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性系统理论(第三版 上册)

线性系统理论(第三版 上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段广仁 著
图书标签:
  • 线性系统
  • 系统理论
  • 控制理论
  • 数学
  • 工程数学
  • 自动控制
  • 电路分析
  • 信号处理
  • 高等教育
  • 教材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486844
版次:1
商品编码:11981414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信息化与工业化两化融合研究与应用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06-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6
字数:275000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线性系统理论(第三版 上册)》系统地阐述了以状态空间方法为主的线性系统的时间域理论。全书共12章:第1章介绍与《线性系统理论(第三版 上册)》密切相关的一些数学基础知识;第2章介绍线性系统的数学描述;第3~5章阐述线性系统的分析理论,分别介绍线性系统的运动分析、能控性和能观性分析以及稳定性分析;第6~10章阐述线性系统的设计理论.分别介绍线性系统的极点配置和特征结构配置、镇定与渐近跟踪、线性二次型最优控制、解耦控制、状态观测器等设计问题;第11章概括性地介绍离散线性系统理论;第12章介绍鲁棒性的概念和几个基本的鲁棒控制问题。
  《线性系统理论(第三版 上册)》结构清楚、层次分明、论述严谨、重点突出,注重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方法。在内容上以基本的分析和设计问题为主,同时介绍了线性系统理论的一些新进展和作者的一些相关研究成果。《线性系统理论(第三版 上册)》可作为高等工科院校自动控制及相近专业本科高年级学生和研究生的教材,也可供广大科研工作者、工程技术人员以及高等院校教师参考或自学。

作者简介

  段广仁,教授,1983年获东北重型机械学院应用数学专业学士学位,1986年获哈尔滨船舶工程学院现代控制理论专业硕士学位,1989年获哈尔滨工业大学一般力学专业博士学位,1989年10月进入哈尔滨工业大学机械工程学科博士后流动站,1991年8月出站,同年11月破格晋升为哈尔滨工业大学教授;1997年1月至1998年3月于英国赫尔大学电子工程系做访问教授,1998年4月至2002年9月于英国谢菲尔德大学和贝尔法斯特女王大学访问,2002年回国时创建了哈尔滨工业大学控制理论与制导技术研究中心,现为该研究中心主任。
  1996年获得教育部跨世纪人才基金资助,1999年获得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2000年受聘为哈尔滨工业大学导航、制导与控制学科长江学者特聘教授;2005年任“鲁棒控制理论及其在航天控制中的应用”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项目负责人,并入选IET Fellow;2010年任“航天飞行器的鲁棒控制理论与应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创新群体项目负责人;2011年任国家某重大专项制导控制基础研究领域“十二五”规划重大合同项目负责人;另任国家863计划航空航天领域“十一五”专家组成员、航天科技集团第五研究院“空间智能控制技术国防科技重点实验室”一、二届学术委员会委员,教育部科技委信息学部委员,中国自动化学会常务理事与控制理论专业委员会副主任等职。
  作为完成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两项、省部级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两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三项,另获第四届中国青年科技奖,2014年被评为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发表SCI论文260余篇,特别在国际自动控制领域刊物IEEE Trans. Automatic Control、Automatica 和IET Proc. Control Theory and Application分别发表论文21篇、16篇和28篇;出版英文著作3部,由国际著名出版社Springer和CRC Press(Taylor&Francis; Group)出版,出版的中文著作《线性系统理论》获得第八届全国优秀科技图书奖二等奖和第十一届中国图书奖;培养硕士生59人、博士生53人,其中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奖获得者2人,在所培养的博士生中,已有人成长为新世纪人才、长江学者和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
  系统地建立了控制系统的参数化设计理论和方法,并结合国家重大专项项目以及基金委、航天集团、总装和二炮的科研项目研究,将提出的理论方法成功地应用于航天飞行器控制和磁浮系统控制。提出的典型算法和方法被国际学者在论文中公开称为“段算法”和“段方法”,并被国际学者成功应用于自动发电系统和四旋翼飞行器等实际系统的控制系统设计。

目录

“信息化与工业化两化融合研究与应用”丛书序
前言
符号说明
绪论
0.1 现代控制理论概述
0.1.1 从古典控制理论到现代控制理论
0.1.2 现代控制理论的形成与特点
0.1.3 现代控制理论的研究内容与分支
0.2 线性系统理论概述
0.2.1 线性系统理论的研究对象
0.2.2 线性系统理论的主要任务
0.2.3 线性系统理论的发展过程
0.2.4 线性系统理论的主要学派
0.3 本书的内容安排

第1章 数学基础
1.1 线性空间与线性变换
1.1.1 线性空间的定义
1.1.2 线性空间的基和维数
1.1.3 线性变换
1.2 矩阵代数中的几个结果
1.2.1 矩阵降秩条件
1.2.2 VendeiTnonde矩阵与友矩阵
1.2.3 Cayley一}~amilton定理与化零多项式
1.2.4 豫解矩阵与I,everrier算法
1.3 多项式矩阵
1.3.1 基本概念
1.3.2 初等变换
1.3.3 Smith标准型
1.4 有理分式矩阵及其互质分解
1.4.1 互质多项式矩阵
1.4.2 有理分式矩阵的互质分解
1.4.3 矩阵(sI~A)-1B的右既约分解
1.5 Jordan分解
1.5.1 特征值的几何重数与代数重数
1.5.2 广义特征向量链
1.5.3 Jordan分解的求取
1.6 奇异值分解
1.7 广义Sylvester矩阵方程
1.7.1 求解问题与假设条件
1.7.2 基于初等变换的解法
1.7.3 基于右既约分解的解法
1.7.4 基于奇异值分解的解法
1.8 小结
思考与练习

第2章 线性系统的数学描述
2.1 线性系统的传递函数描述
2.1.1 单变量情形的简单回顾
2.1.2 传递函数矩阵及有关定义
2.2 线性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
2.2.1 状态与状态空间
2.2.2 动态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
2.2.3 线性系统的状态空间描述与相关概念
2.2.4 线性系统状态空间描述的列写举例
2.3 两种描述形式的比较及相互转换
2.3.1 两种描述形式的比较
2.3.2 化输入一输出描述为状态空间描述
2.3.3 化状态空间描述为传递函数描述
2.4 线性系统的代数等价性
2.4.1 代数等价系统
2.4.2 代数等价系统的公有属性
2.5 复合系统的数学模型
2.5.1 子系统并联的情形
2.5.2 子系统串联的情形
……

第3章 线性系统的运动分析
第4章 线性系统的能控性和能观性
第5章 系统的运动稳定性
参考文献
索引

精彩书摘

  《线性系统理论(第三版 上册)》:
  (3)以现代数学为主要分析手段。古典控制理论以复变函数理论和Laplace变换为数学工具,而现代控制理论则涉及现代数学的许多领域。研究对象从单变量线性定常系统过渡到多变量系统和非线性系统,必然对分析手段提出更高的要求;系统描述从频域转为时域为现代数学的介入提供了方便条件。现代控制理论中应用较多的数学分支是矩阵代数和微分方程理论。然而在现代控制理论已经得到了极大发展的今天,许多新的分支不断涌现。早在60年代看来和控制理论根本无缘的许多数学理论现已被用于现代控制理论新分支的研究之中。李代数理论用于离散事件系统、微分几何用于非线性系统都是这方面的例子。
  (4)以计算机为主要实现工具。我们这里所讲的“实现”,并不是指将一个系统付诸实际运行,而是指其分析和设计过程的实现。在古典控制理论中,由于研究对象简单,人们利用一些图、表通过手工即可完成分析和设计。但在现代控制理论中,单靠手工计算一般是无法完成较为复杂的研究对象的分析和设计的,而必须要利用计算机来实现分析和设计中的各种计算。目前,以计算机为主要工具,以现代控制理论为依据的一个现代控制理论分支一控制系统计算机辅助设计(CSCAD)已经日趋完善,并在实际中得到了重要的应用。计算机用于控制系统设计除在计算上显示了其极大的优越性外,还有许多其他的优点。如在计算机上很容易修改系统的参数,因而可对各种控制方案及不同的参数组合进行充分地比较,从中选出较好的控制方案。另外借助于计算机的图形显示功能,可获得对控制系统的动态特性更加深入的直观的理解。
  尽管古典控制理论和现代控制理论各有其特点,但两者却是密切相关的。对此我们谈及下述两个方面:
  (1)任何事物都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古典和现代控制理论从产生到发展至今天,已经在许多方面相互渗透。如英国Roser·br(mk学派的多变量频域理论(R senbrock,1970)和控制系统中的多项式矩阵方法(郑大钟,1990;Wolovich,1974)都属于两者交叉的内容。
  (2)即使在古典控制理论的约定研究范围之内,也即单变量线性定常系统的分析和设计之中,尽管古典方法和现代方法从模型描述到设计方法各不相同,但两者的设计结果可在Laplace变换及其逆变换下相互转化。从这种意义上讲,两者在单变量系统的分析和设计上是统一的。O.1.3现代控制理论的研究内容与分支
  控制理论的研究对象是系统,而所谓的控制是指对系统的控制。从这一角度来看,现代控制理论的研究内容和分支在很大程度上要取决于系统的范畴。
  系统的概念及其含义是比较广泛的。系统是由相互关联和相互作用的若干部分按一定规律组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一个整体。系统可具有完全不同的属性,如工程系统、生物系统、经济系统、社会系统等。但是,在系统理论中,常常抽去具体系统的物理或社会含义而把它抽象化为一个一般意义下的系统加以研究,这种处理方法有助于揭示系统的一般特性。系统的概念具有相对性,系统的每个组成部分也可以是一个系统,而系统自身又可以是一个更大系统的组成部分。系统最基本的特征是它的整体性,系统的行为和性能是由其整体所决定的,系统可以具有其组成部分所没有的功能。有着相同组成部分但它们的关联和作用不同的两个系统可呈现出截然不同的行为和功能。
  系统有静态系统和动态系统之分。动态系统又称为动力学系统,其含义是含有动力学行为,在模型描述上表现为含有系统变量的导数项或差分项,也即系统模型可用微分或差分方程来部分或完全描述。而静态系统的模型则只是各变量间的代数方程。在系统与控制理论中,主要研究动态系统。
  对于动态系统,有连续和离散之分。凡是用微分方程描述的系统为连续系统;凡是用差分方程描述的系统为离散系统。对于连续和离散系统,有线性和非线性之分。凡在其模型描述中含有非线性微分或差分环节的系统称为非线性系统,而在其模型中只含有线性微分或差分环节的系统称为线性系统。对于线性和非线性系统,又都有确定性和随机性之分。凡在其模型描述中含有随机变量的系统称为随机系统,而那些其模型中不含有随机变量、只含有确定性变量的系统称为确定性系统。进一步对于确定性系统和随机系统,又都有正常和奇异之分。
  ……

前言/序言

  线性系统理论是现代控制理论中最基本、最重要也是最成熟的一个分支,是生产过程控制、信息处理、通信系统、网络系统等多方面的基础理论。其大量的概念、方法、原理和结论对于系统和控制理论的许多学科分支,如最优控制、非线性控制、随机控制、系统辨识、信号检测和估计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因此,国内外许多高等院校都将线性系统理论作为系统和控制学科中一门最基础的课程。
  有关线性系统理论方面的著作或教材现在已有很多。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陈启宗教授著的《线性系统理论与设计》(陈启宗,1988),在国内外影响很大;清华大学郑大钟教授著的《线性系统理论》(郑大钟,1990),内容系统全面;还有其他许多这方面的著作和教材(王恩平,秦化淑和王世林,1991;余贻鑫,1991;沈绍信,1989;凯拉斯,1985;何关钰,1982;刘豹,1982;钱学森和宋健,1980;佛特曼和海兹,1979),都各具特点。而本书则在内容安排和撰写方面更多地考虑了国内高等院校自动控制及其相关学科线性系统理论课的教学需求。
  内容安排
  本书是作者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哈尔滨工业大学从事自动控制专业研究生“线性系统理论”课程教学的基础上写成的。本书在写作过程中力求做到结构清楚,层次分明。作为高等院校自动控制或相近专业高年级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材,本书在选材上没有包含以多项式矩阵方法为主的复频域理论,而只是系统地介绍了以状态空间方法为主的时间域理论。考虑到高等院校研究生的“线性系统理论”课程一般都只有60学时左右,本书在介绍完线性系统的数学描述(第2章)之后,将重点放在线性系统理论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控制系统分析问题(第3~5章)和控制系统设计问题(第6~10章)之上。另外,为了适合广大工程技术人员和科学工作者使用以及学生将来进一步深入研究的需要,本书还包含了一些带有“*”号的选学内容。一次接触线性系统理论的读者可跳过这些内容,这样并不影响对于基本内容的理解。
  在作者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普遍反映的一个问题是这门课程的数学性太强。针对这一点,本书第1章介绍了本书后续内容中经常用到的一些数学基础知识,其中1.7节介绍的广义Sylvester矩阵代数方程为作者的成果,在后续的特征结构配置设计、模型参考渐近跟踪设计、观测器设计和鲁棒极点配置设计等内容中屡次用到。SyIvester矩阵代数方程不仅在系统与控制领域,同时在应用数学、通信等领域也有着重要的应用,对其有进一步深入了解需求的读者可以参阅作者的著作(Duan,2015)。题。它们对于加深基础概念和原理的理解是非常有益的。
好的,这是一份关于一本未指明具体名称但与“线性系统理论(第三版 上册)”无关的图书简介,内容详尽,旨在模拟专业书籍的介绍风格。 --- 《现代控制理论:基础与应用》(修订版) 本书简介 《现代控制理论:基础与应用》(修订版)是一部全面深入探讨经典与现代控制理论核心概念、分析方法以及工程实践的权威著作。本书旨在为读者构建一个坚实而系统的控制工程知识体系,涵盖从基础的系统建模到复杂的现代控制策略设计,并强调理论与实际工程应用的紧密结合。 内容覆盖与结构 本书共分为三大部分,共十二章,结构清晰,逻辑递进,确保读者能够循序渐进地掌握控制系统的精髓。 第一部分:系统描述与时域分析基础 本部分聚焦于控制系统的基本要素和时域分析方法。 第1章:控制系统的基本概念与历史回顾 本章首先界定了控制系统的范畴、结构组成(如开环、闭环系统)以及其在工程领域的重要性。详细阐述了控制理论的发展脉络,从早期的反馈控制思想,到经典控制(PID)的成熟,再到现代控制理论的兴起。同时,引入了反馈控制的优势(如提高精度、抵抗扰动)和潜在的局限性,为后续深入学习奠定基础。 第2章:线性时不变(LTI)系统的时域建模 本章深入探讨了物理系统(如机械、电气、热力系统)如何通过微分方程描述。重点讲解了状态空间表示法的引入,这是现代控制理论的基石。详细介绍了如何将高阶微分方程转化为标准的一阶状态空间模型 $dot{mathbf{x}} = mathbf{Ax} + mathbf{Bu}$ 和 $mathbf{y} = mathbf{Cx} + mathbf{Du}$。对模型的线性化处理方法,特别是在处理非线性系统时的近似方法也进行了探讨。 第3章:传递函数与框图代数 尽管本书侧重现代方法,但本章回归经典基础,详细梳理了传递函数在单输入单输出(SISO)系统分析中的应用。内容包括系统的框图表示、梅森增益公式的应用,以及如何利用传递函数进行基本的系统互联和简化。本章强调了传递函数与状态空间模型之间的映射关系,实现两种描述方式的有效转换。 第4章:时域性能指标与系统响应分析 本章专注于分析系统在特定输入(如单位阶跃、脉冲输入)下的动态行为。详细定义了瞬态响应指标(如超调量、调节时间、峰值时间)和稳态误差指标。通过分析特征根(极点)的位置与系统暂态性能的关系,为控制器设计提供了直观的性能判据。 第二部分:现代控制理论核心:可控性、可观测性与状态反馈 本部分是本书的理论核心,系统地介绍了现代控制理论的三大支柱概念。 第5章:系统的可控性分析 本章引入了控制理论的本质问题之一:是否可以通过输入信号将系统状态从任意初始状态驱动到任意目标状态。详细讲解了卡尔曼可控性判据(基于可控性矩阵),并讨论了在参数化受限情况下的实际意义。对于不可控子系统,分析了其固有动态特性。 第6章:系统的可观测性分析 与可控性相对,本章讨论了能否仅通过测量系统的输出信息来完全确定系统的内部状态。详细介绍了卡尔曼可观测性判据(基于可观测性矩阵)。本章还探讨了不可观测性对系统辨识和状态估计的限制。 第7章:状态反馈控制设计 基于可控性分析的结果,本章着重于利用状态反馈 $mathbf{u} = -mathbf{Kx} + mathbf{r}$ 来重新配置系统的极点,实现期望的动态性能。详细介绍了极点配置(Pole Placement)技术,包括Ackermann公式的应用,以及在无法测量所有状态时如何通过局部反馈实现设计。 第8章:状态观测器设计与状态估计 当状态变量无法直接测量时,本章介绍了利用系统的输入和输出信息来估计内部状态的方法。重点讲解了Luenberger观测器的设计原理,推导了观测器误差系统的动态特性,并讨论了如何通过配置观测器极点来保证估计误差的收敛速度。 第三部分:最优控制与鲁棒性初步 本部分将理论提升到追求“最优”性能的层面,并触及系统鲁棒性的初步概念。 第9章:线性二次型最优控制(LQR) 本章引入了最优控制的概念,即在满足系统约束的同时,使某个性能指标(代价函数)最小化。详细推导了线性二次型调节器(LQR)的设计过程,该方法为状态反馈增益 $mathbf{K}$ 提供了一种系统性的、基于能量消耗的优化方法。深入分析了代数黎卡提方程(ARE)的求解及其在无限时域LQR中的应用。 第10章:最优状态估计:卡尔曼滤波 本章聚焦于在存在随机噪声和测量不确定性情况下的状态估计问题。系统地介绍了卡尔曼滤波的递推算法,该算法结合了系统动态模型和噪声统计特性,提供了最优的线性无偏估计。详细阐述了离散时间卡尔曼滤波的实现步骤和关键参数(如系统噪声协方差 $mathbf{Q}$ 和测量噪声协方差 $mathbf{R}$)的选择。 第11章:系统辨识与参数估计基础 本章探讨了如何利用实验数据来确定未知系统参数或建立系统模型。介绍了最小二乘法及其迭代形式在参数估计中的应用,以及如何评估估计结果的准确性和一致性。 第12章:控制系统的鲁棒性概述 本章对现代控制的局限性进行了反思,并初步介绍了鲁棒控制的概念。讨论了系统对模型不确定性(如参数微小变化)的敏感性,并简要介绍了如增益裕度和相角裕度等经典鲁棒性指标,为读者衔接更高级的鲁棒控制理论做好铺垫。 特色与优势 1. 理论与实践并重: 每章均配有丰富的工程实例(如机器人控制、飞行器姿态控制、过程控制),并辅以详细的数学推导,确保理论的严谨性和工程的可操作性。 2. 强调方法论: 本书侧重于培养读者分析和解决复杂动态系统问题的能力,而不仅仅是记忆公式。特别是对可控性、可观测性这一现代控制理论核心的深入剖析,是本书的一大亮点。 3. 清晰的数学基础: 假定读者具备线性代数和常微分方程的基础知识,本书在矩阵分析和向量空间理论的应用上进行了强化,为理解后续的现代控制工具箱打下坚实基础。 本书适合作为高等院校自动化、电气工程、机械工程、航空航天等相关专业本科高年级和研究生阶段的教材或参考书,同时也是从事控制系统设计与研究的工程师和科研人员的宝贵工具书。

用户评价

评分

拿到这本《线性系统理论(第三版 上册)》后,我只是简单地浏览了一下封面和封底的介绍,还没来得及翻开正文阅读。但光凭其“第三版”这个标志,我就知道它必然是经过了时间的沉淀和读者的检验。这意味着书中的内容应该相对成熟,理论体系也更加完善。对于“线性系统理论”这个方向,我一直在寻找一本能够提供清晰、严谨、且又不至于过于枯燥的学习材料。我设想,这本书的“上册”应该会奠定非常扎实的基础,比如,它可能会详细介绍线性代数中的那些对于理解系统至关重要的概念,如矩阵的性质、特征值与特征向量在系统分析中的作用,以及如何通过向量空间来描述系统的状态。我也很想知道,它会如何引入“系统”这个概念,以及如何用数学语言来刻画一个线性系统。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经典的例子,来帮助我们理解抽象的理论;同时,我也期待它在证明过程上能够详略得当,对于关键的定理和推导,有足够详细的解释,但也不会让读者迷失在冗长的数学推演中。目前,我更多的是基于这本书的声誉和主题来产生期待,实际内容还有待我一一去发现。

评分

我对这本书的初步印象,仅仅来自于它被摆放在书架上的样子,以及书名所传达出的信息。我一直认为,学习一门学科,尤其是像“线性系统理论”这样偏向理论和数学的学科,选择一本好的教材至关重要。一本好的教材,应该能够引导读者从基础概念一步步深入,建立起完整的知识框架。《线性系统理论(第三版 上册)》这个名字,就给我一种非常扎实、非常系统化的感觉。我推测,它可能会涵盖线性代数的基础知识,然后引申到如何利用这些知识来描述和分析各种工程系统。我特别想知道,书中会不会详细讲解如何进行系统的建模,例如,如何用微分方程或差分方程来表示一个线性动态系统,以及如何通过状态空间方程来统一描述不同类型的线性系统。对于“理论”这两个字,我更是充满了好奇,它意味着这本书不会仅仅停留在计算和应用层面,而是会深入探讨线性系统背后的数学原理和逻辑。我期待它能帮助我理解为什么某些方法是有效的,以及在不同条件下,这些理论会如何指导我们的分析和设计。现在,它还只是一个等待我去探索的知识宝库。

评分

这本书刚到手,我还没有真正开始阅读,只是粗略地扫了一眼封面和目录。但是,从这本书的装帧设计和扉页的文字来看,就透露出一种严谨的学术风格,这让我对即将展开的学习充满了信心。我之所以选择购买这本书,是因为我在学习过程中,总觉得在理解一些复杂的动态系统时,缺乏一个能够统一解释的理论框架。“线性系统理论”这个名称,恰好点出了我一直以来想要深入学习的方向。我设想,这本“上册”很可能会从最基础的数学工具入手,比如矩阵的运算、特征值和特征向量的求解,然后将这些工具应用到构建和分析线性系统的数学模型中。我特别关心书中是如何定义“系统”的,以及如何用“线性”这个属性来刻画系统的行为。我期望它能提供清晰的定义、严谨的推导,以及一些能够帮助理解抽象概念的范例。如果它能从多个角度来阐述同一个理论,或者提供一些不同于我之前接触过的解释方式,那就更好了。目前,它对我来说,是一个充满未知但又令人期待的学习伙伴。

评分

收到,我将以一个读者的口吻,为你创作五段关于《线性系统理论(第三版 上册)》的图书评价。每段评价将围绕“图书内容尚未接触到”这一前提,但会从不同的角度、用不同的风格、不同的语言结构进行详细阐述,力求自然、真实,且避免AI痕迹。 这本书我才刚拿到手,还热乎着呢!封面的设计风格就给我一种严谨而又不失现代感的感觉,这让我对里面的内容充满了期待。从这本书的厚度来看,它显然是涵盖了相当深入的知识点,尤其是“上册”这个字眼,暗示着接下来的内容将是一个庞大而系统的知识体系的开端。我之前接触过一些线性代数和基础控制理论的书籍,但总感觉在理解某些抽象的概念时,缺乏一个更系统、更深入的框架。这本书的名字——“线性系统理论”,听起来就非常贴合我的需求,它承诺的不仅仅是数学工具的堆砌,更是对系统行为背后深层逻辑的剖析。我设想,它应该会从最基础的线性代数概念出发,然后逐步引入状态空间表示、传递函数、稳定性分析等核心内容。我特别希望它能在理论推导上做到详略得当,既有足够的 rigor,又能让读者理解每一步的逻辑;同时,在概念的引入和解释上,能够清晰易懂,避免过于晦涩的语言,最好能配合一些直观的例子或者图示,来帮助我们这些初学者建立起对线性系统整体的认知。拿到这本书,感觉像是打开了一扇通往更深层次理解的大门,我迫不及待地想去探索它的奥秘,看看它将如何构建起这个理论的宏伟蓝图。

评分

说实话,我到现在为止,还只是翻了翻目录和前言,对书的具体内容还没有机会深入研究。但是,仅仅从这本书的编排和介绍来看,我就能感受到它传递出来的专业性和学术性。它的排版设计,页面的留白,以及字体选择,都给人一种扑面而来的学术气息,不像一些通俗读物那样花哨。我注意到书的“第三版”字样,这通常意味着它经过了多次修订和完善,能够更准确地反映当前领域的研究进展和教学需求。对于“线性系统理论”这个主题,我之前在学习过程中,总是觉得有些零散的知识点,缺乏一个贯穿始终的理论主线。我期待这本“上册”能够为我提供一个坚实的理论基础,例如,关于线性方程组、向量空间、矩阵分解等概念,是否会在这本书中得到更系统、更深入的阐释,并且如何将这些数学工具与“系统”这个概念紧密地联系起来,这是我非常好奇的。我希望这本书能够提供足够的理论深度,让我在理解一些复杂的工程问题时,能够从更本质、更基础的层面去把握。不过,目前为止,我只能从它的外观和标题来推测其价值,实际的阅读体验还有待检验。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