弟子規(注譯本)

弟子規(注譯本)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清] 李毓秀 著,檀作文 注
圖書標籤:
  • 弟子規
  • 國學經典
  • 傳統文化
  • 修身養性
  • 兒童啓濛
  • 禮儀規範
  • 行為準則
  • 道德教育
  • 注譯本
  • 中華傳統文化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南海齣版公司
ISBN:9787544281966
版次:1
商品編碼:12019408
包裝:平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6-08-01
用紙:輕型紙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中國傳統文化,以傳承為首要。傳統濛書的預設讀者雖然是少年兒童,且多以淺近文言寫成,但例皆引經據典、傳承有自。是以本套叢書的注釋,尤其重視語典語源的考察。傳統濛書如《三字經》《韆字文》,前人(多為清人)已有注本,多有可采之處。但這些注本也存在一些問題:一是注釋亦為文言,今人閱讀有難度;二是古人注語典和典故齣處,多憑記憶,難免有疏漏。是以本套叢書的注譯工作,不得不在參考前賢成果的同時另起爐竈,凡有經史子集語源者,尤其是齣自先秦兩漢典籍的,皆在注釋中注明齣處並徵引原文,以明與前賢同於所不得不同,異於所不得不異。


內容簡介

傳統濛學重視誦讀,是在恰當的年紀,用有效的方法,教青少年學文化。對於今天的國學及語文教育,頗有藉鑒意義。有鑒於此,我們有必要重拾國粹,嚮廣大青少年推廣普及國學係列課程。

《弟子規》是中華民族珍貴的文化遺産,它短小精悍、琅琅上口,韆百年來,傢喻戶曉,其內容涵蓋瞭孝敬父母、關愛兄弟、尊敬長輩、修身養性、為人處世、讀書求學等方麵的基本規範。本書是作者以其“雒誦堂”為教學實踐基地,以親身教學經曆編輯而成的經典國學教材。


作者簡介

檀作文,北京大學中國古代文學博士,首都師範大學教師,得著名文史專傢吳小如教授親炙,緻力於儒學、詩學、濛學三方麵研究,並創辦雒誦堂國學館,教授青少年傳統文化知識,堪稱新生代國學教育代錶人物。CCTV首屆中國詩詞大會明星擂主李子琳便是雒頌堂的首席弟子。

內頁插圖

目錄

弟子規 聖人訓…………………………………………… /一

首孝弟 次謹信…………………………………………… /一

泛愛眾 而親仁…………………………………………… /一

有餘力 則學文…………………………………………… /一

入則孝

父母呼 應勿緩…………………………………………… /三

父母命 行勿懶…………………………………………… /三

父母教 須敬聽…………………………………………… /三

父母責 須順承…………………………………………… /三

鼕則溫 夏則凊…………………………………………… /五

晨則省 昏則定…………………………………………… /五

齣必告 反必麵…………………………………………… /五

居有常 業無變…………………………………………… /五

事雖小 勿擅為…………………………………………… /七

苟擅為 子道虧…………………………………………… /七

物雖小 勿私藏…………………………………………… /七

苟私藏 親心傷…………………………………………… /七

親所好 力為具…………………………………………… /八

親所惡 謹為去…………………………………………… /八

身有傷 貽親憂…………………………………………… /八

德有傷 貽親羞…………………………………………… /八

親愛我 孝何難………………………………………… /一〇

親憎我 孝方賢………………………………………… /一〇

親有過 諫使更………………………………………… /一〇

怡吾色 柔吾聲………………………………………… /一〇

諫不入 悅復諫………………………………………… /一〇

號泣隨 撻無怨………………………………………… /一〇

親有疾 藥先嘗………………………………………… /一二

晝夜侍 不離床………………………………………… /一二

喪三年 常悲咽………………………………………… /一二

居處變 酒肉絕………………………………………… /一二

喪盡禮 祭盡誠………………………………………… /一二

事死者 如事生………………………………………… /一二

齣則弟

兄道友 弟道恭………………………………………… /一四

兄弟睦 孝在中………………………………………… /一四

財物輕 怨何生………………………………………… /一四

言語忍 忿自泯………………………………………… /一四

或飲食 或坐走………………………………………… /一五

長者先 幼者後………………………………………… /一五

長呼人 即代叫………………………………………… /一五

人不在 己即到………………………………………… /一五

稱尊長 勿呼名………………………………………… /一六

。。。。。


精彩書摘

  原 文

  弟子規〔1〕,聖人訓〔2〕。

  首孝弟〔3〕,次謹信〔4〕。

  泛愛眾〔5〕,而親仁〔6〕。

  有餘力〔7〕,則學文〔8〕。

  注 釋

  〔1〕弟子:泛指未成年人。 規:規矩,指做人的基本道理和行為規範。

  〔2〕聖人:德行、智慧達到最高境界的人,這裏專指孔子。 訓:教導或訓誡的話。

  〔3〕孝:孝順父母。 弟:通“悌”,尊敬兄長。

  〔4〕謹:寡言少語,這裏指言行謹慎。 信:守信用。

  〔5〕泛:廣泛、普遍地。 愛:愛護。 眾:眾人。

  〔6〕親仁:親近有仁德的人。

  〔7〕餘力:多餘的心力,指有閑暇時間。

  〔8〕學文:指學習文化知識。“文”在孔子的時代,指《詩》《書》六藝。

  譯 解

  《弟子規》這本書,是依據聖人孔子的教誨而編成的。(我們)首先要孝順父母,尊敬兄長。其次要言行謹慎,講信用。和人相處要平等博愛。同時還要親近有仁德的人,嚮他學習。這些事都做好之後,如果還有多餘的時間和精力,就用來好好學習文化知識。

  備 覽

  子曰:“弟子入則孝,齣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論語·學而》)

  元亨利貞,天道之常。仁義禮智,人性之綱。凡此厥初,無有不善。藹然四端,隨感而見。愛親敬兄,忠君弟長。是曰秉彛,有順無強。惟聖性者,浩浩其天。不加毫末,萬善足焉。眾人蚩蚩,物欲交蔽。乃頹其綱,安此暴棄。惟聖斯惻,建學立師。以培其根,以達其支。小學之方,灑掃應對。入孝齣恭,動罔或悖。行有餘力,誦詩讀書。詠歌舞蹈,思罔或逾。窮理修身,斯學之大。明命赫然,罔有內外。德崇業廣,乃復其初。昔非不足,今豈有餘。世遠人亡,經殘敎弛。濛養弗端,長益浮靡。鄉無善俗,世乏良材。利欲紛挐,異言喧豗。幸茲秉彛,極天罔墜。爰輯舊聞,庶覺來裔。嗟嗟小子,敬受此書。匪我言耄,惟聖之謨。(硃子《小學題辭》)

  ……

前言/序言

  前 言

  《雒誦堂國學係列·注譯本》是《雒誦堂國學係列·誦讀本》的配套用書。“誦讀本”解決的是字音和誦讀問題,“注譯本”解決的是文意理解問題。顧名思義,“注譯本”自然包括“注釋”和“語譯”兩部分內容。雒誦堂國學係列讀本皆為傳世經典,原文是文言文,非專業人士閱讀存在一定的障礙。為便於今人使用,參照慣例,我們對雒誦堂國學係列讀本原文中的字詞和典故加以注解,並對原文進行白話語譯。字詞注釋,以普通中學生的認知程度為參照。白話語譯以直譯為主,適當采用意譯。

  中國傳統文化,以傳承為第一義。傳統濛書的預設讀者雖然是少年兒童,且多以淺近文言寫成,但例皆引經據典、傳承有自。是以本套叢書的注釋,尤其重視語典語源的考察。傳統濛書如《三字經》《韆字文》,前人(多為清人)已有注本,多有可采之處。但這些注本也存在一些問題:一是注釋亦為文言,今人閱讀有難度;二是古人注語典和典故齣處,多憑記憶,難免有疏漏。是以本套叢書的注譯工作,不得不在參考前賢成果的同時另起爐竈,凡有經史子集語源者,尤其是齣自先秦兩漢典籍的,皆在注釋中注明齣處並徵引原文,以明與前賢同於所不得不同,異於所不得不異。

  傳統濛書,典故頗多。典故所涉故實,或傳聞異辭,又有非數行注釋文字所可剖判者,故本套叢書專列“備覽”一項,詳細徵引相關文獻,以供讀者參考。相關文獻來源不一,或有文字歧異之處(如越王“勾踐”,古書或寫作“句踐”),皆從原本。本套叢書所引文獻,文字以今之通行善本為依據,不具列版本。

  本套叢書的注釋,對文字校勘亦多有交代。如《韆字文》一書,坊本文字每多歧異,實與中國古代版本避諱製度有關。本書指齣:“‘天地玄黃’改作‘天地元黃’,是避宋朝皇帝遠祖趙玄朗的名諱(如果是清本,則是避康熙皇帝玄燁的名諱);‘周發殷湯’改作‘周發商湯’,是避宋太祖父親趙弘殷的名諱;‘鳴鳳在樹’改作‘鳴鳳在竹’,是避宋英宗趙曙的名諱;‘嶽宗恒岱’改作‘嶽宗泰岱’,是避宋真宗趙恒的名諱。”雒誦堂國學係列讀本《韆字文》則將這些避諱字全部改迴本字。又如《三字經》一書有一句,坊本多作“若梁灝”,本書則將“梁灝”改訂為“梁顥”,並在注釋中專門指齣:“梁顥:字太素,北宋太宗雍熙二年狀元。《三字經》傳本多作‘梁灝’,但《宋史》本傳作‘梁顥’。‘灝’義為水勢大,‘顥’義為白貌,既以‘太素’為字,則其名當為‘顥’,不當作‘灝’。”讀者諸君在使用《雒誦堂國學係列·誦讀本》過程中,若於文字版本有疑,不妨在《雒誦堂國學係列·注譯本》中尋找答案。

  考慮到各書性質有所不同,《雒誦堂國學係列·注譯本》每種在體例上亦各有側重。譬如《韆傢詩》一書,我們就將“備覽”一項改為“賞析”,引領讀者欣賞詩詞之美,並對傳統詩詞的格律常識和寫作技法略有介紹。即使同樣是“備覽”,各本在內容上亦有所側重。《三字經》《韆字文》等書側重典故;《五字鑒》側重史實;《弟子規》則側重其與程硃學派及傳統小學之間的淵源傳承關係。

  《雒誦堂國學係列·注譯本》的注譯體例,由本人製定。第一輯七種中的《弟子規》《三字經》《韆字文》《聲律啓濛》四種的注譯工作,由本人承擔。《韆傢詩》的注譯工作,由陳驥承當;《五字鑒》的注譯工作,由楊濤承當;《幼學瓊林》的注譯工作,由萬希、趙強承當。本人對《韆傢詩》《五字鑒》《幼學瓊林》注譯本的全部內容,進行瞭審定。

  吾人雖黽勉從事,但纔疏學淺,掛一漏萬,自知難免。大雅君子若不吝賜教,則三生有幸矣。

  檀作文

  2015 年孟鼕於京西雒誦堂


《弟子規》:中華傳統道德教育的基石 《弟子規》是中國傳統濛學教育的經典之作,其內容精煉,言簡意賅,以兒童的視角齣發,涵蓋瞭個人修養、傢庭倫理、社會責任等多個層麵,為後世的道德教育提供瞭重要的遵循。本書並非僅是一部古代的啓濛讀物,更是一部穿越時空的智慧寶典,其所蘊含的深刻哲理和實用方法,至今仍具有極高的藉鑒意義。 一、源流與價值 《弟子規》的原文齣自清代李毓秀所著的《常禮舉要》一書,後經賈存齋修訂,成為流傳甚廣的版本。其核心思想,則深深植根於儒傢文化之中。《論語》、《大學》、《中庸》等經典,都強調個人品德的修養是治國平天下的基礎。而《弟子規》則將這些宏大的思想,轉化為具體、易懂、可操作的規範,讓兒童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潛移默化地學習和踐行。 《弟子規》的價值,首先體現在其對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傳承。孝、悌、忠、信、仁、義、禮、智等儒傢核心價值觀,在《弟子規》中得到瞭生動的體現。它教導孩子們要尊敬長輩,友愛兄弟姐妹,誠實守信,關愛他人,嚴於律己,明辨是非。這些美德,不僅是個人的立身之本,更是維係傢庭和睦、社會和諧的基石。 其次,《弟子規》的教育方法具有極強的實踐性。它不像一些理論著作那樣空洞,而是將道德規範具體化,從日常生活中的點滴小事做起。例如,“父母命,行勿懶;父母勸,善勿違”,這不僅是要求孩子順從父母,更是強調瞭聽從教誨、積極行善的重要性。“晨則省,昏則定”,這是教導孩子有規律的生活習慣,並懂得反省和感恩。“事雖小,勿擅為;苟擅為,罪惡隨”,這提醒孩子即使是微不足道的小事,也要遵守規則,切勿自作主張,否則可能招緻不良後果。 二、內容精要與細緻解讀 《弟子規》的原文雖然不長,但其內涵豐富,每一句都蘊含著深刻的道理。本書的注譯部分,正是為瞭幫助讀者更深入地理解這些經典語句,領略其智慧光芒。 1. 入則孝:孝敬父母,和睦傢庭 “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父母責,待勿 एंटीऑ;父母怒,勿抱怨。”這四句是《弟子規》的開篇之語,也是對“孝”最直接、最核心的要求。它要求孩子在父母呼喚時要迅速迴應,在父母有命令時要勤勉執行,在受到父母責備時要虛心接受,在父母生氣時要理解和包容。這不僅僅是要求孩子聽話,更是要求他們懂得感恩父母的養育之恩,學會換位思考,理解父母的苦心。 “晨則省,昏則定。”這是對孝道在日常起居中的具體體現。早晨起床後,要嚮父母請安,詢問他們的起居情況,錶示關心。晚上睡前,要嚮父母道晚安,並檢查父母是否有其他需求,確保他們安寜入睡。這種日常的問候和關懷,不僅能增進親子關係,更能讓父母感受到孩子的愛和責任。 “親愛我,孝何難;親憎我,孝方堅。”這句話將孝道的層次提升到瞭更高的境界。當父母疼愛自己時,孝順是自然而然的;而當父母對自己有誤解、有不滿,甚至錶現齣厭惡時,依然能夠堅持孝道,纔是真正的孝。這要求孩子具備極大的涵養和包容心,能夠理解父母可能存在的不足,並以不變的孝心去化解隔閡。 “三年無改於父之道,可謂孝矣。”孔子所說的“三年”,指的是三年不改變父親的德行。這意味著,孩子在繼承父母的優良傳統和品德方麵,需要持之以恒。這裏的“道”,並非指父母的錯誤,而是指父母的善行、教誨和道德操守。這強調瞭對父母良好品德的繼承和發揚,而非盲從。 “喪三年,常悲咽。”在父母去世後,要懷有哀痛之心,並在這三年內保持對父母的思念和悼念。這不僅僅是形式上的哀傷,更是對父母一生養育之恩的深深銘記和迴報。 2. 齣則悌:友愛兄弟,尊敬長輩 “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笑顔融。”兄長要友愛弟弟,弟弟要恭敬兄長。兄弟姐妹之間和睦相處,傢庭纔會充滿歡聲笑語。這強調瞭同輩之間互相扶持、彼此尊重的重要性,一個和睦的傢庭環境,能夠為孩子的成長提供堅實的後盾。 “長者立,幼勿坐;長者坐,命乃坐。”在長輩麵前,晚輩要懂得禮儀,長輩站著時,晚輩不可坐下;長輩坐下後,經允許方可坐。這體現瞭對長輩的尊重,是一種基本的社會禮儀。 “問起居,常溫臍。”即使與長輩分彆,也要時常詢問他們的近況,關心他們的生活。這錶達瞭對長輩的思念和關懷,無論身處何地,都不能忘記與長輩的聯係。 “事父母,如事君。”侍奉父母,要像侍奉君主一樣恭敬和盡職。這是一種將孝道上升到國傢和政治層麵的高度,強調瞭對長輩的責任感和忠誠度。 3. 謹:謹慎言行,專注學習 “非聖書,勿妄讀。非古語,勿妄傳。”這告誡我們,在閱讀和傳播信息時,要有辨彆能力,避免接觸不良內容,不要輕信和傳播未經證實的消息。尤其是在現代信息爆炸的時代,這一點尤為重要。 “勿道人之短,勿說人之長。施人慎勿念,與人怨勿忘。”這強調瞭待人接物的智慧。不議論他人的缺點,也不誇耀他人的優點。自己給予他人的恩惠,不要時時掛在心上;彆人對自己的怨恨,卻要牢牢記住,加以反省和改進。這裏的“與人怨勿忘”,並非鼓勵記仇,而是強調自我反思,找齣自己可能存在的不足,以便改進。 “居身務農,宜思長。勿淫巧,勿懶惰。”這句話鼓勵人們安於本分,勤勞務實,不要追求不切實際的奢華,也不要貪圖安逸而變得懶惰。 “勿說人之過,忌論人非。”這再次強調瞭不背後議論他人,不傳播他人的過失。這是一種尊重他人隱私,維護他人名譽的美德。 4. 信:誠實守信,言行一緻 “恩欲報,怨欲忘。報怨短,報恩長。”對彆人的恩情要牢記不忘,並盡力報答;對彆人的怨恨要盡快忘記,不要耿耿於懷。短時間的怨恨,要盡早化解;長久的恩情,要永世銘記。這體現瞭一種寬厚待人的胸懷,也是維護人際關係和諧的重要原則。 “凡齣言,信為先。”說話要以誠實守信為首要原則。答應的事情,一定要做到;不確定的事情,不要輕易承諾。 “言語當謹慎,不可妄談。”說話要謹慎,不要信口開河,隨意評論他人或事情。 “若欺心,終有報。”欺騙彆人,終究會受到懲罰。這是一種因果報應的警示,強調瞭誠信的重要性。 5. 泛愛眾:關愛他人,樂於助人 “凡是人,皆須愛。”隻要是人,都應該去愛。這是一種博愛的情懷,超越瞭親疏遠近,將愛心推廣到所有人。 “小者,如草芥;巨者,如山嶽。無貴賤,無長幼。”無論對方身份地位如何,無論事情大小,都應一視同仁,給予關愛。 “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是孔子“恕道”的體現,自己不喜歡的事情,不要強加給彆人。這是一種換位思考的智慧,也是尊重他人的錶現。 “凡有功於世者,皆可為榜樣。”對社會有貢獻的人,都值得我們學習和效仿。 6. 親近仁:親近仁德,遠離邪惡 “親仁,善焉;獨行,則不惑。”親近有仁德的人,能夠獲得幫助和指引,從而使自己的行為符閤仁德的要求;如果獨自行動,容易迷失方嚮,不懂得如何去做。 “見義,不為,無勇。”看到應該做的事情,如果不去做,就是沒有勇氣。這是一種擔當精神,要求我們在道義麵前,敢於挺身而齣。 “童子,非禮不益。”青少年時期,如果不學習禮儀,學習到的東西都將沒有益處。這強調瞭品德教育在青少年時期的重要性。 “凡人,皆為聖賢。”人人都有可能成為聖賢,關鍵在於是否努力修養自身。這是一種積極的鼓勵,相信每個人內在的潛力。 三、 應用與傳承 《弟子規》的精髓在於“行”。它不僅是一部值得閱讀的經典,更是一部需要身體力行的實踐指南。在現代社會,我們仍然可以從中汲取豐富的營養。 對於傢庭教育而言,《弟子規》為傢長提供瞭科學的教育方法和深刻的育兒理念。通過學習和踐行《弟子規》,傢長可以更好地引導孩子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培養良好的品德,成為一個有責任感、有擔當的人。 對於個人修養而言,《弟子規》為我們提供瞭一個清晰的道德指引。在紛繁復雜的社會中,我們可以通過學習《弟子規》,不斷完善自我,提升道德境界,成為一個真正有修養的人。 《弟子規》是一份寶貴的文化遺産,其價值跨越時空,值得我們代代相傳。本書的注譯,正是為瞭讓這份智慧之光,能夠更清晰、更深入地照亮每一位讀者,引領我們走嚮更加美好的品德人生。通過對《弟子規》的學習和踐行,我們不僅能夠提升自身的道德水平,更能為建設一個和諧、美好的社會貢獻力量。

用戶評價

評分

這本書我斷斷續續讀瞭很久,每次翻開都能有新的感悟。一開始隻是聽聞“弟子規”名聲在外,抱著瞭解一下古代小孩行為準則的心態開始。然而,翻開注釋本後,纔發現它遠不止於此。它更像是一本關於為人處世的百科全書,從日常生活的點點滴滴,到待人接物的方方麵麵,都做瞭細緻入微的闡述。我尤其喜歡其中關於“孝”的部分,雖然我已為人父母,但 reread 完這部分,還是深受觸動。它提醒我,即使是日常的問候,也要發自內心,體貼入微。書中那些看似樸實無華的道理,經過注釋和白話的解讀,變得鮮活起來,讓我能夠真正理解並嘗試去踐行。比如“父母呼,應勿緩;父母命,行勿懶”,這簡簡單單的幾句話,卻包含瞭多少對父母的尊重與關懷。結閤注釋,我纔意識到,這不僅僅是服從,更是積極主動地迴應和執行,是對父母辛勞付齣的感恩。讀這本書,感覺就像是在和一位循循善誘的長者對話,他用最簡單的方式,教會我最深刻的道理。它沒有華麗的辭藻,沒有深奧的理論,卻能直擊人心,引發內省。

評分

作為一名對傳統文化略有研究的人,我一直對《弟子規》這本經典充滿興趣,但市麵上各種版本的解讀良莠不齊,總覺得難以尋得一本真正能觸及精髓又易於理解的。這次偶然看到這本《弟子規(注譯本)》,迫不及待地入手瞭。拿到書後,我被其精美的裝幀和清晰的排版所吸引。注釋部分詳實到位,對原文的疏解既忠實於原意,又結閤瞭現代人的生活語境,使得那些古老的文字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典籍,而是可以切實應用的指導。我特彆欣賞作者在解釋“苟不教,性乃遷”時,聯係瞭現代教育中的品德培養的重要性,讓“性善論”不再是空泛的哲學討論,而是關乎個體成長和社會責任的現實課題。書中的語言風格我非常喜歡,既保留瞭古文的韻味,又用淺顯易懂的白話文進行闡釋,過渡自然,讀起來毫無障礙。尤其是“泛愛眾,而親仁”這一章節,注釋中對“仁”的闡釋,以及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踐行“泛愛眾”,都讓我受益匪淺。它不僅僅是教導我們如何做個好“弟子”,更是引導我們成為一個有德行、有擔當的社會公民。

評分

這本書,我得說,確實讓我耳目一新。以往我對《弟子規》的印象,總覺得是那種古代小孩必須背誦的教條,充滿瞭繁文縟節。但是,這本《弟子規(注譯本)》,徹底改變瞭我的看法。它更像是在為我們這些現代人,量身定做的一份“行為藝術指南”。注釋的部分,我隻能說太精彩瞭!它不僅僅是翻譯,更是在挖掘每個字、每句話背後的深層含義,以及它們在當下社會中的意義。我特彆喜歡書中關於“親仁,善道”的解讀,注釋中用瞭大量的篇幅來闡述“仁”的含義,以及如何通過與品德高尚的人交往,來提升自己的道德修養。這種深入淺齣的講解,讓我仿佛置身於一個古老的學堂,但傳授的知識卻是如此的貼近生活。而且,書中的語言風格非常吸引我,它不生澀,不枯燥,反而有一種娓娓道來的親切感。讀的時候,我常常會不自覺地跟著書中的引導去反思自己的言行。它沒有強製性的要求,而是通過生動的故事和深刻的道理,讓你自己去領悟,去改變。這本書,真的讓我看到瞭傳統文化中蘊含的巨大能量。

評分

這本書,我得說,絕對是顛覆瞭我之前對“弟子規”的刻闆印象。我原以為它就是一本教小孩子乖乖聽話的書,枯燥乏味,充滿說教。結果呢?簡直是打臉。這本注譯本,給我的感覺更像是在解剖一件精美的藝術品,每一個細節都經過瞭細緻的打磨和解讀。注釋的部分,不是簡單地翻譯,而是深入剖析瞭每個詞語背後的文化含義,以及它在當時社會背景下的實際應用。讀的時候,我常常會停下來思考,那些在現代社會似乎早已被遺忘的古老智慧,原來是如此地貼閤生活。比如,關於“將有事,子欲避,則請咽”這樣的細節,注釋裏解釋瞭這不僅僅是齣於禮貌,更是一種對長輩尊重和對傢庭責任的體現。這種細緻的解讀,讓我看到瞭古人在人情世故上的圓融與智慧。這本書沒有空洞的說教,而是通過對具體行為的引導,讓我們體會到修身養性的真諦。我尤其喜歡它在解釋“勿說人之短,勿說己之長”時,那種看似簡單,實則極具挑戰性的要求。注釋中也闡述瞭這背後所蘊含的謙遜和對他人的尊重。總而言之,這本書讓我看到瞭一個更立體、更深刻的《弟子規》。

評分

老實說,我當初買這本書,很大程度上是齣於一種“跟風”的心態,聽說《弟子規》在中國傳統文化中地位很高,就想跟著學習一下。但是,當我真正打開這本注譯本的時候,我纔意識到,這不僅僅是“跟風”,而是一次對自我修養的深刻探索。這本書最吸引我的地方在於它的“注譯”二字。它不是簡單地把古文念一遍,而是用非常接地氣的語言,將那些古老而深邃的道理,一點點地剖析開來,送到你的心裏。我記得有一段,是關於“力不齊,則勿長,爭不過,則勿爭”。注釋中解釋說,這不僅僅是讓我們不要好高騖遠,更是教導我們要量力而行,並且在競爭中保持平和的心態。這種解讀,讓我感覺像是有人在耳邊低語,告訴我該如何在這個復雜的社會中,保持內心的平靜和力量。而且,書中的語言風格也非常獨特,它既有古文的典雅,又有現代文的流暢,讀起來一點也不費力,反而有一種沁人心脾的感覺。它沒有居高臨下的姿態,而是像一位知心朋友,循循善誘地引導你思考。

評分

幫人買的,物流是真速度。

評分

非常好。學校推薦購買。

評分

非常好,用簡潔的文字串聯瞭中國的曆史發展路綫

評分

不錯。。。。。。。。。。

評分

非常不錯的書,給老年人買的,老人很喜歡

評分

書已經收到,很不錯,印刷的很精美

評分

評分

一直在京東購書,正版書籍,質量都很好

評分

a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