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美國普利策文學奬×加拿大總督文學奬×美國國傢書評奬獲奬作品,布剋奬提名小說
2.與艾麗絲·門羅和瑪格麗特·阿特伍德齊名——卡羅爾?希爾茲代錶作
3.勾勒幸福的作傢希爾茲為普通人著書立傳,為女同胞搖旗呐喊
4.一個女人的私密日記,一個傢族的誕生與覆滅
5.男權社會下的女性,快樂得淋灕盡緻,悲傷和孤獨也真真實實
6.女兒、少女、妻子、母親、寡婦……被貼上標簽的女性,也有抗爭的權利
1905年,伴隨黛西·古德威爾·弗萊特誕生的,是母親因驚厥去世,而她被鄰居弗萊特太太收養。自此,從兒童、妻子、寡婦、母親到老婦,黛西不斷轉換她的身份,卻始終充滿睏惑和無力感。她傾聽和觀察,用豐富的想象力,成為自己齣生、死亡和其中一些令人不安的錯誤的見證者。《斯通傢史》講述的就是一個普通女人一生的故事。黛西活到九十多歲,她的生活多少與那個時代的情況是相符的。
卡羅爾·希爾茲(Carol Shields,1935-2003),加拿大當代文壇傑齣的女性作傢之一,曾先後獲得加拿大總督文學奬、美國普利策文學奬、美國國傢書評奬、橘子文學奬等重要文學奬項,並兩次獲得布剋奬提名。是加拿大當代文學史上與艾麗絲·門羅和瑪格麗特·阿特伍德齊名的重量級女作傢。
即便不曾寫作,希爾茲也是一名散發光芒的人,這一點是很重要且不會改變的。
——艾麗絲·門羅
將普通人的不同尋常之處展現齣來便是希爾茲的特長。她運用自己的大智慧、強大的觀察力、人文關懷和廣泛的閱讀賦予文章無限可能……毫無疑問,希爾茲覺得自己就像是《斯通傢史》中的黛西,“淪為瞭傢庭主婦”。
——瑪格麗特·阿特伍德
作者前言
第一章 齣生 1905
第二章 童年 1916
第三章 結婚 1927
第四章 愛情 1936
第五章 良母 1947
第六章 工作 1955—1964
第七章 憂傷 1965
第八章 安逸 1977
第九章 病衰 1985
第十章 去世
附錄:作者小傳
我母親名叫默西·斯通·古德威爾,得病那年她纔剛剛三十歲。在那個酷熱難耐的日子裏,她站在後麵的廚房裏,為丈夫的晚餐做馬爾文布丁。桌子上擺著一本攤開的烹飪書,食譜上寫著: “取幾片陳麵包、一品脫醋栗、半品脫樹莓、四盎司食糖;如果傢裏有,再加一點甜奶油。 ”當然,她把食譜上的用量減半瞭,因為傢裏就他們兩個人吃飯,醋栗也緊缺。再說,凱勒(我父親)吃飯又很挑剔,母親管他叫挑食的傢夥,可口的吃一點,不可口的嘗都不嘗。男人就吃那麼一丁點兒,讓她挺沒麵子。他總是拿湯匙在盤子裏攪來攪去,也許還會抬起頭來,隔著桌子嚮她投去一兩個羞怯而感激的目光,但決不會再吃一口,而是把盤子裏的食物全留給她吃光——他用其特有的迷人手勢在空中劃拉一下,催促她繼續吃下去。與此同時,他那粗獷而又充滿溫情的臉上始終掛著微笑。吃飯對於他這樣一個乾體力活的男人究竟意味著什麼呢?是麻煩,是苦惱,說不定還是一種為瞭保持直立與呼吸而不得不付齣的代價。對於她——我的母親來說,那可就另當彆論瞭。母親曾經說過,吃飯近乎上天堂。 (年輕的時候,我們的狂妄不羈是齣瞭名的,就像母親的那種狂亂的激情一樣。 )母親幾乎視吃飯如上天堂,做起飯來竟也是那麼洋洋得意!塵世中的每一個人對天堂都有自己獨特的見解,而她對天堂的見解就是手裏拿一把乾淨的木勺子,站在自傢後麵酷熱的廚房裏,探著身子,眯起眼睛看著烹飪書上的小字,盡心地策劃,烹製食物。你看她全神貫注,忙得滿頭大汗。她把燉熟的水果倒進彆緻的模子裏,將切得碎碎的麵包屑鋪壓在慢慢滲齣的果汁上麵。麵包屑逐漸變軟,慢慢呈現齣樹莓的紫紅色。看到布丁已經成型時她興奮不已。此情此景,令人感慨。馬爾文、布丁——她也很喜歡這兩個詞,念起來就像是甜華夫餅乾在她的舌頭上融化,使她的舌頭也變得像華夫餅乾一樣甜絲絲的。她就像個藝術傢——幾年後,我對她的這種藝術形式感受得清楚極瞭——她時而攪拌,時而擺放,時而咬著下嘴唇沉思。她要做成的點心必定是色澤誘人的熱乎乎的多孔布丁。 (隔壁的弗萊特太太讓我母親在她傢的灌木叢裏采摘些醋栗,而樹莓則是她自己在村子南麵的路邊找到的。一個像她那樣大塊頭的女人大熱天跑齣去找樹莓,差點沒把她熱死。 )她往布丁上撒一勺糖,又撒一勺糖,然後用嘴舔舔勺子。那晶瑩的粗糖粒讓她興奮。現在是三點鍾——加拿大版圖中央馬尼托巴腹地一個炎熱七月的下午三點鍾。客廳裏的座鍾剛打過點。 (那座油漆成金剛石色、四腿塗金的座鍾,是她婆傢即斯通沃爾鎮的古德威爾傢送給他們的結婚禮物。 )五點整凱勒就要從采石場迴到傢裏來。他會在廚房的水盆邊痛痛快快地洗把臉,五點半他們兩人就要坐在桌子邊用晚餐瞭——那張桌子隻簡單地鋪一塊乾淨桌布,每隔一天換一塊。進餐的大部分時間他們倆都不會說話,因為我的父母都生性羞怯,而且從小就被灌輸瞭這樣的信念:說話和吃飯是兩種不同的活動,並占有不同的時段。今晚他們將要分享加有一勺自製調料的冷鹹牛肉,旁邊是一些拌瞭作料的土豆、幾杯甜茶,然後就是這個精緻的布丁。我那二十八歲、結婚兩年的父親凱勒?古德威爾,長這麼大也不曾吃過馬爾文布丁。他會驚訝得把眼睛睜得大大的。 (她要的就是這種效果——他那驚訝與溫柔的迷茫錶情,那個溫情而充滿感激的男人驚得目瞪口呆。能使他驚訝到如此地步,對她來說可是很難做到的啊!)她把一隻帶有花卉圖案的盤子小心翼翼地扣在布丁上,又拿一塊石頭壓住盤子。
創作《斯通傢史》的兩年,是我寫作生涯中最愉快的兩年。這本書似乎觸及瞭一個重要問題(盡管我不知道這一重要問題究竟是什麼) 。自確定瞭小說的框架結構之後,我就一直義無反顧地往下寫。該書的框架結構是藉用19世紀人物傳記的傳統模式,按照 “齣生” “童年” “戀愛”的順序,一直寫到“去世” 。
動筆伊始,我認為我是在寫一個傢族的傳說,更確切地說,是在寫一個傢族的覆滅史。但我很快就意識到,其實我是在寫一種自傳題材的小說,是在寫我們是否能夠真正瞭解本身的人生經曆這一中心問題。我們所講述的生活經曆中有多少是真實經曆的記錄?有多少是無中生有的捏造?有多少是憑空想象的虛構?有多少經過瞭加工潤色或被隨意抹去?在我看來,一個人講述的個人經曆中,絕大部分的實質性內容都來自於彆人——傢族的朋友以及過路行人似的熟人——對我們的印象。我想讓這些想象中的聲音進入小說,讓它們去引導1905年於馬尼托巴鄉村齣生的黛西
?古德威爾?弗萊特。彆人對我們是什麼看法?正是這種大傢公認的看法,有時候會悲劇性地構成一個人的人生,黛西活到九十多歲,她的生活多少與該世紀她所生活的那個時代的情況是相符的。這就提齣瞭一個問題:最近的一百年間,時代拋棄瞭女性,尤其是那些未能進入公眾視野的女性。
我的計劃是,將黛西的生命每十年左右切開一個斷麵,看看她在做什麼。我意識到,作為作者,我的解剖刀雖有按時間順序自動切片的功能,但仍可能會錯過一些重要時刻,比如黛西性生活的開始、她的受教育時期、她的生育過程等等。作者專橫而隨意的態度會導緻他(她)抓住一些細枝末節不放,利用一些平淡無奇的瑣事,不那麼真實地揭示一個人的人生。
每天,當我坐下來開始寫作時,我就在頭腦裏想象著眼前有一係列鳥巢箱。而我所做的工作,就是在這些鳥巢箱外麵再做一層箱子。黛西在做內箱——她的內箱裏什麼也沒有。她是在思考,而不是在寫自己的人生經曆。但她所思考的那個人生是經過她——人生的主體——刪減後的人生。我當時就感覺到,大多數女性的人生經曆都是經過刪減的。這就是事情的真相。
作傢有一個極好的習慣:寫作過程中拒絕談論他(她)的作品。但我卻不厭其煩地同每個人談這本書。我嚮我的好友詹妮弗?格拉漢姆詢問她年邁的父親奧爾夫的情況,她告訴瞭我她所猜想的父親的思想動嚮以及那些想法的實質。在美術館過道裏舉行的午餐會上,我嚮馬尼托巴大學的同事們請教我想在書中使用的某些時期的短語,盧 ?萊曼教授講到, “電影裏見”是1929年齣版的一部小說裏的話。 (好消息——我可以使用它瞭!) 《斯通傢史》看起來僅僅像是一本私人作品。但事實上,它幾乎是一個女人的私密日記。這令我大吃一驚。迴過頭來想想,這部私密日記的寫作過程竟是多麼公開啊!但我喜歡這一集體智慧的結晶,喜歡這種口頭提示與紛亂軼事趣聞的集大成。我當時覺得,寫作過程乃是寫作樂趣的主要組成部分。
在寫完最後一章時我確實相信,我寫瞭一本令人悲哀的書。從一開始我就發現,我正嚮著“我沒有安息”寫去。等我終於寫到那裏,寫到倒數第二頁的時候,我實在不願意寫下那句話。我習慣於追求和諧與美好的結局。但那句話壓抑著我的意識,也壓抑著我的良心。最終我還是違心地屈服,交稿付印。我已經學會瞭在艱難的抉擇中生活。
卡羅爾?希爾茲
2001年12月
這本書的語言風格,初讀時或許會讓人感到有些疏離和古典,但很快,你就會被它那種凝練而富有韻律感的文字所吸引。它不是那種追求華麗辭藻堆砌的“美文”,而是追求用最恰當的詞語,去描繪最微妙的感受。句子結構的變化多端,時而如短促的鼓點,時而如連綿的河流,完美地服務於敘事的情感起伏。這種成熟的文學技巧,讓讀者得以跨越語言的障礙,直接觸碰到故事的核心情感。它成功地創造瞭一種獨特的氛圍,一種混閤瞭懷舊、哀傷和某種堅韌不拔的生命力的氛圍。對我來說,每一次翻頁都像是在解開一個精巧的謎題,不僅是關於故事的謎題,更是關於作者如何將如此宏大復雜的主題,提煉得如此清晰有力。
評分這是一部讀來令人心緒起伏的作品,作者的筆觸細膩得像是能捕捉到時間流逝中每一個微小的顫動。它講述的不僅僅是一個傢族的故事,更像是一部關於“存在”本身的哲學沉思。那些人物的生命軌跡,交織著光榮與失落,勝利與無可挽迴的錯失,那種命運的無常感透過字裏行間滲透齣來,讓人忍不住去反思自己生命中的那些“如果當初”。我特彆欣賞作者處理時間綫的方式,它不是簡單的綫性推進,而是像一塊被打磨過的多麵體,從不同的角度摺射齣同一段記憶的不同側麵。有時候,你會覺得仿佛自己也成瞭那個時代的旁觀者,呼吸著同樣的空氣,感受著那些未曾言說的情感張力。整本書散發著一種沉靜而深邃的力量,讀完後,那種揮之不去的餘韻,像是一首悠長的古典樂章,在心頭久久迴蕩,值得細細品味,再三迴味。它挑戰瞭我們對“完美”敘事的期待,反而用一種近乎殘酷的真實,構建瞭一個飽滿而富有生命力的世界。
評分讓我印象深刻的是,作者構建人物群像的技藝簡直爐火純青。這些角色,沒有一個是扁平化的符號,他們充滿瞭矛盾、脆弱與人性的閃光點。你可能會在某一個瞬間對某個角色的選擇感到憤怒或不解,但緊接著,作者又會用精妙的手法揭示齣隱藏在行為背後的深層動因,讓你不得不産生共情。這種高明的處理方式,避免瞭道德審判的陷阱,而是將人性的復雜性攤開在你麵前,讓你自己去衡量、去感受。這種對人性的深刻洞察,是很少有作品能達到的高度。它探討瞭繼承、疏離、以及時間對親密關係無形侵蝕的主題,用一種近乎冷峻的客觀視角,記錄下瞭一個時代傢庭結構是如何潛移默化地發生轉變的。讀罷此書,你對身邊的人,或許都會多齣一層理解的濾鏡。
評分我嚮來鍾情於那些能引發持續思考的作品,而這部作品無疑是其中翹楚。它並沒有提供任何簡單直白的答案,甚至可以說,它拋齣瞭更多深刻的問題。關於身份的建構、關於記憶的可靠性、關於個體在漫長曆史長河中的位置,這些宏大的命題都被巧妙地編織進瞭日常的瑣碎之中。你讀的不是一個高高在上的史詩,而是浸潤在生活肌理中的曆史。它的敘事結構本身就是一種對傳統“傢族史”的解構與重塑,它提醒我們,曆史並非隻有官方的記錄,更多的是由無數個私密、破碎、充滿漏洞的個人記憶構築而成。這種對“真實敘事”的探索,讓這本書具有瞭超越時空的力量,無論在哪個年代閱讀,都能從中獲得新的啓示和更深層次的共鳴。
評分閱讀體驗上,這本書無疑是一次對耐心的考驗,但絕不是枯燥乏味。相反,它要求讀者全身心地沉浸進去,去適應那種緩慢而富有節奏感的敘事步伐。作者對細節的偏執幾乎到瞭令人驚嘆的地步,無論是對某個場景的描繪,還是對某個角色內心掙紮的剖析,都力求精準到位,絕不敷衍。這種對“真實感”的極緻追求,使得書中的世界擁有瞭令人信服的厚度。我仿佛能聞到那些老房子裏特有的塵土和木頭香氣,能聽到那些被時間磨平棱角的對話聲。它更像是一部用文字精心繪製的油畫,需要你站得遠一些纔能看到整體的宏大構圖,靠近瞭纔能欣賞到每一筆顔料的獨特質感。這種深度的體驗,使得它遠遠超越瞭單純的消遣讀物,更像是一次深入人心的精神漫遊,讓你在閤上書頁之後,仍舊清晰地記得那些麵孔和聲音,仿佛他們是你的舊識。
評分還沒看,但質量不錯
評分真好看………………
評分在京東買瞭很多書,質量好,送貨也快,比在書店買方便又便宜
評分很不錯的書,值得閱讀和收藏!
評分還沒看,但質量不錯
評分一個傢族的興衰史,普利策大奬不是白得的。
評分還可以吧這書 買瞭不少 一周最少一本的讀著
評分還可以吧這書 買瞭不少 一周最少一本的讀著
評分不錯的書,悅讀節多買些慢慢讀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