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M2.5沙塵氣溶膠和乾濕沉降物的理化特徵及源解析研究

PM2.5沙塵氣溶膠和乾濕沉降物的理化特徵及源解析研究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張寜 著
圖書標籤:
  • PM2
  • 5
  • 沙塵氣溶膠
  • 乾濕沉降
  • 理化特徵
  • 源解析
  • 大氣環境
  • 環境科學
  • 氣象學
  • 汙染控製
  • 沉降物研究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氣象齣版社
ISBN:9787502964122
版次:1
商品編碼:12001379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9-01
用紙:膠版紙
頁數:409
字數:672000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內容簡介

  《PM2.5沙塵氣溶膠和乾濕沉降物的理化特徵及源解析研究》以我國西部城市和環境空氣背景點的大氣懸浮顆粒物(TSP、PM10、PM2.5、沙塵氣溶膠)、乾沉降(自然降塵、沙塵暴降塵)和濕沉降(降雨、降雪)為對象開展瞭相關研究。全書共分18章,內容多與日常環境監測和環境科研工作相關,主要涉及我國氣溶膠汙染研究,蘭州20世紀80年代以來氣溶膠汙染研究,氣溶膠中水溶物、金屬元素、多環芳烴和高氯酸分析研究,自然降塵和沙塵暴降塵理化特徵,大氣降水,城市和背景點大氣環境,環境空氣手工與自動監測,大氣微生物,大氣乾濕沉降物對地錶潔淨水體的汙染研究,大氣汙染能見度,金屬材料大氣腐蝕速率,建立大氣顆粒水溶性離子標準分析方法,離子色譜在環境分析中的應用等。《PM2.5沙塵氣溶膠和乾濕沉降物的理化特徵及源解析研究》可作為環境科學、環境化學、環境監測、環境工程、大氣科學、氣象等相關專業大學生和研究生的學習參考資料,也可供環境監測和環境科研院所研究人員及環境管理工作人員閱讀參考。

目錄

前言
第1章 緒論
1.1 引言
1.2 主要內容和章節安排

第2章 我國的大氣氣溶膠研究
2.1 大氣環境質量標準
2.2 我國大氣氣溶膠研究進展
2.3 氣溶膠的種態
2.4 霾
2.5 氣溶膠的源解析
2.6 環境與健康
2.7 氣溶膠環境背景值觀測與研究
2.8 今後氣溶膠汙染研究重點
2.9 建立我國的大氣顆粒物(濾膜)樣品庫

第3章 蘭州大氣氣溶膠汙染研究
3.1 蘭州地理特徵
3.2 20世紀80年代氣溶膠汙染研究
3.3 光化學煙霧汙染
3.4 F6示蹤劑釋放試驗
3.5 城市燃煤汙染問題
3.6 城市熱島效應
3.7 人口膨脹帶來的問題
3.8 交通和尾氣汙染問題
3.9 城市風道對大氣汙染的擴散作用
3.10 蘭州大氣汙染治理措施

第4章 大氣氣溶膠水溶物
4.1 氣溶膠水溶物汙染
4.2 城區與背景點氣溶膠水溶物
4.3 1990年與2007年氣溶膠水溶物比較
4.4 春節燃放爆竹對氣溶膠水溶物的影響研究
4.5 TSP與PM10水溶性離子相關性

第5章 氣溶膠中金屬元素、多環芳烴和高氯酸鹽
5.1 大氣氣溶膠金屬元素
5.2 燃放爆竹時的金屬元素汙染
5.3 燃放爆竹時的多環芳烴汙染
5.4 燃放爆竹時的高氯酸鹽汙染

第6章 大氣自然降塵一
6.1 國內外對大氣自然降塵的研究
6.2 大氣自然降塵樣品采集
6.3 我國降塵量的區域分布
6.4 降塵汙染物
6.5 應組建全國陸域環境降塵監測網
6.6 大氣乾沉降的研究應結閤濕沉降
6.7 大氣降塵的研究與展望
6.8 蘭州大氣降塵多元素分析
6.9 大氣降塵背景值研究
6.10 大氣降塵粒度分布

第7章 沙塵氣溶膠和沙塵暴降塵化學組成特徵
7.1 沙塵氣溶膠——一種跨省區的大氣汙染物
7.2 沙塵暴降塵對環境背景值的影響研究
7.3 沙塵氣溶膠和沙塵暴降塵的物理化學特徵
7.4 沙塵暴降塵在甘肅境內的沉降和分布
7.5 金昌19930505特大沙塵暴的沉降量
7.6 由沙塵暴降塵主沉降區看黃土堆積
7.7 用大氣/氣溶膠在綫裝置監測沙塵暴全過程
7.8 沙塵暴後期降雨(雪)對氣溶膠的去除率

第8章 大氣降水化學
8.1 我國的酸雨研究
8.2 甘肅不同區域降水化學特徵
8.3 蘭州大氣降水化學特徵
8.4 降水中有機酸
8.5 大氣降水中金屬元素
8.6 降水中不溶物的粒徑分布
8.7 降水與同期大氣氣溶膠水溶物比較
8.8 霧水化學組成

第9章 城市和背景點大氣環境質量監測
9.1 大氣環境監測現狀與展望
9.2 大氣環境背景值監測
9.3 大氣環境的“天空地一體化”立體監測
9.4 非常規環境監測

第10章 環境空氣質量的手工與自動監測
10.1 從手工方法到連續自動監測
10.2 幾款空氣顆粒物自動監測係統
10.3 饃湎呶�收法自動監測儀特�?
10.4 用濾帶上采集的樣品做多元素分析(應用實例)

第11章 氣溶膠微觀形貌和礦物組成特徵研究
11.1 20世紀80年代蘭州氣溶膠形貌特徵
11.2 蘭州PM10微觀形貌特徵
11.3 沙塵氣溶膠微觀形貌特徵

第12章 大氣微生物汙染研究
12.1 大氣微生物汙染研究進展
12.2 大氣微生物與環境汙染
12.3 微生物氣溶膠粒度分布
12.4 大氣微生物與人體健康
12.5 乾濕沉降物中微生物汙染
12.6 大氣微生物監測
12.7 大氣微生物現場監測實例

第13章 大氣乾濕沉降物對潔淨水體的汙染研究
13.1 國內外對乾濕沉降的研究
13.2 一種監測乾濕沉降汙染的新方法
13.3 水體外觀的物理變化
13.4 水體中金屬元素濃度
13.5 水體中無機離子濃度
13.6 沙塵暴降塵對水體的汙染
13.7 連續濕沉降對水體的汙染
13.8 乾濕沉降物中的高氯酸鹽
13.9 燃放爆竹對潔淨水體的汙染
13.10 大氣氣溶膠與水體中汙染物的相關性
13.11 乾濕沉降監測新方法還需不斷完善

第14章 大氣汙染能見度
14.1 大氣汙染能見度與氣象能見度
14.2 大氣懸浮顆粒物與能見度
14.3 霾與能見度
14.4 國內外對能見度的觀測
14.5 大氣汙染能見度的環境監測
14.6 應建立大氣汙染能見度相關標準

第15章 金屬材料大氣腐蝕速率研究
15.1 金屬材料的大氣腐蝕
15.2 大氣腐蝕速率研究進展
15.3 大氣腐蝕速率現場試驗
15.4 大氣汙染對試樣的影響
15.5 西部區域的金屬材料腐蝕速率
15.6 大氣腐蝕速率測定應與環境監測相結閤

第16章 大氣顆粒水溶物標準分析方法研究
16.1 大氣顆粒物水溶性離子測定方法
16.2 建立大氣顆粒水溶物標準分析方法的研究

第17章 離子色譜在環境分析中的應用
17.1 離子色譜在環境分析中的研究進展
17.2 對大氣顆粒水溶物分析
17.3 對氣態汙染物分析
17.4 對大氣降水分析
17.5 在其他樣品中應用
17.6 幾款常見的離子色譜儀
17.7 大氣乾濕沉降物在綫自動監測儀
17.8 大氣沉降物對地錶水汙染的在綫自動監測裝置

第18章 結論與展望
參考文獻
附錄一 國內外分析環境樣品的離子色譜法標準
附錄二 環境空氣 顆粒物中水溶性陰離子(F-、Cl-、Br-、NO- 2、NO- 3、PO3- 4、SO2- 3、SO2- 4)的測定離子色譜法(HJ 799-2016)
附錄三 環境空氣 顆粒物中水溶性陽離子(Li+、Na+、NH+ 4、K+、Ca2+、Mg3+)的測定離子色譜法(HJ 800-2016)
好的,這是一本關於PM2.5、沙塵氣溶膠及其乾濕沉降物理化特徵和源解析的圖書簡介。 --- 書名:PM2.5沙塵氣溶膠和乾濕沉降物的理化特徵及源解析研究 圖書簡介 本書係統深入地探討瞭大氣中PM2.5(細顆粒物)與沙塵氣溶膠的復雜特性,並聚焦於其在乾沉降和濕沉降過程中的行為、理化性質演變及其來源解析。本書旨在為環境科學、大氣化學、公共衛生以及政策製定者提供一個全麵、深入的科學視角,以理解和應對沙塵氣溶膠對區域乃至全球環境質量和人體健康帶來的挑戰。 第一部分:PM2.5與沙塵氣溶膠的基礎理論與背景 本書伊始,詳細闡述瞭PM2.5和沙塵氣溶膠的基本概念、形成機製及其在大氣中的傳輸過程。PM2.5作為城市和區域空氣汙染的核心指標,其組成成分復雜多樣,包括硫酸鹽、硝酸鹽、有機碳、黑碳以及重金屬等。沙塵氣溶膠則主要源於自然過程,如沙漠地區的風蝕揚沙,但其在大氣中的傳輸和混閤過程中會與人為排放的汙染物發生復雜的物理和化學相互作用,形成混閤型氣溶膠。 我們首先梳理瞭PM2.5的理化特性,包括粒徑分布、濃度變化規律及其與氣象條件的耦閤關係。隨後,深入剖析瞭沙塵氣溶膠的特性,如礦物成分(如二氧化矽、氧化鋁、氧化鐵等)的比例、顆粒物的形貌特徵以及其對大氣光學特性的影響。重點討論瞭沙塵事件期間,沙塵與化學生成PM2.5的混閤作用,即“沙塵-PM2.5復閤汙染”的形成機理。 第二部分:乾濕沉降過程的機理與影響 大氣中PM2.5和沙塵氣溶膠的去除主要通過乾沉降和濕沉降兩種方式。本書將這兩個過程作為核心內容進行瞭詳細論述。 乾沉降: 闡述瞭乾沉降的基本物理過程,包括重力沉降、湍流擴散和慣性碰撞等機製。針對PM2.5和沙塵顆粒,探討瞭不同粒徑下沉降效率的差異。重點分析瞭地錶粗糙度、風速、邊界層結構以及顆粒物自身的物理化學性質(如粒徑、密度和形貌)如何影響乾沉降速率。書中還討論瞭乾沉降對植被、土壤乃至建築物錶麵的沉積負荷及其環境效應。 濕沉降: 濕沉降是大氣顆粒物嚮地錶傳輸的重要路徑,主要通過雨、雪、霧等降水過程實現。本書深入研究瞭雲內和雲下過程對顆粒物的影響。對於PM2.5和沙塵,濕沉降過程中的“捕獲”機製(如雲凝結核作用、雨滴捕獲)得到瞭詳盡的數學模型描述和案例分析。特彆關注瞭沙塵顆粒在降水過程中可能充當的凝結核角色,以及這如何影響雲滴譜的形成和降水效率,進而影響地錶酸雨和塵降物的化學組成。 第三部分:理化特徵與環境效應 本書的中間部分側重於對沉降物(乾沉降物和濕沉降物,如雨雪、霧滴)的理化特徵進行量化分析。 化學成分分析: 詳細介紹瞭用於測定氣溶膠和沉降物中關鍵元素的分析方法,包括離子組分(硫酸根、硝酸根、銨根等)、金屬元素(Pb、Cd、As等重金屬以及Ca、Mg、K等土壤相關元素)以及碳質組分(OC、EC)。通過對時間和空間分布的分析,揭示瞭不同沉降物中化學組分的差異及其變化趨勢。 顆粒物形貌與錶麵化學: 運用掃描電子顯微鏡(SEM)、透射電子顯微鏡(TEM)以及能量色散X射綫光譜(EDS)等先進錶徵手段,揭示瞭PM2.5和沙塵顆粒在沉降前後的形貌變化,特彆是水溶性鹽類在顆粒錶麵的結晶與溶解過程,以及這些變化如何影響其環境行為。 環境效應評估: 探討瞭沉降物對土壤質量、水體生態係統以及生物多樣性的潛在影響。例如,沙塵帶來的堿性物質如何影響酸性土壤的pH值,以及重金屬沉降對農業生産和水生生物的毒理效應。 第四部分:源解析與歸因研究 源解析是理解PM2.5和沙塵汙染控製策略的關鍵。本書的最後一部分集中於顆粒物的多源解析技術及其應用。 源解析方法: 係統介紹瞭主要的氣溶膠源解析方法,包括主成分分析(PCA)、因子分析(FA)、正交鏇轉主成分分析(PMF)以及化學輸送模型(CTM)等。重點闡述瞭如何利用顆粒物的化學指紋特徵(特彆是礦物元素與人為汙染元素的配比)來區分沙塵貢獻與其他人為源的貢獻。 沙塵與人為源的貢獻分離: 針對復閤汙染特徵,本書提齣瞭更精細化的方法來量化沙塵氣溶膠對PM2.5總濃度以及特定化學組分(如重金屬和銨鹽)的貢獻比例。這對於製定差異化的汙染控製措施至關重要——例如,在沙塵高發期,控製重點應放在自然源和長距離傳輸的影響上,而在非沙塵期則應著重於本地和區域人為源的減排。 案例研究與政策啓示: 通過多個區域的實際監測案例,展示瞭如何將理化特徵分析與源解析結果相結閤,為區域聯防聯控提供科學依據。研究結果為優化空氣質量管理策略、製定針對性的汙染減排目標提供瞭強有力的科學支撐。 總結 本書內容詳實,數據可靠,理論與實踐相結閤,不僅是科研人員和高校師生的重要參考資料,也為環境管理部門製定科學、有效的環境治理政策提供瞭關鍵性的技術支持。它全麵梳理瞭PM2.5沙塵氣溶膠在復雜環境過程中的遷移、轉化與沉降規律,是深入理解大氣顆粒物汙染控製的必備著作。

用戶評價

評分

我的名字聽起來非常專業,但正是這種專業性吸引瞭我。《PM2.5沙塵氣溶膠和乾濕沉降物的理化特徵及源解析研究》這個書名,一看就知道這是一本深入探討大氣汙染問題的學術專著。我長期以來一直關注著空氣質量的議題,特彆是PM2.5,但很多時候隻是停留在錶麵的新聞報道層麵,對其背後的科學原理知之甚少。這本書的題目明確指齣瞭研究的核心內容:PM2.5的“理化特徵”,這讓我非常期待能夠深入瞭解這些微小顆粒的化學組成、物理狀態以及它們在大氣中的各種變化過程。而“沙塵氣源”的加入,則讓我聯想到,這項研究不僅僅局限於城市區域的汙染物,還可能涉及到更大範圍的自然和人為因素的相互作用。“乾濕沉降”的錶述,更是提示我,這本書會探討汙染物如何從大氣中遷移並最終沉積到地錶,這對理解環境影響至關重要。而“源解析”部分,則是我最期待的,因為它直接關係到如何找到汙染的根源,從而為製定有效的治理措施提供科學依據。總而言之,這本書的題目就預示著一場深刻的科學探索,我渴望通過閱讀它,獲得對PM2.5問題更全麵、更深入的理解,並希望從中找到一些解決之道。

評分

這本書的書名《PM2.5沙塵氣溶膠和乾濕沉降物的理化特徵及源解析研究》光是聽起來就相當硬核,吸引瞭我這位對環境科學領域抱有極大興趣的讀者。我一直對空氣質量變化背後的科學原理感到好奇,特彆是像PM2.5這種細微顆粒物,它們究竟是如何形成、又會帶來哪些影響?書中提到的“沙塵氣溶膠”更是讓我聯想到北方鼕季的漫天黃沙,那份自然的壯闊背後又隱藏著怎樣的化學和物理過程?而“乾濕沉降”的說法,則暗示瞭顆粒物在大氣中並不是靜止不動的,它們會通過不同的方式落迴地麵,這其中又涉及哪些大氣動力學和化學反應呢?我非常期待這本書能為我揭示這些問題的答案,讓我對我們呼吸的空氣有更深入、更科學的認識。尤其是“源解析”這個部分,我迫切想知道,那些看不見的汙染物究竟來自哪裏?是工業排放、汽車尾氣,還是遠方的沙塵暴?這本書會不會提供一些令人耳目一新的視角,幫助我們更有效地解決空氣汙染問題?這不僅僅是一本學術著作,更像是一本能夠解答我們日常疑問的科學指南,我已迫不及待地想翻開它。

評分

我一直對我們呼吸的空氣質量感到擔憂,尤其是在空氣質量指數(AQI)爆錶的日子裏,關於PM2.5的討論更是甚囂塵上。《PM2.5沙塵氣溶膠和乾濕沉降物的理化特徵及源解析研究》這個書名,瞬間就抓住瞭我的眼球。它不僅僅是在談論一個抽象的概念,而是深入到PM2.5的“理化特徵”,這讓我非常感興趣,想知道這些看不見的顆粒究竟是什麼組成的,它們在物理和化學層麵究竟有哪些特性。同時,“沙塵氣源”的提法,讓我聯想到自然現象與人類活動可能存在的聯係,這不僅僅是城市汙染的問題,也可能與更廣泛的區域環境變化有關。而“乾濕沉降”的概念,則讓我開始思考這些汙染物是如何從大氣中去除的,是隨著雨水落下,還是悄無聲息地附著在物體錶麵?最讓我期待的是“源解析”部分,這就像偵探破案一樣,找齣汙染的真正“元凶”,這對於我們如何采取行動、製定政策至關重要。這本書聽起來就像是一份詳盡的“空氣診斷報告”,我渴望通過它來理解我們麵臨的環境挑戰,並從中獲得一些啓示。

評分

作為一個對環境科學,尤其是大氣化學領域充滿好奇的讀者,我的目光立刻被《PM2.5沙塵氣溶膠和乾濕沉降物的理化特徵及源解析研究》這個書名所吸引。它不僅僅是一個簡略的標題,更像是一份嚴謹的研究計劃的濃縮。我一直對PM2.5在大氣中的行為感到睏惑,它到底是什麼?它的形成機製是什麼?書中提到的“理化特徵”讓我期待能夠深入瞭解這些細微顆粒的化學成分、物理形態以及它們在大氣中的轉化過程。而“沙塵氣源”的加入,則為這項研究增添瞭自然界的維度,我很好奇沙塵如何與人為汙染物相互作用,共同構成復雜的PM2.5。更重要的是,“乾濕沉降”的概念,預示著對顆粒物如何從大氣中清除的研究,這對於理解其在大氣中的壽命和影響範圍至關重要。最後,“源解析”部分,這無疑是所有環境研究中最具實用價值的部分之一,它將幫助我們識彆汙染物的真正來源,從而為製定有效的減排策略提供科學依據。這本書聽起來像是一次深入的科學探索,我迫不及待地想通過它來揭開PM2.5的神秘麵紗。

評分

這本書的題目《PM2.5沙塵氣溶膠和乾濕沉降物的理化特徵及源解析研究》,聽起來就充滿瞭嚴謹的科學探索精神。作為一名對環境保護和可持續發展議題高度關注的普通市民,我常常在新聞報道中聽到關於PM2.5的討論,但對其內在的復雜性瞭解甚少。這本書的名字讓我看到瞭希望,它承諾將深入剖析PM2.5的“理化特徵”,這意味著我將有機會瞭解這些微小顆粒的構成成分、它們的物理性質(比如大小、形態)以及它們是如何與大氣中的其他物質發生化學反應的。更吸引我的是“沙塵氣溶膠”的提及,這讓我聯想到自然界的力量,以及它與人類活動在大氣中的相互作用。而“乾濕沉降”的錶述,則勾勒齣大氣汙染物如何最終迴到地錶的過程,這對於理解生態係統的影響至關重要。我尤其期待“源解析”部分,它關係到我們能否找到汙染的根源,從而製定齣更有效的治理策略。這本書就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我走進一個我渴望瞭解的科學世界,解答我心中關於空氣汙染的種種疑問,讓我能夠以更科學、更理性的視角看待這個我們賴以生存的環境。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