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生活节奏的加快,工作压力的加大,现代电子设备的出现,使得很多人越来越依赖手机、电子阅读器,碎片式、被动式、不加思考式阅读倾向越来越严重。中华书局是传统文化出版重镇,肩负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历史使命和当代责任,有责任有义务呼吁民众重视经典阅读,回归纸质阅读从而感悟经典的魅力,更有责任提供有针对性的服务,使阅读成为可能。为此,中华书局推出“中华经典指掌文库”。
“指掌”二字,出自《论语 八佾》:“或问禘之说。子曰:‘不知也。知其说者之于天下也,其如示诸斯乎?’指其掌。”孔子用手指着手掌,说明事情清楚容易。本文库取名“指掌”,其寓意一是本书之目的,希望给广大读者提供浅显易读的文本,二是本书之形制,即一指可翻的书,一掌可握的书。因此,本文库的最大特点是方便实用,充分考虑当代读者的实际需求。合适的开本确保携带的方便,合适的分量确保阅读的轻松。
园林作为文人士大夫回归自然和构建自我的载体和手段,体现着文人的人生理想和审美追求。在明末江南著名园林营造专家计成所著的《园冶》中,从选址、规划与设计建筑物、叠山理水、铺装地面、选择石材和借景等方面对中国古代造园的各环节都做了深入具体的总结和阐述,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人造园的智慧和艺术追求。书中提出的“虽由人作,宛自天开”、“巧于因借,精在体宜”的观点,深得中国古代造园理论之精髓。本书由园林古建研究专业的学者注释翻译并加点评,将传统的造园智慧与现代园林建筑设计原理结合起来,读者将会有全新的阅读体验。
最近,我偶然接触到一本讲述中国古代绘画理论的书籍,其精妙之处让我受益匪浅。虽然这本书的关注点并非园林建造,但其对于意境、构图、留白等美学原则的探讨,与园林艺术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作者深入剖析了“意在笔先”、“气韵生动”等绘画创作的核心理念,并结合大量经典画作进行阐释,让我对中国传统绘画的精髓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我一直觉得,好的园林和好的画作一样,都能够“移情入景”,让观者在其中感受到超越物质层面的精神愉悦。书中对于“山水画”的论述尤其令我着迷,作者如何通过笔墨的浓淡虚实,描绘出千山万水的壮丽与秀美,如何通过构图的虚实相生,营造出深邃悠远的意境,都让我惊叹不已。我特别喜欢书中对“留白”的解读,认为画中的留白不仅是空白,更是无限的想象空间,能够引人入味,启人心智。这种“计白当黑”的艺术手法,在园林设计中同样至关重要,能够使空间显得更加开阔、更加灵动。读这本书,仿佛是在与古代的艺术家们进行跨越时空的对话,感受他们对于自然、对于生活、对于艺术的独特感悟。
评分最近读完一本园林艺术方面的书籍,虽非《园冶》,但里面的精辟论述和对中国传统园林美学的解读,足以让人回味无穷。作者深入浅出地阐述了中国古典园林“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哲学理念,从选址、布局、叠石、理水到植被配置,每一个环节都充满了匠心独运的智慧。书中不仅列举了大量经典的园林实例,还引用了古人的诗词歌赋,将文学与园林艺术完美地融合在一起,读来宛如身临其境,感受着那份宁静致远、淡雅脱俗的意境。尤其是在谈及“借景”和“藏景”的艺术时,作者的分析鞭辟入里,让我对园林的空间处理有了更深刻的理解。我一直对中国古典园林有着浓厚的兴趣,总觉得它们是中国文人精神的载体,蕴含着东方特有的哲学思想。这本书恰好满足了我对这份美学的探求,它不仅是一本关于园林建造的指南,更是一部关于生活美学、人生哲学的启迪之书。读罢此书,我仿佛置身于苏州园林的曲径通幽之中,听着潺潺流水,望着亭台楼阁,心中涌起一股难以言喻的宁静与和谐。这本书的文字优美,逻辑清晰,即便对于园林艺术的门外汉来说,也能轻松领略其中的妙趣。我特别喜欢作者对“咫尺之内,再造乾坤”的解读,这种在有限空间内创造无限意境的能力,是中国古典园林最令人惊叹之处。
评分近期读完一本关于中国古代诗词鉴赏的书籍,其深邃的意境和精妙的语言,让我沉醉其中。书中虽未直接涉及园林景观,但诗词中所描绘的自然风光、人文情怀,与中国古典园林的营造理念有着共通之处。作者对唐诗宋词的解读,不仅在于文字的精炼,更在于其背后所蕴含的情感和意象。我一直认为,一首好的诗,就像一座小小的园林,在有限的篇幅里,创造出无限的想象空间。书中对“写景”与“抒情”的结合,对“虚实相生”的运用,都让我联想到园林中“步移景异”、“曲径通幽”的设计手法。我尤其喜欢作者对“羁旅之思”、“思乡之情”的分析,这些情感如何在山水之间得到寄托,如何在景物描绘中得以升华,都让我对中国传统文人的精神世界有了更深的理解。书中引用的许多诗句,如“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更是直接道出了园林设计中“藏与露”、“虚与实”的精妙之处。读这本书,仿佛置身于一个由文字构建的诗意世界,感受着古人对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忱,以及对人生哲理的独特思考。每一首诗,都像一扇窗,让我得以窥见那个遥远而又迷人的时代。
评分近期翻阅了一本关于中国古代插花艺术的书,其精妙之处让我拍案叫绝。书中所述的插花,与园林艺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皆以自然为师,追求意境的表达。作者详细介绍了不同时期、不同流派的插花风格,从唐代的富丽堂皇到宋代的清雅淡泊,再到明清的写意写实,无不展现出中国人对美的独特理解。我一直觉得,插花不仅是技艺,更是一种哲学,一种将短暂的花叶生命升华为永恒艺术的修行。书中对于“花材的选择”、“器皿的搭配”以及“枝叶的姿态”的讲解,都充满了诗情画意。我尤其喜欢作者关于“留白”的论述,认为一枝一叶的疏密 arrangement,以及花器与花材之间的空间关系,都至关重要,能够营造出“曲径通幽”般的视觉效果。这种追求“少即是多”、“无声胜有声”的东方美学,在插花艺术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读这本书,我仿佛看到了古代文人雅士在案头布置花草,寄情于物,怡情养性的场景。书中提及的许多插花作品,虽然已成绝响,但通过文字的描摹,依然能感受到其中蕴含的生命力和东方韵味。这本书不仅仅是关于插花技艺的介绍,更是一次关于自然、生命与艺术的深度对话。
评分我最近入手了一本关于传统建筑装饰的书籍,里面的内容让我大开眼界。书的重点虽然不是园林,但对于建筑细节的刻画和时代风格的梳理,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作者从梁、枋、斗拱到门窗、栏杆、屋脊,事无巨细地介绍了各种装饰的形制、纹样以及它们所承载的文化寓意。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关于“彩画”的章节,书中详细讲解了不同彩画的等级和用途,以及它们在营造整体氛围中的重要作用。我一直认为,一个时代的审美,往往体现在其建筑的细节之中。这本书正是通过这些细微之处,为我揭示了中国古代不同朝代的艺术风貌和社会生活。我常常在想,那些看似冰冷的砖石木瓦,一旦经过工匠的巧手和艺术的熏陶,便能焕发出生命力和文化底蕴。例如,书中对龙纹、凤纹、祥云纹等常见纹样的讲解,不仅指出了它们的美学价值,更揭示了其背后丰富的象征意义和哲学思考。我非常赞赏作者在梳理这些繁复的装饰技法时,所展现出的严谨态度和深厚的学养。读这本书,感觉就像在翻阅一部无声的建筑史,每一个章节都像一次穿越,让我近距离感受到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评分书的质量不错,还没有开始阅读,之后再评价,遗憾没小礼物,比如小书签
评分开本小,读起来方便,但封皮有点碍事,索性就拿去了!今后好好研读!
评分价格合理,值得购买,还没看,应该不错
评分不错。为什么要六个字?
评分书的质量不错,还没有开始阅读,之后再评价,遗憾没小礼物,比如小书签
评分价格合理,值得购买,还没看,应该不错
评分口袋本,印刷一般,还不错
评分小开本,便于随身携带翻阅。
评分书真是小啊,口袋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