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推荐
    
 因印刷批次不同,图书封面可能与实际展示有所区别,增值服务也可能会有所不同,以读者收到实物为准。
  
 
  《2018安徽省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教育综合知识·小学》是在严格依据安徽省教师招聘教育综合知识的考试大纲并深入研究安徽省历年真题的基础上精心编写而成。此书具有以下特色:  
  1.正文讲解前设置备考指导,包括考情分析和题型解读两部分,帮助考生明确考试内容,学习备考方法。  
  2.正文采用双色设置,对常考考点进行了波浪线标注,使考生复习时明确重点所在,更有针对性。  
  3.设置考题再现板块,精选典型的真并配以对应的视频讲解,以此突出真题考查形式,让考生明确考查重点,通过视频讲解直观感知知识内容。  
  4.知识拓展部分对重要知识进行了必要的补充,可以扩展考试的思路和知识面。  
  5.重点章节后辅以模拟试题,有助于即学即练,巩固复习效果。                 
内容简介
     《2018安徽省教师招聘考试专用教材·教育综合知识·小学》结合安徽省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的考试真题以及考试大纲,构架起以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律法规、新课程理论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五部分内容有机结合的庞大知识体系,是一本专门针对安徽省小学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学科的教材。本教材条理清晰,结构严谨,从基础、重要的考点出发,深入浅出地向考生讲解各个知识点,使考生能透彻地理解知识点,从而烂熟于心。全书共设下面几大部分:  
  一、前言:考生通过其中的内容可以快速了解本书的使用方法,方便复习活动开展。  
  二、备考指导:其中的考情分析、题型解读、备考策略帮助考生明确真题考查的具体信息。  
  三、考试大纲:其中的考纲内容方便考生明确考纲内容变化,明确复习范围。  
  四、正文内容:正文部分包括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律法规、新课程理论和教师职业道德修养五部分内容。每一章在保留精华内容的基础上,相应考点放有考题再现、知识拓展和牛刀小试,方便考生学练结合。考题再现中有二维码,考生扫一扫就可以获得该试题的真人讲解,方便考生复习。  
  五、安徽省教师招聘考试课程:帮助考生了解各类讲授课程的基本信息。  
  六、中公移动自习室:核心考点经过精挑细选,聚焦考试重难点内容;在线题库可以帮助考生进行模拟演练;考友圈方便考生间互动答疑,开阔复习思路,增强复习效果。     
目录
   第一部分教育学  
第一章 教育(2)  
第一节 教育概述(2)  
第二节 教育的发展(3)  
第三节 教育学的发展(7)  
牛刀小试(10)  
第二章 教育与社会发展(12)  
第一节 教育的社会制约性(12)  
第二节 教育的社会功能(14)  
第三节 当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与挑战(17)  
牛刀小试(20)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发展(22)  
第一节 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主要影响因素(22)  
第二节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25)  
牛刀小试(26)  
第四章 教育目的(29)  
第一节 教育目的概述(29)  
第二节 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31)  
第三节 当代中国的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33)  
牛刀小试(35)  
第五章 课程(38)  
第一节 课程、课程类型及其特征(38)  
第二节 布卢姆、加涅的目标分类理论(41)  
第三节 课程开发及其影响因素(44)  
牛刀小试(45)  
第六章 教学(47)  
第一节 教学概述(47)  
第二节 教学过程(48)  
第三节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及实施要求(52)  
第四节 小学教学组织形式与课堂管理(55)  
第五节 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和方法(62)  
第六节 教学技能(70)  
第七节 教学评价(75)  
第八节 教学模式(80)  
第九节 现代教育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83)  
牛刀小试(83)  
第七章 德育(87)  
第一节 德育概述(87)  
第二节 品德发展的基本理论(89)  
第三节 小学德育目标和内容(91)  
第四节 小学德育的基本原则、方法和途径(93)  
牛刀小试(97)  
第八章 班主任工作(100)  
第一节 班主任工作概述(100)  
第二节 小学班集体建设和班级管理(103)  
第三节 小学班主任工作的原则、方法与艺术(107)  
第四节 小学班队活动的策划与组织管理(110)  
第五节 学校与课外教育活动、家庭联系及协调(112)  
牛刀小试(115)  
第九章 学生(117)  
第一节 小学生的年龄特征(117)  
第二节 小学生认知发展、学习方式的特点与教育(118)  
第三节 小学生个体差异与教育(120)  
第四节 特殊儿童(123)  
牛刀小试(126)  
第十章 教师(127)  
第一节 小学教师的职业特点(127)  
第二节 小学教师的专业要求、专业发展的阶段与途径(129)  
第三节 良好师生关系及其构建(133)  
牛刀小试(136)   
第二部分心理学  
第一章 小学生认知发展(140)  
第一节 注意(140)  
第二节 感知觉(143)  
第三节 记忆(149)  
第四节 思维及创造性思维(155)  
第五节 想象(159)  
第六节 问题解决(161)  
牛刀小试(164)  
第二章 小学生情绪情感和意志(167)  
第一节 情绪与情感(167)  
第二节 意志(169)  
牛刀小试(171)  
第三章 小学生个性发展(174)  
第一节 需要与兴趣(174)  
第二节 能力(178)  
第三节 性格和气质(183)  
牛刀小试(186)  
第四章 学习与学习理论(189)  
第一节 学习概述(189)  
第二节 学习理论(191)  
第三节 学习动机(199)  
第四节 学习迁移(206)  
第五节 知识的学习(209)  
第六节 学习策略(213)  
第七节 技能的形成(218)  
牛刀小试(222)  
第五章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226)  
第一节 心理健康概述(226)  
第二节 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途径与方法(227)  
第三节 心理辅导(229)  
第四节 教师的心理压力与应对(232)  
牛刀小试(233)   
第三部分教育法律法规   
第一章 教育法律法规汇编(236)  
牛刀小试(286)  
第二章 教师权利和义务与学生权利保护(290)  
第一节 教师权利和义务(290)  
第二节 学生权利保护(292)  
牛刀小试(294)   
第四部分新课程理论   
第一章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概述(298)  
第一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目标及基本理念(298)  
第二节 《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主要内容(300)  
第三节 新课程的观念变革(302)  
牛刀小试(309)  
第二章 课程标准与课程资源(312)  
第一节 课程标准(312)  
第二节 课程资源(314)  
牛刀小试(316)  
第三章 校本教研与教师专业发展(319)  
第一节 校本教研(319)  
第二节 教师专业发展(320)  
牛刀小试(323)   
第五部分教师职业道德修养   
第一章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326)  
第一节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326)  
第二节 《安徽省中职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考核办法(试行)》(2013年)(328)  
牛刀小试(331)  
第二章 教师职业行为(333)  
第一节 教师职业行为规范(333)  
第二节 教师职业道德修养(334)  
牛刀小试(337)   
安徽省教师招聘课程体系(339)  
中公教育·全国分部一览表(340)      
精彩书摘
     第一部分  
  教 育 学  
  ● 教育  
  ● 教育与社会发展  
  ● 教育与人的发展  
  ● 教育目的  
  ● 课程  
  ● 教学  
  ● 德育  
  ● 班主任工作  
  ● 学生  
  ● 教师  
  ■  
  第一节 教育概述  
  一、教育的概念及基本要素  
  (一)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产生于人类的生产劳动,是传承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  
  在我国,一般认为“教育”的概念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中“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这一句。  
  教育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说,凡是增进人的知识和技能、发展人的智力与体力、影响人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可以称作教育。它包括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  
  狭义的教育则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的方向变化的活动。  
  (二)教育的基本要素  
  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是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1.教育者  
  教育者是指对受教育者在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起到教育影响的人,包括学校教师,教育计划、教科书的设计者和编写者,教育管理人员以及参与教育活动的其他人员。其中,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2.受教育者  
  受教育者是指接受教育的人,既包括各级各类学校的学生,也包括各种形式成人教育中的学习者。受教育者是教育实践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  
  3.教育影响  
  教育影响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工具,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中介。教育影响是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手段及其联系的总和。  
  二、教育的属性  
  (一)教育的本质属性(质的规定性)  
  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即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有以下三方面的特点:  
  第一,教育是人类所独有的社会现象。在其他动物界是没有教育的。有些动物在养育幼小上虽与人类的抚育子女有些类似,但它们是一种本能活动。  
  第二,教育是有意识、有目的、自觉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培养的过程。  
  第三,在教育活动中,存在着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三种要素之间的关系。  
  (二)教育的社会属性  
  1.教育具有永恒性  
  教育是人类所特有的社会现象,只要人类社会存在,就存在教育。  
  2.教育具有历史性  
  在不同的社会或同一社会的不同历史阶段,教育的性质、目的、内容等各不相同,每个时期的教育具有自己的特点。  
  3.教育具有相对独立性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是指教育具有自身的运行规律和发展特点,具体体现在: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  
  三、教育的起源  
  (一)生物起源说  
  生物起源说是第一个有关教育起源的学说,其代表人物是19世纪法国的利托尔诺、美国的桑代克和英国的沛西·能。生物起源说认为人类的教育起源于动物界的生存本能活动。该理论把教育的起源归于动物的本能行为,完全否认了人与动物的区别,否认了教育的社会性。  
  (二)心理起源说  
  心理起源说的代表人物是美国教育家孟禄。心理起源说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这种观点忽略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否认了教育是在意识支配下产生的目的性行为。  
  (三)劳动起源说  
  劳动起源说的代表人物主要是苏联的米丁斯基、凯洛夫等教育学家。劳动起源论者在批判生物起源说和心理起源说的基础上,从恩格斯的劳动创造人的观点出发,认为劳动是整个人类生活的第一个根本条件,劳动创造了人类社会,创造了人本身,劳动的复杂性要求通过教育把人类的经验传递给下一代。所以他们提出,教育是在劳动的基础上产生的。  
  第二节 教育的发展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  
  原始社会时期的教育具有以下共同特征:  
  1.教育是在生产劳动中进行的  
  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从生产劳动和“原始礼仪”中分离出来,教育活动是在生产过程和生活过程中进行的,没有专门的教育场所和专门的教育人员,由年长一代对年轻一代随时随地进行。  
  2.教育没有阶级性  
  原始社会的生产资料是公有的,因此决定了人人都有平等的受教育权,教育机会对每个人都是均等的。  
  3.教育水平低下  
  人类社会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积累的经验很少,所传递的是以生产劳动技能和社会生活习俗为主要内容的直接经验,教育内容很简单。教育方法也很单一,只限于动作示范、观察模仿、口耳相传和耳濡目染等。  
  二、古代学校的教育  
  (一)古代中国  
  ■  
  (二)古代西方  
  ■  
  (续表)  
  ■  
  (三)古代学校教育的特征  
  (1)古代产生了学校,教育成为社会专门职能。  
  (2)古代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具有非生产性。  
  (3)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经济与政治的发展,具有阶级性;封建社会的学校还具有等级性。  
  (4)古代学校教育适应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表现出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和象征性。  
  (5)古代学校教育初步发展。  
  三、近、现代学校教育  
  (一)近代社会的教育  
  1.公立教育崛起  
  19世纪以前,欧美国家的学校教育多为教会或行会主持,国家并不重视。19世纪以后,资产阶级政府逐渐认识到公共教育的重要性,随后建立了公共教育系统。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两次工业革命的完成,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并为初等教育的普及奠定了物质基础。德国(当时的普鲁士)1763年做出了普及义务教育的规定,是世界上最早普及义务教育的国家。  
  3.教育的世俗化  
  为与公立教育的发展相适应,教育逐渐建立了实用功利的世俗教育目标,从宗教教育中分离出来。  
  (二)现代教育  
  1.20世纪以后教育的新特点  
  第一,教育的终身化。法国教育家保罗·朗格朗最早系统论述了终身教育。终身教育是适应科学知识的加速增长和人的持续发展要求,而逐渐形成的一种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它的本质在于,现代人的一生应该是终身学习、终身发展的一生。终身教育是当代国际社会中影响最大、传播最广、最具生命力的一种教育思潮。  
  ■  
  第二,教育的全民化。全民教育是指教育必须面向所有的人,即人人都有接受教育的权利,且必须接受一定程度的教育。  
  第三,教育的民主化。教育民主化是指全社会成员享有越来越多的受教育机会,受到越来越充分的民主教育,包括教育的民主和民主的教育两个方面。一方面追求让所有人都受到同样的教育,包括教育起点的机会均等,教育过程中享受教育资源的机会均等,甚至包括教育结果的均等,这就意味着对处于社会不利地位的学生予以特别照顾。另一方面,教育民主化追求教育的自由化,包括教育自主权的扩大,根据社会要求设置课程、编写教材的灵活性,价值观念的多样性等。  
  ■  
  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的观念源远流长,追求教育公平是人类社会古老的理念。在我国,孔子早在两千多年前就提到了“有教无类”的朴素教育民主思想;在西方,古希腊的大思想家柏拉图最早提出教育公平的思想,亚里士多德则首先提出通过法律保证自由公民的教育权利,马克思和恩格斯也积极倡导教育公平。  
  教育公平的内涵具体可以分为三方面:首先,要求确保人人都享有平等的受教育的权利和义务;其次,要求提供相对平等的受教育的机会和条件;最后,要求教育成功机会和教育效果的相对均等,即每个学生接受同等水平的教育后能达到一个最基本的标准。当代瑞典教育家托尔斯顿·胡森指出教育公平的内涵主要体现在起点公平、过程公平和结果公平三方面。  
  ■  
  第四,教育的多元化。教育的多元化是世界物质和精神生活多元化在教育上的反映。具体表现为培养目标的多元化、办学形式的多元化、管理模式的多元化、教学内容的多元化、评价标准的多元化等。  
  第五,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是指现代科学技术(包括工艺、设备、程序、手段等)在教育上的作用,并由此引起教育思想、教育观念的变化。  
  2.现代教育发展趋势  
  (1)培养全面发展的个人正由理想走向实践。  
  (2)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成为现代教育规律之一。  
  (3)教育民主化向纵深发展。  
  (4)人文教育与科学教育携手并进。  
  (5)教育普及制度化,教育形式多样化。  
  (6)终身教育成为现代教育中一个富有生命力和感召力的教育理念。  
  (7)实现教育现代化是各国教育的共同追求。  
  第三节 教育学的发展  
  一、教育学的定义  
  教育学是一门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其研究对象是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研究目的是通过对研究对象的考察和认识,揭示教育规律,为教育实践提供理论依据。教育问题是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教育学的根本任务是揭示教育规律。  
  二、教育学思想的萌芽  
  (一)中国古代的教育思想  
  1.孔子  
  孔子是我国春秋末期的思想家和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一书中。其教育主张如下:  
  (1)著名论断: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力行而近乎仁;知之者莫如好之者,好之者莫如乐之者;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2)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3)教育目的:学而优则仕。  
  (4)教学原则和方法:乐学与立志;学思行并重;启发性教学;因材施教;循循善诱等。孔子是第一个提出启发式教学的人。  
  ■  
  2.孟子  
  教育思想收录在《孟子》一书,主张“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提出“性善论”。  
  3.《学记》  
  《学记》是中国也是世界教育史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成文大约在战国末期。其包括的教育思想主要有:      
				
 
				
				
					《教育综合知识小学》是一本为助力广大考生顺利通过2018年安徽省教师招聘考试而精心编写的专业辅导用书。本书紧密围绕安徽省2018年度小学教师招聘考试的最新考试大纲和命题趋势,力求为考生提供系统、全面、精准的复习指导。  本书内容涵盖了小学教育领域最核心、最常考的知识板块,旨在帮助考生构建扎实的理论基础,掌握科学的教学方法,提升综合素养,从而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第一部分:教育学原理与理论  本部分深入剖析了教育学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主要流派及其核心理论。我们梳理了教育的本质、功能、类型,详细阐述了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社会因素的相互关系。考生将在此部分学习到教育目的的 M.I.N.D. (Motivation, Information, Needs, Development) 理论,理解教育在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中的关键作用。     教育的本质与功能: 探讨教育作为社会现象的根本属性,以及其对社会发展、个体成长的多方面影响,包括传承文化、培养人才、促进社会变革等。    教育与政治、经济、文化的关系: 分析教育体制如何受到社会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以及教育在促进经济发展、文化繁荣中的独特地位。    教育发展的历史与趋势: 回顾古今中外教育思想的演变,解析教育发展规律,展望未来教育发展的新方向,如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个性化教育的兴起等。    主要教育流派及其理论: 详细介绍与小学教育密切相关的教育学派,如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维果茨基的社会文化理论、蒙台梭利的教育理论等,深入理解其核心观点、教育主张及实践意义,为考生提供多元化的教育视角。    教育目的的探讨: 结合我国现行的教育方针和小学教育的特点,深入分析小学教育的根本任务和培养目标,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育人理念。  第二部分:教育心理学与学习科学  本部分聚焦于小学阶段的学习者心理特点,深入剖析认知、情感、意志、品德等方面的心理发展规律,以及这些规律在教学实践中的应用。本书强调学习动机的激发与维持,认知策略的培养,以及差异化教学的实施,帮助教师理解“为什么”以及“如何”更有效地促进学生学习。     儿童心理发展规律: 详细阐述小学阶段儿童在认知、情绪、社会性、人格等方面的典型发展特征,包括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阶段理论等,帮助教师准确把握不同年龄段学生的心理特点。    学习的认知机制: 深入探讨学习的理论,如行为主义学习理论、认知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以及信息加工理论,理解知识的获取、理解、记忆、应用等过程。    学习动机与兴趣: 分析影响学生学习动机的内外在因素,介绍激发和维持小学生学习兴趣的策略,如任务的挑战性、成功体验的提供、合作学习的运用等。    教学策略与方法: 介绍多种有效的教学策略和方法,如启发式教学、探究式学习、合作学习、差异化教学等,并结合案例分析其在小学课堂中的应用。    课堂管理与师生关系: 探讨建立积极、和谐的师生关系,以及有效的课堂管理策略,包括规则的制定、行为的引导、问题的解决等,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教育测量与评价: 介绍小学教育评价的基本原则、类型、方法和工具,强调评价在促进学生学习、改进教学、形成性评价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小学教育学与教学论  本部分紧密结合小学教育的实践需求,系统阐述了小学教育的特点、任务,以及各学科的教学原则、方法和技能。本书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并将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具体的教学实践指导,帮助考生掌握构建有效课堂的“秘籍”。     小学教育的特点与任务: 深入分析小学教育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其在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过程中的特殊使命。    小学课程与教学: 梳理小学课程设置的依据和原则,介绍国家课程标准的要求,重点阐述不同学科(如语文、数学、英语、科学、道德与法治、艺术、体育等)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和教学方法。    教学设计与实施: 教授如何进行科学的教学设计,包括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内容的组织、教学方法的选择、教学资源的利用、教学评价的设计等,以及如何在课堂中有效实施教学。    信息技术在小学教学中的应用: 介绍如何利用多媒体、互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辅助教学,提高教学的趣味性和有效性,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    班级管理与德育工作: 探讨小学班级管理的原则和方法,如何有效地开展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    家校合作与社区教育: 强调家校合作的重要性,介绍如何与家长建立良好的沟通与合作关系,以及如何发挥社区资源,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第四部分:教育法律法规与教师职业道德  本部分旨在帮助考生全面了解与教育工作相关的法律法规,明确教师的权利与义务,以及新时代教师职业道德的要求。本书强调依法执教,以德育人,引导考生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学生观、教师观,为成为一名合格的人民教师奠定坚实的思想和道德基础。     中国教育法律体系概述: 介绍《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等重要教育法律法规。    教师的权利与义务: 详细阐述教师在教育教学活动中的各项权利,以及依法履行教书育人职责的各项义务。    教师职业道德规范: 深入解读《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引导考生理解爱国守法、爱岗敬业、关爱学生、教书育人、为人师表、终身学习等基本要求,并将职业道德内化为自身行为准则。    新时代教师的角色与担当: 探讨在教育改革和社会发展背景下,教师面临的新挑战与新机遇,以及如何成为一名有智慧、有温度、有情怀的教育者。    学生权益保护: 明确教师在保护学生身心健康、合法权益方面的重要责任,以及相关法律规定。    教育政策与发展方向: 关注当前国家教育改革的重要政策,如素质教育、新课改、教育信息化、教育公平等,帮助考生了解教育发展的宏观方向。  本书的特色与优势:  1.  内容权威性: 全面覆盖2018年安徽省教师招聘考试大纲要求,紧扣考试命题热点与重点。 2.  结构体系化: 分门别类,逻辑清晰,构建完整知识框架,方便考生系统复习。 3.  讲解深入浅出: 语言通俗易懂,概念解释清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帮助考生理解和掌握。 4.  强化应用能力: 结合大量案例分析,引导考生将理论知识转化为解决实际教学问题的能力。 5.  注重答题技巧: 提供备考策略,分享答题思路与技巧,帮助考生提升应试水平。 6.  最新资讯整合: 及时反映当前教育改革发展的新动态、新理念和新要求。  本书的编写团队由多位资深教育专家、一线优秀教师及命题研究人员组成,他们凭借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对考试的深刻洞察,精心打磨每一部分内容,确保其科学性、实用性和时效性。  我们相信,《教育综合知识小学》将成为您备考2018年安徽省教师招聘考试的得力助手,助您顺利实现成为一名优秀人民教师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