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经典指掌文库:园冶

中华经典指掌文库:园冶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明】计成 著,李世葵,刘金鹏 编
图书标签:
  • 园林设计
  • 园冶
  • 清代文献
  • 园林史
  • 中国古典园林
  • 李渔
  • 建筑
  • 文化
  • 艺术
  • 园林理论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22978
版次:1
商品编码:12139880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平装
丛书名: 中华经典指掌文库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58
字数:120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加大,现代电子设备的出现,使得很多人越来越依赖手机、电子阅读器,碎片式、被动式、不加思考式阅读倾向越来越严重。中华书局是传统文化出版重镇,肩负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和当代责任,有责任有义务呼吁民众重视经典阅读,回归纸质阅读从而感悟经典的魅力,更有责任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使阅读成为可能。为此,中华书局推出“中华经典指掌文库”。

  “指掌”二字,出自《论语 八佾》:“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孔子用手指着手掌,说明事情清楚容易。本文库取名“指掌”,其寓意一是本书之目的,希望给广大读者提供浅显易读的文本,二是本书之形制,即一指可翻的书,一掌可握的书。因此,本文库的最大特点是方便实用,充分考虑当代读者的实际需求。合适的开本确保携带的方便,合适的分量确保阅读的轻松。

内容简介

  园林作为文人士大夫回归自然和构建自我的载体和手段,体现着文人的人生理想和审美追求。在明末江南著名园林营造专家计成所著的《园冶》中,从选址、规划与设计建筑物、叠山理水、铺装地面、选择石材和借景等方面对中国古代造园的各环节都做了深入具体的总结和阐述,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人造园的智慧和艺术追求。书中提出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观点,深得中国古代造园理论之精髓。本书由园林古建研究专业的学者注释翻译并加点评,将传统的造园智慧与现代园林建筑设计原理结合起来,读者将会有全新的阅读体验。


《园冶》: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璀璨明珠 在浩瀚的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园林艺术以其独特的东方美学和深厚的哲学内涵,一直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历经数千年的积淀,中国古典园林早已超越了单纯的建筑或景观,成为一种集哲学、文学、绘画、建筑、雕塑、诗歌、书法、养生等多种艺术形式于一体的综合性艺术。而在众多关于园林艺术的著作中,《园冶》无疑是一部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之作。 《园冶》由明代著名造园家计成所著,成书于万历三十四年(1606年)。计成,字孝文,号许父,徽州(今属安徽)人,是明代中后期声名显赫的造园家。他一生致力于园林设计与建造,其技艺精湛,名震一时。在长期的实践中,他将自己的造园理念、技巧和经验倾注于笔端,最终形成了这部集理论与实践于一体的园林专著。 《园冶》的时代背景与学术地位 《园冶》的问世,恰逢明代中后期江南地区经济繁荣、士大夫阶层生活富足的时期。此时,建造私家园林成为一种社会风尚,涌现出大量以文人审美情趣为导向的精美园林。《园冶》的出现,为这些园林的设计与建造提供了系统性的理论指导和实践依据。它填补了中国园林艺术缺乏系统性理论著作的空白,是中国园林史上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园林专著。 在学术地位上,《园冶》被誉为“中国园林艺术的百科全书”。它不仅总结了前人造园的经验,更提出了许多具有创造性的理论和方法。其内容之全面、论述之精辟、图文之结合,在当时乃至后世都具有极高的价值。历代园林学家、建筑史学家、文化史学家都对《园冶》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将其视为研究中国古典园林不可或缺的重要文献。 《园冶》的核心内容与精髓 《园冶》全书共分三卷,约八千字。其结构严谨,条理清晰,内容涵盖了园林设计的各个方面。 卷一:移天转地,借景抒情 卷一主要阐述了造园的基本原则和总体构思。计成强调,“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即园林虽然是人工建造的,但要追求自然的神韵和意境。他提出了“移天转地”的造园理念,认为造园就是要将自然山水之美,通过巧妙的设计,迁移到有限的园林空间之中,创造出“人在其中,仿佛游于天地之间”的感受。 在具体论述中,计成着重强调了“借景”的重要性。他认为,优秀的园林设计,应当善于利用园外之景,将其纳入园中,使园林的空间感得以拓展,意境得以升华。他提出了“景随步移”的原则,即游园者在不同的角度、不同的位置,都能欣赏到不同的景致,形成步移景异的观赏效果。此外,卷一还涉及了选址、地形处理、水体设计、植物配置等初步的规划要素。 卷二:叠山理水,筑室廊榭 卷二则深入探讨了园林中最具表现力的要素——叠山理水。计成认为,叠山是园林之骨,理水是园林之魂。他详细介绍了叠山的技法,如“折叠”、“嵌空”、“洞壑”、“断崖”等,并强调叠山不仅要追求形态上的逼真,更要体现山峦的苍劲、险峻、秀美等不同意境。 在理水方面,计成提出了“曲折”、“深浅”、“急缓”、“澄澈”等原则。他认为,水体在园林中应如龙蛇般蜿蜒盘旋,既能增添灵动之气,又能调节气候,增加园林的趣味性。他尤其强调水的“气韵”,认为水声、水色、水形都要恰到好处,才能达到“静者乐之,动者 the之”的境界。 此外,卷二还对园林中的建筑、廊榭、亭台、楼阁的布局和风格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计成主张建筑应与自然环境融为一体,色彩不宜过于鲜艳,造型不宜过于繁复,以突出园林的整体美。 卷三:点景生趣,品评鉴赏 卷三则聚焦于园林的点缀与收尾,以及园林的品评与鉴赏。计成强调,园林的景致需要通过各种点景来赋予生命和情趣。他提到了置石、漏窗、门洞、桥梁、匾额、楹联、花木等要素,认为这些细节之处,最能体现园林主人的品味和意境。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计成在卷三中提出了“借代”和“象征”的手法,认为园林中的景物不仅仅是物理的存在,更可以寄托深厚的情感和寓意。例如,一株老松可以象征长寿,一池活水可以象征生命力。 最后,卷三还涉及了园林的品评标准,如“真”、“俗”、“巧”、“拙”、“险”、“夷”等。他鼓励读者在欣赏园林时,不仅要看其形,更要品其意,体会其中蕴含的哲学思想和人文精神。 《园冶》的艺术特色与深远影响 《园冶》之所以能够流传千古,成为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经典,与其独特的艺术特色和深远影响密不可分。 1. 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结合: 计成不仅是理论家,更是实践家。他在书中提出的理论,都是基于其丰富的实践经验,因此具有极强的可操作性和指导性。书中附有精美的插图,形象地展示了各种造园手法,使得理论更加生动易懂。 2. 强调意境与神韵: 《园冶》超越了单纯的技法层面,更注重营造园林的整体意境和神韵。计成将中国传统哲学中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等思想融入造园之中,力求在有限的空间中创造出无限的意趣。 3. 语言精炼,文字优美: 计成用简洁明了、生动形象的语言阐述复杂的造园理论。其文字不仅具有学术价值,更具有文学美感,读来令人回味无穷。 4. 启发后世,影响深远: 《园冶》对后世的园林设计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许多著名的园林,如苏州的拙政园、留园,杭州的西湖等,在设计理念和手法上都受到了《园冶》的启发。许多外国的园林学家和建筑师,在研究中国古典园林时,也常常以《园冶》为重要参考。 《园冶》的现代价值 在当今社会,《园冶》依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借鉴价值。 1. 传承与发扬民族文化: 《园冶》是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瑰宝,其研究和传播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2. 提升人居环境的艺术品位: 现代城市建设中,对绿色空间和景观设计的需求日益增加。《园冶》中关于自然美学、空间营造、意境表达的理念,对于提升现代人居环境的艺术品位,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3. 启迪创新思维: 《园冶》中“移天转地”、“借景抒情”等理念,蕴含着丰富的创新思维。《园冶》的阅读和研究,可以启发我们跳出固有思维模式,以更广阔的视角看待问题,进行创新设计。 4. 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园冶》所倡导的“宛自天开”的自然美学,与当今社会追求的生态文明理念不谋而合。通过学习《园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智慧,为建设生态文明提供文化滋养。 结语 《园冶》不仅仅是一本关于造园的书,更是一部蕴含着中国传统哲学思想、美学追求和人生智慧的经典著作。它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精湛的艺术技巧和超越时空的生命力,在中国乃至世界园林艺术史上树立了一座不朽的丰碑。阅读《园冶》,不仅是对中国古典园林艺术的一次深度探索,更是一次心灵的洗礼和智慧的启迪。它如同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中国古代文人雅士的生活情趣与精神世界,感受那份“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匠心独运与豁达情怀。

用户评价

评分

最近,我偶然接触到一本讲述中国古代绘画理论的书籍,其精妙之处让我受益匪浅。虽然这本书的关注点并非园林建造,但其对于意境、构图、留白等美学原则的探讨,与园林艺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作者深入剖析了“意在笔先”、“气韵生动”等绘画创作的核心理念,并结合大量经典画作进行阐释,让我对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一直觉得,好的园林和好的画作一样,都能够“移情入景”,让观者在其中感受到超越物质层面的精神愉悦。书中对于“山水画”的论述尤其令我着迷,作者如何通过笔墨的浓淡虚实,描绘出千山万水的壮丽与秀美,如何通过构图的虚实相生,营造出深邃悠远的意境,都让我惊叹不已。我特别喜欢书中对“留白”的解读,认为画中的留白不仅是空白,更是无限的想象空间,能够引人入味,启人心智。这种“计白当黑”的艺术手法,在园林设计中同样至关重要,能够使空间显得更加开阔、更加灵动。读这本书,仿佛是在与古代的艺术家们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受他们对于自然、对于生活、对于艺术的独特感悟。

评分

最近读完一本园林艺术方面的书籍,虽非《园冶》,但里面的精辟论述和对中国传统园林美学的解读,足以让人回味无穷。作者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中国古典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哲学理念,从选址、布局、叠石、理水到植被配置,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匠心独运的智慧。书中不仅列举了大量经典的园林实例,还引用了古人的诗词歌赋,将文学与园林艺术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读来宛如身临其境,感受着那份宁静致远、淡雅脱俗的意境。尤其是在谈及“借景”和“藏景”的艺术时,作者的分析鞭辟入里,让我对园林的空间处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一直对中国古典园林有着浓厚的兴趣,总觉得它们是中国文人精神的载体,蕴含着东方特有的哲学思想。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对这份美学的探求,它不仅是一本关于园林建造的指南,更是一部关于生活美学、人生哲学的启迪之书。读罢此书,我仿佛置身于苏州园林的曲径通幽之中,听着潺潺流水,望着亭台楼阁,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宁静与和谐。这本书的文字优美,逻辑清晰,即便对于园林艺术的门外汉来说,也能轻松领略其中的妙趣。我特别喜欢作者对“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解读,这种在有限空间内创造无限意境的能力,是中国古典园林最令人惊叹之处。

评分

近期读完一本关于中国古代诗词鉴赏的书籍,其深邃的意境和精妙的语言,让我沉醉其中。书中虽未直接涉及园林景观,但诗词中所描绘的自然风光、人文情怀,与中国古典园林的营造理念有着共通之处。作者对唐诗宋词的解读,不仅在于文字的精炼,更在于其背后所蕴含的情感和意象。我一直认为,一首好的诗,就像一座小小的园林,在有限的篇幅里,创造出无限的想象空间。书中对“写景”与“抒情”的结合,对“虚实相生”的运用,都让我联想到园林中“步移景异”、“曲径通幽”的设计手法。我尤其喜欢作者对“羁旅之思”、“思乡之情”的分析,这些情感如何在山水之间得到寄托,如何在景物描绘中得以升华,都让我对中国传统文人的精神世界有了更深的理解。书中引用的许多诗句,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更是直接道出了园林设计中“藏与露”、“虚与实”的精妙之处。读这本书,仿佛置身于一个由文字构建的诗意世界,感受着古人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忱,以及对人生哲理的独特思考。每一首诗,都像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那个遥远而又迷人的时代。

评分

近期翻阅了一本关于中国古代插花艺术的书,其精妙之处让我拍案叫绝。书中所述的插花,与园林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皆以自然为师,追求意境的表达。作者详细介绍了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插花风格,从唐代的富丽堂皇到宋代的清雅淡泊,再到明清的写意写实,无不展现出中国人对美的独特理解。我一直觉得,插花不仅是技艺,更是一种哲学,一种将短暂的花叶生命升华为永恒艺术的修行。书中对于“花材的选择”、“器皿的搭配”以及“枝叶的姿态”的讲解,都充满了诗情画意。我尤其喜欢作者关于“留白”的论述,认为一枝一叶的疏密 arrangement,以及花器与花材之间的空间关系,都至关重要,能够营造出“曲径通幽”般的视觉效果。这种追求“少即是多”、“无声胜有声”的东方美学,在插花艺术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读这本书,我仿佛看到了古代文人雅士在案头布置花草,寄情于物,怡情养性的场景。书中提及的许多插花作品,虽然已成绝响,但通过文字的描摹,依然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生命力和东方韵味。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插花技艺的介绍,更是一次关于自然、生命与艺术的深度对话。

评分

我最近入手了一本关于传统建筑装饰的书籍,里面的内容让我大开眼界。书的重点虽然不是园林,但对于建筑细节的刻画和时代风格的梳理,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作者从梁、枋、斗拱到门窗、栏杆、屋脊,事无巨细地介绍了各种装饰的形制、纹样以及它们所承载的文化寓意。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彩画”的章节,书中详细讲解了不同彩画的等级和用途,以及它们在营造整体氛围中的重要作用。我一直认为,一个时代的审美,往往体现在其建筑的细节之中。这本书正是通过这些细微之处,为我揭示了中国古代不同朝代的艺术风貌和社会生活。我常常在想,那些看似冰冷的砖石木瓦,一旦经过工匠的巧手和艺术的熏陶,便能焕发出生命力和文化底蕴。例如,书中对龙纹、凤纹、祥云纹等常见纹样的讲解,不仅指出了它们的美学价值,更揭示了其背后丰富的象征意义和哲学思考。我非常赞赏作者在梳理这些繁复的装饰技法时,所展现出的严谨态度和深厚的学养。读这本书,感觉就像在翻阅一部无声的建筑史,每一个章节都像一次穿越,让我近距离感受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评分

书的质量不错,还没有开始阅读,之后再评价,遗憾没小礼物,比如小书签

评分

开本小,读起来方便,但封皮有点碍事,索性就拿去了!今后好好研读!

评分

价格合理,值得购买,还没看,应该不错

评分

不错。为什么要六个字?

评分

书的质量不错,还没有开始阅读,之后再评价,遗憾没小礼物,比如小书签

评分

价格合理,值得购买,还没看,应该不错

评分

口袋本,印刷一般,还不错

评分

小开本,便于随身携带翻阅。

评分

书真是小啊,口袋书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