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1966至1972年艺术的去物质化

六年:1966至1972年艺术的去物质化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露西,利帕德 著
图书标签:
  • 艺术史
  • 观念艺术
  • 极简主义
  • 后绘画抽象
  • 去物质化
  • 1960年代艺术
  • 当代艺术
  • 艺术理论
  • 文化批评
  • 艺术哲学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国民族摄影艺术出版社
ISBN:9787512211070
版次:1
商品编码:12351158
包装:平装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8-04-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在《六年:1966至1972年艺术的去物质化》中,露西·利帕德详细记录了那些曾被冠名 “观念艺术”的想法以及它们狂乱的关系网络。本书的编排按照年代排序并附有注释,穿插了详尽丰富的一首资料,从艺术家的自述到利帕德的评论,再到当年集体讨论的录音记录等,将这场她曾参与其中的艺术进程中重新编织在一起。最终呈现的这本书,可谓生机勃勃的当代论坛,提供了追溯艺术家思考的珍贵史料,是重访那段历史必不可缺的参考读物。

《六年》一书,自身就常被看作观念艺术物体,不单描述并体现了这种露西·利帕德想要发现和归类的艺术创作新类型,它也代表了一种评论和策展艺术的新途径。——凯瑟琳·莫里斯和文森特·博宁,《物质化“六年”》编者



好的,这是一本关于1966年至1972年间艺术领域“去物质化”现象的深度研究的图书简介,内容聚焦于该时期艺术实践的转变、理论思潮的涌动以及社会文化背景的影响。 --- 书名:《无形之境:1966-1972年间艺术的观念转向与物质消解》 内容简介: 本书旨在深入剖析1966年至1972年这一关键历史时期内,西方当代艺术领域所经历的一场深刻而剧烈的“去物质化”(Dematerialization)运动。这段时期不仅是波普艺术和极简主义的余波尚未完全散去之时,更是激进的观念艺术(Conceptual Art)、大地艺术(Land Art)、表演艺术(Performance Art)以及早期过程艺术(Process Art)集中爆发的熔炉。我们不再将艺术视为可以被收藏、交易的稳定实体对象,而是将其视为一种短暂的、依赖于语境的、甚至仅仅是文字或信息的事件。 第一部分:物质的阴影——极简主义的终结与观念的萌芽 1960年代中叶,艺术界对传统雕塑和绘画的物质性、审美愉悦性以及市场机制产生了普遍的反思。极简主义的冷静、结构化的美学虽然强调作品的“物件性”(Objecthood),却也暴露了其最终仍是可被商品化的实体。本书将追溯艺术家们如何从对“物件”的精确控制转向对“概念”的阐释。 观念的诞生与文字的权力: 这一部分重点考察了约瑟夫·科苏斯(Joseph Kosuth)、索尔·勒维特(Sol LeWitt)等人的早期探索。勒维特提出的“观念即机器,观念即艺术的媒介”如何颠覆了艺术家必须亲手制作的传统。我们详细分析了科苏斯对“艺术即定义”的坚持,探讨了语言学、符号学对艺术理论的渗透,以及《Six Years: The Dematerialization of the Art Object from 1966 to 1972》等关键文本在建构新范式中的作用。艺术品不再是画布或青铜,而成为档案、图示、或仅仅是印刷出来的文本,其价值在于其内在的逻辑结构而非物质载体。 档案与复制的技术: 摄影、复印件和蓝图成为重要的艺术载体。艺术家开始利用这些媒介来记录那些无法被永久保留的行为或场地特定的装置。这种对复制性的拥抱,挑战了杜尚以来关于“原作”的神秘性光环,并将艺术的传播从独一无二的“光环”解放出来,进入了信息共享的时代。 第二部分:场域的解放——走出画廊与大地艺术的宏伟叙事 “去物质化”不仅意味着放弃室内小型雕塑,更意味着艺术对传统展示空间的颠覆。1960年代末,艺术家们将目光投向了广阔的自然环境,催生了大地艺术的兴起。 景观作为媒介: 史密森(Robert Smithson)的《螺旋堤》(Spiral Jetty)是这一运动的里程碑,但本书更关注其背后的哲学意图——对地质时间、熵(Entropy)和人类干预自然边界的探讨。大地艺术家们创作的作品往往体量巨大,需要动用重型机械,然而,它们存在的媒介却往往是照片、影片和地图。这些记录性材料成为了艺术品流通的“替代品”。我们探讨了这种矛盾性:巨大的物质实体与其依赖于二维影像传播的现实之间的张力。 场域特定性(Site-Specificity)与反机构批判: 这种将艺术植入特定地理环境的做法,是对博物馆和画廊白立方空间权力结构最直接的反抗。艺术家们试图通过创造无法被搬运、无法被传统市场完全吸纳的作品,来拒绝被体制化。本书分析了特定艺术家如何利用自然材料(沙子、岩石、水流)来强调材料的短暂性和不可控性,这与传统艺术对永恒性的追求形成鲜明对比。 第三部分:身体的介入——表演艺术与过程的即时性 如果说观念艺术关注思想的结构,那么表演艺术则聚焦于时间的流逝和身体的在场。1960年代末,伴随着社会运动的高涨,艺术日益成为一种活生生的、不可预留的体验。 时间的物质性: 玛丽娜·阿布拉莫维奇(Marina Abramović)、克里斯·伯登(Chris Burden)等人的早期实践,将身体的耐受力、痛苦和时间本身作为核心媒介。表演艺术是纯粹的“去物质化”——它没有留下任何可销售的残余物,其生命完全存在于观众的记忆和(或许有的)媒体报道之中。我们研究了这种“在场性”与“缺席性”的辩证关系,以及事件结束后,艺术品价值如何仅仅依附于叙事和理论文本。 过程与行动的优先性: 从汉斯·哈克(Hanne Darboven)对系统化记录的迷恋,到厄尔·布朗(Earl Brown)对音乐创作过程的展示,这一时期的艺术越来越强调“发生”本身优于“完成品”。作品的价值不再是最终的结晶,而是驱动作品诞生的思维链条或物理行动。这为后来的行为艺术和概念性装置奠定了基础。 结论:知识的转向与市场的回应 1966年至1972年的“去物质化”浪潮,并非意味着艺术的终结,而是艺术的媒介和关注点发生了根本性的转移——从“对象美学”转向“知识生产”。艺术家们成功地将艺术的中心从视觉愉悦转移到了智力参与。然而,本书最后也审视了市场如何迅速适应了这一变化:通过销售摄影记录、版次证书、艺术家亲笔签名的概念文件,艺术品去物质化的过程,最终又被重新物质化为另一种形式的收藏品。这一时期为我们理解当代艺术与资本、信息技术之间的复杂纠葛,提供了至关重要的历史坐标。 ---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装帧设计简直是一场视觉盛宴,封面那抹低饱和度的靛蓝和烫金的字体,透着一股老电影胶片的质感,让人一上手就忍不住想探究里面的世界。我尤其欣赏它在排版上的匠心独运,那些在特定章节中使用的非对称布局,仿佛在无声地模仿着六十年代末实验艺术那种打破常规的冲动。每一次翻页,都像是在揭开一层历史的薄纱,那些精选的、质量极高的黑白摄影作品,它们的颗粒感和光影处理,精准地捕捉了那个时代特有的疏离与躁动。装帧材料的选择也极具考究,那种略带粗糙的纸张触感,与书中探讨的“去物质化”主题形成了绝妙的反差,形成了一种物质与非物质的对话,体现出出版方对艺术史细节的深刻理解。这种对物理载体的尊重,本身就是对艺术作品生命力的致敬,远非一般学术书籍可以比拟,让人在阅读时不仅是获取信息,更是一次全面的感官体验。

评分

这本书给我带来的最大冲击,在于它成功地重构了“时间”在艺术史中的体验感。它不是简单地将1966年到1972年的事件罗列出来,而是通过对特定艺术行动的反复聚焦与拉伸,让那段短短七年的剧烈变革期,在读者的意识中被无限拉长和放大。比如,作者描述某些行为艺术的“瞬间性”时,那种对过程的详尽记录,使得原本稍纵即逝的事件被赋予了永恒的重量。这种对时间维度的操纵,本身就体现了六七十年代艺术思潮对线性进步史观的反叛精神。读完之后,我感觉自己对“当下”的理解都被改变了——那些看似转瞬即逝的流行文化现象,似乎也具有了某种潜在的、可以被深度分析的结构,这本书提供了一套解读这种“非线性存在”的全新工具。

评分

阅读过程中,作者叙事语气的变化非常引人入胜,从开篇那种近乎档案整理的冷静克制,到深入探讨特定艺术家群体时,流露出的那种近乎激动的、带着强烈主观能动性的分析,层次感极为分明。这种叙事策略成功地避免了将艺术史写成枯燥的年鉴。尤其是在论及观念艺术如何挑战传统画廊机制时,作者的笔触变得极其犀利和富有穿透力,仿佛能听到七十年代初那些激烈辩论的回响。我特别留意到,作者在处理跨文化影响时,所引用的那些看似随意的脚注,实际上是对文献的深度挖掘和巧妙运用,这些旁注往往比正文更具启发性,引导读者自行去探索那些被主流叙事所忽略的边缘声音。这种亦师亦友的叙事姿态,让一个非专业背景的读者也能轻松跟上其复杂的逻辑链条,同时又不会觉得内容被过度简化,保持了极高的智性密度。

评分

从文化史的宏大视角来看,这本书的贡献在于它成功地将艺术的“去物质化”趋势,与同期全球范围内社会运动、技术发展和反战思潮进行了多维度的交叉参照。作者没有将艺术史孤立起来看待,而是将其置于一个更广阔的社会肌理之中,探讨了信息爆炸如何催生了对实体存在的质疑,以及大众媒介对艺术权威性的侵蚀过程。我特别欣赏作者在引入媒体理论时那种不着痕迹的自然流畅,仿佛这些理论是水到渠成地从艺术家的创作动机中生长出来的一样。这种跨学科的整合能力,使得全书阅读体验非常丰富,像是在听一场融合了音乐、哲学和历史学的综合讲座,极大地拓宽了我对那个动荡年代艺术面貌的理解广度。

评分

书中对材料与非材料之间张力的探讨,达到了令人惊叹的哲学深度。作者并非仅仅罗列了那些用空气、光线或文本创作的作品,而是深入挖掘了这些艺术家们放弃传统媒介背后,对资本主义美学体系的深刻抵触心理。特别是当涉及到土地艺术和环境艺术时,那种艺术家试图将作品从画廊的“白立方”空间中解放出来,回归到广袤的自然之中,却又悖论性地依赖摄影和出版物来进行传播的困境,被描述得入木三分,充满了悲剧性的张力。这种对“传播即物质化”的微妙矛盾的剖析,非常精妙,它揭示了艺术在特定历史阶段,如何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艰难求存,让人对艺术的定义边界产生深远的思考。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