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香鉴定、收藏与品玩

沉香鉴定、收藏与品玩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牛世勇,蓝佳欣 著
图书标签:
  • 沉香
  • 鉴别
  • 收藏
  • 品味
  • 香道
  • 文玩
  • 工艺品
  • 檀香
  • 香文化
  • 沉香知识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文化发展出版社
ISBN:9787514217773
版次:1
商品编码:12093283
包装:精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17-08-01
用纸:铜版纸
页数:232
字数:215

具体描述

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 一本浓缩的沉香百科全书

  ★ 沉香的产地、分类、优劣、辨伪、选购、行情、收藏、保养,一站式讲解,全面、实用

  ★ 专家教您做一个懂香的玩香人


内容简介

  沉香高贵儒雅,珍稀难寻,其奢华的品质和深厚的底蕴让千百年来的世人推崇追寻。近年来,随着沉香名气的日益增大和价格的快速攀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沉香。然而沉香市场错综迷离,真假难辨,想要放心地收藏选购,需要有业内的行家点拨指引。

  本书介绍了沉香的产地、分类、优劣、辨伪、选购、行情、收藏、保养等内容,一站式讲解,全面、实用。本书图文并茂,是一本沉香收藏投资的实战指南。本书设置了科学的学习路径,从认识沉香、鉴定沉香到收藏投资沉香、品玩沉香,一步步进阶,让读者能够做一个懂香的玩香人。


作者简介

  牛世勇,“牛老师沉香”品牌创始人,“至臻珠宝”品牌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中国策划学院客座教授,山东著名沉香收藏家,鉴赏家,现任北京至臻堂珠宝有限公司总经理。曾受邀国内外各大媒体采访。因对中国的精粹——香文化痴迷,从而与沉香结下不解之缘,遂走上研究沉香香文化之路,致力于香文化的研究与传承。


  蓝佳欣,“牛老师沉香”品牌联合创始人,“至臻珠宝”品牌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自幼受家族艺术氛围的熏陶,在绘画、雕刻艺术上独具灵感,对天然沉香木创作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曾受各大主流媒体邀请采访,并多次发表相关文章。目前主要从事沉香文化的研究,普及和推广等工作。


目录

香传古今——中国香文化简史

先秦两汉时期的香文化 / 16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香文化 / 23

隋唐时期的香文化 / 28

宋元时期的香文化 / 37

明清时期的香文化 / 40

现代香文化 / 44

惊鸿一瞥——沉香概述

什么是沉香? / 50

沉香的形成 / 56

沉香的产地 / 60

越南沉香 / 61

文莱沉香 / 62

印度尼西亚沉香 / 64

马来西亚沉香 / 72

泰国沉香 / 74

缅甸沉香 / 77

柬埔寨沉香 / 78

中国沉香 / 81

沉香的分类 / 86

倒架沉香 / 86

水沉沉香 / 88

土沉沉香 / 89

蚁沉沉香 / 90

活沉沉香 / 91

白木沉香 / 92

沉香的特殊种类——棋楠香 / 94

什么是棋楠? / 94

棋楠形成的环境 / 97

棋楠与普通沉香的区别 / 98

棋楠中的精品 / 100

棋楠被奉为沉香界极品的三大原因 / 102

火眼金睛——沉香的鉴定及品质鉴别

沉香的基础鉴定方法 / 106

看:慧眼辨真假 / 108

摸:真假须上手 / 110

烧:熏烧闻品香味 / 111

沉香的主要作假手段 / 112

高压蒸煮 / 114

科技压缩沉 / 116

人工培植沉香 / 122

沉香的产地鉴别 / 124

中国沉香 / 126

越南芽庄沉香 / 127

巴布亚沉香 / 128

西马沉香 / 129

东马沉香 / 130

沉香的等级评价 / 131

棋楠 / 132

土沉 / 134

水沉 / 137

板沉 / 138

活沉 / 139

白木 / 139

实战演练——沉香的选购技巧

各种沉香制品的选购 / 142

沉香原料 / 142

沉香雕件 / 147

沉香随形 / 148

沉香镶嵌首饰 / 150

沉香珠串 / 152

不要被沉香证书所迷惑 / 154

沉香的市场行情 / 156

沉香的投资前景 / 164

沉香的收藏有讲究 / 170

珍藏密敛——沉香的存放与保养

沉香的保养 / 176

沉香的正确存放方式 / 179

最合适的温度 / 180

合理的存储方式 / 180

日常保养不能少 / 181

品香化境轻云袅袅言香道

香道入门 / 184

香具介绍 / 191

香炉 / 191

香插 / 191

香盘 / 194

香罐 / 194

香炭托盘 / 194

品香方法图解 / 195

线香品评要领 / 196

盘香品评要领 / 197

香粉品评要领 / 197

香道的特殊讲究 / 204

笔者答疑——多学几招再出手

沉香选购有哪些陷阱? / 210

“料要沉” / 210

“色要深” / 211

“味要浓” / 213

购买沉香,要先懂这些 / 214

沉香圆珠成品为什么这么贵? / 215

购买沉香需要注意哪些方面? / 218

1.沉香木手串的香韵 / 220

2.沉香木手串的质地 / 221

3. 沉香木手串的色泽 / 222

沉香国内能做鉴定吗? / 223

市面上的假冒沉香有哪些特点? / 225

后记 / 229

精彩书摘

  《沉香鉴定、收藏与品玩》:
  根据史料显示,关于熏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佛教文明当中,中国人在大约公元前4500年就已发现植物具有冶疗疾病的功效,而有焚香的记录则始于周朝,汉武帝时我国已开始生产炷香。中国盛唐时长安成了世界科技的中心,连东瀛贵族也开始向唐朝士绅学习,经常举行“香会”或被称为“赛香”的熏香鉴赏会,而这便是日本“香道”的前身。
  在唐代的香具中,出现了大量的金器、银器、玉器,即使模仿前朝博山炉的制式,外观也更加华美。熏球、香斗等香具开始广泛使用。在敦煌壁画里就常能见到香斗、博山炉等丰富多样的唐代香具。
  在宋代,中国封建社会的政治经济都进入了一个高峰时期,香文化也从皇宫内院、文人士大夫阶层扩展到普通百姓,遍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并且出现了《洪氏香谱》等一批关于香的专著,步人了中国香文化的鼎盛时期。
  宋代的航海技术高度发达,南方的“海上丝绸之路”比唐代更为繁荣。巨大的商船把南亚和欧洲的乳香、龙脑、沉香、苏合香等多种香料运抵泉州等东南沿海港口,再转往内地,同时将麝香等中国盛产的香料运往南亚和欧洲。宋朝政府还在泉州设立了市舶司,专门负责管理进出口贸易。当时市舶司对香料贸易征收的税收甚至一度成为国家的一大财政收入来源,足见当时香料的用量之大与香料贸易的繁盛。宋朝政府甚至还规定乳香等香料由政府专卖,民间不得私自交易。
  ……

前言/序言

  自序

  不忘初心方得始终

  唐代诗人罗隐在绝句《香》中写道:

  沉水良材食柏珍,

  博山炉暖玉楼春。

  怜君亦是无端物,

  贪作馨香忘却身。

  罗隐如此描述当时忘情于香道文化中的雅士,足见香文化给古代文人带来的崇高精神滋养。在中国古代,品香与斗茶、插花、挂画同为贵族精神生活追求的极致,这种结合了财富和学养的文化生活方式,最终目的在于达成心境的平衡。

  我平时接触古代书籍较多,发现沉香在古时便用于宗教祭祀、医病疗身、焚香熏衣等,逐渐地,沉香成了达官贵族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初入香门的两年,我各种吃药不断(购买到假沉香原料及手串)。也正是那时我发现不少香友对沉香都有浓厚的兴趣,却因为市面上鱼龙混杂而不敢下手购买。激烈的市场竞争,高利润的诱惑促使假货铺天盖地,不少香友因此上了当。我自己本身就喜欢沉香,也算是冥冥中的香缘使我走上了问香、寻香、荐好香的沉香行业中。时至今日,我脑中一直想要构思一本有理论、有分析、有实图、有注解的沉香书,从而把自己的所学所知分享给所有的沉香爱好者。沉香界一直流传有“沉香会找主”的说法,自我初识沉香至今,对此确然深有体会。

  目前,各地因为沉香的过度开采,即使是亲赴沉香产地,也难得缘觅到好香。当地的香农一般都会把整理出的好香售卖给长期交易的合作伙伴,故有些香友想找好香,却往往空手而归。

  在沉香行业中摸爬滚打多年后,不免多了一些帮香友鉴定真假沉香的工作。我发现新入门的香友,几乎没有什么基础知识可言,他们很多都是参照上家或卖家的论述,来认定一块沉香。然而,沉香的产区之多,香味之多变,也不是一般的香友能够购得一两块沉香后便能举一反三,管中窥豹的。

  不过,这也是迈上玩香道路的第一个阶段。随着买得多、看得多、识得多、闻得多,见识也会渐长,日渐学会分辨产区,也能知道一些特定产区沉香的香味,再到各种产区的香都亲身见过、闻过并可以分辨香味层次,这时才算理解什么是真正的沉香。这个过程十分漫长,需要投入很多成本,故本书以实图展示加文字描述的形式,希望能帮助香友在实物难求的情况下,增加见识并培养直觉的鉴别力。

  在此声明:沉香因为产地、气味、环境等诸多因素和生成条件的不同,加之会有个人细微品闻感的差异,因此无法如翡翠、红珊瑚等一些珠宝一样分级并判定其收藏价值。本书提供的沉香图片均为质量高、香气品质稳定、含油量高的一线产区的沉香,希望能给读者朋友们一个直观的认识和学习指导。

  沉香成香需要长久的年份,后期无论是收购还是采香都并非人们所想的那么简单。能到手中的真沉香都是大自然的瑰宝,大家都要珍惜自己缘得的每一块香。

  人的生命里总有很多奇妙的际遇,或人或物。与沉香的相识便是那诸多际遇中最让人难忘的一段。对沉香的认识越深、热爱就越浓,沉香带给人的乐趣让我感到无比享受。然而,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让更多的沉香爱好者都能深切地感受沉香之韵是我当初进入这一行业的初心!

  坚持原则,保持初心,方能走得更远。在此我和本书的另一位作者蓝佳欣先生也非常感谢文化发展出版社能出版这本书,感谢肖主任的细心指导,以及冯编辑对本书的细心推敲及编辑,也感谢摄影师刘丽梅女士对此书大量沉香实物的意境设计和拍摄。这将非常有利于各位香友及一众深爱沉香的读者朋友们初识沉香之韵,也有利于香文化的传播与发展。

  另外,本书在编写的同时,虽谨慎用心,但因个人感观的不同,仍难免百密一疏,若有偏差及疏漏、不足之处,也欢迎各位贤明之士批评指正。



古籍修复与保护技术:从基础到前沿 导言 古籍,作为人类文明的瑰宝,承载着深厚的历史信息、文化底蕴和艺术价值。它们的存世,为我们理解过去、传承文化提供了最直接的媒介。然而,岁月的侵蚀、环境的变迁以及不当的保存方式,使得大量珍贵古籍面临着破损、褪色、虫蛀乃至彻底损毁的风险。《古籍修复与保护技术:从基础到前沿》 旨在系统梳理和深入探讨古籍的修复与保护领域,为文物工作者、图书馆员、档案工作者以及对传统工艺有热忱的爱好者提供一本全面、实用的参考指南。 本书摒弃了对香道、品鉴等非修复核心内容的阐述,专注于古籍的物质性本体——纸张、墨迹、装帧材料——的科学保护与传统工艺的严谨结合。内容涵盖了从基础的古籍状况评估,到精细的修复技术,再到现代化的预防性保护策略,力求构建一个完整、前沿的技术知识体系。 --- 第一部分:古籍的物质基础与病害诊断 第一章:古籍载体的物质构成与老化机理 本章深入剖析中国古代书籍制作所使用的主要载体材料。重点阐述了不同时代、地域的纸张(如麻纸、皮纸、稻草纸、竹纸)的纤维结构、化学成分及其物理特性。详细解析了墨(如松烟墨、油烟墨)和印泥的化学稳定性。 随后,本章着重分析了古籍老化的内在和外在因素。内在因素包括纸张纤维的酸解、水解、氧化反应;外在因素则细致考察了温湿度、光照、大气污染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对古籍的长期影响。特别是对“脆化”现象的形成机制进行了详细的生化分析,为后续的修复提供了科学依据。 第二章:古籍的常见病害分类与评估标准 本章提供了一套严谨的古籍病害诊断流程。病害被系统地划分为物理性损伤(如撕裂、缺损、霉斑)、生物性侵蚀(如虫蛀、真菌感染)和化学性病变(如洇墨、水渍、褪色)。 书中详细介绍了“病害严重度评级标准”,该标准借鉴了国际文物保护组织的评估框架,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建立了定量化的评估体系。图文并茂地展示了各类病害的典型形态,帮助修复人员快速、准确地确定干预的优先级和必要性。 --- 第二部分:传统修复工艺的精湛实践 本书在这一部分将修复技术的核心,回归到最考验技艺与耐心的传统手工操作层面,强调“以退为进”的文物修复理念,即最小干预原则。 第三章:古籍清洁与除湿去霉技术 清洁是修复的第一步,也是最需要技巧的环节。本章详细介绍了“表面清洁术”,包括使用传统材料如橡皮泥、特制面粉团的滚擦技术,以及现代非接触式(如真空吸尘配合HEPA过滤)的除尘方法。 针对霉菌问题,本章摒弃了高风险的化学药剂,转而推广使用“低温干燥与微波辅助干燥”技术,辅以对传统防霉材料(如樟脑的替代品)的应用探讨,确保在杀灭微生物的同时,不对纸张纤维造成二次伤害。 第四章:纸张的补洞与接纸技术 这是古籍修复的“硬功夫”。书中分步演示了如何使用“传统手工配制楮皮胶”(裴纸胶)的精确配比与熬制火候。针对不同年代、不同质地的纸张,详细阐述了“薄皮接纸法”和“同质填补法”的细微差别。 特别收录了“透明化补洞技术”的实践案例,即如何利用特制薄浆纸,使修复后的区域在光照下尽量保持原样的视觉统一性,减少“新补”痕迹。 第五章:书页的展平、熏蒸与去渍 酸性水渍和墨迹洇化是常见的难题。本章深入探讨了“水渍的物理剥离法”,避免使用大量水洗可能导致的纤维膨胀与变形。对于陈旧的折痕,详述了“热力塑形与负重展平”的精确温控标准。 墨迹的稳定处理是关键。本章介绍了墨的化学性质,并推荐使用“弱碱性缓冲剂的局部渗透”来固定松动的碳黑颗粒,而非盲目尝试漂白,以维护文献的原真性。 第六章:传统装帧的还原与加固 本书详细拆解了宋元以来的主要装帧形式,如蝴蝶装、经折装、册页装、线装。修复重点在于保护原有的线索、封面和版框。 针对线装书的“散架”问题,介绍了“穿线加固与重新裱糊”的工艺,特别关注了封面锦面的清洁与纤维的重新粘合技术,确保书籍在功能性上恢复强度,同时保持历史层面的完整性。 --- 第三部分:现代保护科学与环境控制 第七章:预防性保护:温湿度与光照的科学调控 预防永远胜于修复。本章侧重于博物馆和图书馆级别的环境控制。详细介绍了“动态湿度平衡系统(DHBS)”在古籍库房中的应用,以及如何设定古籍的理想温湿度参数区间(例如,纸质书最佳条件探讨)。 在光照控制方面,本书提供了精确的“光通量监测与紫外线过滤技术”指南,明确指出不同类型墨迹对光照的敏感度差异,指导修复人员为展陈和库藏环境提供科学数据支持。 第八章:仓储容器与档案级材料的选择 本章严格规范了用于包装和存储古籍的材料标准。明确排除了含有酸性物质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的材料。详细介绍了“档案级无酸纸板、聚酯薄膜(如Mylar/Melinex)”的正确使用方法,以及如何设计定制化的古籍保护盒(Slipcase)以提供物理缓冲和微环境稳定。 第九章:数字化存档与非接触式监测 本书将传统技艺与现代科技相结合,探讨了“高分辨率无损成像技术”在记录修复前后的状态对比中的作用。详细阐述了如何利用多光谱成像技术来揭示肉眼不可见的墨迹化学变化和纤维损伤。同时,介绍了利用“环境传感器网络”对库房微环境进行实时、连续、远端监测的部署方案,为古籍的长久保存提供科技保障。 结语 《古籍修复与保护技术:从基础到前沿》是一部立足于传统、面向未来的工具书。它旨在帮助读者深刻理解古籍材料的“生命周期”,掌握精湛的修复技艺,并应用现代科学手段建立起坚固的保护屏障,确保这些珍贵的历史载体能够跨越时间的限制,完好地传承给后世。本书的内容聚焦于材料科学、传统工艺的严谨执行,以及现代环境控制技术,是一部专注于“本体保护与修复”的深度专业著作。

用户评价

评分

这本书在细节的考据和数据的精确性上,展现了作者近乎偏执的严谨态度。我注意到,即便是引用一些民间流传甚广的说法时,作者也并未轻易采信,而是会辅以多方交叉印证的结论,或者明确指出其为“存疑论点”,这种对真相负责的态度,在当下的出版物中是极其罕见的。例如,在讨论某种特定香料的产地变迁时,书中不仅列出了不同文献中的记录差异,甚至还追溯到了早期贸易路线的考证,这需要耗费巨大的心血进行实地考察和文献比对。这种对每一个数据点都要“刨根问底”的做派,极大地增强了内容的可靠性和权威性。作为一个对知识的准确性有较高要求的读者,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是在用生命在对待这些传统技艺的传承,而非草草了事地拼凑资料,这使得整本书的论断都显得掷地有声,令人信服。

评分

这本书在叙事手法上的处理,可谓独树一帜,完全没有传统专业书籍那种枯燥的说教腔调。作者似乎极其擅长用讲故事的方式来铺陈复杂的理论,读起来酣畅淋漓,完全没有中途想要合上的冲动。比如,书中对于某种特定的年代香材特征的描述,不是简单地罗列数据,而是通过描绘一位古代文人的把玩场景,将那些抽象的物理和化学变化,融入到有血有肉的画面之中,让人瞬间就能理解那种“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微妙之处。这种“代入感”极强的叙述风格,让原本晦涩难懂的知识点变得生动活泼,仿佛作者正坐在你的对面,娓娓道来他多年行走江湖的体悟。我发现自己常常会在阅读一个段落后,不自觉地停下来,想象着那个情境,嘴角不自觉地上扬,这才是真正高明的写作技巧,它让知识的吸收过程变成了一种愉悦的享受,而非艰涩的负担。

评分

这本书最让我感到惊喜的是,它成功地搭建起了一座沟通“专业人士”与“普通爱好者”之间的桥梁,这一点至关重要。对于我们这些初涉门径的人来说,最怕的就是被那些只有行家才懂的“黑话”和复杂的术语淹没,从而产生畏难情绪。但这本书的作者显然深谙此道,他总能在抛出专业术语的同时,立刻用最通俗、最日常的语言进行类比解释,确保即便是零基础的读者也能迅速捕捉到核心概念。这种“阶梯式”的知识引入方法,让人感觉每翻开一页都在进步,而不是被扔进了一个由术语构筑的迷宫。它鼓励你去探索、去实践,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理论的层面。阅读它就像是得到了一位极富耐心且学识渊博的导师的私下指导,既有学术的深度,又不失亲和力,让人真正体会到知识传播的温度和力量。

评分

这部书的装帧设计简直让人眼前一亮,光是捧在手里的感觉就透着一股沉稳的古典韵味。封面那淡雅的留白和烫金的书名,与内页的纸张质感搭配得恰到好处,读起来触感十分舒适。排版布局上看得出编辑的用心,字里行间留有的呼吸感,让阅读体验一下子就提升了不止一个层次。我尤其欣赏它在视觉呈现上的克制与高级感,不像有些工具书那样堆砌花哨的图表,而是用恰到其分的插图点缀在关键的知识点旁,既保证了专业性,又避免了视觉疲劳。翻阅时,那种油墨的清香混合着纸张的微涩,仿佛能让人瞬间从喧嚣的都市中抽离出来,沉浸到一种宁静的探索之中。这本书的重量和厚度拿捏得也很好,既有内容充实的份量感,又不会因为过重而难以携带,非常适合放在书房的案头细细品读,或者在周末的午后,泡上一杯清茶,静静地研习。这不仅仅是一本书,更像是一件精心制作的工艺品,收藏价值不言而喻,光是摆在那里,都能为空间增添几分文化底蕴。

评分

我对书中对历史脉络的梳理结构表示由衷的敬佩。很多关于传统技艺的著作,往往只聚焦于技术细节,导致读者对“为什么是这样”的历史背景感到茫然。然而,这本书却巧妙地将技术发展的时间线,与同期社会思潮、经济变迁乃至审美风尚的演变紧密地交织在一起。它没有生硬地将历史和技艺割裂,而是展示了一种“共生”关系:某种技术的兴起,必然是特定历史阶段对某种材料或体验的集体渴望的产物。这种宏观视野的构建,极大地丰富了我对所涉猎领域的理解深度。我不再只是知道“A材料比B材料稀有”,而是明白了“在C朝代,为什么社会对A材料的价值判断会发生那样剧烈的转变”。这种系统性、立体化的知识架构,远超出了我对一本工具书的预期,它更像是一部微观社会史,让人在学习具体知识的同时,对大环境的变迁也洞若观 আগুনে。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