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周易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周易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上古] 伏羲,[商] 周文王 著,崇贤书院 编
图书标签:
  • 周易
  • 易经
  • 传统文化
  • 经典
  • 哲学
  • 卜筮
  • 文化
  • 中国文化
  • 预测
  • 智慧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ISBN:9787550286689
版次:1
商品编码:12046207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国传统文化经典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6-12-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08
字数:180000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周易》是我国自周朝至今,流传三千载的一种哲学思想和处世态度。《周易》的起源虽然是古代的祭祀占卜活动,而它的内容也与问卜吉凶有关,以卦的方式对未来的情势进行预言,但蕴含在这些预言里的是一种哲学思想和道德规范。
  《周易》通篇都在阐述“阴阳为道,阴阳相生相克”的思想,这是我国古人对天地万物的看法,也是在人类社会中生存的一种行事方式。

内容简介

  本书配有注释、译文和解说,力图用浅显的语言解释流传千年的哲理,将《周易》逐卦精解,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可读性强、方便实用的《周易》文本。精美古代易图与图说相结合,形象生动地为您解读《周易》。用现代的语言和今人的视角重新解读国学经典。

作者简介

  伏羲,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所处时代约为新石器时代中晚期。

  周文王,又称周侯,周季历之子,姬姓,名昌。

  崇贤书院,1999年,李克先生及志同道合者复兴其宗旨。以积累、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全新国学体验馆为宏愿,后成立崇贤书院。其间,在季羡林、冯其庸等国学大师及著名文史学家傅璇琮、毛佩琦、任德山等先生指导下,耕注先贤原典,以宣纸线装精品形式呈奉世人。

目录

乾卦第一 1
坤卦第二 7
屯卦第三 11
蒙卦第四 14
需卦第五 17
讼卦第六 20
师卦第七 23
比卦第八 26
小畜卦第九 28
履卦第十 30
泰卦第十一 32
否卦第十二 35
同人卦第十三 37
大有卦第十四 40
谦卦第十五 42
豫卦第十六 44
随卦第十七 47
蛊卦第十八 49
临卦第十九 51
观卦第二十 53
噬嗑卦第二十一 55
贲卦第二十二 57
剥卦第二十三 60
复卦第二十四 62
无妄卦第二十五 64
大畜卦第二十六 66
颐卦第二十七 68
大过卦第二十八 70
坎卦第二十九 72
离卦第三十 75
咸卦第三十一 77
恒卦第三十二 79
遁卦第三十三 82
大壮卦第三十四 84
晋卦第三十五 86
明夷卦第三十六 88
家人卦第三十七 90
睽卦第三十八 92
蹇卦第三十九 95
解卦第四十 97
损卦第四十一 99
益卦第四十二 102
夬卦第四十三 105
姤卦第四十四 108
萃卦第四十五 110
升卦第四十六 113
困卦第四十七 115
井卦第四十八 118
革卦第四十九 121
鼎卦第五十 123
震卦第五十一 126
艮卦第五十二 129
渐卦第五十三 131
归妹卦第五十四 134
丰卦第五十五 136
旅卦第五十六 138
巽卦第五十七 140
兑卦第五十八 142
涣卦第五十九 144
节卦第六十 146
中孚卦第六十一 148
小过卦第六十二 150
既济卦第六十三 152
未济卦第六十四 154
系辞上传 156
系辞下传 168
说 卦 178
序 卦 183
杂 卦 187
附:历代名家谈周易
《周易正义》卷首 189
章太炎谈《易经》 194


《东方智慧的源泉:中国传统文化精粹》 本书并非一本对《周易》进行详尽解读的书籍,而是旨在描摹中国传统文化的宏大图景,勾勒其博大精深的脉络,揭示其贯穿古今的独特魅力。它将带领读者穿越历史的烟尘,走进那个孕育了无数思想瑰宝的时代,感受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与不朽精神。 一、 时代的回响:思想的星空 中国传统文化,如同一颗璀璨的星辰,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它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各个时代的发展脉搏紧密相连。在先秦时期,诸子百家争鸣,思想的火花碰撞出灿烂的火花。儒家以仁、礼、义、智、信为核心,强调道德修养和社会和谐;道家崇尚自然无为,追求天人合一的境界;法家主张以法治国,强调君主权威;墨家倡导兼爱非攻,主张平等互助。这些思想流派如同百川汇海,共同塑造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框架。 本书将不拘泥于单一的文本解读,而是将这些思想的源头活水引入,展示它们如何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得到传承、发展和演变。我们会探讨汉代独尊儒术的历史进程,解读佛教传入中国后与本土文化的融合,以及宋明理学的兴起对中国社会思想的深刻影响。这些思想的碰撞与交融,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丰富多彩的内涵。 二、 精神的传承:价值的根脉 中国传统文化所承载的精神价值,是民族凝聚力的重要来源。它不仅仅是文字的堆砌,更是渗透在民族血脉中的行为准则与人生智慧。本书将着力展现这些核心的精神内核。 家国情怀与忠孝仁义: 从“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理想,到“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士大夫精神,再到“父母在,不远游”的孝道伦理,家国情怀与忠孝仁义始终是中国人最基本的价值排序。我们将追溯这些观念的起源,分析它们在不同社会结构下的体现,以及它们如何塑造了个体的责任感与使命感。 和而不同与包容并蓄: “和”是中华民族重要的文化品格。它体现在处理人际关系、社会群体乃至国家之间的交往中。“和而不同”并非盲目妥协,而是在尊重差异的基础上求同存异,实现和谐共处。本书将探讨这种精神如何在文化交流、民族融合中发挥作用,以及它对于构建多元文化社会的重要启示。 天人合一与道法自然: 这种朴素的哲学观,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反对人为的干预与破坏。它促使人们认识到自身只是自然界的一部分,应顺应自然规律,追求身心与环境的平衡。我们将从古代的哲学思辨、园林艺术、养生之道等多个角度,展现“天人合一”的深刻内涵与实践意义。 自强不息与厚德载物: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这是中华民族性格中最鲜明的写照。前者激励着人们不断进取,克服困难;后者则教导人们以宽广的胸怀包容万物,承担责任。本书将通过历史上的励志故事、民族英雄的壮举,以及社会伦理的实践,来阐释这两种精神如何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 三、 艺术的瑰宝:审美的意境 中国传统文化在艺术领域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这些艺术形式不仅是技术上的精湛,更是精神意境的完美表达。本书将为读者呈现这些瑰宝,引导读者体会其中蕴含的美学理念。 书法的龙飞凤舞: 书法是中国独有的艺术形式,它不仅仅是文字的书写,更是情感、思想与个性的抒发。从甲骨文的古朴神秘,到篆书的端庄典雅,再到行书的洒脱流畅,最后是草书的奔放不羁,每一种字体都承载着独特的时代审美。本书将简要介绍中国书法的演变历程,以及历代书法大家的作品风格,让读者领略汉字书写的艺术魅力。 绘画的山水意境: 中国山水画追求“意”的表达,而非对景物的简单摹写。画家们常常通过笔墨的浓淡、线条的疏密,营造出空灵、悠远、意境深远的画面。我们将探讨中国山水画中的“气韵生动”、“骨法用笔”、“随类赋彩”等美学原则,并通过名家画作的赏析,让读者体会中国画独特的精神气质。 陶瓷的温润内涵: 中国陶瓷,以其精湛的工艺和独特的韵味,闻名于世。从史前陶器到宋代瓷器的釉色之美,再到明清时期精美的青花瓷、彩瓷,每一件作品都凝聚着匠人的智慧与民族的审美情趣。本书将简述中国陶瓷的发展史,并着重介绍不同时期代表性的陶瓷品种及其艺术特色,让读者感受温润如玉的陶瓷之美。 诗词的韵律与情思: 中国古典诗词是中华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艺术形式之一。唐诗的雄浑壮阔,宋词的婉约细腻,元曲的通俗生动,无不展现了中华民族丰富的情感世界和高超的艺术造诣。我们将选取一些经典诗篇,从意境、语言、修辞等角度进行赏析,带领读者领略诗词的无穷魅力,感受古人的喜怒哀乐。 建筑的和谐之美: 中国古代建筑,如宫殿、园林、民居,都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它们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讲究布局的对称、色彩的和谐、结构的稳固。本书将通过对故宫、苏州园林等代表性建筑的介绍,展现中国传统建筑的独特风格和美学价值。 四、 实践的智慧:生活的哲学 中国传统文化并非空洞的理论,而是深深地植根于生活的实践之中,为人们提供了应对人生挑战的智慧。 养生之道: 从阴阳五行、经络穴位到食疗、药膳,中国传统的养生学说蕴含着丰富的健康智慧。本书将简要介绍中医的整体观和辨证论治的理念,以及一些简单易行的养生方法,帮助读者理解古人如何注重身心健康。 礼仪之邦: 中国素有“礼仪之邦”的美誉。从日常的待人接物,到隆重的祭祀庆典,礼仪无处不在。这些礼仪不仅仅是形式,更是人际交往的润滑剂,是维护社会秩序的基石。本书将探讨中国传统礼仪的内涵及其在现代社会的应用。 民俗风情: 节日庆典、婚丧嫁娶、民间传说,这些生动的民俗活动是传统文化最接地气的体现。春节的团圆喜庆,端午的纪念屈原,中秋的思念亲人,都承载着浓厚的民族情感和文化记忆。本书将选取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民俗活动,让读者感受中华民族丰富多彩的生活习俗。 五、 传承与发展:文化的生命力 文化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演进。中国传统文化在经历漫长的历史沉淀后,依然保持着顽强的生命力。 本书将探讨传统文化如何与现代社会发生碰撞与融合。我们既要尊重和传承其精髓,也要对其进行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使其在当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从国学热的兴起,到传统文化的国际传播,再到传统技艺的现代创新,都表明了中国传统文化蕴含着巨大的潜力和价值。 结语 《东方智慧的源泉:中国传统文化精粹》是一次文化的溯源之旅,是一次精神的洗礼。它希望通过对中国传统文化宏观层面的展现,激发读者对中华文明的兴趣和热爱,理解其独特价值,并从中汲取智慧,丰富人生。这本书不是知识的罗列,而是思想的引领,是文化的体验,是与古老智慧的一次深刻对话。它将带领您走进一个充满魅力的文化世界,感受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力量。

用户评价

评分

我对这类题材的书籍向来比较挑剔,总觉得很多版本要么过于学术化,让人望而却步;要么就是为了迎合市场,解读得过于浅薄,失去了原有的韵味。而这本书,却奇妙地找到了一个绝佳的平衡点。它的深度是毋庸置疑的,但叙述的流畅度却出乎意料地高。我尤其欣赏作者在解析过程中引入的文化串联。他不仅仅局限于文本本身,而是将周边的历史背景、当时的社会风貌甚至相关的艺术形式都巧妙地融为一体,构建了一个立体的认知体系。阅读体验就像是做了一场跨学科的深度探访。特别是对其中一些复杂图示的解释部分,作者的处理方式简洁明了,配图也恰到好处,一下子就点亮了原本模糊的概念。这本书极大地拓宽了我对中华文明早期思想源流的理解,它让我意识到,我们脚下的这片土地,其智慧的深度远超我们的想象。

评分

拿到这书的时候,我带着一种近乎朝圣般的心情去阅读。不同于以往我读过的某些版本,这本书似乎彻底摒弃了晦涩难懂的“行话”,转而采用了一种极具现代审美和逻辑性的结构来组织内容。作者的功力深厚,他没有试图“简化”经典,而是用更清晰的逻辑链条,将那些看似跳跃的古老智慧串联起来,形成一套严密的思想体系。我特别欣赏它对“象”的解释,不再是模棱两可的猜测,而是结合了当时的天文地理知识进行了严谨的推演,让人信服。这种扎实的学术基础和优雅的文字表达完美结合,使得阅读过程既充满挑战性,又保持着极高的愉悦度。可以说,它提供了一种全新的、令人信服的解读视角,对于想真正深入了解中国哲学根基的人来说,这本书是不可替代的。

评分

这本书的问世,无疑是为当今浮躁的社会投下了一枚静心的砝码。我是一个偏向实用主义的读者,起初还担心它会过于玄奥,但实际阅读下来,我发现它对“处世之道”的指导意义远大于玄学探讨。书中对于不同人生阶段可能遭遇的困境,提供了极其精妙的“预案”和“应对策略”。每一次翻阅,都像是进行了一次内省和自我校准。我发现,很多我过去凭直觉处理的事情,在这本书里都能找到逻辑清晰的理论支撑。语言风格上,它呈现出一种冷静、客观但又充满人文关怀的基调,没有丝毫的说教感,只是客观地呈现规律。纸张的触感和油墨的质地也颇具匠心,让人在阅读时感受到一种被尊重的感觉。我强烈推荐给那些正在经历人生十字路口的年轻人,这本书会是你最好的指南针。

评分

这本书简直是为我这种对东方哲学情有独钟的人量身定做的宝藏!从翻开第一页开始,就被那种沉稳而富有历史感的文字深深吸引住了。作者的笔触极其细腻,仿佛能让人穿越时空,亲身感受到古代先贤在面对宇宙奥秘时的那种敬畏与探索精神。 我特别喜欢它对概念的阐释,不是那种干巴巴的术语堆砌,而是充满了生活哲理的引导。比如,书中对于“变”与“静”的辩证关系探讨,结合现代社会节奏的加快,读来让人深思。它没有急于给出一个标准答案,而是提供了一套思考的框架,让读者自己去领悟其中的深意。装帧设计也十分考究,那种略带古朴的书页质感,拿在手里就有一种庄重感,让人忍不住想慢下来,细细品味。我已经好久没有遇到这样能让我沉下心来,一口气读完,并且读完后还能回味良久的书了。这本书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像是一次精神的洗礼,让我对很多日常困惑都有了新的视角。

评分

坦白说,我本来对手中的这本新书抱持着一丝谨慎的期待,因为“经典”这个词汇如今被用得太泛滥了。但这本书的出现,彻底颠覆了我的固有印象。它的叙述方式非常独特,不像传统的学术著作那样高冷难懂,反而像是一位饱经风霜的长者,用最平实却又充满智慧的语言,娓娓道来那些晦涩难懂的篇章。最让我眼前一亮的是它对文本的“活化”处理。它没有停留在对古文的字面翻译上,而是深入挖掘了每一爻辞背后蕴含的人文关怀和伦理道德。读完某个章节后,我立刻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冲动,想要去实践书中所阐述的原则,去调整自己的处事方式。这种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是很多同类书籍所欠缺的。我甚至发现,很多现代管理学或者心理学的理论,都能在其中找到源头活水。这绝对是一本值得反复翻阅,每次都会有新收获的案头必备读物。

评分

赞一个。不过邮的压变形了。

评分

赞一个。不过邮的压变形了。

评分

不错的书,不错的纸张,书内容也很新

评分

质量不错,信赖京东。

评分

满意 满意

评分

不错的书,不错的纸张,书内容也很新

评分

赞一个。不过邮的压变形了。

评分

不错的书,不错的纸张,书内容也很新

评分

还没看,书不错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