问(20-23年)
后汉光武帝建武六年(30年)
后汉光武帝建武八年(32年)
后汉光武帝建武十六年(40年)
后汉光武帝建武二十年(44年)
后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一年(45年)
后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三年(47年)
后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五年(49年)
后汉光武帝建武二十七年(51年)
后汉光武帝中元二年(57年)
汉明帝永平元年(58年)
汉和帝元兴元年(105年)
汉安帝永初元年(107年)
汉安帝永初二年(108年)
汉安帝永初三年(109年)
汉安帝永初四年(110年)
汉安帝永初五年(111年)
汉安帝元初五年(118年)
汉安帝元初六年(119年)
汉安帝永宁元年(120年)
汉安帝建光元年(121年)
后汉安帝延光元年(122年)
汉顺帝永建二年(127年)
汉顺帝阳嘉元年(132年)
汉顺帝永和元年(136年)
汉桓帝延熹四年(161年)
汉桓帝永康元年(167年)
汉灵帝建宁元年(168年)
汉灵帝建宁二年(169年)
汉灵帝熹平中(172-178年)
汉献帝初平元年(190年)
汉献帝建安三年(198年)
汉献帝建安九年(204年)
汉献帝建安十二年(207年)
汉献帝延康元年(219年)
曹魏文帝黄初二年(221年)
曹魏明帝太和二年(228年)
曹魏明帝太和四年(230年)
曹魏明帝太和六年(232年)
曹魏明帝青龙元年(233年)
曹魏明帝青龙中(234-235年)
曹魏明帝青龙四年(236年)
曹魏明帝景初元年(237年)
曹魏明帝景初二年(238年)
汉明帝景初三年(239年)
魏齐王芳正始元年(240年)
……

第二章 两晋南北朝时期
第三章 隋朝时期
第四章 唐代高句丽文献编年
第五章 高句丽文献杂篇

精彩书摘

  《高句丽历史编年》:
  新始建国四年(12年)
  《汉书》卷99中《王莽传》:初,五威将帅出,改句町王以为侯,王邯怨怒不附。莽讽牂柯大尹周歆诈杀邯。邯弟承起兵攻杀歆。先是,莽发高句骊兵,当伐胡,不欲行,郡强迫之,皆亡出塞,因犯法为寇。辽西大尹田谭追击之,为所杀。州郡归咎于高句骊侯驺。严尤奏言:“貉人犯法,不从驺起,正有它心,宜令州郡且尉安之。今猥被以大罪,恐其遂畔,夫余之属必有和者。匈奴未克,夫余、秽貉复起,此大忧也。”莽不尉安,秽貉遂反,诏尤击之。尤诱高句骊侯驺至而斩焉,传首长安。莽大说,下书曰:“乃者,命遣猛将,共行天罚,诛灭虏知,分为十二部,或断其右臂,或斩其左腋,或溃其胸腹,或其两胁。今年刑在东方,诛貉之部先纵焉。捕斩虏驺,平定东域,虏知殄灭,在于漏刻。此乃天地群神社稷宗庙佑助之福,公卿大夫士民同心将率墟虎之力也。予甚嘉之。其更名高句骊为下句骊,布告天下,令咸知焉。”于是貉人愈犯边,东北与西南夷皆乱云。
  《三国志》卷30《魏志.高句丽传》:王莽初,发高句丽兵以伐胡,不欲行,强迫遣之,皆亡出塞为寇盗。辽西大尹田谭追击之,为所杀。州郡归咎于句丽侯驺。严尤奏言:“貊人犯法,罪不起于驺,且宜安慰,今猥被之大罪,恐其遂反。”莽不听,诏尤击之。尤诱期句丽侯驺至而斩之,传送其首诣长安。莽大悦,布告天下,更名高句丽为下句丽。当此时为侯国。
  《后汉书》卷85《东夷.高句丽传》:王莽初,发句丽兵以伐匈奴,其人不欲行,强迫遣之,皆亡出塞为寇盗。辽西大尹田谭追击,战死。莽令其将严尤击之,诱句骊侯驺入塞,斩之,传首长安。莽大说,更名高句丽王为下句丽侯,于是貊人寇边愈甚。
  《资治通鉴》卷37新莽始建国四年二月条:莽又发高句骊兵击匈奴;高句骊不欲行,郡强迫,皆亡出塞,因犯法为寇。辽西大尹田谭追击之,为所杀。州郡归咎于高句骊侯驺,严尤奏言:“貉人犯法,不从驺起;正有他心,宜令州郡且尉安之。今猥被以大罪,恐其遂畔,夫余之属必有和者。匈奴未克,夫余、溅貉复起,此大忧也。”莽不尉安,濊貉遂反;诏尤击之。尤诱高句骊侯驺至而斩焉,传首长安。莽大说,更名高句骊为下句骊。于是貉人愈犯边,东北与西南夷皆乱。
  《通典》卷186《边防二.高句丽》:王莽时,发句丽兵以伐匈奴。其人不欲行,皆亡出塞为寇盗。莽更名高句丽王为下句丽侯。於是貊人寇边愈甚。
  新莽地皇年间(20-23年)
  《三国志》卷30《魏志.韩传》引《魏略》曰:初,右渠未破时,朝鲜相历溪卿以谏右渠不用,东之辰国,时民随出居者二千余户,亦与朝鲜贡蕃不相往来。至王莽地皇时,廉斯鑡为辰韩右渠帅,闻乐浪土地美,人民饶乐,亡欲来降。出其邑落,见田中驱雀男子一人,其语非韩人。问之,男子曰:“我等汉人,名户来,我等辈千五百人伐材木,为韩所击得,皆断发为奴,积三年矣。”鑡曰:“我当降汉乐浪,汝欲去不?”户来曰:“可。”(辰)鑡因将户来出诣含资县,县言郡,郡即以鑡为译,从芩中乘大船人辰韩,逆取户来。降伴辈尚得千人,其五百人已死。鐺时晓谓辰韩:“汝还五百人。若不者,乐浪当遣万兵乘船来击汝。”辰韩曰:“五百人已死,我当出赎直耳。”乃出辰韩万五千人,弁韩布万五千匹,鐺收取直还。郡表鋪功义,赐冠帻、田宅,子孙数世,至安帝延光四年时,故受复除。
  ……

前言/序言

  中国东北古代史以其发展的特殊性,相较于中原地区,保存下来的历史文献不多,不利于学术研究的深入展开。由于资料稀缺,有些研究者为了证明自己的观点,甚至不惜编造史料。以高句丽史为例,十九世纪末,以白鸟库吉为代表的日本学者,在其国家“大陆政策”指导下,抛出了“日鲜同祖论”和“满鲜一体论”,为日本占领朝鲜半岛、侵略中国东北地区提供历史依据。由于这种荒谬的理论没有史实的依据,他们采取了歪曲乃至编造史料的手法,从而证明其理论的正确。具体做法就是抬高《三国史记》的历史地位,极力贬低中国正史的史料价值,通过考证将神话传说作为真实的历史资料肆意使用,这给高句丽史研究造成极大的混乱,无形中进一步增加了研究的难度。有鉴于此,我们认为与其进行学术观点的争论,不如潜心开展史料的整理与研究,因此,我们的东北历史研究便从史料的收集、整理、考证等基础工作人手。在历史文献收集方面,2002年我校以“东北工程”委托项目为契机,成立了中国东北边疆历史研究文献信息中心,开始对东北历史文献进行全面而系统的收集。在历史文献整理方面,我们承担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中国东北少数民族文献整理与研究”、“高句丽渤海历史研究数据库”;国家古籍整理委员会项目‘《三国史记》笺证”;吉林省教育厅重大招标项目“20世纪东北历史文献整理与研究”、“秽貊族系历史文献整理与研究”等各级研究课题。在历史文献考证方面,我们承担了教育部科研课题“明末《皇华集》研究”;吉林省社科规划项目“东北民族历史传说研究”、“高句丽历史文献编年”、“正史高句丽传校注”、“高句丽传说考源”等科研课题。通过考证,我们得出的结论是:《三国史记》存在大量史实错误,需要审慎运用,不可作为信史;高句丽传说乃属于传说的历史化,而非历史的传说化,因此没有历史研究之价值,日本学者以此为基础得出的结论难以成立。长期的坚持不仅结出了一些学术成果,而且也形成一支研究队伍,我们将在此基础上,以史源学理论为指导,编写《东北古代民族历史编年丛书》,经过课题组成员反复研讨,制定编写细则如下:
  1.凡政书、地理书率取材于正史,如悉数收录,未免重复叠沓,宜从史源学角度确定该史料的出处,在已收录的出处后加。号为区隔,加以简单史源学上的说明。
  2.夫余、高句丽、百济前史中颇抵触矛盾之处,非加考证无以辩明是非,故编年前宜有考证文字,至于考证之内容,则根据各自的特点而定。
  3.是编所收,主要以第一手、第二手(以今天视角而言)资料为主,至于第三手或第四手资料,除非有资说明或影响较大,可以在相关史料编年后加以标注说明外,一般不宜收入。以《三国史记》为例,其中资料多取资于《资治通鉴》,间有歧异的可以标注说明,至于所收高句丽、百济天象灾异之类,可以不收。
  4.虽然字面没有夫余(高句丽、百济同理)字样,但所载内容于了解时代背景、解决疑难有帮助的史文,也可酌情收入。如护东夷校尉等。
  5.附录所收无法编年的史料,宜分疆域、风俗、职官制度、行政设置、物产、山川、世系等,宜分项别类,复以史文编撰时间先后为次序收录之。至于《三国史记·地理志》所载高句丽、百济郡县设置,亦宜收入到行政设置中。
  这套丛书既是我校前期工作的总结,也是我今后研究的基础,更希望能为东北史研究者提供一些帮助。
  姜维公
  于长春师范大学
  2016年3月25日
《罗马帝国的兴衰》 一部描绘西方文明基石的恢宏史诗 本书深入剖析了古罗马,这个从一个意大利半岛上的小城邦,逐步崛起为横跨欧、亚、非三大洲的庞大帝国的复杂历程。它不仅仅是简单的年代记述,更是对权力结构、社会变迁、军事战略、文化熔铸乃至最终衰亡原因的全面且细致的考察。 第一部分:从共和到帝国的蜕变(公元前509年 – 公元前27年) 本卷聚焦于罗马共和国时期的剧烈动荡与最终的体制崩溃。我们将追溯早期的贵族和平民的斗争,理解罗马法律体系(如《十二铜表法》)的初步构建如何塑造了公民的概念。 重点章节将详述布匿战争(Punic Wars)对罗马地中海霸权的奠定作用,以及这场胜利如何为后来的社会结构埋下隐患——大量奴隶涌入,小农经济遭受毁灭性打击。随后,本书详细梳理了格拉古兄弟的改革尝试及其悲剧性结局,揭示了共和体制内部无法调和的矛盾。 马略的军事改革被置于重要地位,分析其如何将军队的忠诚对象从国家转向将领个人,为苏拉、庞培、凯撒等军事强人的崛起铺平了道路。通过对第一次、第二次“三头政治”的细致描绘,读者将清晰地看到共和传统如何被权力集团的私斗所侵蚀,直至屋大维(奥古斯都)在亚克兴战役中取得决定性胜利,标志着元首制的诞生。这一转变并非一蹴而就,而是数十年流血冲突和政治妥协的产物。 第二部分:帝国的黄金时代与疆域的极盛(公元前27年 – 公元180年) 本部分着重描绘“五贤帝”时期——罗马帝国最为稳定、富庶与繁荣的阶段。作者详尽考证了奥古斯都如何巧妙地“恢复”了共和的表象,同时巩固了独裁的实权。对“罗马和平”(Pax Romana)的分析,不仅限于军事上的威慑,更在于其内部统一的市场、高效的道路系统、共同的法律框架以及基础设施(如引水渠、公共浴场)的普及。 我们深入探讨了不同皇帝的治理风格:提比略的猜忌、克劳狄乌斯的行政能力、尼禄的荒诞与叛逆,以及维斯帕先对财政的重整。一个关键的分析点在于“行省管理”:罗马如何通过精细的税收制度、城市化战略和对地方精英的吸纳,实现了对广袤领土的有效控制,使其公民身份的授予成为一种强大的同化工具。 第三部分:危机的年代与帝国的重塑(公元180年 – 公元395年) 从马可·奥勒留去世开始,本书进入了“三世纪危机”。这不仅是外部蛮族入侵的问题,更是内部经济崩溃、瘟疫肆虐、政治权力更迭频繁的系统性危机。本书细致考察了“军人皇帝”现象,分析了通货膨胀如何摧毁了罗马的商业基础,以及地方割据势力如何一度分裂帝国。 戴克里先的“四帝共治制”(Tetrarchy)被视为一次大胆的、试图挽救帝国的结构性改革。作者探讨了其对行政和军事体系的全面重组,包括固定物价和加强对行业的控制。君士坦丁大帝的意义被提升到新的高度,不仅仅因为他承认了基督教,更因为他将权力中心转移到了东方——君士坦丁堡的建立,从根本上改变了帝国的战略重心和文化导向。 基督教的合法化及其后来的国教地位,被视为罗马文化遗产转化的关键节点,它为日后崩溃的西罗马提供了一种新的精神纽带,同时也与古老的罗马宗教和哲学产生了深刻的冲突。 第四部分:西部的衰落与东部的延续(公元395年 – 公元476年及以后) 最后一部分聚焦于西罗马帝国的不可逆转的衰亡过程。本书驳斥了“衰落是单一蛮族入侵造成”的简单观点,强调了财政破产、军事依赖蛮族化(Foederati制度)、中央权威的丧失以及社会道德的“空心化”是多重因素的合力作用。 阿提拉的匈奴人、西哥特人的迁徙和汪达尔人的洗劫,是帝国肌体上爆发的症状,而非病因本身。我们对西罗马终结之日(476年)的解读是渐进式的:它标志着帝国名义上在西方的统治工具的终结,而非罗马生活方式的彻底消失。 相较于西部的分崩离析,本书通过对比研究了东部罗马帝国(拜占庭)的韧性。查士丁尼一世的《民法大全》以及帝国在军事和行政上的集中化,展示了罗马传统如何在东方找到了新的生命力,并在此后的千年历史中延续了罗马的遗产。 总结与反思 全书最终将目光投向罗马留给后世的持久遗产:法律、工程学、拉丁语系、共和理念的启示与警示。通过对兴衰过程的立体展示,本书旨在提供一个关于文明如何建立、如何运作以及最终如何瓦解的深刻案例研究,供后人深思。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得承认,我对古籍的阅读习惯一直比较“挑剔”,很多历史著作读起来都有一种“学术腔”太重,让人望而却步。然而,这本大部头却完全颠覆了我的认知。它的行文流畅得惊人,简直像是在听一位博闻强识的长者娓娓道来,却又不失其专业性。最赞的一点是,它在处理那些错综复杂的政治斗争和权力更迭时,逻辑链条极其清晰,即便是初次接触这段历史的读者,也能迅速抓住核心脉络。我尤其欣赏作者在引用史料时的那种审慎态度,他不会武断地下结论,而是倾向于呈现多方观点,让读者自己去思考和判断,这体现了一种非常成熟的历史观。读完某个章节,我常常需要停下来,闭目回味一下那些错综复杂的因果关系,那种“茅塞顿开”的愉悦感是其他同类书籍难以给予的。这本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记录了史实,更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思考历史的绝佳范本。

评分

说实话,我之前对那段时期的了解非常有限,大多停留在教科书的只言片语中,总觉得那是一段模糊不清的“边陲历史”。直到我开始阅读这本书,才真正被它所展现的广阔视野和深度所震撼。作者显然投入了巨大的心血去考证每一个细节,从都城的变迁到边境的设置,从军事制度的演变到文化思想的交流,无一不涵盖在内。更让我惊喜的是,书中关于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的部分,写得特别有洞察力。它没有将历史简单地描绘成“你死我活”的冲突,而是深入探讨了不同文化之间如何碰撞、吸收和最终形成新的文明形态。这使得整部作品的基调不再是冰冷的编年史,而是充满了人性的光辉与历史的复杂性。我甚至觉得,这本书对于理解现代东北亚地区的历史渊源,都有着不可替代的参考价值。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纸张选择也绝对配得上它内容的厚重。拿到手里就知道这不是那种廉价的快餐读物,油墨的质感、排版的疏密有致,都让人在阅读过程中感到一种莫名的庄重感。我是一个对视觉体验要求比较高的人,很多内容详实的书,如果排版混乱,读起来就会非常累。但这本书的排版设计非常精妙,小标题和注释的处理也十分得体,既保证了阅读的连贯性,又不影响深入研究时的查阅需求。每次翻开它,都像是在进行一场精神上的“慢食”,需要慢慢咀嚼才能品出其中的滋味。对于那种喜欢在历史文献中寻找线索和细节的“细节控”来说,这本书提供的详尽注释和附录,绝对是宝藏级别的存在,每一个标注背后似乎都藏着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

评分

对于历史研究者或者深度爱好者而言,一本好的著作的标准绝不仅仅是资料的堆砌,更重要的是它提供的“问题意识”。这本史书的厉害之处就在于,它提出的很多疑问和它探讨的角度,都具有相当的前瞻性。它不是在简单地“复述”过去,而是在不断地“对话”过去,不断地对既有的史观进行修正和深化。例如,书中对某一时期经济结构的分析,就非常大胆地提出了与传统观点相悖的论断,并且提供了令人信服的证据链。这种敢于挑战权威、勇于开拓新视角的精神,让这部作品在同类著作中脱颖而出,充满了活力。读完后,我感觉自己对那段历史的理解维度被极大地拓宽了,它不仅填补了我知识上的空白,更重要的是,它激发了我对历史研究领域更深层次的思考和探索欲望。

评分

这本厚重的史册,简直是历史爱好者们的福音。我拿到书的时候就被它沉甸甸的分量和那古朴典雅的封面设计所吸引。刚翻开扉页,那种扑面而来的历史厚重感,让人仿佛穿越时空,置身于那个波澜壮阔的年代。作者的叙事风格非常细腻,他没有采用那种干巴巴的年代罗列,而是将一个个历史事件串联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我印象最深的是关于某次战役的描写,那种身临其境的感觉,仿佛能听到金戈铁马的交鸣,感受到将士们的浴血奋战。书中对当时社会风貌、民族风俗的描摹也极为考究,参考文献和考古发现的运用恰到好处,使得整个叙述既有学者的严谨,又不失故事的精彩。即便是对历史不太敏感的读者,读起来也会觉得津津有味,因为作者总能找到最引人入胜的角度来切入历史的宏大叙事。特别是对一些历史人物复杂心路历程的刻画,入木三分,让人不得不拍案叫绝。这绝不是一本可以走马观花读完的书,它需要你沉下心来,细细品味其中蕴含的时代精神和人文关怀。

评分

价廉物美,非常好的一本书。价廉物美,非常好的一本书。价廉物美,非常好的一本书。价廉物美,非常好的一本书。价廉物美,非常好的一本书。价廉物美,非常好的一本书。价廉物美,非常好的一本书。价廉物美,非常好的一本书。价廉物美,非常好的一本书。价廉物美,非常好的一本书。价廉物美,非常好的一本书。价廉物美,非常好的一本书。价廉物美,非常好的一本书。价廉物美,非常好的一本书。价廉物美,非常好的一本书。价廉物美,非常好的一本书。价廉物美,非常好的一本书。价廉物美,非常好的一本书。价廉物美,非常好的一本书。价廉物美,非常好的一本书。价廉物美,非常好的一本书。价廉物美,非常好的一本书。价廉物美,非常好的一本书。价廉物美,非常好的一本书。价廉物美,非常好的一本书。价廉物美,非常好的一本书。价廉物美,非常好的一本书。价廉物美,非常好的一本书。价廉物美,非常好的一本书。价廉物美,非常好的一本书。价廉物美,非常好的一本书。

评分

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

评分

书不错,就是只剩一套了

评分

史料丰富

评分

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呵

评分

没有任何学术价值,好多年前就有这样的书籍,现在拿来重新做一下没有任何意义。就是骗人钱的。把所有高句丽史料拿来做重新编年,有什么用?还*钱。差评,差评!

评分

书不错,就是只剩一套了

评分

书不错,就是只剩一套了

评分

没有任何学术价值,好多年前就有这样的书籍,现在拿来重新做一下没有任何意义。就是骗人钱的。把所有高句丽史料拿来做重新编年,有什么用?还*钱。差评,差评!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