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衲本二十四史(二十四函套装共240册 限量发行捌百套 崇贤馆精品)

百衲本二十四史(二十四函套装共240册 限量发行捌百套 崇贤馆精品)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翰文 编,崇贤书院 整理
图书标签:
  • 二十四史
  • 史书
  • 古籍
  • 历史
  • 文化
  • 珍本
  • 限量版
  • 崇贤馆
  • 百衲本
  • 套装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黄山书社
ISBN:9787807074885
版次:1
商品编码:11996152
包装:线装
丛书名: 崇贤馆精品
开本:8开
出版时间:2013-08-01
用纸:宣纸
套装数量:240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中国素以史学发达著称于世,古代史官建置甚早,职在掌官书以赞治,责任非常重大。春秋时期晋国的董狐【暴举必书】,能做到书法不隐,再被称为良史之才。实际上,能【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的历史学家代不乏人。自伟大的是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司马迁著成《史记》之后,纪传体便称为史书的主要体裁,历代正史以此为模式。
  明朝时,将《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合成【二十一史】。清乾隆年间,《明史》行世,与“二十一史”合称“二十二史”。此后又把《旧唐书》并入其中,合称“二十三史”。再后又把散佚的《旧五代史》并入其中,与“二十三史”合称“二十四史”。之后《二十四史》称为中华传统史学领域中的正史。

内容简介

  《百衲本二十四史》是民国之初,著名国学大师张元济先生秉持“续古代文化之命,续民族文化之命”的强烈使命感,选用历朝历代较为优秀的版本为工作底本,然后再将各种流传的版本加以参校,核准确有残缺随即补入的宏大工程,汇集了珍贵的宋刻善本史书15种、元刻善本史书6种、明清初刻史书3种。如《史记》选用宋庆元黄善夫家塾本;《汉书》选用宋景刻本;《晋书》则以几种宋刻本配齐;南北朝七史均用宋眉山七史本;《隋书》和《南史》、《北史》用元大德刻本;《旧唐书》用宋绍兴刻本;《新唐书》用宋嘉祐刻本;《旧五代史》世无传本,用清人自《永乐大典》中辑出的本子;《新五代史》用宋庆元刻本,宋、辽、金三史均用元至正刻本;《元史》用明洪武刻本;《明史》用清乾隆武英殿刻本。
  崇贤馆版《重刊点校百衲本二十四史》全书共24函240册,限量发行八百套,由国学大师冯其庸先生亲笔提名,由著名明史专家毛佩琦先生亲笔签名,由国学专家中央电视台书画频道主讲学者任德山先生作序推荐。此外,崇贤馆邀约专家进行重刊点校,从版本和每个细节上,纠正了以前各版的遗憾。

《史海拾遗:拨开历史的迷雾,探寻古中国的智慧》 目录 引言:穿越时空的凝望 第一章:王朝更迭的轨迹——从传说走向信史 1.1 早期王朝的曙光:夏商周的轮廓 1.1.1 “信史”的起点:《史记》的启示 1.1.2 考古的印证:殷墟与三星堆的对话 1.2 战国烽烟与诸子百家:思想的碰撞与整合 1.2.1 礼乐崩坏与政治变革 1.2.2 儒、道、法、墨的时代回响 1.3 大一统的奠基:秦汉帝国的光辉与阴影 1.3.1 统一的代价与辉煌的成就 1.3.2 汉承秦制与丝绸之路的开辟 第二章:魏晋风度与南北朝的动荡 2.1 乱世中的风流:三国鼎立与士族的崛起 2.1.1 英雄辈出与权谋斗争 2.1.2 “竹林七贤”的魏晋风骨 2.2 民族融合的浪潮:南北分裂与文化交融 2.2.1 南朝的文化繁荣与北朝的胡汉融合 2.2.2 佛教的传播与本土化 第三章:盛世气象与多元文明的交织 3.1 隋唐盛世:开放包容的帝国典范 3.1.1 统一与再造:隋朝的短暂辉煌 3.1.2 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的华彩 3.1.3 诗歌、艺术与科技的繁荣 3.2 五代十国的纷争与宋朝的文治武功 3.2.1 短暂的割据与新的统一力量 3.2.2 “重文抑武”的政策及其影响 3.2.3 科技与经济的飞跃:活字印刷、指南针与纸币 第四章:游牧民族的崛起与中华文化的传承 4.1 辽、宋、西夏、金的对峙与融合 4.1.1 边境线上的文化碰撞与交流 4.1.2 辽、金的统治与文化发展 4.1.3 西夏的独特文明 4.2 元朝的统治:世界帝国的征服与管理 4.2.1 蒙古帝国的扩张与中华疆域的改变 4.2.2 民族政策与东西方交流的强化 第五章:明清帝国:集权、变革与封闭 5.1 明朝的建立与巩固:洪武之治到万历改革 5.1.1 专制皇权的强化与制度建设 5.1.2 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与海禁政策的摇摆 5.1.3 晚明社会的危机与思潮涌动 5.2 清朝的入主与统治:康乾盛世的荣光与衰落 5.2.1 满汉一体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5.2.2 思想的禁锢与文化的保守 5.2.3 闭关锁国与错失近代化的机遇 第六章:史学著作的价值与意义 6.1 历史的镜鉴:前车之鉴,后世之师 6.2 文化的传承:中华文明的根脉所在 6.3 思想的启迪:古人的智慧与现代的思考 结语:永恒的历史回声 --- 引言:穿越时空的凝望 历史,是一面古老而深邃的镜子,映照着人类文明跌宕起伏的进程。当我们翻开泛黄的书页,仿佛就能听到远古的战鼓在擂响,看到巍峨的城垣在屹立,感受到时代的潮水在涌动。那些曾经鲜活的面孔,那些跌宕起伏的故事,那些闪耀着智慧光芒的思想,都凝固在历史的长河中,等待着我们去发现,去解读。 本书旨在带领读者踏上一段跨越数千年的历史之旅,从传说中的上古时代,一路行至近代前夕的清朝。我们不求面面俱到,亦不执着于某一朝代的细枝末节,而是希望勾勒出中国历史发展的宏观脉络,梳理出不同时代的核心特征,展现出中华文明在多元碰撞与深刻变革中,所展现出的独特韧性与辉煌成就。 我们将拨开历史迷雾,探寻王朝更迭背后的逻辑;我们将品味诸子百家的思想精华,感受那个思想解放的时代;我们将见证盛世气象的恢弘,感受中国古代社会的活力;我们也将审视民族融合的浪潮,理解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形成过程;我们更会反思集权体制下的变革与困境,从中汲取历史的经验与教训。 这是一次凝望,一次对话,一次对古老文明深沉的致敬。愿通过这些文字,能够点燃你对历史的好奇心,让你感受到历史的魅力,理解中国人民的奋斗历程,从而更深刻地认识我们自身,以及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 第一章:王朝更迭的轨迹——从传说走向信史 中国历史的开端,总是蒙着一层神秘的面纱。从模糊的传说到清晰的信史,这段漫长的过渡期,是中华文明孕育的基石。 1.1 早期王朝的曙光:夏商周的轮廓 “三代”——夏、商、周,是中国历史早期重要的文明阶段。虽然对于夏朝的存在,学术界曾有过激烈的争论,但随着考古发现的不断深入,特别是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等重要考古遗迹的出现,为夏朝的信史地位提供了越来越有力的支撑。夏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奴隶社会,其政治制度、社会结构为后来的商朝奠定了基础。 商朝,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尤为重要。甲骨文的发现,不仅是商朝信史的确凿证据,更是中国汉字成熟的开端。这些刻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记录了商代王室的祭祀、战争、农事等活动,为我们了解商朝的社会生活、政治制度、宗教信仰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商朝青铜器的辉煌成就,更是古代中国工艺技术达到顶峰的体现,其精美的纹饰和复杂的造型,至今仍令人叹为观止。 周朝,以其“礼乐文明”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周公制礼作乐,确立了宗法制度、等级制度和一系列礼仪规范,成为后世君主统治的重要思想依据。“溥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这句歌颂周天子权威的话语,也暗示了中央集权思想的初步萌芽。然而,西周晚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最终导致了东周的出现,历史进入了更为复杂的春秋战国时期。 1.1.1 “信史”的起点:《史记》的启示 当我们谈论“信史”,不得不提到司马迁的《史记》。这部不朽的巨著,以其宏大的叙事、严谨的态度和生动的笔触,为我们勾勒出了从黄帝时期到汉武帝时期的历史画卷。司马迁“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抱负,使《史记》不仅仅是一部史书,更是一部文学作品、一部哲学著作。它确立了中国史学的基本体例,其“纪传体”成为后世正史的典范。通过《史记》,我们得以窥见早期王朝的运作,理解帝王的决策,感受历史的温度。 1.1.2 考古的印证:殷墟与三星堆的对话 考古学是历史学最好的佐证。殷墟的发现,不仅证实了商朝的存在,更让我们看到了一个真实、鲜活的商代社会。那些埋藏在地下的宫殿、墓葬、青铜器、玉器,以及最重要的甲骨文,共同构建了一个立体而可感的商朝。而近年来引起广泛关注的三星堆遗迹,则以其独特的青铜人像、面具等文物,展现了与中原文化有所区别,又相互影响的古蜀文明,这为我们理解中华文明的多元性提供了新的视角。 1.2 战国烽烟与诸子百家:思想的碰撞与整合 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大动荡、大变革的时代。周天子的权威日益衰落,诸侯国之间开始了激烈的兼并战争,同时也伴随着社会结构的剧烈调整。 1.2.1 礼乐崩坏与政治变革 “礼乐崩坏”是这个时代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传统的周礼不再能够约束社会秩序,各国纷纷进行变法改革,试图通过强化中央集权、发展生产、富国强兵来在生存竞争中占据优势。各国变法,如秦国的商鞅变法,极大地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也为秦国最终统一六国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2.2 儒、道、法、墨的时代回响 政治动荡与社会变革,催生了思想的空前繁荣。这便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百家争鸣”。儒家、道家、法家、墨家等学派纷纷涌现,他们对如何治理国家、如何为人处世、如何理解宇宙人生,提出了各自的见解。 孔子及其弟子所创立的儒家思想,强调仁、义、礼、智、信,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成为后世中国社会的主流意识形态。 老子、庄子所代表的道家,主张“无为而治”,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对中国人的宇宙观、人生观产生了深远影响。 韩非子等法家思想家,则主张严刑峻法,强调君主集权,为后来的秦朝统一奠定了理论基础。 墨家提倡“兼爱非攻”,主张节约,对当时的社会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这些学派的思想,相互激荡,相互影响,共同构成了中华文化的源头活水,为后世的文化发展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源。 1.3 大一统的奠基:秦汉帝国的光辉与阴影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中央集权制的统一帝国。 1.3.1 统一的代价与辉煌的成就 秦朝的统一,功不可没。秦始皇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修建驰道,统一文字,对维护国家的统一和文化的发展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秦朝的统治也存在着严酷的一面,焚书坑儒、徭役繁重,最终导致了其二世而亡的命运。 1.3.2 汉承秦制与丝绸之路的开辟 汉朝,在继承秦朝制度的基础上,进行了大量的改革和发展,开创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长期的统一盛世。汉武帝时期,是中国古代史上的一个高峰。他“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确立了儒家在中国思想史上的主导地位。同时,汉武帝积极对外扩张,派兵北击匈奴,削弱了北方游牧民族的威胁。 更值得一提的是,汉朝时期,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著名的“丝绸之路”。这条连接东西方的贸易与文化交流通道,极大地促进了中国与中亚、西亚乃至欧洲的经济文化交流,是中国古代对外开放的重要标志。丝绸之路的开辟,不仅改变了中国的经济格局,也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的进程。 第二章:魏晋风度与南北朝的动荡 汉朝的衰落,迎来了中国历史上又一个分裂与动荡的时期——魏晋南北朝。然而,也正是在这个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深刻的民族融合与文化转型。 2.1 乱世中的风流:三国鼎立与士族的崛起 东汉末年,黄巾起义爆发,中央政府的权威瓦解,各地军阀割据,最终形成了魏、蜀、吴三国鼎立的局面。 2.1.1 英雄辈出与权谋斗争 三国时期,涌现出无数英雄豪杰,曹操、刘备、孙权,以及关羽、张飞、诸葛亮等,他们的故事至今仍被传颂。这是一个充满战争、权谋与个人魅力的时代,也是一个文学艺术得以发展的时代,小说《三国演义》更是将这段历史渲染得淋漓尽致。 2.1.2 “竹林七贤”的魏晋风骨 三国归晋后,虽然国家一度统一,但很快又陷入了长期的分裂。在政治动荡与社会不安的环境下,一批文人雅士,如“竹林七贤”,逃避现实,寄情山水,以其放荡不羁、超凡脱俗的言行,形成了独特的“魏晋风度”。他们推崇老庄思想,追求个体精神的自由,对中国文学艺术的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为后世文人提供了一种精神寄托。 2.2 民族融合的浪潮:南北分裂与文化交融 西晋灭亡后,中国进入了南北朝长达两个多世纪的分裂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迭起,南方则由汉族建立的政权更迭。 2.2.1 南朝的文化繁荣与北朝的胡汉融合 南朝的政权虽然更迭频繁,但其文化发展却相当繁荣。江南地区的经济得到发展,文学、艺术、哲学都取得了显著成就,如书法、绘画、园林艺术等。 在北方,少数民族政权在统治中原的过程中,逐步吸收汉族的先进文化,并与自身的民族文化相融合。北魏孝文帝改革,是胡汉融合的重要事件,他推行汉化政策,鼓励鲜卑族与汉族通婚,学习汉族文化,这极大地促进了南北文化的交流和中华民族的形成。 2.2.2 佛教的传播与本土化 在魏晋南北朝时期,佛教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并逐渐融入中国本土文化。从印度传入的佛教,通过与中国传统哲学的对话,逐渐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宗派,如禅宗。佛教的传播,不仅丰富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也对中国的艺术、建筑、文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石窟艺术,如云冈石窟、龙门石窟,便是佛教艺术在中国的辉煌体现。 第三章:盛世气象与多元文明的交织 在经历了一段时期的分裂与动荡之后,中国历史迎来了两个令人瞩目的盛世——隋唐盛世。 3.1 隋唐盛世:开放包容的帝国典范 3.1.1 统一与再造:隋朝的短暂辉煌 隋朝虽然存在时间不长,但其历史地位不容忽视。隋文帝杨坚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局面,重新统一了中国,并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如创立三省六部制,完善科举制度,修建大运河。大运河的修建,沟通了南北交通,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成为连接中国南北的重要经济动脉。 3.1.2 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的华彩 隋朝的基业为唐朝的繁荣奠定了基础。唐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强盛、最开放的时代之一。唐太宗李世民开创的“贞观之治”,以其开明的政治、清明的吏治、开放的态度,赢得了万国来朝的局面。唐高宗时期,国力继续发展。到了唐玄宗李隆基时期,更是迎来了“开元盛世”。这一时期,政治安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社会开放包容,对外交流频繁。 3.1.3 诗歌、艺术与科技的繁荣 唐朝是诗歌的黄金时代,李白、杜甫、白居易等伟大的诗人,创作了无数脍炙人口的诗篇,展现了盛唐的气象与风貌。唐朝的绘画、书法、音乐、舞蹈也都取得了辉煌的成就。同时,唐朝的科技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雕版印刷术、火药等重要发明,都对世界文明产生了深远影响。 3.2 五代十国的纷争与宋朝的文治武功 安史之乱后,唐朝由盛转衰,最终进入了五代十国的分裂时期。这一时期,虽然政权更迭频繁,但经济和文化的发展并未完全停滞。 3.2.1 短暂的割据与新的统一力量 五代十国,是中国历史上一个短暂的分裂时期,北方政权更迭,南方则形成若干割据政权。然而,这种分裂也为新的统一力量的崛起提供了空间。 3.2.2 “重文抑武”的政策及其影响 宋朝,在结束了五代十国的混乱后,建立了一个以文治为核心的王朝。宋朝的统治者奉行“重文抑武”的政策,极大地促进了文化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尽管在军事上,宋朝面临着来自北方游牧民族的巨大压力,但其在经济、文化、科技方面的成就,却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3.2.3 科技与经济的飞跃:活字印刷、指南针与纸币 宋朝是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的顶峰时期。沈括的《梦溪笔谈》记录了当时大量的科技成就,包括活字印刷术、指南针、火药等。活字印刷术的出现,极大地提高了书籍的生产效率,促进了知识的传播。指南针的应用,为航海事业的发展提供了关键技术。纸币的出现,标志着货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在经济方面,宋朝商业繁荣,城市经济发达,海外贸易兴盛。当时的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富裕、最先进的国家之一。 第四章:游牧民族的崛起与中华文化的传承 中国历史的发展,总是伴随着农耕文明与游牧文明的互动与冲突。从辽、宋、西夏、金的对峙,到元朝的统治,游牧民族的崛起深刻地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进程,同时也见证了中华文化的强大生命力。 4.1 辽、宋、西夏、金的对峙与融合 宋朝建立后,面临着来自北方的辽、金等游牧民族政权的强大压力。 4.1.1 边境线上的文化碰撞与交流 在漫长的边境线上,各民族之间既有战争冲突,也有频繁的文化交流。辽、宋、金之间,在军事、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都产生了复杂的互动。例如,宋朝的商品经济和文化吸引了周边民族,而边境贸易和军事冲突也促进了不同民族文化的相互借鉴。 4.1.2 辽、金的统治与文化发展 契丹族建立的辽朝,统治中国北方长达两百多年。他们在统治过程中,既保留了自己的民族特色,也学习和吸收了汉族的先进文化,建立了完善的政治制度和法律体系。女真族建立的金朝,更是灭辽灭北宋,一度占据了中国北方的大片疆域。金朝在统治期间,也促进了女真族与汉族的文化融合,在文学、艺术等方面也留下了重要的作品。 4.1.3 西夏的独特文明 党项族建立的西夏,虽然国土面积相对较小,但却发展出了独具特色的文明。西夏创制了自己的文字,称为西夏文,并翻译了大量汉文典籍,佛教在西夏也得到了广泛传播。西夏的文学、艺术,都带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与宋、辽、金的文化既有联系,又有区别。 4.2 元朝的统治:世界帝国的征服与管理 13世纪,蒙古民族的崛起,对中国乃至世界产生了颠覆性的影响。成吉思汗及其子孙,建立了横跨欧亚大陆的庞大帝国。忽必烈建立的元朝,更是将中国纳入了这个世界帝国之中。 4.2.1 蒙古帝国的扩张与中华疆域的改变 元朝的建立,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蒙古人的征服,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的疆域,将原来分散的政治实体整合在一起。元朝在统治过程中,实行民族等级制度,对各民族实行不同的政策,这既带来了民族矛盾,也促进了不同民族的进一步交往。 4.2.2 民族政策与东西方交流的强化 尽管元朝的民族政策存在争议,但其统治客观上加强了东西方之间的联系。由于蒙古帝国的广阔疆域,使得东西方之间的交通和贸易变得前所未有地便利。马可·波罗等西方旅行家来到中国,将中国的文化、技术、商品带回欧洲,对欧洲的社会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中国的先进技术和文化也通过这种方式传播到西方。元朝时期,中国与西亚、中亚的文化交流也十分频繁,在天文、历法、数学、医学等领域都有所体现。 第五章:明清帝国:集权、变革与封闭 在元朝统治之后,中国历史进入了明清两个大一统王朝时期。这两个王朝在巩固中央集权、发展经济文化的同时,也面临着内外挑战,并最终走向了不同的命运。 5.1 明朝的建立与巩固:洪武之治到万历改革 朱元璋建立明朝,推翻了元朝的统治。明朝前期,在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就。 5.1.1 专制皇权的强化与制度建设 明朝吸取了元朝灭亡的教训,进一步强化了中央集权。明太祖朱元璋废除了丞相制度,将权力牢牢掌握在皇帝手中。这一制度的建立,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国家的统一和稳定,但也为后来的君主专制埋下了隐患。明朝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多个领域进行了制度创新和建设。 5.1.2 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与海禁政策的摇摆 明朝前期,郑和七下西洋,其规模之宏大,影响之深远,在世界航海史上都堪称壮举。这展现了明朝强大的国力和开放的姿态。然而,在郑和下西洋之后,明朝逐渐转向了“海禁”政策,限制民间对外贸易。这种政策的摇摆,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中国与世界的交流,也错失了参与早期全球化进程的机遇。 5.1.3 晚明社会的危机与思潮涌动 明朝后期,社会矛盾日益尖锐,政治腐败,土地兼并严重,农民起义此起彼伏。与此同时,思想文化领域也出现了新的变化。王阳明的心学,强调“致良知”,对后世产生了重要影响。一些士大夫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提出了改革的设想,如张居正的改革。然而,这些努力最终未能阻止明朝的灭亡。 5.2 清朝的入主与统治:康乾盛世的荣光与衰落 1644年,满族建立的清朝入主中原,取代了明朝。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 5.2.1 满汉一体与多民族国家的巩固 清朝统治者在入关后,实行了一系列政策,以缓和与汉族的矛盾,巩固统治。他们一方面保留和利用了明朝的政治制度,另一方面也强调“满汉一体”,鼓励满汉通婚,促进民族融合。康熙、雍正、乾隆三朝,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繁荣时期,史称“康乾盛世”。这一时期,国家统一,经济发展,人口增长,文化事业也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5.2.2 思想的禁锢与文化的保守 尽管康乾盛世表面上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但与此同时,清朝统治者也加强了思想控制,大兴文字狱,压制异见。在这种环境下,中国传统的思想文化趋于保守,创新和活力受到一定程度的压制。 5.2.3 闭关锁国与错失近代化的机遇 清朝实行了严格的“闭关锁国”政策,限制与外国的贸易和交往,只允许在广州等少数几个港口进行有限的对外贸易。这种政策,使得中国错失了与西方国家同步发展的机会,当西方国家在工业革命的推动下迅猛发展时,中国却固步自封,逐渐落后于世界潮流。 第六章:史学著作的价值与意义 通过对中国历史宏观脉络的梳理,我们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中国历史著作的价值与意义。 6.1 历史的镜鉴:前车之鉴,后世之师 历史,是人类经验的总结。通过阅读历史,我们可以了解过去的成败得失,从中吸取教训,避免重蹈覆辙。每一个王朝的兴衰,每一个制度的得失,每一个决策的对错,都为后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6.2 文化的传承:中华文明的根脉所在 历史著作,是传承中华文明的重要载体。它们记录了中华民族的起源、发展、演变,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价值和精神。通过阅读历史,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中华文明的独特性,理解中华民族的文化根脉。 6.3 思想的启迪:古人的智慧与现代的思考 历史,不仅是事件的记录,更是思想的宝库。诸子百家的智慧,帝王的治国理念,文人的价值追求,都在历史著作中得以展现。通过对这些思想的解读,我们可以获得深刻的思想启迪,从而更有效地思考当代社会面临的问题,并从中寻找解决之道。 结语:永恒的历史回声 历史,不会因为时间的流逝而消失。那些曾经的辉煌,那些深刻的教训,那些闪耀着智慧光芒的思想,都以不同的形式,在历史的长河中回响。 本书所描绘的,是中国历史的一角,是一段不完整的画卷。但我们希望,通过这些文字,能够激发您对中国历史更深层次的兴趣,让您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魅力。 正如一位伟大的历史学家所言:“历史是一位不请自来的客人,他总是坐在我们身边,对我们低语,讲述着那些我们似乎已经忘记,但却永不消逝的故事。”愿我们能够倾听历史的回声,从中汲取力量,更好地理解过去,把握现在,开创未来。

用户评价

评分

对于我这样一个对古典文学和历史都有着深厚感情的读者来说,拥有这套《百衲本二十四史》就像是拥有了一个通往古代中国的时空之门。这套书的装帧设计,我必须得多说几句,它不只是简单地堆砌材料,而是将一种文化符号融入其中。每一函的色彩搭配、纹饰雕刻,都透露出设计者对中国传统美学的深刻理解。打开书页,那种古色古香的气息扑面而来,仿佛能闻到纸张和油墨混合而成的独特味道。我特别喜欢它在细节上的处理,比如书脊的压纹、函套的锁扣,都经过精心打磨,不仅实用,更增添了收藏的价值。阅读体验上,我尝试着去对照阅读我之前收藏的一些零散的史书版本,发现《百衲本》在一些细节上确实做到了精益求精,文字的准确性和可靠性都让我感到非常满意。它不仅仅是一套工具书,更是一件可以细细品味的艺术品,摆在书架上,本身就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评分

这套《百衲本二十四史》简直就是一场视觉盛宴!拆开包装的那一刻,我真的被那沉甸甸的二十四函给震撼到了。每一函都设计得十分考究,古朴大气,仿佛蕴含着千年的历史沉淀。打开第一函,映入眼帘的是泛着淡淡黄晕的纸张,手感温润如玉,触感细腻。印刷更是精美绝伦,字迹清晰,排版疏朗,即使是浩如烟海的史料,读起来也丝毫不觉费力。我尤其喜欢它采用的传统装帧方式,古色古香,翻阅起来更有仪式感。和市面上那些批量生产的“大路货”相比,这套书的工艺水准简直是天壤之别。我平时对历史文献的整理和收藏颇有研究,看过不少版本,但《百衲本》的品质,尤其是它的材质和装帧,绝对是数一数二的。拿在手里,你能感受到一种沉甸甸的价值感,这不仅仅是一套书,更是一件值得珍藏的艺术品。它让我觉得,在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依然可以找到如此用心、如此有诚意的出版物,实属不易。

评分

这套《百衲本二十四史》带给我的,远不止是阅读的便利。我本身是一个对传统工艺有着近乎痴迷的爱好者,所以当我知道这套书是由崇贤馆出品,并且限量发行时,便立刻心生向往。拿到手后,我的预感得到了证实,这绝对是匠心之作。纸张的选择,我仔细辨认过,应该是某种古法宣纸,质地匀净,韧性极佳,而且色泽自然,不会显得过于苍白刺眼,久读不累。印刷的精度更是达到了令人惊叹的地步,字迹的清晰度,墨色的浓淡,都恰到好处,丝毫没有模糊不清或晕染的痕迹。我特意翻阅了《史记》中的一些难懂的段落,配合着它提供的注释,我感觉自己对原文的理解又深入了一层。这套书的价值,不仅仅在于它所承载的历史内容,更在于它作为一件现代工艺品,所展现出的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它让我觉得,在追求效率的当下,依然有人愿意花时间和精力去打磨一件精品,这种精神值得我们所有人学习和敬佩。

评分

我一直对中国古代史着迷,尤其是那些波澜壮阔的王朝更迭和英雄辈出的时代。但很多时候,阅读历史文献总会遇到一些瓶颈,比如版本差异、注释繁杂,或是古籍破损等问题,这极大地影响了阅读体验。所以,当我在书店偶然看到这套《百衲本二十四史》时,简直像发现了宝藏一样。它最吸引我的地方在于其“百衲”二字的精髓——汇集各家之长,力求呈现最接近原貌的文本。拿到手后,我迫不及待地翻阅了其中几卷,无论是字体、版式,还是纸张的质感,都散发出一种独特的历史厚重感。最让我惊喜的是,这套书的注解非常详尽,而且是经过精心考量的,既不会过多打扰阅读的流畅性,又能及时解答我的一些疑惑。我本身也做过一些史料的梳理工作,深知整理一套史书的艰辛,这套《百衲本》的出现,无疑为广大史学爱好者和研究者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它让原本可能枯燥的历史研究变得更加 accessible,也更加有趣。

评分

作为一个对中国历史有着浓厚兴趣的业余爱好者,我之前收藏过不少关于二十四史的版本,但总感觉少了一点什么。直到我遇到了这套《百衲本二十四史》,才真正体会到什么叫做“完美”。首先,它的整体设计就非常抓人眼球,那种沉稳大气又不失典雅的风范,瞬间就让我爱上了它。打开书页,那高质量的纸张和清晰的印刷,让我觉得阅读本身就是一种享受。我尤其喜欢它在注释上的处理,既保留了古籍的原汁原味,又加上了现代学者严谨的考证和解读,这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读者来说,实在是太友好了。我常常会花上一个下午的时间,在这套书里遨游,时而沉浸在春秋战国的风云变幻,时而感叹秦汉的雄图霸业。而且,我得知这套书是限量发行的,更是觉得自己的收藏意义非凡。它不仅仅是一套史书,更是我对中华文明的一种致敬,一种传承。这套书的价值,远远超出了它的价格本身。

评分

装订精美,书香四溢,非常满意!收藏阅读之佳品!

评分

传统国学精典,注释清晰优美,线装精典,物超所值!

评分

非常不错

评分

东东很好,正板,书香味很浓!

评分

书不错,很好

评分

正版书籍,京东就是又好又快又省

评分

喜欢,不知何时再次活动。

评分

还没读 包装超级好

评分

专门买的,是正版书籍,宣纸,印刷各方面都很精致。。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