飛鴻堂印譜(手工宣紙 彩色影印 套裝1-16冊)/中國圖書館藏珍稀印譜叢刊·上海圖書館捲

飛鴻堂印譜(手工宣紙 彩色影印 套裝1-16冊)/中國圖書館藏珍稀印譜叢刊·上海圖書館捲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清] 汪啓淑<輯> 著
圖書標籤:
  • 印譜
  • 篆刻
  • 中國傳統文化
  • 上海圖書館
  • 珍稀古籍
  • 飛鴻堂
  • 影印
  • 藝術
  • 書法
  • 收藏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中州古籍齣版社
ISBN:12090016
版次:1
商品編碼:12090016
包裝:綫裝
叢書名: 中國圖書館藏珍稀印譜叢刊·上海圖書館捲
開本:8開
齣版時間:2016-08-01
用紙:膠版紙
套裝數量:16
正文語種:中文

具體描述

編輯推薦

書名:《飛鴻堂印譜》

定價:2180元

裝幀方式:綫裝

書號:ISBN 978-7-5348-6394-3

中圖分類:藝術

齣版時間:2016.10


內容簡介


印章藝術源遠流長、名傢輩齣,但形諸書畫流傳至今的印譜卻很寥寥。即便少量傳世,也深藏於各大公私收藏機構,讀者難得一睹。有鑒於此,我們擬選國內各大圖書館藏珍稀印譜,分輯齣版,以饗學林。

首批精選上海圖書館藏印譜7種,依原大彩色影印,手工宣紙綫裝,再現古樸典雅之氣韻。

《中國圖書館藏珍稀印譜叢刊·上海圖書館捲》之《飛鴻堂印譜》,四函十六冊,汪啓淑於清乾隆十一年(1746)至三十年(1765)間編輯,與《學山堂印譜》《賴古堂印譜》閤稱為“至美之三堂印譜”。



內頁插圖

目錄

《飛鴻堂印譜(第一冊)》
《飛鴻堂印譜(第二冊)》
《飛鴻堂印譜(第三冊)》
《飛鴻堂印譜(第四冊)》
《飛鴻堂印譜(第五冊)》
《飛鴻堂印譜(第六冊)》
《飛鴻堂印譜(第七冊)》
《飛鴻堂印譜(第八冊)》
《飛鴻堂印譜(第九冊)》
《飛鴻堂印譜(第十冊)》
《飛鴻堂印譜(第十一冊)》
《飛鴻堂印譜(第十二冊)》
《飛鴻堂印譜(第十三冊)》
《飛鴻堂印譜(第十四冊)》
《飛鴻堂印譜(第十五冊)》
《飛鴻堂印譜(第十六冊)》
《飛鴻堂印譜》—— 篆刻藝術的瑰寶,印林集大成者 在浩瀚的書海中,總有一些著作,以其獨特的魅力和深厚的底蘊,成為後人仰望的豐碑。《飛鴻堂印譜》便是這樣一部集篆刻藝術之大成、匯曆代印章之精華的巨著。它不僅僅是一部印譜,更是中華民族篆刻藝術發展史上一座巍峨的裏程碑,是研究中國古代印章製度、審美情趣、書畫藝術乃至曆史文化的重要文獻。 源起:名門望族與文人雅集的結晶 《飛鴻堂印譜》的誕生,離不開其背後深厚的文化土壤和卓越的創作者。它源自明末清初,由著名的篆刻傢、收藏傢、鑒賞傢顧從龍(字可適,號飛鴻)傾其畢生心血編纂而成。顧從龍齣身於書香門第,傢學淵源,自幼便對金石碑版、古物奇玩有著濃厚的興趣。他不僅精通篆刻,更是一位眼光獨到的鑒賞傢,對於曆代名傢印章的收藏與鑒彆頗有心得。 飛鴻堂,便是顧從龍的書齋,也成為瞭這座集大成印譜的命名之源。在這裏,他與當時一批傑齣的文人雅士、書畫傢、篆刻傢們常常聚會,切磋技藝,交流心得。這些人中不乏當時名噪一時的人物,他們的作品和對印學理論的探討,都為《飛鴻堂印譜》的編纂奠定瞭堅實的基礎。因此,《飛鴻堂印譜》凝聚瞭多位大傢的心血,其內容之豐富、水準之高,在曆代印譜中堪稱翹楚。 內容:包羅萬象,盡顯印學之美 《飛鴻堂印譜》最大的特點在於其內容的包容性和係統的性。它並非僅僅收錄顧從龍個人的作品,而是將自秦漢至明清近兩韆年的篆刻藝術精華匯集一堂。其收錄的印章,涵蓋瞭從帝王禦璽、文人官印到私傢閑章、書畫傢印記等各個層麵,幾乎囊括瞭曆代印章的各種形製、風格和時代特徵。 具體而言,《飛鴻堂印譜》主要包含以下幾個方麵的內容: 曆代名傢印章精選: 顧從龍廣羅名傢印章,其中不乏有秦漢時期極具代錶性的官印、私印,如漢代的“韆鞦萬歲”、“日利”、“得祿在箕”等,這些印章以其古樸蒼勁、綫條凝練的風格,為後世篆刻樹立瞭典範。唐宋時期的印章,如文彥博、歐陽修等名傢的印章,也收錄其中,展現瞭當時印章製作的時代風貌。尤其是明代的篆刻大傢,如文彭、何震、巴世臣、汪關等人的作品,更是《飛鴻堂印譜》的重頭戲。這些印傢的風格各異,有的渾厚雄健,有的秀麗婉約,有的古樸典雅,有的參差錯落,充分展現瞭明代篆刻藝術的勃勃生機和豐富多彩。 曆代印學理論精華: 除瞭印章作品,《飛鴻堂印譜》還收錄瞭曆代重要的印學論著、印論文章、印章辨僞等內容。這些理論性的論述,對篆刻的用刀、結字、章法、題材的選擇等方麵進行瞭深入的探討,為後人學習篆刻提供瞭寶貴的理論指導。其中,一些失傳已久的印學文獻,通過《飛鴻堂印譜》得以流傳,其文獻價值不可估量。 章法布局的典範: 《飛鴻堂印譜》中的印章,在章法布局上極具匠心。無論是白文的勻稱飽滿,還是硃文的疏朗靈動,都達到瞭極高的藝術水準。觀者可以從中學習到如何將文字與邊框有機地結閤,如何在有限的空間內營造齣豐富的層次感和視覺衝擊力。特彆是那些“藉刀法”的運用,“移形換影”的巧妙,都為後世篆刻傢提供瞭豐富的創作靈感。 用刀技法的百科全書: 《飛鴻堂印譜》中的印章,展現瞭各種精妙的用刀技法。或剛勁有力,如刀劈斧砍;或婉轉流暢,如行雲流水;或渾厚樸拙,如金石銘刻。這些技法的呈現,為學習者提供瞭一個直觀的參照,可以從中領略不同風格的篆刻所蘊含的用刀奧秘。 價值:多重意義,影響深遠 《飛鴻堂印譜》的價值,體現在多個層麵: 藝術價值: 它匯集瞭近兩韆年來中國篆刻藝術的菁華,是研究中國古代篆刻藝術風格演變、技法發展、審美趣味演進的寶貴資料。其中的許多印章,本身就是不可多得的藝術珍品,其精湛的工藝和高超的藝術水準,至今仍令人嘆為觀止。 文獻價值: 《飛鴻堂印譜》收錄瞭大量珍貴的印譜和印學文獻,其中許多文獻已在其他地方失傳,具有重要的史料價值。它為研究中國古代的印章製度、官製、社會生活、文化交流等方麵提供瞭豐富的素材。 教育價值: 對於篆刻愛好者和學習者而言,《飛鴻堂印譜》無疑是一部不可多得的教材。通過臨摹印譜中的作品,可以學習到曆代名傢的治印理念、章法布局、用刀技巧,從而快速提升自己的篆刻水平。它是初學者入門、進階者提升的絕佳範本。 文化價值: 《飛鴻堂印譜》是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承載著中華民族獨特的藝術精神和審美追求。通過學習和研究《飛鴻堂印譜》,有助於增強民族文化認同感,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版本:珍稀傳承,價值不菲 《飛鴻堂印譜》的版本眾多,流傳至今,保存完好且品相上佳的版本極為罕見,因此極其珍貴。其中,顧從龍親自校訂的版本,以及早期刊刻的版本,價值尤為突齣。由於其曆史悠久,原版印量稀少,許多版本的流傳也存在一定的睏難。 而“中國圖書館藏珍稀印譜叢刊·上海圖書館捲”所影印的《飛鴻堂印譜》,更是具有非凡的意義。它依托上海圖書館深厚的館藏資源,將這部珍貴的印譜以高清彩色影印的方式呈現,力求最大程度地還原原貌。這種現代化的影印技術,不僅讓這部塵封已久的藝術瑰寶得以重現光彩,更方便瞭更廣泛的學者、愛好者們進行研究和欣賞。手工宣紙的選用,以及彩色影印的精良製作,都使得這部影印本在最大程度上保留瞭原作的質感和神韻,堪稱集文獻價值與藝術價值於一體的典範之作。 結語 《飛鴻堂印譜》是一部篆刻藝術的百科全書,一座印學理論的寶庫,更是中華民族智慧與審美的結晶。它如同一麵曆史的明鏡,映照齣篆刻藝術的輝煌過往;又如一座燈塔,指引著後人探索和傳承這門古老的技藝。無論是對於篆刻傢、書法傢、曆史學者,還是對於熱愛中國傳統文化的普通讀者,《飛鴻堂印譜》都是一本值得珍藏、細細品讀的經典之作。通過它,我們可以跨越時空的阻隔,與曆史上的先賢對話,領略篆刻藝術的無窮魅力。

用戶評價

評分

這套書的裝幀簡直是藝術品,從外包裝到內頁的觸感,都透著一股老派文人的風骨。我剛拿到手的時候,光是看著那沉甸甸的分量和精緻的封麵,就忍不住對著燈光細細端詳。那種手工宣紙特有的肌理感,即便是經過現代影印技術,依然能讓人感受到古籍的溫度。我特彆喜歡它那種淡雅的色彩處理,既保留瞭原譜的韻味,又不失清晰度,很多細節,比如篆刻的刀痕和印泥的暈染效果,都還原得非常到位。這不僅僅是一套書,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藝品,放在書架上都是一道風景。對於真正熱愛傳統文化和書法篆刻的朋友來說,光是擁有它就已經是一種享受瞭。而且,這十六冊的跨度,想必內容之豐富,絕對能滿足我對古代印章藝術的探索欲。

評分

作為一個長期關注文物保護和古籍再生的研究者,我必須對這套書的編纂工作錶示由衷的敬佩。能將上海圖書館的珍稀資源係統性地整理並齣版,本身就是一項浩大的工程。我注意到它在細節處理上的用心,比如每一冊的書名頁或扉頁,應該都有明確的來源標注和版本說明,這極大地增加瞭資料的可信度和研究價值。通常這類叢刊在影印時,容易齣現裁切不當或墨色不均的問題,但這一套的整體一緻性非常高,體現瞭極高的專業水準。這不僅僅是簡單的復刻,更像是一次對古代藝術的一次精緻的“轉譯”,讓那些原本深藏於庫房的瑰寶,得以走進更廣闊的視野,功德無量。

評分

說實話,我平時看書很少會動輒用“震撼”二字,但麵對這套係列叢刊,我真的找不齣更貼切的詞語來形容。它給我帶來的,是一種跨越時空的對話感。我仿佛能透過這泛黃的宣紙和古老的印痕,直接與那些古代的篆刻大師進行思想上的交流。那種厚重的曆史感,不是通過閱讀文字描述就能體會的。我特彆期待能深入研究其中不同朝代的風格演變脈絡,對比不同篆刻流派在印章布局和刀法上的微妙差異。這套書的體量之大,足夠我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進行細緻的品鑒和學習。這無疑是近年來中國傳統藝術齣版領域中,一部重量級、裏程碑式的作品,收藏價值和使用價值達到瞭完美的統一。

評分

我是一個癡迷於中國古代書法結構和章法布局的業餘愛好者。拿到這套叢刊,最讓我興奮的是它匯集瞭不同地域、不同流派的印章精華。那種排版上的疏密有緻、黑白之間的呼應,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範本。我花瞭整整一個下午,隻是單純地欣賞那些布局精巧的小印,它們如何在有限的方寸之間,展現齣磅礴的氣勢或細膩的情感。特彆是其中一些帶有款識的小硃文,那種結構上的“險中求穩”,令人拍案叫絕。它不像現代一些設計感過強的作品,而是充滿瞭人文精神和曆史的沉澱感。對於提升個人對“格律”和“氣韻”的理解,這套書無疑是提供瞭一個絕佳的參照係,讓我對傳統美學的理解又深瞭一層。

評分

翻開書頁,那股淡淡的墨香和紙張特有的清香撲麵而來,瞬間把我帶迴瞭那個刀耕不輟的年代。我本以為彩色影印可能會讓原本的古樸感打瞭摺扣,但齣乎意料的是,它精準地捕捉到瞭不同時期印泥的色澤差異,甚至連紙張因歲月侵蝕而産生的微小黃變,都得到瞭細緻的呈現。這對於研究印學史的人來說,簡直是如獲至寶。我嘗試著將其中一些經典印文與我手頭其他的資料對比,發現其拓片的細節信息量,遠超以往所見的任何版本。那種清晰度,讓我甚至能想象齣刻者下刀時的力度和節奏,對於模仿和學習篆刻技法的人來說,提供瞭極佳的參照樣本。這套書在學術價值和觀賞價值上,找到瞭一個完美的平衡點。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