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特色
编辑推荐
1.如果你想成为新一代的电影导演,那么你一定不能错过这本书。
2.这本书将深入浅出的从人的感官出发,结合导演的深厚经验,带你进行全方位的学习。
3.展示了一条清晰的道路,告诉你如何将构想中的电影呈现出来,他的描述浅显易懂,但不失深刻的见解。
内容简介
市面上有很多书告诉你该如何像一个导演那样思考,而本书将从视觉、触觉、听觉、嗅觉、味觉、构想这六个方面帮助你理解导演应具有的能力。作者西蒙尼·巴勒戴萨吉(Simone Bartesaghi)把自己对导演这项视觉叙事艺术工作的认识通过丰富的见解和特殊的方法展现了出来,将影片分析与富有创意的习题结合起来,帮助读者们获得导演应具备的能力,即准确传达信息且有效交流的能力。
新入行的导演不仅会从本书中得到激励和动力,更能增强自己的导演技能。而对于任何想要做导演的人而言,这本书都是值得一读的。
作者简介
作为导演,西蒙尼·巴勒戴萨吉(Simone Bartesaghi)拥有经济学背景,他在世界上古老的大学(意大利比萨大学)获得了自己的MBA学位,并从事过十年的管理咨询工作。但这都是过去的事情了。2004年,西蒙尼决定去实现童年的梦想:成为一名电影人。
虽然起步有点晚(那时西蒙尼32岁),西蒙尼凭借电影短片《笃信者(Believer)》获得了获得了特别的奖励——富有国际盛誉的米兰国际电影节奖学金(Mila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 Scholarship),即在洛杉矶电影学校(Los Angeles Film School)学习一年电影制作课程的全额脱产奖学金。
2004年,10月15日,当西蒙尼和妻子在洛杉矶降落的时候,他们本来的计划是利用这个绝妙的机会,在接下来的12个月里好好体验一下美国的生活。
事实上,语言环境的挑战和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给他们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好在与此同时,西蒙尼渐渐得到了电影界同行和老师的认可,不过这也意味着这对夫妻需要面临更严肃的抉择。完全重新开始另一种生活的难度可想而知,但夫妻二人还是带着决心和毅力,携手努力,充满激情的开始了新的人生与职业道路。
之后的十年,他们收获很多。如今,西蒙尼再也不是那个做梦都想拍电影的人了,他已经是一位职业电影人,作为编剧和导演,他也开始获得多个国际电影节的嘉奖。
在西蒙尼的日常工作中,他将经济学背景和创作本能的融合起来。作为导演,他经营着自己的制片公司,SIBA MEDIA LLC,开发新的电影项目。作为圣莫妮卡大学的客座教授,他为攻读学位的大学生以及社区教育都开设了相应的电影课程。
目录
1. 视觉
用画面叙事 1
1.1 长方形的银幕 2
1.2 一个画面,一个故事 3
1.3 练习 9
2. 触觉
电影美术设计 11
2.1 环境反应信息 12
2.2 外部世界是我们自身的影子 13
2.3 外部世界作为自我表达的一种形式 13
2.4 可触及的真实空间 21
2.5 练习 22
3. 听觉
声音与音乐 24
3.1 声音敏感度 25
3.2 音乐 26
4. 嗅觉
指导演员表演 36
4.1 谎言的气味(糟糕的表演) 37
4.2 指导表演者 40
4.3 营造调度的真实感 41
5. 味觉
影视风格探索 47
5.1 探索与发现 48
5.2 故事的品味 49
5.3 视觉品味 52
5.4 终极品味:结局 54
6. 构想
导演的灵感 61
6.1 构想不是魔法而是重脑力劳动 62
6.2 问出“为什么”:一切答案的起点 62
7. “别试,做,或者不做。”
如何学以致用 65
7.1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66
7.2 导演的准备工作 74
7.3 场景清单 85
7.4 如何与他人沟通你的“感觉” 87
7.5 后期制作笔记:剪辑、音效和音乐 89
7.6 拍摄流程 92
8. 个案研究:
《死亡诗社》 94
8.1 第 一段 95
8.2 第二段 97
8.3 第三段 102
9. 结论 106
9.1 如何看电影 107
9.2 一见钟情:开场的重要性 109
附录A 参考影片 112
附录B 参考书籍 114
作者简介 116
《光影秘境:探索电影叙事与视觉语言的深度之旅》 导言:凝视深渊,重塑感知 电影,作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艺术形式之一,不仅是娱乐的载体,更是洞察人性、解构现实、构建全新世界的复杂媒介。它依靠光影的魔术、声音的张力、以及叙事节奏的精妙编排,在观众的脑海中搭建起一个可供沉浸的、多维度的感官剧场。然而,要真正驾驭这种力量,仅仅掌握技术层面的操作是远远不够的。真正的电影语言,深植于对人类心理、文化背景、历史脉络乃至物理世界运作规律的深刻理解之中。 本书旨在带领读者深入探索那些构成电影艺术核心的、超越表层技巧的底层逻辑与隐秘法则。我们聚焦于叙事结构背后的哲学思辨,视觉呈现中的符号学意义,以及声音设计中对潜意识的调动。这不是一本教授如何打光或剪辑的工具书,而是一本关于“如何观看”和“如何思考”电影的深度指南。 第一部:叙事之骨——结构、意义与时间错位 叙事是电影的骨架,支撑起所有情绪与主题的重量。然而,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绝非简单的线性排列。 一、原型与共鸣:结构背后的心理地图 我们首先解构经典的叙事模型,探究其跨越文化、历经千年的生命力。从神话学中的英雄之旅到结构主义对冲突解决的分解,我们将分析这些模式如何精准地触及人类共通的集体潜意识。重点探讨“缺席”与“渴望”如何成为驱动情节的核心引擎。叙事中的“空白”地带,往往比明确填充的内容更具震撼力,它们是留给观众想象力的权力场域。 二、时间的主宰:节奏、张力与非线性叙事 电影的时间是流动的、可塑的,它服从于情感的需要而非物理的定律。本章深入分析“场面调度”如何将时间具象化。我们将考察闪回(Flashback)与闪前(Flashforward)的心理学效应,讨论如何通过剪辑的密度来控制观众的心跳频率。更进一步,我们将审视那些挑战传统因果律的非线性结构,如循环叙事或多重时间线并置,探讨它们如何揭示主题的复杂性与宿命感。 三、对白与潜台词:言语之外的交流 优秀的对白不仅仅是信息传递的工具,它们是角色内心冲突的具象化。本书将分析戏剧性对白的构建原则:如何利用矛盾的对白(角色说一套,内心想一套)制造张力;如何通过“停顿”和“重复”来强调潜台词的重要性。我们将研究不同文化背景下语言的运用差异,以及如何通过方言、术语来快速建立世界观的真实感。 第二部:视觉的炼金术——光影、构图与空间构建 电影的本质是视觉的艺术。但视觉语言的深度,在于它如何转化为思想的载体。 一、光线的哲学:明暗对比中的道德光谱 光线是电影的灵魂。我们不探讨技术参数,而是关注光线的“意图”。从伦勃朗光到逆光的使用,分析特定光影处理如何影响观众对角色道德定位的判断。高对比度的明暗对比(Chiaroscuro)如何象征着内在的挣扎与二元对立;而均匀柔和的光线又如何暗示秩序或虚假的安全感。我们将追溯光影运用在德国表现主义和黑色电影中的经典范例。 二、构图的语法:引导目光与空间心理学 摄影机的取景框是导演的眼睛。构图不再是简单的“好看”,而是权力和关系的表现。本章深入研究“三分法”的打破与重构,分析景别选择(特写、全景)对情感距离的操纵。我们将探讨画面中负空间(Negative Space)的巨大能量——那些被刻意留白的空间,如何预示着危险、孤独或未知的可能性。空间设计中的对称与失衡,直接映射着叙事中稳定与混乱的交替。 三、色彩的诗篇:情绪的化学反应 色彩是情绪最直接的触发器。本书将探讨色彩心理学在电影中的应用,分析饱和度、色温和色相如何共同构建特定的情感基调。我们研究如何通过“色彩分离”(Color Palette Isolation)来突出关键角色或主题;以及色彩在不同文化中蕴含的差异化象征意义。例如,蓝色在某些文化中代表宁静,在另一些文化中则可能象征着病态或冷漠。 第三部:听觉的维度——声音设计与沉浸式体验 长期以来,声音常被视为辅助视觉的配角,但实际上,声音是构建真实感和调动观众情绪的最直接、最原始的工具。 一、三位一体的声音矩阵:对白、音乐与环境音 电影中的声音可以被解构为三个核心层面:对白(Dialogue)、音乐(Music)和环境音/音效(Sound Effects)。我们将分析这三者如何相互作用。特别是环境音,它不仅创造了“存在感”,更在潜意识层面传递着信息。例如,远处的噪音何时被放大,何时被抑制,都直接决定了观众对当前场景安全感的感知。 二、音乐的隐秘叙事:动机与情感的放大器 电影配乐不仅仅是背景烘托,它是一种更深层次的叙事语言。我们将研究“音乐动机”(Leitmotif)在角色和主题回归时的应用,分析音乐如何提前预示剧情转折,或在关键时刻刻意“缺席”以制造令人不安的空白。我们将探索非传统音乐(如噪音、电子合成)如何打破既有框架,为特定类型片注入前卫的血液。 三、空间声学与沉浸:声音的物理性 声音具有物理属性,它占据空间。本章关注空间声学的构建,即如何通过混音技术(如杜比全景声背后的原理)让观众感受到声音的来源、距离和反射。一个简单的脚步声,通过处理其混响和衰减,可以清晰地告诉观众,角色是在空旷的大厅中行走,还是在狭窄的走廊中移动,从而极大地增强了场景的真实感和压迫感。 结语:超越技艺,抵达洞见 《光影秘境》希望将读者的目光从表面的“如何做”提升到深层的“为何如此”。电影艺术的真正力量,在于其将抽象的哲学、复杂的人性、流动的历史,通过光影和声音的精准编排,转化为可被感知的具体经验。掌握这些深层逻辑,不仅能提升鉴赏能力,更能为创作者提供一条通往真正原创性表达的路径——一条需要不断探索、反思和重塑自我的永恒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