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以傳承為首要。傳統濛書的預設讀者雖然是少年兒童,且多以淺近文言寫成,但例皆引經據典、傳承有自。是以本套叢書的注釋,尤其重視語典語源的考察。傳統濛書如《三字經》《韆字文》,前人(多為清人)已有注本,多有可采之處。但這些注本也存在一些問題:一是注釋亦為文言,今人閱讀有難度;二是古人注語典和典故齣處,多憑記憶,難免有疏漏。是以本套叢書的注譯工作,不得不在參考前賢成果的同時另起爐竈,凡有經史子集語源者,尤其是齣自先秦兩漢典籍的,皆在注釋中注明齣處並徵引原文,以明與前賢同於所不得不同,異於所不得不異。
傳統濛學重視誦讀,是在恰當的年紀,用有效的方法,教青少年學文化。對於今天的國學及語文教育,頗有藉鑒意義。有鑒於此,我們有必要重拾國粹,嚮廣大青少年推廣普及國學係列課程。
《弟子規》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産,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韆百年來,傢喻戶曉,其內容涵蓋瞭孝敬父母、關愛兄弟、尊敬長輩、修身養性、為人處世、讀書求學等方麵的基本規範。本書是作者以其“雒誦堂”為教學實踐基地,以親身教學經曆編輯而成的經典國學教材。
檀作文,北京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首都師範大學教師,得著名文史專傢吳小如教授親炙,緻力於儒學、詩學、濛學三方麵研究,並創辦雒誦堂國學館,教授青少年傳統文化知識,堪稱新生代國學教育代錶人物。CCTV首屆中國詩詞大會明星擂主李子琳便是雒頌堂的首席弟子。
弟子規 聖人訓…………………………………………… /一
首孝弟 次謹信…………………………………………… /一
泛愛眾 而親仁…………………………………………… /一
有餘力 則學文…………………………………………… /一
入則孝
父母呼 應勿緩…………………………………………… /三
父母命 行勿懶…………………………………………… /三
父母教 須敬聽…………………………………………… /三
父母責 須順承…………………………………………… /三
鼕則溫 夏則凊…………………………………………… /五
晨則省 昏則定…………………………………………… /五
齣必告 反必麵…………………………………………… /五
居有常 業無變…………………………………………… /五
事雖小 勿擅為…………………………………………… /七
苟擅為 子道虧…………………………………………… /七
物雖小 勿私藏…………………………………………… /七
苟私藏 親心傷…………………………………………… /七
親所好 力為具…………………………………………… /八
親所惡 謹為去…………………………………………… /八
身有傷 貽親憂…………………………………………… /八
德有傷 貽親羞…………………………………………… /八
親愛我 孝何難………………………………………… /一〇
親憎我 孝方賢………………………………………… /一〇
親有過 諫使更………………………………………… /一〇
怡吾色 柔吾聲………………………………………… /一〇
諫不入 悅復諫………………………………………… /一〇
號泣隨 撻無怨………………………………………… /一〇
親有疾 藥先嘗………………………………………… /一二
晝夜侍 不離床………………………………………… /一二
喪三年 常悲咽………………………………………… /一二
居處變 酒肉絕………………………………………… /一二
喪盡禮 祭盡誠………………………………………… /一二
事死者 如事生………………………………………… /一二
齣則弟
兄道友 弟道恭………………………………………… /一四
兄弟睦 孝在中………………………………………… /一四
財物輕 怨何生………………………………………… /一四
言語忍 忿自泯………………………………………… /一四
或飲食 或坐走………………………………………… /一五
長者先 幼者後………………………………………… /一五
長呼人 即代叫………………………………………… /一五
人不在 己即到………………………………………… /一五
稱尊長 勿呼名………………………………………… /一六
。。。。。
原 文
弟子規〔1〕,聖人訓〔2〕。
首孝弟〔3〕,次謹信〔4〕。
泛愛眾〔5〕,而親仁〔6〕。
有餘力〔7〕,則學文〔8〕。
注 釋
〔1〕弟子:泛指未成年人。 規:規矩,指做人的基本道理和行為規範。
〔2〕聖人:德行、智慧達到最高境界的人,這裏專指孔子。 訓:教導或訓誡的話。
〔3〕孝:孝順父母。 弟:通“悌”,尊敬兄長。
〔4〕謹:寡言少語,這裏指言行謹慎。 信:守信用。
〔5〕泛:廣泛、普遍地。 愛:愛護。 眾:眾人。
〔6〕親仁:親近有仁德的人。
〔7〕餘力:多餘的心力,指有閑暇時間。
〔8〕學文:指學習文化知識。“文”在孔子的時代,指《詩》《書》六藝。
譯 解
《弟子規》這本書,是依據聖人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我們)首先要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其次要言行謹慎,講信用。和人相處要平等博愛。同時還要親近有仁德的人,嚮他學習。這些事都做好之後,如果還有多餘的時間和精力,就用來好好學習文化知識。
備 覽
子曰:“弟子入則孝,齣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論語·學而》)
元亨利貞,天道之常。仁義禮智,人性之綱。凡此厥初,無有不善。藹然四端,隨感而見。愛親敬兄,忠君弟長。是曰秉彛,有順無強。惟聖性者,浩浩其天。不加毫末,萬善足焉。眾人蚩蚩,物欲交蔽。乃頹其綱,安此暴棄。惟聖斯惻,建學立師。以培其根,以達其支。小學之方,灑掃應對。入孝齣恭,動罔或悖。行有餘力,誦詩讀書。詠歌舞蹈,思罔或逾。窮理修身,斯學之大。明命赫然,罔有內外。德崇業廣,乃復其初。昔非不足,今豈有餘。世遠人亡,經殘敎弛。濛養弗端,長益浮靡。鄉無善俗,世乏良材。利欲紛挐,異言喧豗。幸茲秉彛,極天罔墜。爰輯舊聞,庶覺來裔。嗟嗟小子,敬受此書。匪我言耄,惟聖之謨。(硃子《小學題辭》)
……
前 言
《雒誦堂國學係列·注譯本》是《雒誦堂國學係列·誦讀本》的配套用書。“誦讀本”解決的是字音和誦讀問題,“注譯本”解決的是文意理解問題。顧名思義,“注譯本”自然包括“注釋”和“語譯”兩部分內容。雒誦堂國學係列讀本皆為傳世經典,原文是文言文,非專業人士閱讀存在一定的障礙。為便於今人使用,參照慣例,我們對雒誦堂國學係列讀本原文中的字詞和典故加以注解,並對原文進行白話語譯。字詞注釋,以普通中學生的認知程度為參照。白話語譯以直譯為主,適當采用意譯。
中國傳統文化,以傳承為第一義。傳統濛書的預設讀者雖然是少年兒童,且多以淺近文言寫成,但例皆引經據典、傳承有自。是以本套叢書的注釋,尤其重視語典語源的考察。傳統濛書如《三字經》《韆字文》,前人(多為清人)已有注本,多有可采之處。但這些注本也存在一些問題:一是注釋亦為文言,今人閱讀有難度;二是古人注語典和典故齣處,多憑記憶,難免有疏漏。是以本套叢書的注譯工作,不得不在參考前賢成果的同時另起爐竈,凡有經史子集語源者,尤其是齣自先秦兩漢典籍的,皆在注釋中注明齣處並徵引原文,以明與前賢同於所不得不同,異於所不得不異。
傳統濛書,典故頗多。典故所涉故實,或傳聞異辭,又有非數行注釋文字所可剖判者,故本套叢書專列“備覽”一項,詳細徵引相關文獻,以供讀者參考。相關文獻來源不一,或有文字歧異之處(如越王“勾踐”,古書或寫作“句踐”),皆從原本。本套叢書所引文獻,文字以今之通行善本為依據,不具列版本。
本套叢書的注釋,對文字校勘亦多有交代。如《韆字文》一書,坊本文字每多歧異,實與中國古代版本避諱製度有關。本書指齣:“‘天地玄黃’改作‘天地元黃’,是避宋朝皇帝遠祖趙玄朗的名諱(如果是清本,則是避康熙皇帝玄燁的名諱);‘周發殷湯’改作‘周發商湯’,是避宋太祖父親趙弘殷的名諱;‘鳴鳳在樹’改作‘鳴鳳在竹’,是避宋英宗趙曙的名諱;‘嶽宗恒岱’改作‘嶽宗泰岱’,是避宋真宗趙恒的名諱。”雒誦堂國學係列讀本《韆字文》則將這些避諱字全部改迴本字。又如《三字經》一書有一句,坊本多作“若梁灝”,本書則將“梁灝”改訂為“梁顥”,並在注釋中專門指齣:“梁顥:字太素,北宋太宗雍熙二年狀元。《三字經》傳本多作‘梁灝’,但《宋史》本傳作‘梁顥’。‘灝’義為水勢大,‘顥’義為白貌,既以‘太素’為字,則其名當為‘顥’,不當作‘灝’。”讀者諸君在使用《雒誦堂國學係列·誦讀本》過程中,若於文字版本有疑,不妨在《雒誦堂國學係列·注譯本》中尋找答案。
考慮到各書性質有所不同,《雒誦堂國學係列·注譯本》每種在體例上亦各有側重。譬如《韆傢詩》一書,我們就將“備覽”一項改為“賞析”,引領讀者欣賞詩詞之美,並對傳統詩詞的格律常識和寫作技法略有介紹。即使同樣是“備覽”,各本在內容上亦有所側重。《三字經》《韆字文》等書側重典故;《五字鑒》側重史實;《弟子規》則側重其與程硃學派及傳統小學之間的淵源傳承關係。
《雒誦堂國學係列·注譯本》的注譯體例,由本人製定。第一輯七種中的《弟子規》《三字經》《韆字文》《聲律啓濛》四種的注譯工作,由本人承擔。《韆傢詩》的注譯工作,由陳驥承當;《五字鑒》的注譯工作,由楊濤承當;《幼學瓊林》的注譯工作,由萬希、趙強承當。本人對《韆傢詩》《五字鑒》《幼學瓊林》注譯本的全部內容,進行瞭審定。
吾人雖黽勉從事,但纔疏學淺,掛一漏萬,自知難免。大雅君子若不吝賜教,則三生有幸矣。
檀作文
2015 年孟鼕於京西雒誦堂
這本書我斷斷續續讀瞭很久,每次翻開都能有新的感悟。一開始隻是聽聞“弟子規”名聲在外,抱著瞭解一下古代小孩行為準則的心態開始。然而,翻開注釋本後,纔發現它遠不止於此。它更像是一本關於為人處世的百科全書,從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到待人接物的方方麵麵,都做瞭細緻入微的闡述。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孝”的部分,雖然我已為人父母,但 reread 完這部分,還是深受觸動。它提醒我,即使是日常的問候,也要發自內心,體貼入微。書中那些看似樸實無華的道理,經過注釋和白話的解讀,變得鮮活起來,讓我能夠真正理解並嘗試去踐行。比如“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簡簡單單的幾句話,卻包含瞭多少對父母的尊重與關懷。結閤注釋,我纔意識到,這不僅僅是服從,更是積極主動地迴應和執行,是對父母辛勞付齣的感恩。讀這本書,感覺就像是在和一位循循善誘的長者對話,他用最簡單的方式,教會我最深刻的道理。它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深奧的理論,卻能直擊人心,引發內省。
評分作為一名對傳統文化略有研究的人,我一直對《弟子規》這本經典充滿興趣,但市麵上各種版本的解讀良莠不齊,總覺得難以尋得一本真正能觸及精髓又易於理解的。這次偶然看到這本《弟子規(注譯本)》,迫不及待地入手瞭。拿到書後,我被其精美的裝幀和清晰的排版所吸引。注釋部分詳實到位,對原文的疏解既忠實於原意,又結閤瞭現代人的生活語境,使得那些古老的文字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典籍,而是可以切實應用的指導。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解釋“苟不教,性乃遷”時,聯係瞭現代教育中的品德培養的重要性,讓“性善論”不再是空泛的哲學討論,而是關乎個體成長和社會責任的現實課題。書中的語言風格我非常喜歡,既保留瞭古文的韻味,又用淺顯易懂的白話文進行闡釋,過渡自然,讀起來毫無障礙。尤其是“泛愛眾,而親仁”這一章節,注釋中對“仁”的闡釋,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踐行“泛愛眾”,都讓我受益匪淺。它不僅僅是教導我們如何做個好“弟子”,更是引導我們成為一個有德行、有擔當的社會公民。
評分這本書,我得說,確實讓我耳目一新。以往我對《弟子規》的印象,總覺得是那種古代小孩必須背誦的教條,充滿瞭繁文縟節。但是,這本《弟子規(注譯本)》,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它更像是在為我們這些現代人,量身定做的一份“行為藝術指南”。注釋的部分,我隻能說太精彩瞭!它不僅僅是翻譯,更是在挖掘每個字、每句話背後的深層含義,以及它們在當下社會中的意義。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親仁,善道”的解讀,注釋中用瞭大量的篇幅來闡述“仁”的含義,以及如何通過與品德高尚的人交往,來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這種深入淺齣的講解,讓我仿佛置身於一個古老的學堂,但傳授的知識卻是如此的貼近生活。而且,書中的語言風格非常吸引我,它不生澀,不枯燥,反而有一種娓娓道來的親切感。讀的時候,我常常會不自覺地跟著書中的引導去反思自己的言行。它沒有強製性的要求,而是通過生動的故事和深刻的道理,讓你自己去領悟,去改變。這本書,真的讓我看到瞭傳統文化中蘊含的巨大能量。
評分這本書,我得說,絕對是顛覆瞭我之前對“弟子規”的刻闆印象。我原以為它就是一本教小孩子乖乖聽話的書,枯燥乏味,充滿說教。結果呢?簡直是打臉。這本注譯本,給我的感覺更像是在解剖一件精美的藝術品,每一個細節都經過瞭細緻的打磨和解讀。注釋的部分,不是簡單地翻譯,而是深入剖析瞭每個詞語背後的文化含義,以及它在當時社會背景下的實際應用。讀的時候,我常常會停下來思考,那些在現代社會似乎早已被遺忘的古老智慧,原來是如此地貼閤生活。比如,關於“將有事,子欲避,則請咽”這樣的細節,注釋裏解釋瞭這不僅僅是齣於禮貌,更是一種對長輩尊重和對傢庭責任的體現。這種細緻的解讀,讓我看到瞭古人在人情世故上的圓融與智慧。這本書沒有空洞的說教,而是通過對具體行為的引導,讓我們體會到修身養性的真諦。我尤其喜歡它在解釋“勿說人之短,勿說己之長”時,那種看似簡單,實則極具挑戰性的要求。注釋中也闡述瞭這背後所蘊含的謙遜和對他人的尊重。總而言之,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更立體、更深刻的《弟子規》。
評分老實說,我當初買這本書,很大程度上是齣於一種“跟風”的心態,聽說《弟子規》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地位很高,就想跟著學習一下。但是,當我真正打開這本注譯本的時候,我纔意識到,這不僅僅是“跟風”,而是一次對自我修養的深刻探索。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的“注譯”二字。它不是簡單地把古文念一遍,而是用非常接地氣的語言,將那些古老而深邃的道理,一點點地剖析開來,送到你的心裏。我記得有一段,是關於“力不齊,則勿長,爭不過,則勿爭”。注釋中解釋說,這不僅僅是讓我們不要好高騖遠,更是教導我們要量力而行,並且在競爭中保持平和的心態。這種解讀,讓我感覺像是有人在耳邊低語,告訴我該如何在這個復雜的社會中,保持內心的平靜和力量。而且,書中的語言風格也非常獨特,它既有古文的典雅,又有現代文的流暢,讀起來一點也不費力,反而有一種沁人心脾的感覺。它沒有居高臨下的姿態,而是像一位知心朋友,循循善誘地引導你思考。
評分幫人買的,物流是真速度。
評分非常好。學校推薦購買。
評分非常好,用簡潔的文字串聯瞭中國的曆史發展路綫
評分不錯。。。。。。。。。。
評分非常不錯的書,給老年人買的,老人很喜歡
評分書已經收到,很不錯,印刷的很精美
評分?
評分一直在京東購書,正版書籍,質量都很好
評分a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