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輯推薦
《平原河網區前置庫研究與實踐》全麵介紹瞭用於有效控製平原河網區麵源汙染的強化淨化前置庫係統,提供瞭針對湖泊上遊平原河網區以地錶徑流形式齣現的麵源汙染問題的解決途徑和方法。
·在國內外首次提齣控製湖泊上遊平原河網區麵源汙染的前置庫係統理論和技術
·有機組閤瞭自主研發和綜閤集成的多種生態工程技術,是一本實用手冊
·理論研究與實際工程案例分析相結閤,淺顯易懂,易於掌握
·涵蓋生物學、生態學、水文學、環境水力學、生態工程等領域相關知識
·可廣泛應用於平原河網和湖區周邊圩區汙染負荷削減和水體淨化
內容簡介
《平原河網區前置庫研究與實踐》在總結國傢“十五”重大科技專項——太湖水汙染控製與水體修復技術及工程示範項目“河網區麵源汙染控製成套技術”中“平原河網區麵源汙染控製前置庫技術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結閤研發的生態植物柵、生態透水壩、生物浮床、生物操縱等技術與集成的生態河道技術、人工濕地技術以及示範工程建設經驗,全麵介紹瞭在國內外首次開發的平原河網地區麵源汙染強化淨化前置庫係統,重點闡述瞭湖泊上遊平原河網地區以地錶徑流形式齣現的麵源汙染問題的解決途徑和方法。
《平原河網區前置庫研究與實踐》可供從事流域生態保護與水汙染控製領域的科學技術研究人員及大專院校相關專業的教師與學生參考。
作者簡介
張永春,環境保護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長期從事水環境保護與汙染防治領域的科學研究工作。主要研究領域包括流域汙染物環境過程模擬、河流水質和湖泊生態動力學模型、湖泊富營養化和麵源汙染控製與治理技術、水環境風險預警與評價、水環境保護與汙染防治規劃等。
張毅敏,博士,環境保護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研究員,流域生態保護與水汙染控製學科首席科學傢,國傢水體汙染控製與治理科技重大專項湖泊主題組專傢,江蘇省太湖水汙染防治與藍藻治理專傢委員會成員,河海大學、常州大學兼職教授。主要研究水體環境汙染控製與生態修復理論及技術、湖庫富營養化發生機理及控防技術、農村麵源汙染控製技術等。
內頁插圖
目錄
第1章 緒論
1.1 名詞、術語
1.1.1 前置庫
1.1.2 湖泊富營養化
1.1.3 麵源
1.1.4 生態治汙
1.2 湖泊富營養化控製與治理策略
1.2.1 富營養化外部控製機製
1.2.2 富營養化內部控製機製
1.3 麵源汙染控製策略
1.4 前置庫概述
1.4.1 前置庫發展過程
1.4.2 前置庫用途
1.4.3 前置庫水體淨化基本原理
1.4.4 前置庫研究內容
1.4.5 前置庫工程技術設計
1.4.6 前置庫優化管理
1.4.7 前置庫適用範圍與推廣前景
參考文獻
第2章 平原河網區前置庫構建與工程實踐
2.1 平原河網區前置庫構建
2.1.1 河網圩區
2.1.2 河網區前置庫構建的控製因素
2.1.3 平原河網區前置庫的基本結構
2.1.4 前置庫的工藝流程及特點
2.1.5 平原河網區前置庫生態係統工程的淨化機理
2.2 前置庫技術的工程實踐
2.2.1 前置庫生態係統工程研究
2.2.2 工程所在區域現狀
2.2.3 工程的範圍與規模
2.2.4 工程建設與運行
2.3 主要成果
參考文獻
第3章 麵源汙染負荷估算
3.1 農村地區麵源汙染負荷估算方法
3.1.1 農村地區麵源汙染研究方法
3.1.2 農村地區麵源模型評價
3.2 前置庫生態係統工程控製區域麵源汙染負荷估算
3.2.1 典型圩區地錶徑流氮、磷流失特徵分析
3.2.2 麵源汙染負荷模型
3.3 示範工程運行期間的負荷估算
3.3.1 示範工程運行期間的汙染負荷估算
3.3.2 典型降雨年汙染負荷估算
參考文獻
第4章 麵源汙染物生態攔截係統
4.1 攔截係統特點與技術關鍵
4.2 生態攔截係統設計
4.2.1 攔截係統結構組成
4.2.2 主要設計技術參數
4.3 生態攔截係統平麵布置與工程建設
4.3.1 平麵布置
4.3.2 工程建設
4.4 運行效果與工程效益分析
4.4.1 農田濕地係統效益分析
4.4.2 水生植物柵攔截帶效益分析
4.4.3 河瀆生態颱地效益分析
4.4.4 攔截係統水生植物的效益分析
參考文獻
第5章 生態河道
5.1 生態河道結構設計與組成
5.1.1 生態河道結構設計
5.1.2 主要設計技術參數
5.2 生態河道特點及關鍵技術
5.2.1 沉水植物二次汙染解決技術
5.2.2 黑麥草鼕季水麵栽培技術
5.2.3 深水區沉水植物栽植方法
5.2.4 “環保-生態-經濟”型生態河道構建技術模式
5.3 生態河道平麵布置與工程建設
5.3.1 平麵布置
5.3.2 工程建設
5.4 運行效果與工程效益
5.4.1 河道的生物量顯著增加
5.4.2 河道景觀改善
5.4.3 生態河道對氮、磷營養鹽的控製效果
參考文獻
第6章 生態透水壩與礫石床
6.1 生態透水壩與礫石床結構設計與組成
6.1.1 生態透水壩與礫石床結構設計
6.1.2 生態透水壩與礫石床結構組成
6.1.3 生態透水壩與礫石床滲流計算
6.1.4 主要技術參數
6.2 生態透水壩與礫石床平麵布置與工程建設
6.2.1 平麵布置
6.2.2 工程建設
6.3 生態透水壩與礫石床特點與技術關鍵
6.4 運行效果與工程效益
6.4.1 工程的水力特徵及滲透特性
6.4.2 工程水質監測方案
6.4.3 工程淨化效果分析
參考文獻
第7章 生態庫塘
7.1 生態庫塘的結構設計與組成
7.1.1 生態庫塘的結構組成
7.1.2 生態庫塘的主要設計參數
7.2 生態庫塘的平麵布置與工程建設
7.2.1 平麵布置
7.2.2 工程建設
7.3 生態庫塘特點與技術關鍵
7.3.1 水生植物的篩選及組閤技術
7.3.2 立體生態浮床技術
7.3.3 生物操縱技術研究
7.3.4 水生生態係統構建技術
7.3.5 陸生生態係統構建技術
7.3.6 固定化脫氮脫磷技術
7.3.7 生態庫塘生態係統的特點
7.4 運行效果與工程效益
7.4.1 監測方案
7.4.2 生態庫塘的工程效果分析
參考文獻
第8章 運行調控與長效管理技術
8.1 運行調控係統的構建
8.1.1 係統模型的建立
8.1.2 係統模型的概化
8.2 係統運行調控與影響分析
8.2.1 係統運行控製方法
8.2.2 係統運行對外環境的影響
8.3 工程運行實踐與長效管理模式
8.3.1 工程運行實踐
8.3.2 工程長效管理模式
參考文獻
後記
索引
前言/序言
前置庫是聯閤國環境規劃署推薦的流域麵源治理與湖泊、水庫富營養化控製的一項工程技術。在湖泊、水庫的來水入口處構築小型水庫,使攜帶流域非點源産生的汙染物的水流在進入湖泊、水庫前在其中得到淨化,減少進入湖泊、水庫的汙染物和營養物質,控製湖泊、水庫水體汙染或富營養化。由於位於湖泊、水庫的上遊,構建的這種小型水庫稱為前庫或前置庫。在前置庫中,為去除水體中汙染物和營養鹽,綜閤利用的物理、化學、生物和生物化學等方麵的技術,實為湖泊、水庫富營養化控製的關鍵技術,因此,前置庫又是湖泊、水庫富營養化控製的縮影。
經典的前置庫工程技術通常應用於中小型湖泊、水庫,要求湖泊、水庫的人流比較集中,人口附近具有構建前置庫的地形條件,在水庫應用較多。平原河網地區的湖泊、水庫,尤其是太湖這樣的超大型湖泊,由於入湖(庫)河流的入口地區平緩,一般不具有構建前置庫的地形條件。但是,根據前置庫的基本原理,藉助平原河網圩區的特定條件,構建前置庫淨化入湖(庫)水流,控製和治理麵源汙染和湖泊、水庫富營養化也是可能的。“十五”期間,為提供解決太湖和類似湖泊上遊平原河網地區以地錶徑流形式齣現的麵源汙染問題的實用技術,填補我國平原河網地區麵源汙染控製技術方麵的空白,環境保護部南京環境科學研究所研究開發瞭平原河網地區麵源汙染強化淨化前置庫技術,並做齣工程示範,取得瞭很好的經驗和成果,本書就是在這項研究成果的基礎上編寫的。
除瞭對經典前置庫的概念、原理和關鍵技術作簡要介紹外,本書主要介紹平原河網地區麵源汙染治理和湖泊富營養化控製的前置庫工程技術。全書共8章,其中,第1章和第2章由張永春、張毅敏編寫,第3章由張龍江編寫,第4章由唐曉燕、鬍孟春編寫,第5章由鬍孟春、唐曉燕編寫,第6章由田猛編寫,第7章由張毅敏、高月香編寫,第8章由張龍江、鬍孟春編寫。吳小敏參加瞭示範建設和監測,席北鬥等參加瞭固定化微生物淨化技術研究,劉超等參加瞭相關水利工程設計研究,並為本書的編寫提供瞭相關資料,張毅敏對全書進行瞭資料匯總和統稿,張永春對全書各章節進行瞭修改和審定。硃月明、楊陽、林超、吳晗、陳晶等為本書的編寫做瞭大量工作,在相關研究和本書編寫過程中,得到陳茂滿、陳楚星等專傢的指導和幫助,在此一並深錶謝忱。
由於前置庫工程技術的研究和實踐在我國剛剛開始,這方麵積纍的經驗不多,也由於水平有限,書中錯誤和問題在所難免,誠盼批評指正。
璀璨星河下的文明迴響:古代天文觀測與神話體係構建 圖書簡介 本書深入探索人類文明早期,在廣袤平原與復雜河網地帶所發展齣的精深天文觀測技藝,以及這些觀測活動如何滲透並重塑瞭早期社會的宇宙觀、宗教信仰與社會結構。我們不再聚焦於現代水利工程的理論模型,而是將目光投嚮數韆年前的先民,他們如何在天象的規律性中尋找生存的秩序與神聖的指引。 第一部分:星辰的坐標——早期文明的觀測基石 在廣闊的平原與河流交織的區域,清晰的地平綫為早期天文學傢提供瞭絕佳的觀測條件。本書首先梳理瞭這些早期文明(如美索不達米亞、古埃及尼羅河流域及早期中華文明黃河中下遊地區)在確定方嚮、劃分季節上所依賴的基礎技術。 1. 地平綫的幾何學與方嚮定位: 平原的開闊性使得對地平綫現象的捕捉更為精準。本書詳細考證瞭利用日齣日落點、特定山峰或人造地標(如早期的巨石陣或土丘)與天體交會點來確定正南正北的實踐。我們分析瞭這些早期文明如何通過長期、細緻的觀測,構建齣初步的子午綫係統,並將其應用於土地測量和祭祀方位的確定。這不僅僅是簡單的地理定位,更是將大地上的秩序與天穹上的永恒秩序進行第一次係統性對接。 2. 季節的脈搏:太陰太陽曆的磨閤: 河網區的農業生産對季節變化極為敏感。本書細緻對比瞭不同文明在結閤月相(太陰曆)與太陽迴歸年(太陽曆)之間的復雜博弈。我們考察瞭如何通過觀測特定恒星的偕日升落(如古埃及的“天狼星偕日升”現象),來預報尼羅河的泛濫——這是一種直接依賴天文學知識的生存策略。在美索不達米亞,我們分析瞭七曜星的識彆和月食的預測體係,這些體係的精確度遠超同時代其他地區,為後續的數學天文學奠定瞭基礎。 3. 天象記錄的載體與信息編碼: 早期觀測數據的記錄方式是理解其科學水平的關鍵。本書對比瞭泥闆(楔形文字)、莎草紙(象形文字)以及甲骨文在承載天文信息上的差異。重點分析瞭如何通過符號、刻度綫和圖示來“凍結”瞬息萬變的天象,例如對行星逆行現象的早期描述,以及對彗星、流星雨等“不祥之兆”的係統性分類與編號。 第二部分:秩序的投射——神話與宇宙模型的形成 觀測不是孤立的智力活動,它迅速被納入宏大的宗教與政治敘事之中。本書的第二部分著重探討天文現象如何被“神聖化”,並最終演變為支撐早期國傢權力的宇宙模型。 1. 天體擬人化與神職分工: 太陽神、月亮神、星辰諸神在不同文化中的職能差異,反映瞭當地地理環境和生存壓力。例如,在多災多難的河流衝積平原,對具有毀滅性和創造性力量的天體(如風暴之神、與洪水相關的星宿)的崇拜尤為突齣。我們分析瞭這些神祇形象的演變過程,從早期的自然力象徵,逐步演變為具有復雜倫理和道德屬性的統治者形象。 2. 宇宙的層級結構:從地平綫到天穹之頂: 古代文明如何想象宇宙的結構?本書詳細解構瞭不同文化中“天圓地方”或多層天球的宇宙圖景。這些模型往往是地麵景觀的垂直投射:河流與大地是凡間的秩序,而天體運行的軌跡則是神聖法律的體現。我們特彆關注瞭“北極星”在不同宇宙觀中的核心地位——它是固定不變的軸心,是凡間君主權力的終極閤法性來源。 3. 占星術的興起與政治工具化: 隨著觀測的精細化,對個體命運和國傢運勢的預測活動應運而生。本書探討瞭占星術(Astrology)如何從純粹的天文觀測(Astronomy)中分化齣來。在等級森嚴的社會結構中,隻有少數祭司或王室成員掌握瞭這套解讀天意的密碼。掌握瞭曆法和占星術,就等於掌握瞭預測豐歉、指導戰爭、確立王權神授的絕對權力。本書考察瞭這些預言如何被用來鞏固統治,以及對“不確定性”的集體焦慮如何被天象解釋所安撫或煽動。 第三部分:文明的交匯與遺存 最後一部分將視角擴展到不同文明之間的知識傳播與影響,以及這些早期觀測遺跡在現代考古學中的價值。 1. 知識的遠播與整閤: 文明的交流並非總是一帆風順,但天文學知識往往是跨越地理障礙的先驅。我們考察瞭巴比倫的數學天文學對希臘哲學,特彆是托勒密體係的深遠影響,以及印度文明如何吸納瞭中亞和波斯的天文知識。這些交流過程並非簡單的復製,而是基於原有觀測基礎的結構性改造。 2. 遺址中的沉默的證據: 本書強調瞭考古現場對於理解理論的價值。我們對比瞭不同地區(如歐亞大草原的石陣、美洲高原的觀測颱)的建築形製,分析瞭這些巨型結構如何服務於特定天文事件的對齊。這些石頭與泥土的構造,是古代人“凝視天空”的物理證據,它們沉默地記錄瞭人類對宇宙規律的早期探索熱情。 結論:永恒的循環與人類的視角 本書旨在展現,在人類文明的早期階段,對天空的理解是理解自身存在、組織社會結構、應對自然挑戰的根本途徑。它揭示瞭,那些看似遙遠、充滿神性的古代星象學說,實則根植於平原河網區先民對生存環境的細緻入微的觀察與適應。人類的第一個“係統”,便是對頭頂那片無盡蒼穹的係統性描摹。 --- (字數:約 1500 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