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家精注精评本:李璟李煜集

名家精注精评本:李璟李煜集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蒋方 编
图书标签:
  • 李璟
  • 李煜
  • 五代诗歌
  • 宋代注评
  • 名家注评
  • 诗词
  • 文学
  • 古籍
  • 典籍
  • 中华文化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凤凰出版社
ISBN:9787807299974
版次:1
商品编码:11572983
包装:精装
丛书名: 名家精注精评本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4-10-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38
字数:17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千古词帝一代风流

内容简介

  《名家精注精评本:李璟李煜集》为李璟和李煜的文学作品选集。
  李璟爱好文学,当时就有文名,宫廷之中又常有游宴酬对的活动,按说李璟的创作数量会很可观。但是,李璟的文字流传下来的却很少。不知是他生前未作系统的编纂而流散不存?还是虽有编集却毁于战火而今天不能见?遍查宋人所作目录之书,均无李璟文集的记载。现在搜罗的诗词文章,主要录自《全唐文》(上海古籍出版社1993年影印版)与《全唐诗》(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影印版)。其文章多有非完整面貌者,然而一是存留可贵,二是虽不完整、尚可见其风貌,故选人。对于一些残损严重、难观大体者,则未收入。文章部分用《册府元龟》卷二三二(中华书局1960年影印版)所录作校订,辅以《南唐书》、《旧五代史》及《十国春秋》所载。词则据中华书局1999年2月出版《全唐五代词》为校。其中有出入的文字,据上下文意而择善从之,限于《名家精注精评本:李璟李煜集》体例,未作校注。
  李煜,一生创作颇丰,也可惜今天不能得见其全貌。《崇文总目》、《郡斋读书志》、《直斋书录解题》等宋代目录书中所著录的“李煜集十卷”,大概亡佚于元代以后。明代始有其词作的辑佚之书出现。这里的选录,诗以厉鹗《宋诗纪事》卷八六所载为本,增以《全唐诗》卷八所载;词用《全唐五代词》为本,并以《南唐二主词》(人民文学出版社1957年版)为参校,在文字上择优而从。

作者简介

  蒋方,湖北大学文学院教授。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的研究与教学,在《文学评论》、《文学遗产》等刊物上发表论文八十余篇,出版《中国文化史九绎》等专著十余部。曾获湖北省优秀教师称号。

目录

前言

李璟集
诗选
保大五年元日大雪,同太弟景遂、江王景遏、齐王景达、进士李建勋、中书徐铉、勤政殿学士张义方登楼赋
词选
浣溪沙(手卷真珠上玉钩)
浣溪沙(菡萏香销翠叶残)
应天长(一钩初月临妆镜)
望远行(玉砌花光锦绣明)
文选
上汉帝书
灾异诏、
答留守周宗乞罢镇诏
奉大周皇帝书
上周世宗第一表
上周世宗第二表
谢遣王崇质等归国表
进奉钱绢茶米等表
进买宴钱第一表
进买宴钱第二表
请令钟谟归国表
请改书称诏表

李煜集
诗选
题《金楼子》后并序
病起题山舍壁
悼幼子瑞保
挽辞(二首)
书灵筵手巾
书琵琶背
尝与周后移植梅花于瑶光殿之西,及花时,而后已殂,因成诗见意(二首)
感怀(二首)
送邓王二十弟从益牧宣城
……

精彩书摘

  《名家精注精评本:李璟李煜集》:
  【品评】
  周世宗柴荣在显德三年(956)正月下诏征讨南唐,亲自率领大军从大梁(今河南开封)启程,仅仅十四天就抵达寿州城下,驻营于淝水之北。而南唐驻守淮南之地的军队,或是骄横无谋,一击即溃,如守在正阳的刘彦贞;或是望风丧胆,弃城而逃,如守在滁州的王绍颜;几乎全无应战之力。周师进入淮南,勇猛迅急,势如破竹。据《资治通鉴》卷二九二记载,正阳一战,“斩彦贞,生擒成师朗等,斩首万余级,伏尸三十里,收军资器械三十余万”;涡口一战,夺战舰五十余艘;盛唐一战,败唐兵三千余人,获战舰四十余艘;南唐兵力损失惨重。这时,周世宗又委派武平节度使兼中书令王逵为南面行营都统,领兵向西南,攻打南唐的鄂州,占据长江上游之地,开辟西面战场,呼应淮南,威逼金陵。李璟坐镇金陵,接连收到淮南战败失城的报告,又有鄂州告急,自知抗衡力有不济,国家岌岌可危,于是派人携书前往滁州,向周世宗求和。
  《旧五代史》卷一一六记载,二月“甲戌,江南国主李景遣泗州牙将王知朗赍书一函至滁州,本州以闻。书称唐皇帝奉书于大周皇帝,其略云”。《全唐文》卷一二八抄录此文而加上了标题。因此,今存的李璟这封求和国书并非全文,只是略要。其要点有三:一是愿以兄长事周,自居弟位。二是请求退兵,各自安民守境。三是愿每年输送赋税,作为贡金。故《资治通鉴》卷二九二的记载就非常简略:“唐皇帝奉书大周皇帝,请息兵修好,愿以兄事帝,岁输货财以助军费。”
  读此文字,真让人感慨这李璟实在是一个糊涂皇帝,不明事理。周世宗亲自统领军队进入南唐之境,难道就只是为了从南唐的国税中分得一杯羹?周军攻打淮南,一路猛进,节节取胜,你一称兄道弟,表示友爱,就可以求得对方的休战退兵?不同国家之间,守境安民,通商贸易,对于一国皇帝,既无边患,全力治内,固然是理想的政治状态。但是,这种状态的取得与维护,依凭的是国家的实力,决非请求可以做到。何况在节节败退的情况下,李璟凭什么来与周世宗讲国际交往的道理呢?再说,军事上已经失败的一方,向胜利者提出休战的请求,也要有个请求的姿态,让胜利者在心理上有所满足,可以接受,而李璟仍然以皇帝对皇帝的平等地位来作请求,正在乘胜前进、继续攻城掠地的周世宗能满意吗?这就无怪乎周世宗非但不接受,而且是根本不予理睬了。《旧五代史》的记载是“书奏不答”;而胡三省在《资治通鉴》“帝不答”三字下解释说:“以唐主犹敢抗礼,欲为兄弟之国也。”
  李璟虽然送上了求和休战之书,但是,既没有提出实实在在的条款来满足周世宗南下征战的目的,也没有能表现出战败者的足够恭敬来满足周世宗的威严,于是,驻跸寿州城下的周世宗,一面继续围城,一面调兵遣将部署攻打扬州——南唐的东都、江北的屏障。在后周征讨南唐的战争中,处于劣势的南唐是一再求和,国书一封又一封地送达,态度是越来越恭敬,条件是越来越卑屈,直至将长江以北的土地全部割让,约定与后周划江而治,这才换得周世宗的收兵还朝。而读李璟这求和第一书,不难想知,南唐之败,首先就败在这软弱无能又虚荣自大的皇帝身上。
  ……
千古风流,词国哀歌:品鉴李璟李煜的词作世界 在浩瀚的中国文学星空中,词作为一种独特的抒情艺术形式,以其婉转低回的旋律、细腻入微的情感,叩开了无数读者的心扉。而在词史长河中,南唐君主李璟与李煜父子,无疑是两颗璀璨夺目却又命运多舛的星辰。他们的词作,承载着一个王朝的兴衰,流淌着一代帝王的悲喜,更以其艺术上的高度,至今仍被后人反复传颂与品味。 本书将带您深入探究这位“词国之君”李璟,以及他那位“亡国之君”李煜的词作世界。我们并非仅仅呈现他们的生平事迹,更着眼于挖掘其词作背后的深层意蕴、艺术特色以及在词史上的重要地位。 一、 南唐词风的奠基者:李璟的笔墨遗韵 李璟,作为南唐的第二位皇帝,他的统治时期,南唐在政治上虽已显露颓势,但在文化上却迎来了鼎盛。作为一位具有艺术天赋的帝王,李璟并未将精力全部倾注于治国理政,而是对诗词歌赋有着浓厚的兴趣,并亲自参与创作。 与五代时期普遍存在的绮靡、浅俗之风不同,李璟的词作,更多地展现出一种沉郁顿挫的风格。他继承了晚唐温庭筠、韦庄等人的花间词风,但又在此基础上,融入了更多的个人情感与生活体验。他的词,常常以婉约的笔触,描摹闺阁情思、离愁别恨,但其情感基调,却又隐隐透出一种淡淡的忧伤与苍凉,为后来的南唐词风奠定了基调。 在《摊破浣溪沙》中,他写道:“小苑莺花旧日新,年年花落损芳辰。谁怜画堂人病卧,独凭阑,愁损金铃恨。” 寥寥数语,便勾勒出一个孤寂而哀伤的女子形象,字里行间流露出对时光流逝、青春不再的无奈。这首词,看似写闺中闲愁,实则折射出作者内心深处的感伤,对繁华不再、人生易老的喟叹。 再如《菩萨蛮》:“山花插鬓,山月挂金樽。山风吹断,水流花谢,人不知,愁入秦罗衣。” 此词意境朦胧,色彩明丽,将自然景物的萧瑟与内心的愁绪巧妙融合,创造出一种凄美动人的艺术效果。山花、金樽、山风、流水、落花,这些意象在李璟的笔下,不再仅仅是客观的描绘,而是被赋予了丰富的情感内涵,成为寄托愁思的载体。 李璟的词,在形式上,也展现出其探索与创新的特点。他对词牌的运用,尤其是在《摊破浣溪沙》这类词牌上,显示出其对词体发展规律的敏感。他的词作,虽然数量不多,但却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五代词坛的一角,为李煜词风的出现,提供了重要的铺垫。 二、 词国风华的绝唱:李煜的艺术与悲歌 如果说李璟是南唐词风的奠基者,那么李煜,这位南唐的末代君王,则是五代词坛乃至整个中国词史上一颗最为耀眼、也最为令人扼腕的巨星。他的前半生,是帝王的奢靡与繁华;他的后半生,是阶下囚的屈辱与哀怨。而正是这截然不同的两种人生境遇,造就了他词作中那般惊心动魄的艺术成就。 1. 繁华旧梦,宫廷风月的旖旎: 在登基为帝的前期,李煜的生活充满了歌舞升平、锦衣玉食。他的词作,也如同他当时的宫廷生活一般,色彩斑斓,充满着对美好事物的描绘与赞美。他善于描摹宫廷女子风情,以及帝王生活的逸乐。 《玉楼春》:“晚妆初了明肌雪,内苑芳名列。殿前舞妓画叉开,回蹙金丝惊俗眼。斜抱琵琶半遮面,更倚郎偎。若待明朝说,又是一番。谁能独倚斜栏,看花红落。” 词中对宫廷女子晚妆的细致描绘,对歌舞表演的生动刻画,无不展现出一种富丽堂皇的宫廷气象。这种对美的极致追求,对繁华的歌颂,在当时是一种普遍的审美取向,也反映了李煜作为帝王,所享受的物质与精神上的富足。 《长相思》:“日色欲尽花林芳,山晓烟芜,溪桥饮马,飞楼载酒,闲院落花。月色如钩,漏声初歇,人何在?独立残阳,独自愁。” 词中描绘了酒宴的欢乐,以及花林晚景的闲适。虽然也有“愁”字,但此时的愁,更多的是一种淡淡的、无伤大雅的闲愁,与后期的亡国之痛不可同日而语。 2. 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亡国之痛的血泪控诉 然而,历史的洪流滚滚向前,南唐的命运注定走向灭亡。公元975年,宋太祖赵匡胤派遣大军南征,南唐灭亡,李煜被俘,沦为阶下囚。从高高在上的帝王,到阶下囚,这种巨大的落差,彻底摧毁了李煜的物质生活,也彻底点燃了他内心深处最深沉的悲痛。 他后期的词作,风格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曾经的绮靡与婉约,被沉重的亡国之痛所取代。他的笔触,变得更加深刻,情感,变得更加真挚。他不再描摹宫廷的富丽,也不再歌颂生命的欢愉,而是将全部的生命体验,倾注在对故国的眷恋、对往事的追忆、对现实的无奈与绝望之中。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虞美人》这首词,已成为千古绝唱。寥寥数语,将亡国之君的无尽哀愁,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一“愁”字,并非简单的个人忧愁,而是承载着一个王朝的覆灭,承载着一个民族的悲哀,承载着一个帝王人生理想的彻底破灭。那奔腾不息的春水,象征着滚滚而逝的时光,也象征着无法挽回的命运。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在《虞美人》中,李煜以最朴素的语言,表达了最深沉的悲痛。他对昔日宫殿的怀念,对故国山河的眷恋,对眼前人事变迁的无奈,以及那绵延不绝的哀愁,如同潮水般将读者吞没。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浪淘沙》同样表达了对时光飞逝、美好事物凋零的伤感。他将“春红”比作“胭脂泪”,这种拟人化的手法,使得词的情感更加浓郁。而“人生长恨”一句,更是将个人命运与人生普遍的痛苦联系起来,具有了哲学层面的思考。 李煜的词,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不仅在于其真挚的情感,更在于其高超的艺术技巧。他善于运用白描手法,以极其简洁的语言,勾勒出丰富的情感意境。他的词,情感充沛,但又不失含蓄,使得读者在品味的同时,能够产生强烈的共鸣。他的意象选择,也极具特色,如“春水”、“东风”、“月明”、“朱颜”,都带有强烈的象征意义,能够唤起读者对生命、命运、时间等深刻命题的思考。 三、 南唐词风的传承与发展 李璟与李煜父子,共同构成了五代南唐词风的辉煌篇章。他们的词作,在继承晚唐花间词风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词的抒情功能,使之更加贴近现实生活,更加注重个人情感的表达。 李璟的词,以其沉郁顿挫的风格,为南唐词风注入了新的活力。而李煜的词,则将南唐词推向了艺术的巅峰。他的亡国之痛,他的个人悲剧,成为了他创作的不竭源泉,也使得他的词作,具有了超越时代的生命力。 他们的词,对后世的词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代的词人,如晏殊、欧阳修、柳永、苏轼等,都从中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尤其是在情感的表达上,李煜的词,为后世词人树立了典范。他那种将个人命运与时代命运相结合,以真实的情感触动人心的艺术手法,至今仍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本书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李璟与李煜的词作进行深入的解读: 生平背景与创作联系: 详细梳理李璟与李煜的人生经历,分析其所处的历史时代对他们创作的影响。 词作风格分析: 深入剖析李璟的沉郁顿挫,以及李煜前期与后期的不同风格,揭示其艺术特色。 意象与象征解读: 重点解读词作中具有代表性的意象,如“春水”、“东风”、“月明”等,探究其象征意义。 情感世界挖掘: 深入挖掘词作背后所蕴含的丰富情感,包括个人愁绪、家国之思、人生感慨等。 词史地位评价: 探讨李璟与李煜在五代词坛乃至整个中国词史上的重要地位与贡献。 鉴赏与品读: 结合具体的词作,进行逐字逐句的精注与精评,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他们的作品。 通过本书,我们希望能够带领您走进李璟与李煜的词作世界,感受他们词中的风雅与哀愁,品味他们的人生与命运。他们的词,是历史的注脚,是艺术的瑰宝,更是我们理解中华文化与民族情感的重要窗口。让我们一起,穿越千年的时光,与这两位词国之君,进行一次深刻的心灵对话。

用户评价

评分

我一直对历史上的皇室成员在文学上的造诣很感兴趣,而《名家精注精评本:李璟李煜集》这本书,无疑满足了我这一好奇心。它不仅仅是一本收录了两代南唐君主诗词的作品,更是一部深入剖析他们文学世界的百科全书。在阅读李煜的词时,我常常会陷入一种深深的共情之中。他的词,尤其是后期作品,充满了哀伤、无奈和对过往的追忆,仿佛每一句都带着破碎的心。例如,在《浪淘沙》中,他写“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短短十个字,却勾勒出一种物是人非、天人永隔的巨大悲恸,让人读来心生戚戚。而李璟的词,则呈现出一种截然不同的风貌。他的词更多的是描绘宫廷生活,或是寄托闲情逸致,展现出一种相对平和、甚至有些雍容的姿态。即使是描写一些景物,也多了一份淡雅和从容。精注部分,对每一句词的解释都极为详尽,无论是生僻字词,还是典故出处,都梳理得清清楚楚,这对于我这样对五代十国时期不太了解的读者来说,简直是雪中送炭。而精评部分,更是点出了这些词的艺术价值和历史意义,让我能够跳出单纯的文字,去理解词背后的时代脉络和作者心绪。

评分

这本书的出现,对我而言,最大的意义在于让我重新审视了“父与子”这一文学传承的概念。《名家精注精评本:李璟李煜集》将李璟和李煜这两代南唐君主的词作并列在一起,让我有机会在对比中发现他们之间既有联系又截然不同的文学风格。在阅读李煜的词时,我常常会被他那种极致的悲情所震撼,仿佛他的人生就是在为创作这些撕心裂肺的词句而存在。《相见欢》中的“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寥寥数语,却描绘出一种深入骨髓的孤寂和凄凉,让人心疼不已。然而,当我转向阅读他的父亲李璟的词时,我看到了另一种风景。李璟的词,大多展现出一种更为平和、甚至可以说是闲适的生活气息。他笔下的景物描绘,色彩明丽,意境清新,透露出一种皇家贵胄的从容和雅致。例如,一些描写宴饮游乐的词,充满了生活的情趣和格调。这本书的精注和精评,更是让我受益匪浅。名家对于词句的注解,不仅解释了字面意思,还考证了其典故出处,让我得以更好地理解词作的文化背景。而精妙的评论,则引导我从更宏观的角度去分析两人的词风差异,以及这种差异如何受到他们各自人生经历和所处时代的影响。这本书让我深刻体会到,文学的传承并非简单的复制,而是父与子之间,在相似的土壤上,开出不同绚烂的花朵。

评分

初拿到《名家精注精评本:李璟李煜集》,内心是带着一丝期待和几分忐忑的。李煜的词,早已是家喻户晓,他的“春花秋月何时了”仿佛是所有离愁别绪的集大成者。但对李璟的印象,则模糊得多。这本书的出现,恰好填补了我认知上的空白。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沉浸在李煜那些广为人知的词作中。他的笔下,亡国之痛被描绘得淋漓尽致,每一个字眼都像是从心底滴落的血泪。我特别喜欢那些描写他身为帝王时的词,比如《虞美人》中的“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这句,何止是问君,更是问天下所有经历过盛极而衰、国破家亡的人。每一个读者,都能在这句中找到共鸣。精评部分,更是让我大开眼界。我原以为对李煜的词,我已经足够了解,但名家的点评,却总能让我发现新的视角和更深层次的解读。他们不仅分析了词句的遣词造句,更深入探讨了词作的艺术手法、情感表达的独特性,甚至联系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让我对李煜的个人经历和作品有了更立体的认知。这本书就像一位博学的向导,带领我深入探索了李煜这位“词帝”波澜壮阔又悲情跌宕的人生与文风。

评分

最近翻阅《名家精注精评本:李璟李煜集》时,我被李璟的词深深吸引。人们往往更关注李煜的亡国之痛、凄美词句,却常常忽略了他父亲李璟的词风。然而,这本书的精注精评,让我看到了李璟作为一位词人的独特魅力。他的词,少了李煜那种刻骨铭心的悲伤,却多了一份皇家贵胄的闲适与达观。那些描写江南风物、宫廷宴乐的词,笔触细腻,意境悠远,仿佛能将人带回那个繁华却又暗藏隐忧的年代。尤其是一些描写景物、寄托情思的作品,比如《浣溪沙》中的“蔌蔌梧桐晚雨,脉脉杜鹃啼”,短短几句,意境全出,既有景致的清冷,又有内心的感伤,展现出一种含蓄而隽永的美。精评部分更是点睛之笔,让我得以窥见名家对李璟词的深刻理解,他们不仅解析了词句的字面意思,更挖掘了词中所蕴含的时代背景、作者心境,以及其在词史上的地位。这种细致入微的解读,让我仿佛与历史上的词人隔空对话,对李璟的文学成就有了更全面的认识。这本书让我意识到,李璟不仅是南唐的开国君主,更是一位不容忽视的词坛大家,他的作品是理解五代词风演变的重要组成部分。

评分

作为一个对古代文学,特别是词,有着浓厚兴趣的读者,我一直觉得五代十国时期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时代。这个时期,战乱频仍,王朝更迭,但同时也孕育出了许多风格独特、情感浓烈的词人。《名家精注精评本:李璟李煜集》这本书,就将我带入了南唐的宫廷,让我得以近距离地品读两位重要的词人——李璟和李煜的作品。在阅读李煜的词时,我常常会惊叹于他将个人情感融入词中的能力。他的词,不仅仅是对亡国之痛的宣泄,更是一种对过往美好时光的深切眷恋,一种对命运无常的深刻感悟。《破阵子》中的“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短短一句,就将一个曾经辉煌的王国化为追忆,那份沧桑感,令人动容。而李璟的词,虽然不像李煜那样以悲情著称,却有着自己独特的韵味。他的词,更像是皇家生活的剪影,笔触轻盈,意境清新,展现出一种贵族阶层的雅致情趣。例如,描写节令景物的词,往往色彩明丽,充满生活气息。这本书的精注和精评,更是为我打开了一扇新的大门。名家对词句的注解,让我不再被生僻字词所困扰,而精到的评论,则引导我更深入地理解词作的内涵,挖掘出其中隐藏的艺术技巧和情感表达的精妙之处。

评分

包装古朴,十分合意。内容详略得当,收藏品。记得高中时还手抄了一整本李煜词(虽然也没几首),哪里想到后来买书这么容易。

评分

*

评分

我是一名高中英语教师,不仅要教好英语吗,更要好好学习中国传统文化。这套书在书店里见过,觉得还不错。关键是字体大。

评分

正版书,搞活动,价廉物美。

评分

书很好,物流快。

评分

书已经收到,不错的版本,喜欢

评分

很好的书,很晚读上一阵

评分

书非常不错,内容没得说,多看看有益处

评分

南唐二主,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