辜鴻銘(1857—1928)是中國近代著名學者,學貫中西,是首位獨立完成《論語》《大學》《中庸》三部儒傢經典英譯的中國人。不同於理雅各等傳教士,辜鴻銘翻譯儒傢經典的目的是要嚮西方傳播中國文化和儒傢思想。盡管精通西方文化,但辜鴻銘並不認為西方文化優於中國文化。他希望他的譯介工作,能夠改變西方對中國文化的不公正態度,重新認識中國。
林語堂先生指齣:“辜氏的翻譯是具有創作性的,經典古籍之光通過深邃的哲思得以投射。事實上,他扮演著東西觀念電鍍匠的角色……他對於儒傢經典的翻譯甚優,這源自於其對原文的透徹理解。中國古代經典從未有過好的譯本。西方漢學傢的翻譯做得很糟,而中國人自己又疏忽此事。”這次能以完整的形式和內容,推齣完整的辜鴻銘英譯儒傢經典,對中西方文化的比較研究,具有極大的價值。
本書同辜鴻銘英譯《論語》一起,構成辜鴻銘英譯經典三部麯,是國內迄今為止,首次以中英文對照的形式,完整呈現齣辜鴻銘英譯儒傢經典的全貌。同時收錄原始經文以及評述者深入的解讀,幫助讀者更好地理解《論語》《大學》《中庸》這三部經典以及辜鴻銘的哲學體係。
辜鴻銘英譯的《中庸》與《大學》比較係統、完整地歸納瞭與“現代化”相對的 “古典”精神。其中,《中庸》主要揭示瞭宇宙萬物與人性的本質,而《大學》則主要闡述瞭人類社會應如何去閤理地發展這些本質。打開這本書,我們可以走進辜鴻銘通過英譯、解讀這兩本書而給我們描繪齣的一個氣象恢宏的“古典”精神世界。
評述者通過翻譯並解讀辜鴻銘英譯《中庸》《大學》,歸納其所包含的哲學體係,並為我們當前所遇到並在思考的“現代化”過程中的諸多問題,提供瞭一種哲學意義上的參考。
辜鴻銘(1857—1928),字湯生,自號“漢濱讀易者”,福建同安人。近代著名學者、翻譯傢。他生在南洋,學在西洋,婚在東洋,仕在北洋。精通英、法、德、拉丁、希臘、馬來等9種語言,獲13個博士學位,學貫東西,號稱“清末怪傑”,是滿清時代精通西洋科學、語言兼及漢學的中國di一人。他翻譯瞭“四書”中的三部——《論語》《大學》《中庸》,創獲甚巨;並著有《中國的牛津運動》(原名《清流傳》)《中國人的精神》(原名《春鞦大義》)等英文書,熱衷嚮西方人宣傳東方的文化和精神,産生瞭重大的影響,在西方形成瞭“到中國可以不看紫禁城,不可不看辜鴻銘”的說法。
評述者 王京濤,1980年生,男,學者、記者,任職《環球時報》《環球網》等多傢中央級媒體,從事辜鴻銘思想研究及中西文化比較研究。
INTRODUCTORY NOTE
The following is a new translation of one of the four books in the Confucian Bible which has been translated by Dr. Legge as the “Great Learning”. This Ta Hsueh (大學), the“ Method of Higher Education”,together with the Chung Yung (中庸), the“ Universal Order or Conduct of Life”, forms what may be called the “Catechism of the Confucian Teaching”. When first publishing my translation of the Chung Yung some ten years ago, I said: “It was my intention to publish these two books together; but I have not been able to bring my translation of the other book into a shape to satisfy the standard at which I aim at in my translation.” Now the present translation is, in my humble opinion, fit to be presented to the public. I therefore venture to offer it to the consideration of educated men who are really and sincerely interested in the cause of education in China and in the world.
In order to make the sequence of thought more intelligible, I have ventured to slightly rearrange the text as adopted by the great Chinese commentator Chu Hsi (硃熹) and followed by Dr. Legge. The book consists of the text of Confucius and commentary or explanation of the text by a disciple.
Ku Hung-ming, Peking, 1915
引 言
以下是對儒傢聖經“四書”裏其中一部的新譯,它被理雅各博士稱為“偉大的學問”。這本《大學》也即“高等教育的方法”,與《中庸》即“普遍秩序或生活指導”,一起構成瞭我們所說的“孔子學說的教義手冊”。數年前,當我初次齣版我的《中庸》譯本時,我說:“我的目的是把這兩本書一起齣版,但按照我的翻譯標準,我還未能讓另一本書的譯文達到讓我滿意的程度。”但現在依我的淺見,這個翻譯適閤齣版瞭。因此,我冒險地把它推薦給那些受過教育並真正對中國及世界的教育事業感興趣的人們,供其思考。
為使脈絡更加清晰,我冒險地調整瞭偉大的中國注釋傢硃熹所采用的文本順序,而是采用瞭理雅各的順序。這本書由“孔子的文本”及“一位弟子對文本的注釋”兩部分構成。
辜鴻銘,北京,1915
THE TEXT OF CONFUCIUS
The object of a Higher Education is to bring out(明)1the intelligent(明) moral power (德) of our nature; to make a new and better society(lit. people); and to enable us to abide in the highest excellence. When a man has a standard of excellence before him, and only then, will he have fixed and definite purpose; with a fixed and definite purpose, and only then, will he be able to have peace and tranquility of mind; with 2 tranquility of mind, and only then, will he be able to have peace and tranquility of soul; with peace and serenity of soul, and only then, can he devote himself to deep, serious thinking and reflection; and it is only by deep, serious thinking and
reflection that a man can attain true culture.
COMMENTARY
I
1. The Commission of Investiture to Prince K’ang says:“He (the Emperor Wen) succeeded in making manifest the power of his moral nature.”
2. In the Address of the Minister I-Yin to the Emperor T’ai Chia, it is said:“He (the great Emperor T’ang) kept constantly before him the clear Ordinance of God.”
3. In the Memorial Record of the Emperor Yao, it is said:“He succeeded in making manifest the lofty sublimity of his moral nature.”
4. Thus all these men made manifest the intelligent moral power of their nature.
[This section explains what “to bring out the intelligent power of our nature” means.]
II
1. The Inscription on the Emperor T’ang’s Bath says: “Be a new man each day; from day to day be a new man; every day be a new man.”
2. The Commission of Investiture to Prince K’ang says: “Create a new society.”
孔子的文本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知止而後有定,定而後能靜,靜而後能安,安而後能慮,慮而後能得。
高等教育的目標在於闡明(明)我們本性中智慧的(明)道德力量(德),在於建設一個更新和更好的社會(字麵意思指“人民”),在於使我們遵守最高的美德。隻有當一個人擁有瞭關於美德的標準,唯有此時,他纔會擁有一個固定而明確的目的;而隻有有瞭固定而明確的目的,唯有此時,他纔能擁有寜靜而安穩的心靈;隻有有瞭寜靜而安穩的心靈,唯有此時,他的靈魂纔能心神靜謐;隻有有瞭心神靜謐的靈魂,唯有此時,他纔能緻力於深刻而嚴肅的思考;而隻有通過深刻而嚴肅的思考,唯有此時,一個人纔能獲得真正的修養。
注 釋
一
1. 《康誥》曰:“剋明德。”
《康誥》上說:“他(周文王)在彰顯自身道德品格的力量方麵是成功的。”
2. 《大甲》曰:“顧諟天之明命。”
在《大甲》中,他說:“他(偉大的帝王湯)不斷地提醒自己上帝明確的訓令。”
3. 《帝典》曰:“剋明峻德。”
《帝典》上說:“他在彰顯其自身道德品格的崇高上是成功的。”
4. 皆自明也。
因此,所有這些人彰顯瞭他們本性中智慧的道德力量。
[這一節解釋瞭“闡明我們本性中智慧的道德力量”的含義。]
二
1. 湯之《盤銘》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
帝王湯的《盤銘》上說:“每天做個新人;一天一天都要做新人;每一天都要做個新人。”
2. 《康誥》曰:“作新民。”
《康誥》上說:“創造一個新社會。”
初次翻開這本《辜鴻銘英譯經典:《大學》《中庸》(中英雙語評述本)》,便被其沉甸甸的質感和內斂的設計所吸引。作為一名對中國傳統文化抱有濃厚興趣但英語閱讀能力相對有限的讀者,我一直希望找到一種方式能夠跨越語言的壁壘,更深入地理解這些古老經典的智慧。這本書無疑滿足瞭我這個願望。辜鴻銘先生的譯文,我雖尚未深入品讀,但從封麵上的“英譯經典”四個字,便能感受到其中蘊含的深刻匠心。預感這不僅僅是簡單的字詞轉換,更是一種文化精神的傳遞。更令人驚喜的是,書中附帶的中英雙語評述,這簡直是為我這樣希望“兩手抓”的讀者量身定做的。我設想,在閱讀每一句譯文的同時,能夠對照中文原文,並在評述中找到對其中深意的解讀,這樣便能構建起一個更為立體和完整的理解框架。這套書讓我覺得,那些曾讓我望而卻步的深奧哲理,如今觸手可及。我期待著能在辜鴻銘先生的引導下,在《大學》和《中庸》的字裏行間,發現那些曆久彌新的道理,並將它們內化於心,外化於行。這種“雙語+評述”的模式,不僅降低瞭閱讀門檻,更提升瞭學習的效率和深度,真是受益匪淺。
評分坦白說,在接觸到這本《辜鴻銘英譯經典:《大學》《中庸》(中英雙語評述本)》之前,我對《大學》和《中庸》的理解更多停留在一些零散的、碎片化的概念上。而這本書給我最直觀的感受是,它提供瞭一個係統性的學習路徑。我設想,辜鴻銘先生的譯本,是其個人理解的高度凝練,而雙語的呈現則保證瞭我能夠隨時對照原文,審視譯文的準確性,同時也能在中文的語境下加深對英文錶達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我預感其中的“評述”部分將是這本書的靈魂所在。它不僅僅是簡單的注釋,更可能是對這些經典背後思想體係的梳理,對其核心價值觀的闡釋,甚至是對其在現代社會的應用價值的探討。我想象著,通過這些評述,我能夠撥開那些籠罩在古籍上的迷霧,看到其思想的脈絡,感受到其智慧的光芒。這本書對我來說,不僅是閱讀,更是一場學習的旅程,一場跨越時空的對話,期待著在辜鴻銘先生的引領下,與先賢進行一次深刻的交流,從中獲得思想的啓迪和精神的滋養。
評分《辜鴻銘英譯經典:《大學》《中庸》(中英雙語評述本)》這本書,光是書名就足以吸引我。首先,“辜鴻銘英譯經典”這幾個字,就代錶著一種文化自信和學術高度,辜鴻銘先生作為近代中國一位極具影響力的學者,他用英文解讀中國經典,本身就具有重要的意義。我期待著他的譯文能夠打破語言的藩籬,讓更多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能夠領略中國哲學的魅力。而“《大學》《中庸》(中英雙語評述本)”這個副標題,則讓我看到瞭這本書的另一重價值。中英雙語對照,意味著我在閱讀譯文時,能夠隨時迴溯原文,體味詞語的精準和意境的傳遞。而“評述”部分,我猜想它不僅僅是對譯文的解釋,更可能包含著辜鴻銘先生對這些經典思想的深刻洞見,以及他對於如何在現代社會理解和踐行這些古老智慧的思考。對於我這樣渴望深入理解中國傳統文化,但又苦於語言障礙的讀者來說,這本結閤瞭權威翻譯、原文對照和深度解讀的書,無疑是一份珍貴的禮物。我期待著在辜鴻銘先生的引導下,能夠真正地走進《大學》和《中庸》的思想世界,從中汲取養分,提升自我。
評分當我看到這本書的名字時,第一反應是:“這太棒瞭!”。作為一個對中國古典哲學有著濃厚興趣,但又在語言上屢屢碰壁的讀者,辜鴻銘先生的這部作品簡直是及時雨。我一直認為,真正的智慧是需要被廣泛傳播的,而辜鴻銘先生英譯《大學》和《中庸》,並輔以雙語評述,無疑是在做這樣一件意義深遠的事情。我設想,辜鴻銘先生的譯文,一定承載瞭他對中國文化的深刻理解和獨到見解,而中英雙語對照,則能讓我這種在語言上有一定障礙的讀者,更清晰地把握原文的精妙之處。而“評述”部分,我猜想它會像一位經驗豐富的嚮導,帶領我在《大學》和《中庸》的浩瀚海洋中航行,指引我理解那些深邃的哲理,洞察那些古老智慧的現代意義。我期待著,通過這本書,能夠更係統、更深入地理解“誠意”、“正心”、“修身”、“齊傢”、“治國”、“平天下”這些在中國文化中占據核心地位的概念。這不僅僅是學術研究,更是一種精神的汲取,一種對中華文明的傳承和發揚。
評分這本書的齣現,對我而言,更像是一扇通往過去智慧的窗戶,而且是一扇經過精心打磨、能夠映照齣現代理解的窗戶。辜鴻銘先生的名字本身就帶著一種傳奇色彩,而他將《大學》和《中庸》這兩部在中國思想史上地位極其重要的經典用英文進行闡釋,這本身就充滿瞭挑戰和魅力。我尤其好奇的是,在跨越文化和語言的鴻溝時,他是如何把握這些概念的精髓,並用一種英文讀者能夠理解的方式來呈現的。書中“中英雙語評述本”的定位,讓我覺得它不僅僅是一本翻譯著作,更是一份學術成果,一份對中華文明的深入挖掘和積極推廣。我猜想,評述部分一定能為我揭示許多中文原文中不易察覺的細微之處,或者提供一些曆史背景和文化語境的解釋,從而幫助我更全麵地理解這些經典。對我而言,閱讀經典往往需要多方麵的輔助,而這樣一本包含瞭譯文、原文以及深度評述的書,無疑能夠極大地豐富我的閱讀體驗。我期待著它能帶我領略“明明德”、“親民”、“止於至善”等概念在不同文化語境下的意義,並從中汲取為人處世的智慧。
評分優質讀物,優質讀物,為讀物個物流雙點贊!
評分文字
評分包裝好,到貨快,比在書店買實惠。
評分質量很好?
評分不錯
評分送貨快,質量好。
評分白話翻譯的不太好,太過於流俗,大眾讀物吧。不建議給孩子看。
評分好的皮囊韆篇一律,有趣的靈魂萬裏挑一。
評分送貨快,質量好。
本站所有內容均為互聯網搜尋引擎提供的公開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儲任何數據與內容,任何內容與數據均與本站無關,如有需要請聯繫相關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於百度,google,bing,sogou 等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圖書大百科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