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可作为大学非理工科专业的科学通识课程的教材,同时也是高品位的学科普及读物,满足社会上各类读者获取物理知识和提高科学素养的要求。
本书从一个全新的角度,运用对比的方法,从物质属性的大与小、快与慢、多与少、有序与无序、“虚”与实、简单与复杂等不同角度分篇章介绍了物理学各分支的知识,内容上保证了学科知识体系的相对完整性。主要内容包括牛顿力学、量子力学和相对论,热力学三大定律,电磁场,非线性物理学等。
本书既可作为大学本科文科类的教科书,同时也是高品位的学科普及读物。
第1篇导论1
第2篇从蛇头到蛇尾27
第1章宏观世界29
第2章宇观世界48
第3章微观世界94
参考文献139
第3篇从萨维阿奇大船到爱因斯坦飞马141
第4章对称性与物理学144
第5章伽利略的相对论150
第6章爱因斯坦的飞马157
第7章爱因斯坦狭义相对论168
第8章为什么不能加速到光速182
第9章从狭义到广义186
参考文献199
第4篇从永动机到麦克斯韦妖201
第10章热力学第零定律温度203
第11章奇妙的低温世界214
第12章火热的高温世界222
第13章热的旅行与热力学第一定律232
第14章热力学第二定律熵249
第15章热现象的微观理论261参考文献277
第5篇从虚无到无所不有279
第16章电磁场概念的引入281
第17章电磁场的描述289
第18章电磁波及光的波动性301
第19章电磁场的物质性证明319
第20章电磁场的应用326
第21章场统一理论简介337
参考文献342
第6篇从简单到复杂343
第22章简单确定性系统中的复杂行为345
第23章不弥散的波包——孤立子352
第24章源于非线性的自组织365
第25章貌似随机的现象——混沌380
第26章大自然的几何学——分形401
参考文献417
第7篇物理杂谈419
1物理人生420
2格物致知悟物穷理428
3物理学家名言录436
42005世界物理年439
5困扰世界的十大物理学难题446
6世界十大经典物理实验450
参考文献453〖1〗目录目录〖2〗
我一直认为,物理学是一门极其严谨且充满挑战的学科,对我这样非专业人士来说,往往是望而却步的。但《人文物理(第2版)》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的这种看法。这本书的语言风格非常流畅且富有感染力,作者仿佛是一位经验丰富的向导,引领着我穿梭于物理学的奇妙世界。他没有直接抛出枯燥的公式和定理,而是通过生动形象的比喻,以及一些引人入胜的故事,将那些原本听起来高不可攀的物理概念,变得平易近人。我尤其喜欢他将物理学与人类社会的进步、哲学思想的演变进行对比和连接的方式。例如,在讲到量子力学的不确定性原理时,他并没有停留在概念本身,而是延伸到人类对自由意志的探讨,以及在信息时代我们所面临的种种模糊和不确定性。这种跨越时空的联想,让我觉得无比惊艳。这本书让我感受到,物理学不仅仅是关于物质世界的规律,更是关于人类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一种方式,它渗透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我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念。
评分读完《人文物理(第2版)》,我的第一感觉是,这本书完全超出了我对“物理”二字的固有认知。我原本以为会读到很多关于宇宙大爆炸、黑洞、相对论的硬核科普,结果它更多的是在探讨一种“思考物理”的方式。作者的文笔非常优美,充满了哲学思辨的韵味,他将一些抽象的物理概念,巧妙地融入到对人类文明、艺术、历史的观察之中。我特别喜欢他谈论“尺度”的那一部分,不仅仅是天文和微观的尺度,更是将这种“尺度”的概念,扩展到人类社会、历史进程,乃至我们个体生命的短暂与永恒。这种由宏观到微观,再由物质到精神的转换,让我觉得非常震撼。这本书没有给我提供具体的物理知识点,但它却极大地拓展了我对科学与人文关系的认知。它让我明白,科学的进步并非是线性的,而是与人类整体的文化、哲学、甚至情感需求息息相关。读这本书的过程,更像是在进行一场智识的冒险,不断被新的视角和思考方式所启发。
评分说实话,这本书我之前完全没听说过,纯粹是在书店里闲逛时偶然翻到的。封面上“人文物理”几个字,就足以让我驻足。我一直对那些能够打破学科界限、触及事物本质的书籍充满兴趣。拿到《人文物理(第2版)》后,我被它独特的视角深深吸引。作者的文字不像传统的物理科普那样,充满公式和专业术语,而是以一种更加诗意、更加哲学化的语言,来探讨物理学。他并没有直接解答“为什么会是这样”,而是引导你去思考“为什么我们会这样去理解”。我印象特别深刻的是,他将物理学中的一些基本原理,例如“对称性”和“守恒定律”,与人类社会的发展、艺术的审美规律,甚至我们对美的定义联系起来。这种跨越学科的联想,让我看到了科学与人文之间意想不到的联系。它并没有教我具体的物理知识,而是让我从一种全新的角度去理解科学,去感受科学与人类文明的深层互动。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的思维方式被打开了,对世界的认知也变得更加丰富和立体。
评分这本书我买来的时候,纯粹是抱着“看个热闹”的心态。我本人并非学物理出身,人文也算不上是我的专业领域,平时也就是偶尔在网上看看那些关于宇宙、哲学、历史的科普文章。拿到《人文物理(第2版)》的时候,我被它的封面设计吸引了,那种简约又带点艺术感的风格,一下子就勾起了我的好奇心。我以为它可能会像我之前读过的一些科普书一样,讲讲黑洞有多么神秘,或者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有多么颠覆三观。但翻开第一页,我就意识到这可能不是我预想的那种“硬核”物理科普。作者的语言风格很不一样,不像那种冷冰冰的公式堆砌,而是带着一种娓娓道来的叙事感,像是老朋友在和你聊天,聊一些平时可能不敢想、不屑想,或者压根就没往那个方向想过的东西。比如,他会把一些复杂的物理概念,通过一些生活中的小例子,或者是一些艺术作品、历史事件联系起来,让你觉得“哦,原来是这样啊!”。这种感觉特别棒,就像是在一片熟悉的风景里,突然发现了隐藏的另一条小径,而这条小径通往的地方,是你从未想象过的美好。它没有直接灌输给我多少物理公式,更多的是在打开我的思维方式,让我从一个新的角度去看待科学,看待我们所处的世界。
评分坦白说,我一开始对这本书并没有抱太高的期待,我通常更喜欢那种能够提供具体知识点、学习方法的书籍。然而,《人文物理(第2版)》却给了我一个完全意想不到的惊喜。它并没有像我预期的那样,给我罗列一堆物理定律或者解题技巧,而是以一种非常独特且引人入胜的方式,将人文的视角融入到了物理学的探讨之中。作者的笔触细腻而富有哲思,他并没有回避那些抽象而深奥的物理概念,但却能巧妙地将它们置于更广阔的人类文明史和哲学思考的框架下。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他讨论时间的时候,不仅仅是从牛顿的绝对时间,到爱因斯坦的相对时间,更进一步地将其与人类对生命的感知、对历史的叙述方式联系起来。这种跨学科的融合,让我觉得非常有启发性。我开始思考,我们之所以会发展出某种物理理论,是不是也受到了我们所处的文化和时代背景的影响?书中的一些案例,比如如何从艺术作品中解读出当时的物理观念,或者从哲学家的思辨中找到物理学的线索,都让我大开眼界。它让我明白,科学并非是孤立的学科,而是与人类的思考、创造、情感紧密相连的。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