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魏六朝杂传集(全4册)

汉魏六朝杂传集(全4册) pdf epub mobi txt 电子书 下载 2025

熊明 辑 校
图书标签:
  • 历史小说
  • 历史演义
  • 汉魏六朝
  • 杂传
  • 历史故事
  • 古典文学
  • 传记
  • 小说集
  • 古代史
  • 通俗历史
想要找书就要到 图书大百科
立刻按 ctrl+D收藏本页
你会得到大惊喜!!
出版社: 中华书局
ISBN:9787101120998
版次:1
商品编码:12155401
品牌:中华书局
包装:精装
开本:32开
出版时间:2017-06-01
用纸:纯质纸
页数:2393
套装数量:4
字数:1600000
正文语种:繁体中文

具体描述

编辑推荐

  一、辑佚全面。

  作者全面地辑录了从两汉到六朝见于史书、类书、史注的杂传,并能将同一条目之各书引文尽数搜罗,互为比勘,使佚文校录臻于完善。

  

  二、编次合理。

  是书把完整篇段、零章短句均汇集于一人之下,加以编次,读者自可从中可以看出关于传主的材料、传说、史实,部次清晰而学术价值自明。

  

  三、辨伪准确。

  史料传承时,出现的讹误、伪作,作者均能一一辨之,去伪存真,得其本原。

  

  四、校勘精审。

  作者在辑录的时候,能够汇集众本,校异同,择善而从。

  

  五、体例全面。

  每一人之传,标有传名、题注、作者,正文后必要时还附有述评,便于研究者使用。

内容简介

  《汉魏六朝杂传集》(全四册),辑录了起西汉之始(公元前206年)讫隋亡(公元618年)的整个汉魏六朝时期的杂传作品,共分为两汉杂传、三国杂传、两晋杂传、南北朝杂传,凡三百余种,洋洋一百余万言,整个汉魏六朝时期有佚文存世的杂传作品,几乎囊括无遗。同时,《汉魏六朝杂传集》辑录杂传,篇名之下均置题注,扼述该传之历代著录、补录情况。如有旧辑本,亦说明其见载之处及得失善劣。又略及作者之生平著述,传主之生平行事。其有歧疑者,则参纳古今学者之研究,稍事考辨。所辑得的每一种杂传之佚文,均略据所叙人事,分条罗列,并于其下注明出处,书名、卷数俱列全称。至如征引之题名同异,亦一一列举,不厌其烦。凡一事而见诸多处征引者,则以某引为本,校以他引,择善而从,或同或异,或补或删或改,均出校语,条列其下。差异较大者及其他需特别说明者,则加案语,附各条之后。辑录所据之本,均以历代精校、精刻、精印之善本为主,并参校其他传本。古籍旧注尤重汉魏六朝及近于汉魏六朝之书,类书则多以南北朝唐宋所出为主,明清类书亦采,资证而已。如某传有前代辑本,亦取作参考,体例科学。

作者简介

  熊明,四川南充人,文学博士,教授。1999年至2002年游学南开大学,师从李剑国先生,治中国小说史。现执教于辽宁大学文学院,致力于中国古代小说及小说文献的研究整理工作。著有《汉魏六朝杂传研究》(中华书局,2014年)等专著,在国内外各类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独立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以及省社科基金项目多项。

内页插图

目录

序李(劍國)

例言

兩漢雜傳

 卷一

東方朔傳

 附:東方朔别傳

鍾離意别傳

郭泰别傳三種

 附

 卷二

樊英别傳

 附:樊英别傳(節本)

劉根别傳

 附:劉道士傳

李郃别傳

 附:李氏家書

 卷三

李陵别傳

陳寔别傳

梁冀别傳

董卓别傳

蔡邕别傳

 卷四

李固别傳

李燮别傳

張純别傳

盧植别傳

馬融别傳

 附:馬融自叙馬融撰

王允别傳

何顒别傳

 卷五

蜀王本記揚雄撰

 附:蜀本紀譙周撰

 卷六

列士傳劉向撰

孝子傳劉向撰

 卷七

陳留耆舊傳圈稱、蘇林撰

 附:陳留耆舊傳蘇林撰

逸民傳頌梁鴻撰

皇德傳侯瑾撰

三國雜傳

 卷一

曹操别傳三種

 曹瞞傳吴人撰

 曹操别傳

 魏武别傳

鄭玄别傳

邴原别傳

 卷二

趙雲别傳

禰衡别傳二種

 平原禰衡傳

 禰衡别傳

鍾會母張氏傳鍾會撰

蔡琰别傳

荀采傳

 卷三

華佗别傳

葛仙公别傳

 附:葛玄傳

管輅别傳管辰撰

李先生傳

蒲元别傳

 卷四

司馬徽别傳

 附:董正别傳

孔融别傳

 附:孔融家傳

諸葛亮别傳

吴質别傳

費禕别傳

任嘏别傳

孟宗别傳

胡綜别傳

陸績别傳

桓階别傳

何晏别傳

諸葛恪别傳

 卷五

獻帝傳

荀彧别傳

 附:荀氏家傳荀伯子撰

孫資别傳

劉廙别傳

虞翻别傳

趙岐别傳

管寧别傳

楊彪别傳

邊讓别傳

樓承先别傳

程曉别傳

傅巽别傳

潘勖别傳

曹植别傳

賈逵别傳

孫權傳

 卷六

聖賢高士傳贊嵇康撰

 卷七

英雄記王粲撰

 附:《英雄記鈔》誤輯之文

 卷八

汝南先賢傳周斐撰

 附:汝南先賢傳晉周斐撰

 卷九

海内士品曹丕撰

海内先賢傳魏明帝時撰

 附:先賢傳魏明帝撰

會稽先賢傳謝承撰

 附:會稽先賢傳謝承撰

會稽先賢像贊賀氏撰

 卷十

廣州先賢傳陸胤撰

 附:廣州先賢傳闕名

 附:廣州先賢傳周閎甫撰

吴先賢傳陸凱撰

桂陽先賢畫贊張勝撰

中官傳董巴撰

豫章烈士傳徐整撰

兩晉雜傳上

 卷一

衛玠别傳

荀粲傳何劭撰

王弼傳何劭撰

憲英傳夏侯湛撰

孟嘉别傳

嵇康别傳三種

 嵇康别傳

 嵇康傳嵇喜撰

 嵇中散傳孫綽撰

 附:嵇康贊顧凱之撰

神女傳張敏撰

杜蘭香傳曹毗撰

 附:杜蘭香傳曹毗撰

曹著傳

 卷二

雷焕别傳

裴楷别傳

羊祜别傳

孫惠别傳

向秀别傳

王廙别傳

王彬别傳

王濛别傳

 附:王長史别傳

許肅别傳

陶侃别傳

陸機陸雲别傳三種

 陸機陸雲别傳

 陸機别傳

 陸雲别傳

孫放别傳

郭翻别傳

杜祭酒别傳

羅含别傳二種

 羅府君别傳

  羅含别傳

陳武别傳

夏仲御别傳

 附:夏統别傳

孫登别傳

 卷三

石勒别傳 石虎别傳

 石勒别傳

 石虎别傳

顧譚傳陸機撰

顧和别傳

顧悦傳顧愷之撰

山濤别傳袁宏撰

曹肇傳曹毗撰

曹志别傳

曹攄别傳

 附:曹氏家傳曹毗撰

諸葛恢别傳

卞壼别傳

何楨别傳

蔡克别傳

蔡司徒别傳

羊曼别傳

張華别傳

司馬無忌别傳

 卷四

王劭王薈别傳三種

 王劭王薈别傳

 王劭别傳

王薈别傳

王含别傳

王雅别傳

王胡之别傳

王湛别傳


 附:王處沖别傳

王述别傳

王中郎傳

王乂别傳

王舒傳

王恭别傳

王敦别傳

王邃别傳

王威别傳

丞相别傳

王司徒傳

王彪之别傳

王獻之别傳

王澄别傳

王藴别傳

王祥别傳

王珉别傳

桓彝别傳

桓任别傳

桓石秀别傳

桓温别傳

桓豁别傳

桓沖别傳

桓玄别傳

 卷五

趙穆别傳

 附:趙吴郡行狀

傅宣别傳

周處别傳

郭璞别傳

左思别傳

盧諶别傳

虞光禄傳

祖逖别傳

祖約别傳

謝鯤别傳

謝安别傳

謝車騎傳

 附:謝車騎家傳

殷浩别傳

司馬晞傳

孔愉别傳

賈充别傳

 附:賈氏譜

江惇傳

潘岳别傳

潘尼别傳

范宣别傳

范汪别傳

孝文王傳

鍾雅别傳

劉尹别傳

陳逵别傳

周顗别傳

阮孚别傳

阮裕别傳二種

 阮裕别傳

 阮光禄别傳

賀循别傳

郗鑒别傳

郗愔别傳

郗曇别傳

郗超别傳

陸玩别傳

張載别傳

荀勖别傳

傅咸别傳

孫略别傳

庾亮别傳

庾翼别傳

庾袞别傳二種

 庾異行别傳

 庾袞别傳

庾珉别傳

潘京别傳

江蕤别傳

江祚别傳

 附:江氏家傳江祚等撰

徐邈别傳

顔含别傳

歐陽建别傳

郭文别傳二種

 郭文舉别傳

 郭文傳

葛洪别傳

 卷六

佛圖澄别傳二種

 佛圖澄别傳

 佛圖澄傳

 附:西晉沙門竺佛圖澄傳

支遁别傳三種

 支遁别傳

 支遁傳

 支法師傳

釋道安别傳三種

 道安傳

 安法師傳

 安和上傳

高坐别傳

 卷七

吴猛别傳

 附:吴猛真人傳

許遜别傳

 附:許遜真人傳

許逵别傳

許邁别傳

 附:許邁真人傳

顔修内傳

徐延年别傳

 卷八

王君内傳華存撰

茅真君傳李遵撰

 附:茅君内傳

 附:茅君傳

周君内傳華僑撰

南嶽夫人傳三種

 南嶽夫人内傳

 南嶽夫人傳

 魏夫人傳

蘇君傳周季通撰

 卷九

玄晏春秋

 附:玄晏春秋晉皇甫謐撰

趙至自叙趙至撰

趙至叙嵇紹撰

 附:趙至别傳

傅暢自序傅暢撰

馬融自叙馬融撰

夏侯稱、夏侯榮叙夏侯湛撰

 附:夏侯榮傳

羊秉叙夏侯湛撰

陶氏叙

梅陶自叙梅陶撰

傅咸自叙傅咸撰

杜預自叙杜預撰

三將叙嚴尤撰

馬鈞序傅玄撰

 附:馬先生傳

 附:馬鈞别傳

譜叙華嶠撰

兩晉雜傳下

 卷十

高士傳皇甫謐撰

 附:高士傳晉皇甫謐撰

 附:高士傳

 卷十一

逸士傳皇甫謐撰

達士傳皇甫謐撰

列女傳皇甫謐撰

 附:列女傳晉皇甫謐撰

 附:列女後傳項原撰

 附:列女傳 列女後傳

 列女傳

 卷十二

文士傳張隱撰

 附:文士傳晉張隱撰

 卷十三

名士傳袁宏撰

江左名士傳劉義慶撰

漢末名士録

竹林七賢論戴逵撰

廬江七賢傳

 卷十四

益部耆舊傳陳壽撰

 附:益都耆舊傳晉陳壽撰

 附:益部耆舊雜記

 附:益州耆舊傳

 卷十五

襄陽耆舊記習鑿齒撰

 附:襄陽耆舊記存疑

 附:襄陽耆舊傳宋習鑿齒撰

 卷十六

江表傳虞溥撰

 卷十七

楚國先賢傳張方撰

 附:楚國先賢傳張方撰

零陵先賢傳

 附:零陵先賢傳司馬彪撰

 卷十八

長沙耆舊傳贊劉彧撰

 附

 附:長沙耆舊傳劉彧撰

魯國先賢傳白褒撰

 卷十九

先賢行狀

 附:魏先賢行狀

 附:海内先賢行狀

 附:漢魏先賢行狀

魏末傳

 卷二十

晉諸公贊傅暢撰

 卷二十一

濟北先賢傳

荆州先賢傳高範撰

豫章舊志 豫章舊志後撰熊默、熊欣撰

 卷二十二

會稽典録虞預撰

 附:會稽典録存疑

 附:會稽典録晉虞預撰

會稽後賢傳記鍾離岫撰

 卷二十三

陳留志江敞撰

逸民傳張顯撰

高士傳虞槃佐撰

 附:高士傳虞老叔、虞孝敬撰

孝子傳虞槃佐撰

至人高士傳贊孫綽撰

逸人傳孫盛撰

逸民高士傳習鑿齒撰

真隱傳袁淑撰


高隱傳阮孝緒撰

高逸沙門傳

 附:名德沙門題目

南北朝雜傳

 卷一

陶淵明傳蕭統撰

袁友人傳江淹撰

江淹自序傳江淹撰

 附:周氏行狀江淹撰

太常敬子任府君傳王僧孺撰

訶梨跋摩傳序釋玄暢撰

 卷二

裴君傳

馬明生别傳二種

 馬明生别傳

 馬明生内傳

 附:馬明生真人傳

 附:陰真君傳

 附:陰真君自叙

關令内傳

 卷三

孝德傳蕭繹撰

忠臣傳蕭繹撰

丹陽尹傳蕭繹撰

全德志蕭繹撰

懷舊志蕭繹撰

 卷四

孝子傳王韶之撰

孝子傳蕭廣濟撰

孝子傳師覺授撰

孝子傳周景式撰

孝子傳鄭緝之撰

孝子傳宋躬撰

孝子傳

 附:孝子傳

 附:孝子傳徐廣撰

 附:孝子傳補遺茆泮林輯

 卷五

幼童傳劉昭撰

 附:幼童傳梁 劉昭撰

良吏傳鍾岏撰

 卷六

徐州先賢傳贊劉義慶撰

童子傳王瑱之撰

武昌先賢志郭緣生撰

青州先賢傳

武陵先賢傳

廣陵耆老傳

廣陵列士傳華隔撰

 卷七

道學傳馬樞撰

 卷八

李膺家録

王朗王肅家傳

褚氏家傳褚覬等撰

邵氏家傳

袁氏世紀

 附:袁氏家傳

殷氏家傳殷敬等撰

陶氏家傳

桓氏家傳

虞氏家記虞覽撰

裴氏家傳裴松之撰

 附:裴氏家記傅畅撰

嵇氏世家

主要據輯據校及參考書目

後記

精彩书摘

  后记

  司馬遷之撰《史記》,紀傳之體乃立,劉向之作《列仙》、《列士》、《列女》、《孝子》諸傳,雜傳始作。自斯以降,率爾而作者甚衆,迄隋亡,蔚然大觀矣。惜其多以單傳孤記行世,且無蒐羅彙集,是以其目雖猶刊於史志,而其什則已零落散佚,僅賴類書稗編、故疏舊注等得存二三焉。逮於明清,輯佚之風扇熾,乃偶有蒐求輯録,然多一卷半帙,鮮見宏制。而近代以來,雖復有肆力於此者,亦多短編小札,罕得囊括一代之作。

  余竊痛其淹没,故自撰《雜傳與小説:漢魏六朝雜傳研究》始,即發意鈎稽,十餘年間,乃廣加羅掘,尋斷章於舊典,搜殘句於故籍,竟積案盈篋,卓然可觀。復判别真僞,條理先後,商略異同,勘斷正訛;更皆薈聚訟爭,排比歧疑,迻録轉販,羅列舊輯。竭蒐求之事,盡綴疏之能,俾復其舊觀,總其涯略。然後成斯一帙,漢魏六朝雜傳之作,麤萃於此矣。

  余曩昔初爲此編,意頗躊躇,言於二三子,旦旦以誓,將臻其善美。今既成,心常惴惴,乃不敢暫爲伸欠,更不復有慨然之懷。每一相對,未嘗不汗下如流漿,蓋思其將呈諸博雅,而余冥昧,竟不知尚有幾多疏謬赫然在焉。然《詩》有“采葑采菲”之謂,故姑展呈,如或一言可采,則甚慰憔悴矣。辛卯歲末熊明識於耕煙堂。

前言/序言

  序

  李劍國


  古籍散亡,厥有輯佚。或謂宋末王應麟輯《三家詩考》、《周易鄭氏注》爲其肇端,而大行乃在清世。清末皮錫瑞云“國朝經師有功於後學者有三事”,其一即爲輯佚書,稱“至國朝此學極盛”(《經學歷史》七《經學統一時代》)。梁啟超亦稱輯佚“入清而此學遂成專門之業”(《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十四《清代學者整理舊學之總成績(二)`輯佚書》)。原輯佚家之意,乃在拾掇遺文,恢復舊典。全豹縱不可窺,見其一斑亦不爲無益。故清儒多有用力於此者,若王謨、嚴可均、黄奭、馬國翰、王仁俊皆其著者也。尤可道者,乃四庫館臣自《永乐大典》輯得佚書多達五百餘種,收入《四庫全書》者三四百部。輯佚之有功於學術甚鉅,是故梁啟超云:“吾輩尤有一事當感謝清儒者,曰輯佚。”(《清代學術概論》十六《金石學、校勘學和輯佚學》)然梁氏或又鄙薄輯佚爲“鈔書匠之能事”(《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輯佚書》),此徧頗之論,余不敢同。夫輯佚者,窮搜旁採,鉤沉發藏,非博覽者不能辦,固躁進者所難成。且輯佚關涉目録、版本、校勘、辨僞、考據諸學,尤非不學者所能爲。輯佚之業,誠難矣哉?

  熊明博士研治漢魏六朝雜傳十餘年,日夕浸淫其間,成《漢魏六朝雜傳集》、《漢魏六朝雜傳研究》二書,《集》爲《研究》之基石,《研究》爲《集》之昇華,相得益彰,實表裏之作也。夫雜傳者,或又稱别傳、雜傳記、傳記等,創始於西漢劉向,大盛於漢魏六朝。劉宋王儉《七志》始著其目,隋唐諸志因之。其體别分散傳、類傳,即單篇與叢集二類也。雜傳之制有别於正史列傳,《隋書`經籍志》雜傳類序云:“因其事類,相繼而作者甚衆,名目轉廣,而又雜以虚誕怪妄之説。推其本源,蓋亦史官之末事也。”雜傳體制不經,虚誕怪妄,多通之於小説,故爲史家所不齒,而爲治稗者所重。舉其要者,若《穆天子傳》、《燕丹子》、《漢孝武故事》、《蜀王本紀》、《漢武内傳》、《東方朔傳》、《趙飛燕外傳》、《曹瞞傳》、《神女傳》、《杜蘭香傳》等散傳,均已演化爲雜傳小説或準雜傳小説;而《列仙傳》、《神仙傳》等類傳之屬,則可歸入雜傳體志怪小説。原小説之起,本自史書,由史書而雜史雜傳而志怪傳奇,演化之跡甚明,熊明竭十餘年之力研治雜傳,其意正在此焉。

  漢魏六朝雜傳數量極衆,《隋志》著録雜傳一百七十餘部,《太平御覽經史圖書綱目》著録散傳多達一百一十部。熊書輯録雜傳三百餘種,竭澤而漁,盡入網罟。雖或斷章殘簡,亦以見雪泥鴻爪。梁啟超謂輯佚“既須求備,又須求真”(同上),熊輯可謂備矣。然備也者,不惟佚文條目之備,亦應求佚文數量之備,將同一條目之各書引文盡數蒐羅,互爲比勘,方能使佚文校録臻於完善。熊輯正然,於諸書引文擇善而從,比對校補,以成定本。輯佚非校勘莫可,此亦正“求真”之途,得文本之真也。而類書舊注等徵引文字,書名多誤,或淆亂混同,或張冠李戴,故輯佚尚須辨僞。熊輯凡此皆加辨證,去僞存真,得其本原。清代近世輯佚家於漢魏六朝雜傳多有輯録,余治唐前小説亦曾校録雜傳小説,熊明輯校均有引用參考。借他山之石攻玉而自成一器,此良工也,其器之精善固可知矣。

  《漢魏六朝雜傳集》文字百二十餘萬,洋洋大觀,漢魏六朝雜傳盡見於此。《莊子》謂“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逍遥遊》)。厚積淵水,負此大舟,遨遊於學海,惠澤於士林,其心可知,其功可知,不待余言也。

  熊明書齋號耕煙堂,殆得名於李賀《天上謡》“王子吹笙鵝管長,呼龍耕煙種瑶草”之句。今瑶草已穫,而可耕之田尚多。幸春秋正富,抱瓌材,藴積學,前程自不可限量。南宋薛季宣嘗稱沈縣尉“學力甚進,議論日新,駸駸焉純亦不已”(《浪語集》卷二三《答沈縣尉書》),余借其語以贈,非徒施揚譽,亦存激勵之意,勉旃?二〇一二年七月十六日寫畢於釣雪齋。


《汉魏六朝杂传集(全4册)》图书简介 一、 时代背景的宏大画卷:从动荡到重塑 《汉魏六朝杂传集》精选并集结了汉末三国至六朝时期(约公元184年至公元589年)最为精粹的各类传记文献。这段漫长的历史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其动荡却又充满活力的转型时代。它见证了东汉王朝的衰落与分崩离析,孕育了群雄逐鹿、三国鼎立的传奇;紧接着,是晋朝的短暂统一,随后便是五胡乱华,南北分裂,中国大地进入了长达数百年的南北朝对峙。在这个过程中,汉族与其他民族的交流融合日益加深,佛教、道教等宗教思想广泛传播,门阀士族制度逐渐兴盛,为后来的隋唐盛世奠定了基础。 本书所收录的传记,正是描绘这一波澜壮阔历史画卷的生动笔触。它们以人物为中心,通过对个体生命轨迹的细致刻画,折射出时代变迁的宏大趋势。从政治风云的变幻,到军事战争的激烈,再到社会文化的演进,这些传记无不提供了宝贵而鲜活的史料。读者可以通过阅读这些故事,深刻理解那个时代社会结构的变迁、政治格局的重塑、民族关系的演进以及思想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从而更全面地把握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节点。 二、 人物群像的立体呈现:英雄、智者与凡人 《汉魏六朝杂传集》并非仅仅是冰冷的史料堆砌,它更是一部关于“人”的百科全书。本书精心遴选的人物传记,覆盖了当时社会各个阶层、各个领域的代表性人物。 政治舞台上的弄潮儿: 这里有权倾朝野的权臣,如曹操、司马懿,他们的权谋智略,对历史进程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有出身寒门、凭才华步入权力核心的士族,他们的奋斗与沉浮,展现了门阀制度下的权力游戏;有那些在乱世中力图恢复秩序、建立功业的君主和将领,他们的决策与行动,塑造了国家的兴衰。 军事战场上的风云际会: 从三国时期的赤壁之战,到南北朝时期的淝水之战,本书收录的传记中不乏对叱咤风云的军事家们的描绘。关羽的忠义勇武,诸葛亮的智计超群,以及那些在血与火中建功立业的将士们,他们的故事充满了传奇色彩,也展现了那个时代战争的残酷与英雄主义的精神。 文坛艺苑的璀璨星辰: 汉魏六朝是中国文学发展的重要时期,涌现出了一大批杰出的文学家、书法家、画家。本书中也包含了对这些文化巨匠的记述,如曹操、曹植父子,建安七子的诗篇,以及魏晋时期的玄学名士,他们的风采、才情以及他们的作品,共同构成了那个时代的文化底蕴。 思想哲学的深刻探索: 乱世之中,人们对生命、对存在、对社会秩序的思考愈发深刻。本书收录的传记,也记录了那些在哲学、玄学领域做出重要贡献的人物,如竹林七贤的放浪形骸与形而上学的探讨,以及佛教传入后,僧侣们的翻译与传播,这些都反映了那个时代思想文化的活跃与多元。 社会生活中的普通人: 除了那些名垂青史的英雄豪杰,本书也关注到了一些在历史洪流中默默无闻,却同样鲜活的个体。他们的生活琐事,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的生存智慧,同样为我们理解那个时代的社会风貌提供了难得的视角。 通过对这些形形色色人物的深入刻画,本书构建了一个立体而丰富的人物画廊,让读者能够近距离地观察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情感挣扎以及他们在时代浪潮中的抉择与命运。 三、 文献价值的深度挖掘:史学研究的宝库 《汉魏六朝杂传集》之所以弥足珍贵,在于其汇集了大量的珍稀史料,其中不少文献在流传过程中历经坎坷,能够得以保存至今,实属不易。本书的编纂者们,在浩如烟海的古籍中,精挑细选,力求呈现最权威、最可靠的文本。 史书精华的梳理: 本书收录了大量出自《三国志》、《后汉书》、《晋书》、《宋书》、《齐书》、《周书》、《北史》、《南史》等正史中的人物传记,这些都是史学研究的基础文献,提供了系统而权威的历史叙事。 野史笔记的补充: 除了正史,本书还收录了一些重要的笔记、志怪小说、杂记等,这些非正史文献往往包含正史中阙如的细节,或从不同的角度提供了对事件和人物的解读,例如《搜神记》、《世说新语》等。这些材料以其生动性和细节性,极大地丰富了历史的维度,也揭示了当时社会生活、民间信仰、士人风尚等方面的生动图景。 传记体裁的独特视角: 传记体是一种独特的叙事方式,它以人物为中心,通过对人物生平事迹的记述,来反映时代背景和社会风貌。与编年体史书相比,传记体更具人文关怀,更能体现历史事件与人物命运的紧密联系。本书集中体现了这一体裁的魅力,让读者能够以更具象、更个性化的方式走进历史。 本书的价值不仅在于提供了丰富的史料,更在于其对这些史料的精心组织与呈现。通过系统的梳理和编排,读者能够更清晰地看到不同文献之间的联系与差异,从而对历史事件和人物形成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对于历史研究者而言,《汉魏六朝杂传集》无疑是一座取之不尽的宝库,为进一步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四、 文化意义的深刻反思:文明的碰撞与转型 汉魏六朝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极为重要的文化转型期。在政治动荡、民族融合的大背景下,各种思想文化相互激荡,孕育了新的文明形态。 玄学与佛教的兴盛: 魏晋时期,玄学成为一股重要的思潮,对社会风气和士人的精神世界产生了深远影响。同时,随着佛教的传入与发展,其深刻的哲学思想和伦理观念也逐渐渗透到中国文化之中,与中国传统思想相结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佛教文化。本书中对相关人物的记述,可以让我们看到这些思想流派的传播和影响。 文学艺术的创新与发展: 汉魏六朝是中国诗歌、散文、辞赋等文学体裁走向成熟的重要时期。建安文学的慷慨悲凉,魏晋风度的飘逸洒脱,以及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创作,都为后世留下了宝贵的文学遗产。本书中的人物传记,往往也穿插着对当时文学艺术成就的记述,使读者能够感受到那个时代的文化气息。 民族文化的交融: 这一时期,北方少数民族政权的建立和南方汉族政权的延续,带来了不同民族文化的交流与融合。语言、习俗、信仰等方面的相互影响,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本书所收录的人物,不少就发生在这样的民族交融的历史背景下,他们的经历本身就体现了这一时代的特点。 《汉魏六朝杂传集》通过对人物事迹的记录,间接而深刻地展现了这一时期文化发展的复杂性与多样性。读者在阅读这些传记时,不仅是在回顾历史,更是在理解一种文明的形成与转型,体悟不同文化元素的碰撞与融合所带来的深远影响。 五、 阅读体验的沉浸之旅:历史的温度与人性的光辉 《汉魏六朝杂传集》并非枯燥乏味的史料汇编,其文字本身也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和阅读吸引力。 生动翔实的叙事: 编纂者们在选择和整理传记时,注重保留原文的生动性和故事性。这些文字往往笔触细腻,描绘传神,能够将读者带入历史现场,仿佛亲历其境。 丰富的情感世界: 即使是记载历史事件,传记也常常触及人物的内心世界、情感波动。无论是君主的雄心壮志,将士的英勇无畏,文人的忧国忧民,还是普通人的悲欢离合,都赋予了这些历史人物鲜活的生命力和丰富的情感色彩,让读者能够产生共鸣。 经典的语言魅力: 汉魏六朝是中国古代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本书所收录的传记,多为这一时期的经典文献,其语言精炼、优美,富有感染力,本身就是一种文学享受。 《汉魏六朝杂传集》为读者提供了一个绝佳的窗口,去观察、去理解、去感受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它不仅仅是一部史书,更是一部关于人的故事集,一部关于文明演进的史诗。通过这套四册的精选集,读者将踏上一场穿越时空的沉浸式阅读之旅,从中汲取智慧,感悟人生,并对中国历史的深邃与厚重有更深刻的认识。

用户评价

评分

读完这四册书,最大的感受是那种扑面而来的“魏晋气”。这种气韵,很难用语言精确描述,它是一种混合了颓废与清醒、入世与出世的复杂情调。它不是简单的“好”与“坏”的判断,而是一种对生命状态的深刻体验。那些为艺术而生、为性情而活的人物形象,即使在今天看来,依然具有强大的精神感召力。这套书的编者显然深谙此道,他们挑选的篇目不仅有史料价值,更重要的是具有文学和审美上的高度。它们不仅仅是记录了历史,更是在传递一种独特的美学气质。每当我感到现代生活的节奏太过匆忙和功利时,翻开其中任一卷,读上几则关于竹林七贤或者某个高士的故事,那种超然物外的感觉,瞬间就能将我拉回到那个追求“真”和“自然”的古老精神世界中去。

评分

这套《汉魏六朝杂传集》简直是历史迷的福音,尤其是对那些沉迷于魏晋风骨,却苦于正史太过板刻的人来说,简直是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我印象最深的是其中关于一些边缘人物的记述,那些在正史中寥寥数语带过,或者干脆没有名字的“小人物”,在这里却被赋予了鲜活的生命。比如,那些在权力斗争漩涡中挣扎的谋士、那些在乱世中坚守气节的文人,他们的轶事、他们的情感纠葛,甚至是他们的一些小小的癖好,都被细致地勾勒出来。阅读的过程就像是参与了一场跨越千年的私密对话,能真切感受到那个时代知识分子和底层民众的生存状态。它不像官方史书那样高高在上,而是充满了烟火气和人情味,让人读完后,对那个时代的理解不再是冰冷的年代划分,而是充满了复杂的人性光辉与阴影。

评分

装帧和排版是我非常欣赏这部作品的另一大亮点。现在的古籍整理,有些实在是不忍直视,错字连篇,注释稀疏,让人阅读体验极差。但这一套《汉魏六朝杂传集》的处理方式非常到位。纸张的选择偏向于略带泛黄的米白色,古朴自然,长时间阅读下来眼睛也不会感到疲劳。字体清晰,注释详实且精准,往往能在关键的生僻词汇或典故旁提供简明的解释,这对于我们这些非专业历史研究者来说,实在是太友好了。更值得称赞的是,它将不同来源的史料进行了合理的编排和区分,让读者能够清晰地分辨哪些是确凿的记载,哪些是民间流传的野闻轶事,这种严谨性让人感到非常信服。

评分

我特别喜欢这部文集里那种“不拘一格降人才”的叙事风格。它不像正史那样专注于帝王将相的宏大叙事,而是将笔触更多地投向了那些在乱世中展现出奇特个性和行为的人。读起来酣畅淋漓,充满了戏剧张力。里面记载的那些名士的清谈、他们的狂放不羁、甚至是荒诞不经的行为,都生动地反映了当时社会对传统礼教的反叛和对个体精神自由的渴望。比如某位名士醉卧街头的故事,看似荒唐,实则折射出他对官场污浊的极度不屑和对魏晋风度的执着追求。这些片段拼接起来,就构成了一幅幅生动的风俗画卷,让人读罢掩卷长思,仿佛自己也浸润在了那个充满了酒香和竹林气息的年代。

评分

从学术价值的角度来看,这套书的汇编工作无疑是功德无量。它将分散在《世说新语》、各类别集、地方志乃至零散笔记中的相关人物传记和逸闻,进行了一次系统的梳理和整合。对于做相关课题的研究者来说,无疑是节省了大量的搜集和比对时间。更重要的是,这种“杂传集”的体裁本身就具有很强的比较和互文性。通过将不同记载放在一起,读者可以很容易地看出历史叙述的侧重点是如何随着时间流逝而发生变化的,哪些是早期记录,哪些是后人附会,这对于辨析史料的真伪和价值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它提供了一个多维度的视角去观察同一历史时期,极大地丰富了我们对那个复杂时代的认知结构。

评分

这次活动非常不错,300减100配每150减50,总算买到了。

评分

很有文献价值的一套书,制作也很精美

评分

可以,就是貴?

评分

收到。挺好的。点赞了。

评分

书局的这套精装绿皮丛书都值得收一收,唉,填不满的大坑啊。只能在搞活动时鹿一把,还时不时没货……

评分

熊明,四川南充人,文学博士,教授。1999年至2002年游学南开大学,师从李剑国先生,治中国小说史。现执教于辽宁大学文学院,致力于中国古代小说及小说文献的研究整理工作。著有《汉魏六朝杂传研究》(中华书局,2014年)等专著,在国内外各类学术刊物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独立主持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以及省社科基金项目多项。

评分

这套书很好,终于买上了,看着这几本觉得等几天也是值得的。哈哈,不错,中华书局的书值得收藏。这套书是精装版的,和《词话丛编》的外观一样,可以摆在一起。十分满意。

评分

好书就值得购买,一直关注着。

评分

还没有评价,就已经没办法评价了……

相关图书

本站所有内容均为互联网搜索引擎提供的公开搜索信息,本站不存储任何数据与内容,任何内容与数据均与本站无关,如有需要请联系相关搜索引擎包括但不限于百度google,bing,sogou

© 2025 book.teaonline.club All Rights Reserved. 图书大百科 版权所有