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国学基本典籍丛刊》之一种,为了更好体现原本的效果,兼顾读者阅读体验,本书正文用70克黄胶、保留真灰印刷。数百年来底本流传的沧桑痕迹,藏书家印张、题跋等,均真实可见,层次分明。
本书装帧风格保持丛书的一致性,简单大方。定价低廉,使更多读者能够一睹善本风采。版心设计在遵照丛书编辑标准的基础上,做了适当调整,更加美观。页码用汉字置于书口下方,与底色对齐,这都是细节用心之处。在书前加入底本原书的收藏单位和板框尺寸,便于读者了解和著录相关信息。虽然是平装书,但仍然采用锁线胶钉,利于长时间的保存,满足部分读者的长期收藏愿望。
《列子》,为战国早期思想家、道家代表人物列子及其门人后学所著。唐玄宗天宝年间改题为《冲虚真经》,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年)又加称为《冲虚至德真经》,是道教的重要经典,也是中国先秦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典籍。书中内容涉及哲学、神话、音乐、军事、文化、世态人情等多个方面,既有史料价值,也是先秦散文的代表作之一。本书刊刻十分精妙典雅,字体方整,曾收入《中华再造善本?金元编》。今据此本影印,以飨广大读者。
列子序………………………………… 一
鬳齋先生列子口義後序……………… 七
卷上
天瑞第一……………………………一三
黃帝第二……………………………四七
周穆王第三…………………………一〇〇
仲尼第四……………………………一二四
卷下
湯問第五……………………………一五九
力命第六……………………………二〇一
楊朱第七……………………………二二八
說符第八……………………………二六二
《列子》,一名《冲虚真经》,为战国早期思想家、道家代表人物列子及其门人后学所著。列子,姓列,名御寇,或作列圄寇、列圉寇,战国时郑人,约生活在公元前450年至公元前375年之间。《汉书?艺文志》称其先于庄子,《吕氏春秋?不二篇》称“子列子贵虚”,誉其为“天下之豪士也”。
《列子》一书,“内外书凡二十篇”,西汉时期经刘向整理“以校除复重十二篇,定着八篇”。西晋“永嘉之乱”后残缺,经张湛搜集残卷,“参校有无,始得完备”,今存《天瑞》《黄帝》《周穆王》《仲尼》《汤问》《力命》《杨朱》《说符》八篇。唐玄宗天宝年间改题为《冲虚真经》,宋真宗景德四年(1007年)又加称为《冲虚至德真经》,是道教的重要经典,也是中国先秦思想文化史上的重要典籍。
《列子》全书共载哲理散文、寓言、神话、历史故事等一百三十四则,以寓言的形式来表达精微的哲理,文字凝炼,议论精当,充分体现了道家顺依自然、乐天知命、超然物外的思想以及对精神自由的心驰神往。柳宗元在《辩列子》中称“其文辞类庄子,而尤质厚少伪作,好文者可废耶”,历代研究者不断。据方勇《子藏?道家部?列子卷》(国家图书馆出版社2013年出版)不完全统计,历代《列子》注疏达百十余部。
宋代林希逸所注《列子鬳斋口义》是历代《列子》注疏中的经典之作,书中常以佛禅之语相参,深入浅出、直白易辨。林希逸的门生王庚认为,此书“抉微剔坚,不胶闻见,脱然如庖丁游刃,而肯綮不留;如匠石运斤,而蟠错俱解”,非常中肯。
林希逸(1193—1271),字肃翁,又字渊翁,号竹溪,又号鬳斋、献机,福清(今属福建)人。宋理宗端平二年(1234年)进士,累历台省馆阁清要之职,执掌辞翰,终官中书舍人。师从陈藻,是艾轩学派第三代传人,南宋末年最后一位理学名儒。其学置身儒学,参引释道,在对道家思想的研究方面有十分卓越的贡献。所著除《列子鬳斋口义》外,还有《鬳斋续集》《考工记解》《易义》《春秋传》《鬳斋前集》等。《列子鬳斋口义》与其所撰《庄子鬳斋口义》《老子鬳斋口义》合称《三子口义》,在《三子口义》中成书最晚。此书解释《列子》时,凡遇与《老子》《庄子》文句或文义相类者,都要对照二子阐说,分析其异同优劣。
《列子鬳斋口义》现今有各类版本十九种,其中国内藏本十二种:元刻本三种,明刻本八种,清刻本一种;日本藏本七种。国家图书馆藏元初刻本,卷首为《列子序》,次为王庚撰《鬳斋先生列子口义后序》,次为《列子鬳斋口义卷上》,次行署“鬳斋林希逸”。原书框高18.9厘米,宽12.4厘米,半叶9行,行18字,林注小字双行同,细黑口,左右双边,双黑鱼尾间题有“列子”卷次及叶码。
此本刊刻十分精妙典雅,字体方整。卷内所钤“项元汴印”“子京父印”“就李”“项氏子长”等印与《藏园群书题记》卷十所录相合,傅增湘曾将其定为宋本,而非元本,曾收入《中华再造善本?金元编》。今据此本影印,以飨广大读者。
拿到这本《国学基本典籍丛刊:元刻本列子》,最先打动我的,是它古朴典雅的装帧。那种泛黄的纸张,那种细致的刻印,无不透着一种历史的厚重感,仿佛能触摸到千年前工匠的指尖温度。翻开书页,扑面而来的是一种古人特有的细腻笔触和跳跃性思维。它不像一本严谨的学术论著,而是更像是一场充满想象力的思想漫游。书中那些关于“寓言”的叙述,常常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仿佛一个个精巧的机关,一旦被打开,便会释放出无穷的智慧。我反复咀嚼那些关于“虚无”、“变化”、“知命”的论述,感觉自己的思维被拓宽了,看到了那些曾经被忽略的角落。书中的许多故事,虽然篇幅不长,但内涵却极其丰富,引人入胜。读它,需要一种静心,一种沉浸,就像品一杯陈年的老酒,初入口时或许有些寡淡,但细细品味,方能咂摸出其醇厚悠长的韵味。它提供了一种不同于现代社会物质至上的价值观,引导人们去关注精神的富足,去探寻内心的安宁。
评分《国学基本典籍丛刊:元刻本列子》这本书,如同一个精美的宝盒,里面藏着令人惊叹的智慧。它以一种极具艺术性的方式,将深邃的哲学理念呈现在读者面前。那些奇幻的想象,那些精妙的譬喻,无不展现出作者超凡的洞察力和文学才华。我常常被书中那些看似简单的故事所触动,它们如同明镜一般,映照出人生的种种境况,引发我深刻的反思。它不仅仅是关于“道”的阐释,更是关于如何在这个世界上“活”得更加通透、更加自在的指引。书中的“无为”思想,并非消极避世,而是一种更高级的智慧,一种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方式。它让我看到了另一种看待生活和挑战的可能性。阅读这本书,我感觉自己的心境变得更加开阔,对生命的理解也更加深入。它是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细细体味的经典之作,每一次翻阅,都能带来新的启示和感悟。
评分偶然间翻开这本《国学基本典籍丛刊:元刻本列子》,我简直像是闯入了一个失落已久的智慧花园。古老的文字,经过历史的沉淀,散发出一种难以言喻的醇厚魅力。书中的每一页,都仿佛凝结了前人的思考与感悟,字里行间流淌着一种淡泊而深邃的人生哲学。初读时,或许会被其中某些奇特的故事和寓言所吸引,但随着阅读的深入,你会逐渐体会到其中蕴含的关于宇宙、人生、生死、人性的深刻洞见。它不像某些哲学著作那样晦涩难懂,而是以一种更加生动、形象的方式,将复杂的道理娓娓道来。我尤其喜欢它对“自然”的强调,那种顺应天道、无为而治的思想,在当下这个喧嚣浮躁的时代,显得尤为珍贵,仿佛一股清流,涤荡着心灵的尘埃。这本书不只是纸上的文字,更是一种精神的邀请,邀请读者去探索内在的宁静,去理解生命的真谛。它的价值,不在于它提供了多少即时可用的“答案”,而在于它能引发多少值得深思的“问题”,以及它如何潜移默化地改变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
评分第一次接触《国学基本典籍丛刊:元刻本列子》,我原本以为会是一本晦涩难懂的哲学著作,然而,事实却远非如此。它以一种极其洒脱、充满想象力的方式,探讨了许多关于人生、宇宙的根本问题。书中的寓言和故事,既有故事性,又蕴含着深刻的哲理,常常读来令人拍案叫绝。我特别欣赏它所传达的“超然物外”的态度,以及对“虚无”的独特理解。在当今这个追求物质和名利的时代,这本书提供了一种截然不同的思考方式,它引导我们去关注内心的成长,去探寻精神的自由。它没有给出简单的答案,而是鼓励读者自己去思考、去体会。阅读这本书,就像是和一位智慧的长者进行了一场跨越时空的对话,受益匪浅。它的语言风格独特,结构上也常常出人意料,但正是这种不拘泥于形式的自由,才更显其思想的深刻与广博。
评分《国学基本典籍丛刊:元刻本列子》这本书,给我带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阅读体验。它并非枯燥的理论堆砌,而是将深邃的哲学思想,巧妙地融入到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和寓言之中。那些看似荒诞不经的叙述,实则蕴含着对人生、宇宙的深刻洞察。读着读着,我常常会陷入沉思,思考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正意图。它不是那种读完就丢的书,而是需要反复品读,每一次阅读,都能从中发掘出新的感悟。书中的“顺应自然”和“不执著”的思想,在现代社会中显得尤为可贵。它教会我们如何在纷繁复杂的世界中保持内心的平静,如何不被外物所累。我尤其喜欢它对于“变化”的理解,那种豁达和超然,让人不禁感叹古人的智慧。这本书不仅仅是一本古代典籍,更像是一本人生指南,它用最简洁、最朴素的语言,指引我们走向更广阔的精神世界。它让我重新审视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带来了许多启发。
评分大字本,一版一印
评分国图灰度,书很不错,价格亲民,京东快递也很给力。!!!
评分还是不错的!
评分s路。直角转弯出来。车盖离边上黄线一拳头,右打死。进入s线。回正。金头对右黄线。左打一圈。对左黄线,回正。雨刮器对黄线,右打一圈。车头一半在外一半在内就不动方向。车身正,回正方向。
评分非常非常好的书,值得购买,都是趁活动的买的,满200-100,非常划算,下次还会来买,谢谢京东。
评分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不错
评分国图这套,出一本收一本,准没错。
评分非常好!
评分很好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