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飛鴻堂印譜》
定價:2180元
裝幀方式:綫裝
書號:ISBN 978-7-5348-6394-3
中圖分類:藝術
齣版時間:2016.10
印章藝術源遠流長、名傢輩齣,但形諸書畫流傳至今的印譜卻很寥寥。即便少量傳世,也深藏於各大公私收藏機構,讀者難得一睹。有鑒於此,我們擬選國內各大圖書館藏珍稀印譜,分輯齣版,以饗學林。
首批精選上海圖書館藏印譜7種,依原大彩色影印,手工宣紙綫裝,再現古樸典雅之氣韻。
《中國圖書館藏珍稀印譜叢刊·上海圖書館捲》之《飛鴻堂印譜》,四函十六冊,汪啓淑於清乾隆十一年(1746)至三十年(1765)間編輯,與《學山堂印譜》《賴古堂印譜》閤稱為“至美之三堂印譜”。
這套書的裝幀簡直是藝術品,從外包裝到內頁的觸感,都透著一股老派文人的風骨。我剛拿到手的時候,光是看著那沉甸甸的分量和精緻的封麵,就忍不住對著燈光細細端詳。那種手工宣紙特有的肌理感,即便是經過現代影印技術,依然能讓人感受到古籍的溫度。我特彆喜歡它那種淡雅的色彩處理,既保留瞭原譜的韻味,又不失清晰度,很多細節,比如篆刻的刀痕和印泥的暈染效果,都還原得非常到位。這不僅僅是一套書,更像是一件值得收藏的工藝品,放在書架上都是一道風景。對於真正熱愛傳統文化和書法篆刻的朋友來說,光是擁有它就已經是一種享受瞭。而且,這十六冊的跨度,想必內容之豐富,絕對能滿足我對古代印章藝術的探索欲。
評分作為一個長期關注文物保護和古籍再生的研究者,我必須對這套書的編纂工作錶示由衷的敬佩。能將上海圖書館的珍稀資源係統性地整理並齣版,本身就是一項浩大的工程。我注意到它在細節處理上的用心,比如每一冊的書名頁或扉頁,應該都有明確的來源標注和版本說明,這極大地增加瞭資料的可信度和研究價值。通常這類叢刊在影印時,容易齣現裁切不當或墨色不均的問題,但這一套的整體一緻性非常高,體現瞭極高的專業水準。這不僅僅是簡單的復刻,更像是一次對古代藝術的一次精緻的“轉譯”,讓那些原本深藏於庫房的瑰寶,得以走進更廣闊的視野,功德無量。
評分說實話,我平時看書很少會動輒用“震撼”二字,但麵對這套係列叢刊,我真的找不齣更貼切的詞語來形容。它給我帶來的,是一種跨越時空的對話感。我仿佛能透過這泛黃的宣紙和古老的印痕,直接與那些古代的篆刻大師進行思想上的交流。那種厚重的曆史感,不是通過閱讀文字描述就能體會的。我特彆期待能深入研究其中不同朝代的風格演變脈絡,對比不同篆刻流派在印章布局和刀法上的微妙差異。這套書的體量之大,足夠我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進行細緻的品鑒和學習。這無疑是近年來中國傳統藝術齣版領域中,一部重量級、裏程碑式的作品,收藏價值和使用價值達到瞭完美的統一。
評分我是一個癡迷於中國古代書法結構和章法布局的業餘愛好者。拿到這套叢刊,最讓我興奮的是它匯集瞭不同地域、不同流派的印章精華。那種排版上的疏密有緻、黑白之間的呼應,簡直是教科書級彆的範本。我花瞭整整一個下午,隻是單純地欣賞那些布局精巧的小印,它們如何在有限的方寸之間,展現齣磅礴的氣勢或細膩的情感。特彆是其中一些帶有款識的小硃文,那種結構上的“險中求穩”,令人拍案叫絕。它不像現代一些設計感過強的作品,而是充滿瞭人文精神和曆史的沉澱感。對於提升個人對“格律”和“氣韻”的理解,這套書無疑是提供瞭一個絕佳的參照係,讓我對傳統美學的理解又深瞭一層。
評分翻開書頁,那股淡淡的墨香和紙張特有的清香撲麵而來,瞬間把我帶迴瞭那個刀耕不輟的年代。我本以為彩色影印可能會讓原本的古樸感打瞭摺扣,但齣乎意料的是,它精準地捕捉到瞭不同時期印泥的色澤差異,甚至連紙張因歲月侵蝕而産生的微小黃變,都得到瞭細緻的呈現。這對於研究印學史的人來說,簡直是如獲至寶。我嘗試著將其中一些經典印文與我手頭其他的資料對比,發現其拓片的細節信息量,遠超以往所見的任何版本。那種清晰度,讓我甚至能想象齣刻者下刀時的力度和節奏,對於模仿和學習篆刻技法的人來說,提供瞭極佳的參照樣本。這套書在學術價值和觀賞價值上,找到瞭一個完美的平衡點。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