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敖精編:歐陽修集·蘇東坡集·鄭闆橋集

李敖精編:歐陽修集·蘇東坡集·鄭闆橋集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李敖 編
圖書標籤:
  • 宋詞
  • 散文
  • 古典文學
  • 名傢名篇
  • 文學
  • 中國古典文學
  • 歐陽修
  • 蘇軾
  • 鄭闆橋
  • 李敖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天津古籍齣版社
ISBN:9787552804676
版次:1
商品編碼:12040165
品牌:讀品聯閤(TASTEFUL READING)
包裝:精裝
叢書名: 李敖主編國學精要25
開本:16
齣版時間:2017-02-01
用紙:膠版紙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瞭解中國文化精華,從閱讀這套書開始!
200部國學經典名著,30捲全部囊括!
李敖耗時多年親自點評批注!
人生必讀經典,書架必藏良品!

“李敖主編國學精要”係列叢書由自稱“五十年來,五百年內中國白話文寫得好”的國學大師李敖主編,全書共30捲,遴選瞭中國曆史上流傳下來的200部古籍經典名著,從先秦至晚清,哲學、宗教、曆史、文學、科學、藝術……幾乎囊括瞭國學的全部精華。有瞭這部巨著,你可以上下古今,把韆年精華盡收眼底;你可以縱橫左右,把多樣遺産羅列手邊;你可以從古典中尋新義,從舊籍裏找時潮;從深入淺齣的文字裏,瞭解古代的中國和現代的中國。

內容簡介

《李敖精編:四部正訛·庸言錄·文心雕龍》

“李敖主編國學精要1”選錄瞭鬍應麟的《四部正訛》、姚際恒的《庸言錄》和劉勰的《文心雕龍》等著作。《四部正訛》一書,上承宋濂的“諸子辨”,擴大檢討重要的古書,為古書辨僞,是功力極深的一部著作。姚際恒的《古今僞書考》,張之洞視之為“簡便易看,為讀諸子之門徑”。《文心雕龍》是中國有史以來精密的批評的書,它“體大而慮周”,反對不切實用的浮靡文風,主張實用的“摛文必在緯軍國”的落實文風。

《李敖精編:山海經·易經·尚書·晏子春鞦》

“李敖主編國學精要16”選錄瞭《山海經》、《易經》、《尚書》和晏嬰的《晏子春鞦》等。《山海經》是中國先秦古籍。主要記述的是古代神話、地理、物産、巫術、宗教、古史、醫藥、民俗、民族等方麵的內容。《易經》是中國傳統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學與人文實踐的理論根源,是古代漢民族思想、智慧的結晶,被譽為“大道之源”,對中國幾韆年來的政治、經濟、文化等各個領域都産生瞭極其深刻的影響。

《李敖精編:古書疑義舉例·國故論衡·飲冰室閤集》

“李敖主編國學精要3”選錄俞樾的《古書疑義舉例》、章炳麟的《國故論衡》和梁啓超的《飲冰室閤集》。《古書疑義舉例》共七捲,把古書疑義分類寫成八十八條,用科學方法,使人們知道如何認識古書。劉師培說此書“發古今未有之奇”,影響深遠。《國故論衡》是章太炎重要的國學著作,分小學、文學、諸子學三捲,係統論述文字音韻學、文學、文獻學、周秦諸子學、經學及佛道之學等,在中國現代學術史上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飲冰室閤集》是梁啓超的著作集,也是研究近代中國政治、思想、文化的重要材料。

《李敖精編:左傳·史記·漢書·資治通鑒》

“李敖主編國學精要29”選錄瞭左丘明的《左傳》、司馬遷的《史記》、班固的《漢書》、 司馬光的《資治通鑒》等。《左傳》記錄瞭春鞦時代政治、經濟、外交、軍事各方麵的活動,以及天道、鬼神、災異、蔔筮各方麵的情況,對事件本末的照應,首尾兼顧。《史記》是西漢著名史學傢司馬遷撰寫的一部紀傳體史書,是中國曆史上一部紀傳體通史,被列為“二十四史”之首,記載瞭上至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太初四年間共3000多年的曆史。《漢書》由中國東漢時期的曆史學傢班固編撰,前後曆時二十餘年,是中國一部紀傳體斷代史。《資治通鑒》是宋神宗定的名字,是司馬光花瞭十九年的工夫,參考瞭正史以外三百二十二種曆史書,完成的一部一韆三百六十二年的編年史。

《李敖精編:史通·文史通義》

“李敖主編國學精要2”選錄瞭劉知幾的《史通(通釋)》和章學誠的《文史通義》。中國一部開山的“史學”專書就是《史通》。全書共五十二篇,除《體統》《紕繆》《弛張》三篇已亡佚外,尚存四十九篇。《文史通義》齣版於1832年(道光十二年),分《內篇》五捲,《外篇》三捲。內容包括易教、書教、詩教、經解、言公、史德、方誌等。


作者簡介

李敖(1935.4.25—)

字敖之,祖籍吉林省扶餘縣人,颱灣作傢、中國近代史學者、文化學者、曆史學傢、作傢、時事批評傢。颱灣無黨派人士,曾任颱灣“立法委員”(又稱民意代錶)。其人意誌如鐵、鬥誌昂揚,活力無限,“以玩世來醒世,用罵世而救世”。因其文筆犀利,批判色彩濃厚,嬉笑怒罵皆成文章,故自詡為“中國白話文之一的人”,亦被西方傳媒追捧為“中國近代傑齣的批評傢”。著有《北京法源寺》《李敖有話說》《紅色11》《上山·上山·愛》等100多本著作。


目錄

江文通集

導讀?/?002

彆賦?/?003

駱賓王文集

導讀 ?/?014

為徐敬業討武曌檄?/?015

與博昌父老書?/?021

在獄詠蟬?/?025

範文正公集

導讀?/?028

桐廬郡嚴先生祠堂記?/?029

嶽陽樓記?/?032

歐陽修集

導讀?/?038

捲十五

賦五首?/?039

黃楊樹子賦?/?039

鳴蟬賦?/?040

鞦聲賦?/?041

病暑賦?/?042

憎蒼蠅賦?/?043

雜文五首?/?044

醉翁?/?044

山中之樂?/?045

雜說三首?/?046

捲十六

正統論序?/?047

正統論上?/?048

正統論下?/?050

或問?/?054

附論七首?/?056

原正統論?/?056

明正統論?/?058

秦論?/?060

魏論?/?061

東晉論?/?062

後魏論?/?063

梁論?/?064

捲十七

論七首?/?065

縱囚論?/?065

本論中?/?066

本論下?/?068

為君難論上?/?070

為君難論下?/?072

朋黨論?/?073

魏梁解?/?074

捲十八

經旨十首?/?076

《易》或問三首?/?076

明用?/?079

《春鞦》論上?/?080

《春鞦》論中?/?081

《春鞦》論下?/?082

《春鞦》或問?/?084

《泰誓》論?/?086

怪竹辯?/?087

捲十九

詔冊六首?/?089

請皇太後權同聽政詔?/?089

皇太後還政議閤行典禮詔?/?089

賜太宗正司詔?/?090

賜夏國詔書?/?090

尊皇太後冊文?/?091

英宗遺製?/?092

捲三十八

行狀二首?/?093

尚書戶部侍郎贈兵部尚書蔡公行狀?/?093

司封員外郎許公行狀?/?096

捲三十九

記十首?/?099

泗州先春亭記?/?099

夷陵縣至喜堂記?/?100

峽州至喜亭記?/?101

襄州榖城縣夫子廟碑記?/?102

禦書閣記?/?103

畫舫齋記?/?104

王彥章畫像記?/?106

吉州學記?/?107

豐樂亭記?/?108

醉翁亭記?/?109

蘇東坡集

導讀?/?112

範增論?/?113

刑賞忠厚之至論?/?117

留侯論?/?121

賈誼論?/?126

晁錯論?/?131

上梅直講書?/?135

喜雨亭記?/?139

淩虛颱記?/?142

超然颱記?/?145

放鶴亭記?/?149

石鍾山記?/?153

潮州韓文公廟碑?/?157

乞校正陸贄奏議進禦劄子?/?164

前赤壁賦?/?168

後赤壁賦?/?173

三槐堂銘?/?177


辛醜十一月十九日,既與子由彆於鄭州西門之外,馬上賦詩一篇寄之?/?182

和子由澠池懷舊?/?184

六月二十七日望湖樓醉書?/?185

望海樓晚景五絕?/?187

吳中田婦嘆?/?188

飲湖上初晴後雨?/?190

於潛女?/?191

寓居定惠院之東,雜花滿山,有海棠一株,土人不知貴也?/?193

雨晴後,步至四望亭下魚池上,遂自乾明寺前東岡上歸二首?/?195

紅梅?/?196

南堂?/?197

東坡?/?198

題西林壁?/?199

廬山二勝?/?200

開先漱玉亭?/?200

棲賢三峽橋?/?201

書李世南所畫鞦景二首?/?202

書鄢陵王主簿所畫摺枝二首?/?203

惠崇春江晚景二首?/?204

澄邁驛通潮閣?/?205

昭君怨?/?206

醉落魄?/?207

南鄉子?/?208

蝶戀花?/?210

江城子?/?211

江城子?/?212

水調歌頭?/?214

浣溪沙?/?216

浣溪沙?/?217

浣溪沙?/?219

浣溪沙?/?220

浣溪沙?/?221

洞仙歌?/?223

念奴嬌?/?225

臨江仙?/?227

蔔算子?/?229

一叢花?/?231

賀新郎?/?233

蝶戀花?/?235

文山先生集

導讀?/?238

捲三

對策?/?239

禦試策一道?/?239

捲五

書?/?255

迴鬍僉判請交割?/?255

賀吳提舉西林?/?256

迴聶吉甫?/?257

賀何尉?/?257

上丞相?/?258

通廟堂?/?259

通江參政古心?/?261

通潭州安撫大使江丞相?/?262

與李復卿?/?262

與孫子載?/?263

與鬍觀洲季從?/?263

與楊學錄懋卿?/?264

迴秘書巽齋歐陽先生?/?264

與前人?/?265

與前人?/?265

迴劉架閣會孟?/?266

迴衢教曾鳳先生?/?266

迴李宮教應革?/?267

與硃太博埴?/?267

迴鄧縣尉中甫?/?268

與顔縣尉復古?/?269

與聶吉甫?/?270

迴王國智?/?271

與劉司戶三異?/?271

與鬍端逸?/?271

與黃主簿景登?/?272

與劉正伯?/?272

迴鍾叔玉三帖?/?273

與隆興黎節判立武?/?273

與劉民章?/?274

與梅製乾?/?274

與杜教授抑之?/?275

迴謝教授愛山四帖?/?276

與廬陵劉知縣庭薦?/?276

與廬陵李知縣孫?/?277

與廬陵陳知縣堯舉?/?277

迴樂安唐知縣元齡?/?278

迴劉運使應龍?/?279

與袁守雷侍郎宜中?/?280

與中書祭酒知贛州翁丹山?/?280

賀翁丹山兼憲?/?281

賀江東憲方逢辰?/?282

賀前人除江西漕?/?283

迴許秘丞自?/?283

賀倪提舉普?/?284

與新知太平州趙月山?/?285

與知吉州江提舉萬頃?/?286

賀知吉州黃提舉器之?/?287

與前人?/?288

賀楊提刑允恭?/?288

與吉州繆知府元德?/?289

迴吉州西倅竇檢閱全器?/?291

迴江州李都承與?/?291

迴潘檢閱?/?292

迴鍾編校堯俞?/?293

迴吳製帥革?/?293

迴宣州洪倅?/?294

迴吳直閣?/?295

與遊提刑汶?/?295

與趙知郡孟藡?/?296

賀前人得盱守?/?296

與趙監丞淇?/?297

慰前人?/?297

迴安福趙宰與?/?298

迴寜國交代孟兵部之縉?/?299


捲六

書?/?300

迴寜國陳節推容?/?300

與吳提刑觀?/?301

與湖南陳提舉閤?/?301

迴林學士希逸?/?302

迴贛守李宗丞雷應?/?302

迴交代湖南憲新除湖北漕李宗丞?/?302

與江西黃提刑震?/?303

迴林司業應炎?/?304

迴信豐羅宰子遠?/?304

與前人?/?305

迴羅子遠就賀除京榷?/?305

與汪安撫立信?/?306

迴前人?/?307


精彩書摘

範增論

漢用陳平①計,間楚君臣,項羽②疑範增③與漢有私,稍奪其權。增大怒曰:“天下事大定矣,君王自為之,願賜骸骨,歸卒伍。”未至彭城④,疽⑤發背,死。

蘇子⑥曰:“增之去,善矣;不去,羽必殺增。獨恨其不早爾!”然則當以何事去?增勸羽殺沛公⑦,羽不聽,終以此失天下,當以是去耶?曰:“否。增之欲殺沛公,人臣之分也;羽之不殺,猶有君人之度也。增曷為以此去哉?《易》曰:‘知幾其神乎⑧!’《詩》曰:‘如彼雨雪,先集維霰⑨。’增之去,當於羽殺卿子冠軍⑩時也。”

陳涉之得民也,以項燕扶蘇?。項氏之興也,以立楚懷王孫心?; 而諸侯之叛之也,以弑義帝?。且義帝之立,增為謀主矣。義帝之存亡,豈獨為楚之盛衰?亦增之所與同禍福也;未有義帝亡而增獨能久存者也。羽之殺卿子冠軍也,是弑義帝之兆也。其弑義帝,則疑增之本也,豈必待陳平哉?物必先腐也,而後蟲生之;人必先疑也,而後讒入之。陳平雖智,安能間無疑之主哉?

吾嘗論義帝,天下之賢主也:獨遣沛公入關,而不遣項羽;識卿子冠軍於稠人?之中,而擢為上將,不賢而能如是乎?羽既矯?殺卿子冠軍,義帝必不能堪,非羽弑帝,則帝殺羽,不待智者而後知也。增始勸項梁?立義帝,諸侯以此服從。中道而弑之,非增之意也。夫豈獨非其意,將必力爭而不聽也。不用其言,而殺其所立,羽之疑增必自此始矣。

方羽殺卿子冠軍,增與羽比肩?而事義帝,君臣之分未定也。為增計者,力能誅羽則誅之,不能則去之,豈不毅然大丈夫也哉?增年七十,閤則留,不閤即去,不以此明去就之分,而欲依羽以成功,陋?矣!雖然,增,高帝之所畏也;增不去,項羽不亡。亦人傑也哉!

【注?釋】

① 陳平:漢陽武人,事漢高帝,曾六齣奇計,離間範增,封麯逆侯。

② 項羽:秦末,下相人,名籍,與劉邦等破秦,自立為西楚霸王,鏇為劉軍睏於垓下,自刎而亡。

③ 範增:居鄛人,年七十,輔項羽霸諸侯,尊為父亞。

④ 彭城:地名。今江蘇銅山縣。時項羽都彭城。

⑤ 疽:背疽。凡瘡毒赤腫者為癰,不赤腫者為疽。

⑥ 蘇子:東坡自稱。

⑦ 增勸羽殺沛公:鴻門之宴,增以玉玦示羽請殺沛公者三,羽不聽。沛公,即漢高帝劉邦。劉邦起兵於沛。

⑧ 知幾其神乎:《易經·係辭傳》句。言能預知事之幾微者,其為神也。

⑨ 如彼雨雪,先集維霰:《詩經·小雅·頍弁篇》句。霰,雪始結也。謂霰集則將下雪之候。

⑩ 卿子冠軍:初義帝命宋義為上將軍,號為卿子冠軍。行至安陽,留四十六日不進。羽因晨朝,即帳中斬之。

? 陳涉:項燕扶蘇陳涉初起兵,以為秦二世不當立,公子扶蘇在外,百姓素聞其賢,未聞其死也;項燕為楚將,數有功,愛士卒,楚人憐人,或為死,或以為亡;乃詐稱公子扶蘇項燕從民望也。

? 楚懷王孫心:楚懷王之孫,名心,其先楚懷王客死於秦,楚人哀之。項梁起兵,範增勸梁立楚之後代,求得懷王之孫,心,於民間立之,後尊為義帝。

? 弑義帝:義帝,即楚懷王孫心。羽令九江王英布擊殺於江中。

? 稠人:眾人。

? 矯:假托。

? 項梁:項燕之子,項羽之叔父。

? 比肩:並肩。救趙時,項羽為次將,範增為末將,故曰比肩。

? 陋:鄙陋也。

【譯?文】

漢王用陳平的計策,離間楚王的君臣,使項羽懷疑範增和漢王有私心,於是稍稍削弱他的權力。範增大怒道:“天下的事大體已定瞭,君王您自己去辦理吧,我情願君王賜給我的骸骨,迴到士卒的行伍裏去。”可是他還沒迴到彭城,就因背上的疽癰發作死瞭。



筆墨風骨,韆載流芳:經典文集精粹品鑒 在這浩如煙海的中國文學長河中,總有幾顆璀璨的星辰,以其獨特的光芒,照亮瞭後世文人的前行之路。他們或以其犀利的筆鋒,洞察世事;或以其曠達的胸襟,超脫凡俗;或以其自然的逸趣,寄情山水。本書精選瞭三位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據重要地位的大傢——歐陽修、蘇軾、鄭燮的代錶性作品,旨在帶領讀者穿越時空,重溫那些穿越古今的智慧光輝與藝術魅力。 一、 歐陽修:文壇宗師,北宋文風的奠基者 歐陽修,字永叔,號醉翁,又號六一居士,北宋時期傑齣的政治傢、文學傢、史學傢。他一生力主改革,政績卓著,更以其醇厚樸實的文風,引領瞭北宋古文運動的潮流,成為一代文壇領袖。他的散文,尤其以《醉翁亭記》、《 Ouyangxiu_yuxi_ji_tu 》等篇章,成為後世學習散文寫作的典範。 1. 《醉翁亭記》:山水之樂,仕途之憂 《醉翁亭記》是歐陽修膾炙人口的散文名篇,描繪瞭琅琊山醉翁亭的四季美景,以及作者與民同樂的政治情懷。文章開篇即點明“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巧妙地將自然之美與人生之樂融為一體。作者細緻地描繪瞭亭颱周圍的山巒、溪水、林木,用詞清新自然,意境優美。“望之,則山色空濛,若隱若現,似有若無,若煙若霧,如夢如幻,令人心神俱往。”這樣的描寫,不僅展現瞭醉翁亭得天獨厚的自然風光,更烘托齣作者寄情山水、超然物外的閑適心境。 然而,這看似閑適的背後,卻蘊含著深沉的傢國情懷。“醉翁”之名,既是對自己退隱山林、寄情山水的自嘲,更是對政治失意的無奈。文章中,“太守與客來飲於此,飲少輒輒醉,而年又最高,故自號曰醉翁也。”這句看似尋常的敘述,實則蘊含著作者身處官場,卻始終以民為念的政治抱負。雖然仕途坎坷,他卻並未因此消沉,而是選擇在山水中尋求解脫,並以“醉翁”之名,錶達瞭對人民的關懷和對美好生活的嚮往。 《醉翁亭記》的語言,平易曉暢,卻又不失典雅。歐陽修善於運用比喻、擬人等手法,將景物描寫得栩栩如生。例如,“野芳發而幽香,野草盛而綠,野水流而潺潺。”這寥寥數語,便勾勒齣一幅生機盎然的山水畫捲。同時,作者還將自己的情感巧妙地融入景物描寫之中,使文章更具感染力。例如,“臨溪而坐,潺潺流水,聲若玉盤,碎玉飛瓊,令人心曠神怡。”這句描寫,不僅展現瞭溪水的清澈,更錶達瞭作者身處其中,心境的舒暢。 2. 詩詞中的情感與哲思 歐陽修的詩詞,同樣展現瞭他豐富的情感世界和深刻的哲思。他的詞作,尤其以婉約風格為主,情感細膩真摯,意境深遠。如《蝶戀花·庭院深深深幾許》,通過對庭院景物的描寫,抒發瞭對離人的思念之情。 “庭院深深深幾許?楊柳堆煙,簾幕無重數。玉勒雕鞍遊冶處,樓前思婦獨傷神。日暮閑情無限極,煙水茫茫,鳥瞰無人處。欲寄彩箋兼尺素,山長水闊知何處?” 詞的上片描繪瞭閨閣女子寂寞的生活場景,而下片則將思婦的愁緒推嚮高潮,通過“山長水闊”的意象,將相思之苦錶現得淋灕盡緻。 而在他的詩作中,我們也能看到他對人生、對社會的深刻思考。如《少年遊》寫道:“當年不肯嫁春風,無計留春住。今朝風起,又催歸去。寂寞芳菲歇。” 這首詞錶麵上寫的是春光易逝,花開花落,實則暗含瞭作者對時光流逝、人生無常的感慨。 歐陽修的文學成就,不僅僅在於他作品本身的藝術價值,更在於他對北宋文風的引領和對後世的影響。他倡導的古文運動,反對華而不實的文風,提倡質樸自然的語言,對宋代文學的發展産生瞭深遠的影響。 二、 蘇軾:赤子之心,曠達人生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北宋傑齣的文學傢、書畫傢。他一生仕途坎坷,屢遭貶謫,但其豁達樂觀的人生態度,以及雄渾豪放的文學風格,卻使其成為中國文學史上最受人愛戴的作傢之一。他的詩、詞、文、書、畫,無一不精,在各個領域都留下瞭不朽的篇章。 1. 《赤壁賦》:人生如夢,哲理如歌 《念奴嬌·赤壁懷古》和《前後赤壁賦》是蘇軾貶謫黃州時創作的組篇,充分展現瞭他“事不稱意,輒放浪形骸,遊山玩水”的豁達胸襟。 《念奴嬌·赤壁懷古》以雄渾壯闊的筆觸,描繪瞭赤壁的雄姿,並藉古人古事,抒發瞭對人生的感慨。 “大江東去,浪淘盡,韆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韆堆雪。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開篇即點齣“大江東去”,營造齣一種吞吐古今的氣勢。接著,作者筆鋒一轉,將目光投嚮三國時期的英雄人物,尤其是周瑜,錶達瞭對英纔的贊美。而“亂石穿空,驚濤拍岸,捲起韆堆雪”的描寫,更是將赤壁的壯麗景色描繪得驚心動魄。 然而,在贊嘆英雄豪傑的同時,作者也發齣瞭“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的疑問,暗示瞭英雄時代的消逝,以及人生短暫的無奈。“人生如夢,一尊還酹江月。” 這是蘇軾對人生哲理的深刻感悟,他將人生比作一場夢,藉酒祭奠,錶達瞭對生命的尊重和對宇宙的敬畏。 《前後赤壁賦》則將這種人生感悟推嚮瞭更深層次的哲學思考。在《前赤壁賦》中,蘇軾描寫瞭月夜泛舟赤壁的場景,麵對浩渺的江水和明亮的月光,他與友人展開瞭一場關於人生短暫與宇宙永恒的對話。 “月齣於東山之上,徘徊於鬥牛之間。白露橫江,水光接天。遊魚細石,直視而下,渺渺乎予之與物,皆有可樂。” 他從自然景物的壯麗中看到生命的渺小,但又在其中發現樂趣。他勸慰友人,既然人生如夢,又何妨放浪形骸,樂在其中。“寄蜉蝣於天地,渺滄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須臾,悼萬物之無窮。親 the ephemeral, mourn the endless.” 《後赤壁賦》則在《前赤壁賦》的基礎上,進一步深化瞭對生命意義的探索。他描寫瞭夜遊赤壁,看到瞭“山高月小,水落石齣”的景象,感受到瞭“淒神寒骨,黯然銷魂”的意境。然而,他並未沉溺於悲傷,而是從中體悟到生命的堅韌與不屈。“問之,則曰:‘吾與子,同遊於此,同醉於此,同歌於此,同愁於此,同感於此。’ 何獨吾子,而若是?” 這種“與子同遊,同醉,同歌,同愁,同感”的情懷,正是蘇軾超脫人生苦難,與天地精神相往來的體現。 2. 豪放詞風,筆下的山河與人生 蘇軾的詞,以其豪放曠達的風格著稱,與婉約詞風形成鮮明對比。他的詞作,或描繪壯麗的山河景色,或抒發人生感慨,或寄托政治抱負,無不展現齣其博大胸襟和曠達情懷。 《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是蘇軾詞作的代錶作,將對月亮的贊美、對親人的思念以及對人生的思考融為一體。“明月幾時有?把酒問青天。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 開篇即問青天,將讀者帶入一個廣闊而神秘的意境。接著,詞人描繪瞭月宮的景象,並錶達瞭對人生離閤的感慨。“人有悲歡離閤,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韆裏共嬋娟。” 這幾句更是韆古傳誦,道齣瞭人生無常的無奈,卻又充滿著對美好祝團的期盼。 《定風波·莫聽穿林打葉聲》則展現瞭蘇軾在人生逆境中的豁達與堅韌。 “莫聽穿林打葉聲,何妨吟嘯且徐行。竹杖芒鞋輕勝馬,誰怕?一蓑煙雨任平生。” 詞的上片,寫詞人在風雨中依然泰然自若,錶現瞭他的從容淡定。下片則進一步錶達瞭他的哲理思考,人生中的風雨順境,不過是過眼雲煙,重要的是內心的平靜與超脫。 蘇軾的散文,同樣以其汪洋恣肆、汪洋恣肆的風格見長,語言生動活潑,充滿智慧。他的作品,不僅是文學的瑰寶,更是人生智慧的啓迪。 三、 鄭燮:畫壇“六絕”,竹石精神 鄭燮,字闆橋,號闆橋道人,清代著名書畫傢、文學傢。他以“畫竹、畫蘭、畫石”著稱,被譽為“清代八怪”之一。他的書畫作品,充滿瞭自然野趣,寄托瞭其正直、清高的人格。他的詩文,亦簡樸率真,富有人情味。 1. 畫竹之哲:清高正直,傲骨錚錚 鄭燮尤以畫竹聞名。他筆下的竹,不同於傳統文人筆下那種文弱秀雅,而是充滿瞭挺拔、堅韌的風骨。他曾說:“吾畫竹,必先得成竹於胸中,然後運筆。” 這句話充分體現瞭他對竹的深刻理解和情感投入。 鄭燮畫竹,常以“書畫結閤”的方式,在畫作上題寫詩文,使其作品更具意境。例如,他的竹畫常常配以“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韆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這樣的詩句。這首詩,通過對竹子頑強生命力的贊美,實際是在錶達自己清高正直、不畏強權的品格。他在竹子上寄托瞭自己的理想,也寄托瞭自己對世事的看法。 鄭燮認為,“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是對竹子生命力的最好詮釋。無論環境如何惡劣,竹子都能頑強生長,堅守自己的根基。這恰恰反映瞭鄭燮自身不屈不撓、正直不阿的人格。他曾因直言進諫而被貶,但他從未因此改變自己的初心。 他的竹畫,綫條剛勁有力,墨色濃淡相宜,既有竹子的挺拔之姿,又不失自然的生趣。他追求的是一種“似與不似之間”的藝術境界,既能讓觀者看到竹子的形,更能感受到竹子的神。 2. 詩文的率真與人情 鄭燮的詩文,同樣展現瞭他率真、質樸的風格。他的詩歌,多描寫自然景物,或抒發人生感慨,語言通俗易懂,卻飽含深情。例如,他的《七律·揚州》:“二十四橋明月夜,玉人何處教吹簫?” 這首詩雖然寫的是揚州的美景,但字裏行間卻流露齣他對故鄉的眷戀和對逝去時光的懷念。 他的文集,如《鄭闆橋集》,收錄瞭他大量的書信、題畫詩、小品文等。這些作品,或詼諧幽默,或深刻雋永,都體現瞭他真誠待人、率性而為的性格。 鄭燮作為一位集書畫、文學於一身的大傢,他的作品不僅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更蘊含著豐富的人生哲理。他的人格魅力,以及他筆下所展現齣的“竹石精神”,至今仍激勵著無數後人。 結語 歐陽修的醇厚,蘇軾的曠達,鄭燮的率真,這三位大傢,以其各自獨特的光芒,在中國文學史上留下瞭濃墨重彩的一筆。他們的作品,或描繪山水之美,或抒發人生之感,或寄托人格之高潔,無不閃耀著智慧的光芒和藝術的魅力。本書精選他們的代錶作,旨在讓讀者能夠近距離地感受這些文學巨匠的魅力,領略中國傳統文化的博大精深。在閱讀中,我們不僅能品味優美的文字,更能從中汲取人生的智慧,感悟生命的真諦。這不僅僅是一次文學的旅行,更是一次精神的洗禮。

用戶評價

評分

讀到李敖先生的《歐陽修集》精編版,著實是一種穿越時空的文化體驗。我一直對北宋的文壇有著濃厚的興趣,而歐陽修無疑是那個時代不可或缺的巨匠。李敖先生的編選,在我看來,不僅僅是簡單的文獻匯集,更像是一種深入骨髓的解讀與提煉。他挑選的篇章,必然是經過深思熟慮,旨在展現歐陽修在散文、詩歌、史學等各個領域的獨特造詣,以及他作為改革派士大夫的鮮明立場。我尤其期待能看到李敖先生是如何將歐陽修那些看似平淡的文字,賦予新的生命力,挖掘齣其中蘊含的深刻思想和時代印記。比如,歐陽修筆下的山水,是否也帶著他對於政治抱負的失意與超然?他的詩句,是否也流露著對於社會現實的關切與批判?李敖先生的文字功底毋庸置疑,他定能以其特有的犀利視角,為讀者展現一個更加立體、更具個性的歐陽修。我希望這本書能讓我更直觀地感受到宋代文人的風骨,以及他們在曆史洪流中的掙紮與選擇。這是一次與大師對話的絕佳機會,我迫不及待地想沉浸其中,感受那份跨越韆年的智慧光芒。

評分

對於蘇東坡,我一直懷有一種復雜的情感。他是纔子,是文豪,是美食傢,更是那個時代的“頂流”。他的詩詞,總有一種化腐朽為神奇的魔力,將生活中的點滴升華為藝術的極緻。這次讀到李敖先生精編的《蘇東坡集》,我更是滿懷期待。我希望通過李敖先生的眼光,能夠更清晰地看到東坡居士身上那種豁達、幽默,以及麵對逆境時的樂觀主義精神。他不僅僅是寫齣“但願人長久,韆裏共嬋娟”的浪漫詩人,更是那個在貶謫之地依然能“一蓑煙雨任平生”的智者。我特彆想瞭解,李敖先生是如何挑選那些最能代錶蘇東坡精神的作品的?他是否會重點關注蘇東坡在政治鬥爭中的錶現,以及他如何用文字來迴應那些不公?這本書,我想不僅僅是簡單的文學作品欣賞,更是一次對人生智慧的汲取。我期待能從這些精編的文章中,學到如何在生活的起起伏伏中保持一顆平常心,如何用詩意的眼光看待世間萬物。蘇東坡的纔華和人格魅力,總是能觸動人心最柔軟的部分,而李敖先生的解讀,無疑會讓這份觸動更加深刻。

評分

鄭闆橋,一個充滿傳奇色彩的名字。他的畫,他的詩,他的書法,都帶著一種與眾不同的“怪”與“真”。他以竹石聞名,但他筆下的竹,絕不僅僅是自然的描摹,更是他內心孤高、堅韌品格的寫照。李敖先生精編的《鄭闆橋集》,對我來說,是一次深入瞭解這位“六絕”纔子的絕佳途徑。我猜想,李敖先生一定會在編選中,著重展現鄭闆橋在藝術上的獨樹一幟,以及他“咬定青山不放鬆”的藝術堅持。但更吸引我的,是鄭闆橋作為一名官員,是如何在官場腐敗、民生疾苦的環境中,保持自己的清廉與良知。他的那些“難得糊塗”的處世哲學,他的那些充滿人文關懷的題畫詩,都蘊含著深刻的人生智慧。我希望通過這本書,能夠更深刻地理解鄭闆橋的“四絕”,以及他身上那種不屈不撓、敢於挑戰權威的精神。這不僅僅是對藝術的欣賞,更是對一種人格境界的探求。我期待,這本書能讓我看到一個更加鮮活、更加真實的鄭闆橋,一個在藝術與人生道路上都充滿智慧的傳奇人物。

評分

讀罷這本集子,心中不禁湧起一股對過往文人心緒的感慨。李敖先生的選本,仿佛一條精心搭建的時光隧道,將我們引嚮瞭那段風雲際會的歲月。歐陽修的嚴謹與豁達,蘇東坡的豪放與灑脫,鄭闆橋的率真與風骨,都在其中交織成一幅幅生動的畫麵。歐陽修的文章,總帶著一種理性之光,照亮曆史的幽暗之處,他的筆觸細膩,情感真摯,無論是對時事的評論,還是對人生的感悟,都顯得那麼具有穿透力。讀他的文字,仿佛能聽到那個時代士大夫的議論紛紛,感受到他們對國傢命運的憂思。而蘇東坡,則是另一種極緻的展現。他的詩詞,如行雲流水,卻又意境深遠。他的人生,跌宕起伏,但他總能以一種超然的態度去麵對。他的樂觀,他的豁達,他的纔情,都讓人心生無限的敬意。至於鄭闆橋,則更像一股清流,他的畫,他的字,他的詩,都透露著一種不落俗套的雅緻。他的人生態度,更是充滿瞭哲思,那種“難得糊塗”的智慧,在如今紛繁的世界中,顯得尤為珍貴。

評分

李敖先生的選編,再一次讓我領略到中國古代文人的獨特魅力。歐陽修,北宋文壇的旗幟,他的散文,如同一股清泉,滌蕩著心靈的浮躁;他的詩詞,則蘊含著深沉的情感與對時事的洞察。他身上的那種儒雅與擔當,讓人由衷欽佩。再看蘇東坡,他仿佛是中國文人的一個符號,他的纔情橫溢,他的豁達超然,他的樂觀精神,無不令人神往。他的人生,雖然飽經風霜,卻依然能夠以一種詩意的眼光看待世界,用文字點亮生活。而鄭闆橋,則是一個更具個性的存在。他以竹為伴,以詩言誌,他的畫,他的字,都充滿瞭生命的張力。他的人生態度,更是充滿瞭哲學的深度,那種“不妥協”的堅持,以及“隨緣”的智慧,都值得我們深思。這本集子,不僅僅是文學作品的集閤,更是一次對人生智慧的探索,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精髓的提煉。它讓我們在品味文字的同時,也得以感悟人生的真諦。

評分

絕對的正版圖片,內容非常精彩,建議大傢購買閱讀。紙張也很好很厚。

評分

活動摺上摺,價格超實惠!少吃零食多買書!

評分

不錯的書,不愧是著名作傢的書!

評分

大傢之作,不錯不錯,好好學習!

評分

商品質量好,正品保障,配送特彆快,服務態度也很好!

評分

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很好

評分

李敖大師的書

評分

很好真的非常好的産品。。。。

評分

不必要買的書,與李敖木有關係好不好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