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民初文献丛刊(影印本):
古有先秦诸子百家争鸣,近有民国大师百花齐放,西学东渐东西交融,尽享思想学术文化盛宴。
《宋元戏曲考》
王国维“划时代”著作;
中国戏曲史著作;
近代中国戏剧研究的标志。
一部有重要价值的学术著作,全书分为十六章,前有王国维《序》,比较全面地论述了宋金元戏曲的渊源、流变、体制、作家、作品等有关问题,对宋以前、元以后的情况以及元代的南戏也附作介绍,是较系统研究戏曲发展史的论著。
王国维 (1877—1927),字静安、伯隅,号观堂,浙江海宁人。是中国近、现代相交时期一位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在教育、哲学、文学、戏曲、美学、史学、古文学等方面均有深诣和创新,为中华民族文化宝库留下了广博精深的学术遗产。
这部《清末民初文献丛刊·宋元戏曲考》真是一部令人拍案叫绝的史料集!我原本对那个年代的戏曲研究兴趣有限,总觉得有些枯燥和遥远。但这本书的选材和编排方式,完全颠覆了我的刻板印象。它不仅仅是罗列文献,更像是策展人精心布置的展览。每一篇收录的材料都像是打开了一个时间的胶囊,让我能真切感受到清末民初社会转型期,戏曲艺术如何挣扎、演变乃至爆发的活力。尤其是一些关于民间剧团的田野调查记录和剧本残页的影印件,那种纸张的泛黄和油墨的晕染感,仿佛能闻到老剧场的味道。我特别喜欢其中对于地方戏曲如何融入时代思潮的探讨,比如在某个小剧团的剧目中,竟然能看到对新式教育和妇女解放的影子。这不仅仅是文学史的梳理,更是社会史的一面棱镜。从这部丛刊中,我看到了戏曲艺术在风云变幻的时代背景下,所承载的巨大文化张力。
评分读完这套书,最大的感受是“文献的生命力”。它展现了宋元戏曲在那个动荡年代,并非只是被供奉的古董,而是被积极地、甚至带着功利心地投入到社会变革的洪流中的“工具”和“载体”。那些关于如何为戏曲争取“合法性”的辩论,那些民间艺人为了生计所做的各种妥协与创新,都淋漓尽致地呈现出来。我尤其关注那些关于南方戏曲(如昆曲、弋阳腔)在城市化进程中的衰落与坚守的材料,对比那些如火如荼的新式戏剧,能体会到文化传承中的那种无奈与挣扎。这套丛刊的价值,正在于它没有回避这些复杂的、多层次的矛盾,而是将它们原汁原味地呈现给了今天的我们,供我们去细细品味和思考。
评分我拿到这套书时,首先被它的装帧和排版所吸引。作为一部严肃的学术丛刊,它在保持严谨性的同时,做到了极高的阅读舒适度。字体选择典雅而不失清晰,注释详尽却不喧宾夺主。这种平衡把握得非常到位,让一个非专业研究者也能轻松沉浸其中。特别是那些罕见的舆论对新旧戏曲争论的原始报道,简直是‘吃瓜’群众的狂欢现场,原来百年前的‘文化战争’比我们现在想象的要激烈得多。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文明新戏”初期遭遇的抵制和嘲讽的记载,那些酸腐文人的刻薄话语,读来令人莞尔,也让人反思如今我们看待新事物时,是否也带着同样的偏见。这本书的价值就在于,它把宏大的历史叙事,落脚到了一个个鲜活的、充满烟火气的个体事件上。
评分说实话,我最初是为了研究那个时期出版业的发展才接触到这套丛刊的。结果完全被它所呈现的戏曲“生态圈”迷住了。它描绘的宋元戏曲如何在清末民初的舞台上被“重塑”和“消费”的过程,精妙绝伦。书里收录了不少戏曲改良家的书信和宣言,他们字里行间透露出的那种急切和自信,让人感受到一股强大的时代精神。他们如何借鉴西方的戏剧结构,又如何坚守民族的审美趣味,这种融合与冲突,是研究近现代文化史的核心命题。更让我惊喜的是,丛刊中穿插了一些当时流行的戏报插画,那些夸张的人物造型和舞台场景,为冰冷的文字增添了极强的视觉冲击力。每一次翻阅,都像是在参与一场跨越百年的艺术复兴运动。
评分这套《文献丛刊》在学术界的影响力毋庸置疑,但它对于普通爱好者而言,更像是一份无价的宝藏。我不是科班出身,对宋元戏曲理论体系了解不深,但本书的编纂者显然考虑到了这一点,他们并非只提供纯粹的文本资料。其中对一些关键历史节点的背景介绍,处理得极为巧妙,既提供了足够的学术支撑,又保持了叙事的流畅性。比如关于某个特定剧目的演出盛况的记载,描述得细致入微,让你仿佛身临其境,能感受到观众对某一唱段的热烈反应。这种“现场感”的营造,是很多枯燥的史料汇编所缺乏的。它成功地将严肃的历史研究,转化成了一种引人入胜的阅读体验。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