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老中医讲经典·神农本草经药物解读:从形味性效到临床(1)

名老中医讲经典·神农本草经药物解读:从形味性效到临床(1)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祝之友 编
图书标签:
  • 中医
  • 本草
  • 神农本草经
  • 药物
  • 临床
  • 传统医学
  • 养生
  • 健康
  • 中医药学
  • 名老中医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人民卫生出版社
ISBN:9787117238595
版次:1
商品编码:12051481
包装:平装
丛书名: 名老中医讲经典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1-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24
字数:231000
正文语种:中文

具体描述

内容简介

  中医学的两大重要支柱:医和药。医之本在《黄帝内经》,药之本在《神农本草经》。《名老中医讲经典·神农本草经药物解读:从形味性效到临床(1)》由祝之友教授50余年临床研习及讲授《神农本草经》素材整理而来。作者从经文要义、药物解读、临床应用注意等方面,细说本草经文本意,详解临床应用要点,以期帮助读者寻根溯源,探究《神农本草经》的根本含义,为读者提供研习经典的便捷途径。本抟适合临床中药学人员、临床医师阅读参考,亦适合中医药经典研习者学习使用。

作者简介

  祝之友,男,主任中药师,教授,国家名老中医药专家,博士生导师。长期从事《神农本草经》药物,《伤寒杂病论》经方研究,致力于中药临床药学研究工作50余年,多次参与中药资源普查和考察,采集制作中草药植物标本3600种。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优秀临床人才研修班、全国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优秀授课导师。成都市卫生局临床药学高级顾问。四川省中医药管理局特聘教授。四川省医院管理协会药事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四川省药学会药剂管理委员会委员。眉山市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库成员。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150余篇-出版《伤寒论药物历史变异与临床应用研究》《神农本草经药物古今临床应用解读》《神农本草经解读》等专著5部。

目录

序录
巴豆
半夏
水半夏
贝母
川贝母
浙贝母
湖北贝母
平贝母
土贝母
柴胡
大黄
当归
地黄
杜仲
杜仲叶
阿胶
蜚廉
附子
甘草
枸杞子
决明子
僵蚕
桔梗
菊花
野菊花
苦参
蘼芜
牡丹皮
涅石
女萎
蚯蚓
人参
西洋参
肉苁蓉
肉桂
麝香
水蛭
天麻
乌梅
乌头
川乌
草乌
白附子
细辛
夏枯草
消石
薏苡仁
云母
柞蝉
梓白皮

精彩书摘

  《名老中医讲经典·神农本草经药物解读:从形味性效到临床(1)》:
  【处方用名】巴豆——大戟科
  【经文】巴豆,味辛温。主伤寒,温疟,寒热,破瘢瘕结聚,坚积,留饮,淡癖,大腹水张,荡涤五脏六腑,开通闭塞,利水谷道,去恶肉,除鬼毒蛊注邪物,杀虫鱼。一名巴叔。生川谷。
  (尚志钧辑本)巴豆,味辛、温。主治伤寒,温疟,寒热,破癥瘕,结坚积聚,留饮淡澼,大腹水胀,荡涤五脏六腑,开通闭塞,利水谷道,去恶肉,除鬼蛊毒注邪物,杀虫鱼。一名巴椒。生川谷。
  本经要义
  伤寒:有三义。
  一是指中医病名,即广义的伤寒。系指多种外感热病的总称(有别于现代医学的“伤寒”)。《素问》卷九·热论篇第三十一:“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人之伤于寒也,则为热病。”《本经》所称伤寒即此义,泛指一切外感热病的统称。仲景《伤寒论》以“伤寒”命名者,即包括各种外感发热病。
  二是指狭义的伤寒。即为感受外邪而继发的病变。《难经》第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其所苦各不同”。(按:其中所言“伤寒”,即为狭义之伤寒。)《伤寒论》卷二·辨太阳病脉证并治法上第五:“太阳病,或已发热,或未发热,必恶寒,体痛,呕逆,脉阴阳俱紧者,名日伤寒。”(按:此指太阳表证,即狭义之伤寒。)
  三是指冬季感受寒邪所致病证。晋·王熙(王淑和)《伤寒例》:“冬时严寒,触冒之者,乃名伤寒耳。”王氏又言:“从霜降以后,至春分以前,凡有触冒霜雾,中寒即病者,谓之伤寒。”既说明了发病的原因,又指出发病有一定的季节性。故又谓“正伤寒”。
  温疟:详见麝香“本经要义”之“温疟”项可互参。
  寒热:其义有二。一是,寒发热症状的简称。《素问》卷十二·风论篇第四十二:“风气藏于皮肤之间,内不得通,外不得泄。风者善行而数变,腠理开则洒然寒,闭则热而闷,其寒也则衰食饮,其热也则消肌肉,故使人佚栗而不能食,名日寒热。”二是,八纲辨证的两个纲领,辨别疾病的属寒属热,对确定疾病的治疗有重大意义,治法上的“寒者热之,热者寒之”,是立法处方用药的重要依据。
  癥瘕:详见大黄“本经要义”之“癥瘕”项可互参。
  结聚坚积:又称谓结坚积聚。又可省文成“结坚”“积聚”。“结”,凝结、积聚、坚硬等之意。《红楼梦》第一百一十七回:“这墙砌的不结实。”
  “坚”,堅字的简体字。坚硬之意。《说文·取部》:“堅,刚也”。《易·坤》:“履霜堅冰至”。《吕氏春秋·诚廉》:“石可破也,而不可夺坚。”清.魏源《默觚上·学篇三》:“竹能破坚土,不旬日而等身。”引申为凝结,凝固。
  “积”,繁体字稹的简体字。“聚”之意。《说文·禾部》:“稹,聚也”。段玉裁注:“禾与粟皆得称稹。”又表“滞积”。专指人体积久渐成的内脏疾患,如血积、气积、痰积、食积、虫积等。
  ……

前言/序言

  《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是我国亦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药物学典籍之一,是中医药四大经典著作(《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难经》《伤寒杂病论》)之一。所载药物之功效与主治是其主要内容,另有药物正名、性味、主治、异名、产地、采收季节,以及用法、用量、剂型、七情畏恶、所附方剂、服用方法等。中医药界对其研究者甚多。
  自宋代始,有多种版本的《神农本草经》辑复本面世,如清·孙星衍等《神农本草经》,清·黄爽《神农本草经》,清·陈念祖(陈修园)《神农本草经读》,清·叶桂(叶天士)《本草经解》等。近半个世纪以来,对《神农本草经》的研究成果颇丰,如尚志钧校点《神农本草经》,曹元宇辑校《本草经》,张树生等主编的《神农本草经贯通》,叶显纯等所著《神农本草经临证发微》,张登本的《全注全译神农本草经》,最近才出版的宋永刚《神农本草经讲读》等。但这些版本都有一个共同的弱点——不注重中药品种理论的研究,有的甚至与《神农本草经》的本义相差甚远。
  随着对《伤寒杂病论》研究的深入和“读经典”的提倡,中医药界已经开始重视对《神农本草经》的研读,为还原《伤寒杂病论》和《神农本草经》中药物的本来面貌,已经取得很多突破性进展。中医界已开始注重中药品种理论的研究,《神农本草经》的价值已逐渐显现。不断积累的临床经验使《神农本草经》的很多记载得到证实,如半夏“主咽喉肿痛”,厚朴“主气血痹”,桔梗“主胸胁痛如刀刺”,甘草“主金疮肿”,麻黄“破癥坚积聚”,芍药“主利小便”,苦参“主溺有余沥”而逐水,桂枝(肉桂)“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白芷“主女人漏下赤白,血闭阴肿”,柴胡“推陈致新”,天花粉“续绝伤”,玄参“治女子产乳余疾,补肾气”,大黄“调中化食,安和五脏”,独活“主金疮、奔豚、女子疝瘕”,鸟头治“咳逆上气”,茯苓治疗“寒热烦满咳逆”,天麻“补益身体”等。
  值得一提的是,《神农本草经·序录》是较为全面、系统、纲领性的临床中药学综合性经典论著,全文共755字,它奠定了中医药临床药学的理论基础和内容框架。历代中药本草文献对该序录全文均有转载、注释和研究,如《新修本草》《证类本草》《本草纲目》等,对《神农本草经》的注释亦有很多版本,如清·张璐《本经逢原》,清·张志聪(张隐庵)《本草崇原》,仅名称和个别文字、标点符号略有差异。历代本草文献认为《神农本草经》:“凡药,上者养命,中药养性,下药养病。”
  要学习好中医中药,必须要读经典。要读《黄帝内经》、读《伤寒杂病论》、读《神农本草经》,不仅要读,而且要精读。《伤寒杂病论》方证源于神农时代,《神农本草经》标志了经方的起源。
  《神农本草经》的主要内容是讲中药的功效与应用,内容丰富。但由于其文辞古奥,很难读懂,特别是现代相当一部分年轻的中医药工作者,即使读完《神农本草经》,也不一定能理解透彻,更不要说融会贯通,学以致用,这就造成了很多学习中医中药人员不理解《神农本草经》,而只是使用一些后世医药学家的相关本草书籍和现代中药教科书。据调查,有相当一部分中医中药人员没有读过《神农本草经》,正如清代名医张志聪在其《本草崇原》自序中言《神农本草经》:“词古义深,难于窥测,后人纂集药性,不明《本经》,但言某药治某病,某病须某药,不探其原,只言其治,是药用也,非药性也。知其性而用之,则用之有本,神变无方;袭其用而用之,则用之无本,窒碍难通。”
  《神农本草经》序录反复强调辨证用药原则,可见《神农本草经》是一部着眼于临床实践,教导人用药治病的医药图书,不是某些人误解的单纯讲中药的药书。相反,现代很多与中药相关的教科书背离了《神农本草经》的原意。《神农本草经》序录强调辨证用药原则,经文则主要讲单味药之功效。其核心是讲解每一味药物的形、色、气、味,并对“大病”(常见病)辨证分型,对症用药。这表现在365种药物的论述之中。
《古方寻真:中医药智慧的现代传承》 在浩瀚的中华医学宝库中,古籍犹如璀璨的星辰,指引着我们探索生命的奥秘。本书《古方寻真:中医药智慧的现代传承》旨在深入挖掘那些沉淀在古典医籍中的宝贵经验,用现代的视角和严谨的态度,对其进行梳理、解读和阐发,从而展现中医药在应对现代健康挑战中的独特价值。 我们并非简单地复述古人的论述,而是力求还原其精髓,并赋予其新的生命力。书中将重点关注那些历经时间考验、疗效卓著的经典方剂,探究其配伍的精妙之处,解析其药理作用的科学依据。我们将从中医药“形、味、性、效”的辨证施治理念出发,结合现代药理学、分子生物学等研究成果,力求用清晰易懂的语言,阐释古老智慧的科学内涵。 本书的内容将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一、 经典方剂的现代解读: 遴选与溯源: 精选各代名医的经典验方,追溯其出处,考证其发展演变的过程。 组方精义: 深入剖析方剂中各味药物的君臣佐使关系,揭示其配伍的奥秘,理解为何是“如此组合”。 药理机制探秘: 结合现代药物学研究,阐释方剂中主要药物的作用靶点、信号通路以及其协同增效或减毒增效的机制。 临床应用与拓展: 在继承古人临床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疾病谱的变化,探讨经典方剂在现代临床中的新适应症、新用法,以及其在亚健康调理、疾病预防等方面的潜力。 二、 核心药物的本草溯源与现代研究: 本草精要: 挑选具有代表性的经典药物,从《神农本草经》等早期本草著作出发,追溯其性味归经、功效主治的原始记载。 形态特征与采集: 详细描述这些药物的植物、动物或矿物形态,介绍其最佳的采集时间、部位及炮制方法,强调“道地药材”的重要性。 化学成分与药效关联: 介绍这些药物的主要化学成分,并探讨这些成分与传统记载功效之间的联系,例如,某味药物的有效成分如何作用于机体的某一系统。 现代药理与临床实践: 汇集近年来国内外对这些经典药物的药理学研究成果,以及在现代临床应用中的疗效观察和不良反应评价。 三、 中医药理论的当代应用: 阴阳五行与脏腑辨证: 阐释中医药核心理论(如阴阳、五行、脏腑学说)如何指导辨证论治,以及如何在现代疾病诊疗中灵活运用。 气血津液与病机分析: 探讨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以及如何通过调整这些基本物质来治疗疾病。 治未病与养生保健: 重点关注中医药在疾病预防、亚健康调理、抗衰老等方面的独特优势,推广科学的养生保健理念。 四、 治学方法与传承之道: 古籍考订与文献研究: 介绍严谨的治学方法,如何对待古籍中的记载,如何进行文献考证,以期还原真实的历史面貌。 医案的时代价值: 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古今医案,分析其诊疗思路、遣方用药的精妙之处,并探讨其对现代临床的启示。 传承与创新: 强调中医药的传承性与创新性,如何在继承前人宝贵经验的基础上,结合现代医学的进步,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发展。 本书的语言风格将力求质朴、严谨,避免艰涩难懂的专业术语,注重逻辑性和条理性。我们希望通过这本书,能够让更多的读者,无论是医学专业人士,还是对中医药感兴趣的普通大众,都能对中医药的博大精深有更深刻的认识,理解其蕴含的智慧,并将其应用于健康生活之中。它不仅仅是一本关于药物的书,更是一次穿越时空的智慧之旅,一次对生命健康深刻的探索。我们希望它能成为一座连接古今、沟通理论与实践的桥梁,为中医药的现代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的封面设计挺吸引人的,是那种比较素雅但又不失古朴韵味的风格,让我想起了小时候爷爷书架上那些泛黄的老书。我本身对中医养生就挺感兴趣的,尤其是对一些古籍里的智慧,总觉得蕴含着独特的魅力。虽然这本书的主题是《神农本草经》的药物解读,但我更期待的是它能像一位经验丰富的老中医,用最朴实、最接地气的方式,把那些深奥的理论变得易于理解。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罗列药材的性味功效,更希望它能渗透出一些“道”——那种中医独有的哲学思辨,以及在日常生活中如何应用这些知识来调理身体。比如,对于那些常见的、我们日常接触到的药材,它能不能讲解一下,比如生姜、大枣、甘草这些,它们在《本草经》里是如何被描述的?它们的“形”又是怎样的?吃起来是什么味道?长期服用对身体会有什么好处或坏处?我一直觉得,了解药材的“形”和“味”,能帮助我们更直观地感受它的“性”和“效”,这是一种非常朴素但又深刻的认识方式。这本书如果能在这方面做得深入细致,那绝对会是一本值得反复品读的佳作。

评分

我一直对中医的“以形补形”的理论感到好奇,虽然知道大概意思,但具体到每味药材,我总觉得缺少一些系统性的讲解。比如,这本书会如何解读那些“形状”与人身体某个部位相似的药材?是以一种形象的比喻,还是有更深层次的药理学解释?我希望它能通过具体的案例,比如针对肝脏、肾脏、心脏等器官,来介绍那些与它们形状相似的药材,并详细讲解它们如何通过“形”来“补”对应的脏器。同时,我也想知道,“味”在药物的功效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酸、甜、苦、辣、咸,不同的味道会对应不同的药性,比如酸味收敛,甘味补益。这本书会在这方面做怎样的阐述?它是否会结合具体的药材,来解释它们独特的味道是如何影响其“效”的?我希望它能提供一些具体的例子,让我能更容易地理解这些抽象的概念,从而更好地认识和应用这些古老的智慧。

评分

我最近在关注一些关于情绪管理的书籍,常常会思考,古代中医对于情志的看法究竟是如何的?《神农本草经》作为药物学的经典,会不会在药物的“效”里,也包含了对情志的调理作用?我很好奇,书中会如何解读那些能够安神宁心、疏肝解郁的药物?比如,当一个人感到焦虑、失眠时,根据《本草经》的理论,应该如何去选择和应用那些具有相关功效的药物?是可以通过特定的药材来“以形补形”,还是通过它们独特的“气味”来影响我们的情绪?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枯燥的药理知识,更希望它能像一位循循善诱的长者,用温和的语言,将那些古老的智慧融入现代人的生活。比如,书中会不会给出一些具体的药方,或者一些简单的食疗建议,来帮助我们应对生活中的各种情绪困扰?我一直觉得,中医最迷人的地方在于它的整体观,它不仅仅是治疗疾病,更是关注人的身心健康,而情绪作为身心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我想在《本草经》的解读中,也能找到它的踪迹。

评分

我是一名中药爱好者,平常喜欢自己捣鼓一些简单的药膳。我一直对《神农本草经》的“三品”划分(上、中、下品)非常感兴趣,觉得这是一种非常智慧的分类方式,反映了古人对药物的认识深度和安全性的考量。我希望这本书在解读药物时,能够清晰地阐述每味药材属于哪一品,以及为什么它会被归入这一品。同时,我也想了解,不同品级的药物在“形、味、性、效”上会有怎样的区别?比如,上品的药物通常是养生保健、久服无害的,那么它们的“形”和“味”会有什么特别之处吗?它们又是如何实现“滋养生命,延年益寿”的功效的?反之,下品的药物可能毒性较大,需要慎用,那么它们的“形”和“味”又会呈现出怎样的特点?我希望这本书能够详细地剖析这些细节,让我这个爱好者能有更深刻的理解,甚至能够运用这些知识来指导我的药膳制作,让它既好吃又有益。

评分

作为一名正在学习中医的学生,我对于《神农本草经》中的“临床”应用部分尤为关注。我希望这本书不仅仅是停留在理论层面,而是能够将抽象的药性与具体的临床病例相结合。比如,书中在解读某味药物时,是否会引述一些经典的医案,来展示这味药物在实际治疗中的应用效果?它会如何分析这些医案,来阐述该药物的“性”和“效”是如何在实践中体现出来的?另外,对于那些“奇难杂症”,本书是否也会提供一些基于《神农本草经》的思路和方法?我非常期待能够从书中学习到一些“辨证论治”的思路,了解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病情中,运用《神农本草经》的药物来找到合适的治疗方案。我希望这本书能成为我学习临床用药的得力助手,帮助我打下坚实的基础,将来能更好地为病人服务。

评分

一直想买的书,不错

评分

lost哦哦来了么据他

评分

有經文,有要義,有解讀,有拓展有醫書選論。一本好書。有機強的參考價值。值得收藏!

评分

一直想买的书,很不错?

评分

一直在京东上买东西,送货特别快不说,质量还真心不错,是自己需要的,还会继续支持京东

评分

书到货快,内容比较丰富,值得购买

评分

速度快,印的挺好

评分

评分

很好。。。。。。。。。。。。。。。。。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