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香鑒定、收藏與品玩

沉香鑒定、收藏與品玩 下載 mobi epub pdf 電子書 2025

牛世勇,藍佳欣 著
圖書標籤:
  • 沉香
  • 鑒彆
  • 收藏
  • 品味
  • 香道
  • 文玩
  • 工藝品
  • 檀香
  • 香文化
  • 沉香知識
想要找書就要到 圖書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頁
你會得到大驚喜!!
齣版社: 文化發展齣版社
ISBN:9787514217773
版次:1
商品編碼:12093283
包裝:精裝
開本:16開
齣版時間:2017-08-01
用紙:銅版紙
頁數:232
字數:215

具體描述

産品特色

編輯推薦

  ★ 一本濃縮的沉香百科全書

  ★ 沉香的産地、分類、優劣、辨僞、選購、行情、收藏、保養,一站式講解,全麵、實用

  ★ 專傢教您做一個懂香的玩香人


內容簡介

  沉香高貴儒雅,珍稀難尋,其奢華的品質和深厚的底蘊讓韆百年來的世人推崇追尋。近年來,隨著沉香名氣的日益增大和價格的快速攀升,越來越多的人開始關注沉香。然而沉香市場錯綜迷離,真假難辨,想要放心地收藏選購,需要有業內的行傢點撥指引。

  本書介紹瞭沉香的産地、分類、優劣、辨僞、選購、行情、收藏、保養等內容,一站式講解,全麵、實用。本書圖文並茂,是一本沉香收藏投資的實戰指南。本書設置瞭科學的學習路徑,從認識沉香、鑒定沉香到收藏投資沉香、品玩沉香,一步步進階,讓讀者能夠做一個懂香的玩香人。


作者簡介

  牛世勇,“牛老師沉香”品牌創始人,“至臻珠寶”品牌有限公司聯閤創始人,中國策劃學院客座教授,山東著名沉香收藏傢,鑒賞傢,現任北京至臻堂珠寶有限公司總經理。曾受邀國內外各大媒體采訪。因對中國的精粹——香文化癡迷,從而與沉香結下不解之緣,遂走上研究沉香香文化之路,緻力於香文化的研究與傳承。


  藍佳欣,“牛老師沉香”品牌聯閤創始人,“至臻珠寶”品牌有限公司聯閤創始人。自幼受傢族藝術氛圍的熏陶,在繪畫、雕刻藝術上獨具靈感,對天然沉香木創作有其獨特的藝術風格,曾受各大主流媒體邀請采訪,並多次發錶相關文章。目前主要從事沉香文化的研究,普及和推廣等工作。


目錄

香傳古今——中國香文化簡史

先秦兩漢時期的香文化 / 16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香文化 / 23

隋唐時期的香文化 / 28

宋元時期的香文化 / 37

明清時期的香文化 / 40

現代香文化 / 44

驚鴻一瞥——沉香概述

什麼是沉香? / 50

沉香的形成 / 56

沉香的産地 / 60

越南沉香 / 61

文萊沉香 / 62

印度尼西亞沉香 / 64

馬來西亞沉香 / 72

泰國沉香 / 74

緬甸沉香 / 77

柬埔寨沉香 / 78

中國沉香 / 81

沉香的分類 / 86

倒架沉香 / 86

水沉沉香 / 88

土沉沉香 / 89

蟻沉沉香 / 90

活沉沉香 / 91

白木沉香 / 92

沉香的特殊種類——棋楠香 / 94

什麼是棋楠? / 94

棋楠形成的環境 / 97

棋楠與普通沉香的區彆 / 98

棋楠中的精品 / 100

棋楠被奉為沉香界極品的三大原因 / 102

火眼金睛——沉香的鑒定及品質鑒彆

沉香的基礎鑒定方法 / 106

看:慧眼辨真假 / 108

摸:真假須上手 / 110

燒:熏燒聞品香味 / 111

沉香的主要作假手段 / 112

高壓蒸煮 / 114

科技壓縮沉 / 116

人工培植沉香 / 122

沉香的産地鑒彆 / 124

中國沉香 / 126

越南芽莊沉香 / 127

巴布亞沉香 / 128

西馬沉香 / 129

東馬沉香 / 130

沉香的等級評價 / 131

棋楠 / 132

土沉 / 134

水沉 / 137

闆沉 / 138

活沉 / 139

白木 / 139

實戰演練——沉香的選購技巧

各種沉香製品的選購 / 142

沉香原料 / 142

沉香雕件 / 147

沉香隨形 / 148

沉香鑲嵌首飾 / 150

沉香珠串 / 152

不要被沉香證書所迷惑 / 154

沉香的市場行情 / 156

沉香的投資前景 / 164

沉香的收藏有講究 / 170

珍藏密斂——沉香的存放與保養

沉香的保養 / 176

沉香的正確存放方式 / 179

最閤適的溫度 / 180

閤理的存儲方式 / 180

日常保養不能少 / 181

品香化境輕雲裊裊言香道

香道入門 / 184

香具介紹 / 191

香爐 / 191

香插 / 191

香盤 / 194

香罐 / 194

香炭托盤 / 194

品香方法圖解 / 195

綫香品評要領 / 196

盤香品評要領 / 197

香粉品評要領 / 197

香道的特殊講究 / 204

筆者答疑——多學幾招再齣手

沉香選購有哪些陷阱? / 210

“料要沉” / 210

“色要深” / 211

“味要濃” / 213

購買沉香,要先懂這些 / 214

沉香圓珠成品為什麼這麼貴? / 215

購買沉香需要注意哪些方麵? / 218

1.沉香木手串的香韻 / 220

2.沉香木手串的質地 / 221

3. 沉香木手串的色澤 / 222

沉香國內能做鑒定嗎? / 223

市麵上的假冒沉香有哪些特點? / 225

後記 / 229

精彩書摘

  《沉香鑒定、收藏與品玩》:
  根據史料顯示,關於熏香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佛教文明當中,中國人在大約公元前4500年就已發現植物具有冶療疾病的功效,而有焚香的記錄則始於周朝,漢武帝時我國已開始生産炷香。中國盛唐時長安成瞭世界科技的中心,連東瀛貴族也開始嚮唐朝士紳學習,經常舉行“香會”或被稱為“賽香”的熏香鑒賞會,而這便是日本“香道”的前身。
  在唐代的香具中,齣現瞭大量的金器、銀器、玉器,即使模仿前朝博山爐的製式,外觀也更加華美。熏球、香鬥等香具開始廣泛使用。在敦煌壁畫裏就常能見到香鬥、博山爐等豐富多樣的唐代香具。
  在宋代,中國封建社會的政治經濟都進入瞭一個高峰時期,香文化也從皇宮內院、文人士大夫階層擴展到普通百姓,遍及社會生活的方方麵麵,並且齣現瞭《洪氏香譜》等一批關於香的專著,步人瞭中國香文化的鼎盛時期。
  宋代的航海技術高度發達,南方的“海上絲綢之路”比唐代更為繁榮。巨大的商船把南亞和歐洲的乳香、龍腦、沉香、蘇閤香等多種香料運抵泉州等東南沿海港口,再轉往內地,同時將麝香等中國盛産的香料運往南亞和歐洲。宋朝政府還在泉州設立瞭市舶司,專門負責管理進齣口貿易。當時市舶司對香料貿易徵收的稅收甚至一度成為國傢的一大財政收入來源,足見當時香料的用量之大與香料貿易的繁盛。宋朝政府甚至還規定乳香等香料由政府專賣,民間不得私自交易。
  ……

前言/序言

  自序

  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唐代詩人羅隱在絕句《香》中寫道:

  沉水良材食柏珍,

  博山爐暖玉樓春。

  憐君亦是無端物,

  貪作馨香忘卻身。

  羅隱如此描述當時忘情於香道文化中的雅士,足見香文化給古代文人帶來的崇高精神滋養。在中國古代,品香與鬥茶、插花、掛畫同為貴族精神生活追求的極緻,這種結閤瞭財富和學養的文化生活方式,最終目的在於達成心境的平衡。

  我平時接觸古代書籍較多,發現沉香在古時便用於宗教祭祀、醫病療身、焚香熏衣等,逐漸地,沉香成瞭達官貴族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角色。

  初入香門的兩年,我各種吃藥不斷(購買到假沉香原料及手串)。也正是那時我發現不少香友對沉香都有濃厚的興趣,卻因為市麵上魚龍混雜而不敢下手購買。激烈的市場競爭,高利潤的誘惑促使假貨鋪天蓋地,不少香友因此上瞭當。我自己本身就喜歡沉香,也算是冥冥中的香緣使我走上瞭問香、尋香、薦好香的沉香行業中。時至今日,我腦中一直想要構思一本有理論、有分析、有實圖、有注解的沉香書,從而把自己的所學所知分享給所有的沉香愛好者。沉香界一直流傳有“沉香會找主”的說法,自我初識沉香至今,對此確然深有體會。

  目前,各地因為沉香的過度開采,即使是親赴沉香産地,也難得緣覓到好香。當地的香農一般都會把整理齣的好香售賣給長期交易的閤作夥伴,故有些香友想找好香,卻往往空手而歸。

  在沉香行業中摸爬滾打多年後,不免多瞭一些幫香友鑒定真假沉香的工作。我發現新入門的香友,幾乎沒有什麼基礎知識可言,他們很多都是參照上傢或賣傢的論述,來認定一塊沉香。然而,沉香的産區之多,香味之多變,也不是一般的香友能夠購得一兩塊沉香後便能舉一反三,管中窺豹的。

  不過,這也是邁上玩香道路的第一個階段。隨著買得多、看得多、識得多、聞得多,見識也會漸長,日漸學會分辨産區,也能知道一些特定産區沉香的香味,再到各種産區的香都親身見過、聞過並可以分辨香味層次,這時纔算理解什麼是真正的沉香。這個過程十分漫長,需要投入很多成本,故本書以實圖展示加文字描述的形式,希望能幫助香友在實物難求的情況下,增加見識並培養直覺的鑒彆力。

  在此聲明:沉香因為産地、氣味、環境等諸多因素和生成條件的不同,加之會有個人細微品聞感的差異,因此無法如翡翠、紅珊瑚等一些珠寶一樣分級並判定其收藏價值。本書提供的沉香圖片均為質量高、香氣品質穩定、含油量高的一綫産區的沉香,希望能給讀者朋友們一個直觀的認識和學習指導。

  沉香成香需要長久的年份,後期無論是收購還是采香都並非人們所想的那麼簡單。能到手中的真沉香都是大自然的瑰寶,大傢都要珍惜自己緣得的每一塊香。

  人的生命裏總有很多奇妙的際遇,或人或物。與沉香的相識便是那諸多際遇中最讓人難忘的一段。對沉香的認識越深、熱愛就越濃,沉香帶給人的樂趣讓我感到無比享受。然而,獨樂樂不如眾樂樂,讓更多的沉香愛好者都能深切地感受沉香之韻是我當初進入這一行業的初心!

  堅持原則,保持初心,方能走得更遠。在此我和本書的另一位作者藍佳欣先生也非常感謝文化發展齣版社能齣版這本書,感謝肖主任的細心指導,以及馮編輯對本書的細心推敲及編輯,也感謝攝影師劉麗梅女士對此書大量沉香實物的意境設計和拍攝。這將非常有利於各位香友及一眾深愛沉香的讀者朋友們初識沉香之韻,也有利於香文化的傳播與發展。

  另外,本書在編寫的同時,雖謹慎用心,但因個人感觀的不同,仍難免百密一疏,若有偏差及疏漏、不足之處,也歡迎各位賢明之士批評指正。



古籍修復與保護技術:從基礎到前沿 導言 古籍,作為人類文明的瑰寶,承載著深厚的曆史信息、文化底蘊和藝術價值。它們的存世,為我們理解過去、傳承文化提供瞭最直接的媒介。然而,歲月的侵蝕、環境的變遷以及不當的保存方式,使得大量珍貴古籍麵臨著破損、褪色、蟲蛀乃至徹底損毀的風險。《古籍修復與保護技術:從基礎到前沿》 旨在係統梳理和深入探討古籍的修復與保護領域,為文物工作者、圖書館員、檔案工作者以及對傳統工藝有熱忱的愛好者提供一本全麵、實用的參考指南。 本書摒棄瞭對香道、品鑒等非修復核心內容的闡述,專注於古籍的物質性本體——紙張、墨跡、裝幀材料——的科學保護與傳統工藝的嚴謹結閤。內容涵蓋瞭從基礎的古籍狀況評估,到精細的修復技術,再到現代化的預防性保護策略,力求構建一個完整、前沿的技術知識體係。 --- 第一部分:古籍的物質基礎與病害診斷 第一章:古籍載體的物質構成與老化機理 本章深入剖析中國古代書籍製作所使用的主要載體材料。重點闡述瞭不同時代、地域的紙張(如麻紙、皮紙、稻草紙、竹紙)的縴維結構、化學成分及其物理特性。詳細解析瞭墨(如鬆煙墨、油煙墨)和印泥的化學穩定性。 隨後,本章著重分析瞭古籍老化的內在和外在因素。內在因素包括紙張縴維的酸解、水解、氧化反應;外在因素則細緻考察瞭溫濕度、光照、大氣汙染物(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對古籍的長期影響。特彆是對“脆化”現象的形成機製進行瞭詳細的生化分析,為後續的修復提供瞭科學依據。 第二章:古籍的常見病害分類與評估標準 本章提供瞭一套嚴謹的古籍病害診斷流程。病害被係統地劃分為物理性損傷(如撕裂、缺損、黴斑)、生物性侵蝕(如蟲蛀、真菌感染)和化學性病變(如洇墨、水漬、褪色)。 書中詳細介紹瞭“病害嚴重度評級標準”,該標準藉鑒瞭國際文物保護組織的評估框架,結閤國內實際情況,建立瞭定量化的評估體係。圖文並茂地展示瞭各類病害的典型形態,幫助修復人員快速、準確地確定乾預的優先級和必要性。 --- 第二部分:傳統修復工藝的精湛實踐 本書在這一部分將修復技術的核心,迴歸到最考驗技藝與耐心的傳統手工操作層麵,強調“以退為進”的文物修復理念,即最小乾預原則。 第三章:古籍清潔與除濕去黴技術 清潔是修復的第一步,也是最需要技巧的環節。本章詳細介紹瞭“錶麵清潔術”,包括使用傳統材料如橡皮泥、特製麵粉團的滾擦技術,以及現代非接觸式(如真空吸塵配閤HEPA過濾)的除塵方法。 針對黴菌問題,本章摒棄瞭高風險的化學藥劑,轉而推廣使用“低溫乾燥與微波輔助乾燥”技術,輔以對傳統防黴材料(如樟腦的替代品)的應用探討,確保在殺滅微生物的同時,不對紙張縴維造成二次傷害。 第四章:紙張的補洞與接紙技術 這是古籍修復的“硬功夫”。書中分步演示瞭如何使用“傳統手工配製楮皮膠”(裴紙膠)的精確配比與熬製火候。針對不同年代、不同質地的紙張,詳細闡述瞭“薄皮接紙法”和“同質填補法”的細微差彆。 特彆收錄瞭“透明化補洞技術”的實踐案例,即如何利用特製薄漿紙,使修復後的區域在光照下盡量保持原樣的視覺統一性,減少“新補”痕跡。 第五章:書頁的展平、熏蒸與去漬 酸性水漬和墨跡洇化是常見的難題。本章深入探討瞭“水漬的物理剝離法”,避免使用大量水洗可能導緻的縴維膨脹與變形。對於陳舊的摺痕,詳述瞭“熱力塑形與負重展平”的精確溫控標準。 墨跡的穩定處理是關鍵。本章介紹瞭墨的化學性質,並推薦使用“弱堿性緩衝劑的局部滲透”來固定鬆動的碳黑顆粒,而非盲目嘗試漂白,以維護文獻的原真性。 第六章:傳統裝幀的還原與加固 本書詳細拆解瞭宋元以來的主要裝幀形式,如蝴蝶裝、經摺裝、冊頁裝、綫裝。修復重點在於保護原有的綫索、封麵和版框。 針對綫裝書的“散架”問題,介紹瞭“穿綫加固與重新裱糊”的工藝,特彆關注瞭封麵錦麵的清潔與縴維的重新粘閤技術,確保書籍在功能性上恢復強度,同時保持曆史層麵的完整性。 --- 第三部分:現代保護科學與環境控製 第七章:預防性保護:溫濕度與光照的科學調控 預防永遠勝於修復。本章側重於博物館和圖書館級彆的環境控製。詳細介紹瞭“動態濕度平衡係統(DHBS)”在古籍庫房中的應用,以及如何設定古籍的理想溫濕度參數區間(例如,紙質書最佳條件探討)。 在光照控製方麵,本書提供瞭精確的“光通量監測與紫外綫過濾技術”指南,明確指齣不同類型墨跡對光照的敏感度差異,指導修復人員為展陳和庫藏環境提供科學數據支持。 第八章:倉儲容器與檔案級材料的選擇 本章嚴格規範瞭用於包裝和存儲古籍的材料標準。明確排除瞭含有酸性物質和揮發性有機化閤物(VOCs)的材料。詳細介紹瞭“檔案級無酸紙闆、聚酯薄膜(如Mylar/Melinex)”的正確使用方法,以及如何設計定製化的古籍保護盒(Slipcase)以提供物理緩衝和微環境穩定。 第九章:數字化存檔與非接觸式監測 本書將傳統技藝與現代科技相結閤,探討瞭“高分辨率無損成像技術”在記錄修復前後的狀態對比中的作用。詳細闡述瞭如何利用多光譜成像技術來揭示肉眼不可見的墨跡化學變化和縴維損傷。同時,介紹瞭利用“環境傳感器網絡”對庫房微環境進行實時、連續、遠端監測的部署方案,為古籍的長久保存提供科技保障。 結語 《古籍修復與保護技術:從基礎到前沿》是一部立足於傳統、麵嚮未來的工具書。它旨在幫助讀者深刻理解古籍材料的“生命周期”,掌握精湛的修復技藝,並應用現代科學手段建立起堅固的保護屏障,確保這些珍貴的曆史載體能夠跨越時間的限製,完好地傳承給後世。本書的內容聚焦於材料科學、傳統工藝的嚴謹執行,以及現代環境控製技術,是一部專注於“本體保護與修復”的深度專業著作。

用戶評價

評分

這部書的裝幀設計簡直讓人眼前一亮,光是捧在手裏的感覺就透著一股沉穩的古典韻味。封麵那淡雅的留白和燙金的書名,與內頁的紙張質感搭配得恰到好處,讀起來觸感十分舒適。排版布局上看得齣編輯的用心,字裏行間留有的呼吸感,讓閱讀體驗一下子就提升瞭不止一個層次。我尤其欣賞它在視覺呈現上的剋製與高級感,不像有些工具書那樣堆砌花哨的圖錶,而是用恰到其分的插圖點綴在關鍵的知識點旁,既保證瞭專業性,又避免瞭視覺疲勞。翻閱時,那種油墨的清香混閤著紙張的微澀,仿佛能讓人瞬間從喧囂的都市中抽離齣來,沉浸到一種寜靜的探索之中。這本書的重量和厚度拿捏得也很好,既有內容充實的份量感,又不會因為過重而難以攜帶,非常適閤放在書房的案頭細細品讀,或者在周末的午後,泡上一杯清茶,靜靜地研習。這不僅僅是一本書,更像是一件精心製作的工藝品,收藏價值不言而喻,光是擺在那裏,都能為空間增添幾分文化底蘊。

評分

這本書在細節的考據和數據的精確性上,展現瞭作者近乎偏執的嚴謹態度。我注意到,即便是引用一些民間流傳甚廣的說法時,作者也並未輕易采信,而是會輔以多方交叉印證的結論,或者明確指齣其為“存疑論點”,這種對真相負責的態度,在當下的齣版物中是極其罕見的。例如,在討論某種特定香料的産地變遷時,書中不僅列齣瞭不同文獻中的記錄差異,甚至還追溯到瞭早期貿易路綫的考證,這需要耗費巨大的心血進行實地考察和文獻比對。這種對每一個數據點都要“刨根問底”的做派,極大地增強瞭內容的可靠性和權威性。作為一個對知識的準確性有較高要求的讀者,我能清晰地感受到,作者是在用生命在對待這些傳統技藝的傳承,而非草草瞭事地拼湊資料,這使得整本書的論斷都顯得擲地有聲,令人信服。

評分

這本書最讓我感到驚喜的是,它成功地搭建起瞭一座溝通“專業人士”與“普通愛好者”之間的橋梁,這一點至關重要。對於我們這些初涉門徑的人來說,最怕的就是被那些隻有行傢纔懂的“黑話”和復雜的術語淹沒,從而産生畏難情緒。但這本書的作者顯然深諳此道,他總能在拋齣專業術語的同時,立刻用最通俗、最日常的語言進行類比解釋,確保即便是零基礎的讀者也能迅速捕捉到核心概念。這種“階梯式”的知識引入方法,讓人感覺每翻開一頁都在進步,而不是被扔進瞭一個由術語構築的迷宮。它鼓勵你去探索、去實踐,而不是僅僅停留在理論的層麵。閱讀它就像是得到瞭一位極富耐心且學識淵博的導師的私下指導,既有學術的深度,又不失親和力,讓人真正體會到知識傳播的溫度和力量。

評分

我對書中對曆史脈絡的梳理結構錶示由衷的敬佩。很多關於傳統技藝的著作,往往隻聚焦於技術細節,導緻讀者對“為什麼是這樣”的曆史背景感到茫然。然而,這本書卻巧妙地將技術發展的時間綫,與同期社會思潮、經濟變遷乃至審美風尚的演變緊密地交織在一起。它沒有生硬地將曆史和技藝割裂,而是展示瞭一種“共生”關係:某種技術的興起,必然是特定曆史階段對某種材料或體驗的集體渴望的産物。這種宏觀視野的構建,極大地豐富瞭我對所涉獵領域的理解深度。我不再隻是知道“A材料比B材料稀有”,而是明白瞭“在C朝代,為什麼社會對A材料的價值判斷會發生那樣劇烈的轉變”。這種係統性、立體化的知識架構,遠超齣瞭我對一本工具書的預期,它更像是一部微觀社會史,讓人在學習具體知識的同時,對大環境的變遷也洞若觀 আগুনে。

評分

這本書在敘事手法上的處理,可謂獨樹一幟,完全沒有傳統專業書籍那種枯燥的說教腔調。作者似乎極其擅長用講故事的方式來鋪陳復雜的理論,讀起來酣暢淋灕,完全沒有中途想要閤上的衝動。比如,書中對於某種特定的年代香材特徵的描述,不是簡單地羅列數據,而是通過描繪一位古代文人的把玩場景,將那些抽象的物理和化學變化,融入到有血有肉的畫麵之中,讓人瞬間就能理解那種“隻可意會不可言傳”的微妙之處。這種“代入感”極強的敘述風格,讓原本晦澀難懂的知識點變得生動活潑,仿佛作者正坐在你的對麵,娓娓道來他多年行走江湖的體悟。我發現自己常常會在閱讀一個段落後,不自覺地停下來,想象著那個情境,嘴角不自覺地上揚,這纔是真正高明的寫作技巧,它讓知識的吸收過程變成瞭一種愉悅的享受,而非艱澀的負擔。

相關圖書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