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敖精编:欧阳修集·苏东坡集·郑板桥集

李敖精编:欧阳修集·苏东坡集·郑板桥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李敖 编
图书标签:
  • 宋词
  • 散文
  • 古典文学
  • 名家名篇
  • 文学
  • 中国古典文学
  • 欧阳修
  • 苏轼
  • 郑板桥
  • 李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天津古籍出版社
ISBN:9787552804676
版次:1
商品编码:12040165
品牌:读品联合(TASTEFUL READING)
包装:精装
丛书名: 李敖主编国学精要25
开本:16
出版时间:2017-02-01
用纸:胶版纸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了解中国文化精华,从阅读这套书开始!
200部国学经典名著,30卷全部囊括!
李敖耗时多年亲自点评批注!
人生必读经典,书架必藏良品!

“李敖主编国学精要”系列丛书由自称“五十年来,五百年内中国白话文写得好”的国学大师李敖主编,全书共30卷,遴选了中国历史上流传下来的200部古籍经典名著,从先秦至晚清,哲学、宗教、历史、文学、科学、艺术……几乎囊括了国学的全部精华。有了这部巨著,你可以上下古今,把千年精华尽收眼底;你可以纵横左右,把多样遗产罗列手边;你可以从古典中寻新义,从旧籍里找时潮;从深入浅出的文字里,了解古代的中国和现代的中国。

内容简介

《李敖精编:四部正讹·庸言录·文心雕龙》

“李敖主编国学精要1”选录了胡应麟的《四部正讹》、姚际恒的《庸言录》和刘勰的《文心雕龙》等著作。《四部正讹》一书,上承宋濂的“诸子辨”,扩大检讨重要的古书,为古书辨伪,是功力极深的一部著作。姚际恒的《古今伪书考》,张之洞视之为“简便易看,为读诸子之门径”。《文心雕龙》是中国有史以来精密的批评的书,它“体大而虑周”,反对不切实用的浮靡文风,主张实用的“摛文必在纬军国”的落实文风。

《李敖精编:山海经·易经·尚书·晏子春秋》

“李敖主编国学精要16”选录了《山海经》、《易经》、《尚书》和晏婴的《晏子春秋》等。《山海经》是中国先秦古籍。主要记述的是古代神话、地理、物产、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方面的内容。《易经》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古代汉民族思想、智慧的结晶,被誉为“大道之源”,对中国几千年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都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李敖精编:古书疑义举例·国故论衡·饮冰室合集》

“李敖主编国学精要3”选录俞樾的《古书疑义举例》、章炳麟的《国故论衡》和梁启超的《饮冰室合集》。《古书疑义举例》共七卷,把古书疑义分类写成八十八条,用科学方法,使人们知道如何认识古书。刘师培说此书“发古今未有之奇”,影响深远。《国故论衡》是章太炎重要的国学著作,分小学、文学、诸子学三卷,系统论述文字音韵学、文学、文献学、周秦诸子学、经学及佛道之学等,在中国现代学术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饮冰室合集》是梁启超的著作集,也是研究近代中国政治、思想、文化的重要材料。

《李敖精编:左传·史记·汉书·资治通鉴》

“李敖主编国学精要29”选录了左丘明的《左传》、司马迁的《史记》、班固的《汉书》、 司马光的《资治通鉴》等。《左传》记录了春秋时代政治、经济、外交、军事各方面的活动,以及天道、鬼神、灾异、卜筮各方面的情况,对事件本末的照应,首尾兼顾。《史记》是西汉著名史学家司马迁撰写的一部纪传体史书,是中国历史上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汉书》由中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前后历时二十余年,是中国一部纪传体断代史。《资治通鉴》是宋神宗定的名字,是司马光花了十九年的工夫,参考了正史以外三百二十二种历史书,完成的一部一千三百六十二年的编年史。

《李敖精编:史通·文史通义》

“李敖主编国学精要2”选录了刘知几的《史通(通释)》和章学诚的《文史通义》。中国一部开山的“史学”专书就是《史通》。全书共五十二篇,除《体统》《纰缪》《弛张》三篇已亡佚外,尚存四十九篇。《文史通义》出版于1832年(道光十二年),分《内篇》五卷,《外篇》三卷。内容包括易教、书教、诗教、经解、言公、史德、方志等。


作者简介

李敖(1935.4.25—)

字敖之,祖籍吉林省扶余县人,台湾作家、中国近代史学者、文化学者、历史学家、作家、时事批评家。台湾无党派人士,曾任台湾“立法委员”(又称民意代表)。其人意志如铁、斗志昂扬,活力无限,“以玩世来醒世,用骂世而救世”。因其文笔犀利,批判色彩浓厚,嬉笑怒骂皆成文章,故自诩为“中国白话文之一的人”,亦被西方传媒追捧为“中国近代杰出的批评家”。著有《北京法源寺》《李敖有话说》《红色11》《上山·上山·爱》等100多本著作。


目录

江文通集

导读?/?002

别赋?/?003

骆宾王文集

导读 ?/?014

为徐敬业讨武曌檄?/?015

与博昌父老书?/?021

在狱咏蝉?/?025

范文正公集

导读?/?028

桐庐郡严先生祠堂记?/?029

岳阳楼记?/?032

欧阳修集

导读?/?038

卷十五

赋五首?/?039

黄杨树子赋?/?039

鸣蝉赋?/?040

秋声赋?/?041

病暑赋?/?042

憎苍蝇赋?/?043

杂文五首?/?044

醉翁?/?044

山中之乐?/?045

杂说三首?/?046

卷十六

正统论序?/?047

正统论上?/?048

正统论下?/?050

或问?/?054

附论七首?/?056

原正统论?/?056

明正统论?/?058

秦论?/?060

魏论?/?061

东晋论?/?062

后魏论?/?063

梁论?/?064

卷十七

论七首?/?065

纵囚论?/?065

本论中?/?066

本论下?/?068

为君难论上?/?070

为君难论下?/?072

朋党论?/?073

魏梁解?/?074

卷十八

经旨十首?/?076

《易》或问三首?/?076

明用?/?079

《春秋》论上?/?080

《春秋》论中?/?081

《春秋》论下?/?082

《春秋》或问?/?084

《泰誓》论?/?086

怪竹辩?/?087

卷十九

诏册六首?/?089

请皇太后权同听政诏?/?089

皇太后还政议合行典礼诏?/?089

赐太宗正司诏?/?090

赐夏国诏书?/?090

尊皇太后册文?/?091

英宗遗制?/?092

卷三十八

行状二首?/?093

尚书户部侍郎赠兵部尚书蔡公行状?/?093

司封员外郎许公行状?/?096

卷三十九

记十首?/?099

泗州先春亭记?/?099

夷陵县至喜堂记?/?100

峡州至喜亭记?/?101

襄州谷城县夫子庙碑记?/?102

御书阁记?/?103

画舫斋记?/?104

王彦章画像记?/?106

吉州学记?/?107

丰乐亭记?/?108

醉翁亭记?/?109

苏东坡集

导读?/?112

范增论?/?113

刑赏忠厚之至论?/?117

留侯论?/?121

贾谊论?/?126

晁错论?/?131

上梅直讲书?/?135

喜雨亭记?/?139

凌虚台记?/?142

超然台记?/?145

放鹤亭记?/?149

石钟山记?/?153

潮州韩文公庙碑?/?157

乞校正陆贽奏议进御札子?/?164

前赤壁赋?/?168

后赤壁赋?/?173

三槐堂铭?/?177


辛丑十一月十九日,既与子由别于郑州西门之外,马上赋诗一篇寄之?/?182

和子由渑池怀旧?/?184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楼醉书?/?185

望海楼晚景五绝?/?187

吴中田妇叹?/?188

饮湖上初晴后雨?/?190

於潜女?/?191

寓居定惠院之东,杂花满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贵也?/?193

雨晴后,步至四望亭下鱼池上,遂自乾明寺前东冈上归二首?/?195

红梅?/?196

南堂?/?197

东坡?/?198

题西林壁?/?199

庐山二胜?/?200

开先漱玉亭?/?200

栖贤三峡桥?/?201

书李世南所画秋景二首?/?202

书鄢陵王主簿所画折枝二首?/?203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204

澄迈驿通潮阁?/?205

昭君怨?/?206

醉落魄?/?207

南乡子?/?208

蝶恋花?/?210

江城子?/?211

江城子?/?212

水调歌头?/?214

浣溪沙?/?216

浣溪沙?/?217

浣溪沙?/?219

浣溪沙?/?220

浣溪沙?/?221

洞仙歌?/?223

念奴娇?/?225

临江仙?/?227

卜算子?/?229

一丛花?/?231

贺新郎?/?233

蝶恋花?/?235

文山先生集

导读?/?238

卷三

对策?/?239

御试策一道?/?239

卷五

书?/?255

回胡佥判请交割?/?255

贺吴提举西林?/?256

回聂吉甫?/?257

贺何尉?/?257

上丞相?/?258

通庙堂?/?259

通江参政古心?/?261

通潭州安抚大使江丞相?/?262

与李复卿?/?262

与孙子载?/?263

与胡观洲季从?/?263

与杨学录懋卿?/?264

回秘书巽斋欧阳先生?/?264

与前人?/?265

与前人?/?265

回刘架阁会孟?/?266

回衢教曾凤先生?/?266

回李宫教应革?/?267

与朱太博埴?/?267

回邓县尉中甫?/?268

与颜县尉复古?/?269

与聂吉甫?/?270

回王国智?/?271

与刘司户三异?/?271

与胡端逸?/?271

与黄主簿景登?/?272

与刘正伯?/?272

回钟叔玉三帖?/?273

与隆兴黎节判立武?/?273

与刘民章?/?274

与梅制干?/?274

与杜教授抑之?/?275

回谢教授爱山四帖?/?276

与庐陵刘知县庭荐?/?276

与庐陵李知县孙?/?277

与庐陵陈知县尧举?/?277

回乐安唐知县元龄?/?278

回刘运使应龙?/?279

与袁守雷侍郎宜中?/?280

与中书祭酒知赣州翁丹山?/?280

贺翁丹山兼宪?/?281

贺江东宪方逢辰?/?282

贺前人除江西漕?/?283

回许秘丞自?/?283

贺倪提举普?/?284

与新知太平州赵月山?/?285

与知吉州江提举万顷?/?286

贺知吉州黄提举器之?/?287

与前人?/?288

贺杨提刑允恭?/?288

与吉州缪知府元德?/?289

回吉州西倅窦检阅全器?/?291

回江州李都承与?/?291

回潘检阅?/?292

回钟编校尧俞?/?293

回吴制帅革?/?293

回宣州洪倅?/?294

回吴直阁?/?295

与游提刑汶?/?295

与赵知郡孟藡?/?296

贺前人得盱守?/?296

与赵监丞淇?/?297

慰前人?/?297

回安福赵宰与?/?298

回宁国交代孟兵部之缙?/?299


卷六

书?/?300

回宁国陈节推容?/?300

与吴提刑观?/?301

与湖南陈提举合?/?301

回林学士希逸?/?302

回赣守李宗丞雷应?/?302

回交代湖南宪新除湖北漕李宗丞?/?302

与江西黄提刑震?/?303

回林司业应炎?/?304

回信丰罗宰子远?/?304

与前人?/?305

回罗子远就贺除京榷?/?305

与汪安抚立信?/?306

回前人?/?307


精彩书摘

范增论

汉用陈平①计,间楚君臣,项羽②疑范增③与汉有私,稍夺其权。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为之,愿赐骸骨,归卒伍。”未至彭城④,疽⑤发背,死。

苏子⑥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杀增。独恨其不早尔!”然则当以何事去?增劝羽杀沛公⑦,羽不听,终以此失天下,当以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杀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杀,犹有君人之度也。增曷为以此去哉?《易》曰:‘知几其神乎⑧!’《诗》曰:‘如彼雨雪,先集维霰⑨。’增之去,当于羽杀卿子冠军⑩时也。”

陈涉之得民也,以项燕扶苏?。项氏之兴也,以立楚怀王孙心?; 而诸侯之叛之也,以弑义帝?。且义帝之立,增为谋主矣。义帝之存亡,岂独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与同祸福也;未有义帝亡而增独能久存者也。羽之杀卿子冠军也,是弑义帝之兆也。其弑义帝,则疑增之本也,岂必待陈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后虫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后谗入之。陈平虽智,安能间无疑之主哉?

吾尝论义帝,天下之贤主也:独遣沛公入关,而不遣项羽;识卿子冠军于稠人?之中,而擢为上将,不贤而能如是乎?羽既矫?杀卿子冠军,义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则帝杀羽,不待智者而后知也。增始劝项梁?立义帝,诸侯以此服从。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岂独非其意,将必力争而不听也。不用其言,而杀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

方羽杀卿子冠军,增与羽比肩?而事义帝,君臣之分未定也。为增计者,力能诛羽则诛之,不能则去之,岂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七十,合则留,不合即去,不以此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陋?矣!虽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项羽不亡。亦人杰也哉!

【注?释】

① 陈平:汉阳武人,事汉高帝,曾六出奇计,离间范增,封曲逆侯。

② 项羽:秦末,下相人,名籍,与刘邦等破秦,自立为西楚霸王,旋为刘军困于垓下,自刎而亡。

③ 范增:居鄛人,年七十,辅项羽霸诸侯,尊为父亚。

④ 彭城:地名。今江苏铜山县。时项羽都彭城。

⑤ 疽:背疽。凡疮毒赤肿者为痈,不赤肿者为疽。

⑥ 苏子:东坡自称。

⑦ 增劝羽杀沛公:鸿门之宴,增以玉玦示羽请杀沛公者三,羽不听。沛公,即汉高帝刘邦。刘邦起兵于沛。

⑧ 知几其神乎:《易经·系辞传》句。言能预知事之几微者,其为神也。

⑨ 如彼雨雪,先集维霰:《诗经·小雅·頍弁篇》句。霰,雪始结也。谓霰集则将下雪之候。

⑩ 卿子冠军:初义帝命宋义为上将军,号为卿子冠军。行至安阳,留四十六日不进。羽因晨朝,即帐中斩之。

? 陈涉:项燕扶苏陈涉初起兵,以为秦二世不当立,公子扶苏在外,百姓素闻其贤,未闻其死也;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人,或为死,或以为亡;乃诈称公子扶苏项燕从民望也。

? 楚怀王孙心:楚怀王之孙,名心,其先楚怀王客死于秦,楚人哀之。项梁起兵,范增劝梁立楚之后代,求得怀王之孙,心,于民间立之,后尊为义帝。

? 弑义帝:义帝,即楚怀王孙心。羽令九江王英布击杀于江中。

? 稠人:众人。

? 矫:假托。

? 项梁:项燕之子,项羽之叔父。

? 比肩:并肩。救赵时,项羽为次将,范增为末将,故曰比肩。

? 陋:鄙陋也。

【译?文】

汉王用陈平的计策,离间楚王的君臣,使项羽怀疑范增和汉王有私心,于是稍稍削弱他的权力。范增大怒道:“天下的事大体已定了,君王您自己去办理吧,我情愿君王赐给我的骸骨,回到士卒的行伍里去。”可是他还没回到彭城,就因背上的疽痈发作死了。



笔墨风骨,千载流芳:经典文集精粹品鉴 在这浩如烟海的中国文学长河中,总有几颗璀璨的星辰,以其独特的光芒,照亮了后世文人的前行之路。他们或以其犀利的笔锋,洞察世事;或以其旷达的胸襟,超脱凡俗;或以其自然的逸趣,寄情山水。本书精选了三位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的大家——欧阳修、苏轼、郑燮的代表性作品,旨在带领读者穿越时空,重温那些穿越古今的智慧光辉与艺术魅力。 一、 欧阳修:文坛宗师,北宋文风的奠基者 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北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他一生力主改革,政绩卓著,更以其醇厚朴实的文风,引领了北宋古文运动的潮流,成为一代文坛领袖。他的散文,尤其以《醉翁亭记》、《 Ouyangxiu_yuxi_ji_tu 》等篇章,成为后世学习散文写作的典范。 1. 《醉翁亭记》:山水之乐,仕途之忧 《醉翁亭记》是欧阳修脍炙人口的散文名篇,描绘了琅琊山醉翁亭的四季美景,以及作者与民同乐的政治情怀。文章开篇即点明“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巧妙地将自然之美与人生之乐融为一体。作者细致地描绘了亭台周围的山峦、溪水、林木,用词清新自然,意境优美。“望之,则山色空濛,若隐若现,似有若无,若烟若雾,如梦如幻,令人心神俱往。”这样的描写,不仅展现了醉翁亭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更烘托出作者寄情山水、超然物外的闲适心境。 然而,这看似闲适的背后,却蕴含着深沉的家国情怀。“醉翁”之名,既是对自己退隐山林、寄情山水的自嘲,更是对政治失意的无奈。文章中,“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这句看似寻常的叙述,实则蕴含着作者身处官场,却始终以民为念的政治抱负。虽然仕途坎坷,他却并未因此消沉,而是选择在山水中寻求解脱,并以“醉翁”之名,表达了对人民的关怀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醉翁亭记》的语言,平易晓畅,却又不失典雅。欧阳修善于运用比喻、拟人等手法,将景物描写得栩栩如生。例如,“野芳发而幽香,野草盛而绿,野水流而潺潺。”这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幅生机盎然的山水画卷。同时,作者还将自己的情感巧妙地融入景物描写之中,使文章更具感染力。例如,“临溪而坐,潺潺流水,声若玉盘,碎玉飞琼,令人心旷神怡。”这句描写,不仅展现了溪水的清澈,更表达了作者身处其中,心境的舒畅。 2. 诗词中的情感与哲思 欧阳修的诗词,同样展现了他丰富的情感世界和深刻的哲思。他的词作,尤其以婉约风格为主,情感细腻真挚,意境深远。如《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通过对庭院景物的描写,抒发了对离人的思念之情。 “庭院深深深几许?杨柳堆烟,帘幕无重数。玉勒雕鞍游冶处,楼前思妇独伤神。日暮闲情无限极,烟水茫茫,鸟瞰无人处。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词的上片描绘了闺阁女子寂寞的生活场景,而下片则将思妇的愁绪推向高潮,通过“山长水阔”的意象,将相思之苦表现得淋漓尽致。 而在他的诗作中,我们也能看到他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刻思考。如《少年游》写道:“当年不肯嫁春风,无计留春住。今朝风起,又催归去。寂寞芳菲歇。” 这首词表面上写的是春光易逝,花开花落,实则暗含了作者对时光流逝、人生无常的感慨。 欧阳修的文学成就,不仅仅在于他作品本身的艺术价值,更在于他对北宋文风的引领和对后世的影响。他倡导的古文运动,反对华而不实的文风,提倡质朴自然的语言,对宋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二、 苏轼:赤子之心,旷达人生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北宋杰出的文学家、书画家。他一生仕途坎坷,屡遭贬谪,但其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以及雄浑豪放的文学风格,却使其成为中国文学史上最受人爱戴的作家之一。他的诗、词、文、书、画,无一不精,在各个领域都留下了不朽的篇章。 1. 《赤壁赋》:人生如梦,哲理如歌 《念奴娇·赤壁怀古》和《前后赤壁赋》是苏轼贬谪黄州时创作的组篇,充分展现了他“事不称意,辄放浪形骸,游山玩水”的豁达胸襟。 《念奴娇·赤壁怀古》以雄浑壮阔的笔触,描绘了赤壁的雄姿,并借古人古事,抒发了对人生的感慨。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 开篇即点出“大江东去”,营造出一种吞吐古今的气势。接着,作者笔锋一转,将目光投向三国时期的英雄人物,尤其是周瑜,表达了对英才的赞美。而“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的描写,更是将赤壁的壮丽景色描绘得惊心动魄。 然而,在赞叹英雄豪杰的同时,作者也发出了“故垒西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的疑问,暗示了英雄时代的消逝,以及人生短暂的无奈。“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 这是苏轼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感悟,他将人生比作一场梦,借酒祭奠,表达了对生命的尊重和对宇宙的敬畏。 《前后赤壁赋》则将这种人生感悟推向了更深层次的哲学思考。在《前赤壁赋》中,苏轼描写了月夜泛舟赤壁的场景,面对浩渺的江水和明亮的月光,他与友人展开了一场关于人生短暂与宇宙永恒的对话。 “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游鱼细石,直视而下,渺渺乎予之与物,皆有可乐。” 他从自然景物的壮丽中看到生命的渺小,但又在其中发现乐趣。他劝慰友人,既然人生如梦,又何妨放浪形骸,乐在其中。“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悼万物之无穷。亲 the ephemeral, mourn the endless.” 《后赤壁赋》则在《前赤壁赋》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了对生命意义的探索。他描写了夜游赤壁,看到了“山高月小,水落石出”的景象,感受到了“凄神寒骨,黯然销魂”的意境。然而,他并未沉溺于悲伤,而是从中体悟到生命的坚韧与不屈。“问之,则曰:‘吾与子,同游于此,同醉于此,同歌于此,同愁于此,同感于此。’ 何独吾子,而若是?” 这种“与子同游,同醉,同歌,同愁,同感”的情怀,正是苏轼超脱人生苦难,与天地精神相往来的体现。 2. 豪放词风,笔下的山河与人生 苏轼的词,以其豪放旷达的风格著称,与婉约词风形成鲜明对比。他的词作,或描绘壮丽的山河景色,或抒发人生感慨,或寄托政治抱负,无不展现出其博大胸襟和旷达情怀。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是苏轼词作的代表作,将对月亮的赞美、对亲人的思念以及对人生的思考融为一体。“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开篇即问青天,将读者带入一个广阔而神秘的意境。接着,词人描绘了月宫的景象,并表达了对人生离合的感慨。“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这几句更是千古传诵,道出了人生无常的无奈,却又充满着对美好祝团的期盼。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则展现了苏轼在人生逆境中的豁达与坚韧。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词的上片,写词人在风雨中依然泰然自若,表现了他的从容淡定。下片则进一步表达了他的哲理思考,人生中的风雨顺境,不过是过眼云烟,重要的是内心的平静与超脱。 苏轼的散文,同样以其汪洋恣肆、汪洋恣肆的风格见长,语言生动活泼,充满智慧。他的作品,不仅是文学的瑰宝,更是人生智慧的启迪。 三、 郑燮:画坛“六绝”,竹石精神 郑燮,字板桥,号板桥道人,清代著名书画家、文学家。他以“画竹、画兰、画石”著称,被誉为“清代八怪”之一。他的书画作品,充满了自然野趣,寄托了其正直、清高的人格。他的诗文,亦简朴率真,富有人情味。 1. 画竹之哲:清高正直,傲骨铮铮 郑燮尤以画竹闻名。他笔下的竹,不同于传统文人笔下那种文弱秀雅,而是充满了挺拔、坚韧的风骨。他曾说:“吾画竹,必先得成竹于胸中,然后运笔。” 这句话充分体现了他对竹的深刻理解和情感投入。 郑燮画竹,常以“书画结合”的方式,在画作上题写诗文,使其作品更具意境。例如,他的竹画常常配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样的诗句。这首诗,通过对竹子顽强生命力的赞美,实际是在表达自己清高正直、不畏强权的品格。他在竹子上寄托了自己的理想,也寄托了自己对世事的看法。 郑燮认为,“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是对竹子生命力的最好诠释。无论环境如何恶劣,竹子都能顽强生长,坚守自己的根基。这恰恰反映了郑燮自身不屈不挠、正直不阿的人格。他曾因直言进谏而被贬,但他从未因此改变自己的初心。 他的竹画,线条刚劲有力,墨色浓淡相宜,既有竹子的挺拔之姿,又不失自然的生趣。他追求的是一种“似与不似之间”的艺术境界,既能让观者看到竹子的形,更能感受到竹子的神。 2. 诗文的率真与人情 郑燮的诗文,同样展现了他率真、质朴的风格。他的诗歌,多描写自然景物,或抒发人生感慨,语言通俗易懂,却饱含深情。例如,他的《七律·扬州》:“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这首诗虽然写的是扬州的美景,但字里行间却流露出他对故乡的眷恋和对逝去时光的怀念。 他的文集,如《郑板桥集》,收录了他大量的书信、题画诗、小品文等。这些作品,或诙谐幽默,或深刻隽永,都体现了他真诚待人、率性而为的性格。 郑燮作为一位集书画、文学于一身的大家,他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更蕴含着丰富的人生哲理。他的人格魅力,以及他笔下所展现出的“竹石精神”,至今仍激励着无数后人。 结语 欧阳修的醇厚,苏轼的旷达,郑燮的率真,这三位大家,以其各自独特的光芒,在中国文学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他们的作品,或描绘山水之美,或抒发人生之感,或寄托人格之高洁,无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和艺术的魅力。本书精选他们的代表作,旨在让读者能够近距离地感受这些文学巨匠的魅力,领略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在阅读中,我们不仅能品味优美的文字,更能从中汲取人生的智慧,感悟生命的真谛。这不仅仅是一次文学的旅行,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礼。

用户评价

评分

郑板桥,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名字。他的画,他的诗,他的书法,都带着一种与众不同的“怪”与“真”。他以竹石闻名,但他笔下的竹,绝不仅仅是自然的描摹,更是他内心孤高、坚韧品格的写照。李敖先生精编的《郑板桥集》,对我来说,是一次深入了解这位“六绝”才子的绝佳途径。我猜想,李敖先生一定会在编选中,着重展现郑板桥在艺术上的独树一帜,以及他“咬定青山不放松”的艺术坚持。但更吸引我的,是郑板桥作为一名官员,是如何在官场腐败、民生疾苦的环境中,保持自己的清廉与良知。他的那些“难得糊涂”的处世哲学,他的那些充满人文关怀的题画诗,都蕴含着深刻的人生智慧。我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更深刻地理解郑板桥的“四绝”,以及他身上那种不屈不挠、敢于挑战权威的精神。这不仅仅是对艺术的欣赏,更是对一种人格境界的探求。我期待,这本书能让我看到一个更加鲜活、更加真实的郑板桥,一个在艺术与人生道路上都充满智慧的传奇人物。

评分

读罢这本集子,心中不禁涌起一股对过往文人心绪的感慨。李敖先生的选本,仿佛一条精心搭建的时光隧道,将我们引向了那段风云际会的岁月。欧阳修的严谨与豁达,苏东坡的豪放与洒脱,郑板桥的率真与风骨,都在其中交织成一幅幅生动的画面。欧阳修的文章,总带着一种理性之光,照亮历史的幽暗之处,他的笔触细腻,情感真挚,无论是对时事的评论,还是对人生的感悟,都显得那么具有穿透力。读他的文字,仿佛能听到那个时代士大夫的议论纷纷,感受到他们对国家命运的忧思。而苏东坡,则是另一种极致的展现。他的诗词,如行云流水,却又意境深远。他的人生,跌宕起伏,但他总能以一种超然的态度去面对。他的乐观,他的豁达,他的才情,都让人心生无限的敬意。至于郑板桥,则更像一股清流,他的画,他的字,他的诗,都透露着一种不落俗套的雅致。他的人生态度,更是充满了哲思,那种“难得糊涂”的智慧,在如今纷繁的世界中,显得尤为珍贵。

评分

读到李敖先生的《欧阳修集》精编版,着实是一种穿越时空的文化体验。我一直对北宋的文坛有着浓厚的兴趣,而欧阳修无疑是那个时代不可或缺的巨匠。李敖先生的编选,在我看来,不仅仅是简单的文献汇集,更像是一种深入骨髓的解读与提炼。他挑选的篇章,必然是经过深思熟虑,旨在展现欧阳修在散文、诗歌、史学等各个领域的独特造诣,以及他作为改革派士大夫的鲜明立场。我尤其期待能看到李敖先生是如何将欧阳修那些看似平淡的文字,赋予新的生命力,挖掘出其中蕴含的深刻思想和时代印记。比如,欧阳修笔下的山水,是否也带着他对于政治抱负的失意与超然?他的诗句,是否也流露着对于社会现实的关切与批判?李敖先生的文字功底毋庸置疑,他定能以其特有的犀利视角,为读者展现一个更加立体、更具个性的欧阳修。我希望这本书能让我更直观地感受到宋代文人的风骨,以及他们在历史洪流中的挣扎与选择。这是一次与大师对话的绝佳机会,我迫不及待地想沉浸其中,感受那份跨越千年的智慧光芒。

评分

对于苏东坡,我一直怀有一种复杂的情感。他是才子,是文豪,是美食家,更是那个时代的“顶流”。他的诗词,总有一种化腐朽为神奇的魔力,将生活中的点滴升华为艺术的极致。这次读到李敖先生精编的《苏东坡集》,我更是满怀期待。我希望通过李敖先生的眼光,能够更清晰地看到东坡居士身上那种豁达、幽默,以及面对逆境时的乐观主义精神。他不仅仅是写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浪漫诗人,更是那个在贬谪之地依然能“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智者。我特别想了解,李敖先生是如何挑选那些最能代表苏东坡精神的作品的?他是否会重点关注苏东坡在政治斗争中的表现,以及他如何用文字来回应那些不公?这本书,我想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学作品欣赏,更是一次对人生智慧的汲取。我期待能从这些精编的文章中,学到如何在生活的起起伏伏中保持一颗平常心,如何用诗意的眼光看待世间万物。苏东坡的才华和人格魅力,总是能触动人心最柔软的部分,而李敖先生的解读,无疑会让这份触动更加深刻。

评分

李敖先生的选编,再一次让我领略到中国古代文人的独特魅力。欧阳修,北宋文坛的旗帜,他的散文,如同一股清泉,涤荡着心灵的浮躁;他的诗词,则蕴含着深沉的情感与对时事的洞察。他身上的那种儒雅与担当,让人由衷钦佩。再看苏东坡,他仿佛是中国文人的一个符号,他的才情横溢,他的豁达超然,他的乐观精神,无不令人神往。他的人生,虽然饱经风霜,却依然能够以一种诗意的眼光看待世界,用文字点亮生活。而郑板桥,则是一个更具个性的存在。他以竹为伴,以诗言志,他的画,他的字,都充满了生命的张力。他的人生态度,更是充满了哲学的深度,那种“不妥协”的坚持,以及“随缘”的智慧,都值得我们深思。这本集子,不仅仅是文学作品的集合,更是一次对人生智慧的探索,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提炼。它让我们在品味文字的同时,也得以感悟人生的真谛。

评分

书页及印刷内容,以及李敖的一些注解,也都不错。

评分

本来对李先生很有信心,不过买来翻了一下,对内容不是很满意。

评分

书很好,价格也实惠,而且选材独特,与一般选本并不重合。购书只选京东

评分

16年1版1印,书就是个噱头,跟李大师估计没啥关系,所谓的6666套限量就是个玩笑。节选本没啥意思,还是买中华书局的全本研读吧。

评分

活动折上折,价格超实惠!少吃零食多买书!

评分

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好

评分

16年1版1印,书就是个噱头,跟李大师估计没啥关系,所谓的6666套限量就是个玩笑。节选本没啥意思,还是买中华书局的全本研读吧。

评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评分

商品质量好,正品保障,配送特别快,服务态度也很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