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飞鸿堂印谱》
定价:2180元
装帧方式:线装
书号:ISBN 978-7-5348-6394-3
中图分类:艺术
出版时间:2016.10
印章艺术源远流长、名家辈出,但形诸书画流传至今的印谱却很寥寥。即便少量传世,也深藏于各大公私收藏机构,读者难得一睹。有鉴于此,我们拟选国内各大图书馆藏珍稀印谱,分辑出版,以飨学林。
首批精选上海图书馆藏印谱7种,依原大彩色影印,手工宣纸线装,再现古朴典雅之气韵。
《中国图书馆藏珍稀印谱丛刊·上海图书馆卷》之《飞鸿堂印谱》,四函十六册,汪启淑于清乾隆十一年(1746)至三十年(1765)间编辑,与《学山堂印谱》《赖古堂印谱》合称为“至美之三堂印谱”。
翻开书页,那股淡淡的墨香和纸张特有的清香扑面而来,瞬间把我带回了那个刀耕不辍的年代。我本以为彩色影印可能会让原本的古朴感打了折扣,但出乎意料的是,它精准地捕捉到了不同时期印泥的色泽差异,甚至连纸张因岁月侵蚀而产生的微小黄变,都得到了细致的呈现。这对于研究印学史的人来说,简直是如获至宝。我尝试着将其中一些经典印文与我手头其他的资料对比,发现其拓片的细节信息量,远超以往所见的任何版本。那种清晰度,让我甚至能想象出刻者下刀时的力度和节奏,对于模仿和学习篆刻技法的人来说,提供了极佳的参照样本。这套书在学术价值和观赏价值上,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平衡点。
评分作为一个长期关注文物保护和古籍再生的研究者,我必须对这套书的编纂工作表示由衷的敬佩。能将上海图书馆的珍稀资源系统性地整理并出版,本身就是一项浩大的工程。我注意到它在细节处理上的用心,比如每一册的书名页或扉页,应该都有明确的来源标注和版本说明,这极大地增加了资料的可信度和研究价值。通常这类丛刊在影印时,容易出现裁切不当或墨色不均的问题,但这一套的整体一致性非常高,体现了极高的专业水准。这不仅仅是简单的复刻,更像是一次对古代艺术的一次精致的“转译”,让那些原本深藏于库房的瑰宝,得以走进更广阔的视野,功德无量。
评分这套书的装帧简直是艺术品,从外包装到内页的触感,都透着一股老派文人的风骨。我刚拿到手的时候,光是看着那沉甸甸的分量和精致的封面,就忍不住对着灯光细细端详。那种手工宣纸特有的肌理感,即便是经过现代影印技术,依然能让人感受到古籍的温度。我特别喜欢它那种淡雅的色彩处理,既保留了原谱的韵味,又不失清晰度,很多细节,比如篆刻的刀痕和印泥的晕染效果,都还原得非常到位。这不仅仅是一套书,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艺品,放在书架上都是一道风景。对于真正热爱传统文化和书法篆刻的朋友来说,光是拥有它就已经是一种享受了。而且,这十六册的跨度,想必内容之丰富,绝对能满足我对古代印章艺术的探索欲。
评分我是一个痴迷于中国古代书法结构和章法布局的业余爱好者。拿到这套丛刊,最让我兴奋的是它汇集了不同地域、不同流派的印章精华。那种排版上的疏密有致、黑白之间的呼应,简直是教科书级别的范本。我花了整整一个下午,只是单纯地欣赏那些布局精巧的小印,它们如何在有限的方寸之间,展现出磅礴的气势或细腻的情感。特别是其中一些带有款识的小朱文,那种结构上的“险中求稳”,令人拍案叫绝。它不像现代一些设计感过强的作品,而是充满了人文精神和历史的沉淀感。对于提升个人对“格律”和“气韵”的理解,这套书无疑是提供了一个绝佳的参照系,让我对传统美学的理解又深了一层。
评分说实话,我平时看书很少会动辄用“震撼”二字,但面对这套系列丛刊,我真的找不出更贴切的词语来形容。它给我带来的,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对话感。我仿佛能透过这泛黄的宣纸和古老的印痕,直接与那些古代的篆刻大师进行思想上的交流。那种厚重的历史感,不是通过阅读文字描述就能体会的。我特别期待能深入研究其中不同朝代的风格演变脉络,对比不同篆刻流派在印章布局和刀法上的微妙差异。这套书的体量之大,足够我未来很长一段时间进行细致的品鉴和学习。这无疑是近年来中国传统艺术出版领域中,一部重量级、里程碑式的作品,收藏价值和使用价值达到了完美的统一。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